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并有所延伸、有所创新。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读为主线,使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见解,进而达到读用结合的效果。本文将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教师榜样示范,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学生是否喜欢阅读,很大程度取决于成人是否喜欢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书籍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书籍的热爱程度。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阅读。因此,要想学生喜欢阅读,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形象。笔者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坐在班里静静地看书,当学生们看见老师陶醉于书香时,他们对书籍会多一份好奇,这种好奇会让学生们向书籍靠近。一天、两天,安静的学生多了;三天、四天,看书的学生多了;一个月、两个月,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安安静静地捧起一本书。
二、积极引导,指明阅读道路,教会阅读方法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看所有的书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学生读课外书时,教师要做一盏“导航灯”,利用阅读课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探索、寻宝。
阅读中,会出现这样的通病――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出现这种情况时,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作品,细细品读,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笔者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慢慢地,学生们突破了瓶颈,看书的兴趣更浓厚了,过关的质量也更高了。
需要注意的是,读书就像人吃核桃一样,核桃是有营养的,但吃一个就等待大脑发生什么奇迹,那是不可能的。教师让学生阅读,也不要巴望着能发生什么奇迹。小朋友读书重在培养习惯,只要了解内容、得到乐趣即可,切不可咬文嚼字,像一些教师要求的那样又是找好词,又是抄好句,把一个快乐的享受变成一种学习负担,好不容易捧起来的书又要扔掉了。
三、督促学生每天阅读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在每天的口头作业中,笔者都布置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通过短信的形式,并让家长通过一些婉转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看书情况,在学生的作业记录本上,在当天学生记录阅读半小时那条作业旁边,写下家长观察学生阅读情况的评语,可多可少,重点就是学生当天在家的阅读表现。第二天,到学校时,只要学生的作业记录本上爸妈写评语的都有星星奖励。然后将评语分类,表现好的当众表扬,学生看书热情更高了。表现不好的,和其父母私下里沟通,找出问题,帮助其进步。
四、多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目标
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都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如李吉林、靳学彦、于永正等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都突出体现了一个“读”字。可见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反复读。学生阅读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初读、细读、深读和熟读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初读课文,即预习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目的在于认读生字、疏通词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细读课文,即从语言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思想感情。包括分层、分段读,逐句逐字的读;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等进行细致研读,将思路、感情理清。深读课文,即对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做深入研读,包括探寻作者的构思、立意,体会语感,欣赏精美的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等。熟读课文,即在理解、评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反复诵读,默记所要识记的内容,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规定的篇目,名家名篇力求达到熟读成诵。从阅读程序而言,上述四个阶段呈递进式,层层推进。在教学时应视不同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课文内容的深浅程度而定。但不管年级高低,多读应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
编辑
聂蕾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摘要】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特点,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主动;自主;营造;构建;多媒体
新的时代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社会的进步让每一位社会民众对“与时俱进”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认识。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填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之中以高质保量的教学工作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即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每分每秒的时间,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之中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学习。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
(三)学生合作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合作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一)营造和谐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游戏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欢乐带进课堂。饱满高昂的激情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甜美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有趣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激烈的竞争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欢乐可以使学生神采飞扬。而且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只有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才能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
(二)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诸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主动探讨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识字的教学方式,运用六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识字。第一步,激趣创境。所谓的激趣创境就是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老师在黑板上出示本节课识字的目标,由学生齐读一遍,老师对所列出的目标进一步说明。第三步,自主识字。进入到识字的正式环节,让学生自主完成识字任务。第四步,合作互助,学习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成果,此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让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让学生们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在学习别人之长时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自主识字的方式满足了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一些不善于识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帮助与学习刺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那些识字学习不扎实的同学相互学习,不断积累,提高了知识的形成速度。第五步,探究反馈。是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比如对字的音、形、意等的汇总,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对学到的字进行归纳,也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也看一看学生学到了多少,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接下来为学生进行指导。第六步,拓展延伸,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有关本课的学习内容。
(三)运用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学习情景、更丰富的知识视角,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习《第一朵杏花》一文时,可能很多学生从来就没见过杏花,虽然文中有插图,但对于杏花的颜色、形状没有直观的认识,更不用说体会杏花开放时的感觉和心情。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片杏花开放的图片、杏花?_放的动画、杏花的全方位特写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杏花,更直接的体验杏花从花苞到怒放的过程,如有需要,还可以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利用动画展现杏花的凋谢、冬天树叶凋零的画面,这与之前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产生心理的震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探究。
第三篇:“双减”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双减”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感慨颇多——有工作上的欢乐,也有工作上的苦闷。本学期学校全面推进了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教育教研的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特对本学期语文自主高效课堂中的收获及做法总结如下:
一、在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领着学生走进语文。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走进语文。那么怎么学,才是学语文呢?这确实是个难题。一般说,学生虽然到了四年级,但是还是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况且还要求把学到的展示出来。课堂教学完不成任务,展示环节杂乱,回答问题重叠。
二、对学校今后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建议
(一)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首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预习的工具,是学习的抓手。通过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够自我开展自学。用导学案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第一手学习材料。不能有了导学案,就肢解了教材。整体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首位的。通过导学案的问题,要回到教材中去,不能让学生只注重寻找答案而不读书,不品悟。问题的答案是读出来的,同时在读的过程又有新的生成。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每课的预习由学习小组长评价,在组内交流。每单元的成果由老师评价,选出预习小明星,班内展评。为学生创造了1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二)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新课程条件下,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本人在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努力方向
(一)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
1.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导语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动起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质疑,合作交流,谈收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点拨,引导,降低学生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观潮》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段,大胆质疑,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鼓励学生创新。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进步奖”、“创意奖”等。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强化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教师一定要让各小组明确任务。如果导学案有六个问题,那么就把六个问题分别让每个小组承担。每个小组重点研究1个问题。小组长领任务后,要给小组成员分工。各有其责,人人参与。小组长的责任重大,小组长要学会分解问题。1个问题要分解成几个方面来回答。例如,有读句子的,有谈感悟的,有板书板演的,有谈表达方法的,有品词析句的,有总结评价的。在汇报展示之际,要防止小组内成员就一两个人展示,即使一个成员都能回答,也不要让这个成员全部承包,要给其他成员参与的机会,小组成员之间要谦让。先让展示的小组集中回答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暂时不要参与。这个小组不再有汇报的内容了,这时征求其他小组补充与评价,其他小组的成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质疑、挑战、评价等,可以是无序的抢说。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倾听,随时跟学生展开对话,教师要做好点拨、提升、追问的准备。
展示的环节还要注意,组与组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学生要做到有礼貌、有谦让、有鼓励。
总之,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随着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是来自峦庄小学的舒爱芳,今天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为大家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报告,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对于高效课堂我既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本谈不上报告,有的只是探索路上的点滴感悟,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纯属个人意见,说的不妥之处尽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教学中,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高效。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小学数学特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有极大的作用,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小学数学特征及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其次指出构建高效课堂需夯实教学基本功,从语言、板书设计以及备课三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最后点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学过程高效扎实灵活多变,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引言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果,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来制定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来看展教学活动,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故而本文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1]
一、小学数学特征及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1.小学数学特征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质”称之为核心素养。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是逻辑推理思维品格、数据分析与运算品格、直观想象品格、抽象思维品格以及数学建模品格,从这些素养要求中可以看出,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数据性、精确性较高的学科,所以构建高效的课堂,应当从学科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2]
2.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重视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究高效课堂的构建,并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法,如“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方法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仍没有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构建出高效的课堂,学生仍然需要“死记硬背”或者通过“题海战术”的学习,这与新课改“减负”的要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故而应当调整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二、夯实教学基本功促进课堂高时效
1.课堂语言准确简练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基本功,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说,其基本功便表现在对课堂语言、板书等的设计之上。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时候,应当具备准备的发音,同时还应当有精炼的语言,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语言重复??嗦,或者有一些口头禅,会使学生模仿,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应当具备“启发性”,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学生在听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之后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圆》这一节内容时候,讲解“圆”的定义,应当明确的告诉学生“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不能模棱两可的地用白话说“圆就是一个圈”,虽然白话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圆”的知识的掌握。
2.板书设计美观有层次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多媒体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而不论是使用传统的黑板还是先进的多媒体,均应有一个良好的“板书”,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具体来说,教师的板书需要设计的有层次感,且美观大方,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候便能直截了当的看到本节课需要学习的重难点等等,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另外,设计美观且有层次的板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复习本章节的内容时候能够有思路的进行复习,以提升复习效果,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3.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对教材研读的情况也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只有教师对教材很熟悉,很了解,方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当然,“备课”这一过程不单单只从教材研读上来看,体现在对学生的“研读”中,备课中应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在讲课中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听懂自己所讲解的内容,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这一节时候,有些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或者是分数的“乘除”认识还不够深入,了解不够透彻,这样在让他们做混合运算题时候就需要将混合运算尽可能的简略,使这些学生能够看懂,而会使学生出现“听天书”的情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高效扎实灵活多变
为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分别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自主学习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依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结语
本文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究,文章在概述了小学数学特征及高效课堂教学现状之后对高校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的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J].中国培训,2015(20):297.[2]欧喜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