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挑战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教育信息化正在进行中,高校教师在当前的信息化的环境中面临诸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必须采用相应的对策。本文分析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五项应对策略。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挑战 对策 高校教师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now. Under the environment,there are many challenge faced by teacher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university teachers need to adopt relevant countermeasure.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ive f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university teachers
引 言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进程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的革命,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必须直面新环境的挑战,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教师面对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面对知识的海洋,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具备较强的甄别能力,从中选择出最具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广域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处理的因素将比从原来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要复杂很多。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更加生动、形象。传统教材主要以文字和图形、表格形式出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更适合人类认知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可以更大范围地得到推广和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通过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远距离传输。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也将向探索式教学转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因而教学方式方法更丰富多彩。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探索演示专业知识的最佳技术方式。许多学科教师虽然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够,加之,多媒体教学软件初期制作、备课阶段的工作量比较大,使他们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诱惑力望而止步,无法将其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教学环境中体现出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系统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便存在着两种权威。一种是教师的制度化知识权威,另一种则是物的信息权威”,如果教师不能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转变过来,恐怕很难解决师生之间关系问题。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高校教师必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改进信息系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角色转化的要求。
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教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教师应采用多种对策,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二、高校教师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信息。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许多知识还没有等到学生学会,可能就已过时了。学校教学在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的同时,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这是一种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现代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终身教育观念,才能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
2.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只有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做出成绩。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当它进人教学过程,就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人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在网上与教师探讨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在启发、教育学生的同时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提高教学质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3)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等。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
(三)改变教学方法
1.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计划到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目前网络上已有数百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各高校也纷纷开通“精品课程”网站,这部分资源大多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理解、消化、吸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发所授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软件,若条件许可还可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由专业教师和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m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
3.变革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绝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能够构成对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性、背景性的“前结构”、“前理解”,以不断构建在学习中将要学到的新知识。这些任务,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所不能实现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这种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查找知识、发现知识。然后,教师要能够在学生面对众多信息不知所措时,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知识的态度,教会学生以一种兼有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
(四)提升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化社会加强高校科研合作的保障
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际互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蕴含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以“知识共享”、“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为内核的素养。它可以生成一种精神,使高校教师能够突破现实的功利与障碍,促成学科研究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也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进新知识、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形成校际间研究群体和团队,共同为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2.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仅就教学领域而言,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都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等提出一系列科研课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教师的科研课题不应该仅仅限于教学领域,也应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从专业领域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五)注重再教育的培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如何永远走在技术发展的浪尖上,以反过来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因此,教师应不懈地追求真知,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和更新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能力。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为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较新的信息技术,持续的再培训非常必要。
教师的接受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获取硕士或博士学历;借助于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一些高层次培训活动。高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有时间充电。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深化中,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进程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诸多挑战,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并重视再教育的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化,高校教师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总第32卷第9期.2003年3月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 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5月
4.王中向,黎辉文.《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3卷第50期.2004年2月
5.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江苏高教.2004第四期
第二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育博客 网络教育论坛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网络教研能更好地融合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每一位高校教师所涉及的教学和研究领域都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目前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极好满足高校教师个人研究的需求。同时,高校教学研究也必须开展群体研究。从这点上说,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的精神是一致的,行动研究更理想的方式是一种群体的反思,或者说,是基于教师个体反思的合作性研究。这种合作研究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保持主题式的对话关系。在网络上,群体研究的参与人员范围可以很广,只要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感兴趣并有基本的上网能力都能参与,不仅教师、教研人员能参与、更值得称道的是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家长就可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些当然还是教育行业的。本来教育就是我们人类非常复杂的活动,对它的研究更是复杂和艰巨,能够较原来更方便地集中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研究,创造出头脑风暴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出群体的集体智慧是网络技术为我们21世纪的教育事业描绘出的美妙愿景。
目前的教育博客、网络教育论坛都能为群体研究提供极佳的技术支撑,特别是网络上的参与人员可以白由决定是否出示真实身份,比较容易跨越教师间资历深浅的障碍,消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其他成员间的隔阂,一定程度上抛却了日常生活中或传统教研形式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的交流方式,从而容易实现平等的交流、对话、探讨,能较自然地组建出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共同体。这类共同体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在群体研究、合作研究中造就出独特的网络教研文化,促进网络教研走向更高层次,使得网络教研不仅仅是网络和教研的简单结合,发挥它辅助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功能,而且是会最终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新型教研形式。平等、民主、对话、协商、合作的网络教研文化将很好地改变高校教师个体性劳动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在网络教研文化的引领下高校教师会更自觉地、主动地开展教研,教学研究会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教师生命价值须臾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中小学教教师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延伸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中小学教教师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延伸
摘要: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本文从讲、写、视、画、演、管6个方面对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延伸进行深入探索,并对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学基本功方面的素质修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延伸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语言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辅以黑板、教具、模型、实物、挂图等手段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讲、写、视、画、演、管等6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我们比较熟悉,许多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当信息技术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之后,教学环境变了,方式方法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当然也要变。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延伸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内容,如: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等。这些既是对教师教学思想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延伸出新的内容,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讲
口头讲授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称为讲授法。所以教师上课又叫作讲课、“舌耕”。
讲授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运用语言作为传授教学信息的媒体,教师讲学生听,口耳相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控制所要传递的知识内容,根据自己的意图,确定讲课内容,什么要讲,什么可以少讲,强调什么,重点讲什么,讲课的速度由自己掌握。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如果讲授缺乏启发性,容易变成“满堂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同教师的交互,易疲劳,效果不好。
讲的基本功包括:讲授的内容要正确、科学,概念准确;语言逻辑性要强,有系统性,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避免“满堂灌”,语言要精确,内容表达准确、贴切;口齿要清楚,“字正腔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人人胜;语调要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中;讲究说话的态度和方式,能以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语言要有艺术性,扣人心弦,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气质,衣饰整洁,巧用善用体态语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要处理好和教学媒体的关系。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演示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克服教师语言描述的抽象性,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处理好“讲”和“演”的关系,合理分工,搞清哪些知识通过媒体就可解决,哪些需要教师讲解;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压缩学时,进行探究式教学,把节约的学时用于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及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讲清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适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现代教育媒体的特点是直观具体,但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教师的讲解不能是对媒体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媒体内容的补充、提示、概括和强化。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自然第十二册第十四课《日食和月食》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首先展示课件:序和主菜单,随着动感的音乐和月食、日食形成过程的解说,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动画,引出课题和学习重点。学生全神贯注地注视三者运动变化的过程,三个星体的关系也潜移到学生的脑海中,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昼夜形成、月相变化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再进入学习水到渠成,紧接着,教师播放在漠河观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测千年月食的录像和从天文网站下载的相关资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画龙点睛地引导和控制,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最后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评总结,组织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传统课堂教学中,讲是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媒体和教师讲解都是高效的信源,要处理好二者的合理整合。
一、写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写的基本功包括三个方面:课前的教案和讲稿、课堂的板书、课后的教学总结。重点是课堂的板书技巧,即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语言文字和图表、符号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做笔记,加深记忆;对教学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学习;教师精湛的板书艺术(版面设计、书法、绘画艺术等),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有的会给学生留下重要影响,甚至终生难忘的印象,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板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也能起到转换形式,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但板书信息传递的效率低,形象直观受限制,板书差错或混乱潦草会破坏教学效果,会造成粉尘污染。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板书将大大减少。大量的板书被教学投影片、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代替,而且不用擦试,教师授课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现代教育媒体只是代替部分板书,但不是全部。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是传统教法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写”的基本功新的延伸表现在:对写的基本功要求更高,如设计和绘制幻灯投影教材,编写电视教材稿本、媒体课件稿本等。这里的写不仅指汉字输入和编辑,更重要的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绘图、音视频处理,制作基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和便于学生自学的网络课件等,包括各种教学资料的采集、课件编制、发布、打印等整个流程。
写的基本功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在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基础上,重新进行编辑修改,为学生提供整合的分析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既拓宽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合理利用板书的教学形式转换作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使大脑得到休息,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三、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除了语言声音之外,主要是眼神的交互。课堂上教师视觉动作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俗话说:“眼能传神”,“视”的功夫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也能起到转换形式,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但板书信息传递的效率低,形象直观受限制,板书差错或混乱潦草会破坏教学效果,会造成粉尘污染。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板书将大大减少。大量的板书被教学投影片、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代替,而且不用擦试,教师授课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现代教育媒体只是代替部分板书,但不是全部。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是传统教法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恰当结合。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写”的基本功新的延伸表现在:对写的基本功要求更高,如设计和绘制幻灯投影教材,编写电视教材稿本、媒体课件稿本等。这里的写不仅指汉字输入和编辑,更重要的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绘图、音视频处理,制作基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和便于学生自学的网络课件等,包括各种教学资料的采集、课件编制、发布、打印等整个流程。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写的基本功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在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基础上,重新进行编辑修改,为学生提供整合的分析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既拓宽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合理利用板书的教学形式转换作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使大脑得到休息,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三、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除了语言声音之外,主要是眼神的交互。课堂上教师视觉动作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俗话说:“眼能传神”,“视”的功夫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口耳相授,相视坐立,眼神的作用至关重要。“视”是师生间信息反馈和交互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视觉在黑板和教师的面部表情之间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传输信息。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了解反馈信息。比如讲课时学生瞳孔扩张,神态兴奋,就是被吸引住了;如果学生瞳孔收缩,眼眯细,说明学生对你讲的有怀疑或不感兴趣;如果学生眉头皱起,头脑摆动,则可能没听明白或有疑义义。一个好的教师,上课时眼睛总是在全体学生身上扫来扫去,尽可能跟每一个学生都有眼神交往。这样,学生知道教师在注意他,他也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引导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总结了人类接受情感信息的效果公式:情感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于学生接受情感信息有重要的强化作用。面部表情也包括眼神,即眼睛的表情。
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介入了现代教育媒体,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看电教教材,对教师的“视”的基本功有了新的延伸。许多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或音视频材料时,往往感到无事可做,或看教案,或看屏幕,失去了重要的师生交互机会。
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如播放电视教材或多媒体课件时,应从侧面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给学生以提示,或进行必要地辅导,及时控制媒体播放速度和展示的时间,以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在制作教学软件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视觉功能,课件的画面要做到构图完整、图像清晰、色彩鲜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充分利用视觉效果,弥补师生问的视觉交流的不足。
如我们在上例《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求教师随时观察学生反应,以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及时停止演示,加以讲解;注意哪些学生在积极思考,演示结束后让这些学生把想法大胆说出来,再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这也是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画
一定水平的绘画技巧是教师的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在黑板上画各种示意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一个简单的图形,能代替教师大段地讲解。要求所画图形准确、生动、简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了计算机绘画技术,有多媒体制作技术,借助各种设计平台,不但可以“画”平面的,还可能“画”立体的,“画”的方式和手段多样,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但作为教师手工画的基本功必须有。首先,绘画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美学融合,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这些美学艺术修养,设计绘制幻灯投影片很容易,设计创作动画不困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除了传统的手工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外,更要有多媒体应用技能。
五、演
“演”指教师课堂演示的基本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讲解把各种直观教学媒体及实验展示给学生观摩的示教方法叫演示。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于演示的媒体有实物、标本、教具、模型和挂图等。教师的演示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都应正确、成功,动作要准确,操作要熟练,要做到演示与讲解结合,与解答学生的问题结合。在技能教育中,往往由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由学生操作练习。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弥补单纯讲授的不足,所选演示材料要有利于通过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认识能力发展。演示对教师是直接实践,对学生是间接实践。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可演示的内容范畴大大拓宽,借助幻灯、投影、电子教具、电影、电视、cAI和多媒体技术在模拟、仿真方面的组合应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学生可以学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真实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卓越功效对教育革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就是一个例证。
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对教师演示基本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要熟悉演示的环境,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各种播放设备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熟悉各按钮的功能,相关设备的连接,信号流程,熟练使用播放软件,能处理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把教师在课堂要亲手做的演示提前到备课环节中,教师要熟悉演示的内容,恰当选择信息资源,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这些对教师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没有哪种媒体是万能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技术特性、经济特性,而且教师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上课,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应具备媒体选择的能力。
六、管
所谓“管”即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功。
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集中学生注意力、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等等。教学目标引导正确与否、课堂秩序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交际能力强、受社会影响大。这些因素导致一方面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突出了,另一方面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因此,对教师组织管理技能的基本功要求就要提高。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像讲、写、画等那么单纯,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有教师的语言、体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还有教师和教育媒体、学生和教育媒体之间的交互活动。有的事件不是程序设定的,而是突发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有处事的经验,机智灵活,熟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积极有序地进行。信息化教学不仅将先进手段、方法引入课堂,更重要的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武装教师的头脑,使教师通过辛勤的实践加速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包括课堂组织管理现代化。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与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之间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关键字]
信息技术
零起点
差异
分层
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①高中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占较大比例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许多农村中学硬件条件不行,师资不足,所以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勉强开了课,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连鼠标、键盘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障碍。而城镇学生却接受到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甚至多次参加过各种计算机竞赛,初中毕业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了。另外不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知识更新特快的学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信息技术“2000纲要”是基于“零起点”的,所以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基于“零起点”而编写的,即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多的重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许多高一新生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虽然信息技术新课标是基于“非零起点”,但我省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是“零起点”,现在就面临“非零起点”的学生使用“零起点”的教材的尴尬境地。
以上事实归根到底就是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除开客观原因以外,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如果总是根据教材内容都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起(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等),讲应用 软件都从窗口、桌面开始,以大量的篇幅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材枯燥地、照本宣科地讲解窗口、桌面和按钮,这些内容对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中学生来说,当然只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同学一无所获,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而只想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同学的影响下,可能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也不想学信息技术。
要真正解决学生差异较大难以面向全体的问题,又要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改进以往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做法。
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较早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展,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是指立足在“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上,满足学生差异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应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划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高级(A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中级(B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Office、Internet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初级(C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称为零起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再就是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在开课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校园网、纸质等)填写《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调查表》,该调查表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结果,提出建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不怎么得到学校的支持,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多数地区信息技术只是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里不被重视,是否会是有利因素呢?比如,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条条框框,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可以这么做吗?当然,我们的教师只能是“带着枷锁跳舞”,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枷锁更沉更重。课时不足、师资缺乏„„等等原因,使得课程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很难。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只能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异要求来实现的“分层次”。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 2 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A类生转化;对于C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一篇字处理软件下的图文混排,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下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等等,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再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让他们设计一些可融入自身智慧的程序题,而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则要求读懂已有的程序、再模仿编一些相近的程序。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A类生,提出任务后,以自学完成为主;对于B类生,通过自学加适当的教师点拔;对于C类生,教师应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也可安排A类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做不仅肯定了A类生,同时对A类生也是一种提高。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合作式学习。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只是关注所谓的“好生”,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入到这些零起点的学生当中去。其中鼓励最为重要,这些学生本身在一个课堂中和其它学生相比,就存在各方面条件上的差异,心理也难免主生自卑感,这是就特别想从老师那里获得关爱。如果我们一线信息技术不采取措施去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方面将会产生不可想像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也同样是最棒的。
“零起点的学生”存在的确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笼统地指责“零起点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影响却有失科学,需要对“零起点”作一分析。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构成学习能力上决定性的障碍或缺失,即使是零起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只是认识、了解和操作层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熟悉,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方式“查漏补缺”的。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底限降低目标要求。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分层次教学更需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
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以主要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学生将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材料装入文件夹。如:每个月的汇报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等等。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条件成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家长观看、评价。也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文件夹中写上评语,发到学生文件夹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张学习“成绩报告单”
而平时的每一堂课,也应将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初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的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或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 3 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更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是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学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布卢姆认为:“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高的或积极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的结果会是: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层学生获得一定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寻求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吸取每一次成功失败的滋养,把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因该立即行动起来:
1、通读新课标,通读新教材;
2、更新观念,主动充电,系统学习;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认真反思,共同研讨,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新课程的改革刚刚开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2] 何东亮、丁瑜主编,教育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刍议》,李作军 [5]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建立分层教学体系 转化后进学生》,刘安
第五篇:信息化环境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信息化环境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彭华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防范
一、信息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一)审计监督方式滞后于业务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部分日常业务如货币发行、财务核算、联行清算、会计国库等与资金安全紧密的业务全都告别了手工操作,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完成。但目前审计监督方式滞后,审计以现场审计为主,受时间、范围、内容、手段的制约,无法对审计对象实施系统的、全方位的监督.加之审计信息不够完整,难以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难以挖掘出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存在较大的片面性。
二 缺少具备计算机知识和内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数据处理环境下,内部审计对象的业务运行方式、控制措施及作为审计线索、业务数据与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环境下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有内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信息化数据处理知识,这对内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缺乏必要的开展信息技术审计的平台,内审工作需求难以满足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没有统一的审计工作模块.而且各业务系统的计算机语言也不统一。再加上审计人员无法直接接触业务系统。形成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内审人员难以熟悉业务系统的访问控制技术、相关的系统配置方式和访问控制日志.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审计的开展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二是无法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审计系统发现的问题和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不利于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层次的开发.难以实现利用审计成果服务于改善整个人民银行风险状况的目的(四)业务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内部审计重要内容
在业务系统中.计算机处理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操作.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业务信息系统是否在按照正常的程序工作.内审人员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查成为内审人员必须履行的程序。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一)人员风险
随着人民银行各业务部门新系统的运行。审计对象系统化,操作更加复杂。因此,部分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做出的审计结论有可能偏离被审计部门业务系统的实际.而形成审计风险。(二)技术风险
随着业务核算的电子化.信息系统仅依靠不同的用户名来区分,使原来不相容的职责界限模糊,处理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人员一般都能了解到系统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计算机程序内的内部控制流程。因此,一个具有高级权限的管理人员可能操作很多不相容的职责,如授权、记录和保管、审核等等,甚至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直接在数据库后台更改数据 为舞弊提供了机会。(三)检查风险
在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审计线索的难度加大。系统只是打印汇总结果,缺乏纸质的业务轨迹,而这种业务流程是重要的审计线索。因此对业务流程的分析.及相关的资料需要内审人员自己筛选整理,加大了内部审计的检查风险,(四)网络风险
随着计算机局域网和因特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本身具有的风险就会带到审计中来,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如计算机病毒的破坏、黑客的攻击都会增加审计风险。
三、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对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
1.加强对授权制度、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等相互制约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要着重对系统的职责分离情况、操作权限设置进行审查,不能因为会计核算技术的改变而放松内部控制机制的检查,反而应加大检查力度,避免信息化环境下不相容职责界限模糊带来的舞弊机会增加的现象。
2.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新业务系统的测试.了解其内部控制状况。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系统的测试.对系统在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促使内部控制机制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加强对新业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审阅系统文档、审查系统日志、系统配置文件及有关参数、设置电子文档等方式来评价系统内部控制状况,包括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潜在风险和控制措施,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确定对系统的依赖程度.进而确定详细测试中内部审计资源的分配策略。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方法,促进内审职业化 一是在现有内审人员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计算机水平,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可以有效的防范审计中出现的技术风险
二是在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上.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即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 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全过程。
三是人民银行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内部审计向职业化发展。这是全球的一种趋势。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C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明确要求“每名内部审计师都应该掌握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其能力主要包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会计、审计知识和审计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有一定了解。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培训可以做到的,必须职业化才能保证内审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三)提高审计软件的质量,开发更加实用的审计软件
一方面对具备基本功能的审计软件要采取“拿来主义”.使适用的审计软件尽快投入到审计工作中.让广大审计人员真正“用”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某些还没有开发审计软件的业务系统.可考虑组织力量开发审计软件。审计软件开发人员必须深入审计工作的第一线.又要加强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软件的各项功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真正成为有用的审计工具.实用高效的审计软件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认真复查有关数据.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
由于大量的业务系统仍靠人工录人,并且计算机业务系统也会出现异常情况,难免会形成错漏现象。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认真检查被审计部门所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同时要查阅计算机业务系统在审计期间内是否出现异常情况,确保正确的审计数据录入审计系统.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五)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为了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如建立有效的网络攻击防范系统和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来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等来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