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11:1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一篇: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季鸿儒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

238300

***)

[摘要]网络教研和教育博客的出现,构筑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影响或改变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网络教研和教育博客作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抓手”和“助推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化;网络教研;教育博客

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网络教育正在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在加强学习和总结,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社会分工人细化,教师职业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个体专业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并且是由个体的被动专业化转变为个体的主动专业化。在全球迈入网络教育新时代,共同打造学习型中国,已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一、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

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的品质。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教师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捷、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

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变革和创造将是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如同“芝麻开门”的暗语能打开宝库一样,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之人,使他们通过一个个会创造的头脑和一双双会创造的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五是心理辅导能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向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扶持。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通过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师专业化和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在信息的海洋中,检索、获到有用的信息能力

成为竞争取胜的重要因素,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信息和创建信息也是教师活动的一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怀,提倡广泛获取各种资源,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按照学习要求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并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新课程理念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

二、实施网络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教研是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教研,教师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和BBS等工具多途径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更方便教师的合作,打破传统教研中的单一模式与时空限制,实现经验与智慧的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校本教研环境的创建

1、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是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学校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分层次组织教师培训,保障教师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二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专题辅导。通过专家报告、参与式研修等方式,专题辅导讲座,定期发布研究课例、教学案例等资料,加强技能练习等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式,从

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三是开展专项比赛,“以比赛促学习,以比赛促应用。”

2、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教师树立身边榜样。其次,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外出“取经”,并安排电教管理人员指导,从宏观上把握网络校本教研的正确方向。再次,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校本教研,利用新教师的活力与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资源的收集与应用

资源库的建设要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开发,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1、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的创建

首先,创建校园网管理平台。本平台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和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其次,创建博客平台。利用博客进行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很好的补充,可以帮助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的研讨、探究问题、案例写作、撰写教育叙事、专题学习和自我研修,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最后,创建主题网站平台。本平台主要是发布设计方案、开发或选用的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考试试题、课便实录和教学反思等,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是课程基础素材库,中间层是针对一定教学内容用于不同教学环节的集成单元,包括微教学单元、案例、试题、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最高层是课件库,包括不同形式的课件。

(三)校本教研的开展

1、发现问题,制定计划

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起点,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面临许多挑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新的要求,教师也会有很多困惑。学校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在经过分析、比较后筛选出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合。

2、集体研讨,资源共享

根据教学设计或实验方案,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主要按照集体备课网上研讨、教学问题网上沙龙和课题案例反思记录三方面进行。

3、总结交流,改进提高

定期进行网络教研的总结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以加深理论认识,巩固认识成果,提高教研能力。

三、架设教育博客,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博客在其他领域还没有被人充分利用和定性,只是单一地、肤浅地充当着个展示的工具,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博客在诞生之际就被冠名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它好像是专门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一种互联网技术。

(一)教育博客的含义及其益处

教育博客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

教育博客作为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具有以下益处:

1、博客可以满足一部分教师“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满足一部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动力需求。

2、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使得“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成长”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能够很好满足。在博客的交流中人人平等,在这个群体里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问题疏导,释放工作压力,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3、博客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功能,成为比较理想的工具。首先博客以时间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其次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

(二)教育博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维护的困难,使教育博客出现应付现象。对个人而言,博客的维护与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对于一些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

工作已经安排得满满的,而教育技术的快速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2、日志内容的质量有待提高。教师的博客的日志大多数无拘无束、轻松随意。有些博客仅仅是简单的资料累积或者超链接,有些教师兴趣持久性差,不能坚持。而博客的重要作用就是记录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感悟,这些感悟与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与“密度”,自然就会产生质变,从而使自己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行为发生创新。

3、教育博客的发展,缺乏更多强有力的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支撑和推介。教育博客的发展,不能仅靠外力的推动。缺少奖惩机制,全凭热情,使得博客的发展缺乏一种长久的内驱力。

(三)教育博客的展望

1、建立跨区域的博客共同体。在各个区域性的博客群体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要使其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走向联合。交流本身是为了学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建立跨区域的博客共同体可以突破学习与交流的界限,扩大学习与交流的范围,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与自主学习。

2、加强博客的管理与评价。教育博客需要规范管理与评价,建立资源引用管理制度,明确网上文责制度,使教育博客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但要注意在管理与评价时切不可做硬性规定,否则适得其反。

3、建立网络教研室。教研室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教研室直接对广大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教研室成员本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少了他

们。

博客是每位教师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把利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推广你的博客网站,只有这样才是对博客用户负责,因为在现代这个个性化张扬的时代,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结交朋友,共同发展,是每一个博客的心愿和追求。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方便的参与方式、开阔的视野,是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已经不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性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因此,教师应始终使自己处于一个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谱写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单连芬.引导教师在网络教研中成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年1月16日第3期(Z3)

[4]刘敏,钟志贤.基于教育博客的大学生自主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7(4)

第二篇:如何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如何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如果说教育科学发展靠的是一流学校,那么学校科学发展靠的就是一流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科学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在“发展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今天,教师专业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话题。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与同行商榷: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1.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所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2.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同时又是改革的动力, 更是改革成功最重要的保证。只有清楚地认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体系,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科教兴国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由过去人们眼中的“教书匠”,到后来要有一桶水的“能师”,到今天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的“人师”。现在社会所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这样看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的追求。

1.规划职业生涯 我的未来我做主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涯即人生的发展道路。在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专业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自主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体在主动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扮演教师角色,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过程。

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挖掘,实现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最佳路线,发展自己的最佳前景,凭借合理的规划,走上健康、快乐的发展之路。

(1)立志是规划的起跑点。杰出的人士与平庸者之间的根本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2)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成长经历,个性兴趣,利用个人SWOT法正确分析自己的状况。(3)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绘制出职业生涯导航图。

2.追求专业人生 心动也要行动

当明确了目标之后,就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发展方向,让自己的专业发展得以提升,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它的“基因”只有三个,那就是实践、学习和研究。

(1)享受课堂:领略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一个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美感和幸福感。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首先要认识到: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就是一名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是教育研究的旁观者,教育理论的消费者,并且错误地认为研究是专业理论研究者的专门领域。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有研究的态度。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思维、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要促进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有所研究的基础上。课堂正是教师研究的主要阵地,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另外,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启发者、情感的发动者、情绪的激励者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知识有所研究,对如何去教知识有所研究,即既要懂所教知识,又要懂教的法子。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才能担当起教育改革的重任。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彰显魅力,成为一种享受。(2)爱上阅读:品尝滋养心灵的智慧甘泉

阅读是寻找精神家园的最好方式,阅读是与大师对话的自我反思过程,没有阅读的教师生活是不完整的人生。教师的阅读要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读出教师的个性。

读书是教师夯实功底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在读书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理念的指导,做到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推动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以新的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这一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科学的殿堂里探秘。

(3)及时反思:审视教学过程的灵丹妙药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及专业成长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叶澜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朱永新的“教师成功保险公司”的投保条件: “每日三省,写千字短篇,一天中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来本公司。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可见,专业化的教师就是一名反思者,这样反思可以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4)提高情商:增强自我发展的调节能力

情商水平高的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处。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包括心理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要正视自己,调整心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主体化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是发展性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更新理念,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目标。

第三篇: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内容摘要)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是政府,实业,理论以及百姓关注的焦点。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预防控制银行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从信息化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必然性及如何更好的提高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此促进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降低银行风险。关键字:信息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不断推进,银行业务由人工转为信息系统化,银行内部审计技术也得到了尝试与探索,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特点,银行内部审计滞后与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还不能规模化与系统化。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并不需要考虑审计的原理程序等发展,只需要对审计技术与处理方法进行更新转换,它是一种动态发展演变产生的一中产物,是银行审计摆脱手工操作过度到信息化的一个过程。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针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人员及银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控和评估。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审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银行内部审计这一职能的有效展开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内部审计目标广泛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银行内部的财务流向,银行对外部各种业务的管理和经济责任,这样导致内部审计目标很广泛。

内部审计内容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业务量急剧增加;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有大量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产生的银行金融数据较多,导致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庞大复杂。内部审计区域分散性。商业银行是面向社会的一种金融机构,银行机构设置的区域广,网点多。导致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同网点,这样就增加审计的困难度,同时审计移动办公远远跟不上银行业务的开展。

内部审计业务水平不平衡性。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思维与计算机水平不一,导致计算机审计具有较高的风险。为了避免这样事件发生,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所以其业务产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银行内部审计目标的特殊性,因此体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发展优势

尽管目前在信息化影响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等设施的不断进步和国外金融行业在信息化时代审计技术的成功案例,使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条件日益成熟。

由于我国目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加快,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了有效安全的局域网,这样便于业务开展与管理,有些审计需要的数据可以在建设和开发管理系统时预留审计数据接口,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基本的数据保障。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已经是信息化审计发展方向,开展业务工作,内部账务处理都记录在计算机中,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环境。当所有的有效数据都要通过计算机采集,这样就导致原始的纸质账簿和文字记录被计算机所取代,审计人员渐渐的忘记传统审计方式,这样就会对信息化审计产生迫切愿望。

三·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初探

大力推广非现场审计技术开展

非现场审计,是信息化处理和传递而衍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这也是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非现场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连续的分析,及时发现被审数据存在的问题,评估被审对象的风险状况,为现场审计提供足够的依据。非现场审计的主要作用是:

1·扩大了审计的深度、广度、精度增加。增大审计覆盖面,确保了时效性。传统审计对被审对象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间断性。非现场审计依托信息化技术,可以进行远程调控与监测,有效的收集各类有效信息,有利于全面监测评估被审对象的风险系数,体现审计的全面性,同时能够预测被审对象潜在风险,有利于其避开风险,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2·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成本。非现场审计主要是对被审对象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由远程收集数据信息,审计人员可以减少重复翻阅信息的时间,避免依赖被审对象提供的数据,是审计人员占据主动性;审计室定量定性的分析过程,分析起来较为复杂,但是增强了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可以有效的避免做重复劳动,提高审计质量;同时降低了审计成本。

3·实现了由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后的审计。具有预警作用。传统的审计有的滞后性,而非现场审计通过远程收集.整理.分析有效的预测控制风险,这样使审计自由更合理的配置到高风险领域。运用非现场审计,可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最大化,对薄弱的业务领域.重点保护单位及具有大风险的事项有效管控,使内部审计更具有针对性。

如何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中的非现场审计呢?

1·确保被审信息的获取的及时性.完整性.透明性

1.1拓宽信息来源,丰富其种类

除了搜集被审对象的账务数据.信息统计及其他基础数据外,还应将被审对象的管理方案制度及业务检查报告等文字信息纳入非审计信息资源。

1.2提高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审计部门应能够进入被审对象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获取被审对象的一些信息,如:贷款.总账.抵债资产.财务计划等信息系统,都可以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一定的审计信息。

1.3开发信息软件,实现非现场审计系统与经营管理系统直通

实现各大银行核心业务版本统一和数据集中,是各大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各大银行管理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相连接,产生一定的交集。开发运用信息软件,可以直接从经营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中获取审计信息,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实现非现场审计的重要任务。那时就会减少人工干涉环节,非现场审计获取 的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都会得到保障。

2·发挥网络作用,丰富完善分析模型,加快非现场审计软件开发

2.1建立完善审计内部网络,非现场审计协作和资源共享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非现场审计主要是由一级分行以上内部审计部门操作的,非现场审计还未完全覆盖到各阶段内部审计机构,网络的协作能力较差。目前急需加大内部审计的科技投入,培养必要的技术人才,将非现场审计发挥到一定的作用,延伸到各阶段机构。这样便于收集各阶段内审机构现场审计成果,对自己管辖内所属机构的状况全面了解和认知,并且能够判断出被审对象发生的重大变动,在非现场审计工作中能够及时有效的判断被审对象存在的疑点和异常,随着提高对风险的预判和控制,从而对现场审计工作的计划和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2丰富完善分析模型,建立非审计技术模块化.规范化及标准化

通过收集信息,建立分析模型,把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科学分析技术集合到软件系统中,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模式,这样便于统一操作标准,达到确保审计质量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建立的分析模型并非只是简单对收集的数据比对,财务比率及资产评估等指标数据的计算,而是引用各式各样的分析方法,来判断数据之间的变换规律,分析时要定性定量,便于深层次的发现内在问题。一般分析方式有对比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归类分析与因素分析。通常成功的分析模型由数据统计.定性分析及风险控制原理三部分有效结合而成。三者缺一就会导致分析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目前外国的商业银行所应用的相对成熟的非现场审计分析模型有经营风险的知识.衡量与评估方法体系.数理统计和系统分析方法统计.审计风险控制技术方法体系等,这些都比较适合我国专业机构学习与参考。

2.3加快非现场审计软件开发,促进非现场审计作业标准全面执行

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分析模型提高核心技术与作业标准,审计软件则为技术实现与标准执行提高保障。运用审计软件可以轻松的收集.整理.勾稽关系审核等繁杂的基础工作,同时可以深入分析与评估,从而体现息化处理的优点。如果没有了分析模型,审计软件无法进行合理操作,两者必须协调运作,相互结合。在非现场审计工作开展时可以合理借鉴国外同行业的先进理念及成果,如国外的商业银行广泛使用模块化.嵌入式审计软件工具,实现了与业务系统相互连接同步操作,从而实现对审计对象的持续.及时.动态监测成为现实,同时又对计算机舞弊实施了有效监控。

3针对一点苦与经验库加强管理,提高非现场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度

3.1科学建立疑点库,控制疑点出入库

建立疑点库,就是把在非现场审计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线索,集中到一起,建库保留,但是要区分重要程度划分,便于返回查证。为了加强对疑点库的管理,可以在系统中添加查询限令,严格按照规定查证与移出疑点库。疑点库的建立必须有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通过各种操作方式,便于发现疑点库中数据的快速查找,深度加工,以此向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审计线索,发现疑点的分布规律,从而进一步明确审计方向。为了控制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疑点库的日常管理必须有一定的授权控制,处理疑点库信息必须经过严格审核与复核。

3.2优化经验库,提供非现场审计技术支持与共享平台

建立经验库,收集成功的非现场审计案例.成功案例的报告与研究成果,纳入经验库,便于审计人员的学习与研究,从而全方位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当然经验库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要做好保密工作,经验库通过审计机构内部网络进行共享,切需要严格区分公共信息与保密信息,公共不分,审计机构可以无条件共享,保密部分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由审计机构进行

4·影像缩微技术,拓展非现场审计内容,促进非现场审计职能由幕后到台前的转变。非现场审计必须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充分利用核心业务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成果与信息资源,其中,影像缩微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借助这一技术,可对相关审批资料与会计资料进行扫描、压缩、集中存储和按权限调阅查看,并自动完成纸质凭证信息与账务信息的核对、大写金额与小写金额的核对,在轻松实现高质高效的无纸化审批与自动化稽核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打下基础。

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一)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遇到的问题

1·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方法,程序及步骤。由于银行数据采集缺乏一定的规范,导致在审计前与审计中采集大量的电子数据,但是真正得到利用的数据只有一小部分,这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同时由于信息系统内控以及数据验证等环节的缺少,分析出的数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及操作人员的主观性。

各大商业银行开发的审计模块不能形成一定的审计体系,这样就缺乏科学性与系统化,导致

审计设备得不到均衡利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整体。由于各大银行数据结构不一,开发的审计模块无法实现共同使用,造成各大商业银行要进行重复投资开发。审计技术以数据为主,对于信息系统审计较少。商业银行在开展信息化审计实践中,大多数是针对提供的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为前提,针对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并没有对审计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实际上,审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内容的缺失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审计技术得不到提升的一重要因素,同时也让审计人员审计操作具有一定的审计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缺失,导致审计技术得不到提升。各大商业银行对于审计设备投入加大,但是没有对审计软件进行大量开发和推广应用,忽视了审计技术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效益。

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缺少,导致审计技术高投入与低产出并存,审计的成本在不断提高。现有的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计数机水平的人员很少,这样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开发计算机软件用于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开发。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息系统本身固有的风险。因缺乏对信息化建设成熟度的有效测评,导致信息系统本身固有的风险在加大。银行业是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相对密集的行业,由于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的IT技术与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如果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所利用,就会产生风险,从而对银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产生损害。信息安全风险一是银行数据集中处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已陆续完成数据大集中,实现了银行账务数据与营业机构的分离,为银行管理集中和科学运营奠定了基础,帮助银行从以账务和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数据集中后信息系统风险增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银行的正常运营。二是网络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的银行信息安全问题。近年来,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子商务等,已成为银行追逐的利润增长点。其中绝大部分的网络金融业务要通过Internet、无线网、电话网与银行相连。银行业务系统要顺应开放和互连的趋势,其信息安全范畴已经突破了以业务系统物理隔离和协议隔离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信息安全,在公网环境下防止黑客、病毒的破坏,在Internet上保证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是银行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2)银行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随着对信息安全认识的加深,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的风险其实是最大的风险。人,特别是银行内部员工,既可以是对信息系统的最大潜在威胁,也可以是最可靠的安全防线,单凭技术是无法实现从“最大威胁”到“最可靠防线”转变的。银行内部完备的安全管理政策、安全教育计划与健全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是降低人的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

(3)立法滞后带来的法律风险。银行的传统业务使用的是以纸质为代表的流通工具,与此相适应,传统法律也同样是建立在对纸质流通工具进行调整监控的基础之上。而电子信息化银行业务使用是以电子信息为载体的流通工具,因此,电子信息化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显得相对滞后甚至无能为力。同时,基于互联网上金融业务没有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达成的金融电子信息化合同通常难以确定合同的签订地和发行地,从而很难确定电子信息化合同纠纷的管辖权;而且即便确定了合同纠纷的管辖权但在选择法律依据时也会发生强烈的法律适用冲突,这就提出了互联网上交易发生纠纷时究竟适用哪个国家法律的问题,从而迫切需要立法加以明确。这也是涉外业务、互联网络金融业务审计时,内审人员面临的法律适用风险问题。

(4)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带来的能力风险。审计人员因受制于自身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造成应发现而未发现的风险隐患,这是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风险。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需要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银行系统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风险的应对措施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改革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独立性原则来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设计。具体实施时,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审计委员会模式来进行。首先应在董事会(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中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应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该部门应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具有较高的地位,其部门负责人由董事会(监事会)直接任命;再次,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实行派驻制,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受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直接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推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督促依法合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和对银行的经济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等,其人员的工资报酬、晋升福利均由总行决定。这样从总行到分行,逐级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上下相联,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

努力提高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高素质的人员是高质量工作的保证。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审计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必备条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要正确处理好内部审计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将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配备到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并通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待遇、公开招聘等灵活的用人机制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内部审计部门来,以扩大审计队伍,充实审计力量。

(二)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二是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专业及其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可采取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有定期脱岗学习、专家讲座、案例指导、经验交流以及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人员到审计现场加强锻炼等;三是引入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掘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三)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和考核机制。商业银行应制定内部审计人员任用和考核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有建立内部审计的达标上岗制度或资格认证制度,只有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人,才能从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对达不到要求的现有审计人员要进行培训和交流。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且考试合格后方能通过年检。

(四)引入新的审计方法。我国商业银行机构众多且网点分散,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货币资金,并有权限进入客户的账户,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重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检查和评价,通过测试找寻银行内部控制的薄弱点或盲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审计。同时,在这个银行业风险日渐增

多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注重从多方面分析和考察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紧紧围绕风险防范的目的来开展审计工作。

(五)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今后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审计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计算机审计,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1)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保证数据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2)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条件,对银行业务实行再监督。可以编制计算机程序对有比例关系的项目(如贷款与利息收入、存款与利息支出、中间业务交易量与中间业务收入)进行计算,然后与实际记录进行比较,找出产生差异的记录。还可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风险预警,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等;(3)逐步建立审计数据库,实施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并可以着手建立审计监督网络,与外部审计或政府审计协同运作,实现审计信息共享。

(六)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注重拓展以下方面的内容和范围:一是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等。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发现创新业务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对策,使银行在保持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二是加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逐步将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三是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银行业务经营环节中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范围应从单纯的财务报表扩展至整个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从过去单纯对财务数字的准确性、日常经营的合法合规性扩展至兼顾一定经济效益提高的责任和咨询功能。审计报告应从单纯的发表意见到提出管理建议,为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系统的业务培训,为业务部门提供改进其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咨询。

结论

通过对我国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知道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相对应的提出一系列应对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更具有竞争力。总结出以下几点:

(1)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防止内部审计出现漏洞

(2)改进和创新内审的理念合技术,加强内审的独立性

(3)完善内审的体系,拓展内审的范围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发展与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他们之间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关键字]

信息技术

零起点

差异

分层

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①高中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均占较大比例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地区差距,许多农村中学硬件条件不行,师资不足,所以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勉强开了课,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连鼠标、键盘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障碍。而城镇学生却接受到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差不多了,甚至多次参加过各种计算机竞赛,初中毕业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了。另外不同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接受知识的能力上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一知识更新特快的学科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信息技术“2000纲要”是基于“零起点”的,所以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基于“零起点”而编写的,即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多的重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许多高一新生已经是“非零起点”了,虽然信息技术新课标是基于“非零起点”,但我省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是“零起点”,现在就面临“非零起点”的学生使用“零起点”的教材的尴尬境地。

以上事实归根到底就是说明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些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造成差距越来越大。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除开客观原因以外,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如果总是根据教材内容都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讲起(计算机软硬件组成、二进制、操作系统等),讲应用 软件都从窗口、桌面开始,以大量的篇幅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对着教材枯燥地、照本宣科地讲解窗口、桌面和按钮,这些内容对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高中学生来说,当然只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同学一无所获,而不喜欢这门课程,而只想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同学的影响下,可能也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也不想学信息技术。

要真正解决学生差异较大难以面向全体的问题,又要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改进以往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做法。

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较早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延展,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依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开展分层教学是指立足在“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上,满足学生差异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应是促进学生获得最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应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划分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高级(A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中级(B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Office、Internet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初级(C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称为零起点学生,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再就是对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各类学生的比例,具体做法是在开课之前,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校园网、纸质等)填写《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调查表》,该调查表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结果,提出建议,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不怎么得到学校的支持,不管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多数地区信息技术只是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不过,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里不被重视,是否会是有利因素呢?比如,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条条框框,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可以这么做吗?当然,我们的教师只能是“带着枷锁跳舞”,而且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枷锁更沉更重。课时不足、师资缺乏„„等等原因,使得课程实施都较为困难。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很难。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只能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异要求来实现的“分层次”。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作业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通过调整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对于A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B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 2 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A类生转化;对于C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一篇字处理软件下的图文混排,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下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等等,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再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让他们设计一些可融入自身智慧的程序题,而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则要求读懂已有的程序、再模仿编一些相近的程序。

在学习方式上,对于A类生,提出任务后,以自学完成为主;对于B类生,通过自学加适当的教师点拔;对于C类生,教师应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也可安排A类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做不仅肯定了A类生,同时对A类生也是一种提高。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倡导合作式学习。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光只是关注所谓的“好生”,相反,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入到这些零起点的学生当中去。其中鼓励最为重要,这些学生本身在一个课堂中和其它学生相比,就存在各方面条件上的差异,心理也难免主生自卑感,这是就特别想从老师那里获得关爱。如果我们一线信息技术不采取措施去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方面将会产生不可想像的消极影响。因此,首先,我们要多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也同样是最棒的。

“零起点的学生”存在的确为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但笼统地指责“零起点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影响却有失科学,需要对“零起点”作一分析。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构成学习能力上决定性的障碍或缺失,即使是零起点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缺少的只是认识、了解和操作层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熟悉,而这些知识技能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方式“查漏补缺”的。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不能超越课程标准的底限降低目标要求。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分层次教学更需加强评价,只有通过不断反馈、强化、矫正和评价才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差异情况。

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教育和反馈,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检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业评价可以主要采用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评价。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文件夹。学生将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材料装入文件夹。如:每个月的汇报作品,一个好的作品等等。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条件成熟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家长观看、评价。也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文件夹中写上评语,发到学生文件夹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一张学习“成绩报告单”

而平时的每一堂课,也应将反馈、矫正和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初的反馈和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知识技能的状况、心理上对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状况。课中的教学重点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是指在学习了教学重点或难点后,及时通过反馈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而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微调。一节课要结束时,通过反馈了解学习效果,并进 3 行必要的补救。此时尤其要注重学习上处于中下等的学生的反馈情况,更不能以少数好学生的反馈来代替整个班级这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照顾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而教学质量是指教学适宜学习者的程度,受提示、参与、强化、反馈与矫正等变量制约。学生虽处于一间教室上课,但受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往往适合于中等学生;课堂上,提问、上台演示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交流、配合老师教学的少数学生多报以表扬与鼓励。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给予的是正强化,而缺乏正强化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效果会减弱。

布卢姆认为:“在学生前提行为和教学质量有利时,所有的学习结果将达到高的或积极的水平,结果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如果学生前提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质量不能适应每个学生,那么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的结果会是: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层学生获得一定发展。

三、结束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悦,最终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寻求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努力吸取每一次成功失败的滋养,把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因该立即行动起来:

1、通读新课标,通读新教材;

2、更新观念,主动充电,系统学习;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认真反思,共同研讨,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新课程的改革刚刚开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5)[2] 何东亮、丁瑜主编,教育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刍议》,李作军 [5]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9期,《建立分层教学体系 转化后进学生》,刘安

第五篇: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摘要】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那么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自已的角色怎样定位呢?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作用 【正文】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过渡,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这里指基于web的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撑“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无疑,一贯主宰课堂的教师也无法回避网络的冲击,必将接受新的挑战。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那么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自已的角色怎样定位呢?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1.知识的导航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部长陈至力讲话中谈到要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网络信息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海量化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乏污秽、过时信息,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又使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上网后东看看西望望,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不免会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虚度时光。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学习效率却极端低下。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与此,教师就成了茫茫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主题学习内容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建成可利用性较高的本地资源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在本地资源区为学生提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URL导航链接,学生通过导航链接直接登陆相关网站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学生通过浏览网站,查询、下载相关资料,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导航者,教师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应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逐步有序地、扶放结合地培养学生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不是为技术学习,而是为能力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流程可以这样安排: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学习的起点,选择或真实性的或问题性的或虚拟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在协商会话交流后完成意义的构建。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学;基于真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基于复杂问题的随机进入式教学。学生的协作学习也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既可以协同,也可以竞争、辩论,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地进行网上冲浪",这必将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尝试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一定原则,使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和创造性及生产性,学生能在协商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就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能够在利用网络创设的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生动活泼地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作为基于web环境下教学的总设计师,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影响,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3.既是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合作伙伴 1)学习的指导者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然而网络教学中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媒体三者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使教师在课堂上能真正成为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协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在网络协作教学中,学习者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是协作过程的中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教师的帮助、指导、辅助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明显的。如何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这也是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教师首先应组织引导学生个体根据其兴趣或任务分好组,并提出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然后各小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组内协商对话,分配任务,通过一定时间的网络搜索、独立探索后,接下来便可组织基于WEB的专题讨论,讨论中交流信息,有时展开辩论、竞争,有时又结成伙伴,协同一致,有时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形式不一,但都能起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BBS论坛系统、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系统、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或网上在线交谈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发布言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解惑答疑。最后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收路了。这时学生每个人迫不得已都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看他走这一段路。但只有当他需要帮助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已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他们走过一段路,也许筋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段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时,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不再是一名带路人,而是一个同行者,一个合作伙伴。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便学生能更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你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的行囊。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以自己的人格魄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应体现出这样一种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4.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参与者

若能在探索发现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则能提高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一堂网络作文赏析课中,首先由教师提出优秀作文的三个标准:有特点、有妙笔、有感情。为学生指明点评的方向。学生接下去便能围绕这三个方面去点评同桌或他人的文章,活动、思维有条理有依据。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评论和修改文章,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化认识。

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未来学校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研究课程本身所具有宽泛的内容也对教师不断提出考验,反思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将更有利于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宋连昌

下载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育博客 网络教育论坛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影响着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形势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育由技术向艺术的跨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的......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五篇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

    立足学生发展,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峰中学王临春*** 摘要: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能否行之有效的产生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关键还在于对......

    中小学教教师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延伸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中小学教教师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延伸 摘要: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践......

    XX教师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XX教师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XX教师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一: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培训心得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5篇

    篇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 要: 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云技术与计算机等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巨大变革。一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