第一篇:中学政治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中学政治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
徐广祥
摘要: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学政治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要求树立中学政治教师的职业权威,要求中学政治教师的职能由“教师”转变为“导师”,要求中学政治教师金额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文章认为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在新形势下要通过完善智能结构、完善人格品质、强化终身学习、提高艺术修养、注重人文关怀等措施来适应教育信息化过程。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师 策略 教育信息化
社会的巨大变迁给人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影响,使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给教师的从业素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对时代的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
政治教师要完善智能结构,成为专业型的专家教师。“国内教育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表明,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具有四个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即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善于自知、自我评论的知识;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这些能使我们开阔视野;三是专业知识,精通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与掌握;四是教育科学知识,把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1]那么,一个中学政治教师要想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他也必须具有这四个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中学政治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系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字信息技术教育技能,才能使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专业的中学政治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数字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努力:一是掌握基本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即包括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二是要具有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数字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系统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数字信息的采集、通讯、组织、表达和加工等能力;三是要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力,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教学材料的选取和利用等等;四是要具备数字化课程整合和备课能力,即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即数字化教案。在信息技术教育产生如此影响的今天,必须改变一味对教师高学历要求的片面做法,而应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增强改革意识,变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政治教师要完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尤其政治教师。不是客观知识,而是教师自身,是教师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影响学生。只有具有和谐的人格和正确的政治观的教师才能造就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教育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上层建筑,更取决于自上而下的行动,归根结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合作。因此,我们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自身工作任务的紧迫性。为了迎接信息化教育形势的到来,教师要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为现代教师极为重要的品质就是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中学政治教师应提倡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大胆发表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想法,培养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和针砭时弊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一个能唤醒学生创新潜能的中学政治教师,才能够面对教育信息化对我们中学政治教师的挑战。
政治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学校里所获得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人的一生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中学政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我们中学政治教师除了要学好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外,关键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一桶水相对于一杯水的容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学习社会中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活水之源”。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真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成为学生的“活水之源”。政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显示的学习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不可低估的影响。学生从教师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引起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其质的飞跃。
政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将自己专业知识更好地融于自己的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大家都知道许多大科学家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李政道教授曾在1993、1995年召开了有科学家和艺术家参加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他希望科学家学艺术,艺术家“画科学”。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李政道认为,21世纪就是两者会合的顶峰。教师不但需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科学的理念,制作出严谨又优美的电子教案,而且还应将美育融于智育和德育之中,以满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
政治教师要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的本质。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师的人文关怀则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对培育出学生真正的“人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困惑。在这时,教师,特别是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解除困惑的使者,要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去与学生沟通,交换心得体会,以便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让教师的人文关怀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吴庆华.教育信息化与教师角色转换[J].现代教育科学,2002(3):39
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
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
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现在这种“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据总结,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称誉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巨大压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那样,究竟怎样才能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呢?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努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第三、要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总是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知心朋友或有关人员表达出来,否则就觉得不舒服,甚至坐卧不安。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豁达,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处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与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心理。(作者:离石区第一小学校 李张平)
第三篇:浅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含义,简析了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针对教师的应对策略,从而加快教师教育改革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问题应对策略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即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特征,一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二是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三是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一、专业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帅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专门的领导班子和稳定的师资队伍,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规章,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不少教帅培训机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均未达到教帅培训机构的条件要求,培训机构内部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等都还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未走出传统教育的圈子,毫无借鉴和实际意义。
2.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包括通识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知识三大类,这三大类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体现出教师的从教能力。但由于我国在教师教育期间的课程设置体系一直围绕学科专业展开,忽略了通识知识和教育类知识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在已开课程中又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比例失调,缺乏必要的通识知识和教育类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教师知识基础欠缺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还有教师所学专业与任教科目不符或兼课的现象。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不得不面临一个教师教几门课的尴尬局面,跨学科甚至跨行业的教师普遍存在。
3.教师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
首先,不少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不懂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现象。因为这些教师从未上过中小学讲台,从未深人中小学教育生活,既不懂中小学生心理、情感,又不懂中小学管理及其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出现了教师只顾照本宜科地大谈书本中的概念、原理和条条枢枢的现象,本本主义思想严重禁锢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理沦与教育实践被割裂,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被闲置、被冷落、被排斥,整个课堂成为教育理论的讲座课。其次,不少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学实习管理不严格。不少师范院校的教育见习作是“开放式”和“放羊式”的,由学生自己联系见实习学校,自己管理自己,在数个月的见实习时间里,师范院校是撒手不管的。学生见实习结束后,只向学校交上一份由见习学校签署意见证明即可,这样,学生实习的有效性就大大降低。
4.教师职业道德面临挑战
当前教师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事业心、进取心和爱心。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部分教师丧失了应有的事业心,对教学不负责任,工作马虎,不钻研业务,不备教案,不批改作业,凭过去的一点教育教学经验糊弄人。其次,部分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能及时地获取教改新信息,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再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有的教师对所谓的“差生”讽刺挖苦、心理施暴、体罚、变相体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与师德相悖。
二、专业化背景下针对教师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1.重构教师教育体系,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要似教师专业化为目标,坚持连续性原则和一体化原则,为此,必须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教师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教育、“人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求打破单一的教师培养体系,吸收非师范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使定向型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存。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把职前、人职与职后的教师教育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成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对于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2.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式,丰富课程设置、提高专业素养。
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有师范教育之名,无师范教育之实。体现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结构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方面是有共识的。首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教师专业课程观,建构起突出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要把教育科学课程列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赋予其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其次,课程建设应突出教师专业的发展性,使师范生成为一个拥有教学工作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机的学习者,能进行课程开发与创新的研究者。课程改革要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在人文、科学、教育理论选修等领域开设一定的综合课,或在学科内实现内容综合化,为师范生打造宽厚的知识基础,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使师范生形成明显的教师专业优势和社会就业竞争力。
我国现有的教师培养是以独立定向的教师教育院校为主体的,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这种课程模式的发展空间不大,所增加的课时不可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为此,可以结合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式,由国家规定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和硕士的基本课程、门类、学时和学分、毕业标准,由设立了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的院校的各专业院系为准备当教师的学生提供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再由教师教育基地为其提供专门的教育学科课程,为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士学位或教育硕士学位,对于尚未设立国家教师教育基地而又承担了教师教育任务的学校而言,可以参照国家教师教育基地的模式改革课程模式,并创造条件向国家教师教育基地模式过渡。
3.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当前,如何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已成为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一些可借鉴的学科教育+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如在本科阶段实行“3+1”模式或‘`4+1”的本科与教育硕士连续的培养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什么式,无论是在教师培养的哪个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那些仅仅依靠某些脱离具体教育内容、学生和课程情景的教学(技能)是难以奏效的,要设法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应延长教育实践时间,至少10周,安排教学观摩、见习、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使它们贯穿在三年或四年的教育过程中。同时引人案例教学法,提高教育实践课的综合教育效果,从而突出课程构成与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特征,使师范生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尽快提高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水平。
4.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和专业理想的教育,提高综合素养。
专业化教师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具有为教师工作奋斗终身的专业理想。作为专业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等教学的认知和技术侧面固然重要,但是与学生以及在学生之间建了感情纽带,为同情、宽容和对公共利益的关心与投人奠定基础等所谓教学的社会、道德、情感侧面被认为更具基础性。专业化教师必须超越自己执教的课堂和学校,必须对自己工作的道德和社会目的或使命及所持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仅如此,专业化教师对自己的终身专业发展负责的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至少包含两面含义:一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二是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教师的终身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因此,教师教育要培养学生自觉地遵守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使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
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浅谈
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现在这种“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从事教育工作19年,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四射,是太多的工作压力,还是真的无法让这个久居在一个地方重复着一样的工作失去激情呢,我无法得到答案,但是我知道这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我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我想产生这些可能来源于很多因素:如称誉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巨大压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那样,究竟怎样才能避免我对职业倦怠的产生呢?我想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努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我也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管理层次,这些都是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第三、要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总是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知心朋友或有关人员表达出来,否则就觉得不舒服,甚至坐卧不安。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豁达,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处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与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心理。
第五篇: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成了被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职业倦怠给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国家社会,学校应给老师多一些关注,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职业倦怠
应对策略
关注
自从1974年Freudenberger第一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之后,教师职业倦怠便成为研究的热点。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给教师自身,学校、社会等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职业倦怠使教师漠视学生,缺乏工作热情。哲学家狄德罗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意„„”因此,社会、学校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1.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导致冷漠的根本原因。来自教学工作,进修、科研、职称评定、角色职责、自我发展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以至很多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人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甚至放弃。因此,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为教师减压。
社会应全面关注教师,营造一种教育青少年人人有责,学校为主,社会支持,家庭协助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社会,家庭应同老师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方面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师从应试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减少形式主义的低效工作。给老师们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视野。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同事间增加情感沟通等。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教师们不断“减压”。
2.调整学校内部组织因素
研究表明,学校内部组织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程度很高,因此学校应不断调整内部组织因素,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2.1 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应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能完全套用上级主管部门的章程。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领导需要从权威的管理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同事之间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更要多一些人文关怀。教师的生活问题需要关心;老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予以帮助;当老师因工作累病时应多一些关怀,而不是毫不留情的扣分。老师是鲜活的个体,老师也有一颗感恩的心,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领导如果能在老师身上付出的情感投资,换来的将是教师们无限的工作热情。2.2 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增加教师成就感。
最近几年,教师的职称评定由过去的自然晋级改为评聘晋级,这种晋级方式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前提是保证评优评聘方式必须公平合理。否则会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唯分论英雄”,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对老师缺少过程性评价,不能充分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关注教师心理,引导教师快乐从教
职业倦怠归根结底属于心理问题,教师的心里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校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如安排老师听心理讲座;定时对教师进行心理检测;推荐关于教师心理的书籍;为老师们安排专家进行心理咨询等。保证老师具有良好的工作情绪,较高的工作控制感,让老师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快乐。
教师职业倦怠,值得引起重视。国家、社会、学校如果给老师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相信我们教师必能燃起工作的激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释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莉,王俊刚.《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2]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师生心理成长丛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3]
《教师如何预防职业倦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