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营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一)
[转载]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营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一)(2011-04-16 07:53:59)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研究
转载
原文地址: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营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一)作者:零下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营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一)
兴隆二中 张景伏
一、提升认识,加强学习,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二、网络为营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平台
三、目前的现状与思考
四、改造思想,转变方式成为必然趋势
五、加强培训与指导是当务之急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提升认识,加强学习,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广大师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越来更高: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网络为营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条件:现有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微机28台,满足各学科教师的备课需求,学校教务处已经实施了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了同学科教师间的主备与辅备关系;各办公室分别备有办公用微机,能够形成电子化办公;学生教室除八年级外共有11台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保障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微机室两个,初步具备了学生微机教学与考试的条件;学校还有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能够满足教师大型的教学活动。
三、目前的现状与思考(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程度不高。其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认识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但同时也现出了教师的备课与教学相脱节,不能完全的按照教师的授课意图与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受到了教学课件的限制,主要原因是教学课件不能完全由自己操作进行的,有的是借用别人或来自网络下载的。
2、还有部分教师迷恋只有靠自己的讲授和板书才能更有效的展示自己的教学,其效率比操作电脑的效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电脑制作与操作技能不强,在课堂中出现浪费教学时间的现象。
3、教学效果与教学成绩的诱因:在现行的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下,通过讲授或板书更能直接地反应和展示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示范作用,特别是理科的教学,更能说明问题。
4、电脑的利用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年青教师由于接受信息化教育与能力强,更喜欢利用电脑来进行教学,认为其更能省时,高效;而且具有重复利用性、改进性;
年龄比较大的教师则利用率为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其操作技能不强,费时费力,不如传统教学效率高。
虽然现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对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提出了各种要求,教师也认识到其历史的必然性与抉择性,但实施起来还存在差距。(二)学生方面 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来看,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反应强烈:
1、你对教师运用电脑上课的态度如何?
七年级 八年级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喜欢 20 56% 7 25%
一般 13 36% 15 54%
不喜欢 1 3% 2 7% 问题:学生接受了多媒体的教学,认识到高效、生动直观再现教学环境。
2、你班电脑的利用效率如何?
七年级 八年级 项目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效率高 11 31% 3 11%
效率一般 不利用 没电脑 19 5 1 53% 14% 3% 6 3 16 21% 11% 57%(值得说明,我校八年级教学班没有设置多媒体。)问题:七年级教室的电脑的利用率学生满意度不高,说明教师应该加强电化教学,提升备课、上课的效率,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四、改造思想,转变方式成为必然趋势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启动。这次改革的特点很多,其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转变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哪个国家率先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把它产业化,就能率先占领市场,形成新的生产力,使自己的国力得到提升。可见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是民族的创新素质,它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课程及时地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是,“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提高,使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至于令人感到各种新事物出现的实在太快,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需要了解的新信息实在太多。在学校学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赶上知识更新和增长的速度。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如果我们的学校不注意转变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的。
2、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进行角色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三尺讲台为舞台,一支粉笔作教具”,机械的传授知识,教师着重于让学生听、记、背,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知识成为了很多学生的负担,学习让很多学生畏惧,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消失已尽。教师则尊从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好奇、探究的激情基本未能顾及。从心理上,教师认为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思路,按教师教授的方法去学习、去领会理所当然。课堂上听从老师教会的是好学生,有异议的学生不给予引导或指导,对于如何激发全体学生探求、创新,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基本未体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注重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讨论、探究、下结论。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而教师则是要注重“行为课程”和“经验课程”研究,注意将积累的教学经验融于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过去的“权威”、“领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的平等成员。教师还应打破传统教学中“教书匠”局面,使自己的教学角色逐渐地进行以下的转变:教书匠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3、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程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且积极探索转变学习方式的新途径。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教材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这次课程教材改革区别于以前历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此,要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用它来改造传统的历史教学;要在用好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课程结构模式的革新。
提倡小课题学习
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学习者只有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之后才能形成可靠的知识结构,也只有可靠的知识结构才识追加新知识单元的基础。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因而,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学生进行小课题学习的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第四、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这种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一些规律,学会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如小课题可以是“原始人的一天”、“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等。小课题学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地的采用。它能够使学生亲历科学过程,获得解决问题和探究的体验;养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养成自主探究、求真、创新的意识和习惯;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学会沟通和合作,养成社会责任感;获得跟课题有关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应用等。总之,由于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因而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大可能地得到发展。
2、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广大教师应该积极的关心和参与课程改革,积极实践,转变学习方式。
五、加强培训与指导是当务之急
我校现在的专任教师能够完成了计算机一级培训其合格率为100%,二级培训合格率为95.5%,有15人参加intel培训,有20人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虽然经历过培训但有部分教师其通过的渠道不真实,自己不完全具备其培训应具有的学识和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学历证书和晋级,没有从教学角度出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长时间脱离和应用电脑教学,其操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第三,培训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与现有的教学不能结合与应用,造成逆反心理。第四、个人因素,由于大部分老教师已经完成了晋级任务,思想反而转为消极,其教学进取心不强,不愿参与学校的种教学活动,有遇难而退的现象。
为彻底转变此种不正之风,改变教师现状,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就成为我校当前重要的工作。
因此,教研处依托学校现有的局域网和配合区教研室的信息化培训,加大了培训与检查工作的力度,以区教研室建立和形成教育博客促进公开教育信息、形成我区、校、师生间的教研氛围为契机,加强教师的备课、教研以及个人教育博客的建设,促进教学活动质量的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唐
銮
顶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三年多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由于传统的影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全盘否定传统,“为新而新”,课堂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这些现象必然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出现,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学习的主体,突出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才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一年来南京市“个人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研究的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祈盼同仁指教。
一、把握、理解“两标”,明确教学方向
目标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这里的“两标”是指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师只有正确把握“两标”,才有可能实现课改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理解课程标准呢?
第一,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这里的宏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全部必修和选修模块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即课程目标。中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学习模块后所能达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段文字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微观目标,是指具体的内容标准,即模块的学习要点。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正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次要求。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没有表述。鉴于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一贯性,教师可借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将“内容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考试目标,是基于课程目标的一种测量标准。考试目标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如学业水平考试目标和选拔性考试目标。前者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后者应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
综上分析可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1)教学过程要作整体设计,从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到微观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2)在讲授学习内容时,要按照课程标准,梳理具体的层次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并在授课前向学生展示,让目标在师生心 中。(3)在教学中,应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决定是否拓展教学内容。
二、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决赛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内容标准》梳理出教学内容中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和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图片资料、影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出问题,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投入新内容的学习,使教与学同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和学习状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既可以用于新课题的导人,也可以用于知识间的过渡、历史事物的论证和探讨等。
三、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践证明,缺乏有效指导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有将教师合理有效的指导或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成果。从师生互动层面看,首先,坚持高效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高效讲授,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讲授的内容要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侧重重点、难点和疑点;“新”是指教师适当补充新内容(或材料),有选择地介绍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或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深”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并非无限拔高),对学生设置学习“障碍”,有利于驱动他们的“内部诱因”。而对学生的自学,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才更有效。
其次,教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讨论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课而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中教材重点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同时疑问要确保
有梯度,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使学生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了疑难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联想已有知识,各个击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再次,教师引导与学生个性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计,让他们对知识都有所体验,从而获得珍贵的新知识,彰显各自的个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明治维新时期“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有利于深化改革;还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也推动了日本对外侵略,奴役和掠夺其他民族。学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富国强兵思想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是各自个性彰显的体现,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寻后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自然会得出初步的共识,即日本的富国强兵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引导与彰显学生个性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价值,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博采众长”,掌握学习历史、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生生互动层面看,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间合作的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的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可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 绩效,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历史事物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一个历史事件中往往蕴含着诸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里,仅靠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解决,借助学生间的合作来提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走向世界的日本》一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俄日改革的差异及其原因。他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去研究两国改革的政治差异;一组学生去研究改革的经济差异;一组学生重点研究改革差异的原因。通过分组重点学习与合作探究、讨论,三组分别选派代表宣读合作研究的成果,当学生宣读的成果中有错误或不足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完善,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个题目的探究。可见,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名组织者,更是一名指挥者和调控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且根据学生的实践把个人和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总之,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时机,突出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活动方法等,因为掌握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四、挖掘资源。合理渗透。升华情感
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的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而体验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本质就是公民素质中的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和载体,依托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合理解读史实,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壮观的历史画面,体会历史智慧,认同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生成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③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④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
当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检测学生的成绩以外,还要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加以记载,存入学生档案袋中,体现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发挥积极性与参与性,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总之,高效课堂建设的途径很多,教师明确目标、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主演”为“导演”,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前提;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关系,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设高效课堂、推动课改深入的保证。愿我们所有教师牢记肖川老师的话:教师要“围绕学生转,教学方式围绕学习方式转”,身体力行,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高效课堂建设的好办法。
第三篇: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
总结经验 突破瓶颈 大胆创新----全面推进”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工作
(一)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实验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9年10月“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在我县成功启动,按照 “三步走”策略,经过三年的实验推广,实验由最初的城关镇西关小学、堎底下镇中学两所学校一共2个实验班、2名实验教师、100余名学生扩大到到目前,全县实验学校47所、实验教师800余人、参与实验学生13000余名,实验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个各学段,中小学由语数外主要学科扩面到所有学科,形成了所有学校开展实验,参与教师积极实践,参与学生喜欢实验,全社会关注实验的喜人局面。
二是课堂教学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开展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业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上,一改往日居高临下、完全掌控学生行为的的角色定位,正在努力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调控者、点拨者、鼓励者;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全面激发,课堂上人人都在思考,人人都在探究,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教学成绩大幅提高。
我县从2009年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到目前,4所市级实验校刚满一个实验周期。今年成绩与去年成绩对比分析反映,4所市级实验校成绩提升明显,城关镇西关小学六年级语、数两科各前进了1个名次,综合名次位居全县第二;杜阳中心校六年级语文递进了3个位次,数学递进了7个位次,综合名次递进了8个位次,由去年的13名跃居全县第六;堎底下中学中考综合成绩较去年递进了1个位次,在县局综合考核中递进了7个位次,位居全县第二;城关镇中学中考综合成绩较去年递进了2个位次。
四是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各校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广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师备课、“三单”研发、上课等具体环节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学校精细化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县中小学围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为我县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元素;全县中小学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师骨干体系更加壮大;与此同时,城关镇西关小学被市局命名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市级窗口校和校本研修市级苗子校,堎底下中学被确定为全市生物学科示范基地校。
(二)几条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
1、领导重视是顺利实施的坚强后盾
为了确保实验顺利推进,每学期制定出台《陇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计划》,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实验研究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县局领导都能亲临现场,深入课堂,指导实验研究工作。各学校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工作,都制定了实验研究实施方案,成立了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措施,明确了推进思路与任务,完善了评价、考核办法,添置了实验设备,提供了经费保障,部分学校领导还率先,并在自己所带学科坚持开展实验。
2、实验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实验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开展以来,大部分学校都建立和优化了管理制度,如《“一案三单”的修改和复备制度》、《巡课制度》、《推门听课制度》以及关于《学习小组的考评细则》等。城关镇西关小学围绕教改实验目标要求,建立了“一个办法”,完善了“六项制度”,制定了“六种职责”,明确了“四个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师、学生的职责范围,具体了工作要求,细化了工作标准,保证了实验实施工作有章可循,稳步推进;
操作标准和管理要
城关镇中学、南道巷中学实行“三单”学习周查制,以抽检和普检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参与“三单”的复备、使用进行量化评比,每周一总结,七天一公示,以评价引领教师参与高效课堂研究;堎底下中学将教师对“三单”的使用情况纳入教师的月考核和绩效综合考评;县教研室依据全县实验研究进展状况,还制定出台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工作指导标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从氛围营造、教室布置、操作流程、学校常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标准和管理要求,引导实验研究工作规范开展
3、全员全面全程培训为实验顺利推进提供了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各校坚持对群众、家长、教师、学生,实施全面、全员、全程的培训,向社会各界宣传“高效课堂”。让人人了解实验,寻求人人支持实验。对全体教师实行全员通识培训,先培训后实验,不培训不实验,并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知识测试,督促教师加强自身学习,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各学校还采用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利用暑期、教研活动、教师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家长会、举办教改实验家长开放周,让家长了解、感受教改实验前后子女的变化,开展家长培训;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橱窗、板报、晨会、班会、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方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让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培训。从实验开始启动到实验扩面的每一步,我们始终坚持培训先走一步,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是实验顺利推进的有效载体。
一是“请进来教,走出去学”。三年来,为了真正取得实验研究的真经,我们十分重视向名师专家、先进学校学习,先后派出实验校校长、教师、教研员赴北京、山西、宝鸡、凤翔等地学习,并聘请实验先进学校和名师专家来我县授课、开展讲座,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宝鸡市“高效课堂”陇县培训会、宝鸡市“高效课堂”校长论坛、宝鸡市“高效课堂”研培一体培训会等活动,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样板。
二是组建联盟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为了不断深化实验工作,我县及时组建三级实验联盟,通过市带县、县带校,联盟共研,共同促进实验工作开展;部分学校还积极与县内外“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学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共同体,定期交流学习各自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探讨、解决实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辅导示范,规范运行。
在教改实验推进的几个关键节点,教研室教研员深入全县中小学,开展了“高效课堂”理论辅导和示范引领活动,通过开展专题辅导,教研员上示范课等有效形式,近距离解答实验中的困惑与问题,手把手引领教改实践。
四各校针对问题解决开展研究活动
崇文中学、南道巷中学为了全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东南镇中学、城关镇中学、城关镇西关小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举行了学生优秀学习反思日记、纠错本、结构化预习方案征集评选活动;东风镇中学、杜阳中学、曹家湾镇中心小学;还举行了教师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各校均组织开展了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公开课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开展。
5、立足实际,特色推进是教改实验全面推进的有效手段。城关镇中学、堎底下中学等学校以示范课引路、以评优课激励、以研讨课提升、以高效常态课打造为宗旨,积极开展校际赛课、推门听课活动;曹家湾镇中学、西大街小学坚持探究班班通环境下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将三单的使用与课件进行融合,以媒体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城关镇西关小学本学期在四、五、六年级语数学科改革、推广实施“导学案”;
成 绩
从2012年1月开始,我们组建了以教研室学科教研员为主导,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一案三单”研发团队,以“陇县教育网”“教育科研”栏目为平台,建立了“一案三单”共研共享机制和“一案三单”二次研发制度。高质量的“一案三单”共研共享为实验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特色化研究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城关中学的“导学案”改革、西关小学的结构化预习、堎底下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杜阳中心校的学生展示策略等都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一定范围得到了推广。
(三)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实验发展不平衡。
突出表现在:川原学校与城区学校、山区学校之间,乡镇中心校与普小之间,统考学科与非统考学科之间实验发展极不均衡,总体而言,市级实验校好于县级实验校,县级实验校好于其他学校,乡镇中心校与好于普小,考试学科好于非考试学科。
二是部分学校对教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有形无神
。部分学校对实验工作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表现在实验范围小,实验坚持不经常,断断续续,没效果;实验投资不够,实验氛围不浓。部分学校、教师对“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精髓没能深入理解,造成了课堂上“围圈圈、发单单”的假实验,小组学习任务不明确,多元评价没有及时跟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两极分化严重。
三是“三单”研发使用情况参差不齐
。部分学校、教师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网络上的“一案三单”不作任何修改,不进行二次研发直接下载打印、使用;部分教师在“三单”研发上不下功夫,造成习题堆积;部分学科“三单”无区分度和梯度,成为学辅资料的再搬家。
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从全县范围来看,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自主复习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科学高效学习的能力还不强,学习整体效果不佳。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反映在课堂上,但根子是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不足,教师素质不能很好适应“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发展的要求。而校本研修主要解决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因此,“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借助校本研修。
当前,一方面,我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我县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内涵发展,也必须坚持走实现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路子,因此,县局顺时应势提出要以校本研修为平台,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重点,扎实开展“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就是以校本研修为平台,深化“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抓手,提高校本研修水平,通过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实现校本研修和“高效课堂”的双赢,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今后,我县“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工作的思路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挖掘内涵、突破瓶颈、树立典型、全面推进”的策略,创新机制,大胆探索,不断提高校本研修水平,努力实现课堂高效,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
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以校本研修为平台,全力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网络学习、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同时又是深化“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重要途径。
一要积极开展自我反思,认真查找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使有20年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通过开展自我反思,写课后教案、写反思札记、观摩公开课、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等方式查找“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提升实验研究水平。
二要开展同伴互助,弥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足。
开展帮扶式、谈话式、研讨式、互助探讨式、合作研究式等同伴互助可以有效弥补教师“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理论储备不足、操作技能不强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能力。
三要实施专业引领,提升“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水平在“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中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如果基层一线教师的研究离开了专业人员的指引,往往难免囿于低层次的重复。各镇、校要通过主动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邀请名师骨干不断引领教改实验向高水平迈进。
四要开展网络学习,共享“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优质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很难与高层次的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接触从而获得有效引领的情况下,网络则为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邮箱(Email)、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ICQ)、网络日志(博客)等平台,来达到“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优质资源的共享、交流。五要开展课题研究,集中力量解决“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面临的问题。课题研究尤其是小课题研究往往更具实效性,更能够集中力量解决教改实验的实际问题。
二、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为重点,不断提升校本研修水平
1、开展“高效课堂”案例研究,促进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各校要以“高效课堂”案例研究为载体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按照“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方案设计,形成课例;行动实践,阐释课例,交流研讨,集体诊断;自我反思,形成新例”五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围绕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案、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延伸进行系列实践和反思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
2、开展“高效课堂”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优化“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过程,广大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梳理、筛选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采取课题研究行动,落实课题研究内容,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从问题到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将研究与教改实验融为一体,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转化,实现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
3、开展“高效课堂”课堂观察,提高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水平。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包括三个流程,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课前会议主要关注内容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
第二步,开展“课中观察”。
进行课中观察时,每个观察者要在课前准备好针对自己的观察点设计的量表,带着量表提前进入课堂,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第三步,召开“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主要关注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效学习的证据、资源利用的适宜性、预设与生成以及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等,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建议和对策。通过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课堂观察,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过程,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机性,提高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促进学校管理与发展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三、突出重点,树立典型,全力打造名优教师群体和精品课堂 名优教师群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精品课堂是“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不断深化的最终体现。各镇、校要紧紧抓住“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工作的关键环节,以教师发展和课堂高效为最终目标,突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集全校之力打造在全县范围乃至省、市有一定影响的名优教师队伍和精品课堂
一要突出重点。
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有效方式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则要以教师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成长的风向标,促进教师的发展;校本研修是平台,“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是突破口;教师发展是途径,学生成才是目标。
二要树立典型。“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和校本研修在我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城关镇西关小学、堎底下中学已分别被命名为市级“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窗口校、市级校本研修苗子校和市级生物学科实验基地校,全县各镇、校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三要整合资源,打造名优教师群体和精品课堂。
校本研修模式下的 “高效课堂”是一个更大、更新的平台,各校要集中优势力量,创造机会,发展优势,弥补不足,全力打造名优教师群体和精品课堂,先进带动后进,促进整体工作上台阶。
四、立足实际,创新管理,促进“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深入推进。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各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全面研究校情,分析师情、学情,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富有校本特色推进模式,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深入推进。
1、以校为本、突出特色。“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旨在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模式,要立足本校实际,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要将校本研修、“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改模式、研修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2、面向全员、整体推进。“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要面向全体教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全员参与;要通过关注每一名教师的每一节实验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各校要对本校”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重点下移,全面开展,整体推进。
3、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要将实验研究、教研活动、学术研究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切实提高”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但只代表过去,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县局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全面推进“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工作,促进我县教育的内涵发展,创造我县教育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
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
【摘要】 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影像资料,反复细致的演示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来自行下载、学习,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信息技术对开展操作前的学习,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 信息化 化学教育 化学实验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它具有有大量复杂的概念和实验,如果遵循以往的化学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化学教育不仅是培养人们必要化学素质的有效渠道,更可以帮助我们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全面步入到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化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法,可以说,如何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利用信息化改革现有的化学教育方式
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现有的化学学习活动,将其与传统化学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无疑让化学学习得更加丰富、多彩,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学习,利用这一技术来播放蕴含音乐、动画与图片的学习素材,在学习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获取相关的素材,能够帮助人们接受更多的化学信息。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让我们可以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为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需要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了,化学教育也不能简单的学习理论信息,需要利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互联网的普及就为我们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
比如,在向人们介绍关于惰性气体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来搜集相关资料,下载与之相关的动画和图片,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学习资源之中,提前注明解释性语言,方便我们进行参考。此外,还可以学习资料下载下来,形成化学教育的学习资源库,方便人们随时查阅,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与化学教育相关学科的学习资料,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这些先进的学习经验来顺利完成化学学习活动。
可以说,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化学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得化学教育突破了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让化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趣味、形象、生动,有效降低了人们的学习负担,让化学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后的化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现有的化学教育与学习活动进行改革,实现化学知识的普及。
二、利用信息化改革来补充化学实验学习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要提升化学教育的效率,需要真正发挥出实验学习的作用,让化学实验为化学教育提供更多的证据。化学实验包括两种类型,即演示实验与操作实验。利用演示实验可以让我们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验演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实验演示的影像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在开展相关的学习内容时,并不需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只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演示的过程即可,如果我们看不明白,还可以进行反复的演示,减缓播放速度,让自己可以充分的观察到演示细节,既避免了化学实验的毒性危害,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
对于一些非重点实验,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来自行下载、学习,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了解相关的内容,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比如,关于氧化法降解污水属于延伸内容,并非化学教育的重点学习内容,如果在开展化学教育中进行实验,无疑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的方式,观看氧化法降解污水的视频资源,了解其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等,这样的模式既可以延伸现有的化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锻炼人们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自己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实验操作也是开展化学教育与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实验室操作往往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设施的安全性问题,如果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对开展操作前的学习,即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为此,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实验操作资源库,预先来观看操作视频,详细学习相关的演示原理,在了解了注意事项与实验原理后再操作,不仅能够对实验了如指掌,还可以降低化学实验发生事故的机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结语
现如今,为人们普及更多化学知识,是开展化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这不仅是由化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学习模式、学习思维的碰撞,所以,要做好化学教育活动的的优化与调整,还需要从抓好教育思维入手,积极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模式,对于不懂之处,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沟通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参 考 文 献
[1]赵景凤.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01)
[2]陈珍,冯海,王卫东,侯建军,陈亮,张润峰,陈雄文.微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是来自峦庄小学的舒爱芳,今天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为大家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报告,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对于高效课堂我既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本谈不上报告,有的只是探索路上的点滴感悟,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纯属个人意见,说的不妥之处尽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教学中,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