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读后感
细细品读了何克抗教授的这篇论文,不得不为他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现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教育息息相关,可以说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而义务教育则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可谓是重中之重。
纵观国内外,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由于城乡差异、家庭经济背景、原有文化差异、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义务教育发展出于一种不均衡的态势。近些年,各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逐步改善这种现状。多采用“补偿教育”、“无线宽带工程”、“农远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试图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总结国内外经验,何克抗教授独辟蹊径,认为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要走教育信息化之路,并通过各种理论与试验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赞同何教授的观点,无论是政府支持贫困地区教育,还是改变教育测评标准,都只是表面文章。政府投资力度毕竟有限,资金支持不可能长长久久,而且教育水平没有提升的前提下,任何一种测评机制都是无意义的。而教育信息化则不同,它是将文章成于内里,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不单单是教育,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面临信息化。顺势而行,乃大智也。
其次,就像何教授在论文中解释的那样:教育信息化能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可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也可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改变,改变教师的权威地位,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无论是教育环境、资源,还是理念,在教育信息化平台上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而且全新模式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发展。
最次,信息化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的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可以说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塑造更多的优秀人才。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推进,义务教育定能更优质、更均衡、更稳定的发展。
第二篇:我县义务教育均衡优质
我县义务教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
我县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生重点工程来抓,从加强推进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机制入手,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为打造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教育、平安教育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构建保障机制,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推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我县从构建保障机制入手,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加强组织领导。3月21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工作会议,县委书记刘淑秀、县长姜宁出席会议,市教育局祖旭东局长亲自参加。会上,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沂南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和《2014沂南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意见》,详细规定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依据。同时,沂南县还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县政府同各乡镇、各相关责任部门签订了责任书,乡镇和部门代表做了表态发言,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健全工作机构。为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将各项工作分解细化,成立了综合管理组、资金筹措组、工程质量管理组、建设手续办理组、师资配备组、督导考核组等6个职能小组,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小组根据各自职责及时协调、抓紧解决,确保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实行县级领导班子和部门帮促乡镇的办法,每个县级领导班子和县直部门都帮促一个乡镇,定期深入乡镇了解情况、督促进度,帮助乡镇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了工作进度。同时,县教体局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督查小组和业务指导组三支队伍,定期深入到每个乡镇、每处学校,逐校逐校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效果。加大资金投入。努力畅通筹资渠道。2014年,沂南县校舍标准化建设规划投资3.6亿元,内部设施配备投资预计为1.3亿元,两项合计共4.9亿元,资金投入非常大。为确保资金投入到位,我县要求各筹资部门必须按照上级的要求和规定的比例,多渠道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配套建设费,计提国有土地出让收益金、福利彩票公益金等,并提高部分项目的征收比例;对存在的资金缺口,县政府采取政府贷款、分期付款的形式予以解决。加大县以上资金的承担比例。以往,对于学校建设项目,沂南县采取县乡共同配套的办法,县以上资金占50%、乡镇资金占50%,乡镇财政的压力比较大。今年,为了确保工作效果,县政府确定,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所需资金由县、乡镇分别承担75%、25%,将县以上资金配套比例提高了25%;对于内部配套,县里规定所需资金由县、乡镇分别承担70%、30%,县直学校内部设施设备配备所需资金全部由县财政承担;为确保乡镇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县政府对于内部配套投入资金的乡镇承担部分,采取 从财政局乡镇账户中直接划拨的形式,避免了乡镇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
健全推进机制,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我县从加强工作推进机制入手,努力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工作实效。出台优惠政策。对于校舍项目建设,建设手续办理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我县进行了认真调研,摸清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4月12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唐音波专门召集了所有手续办理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形成了会议纪要,对中小学校舍建设规费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作了大幅度的削减,对于确定的建设规费,任何单位不得超标收取、不得另立收费项目,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手续费用;针对建设手续复杂的问题,要求各部门简化手续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加快手续办理进度,确保校舍建设项目早开工、早完工,不耽误工作进度。加快工作进度。对于校舍建设,我县对平房项目采取集中招标的形式,5月16日已经开标,近期195个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对于楼房、餐厅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各项建设手续,近期也将陆续开工。目前,全县已开工项目226个,开工面积12.5万平方米。对于内部设施配备,按照省定标准,对各学校的缺口进行了认真摸底统计,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2014年,我县内部设施设备共需投资1.3亿元,其中:实验仪器投资1600万元,图书报刊投资700万元,艺体卫设备、运动场地建设投资5400万元,信息化设备投资4700万元,厨房设备投资607万元。下一步,我县将加快工作进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按照预定计划向前推进。强化对乡镇的督查考核。县委、县政 府专门制定下发了《2014沂南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意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2014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年内分3次对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进行督查考核,对在省、国家验收评估中未完成任务的乡镇和有关部门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一票否决”,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表彰大会上进行现金和荣誉奖励。县政府实行“半月一督查、半月一通报”的办法,每半月分组对各乡镇工作进行督查,并以《政务督查》的形式进行通报,督促各乡镇加快工作进度,目前已经督查4次,下发督查通报4期。同时,加大工作调度力度,县政府每半月调度一次工作进度,5月14日和6月13日,县委副书记、县长姜宁先后2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各乡镇的工作情况,督促各乡镇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效果非常明显。加强对学校和科室的督导检查。县教体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专项督导和教育综合督导(考核)结果应用的意见》,强化对学校和局机关科室的考核,调度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学校,拿出督导分500分,采取过程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校,其中迎接市教育综合督导150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专项督导350分;对科室,采取扣分制,省评估验收中自身业务情况计入科室考核成绩,强化科室的指导、帮促责任。同时,强化督导结果的运用,在上级评估验收中,评估指标出现一个C等级或低于5个A的,对学校和责任科室实行“一票否决”,校长调离岗位,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整、分流,相关业务人员调离工作岗位、三年内不得评优树先和职称晋升;科室主要负责人不得评优树先,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并调离工作岗位。对 当督导成绩后两名的学校,予以黄牌警告,领导班子成员不提拔;连续两年后2名的学校,主要负责人调离校长岗位,其他班子成员进行调整分流;当下降6个或6个以上名次的,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下降10个或10个以上名次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不提拔。
建立责任机制,提高教育实施水平
我县针对创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对创建任务和工作责任层层进行了分解落实,努力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基础。
合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去年,按照“政府主导、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针对城区就学矛盾突出、普通存在大班额问题和农村中小学各室相对不足、C级危房仍然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城区以整体新建和乡镇以存量扩建为主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了2013-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目前已经上报。今后的学校建设将严格遵循这个规划,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把学校建设和城镇建设、社区建设协调一致、同步进行,为城镇和社区建设做好配套服务,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入学机会均等。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我县建立了以县财政局、县妇联、县残疾、县教体局为主要牵头单位的工作小组,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今年县政府已经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大力扶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多种形式解决非户籍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我县要求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园和学屋,努力解决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对于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针对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偏小,残疾、弱智等特殊儿童少年就学需求大的问题,今年我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征土地48亩,启动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新建工程,和县职业教育学校一体建设,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基本完成了征地、图纸设计等各项工作;同时继续完善普通中小学接受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保证特殊儿童都能接受到义务教育。对于高中招生工作,我县确定从2014年起,在继续落实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的60%分配到各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这一比例。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县委组织部、县编办为牵头单位,人社、教育部门参与的师资配备组,针对全县中小学师资现状和实际需求,我们正在建议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教育事业发展活力。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补充空出的教师编制,从根本上改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按照5%的比例核定教师机动编制,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学科教师,大力改善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校际间、区域间的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口支援制度、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挂职支教制度;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服务期制度,并逐步扩大轮岗范围,提高轮岗比例;在评聘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专门给农村学校划出一定比例的指标,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人数偏少的状况;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各种倾斜措施,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和活力,促进师资均衡化发展。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质量均衡是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学生择校的最重要原因是学校间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需要均衡协调地提高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项工作,我县将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强化过程监控。通过培训提高、检查指导、目标考核等各种扎实有效的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消除教学上的薄弱学校,让学生都能留在当地上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免试入学”政策,实行小学、初中学生全员全过程交接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小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同时,严禁在义务教育学校设立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继续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第三篇:铜山县审计信息化 实现
铜山县审计信息化 实现“三个转变” 2009-01-16 08:43:49 IT商业新闻网 【大】【中】【小】 评论:[0] 条2008年11月20日,铜山县审计局局长李振芹和纪检组长赵洁结束了在全省13个直辖市的信息化建设巡回演讲后,又迎来一批前来学习取经的外地同行。这是铜山县审计局继2007年“村官审计”工作推动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又在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成为全省的表率。
【IT商业新闻网】2008年11月20日,铜山县审计局局长李振芹和纪检组长赵洁结束了在全省13个直辖市的信息化建设巡回演讲后,又迎来一批前来学习取经的外地同行。这是铜山县审计局继2007年“村官审计”工作推动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又在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成为全省的表率。
近年来,铜山县审计局信息化工作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练、从心存畏难到主动接受的过程,信息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市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中,铜山县审计局从2005年的最后一名到2006年的第三名,再到2007年的第一名,2008年更是快速全面发展的一年。三年三大步,铜山县审计局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审计信息化工作进步最快的单位。
统一思想
解决“三个忘记”
在2006年以前,铜山的审计信息化工作,在全市审计机关排名倒数第一,与铜山百强大县的地位极不适应。面对落后的局面,全局工作人员痛定思痛,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彻底完成了“三个忘记”。
忘记过去,克服畏惧心理。该局认真分析了审计发展趋势,认识到信息化工作关系到铜山审计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能否对政府和人民负责,必须从现在做起,把信息化工作作为全局的首要任务。全局人员认真开展了大讨论,分析先进县区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做法,使大家心里有了底,“过去落后,不代表将来落后”的意识深入人心。
忘记年龄,克服排斥心理。铜山县审计局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46岁,初始学历大部分是中专,年龄偏大、基础较差给推广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局领导多次全员发动、并与审计人员个别谈话,让他们忘记年龄,发挥审计业务专业优势,与年轻同志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老同志们凭借不屈不挠的韧劲,硬是将劣势转化为了优势,成为铜山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主力军。
忘记账簿,克服依赖心理。受思维习惯的影响,在AO的推广运用过程中,审计人员依赖账簿的心理非常普遍。为改变这种状况,铜山审计局采取了强制措施,凡是有电子数据的必须用AO或其它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审计;去年6月份联网审计部署完成后,所有项目必须在联机模式下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逐步养成了看电子账、分析电子数据的习惯,达到了“手中无账簿、数据心中藏”的境界。
强势推进
落实“三个目标”
为强化落实,铜山审计局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的奋斗目标,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强势推进,全面落实“三个目标”任务,仅用三年时间就甩掉了落后帽子,走在了全市先进行列。
明确目标,加快基础建设。两年来,铜山县审计局在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的同时,压缩日常经费开支,先后投资70余万元,建设了局域网,添置和更新了42台计算机,部署了联网审计系统,配备了审计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为快速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强势推进,实现跨越发展。该局强力推行AO在审计中的应用。他们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即试用———会用———用好,从骨干应用向普及应用转变;成立了AO普及监督小组,定期检查业务人员计算机审计应用情况;制定了《AO审计软件应用奖惩办法》,通过一系列刚性的要求,实现了全体审计人员会运用AO审计软件,所有审计项目一律使用了AO软件进行审计,率先实现了AO软件应用的两个100%。
积极部署联网审计。铜山县审计局积极响应省厅和市局号召,在徐州6县中率先部署完成了区县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省厅统一规定的3个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镇账县管、县财政机关账2个模块,实现了定时下载数据,实时进行审计分析。2008年已完成联网审计项目18个,运用ASL语言编写审计方法10个,查处违纪违规金额1.2亿元。通过联网审计,锻炼了审计队伍,探索了有效的审计方法,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努力探索信息系统审计。为了使工作人员快速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铜山县审计局制定了全面的攻关计划,多次召开信息系统审计研讨会议,到市局及其他兄弟区县讨教,借鉴他们的经验。顺利完成2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形成了该局有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思路。
政策引路,完善约束机制。通过细化政策、兑现奖惩,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如期完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从局长到副局长,从科长到审计人员,全员参与,全员考核。做到“任务有对象,过程有落实,结果有考核,考核有标准,奖惩有兑现”。
2007年,该局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规定“三不政策”:不会使用AO软件的不能担任主审;没有用AO软件审计的项目一律不得参与优秀审计项目评审;没有用AO软件的科室及个人不得评先,扣发年底完成任务奖。2008年,在制定百分考核中加大了信息化目标考核分量,将比重提到百分考核的60%,对参与审计署、省、市评比获奖的,分别按照获奖档次加分,概不封顶。未按要求进行的,取消先进个人评选资格,连续2年没有成果的、考核最后一名的,科室负责人引咎辞职,科室人员待岗、建议调离。同时,审计人员编写的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等成果被审计署、省厅、市局采用的,对主要编写人员予以重奖;积极鼓励撰写各种案例、经验,无论采用与否,一律给予奖励。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坚定信念
实现“三个转变”
互帮互学,实现从专项人才到复合人才的转变。铜山县审计局走出去、请进来、自我提升、互帮互学,选派审计骨干参加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审计骨干队伍;开展“兵教兵”学习活动,每月一次讲座点评,每季度一次AO应用演示会,审计人员逐一上台演示,全局人员逐一点评,互相学习,提高了审计技能。
转变思路,实现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转变。疾风暴雨式的强势推进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面对几万条、几百万条数据记录,原来手工翻账需要3-4天,现在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搞定,效率提高数倍;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扩展,审计项目查的更深更透,延伸单位更多,审计总体覆盖面更大,解决了原来手工查账无法实现的目标;审计方案编写更加详细、全面,执行审计方案更加严格,审计证据更加充分,法律引用更加规范,查处问题更加准确,规避了审计风险。尝到了信息化甜头,审计人员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要我用”转变为“我要用”,从“不敢用”转变为“习惯用”。
上下联动,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转变。市局领导十分关心铜山的审计工作,多次到铜山检查指导信息化工作,省厅、市局计算机审计专家也多次到铜山授课、指导,对我局计算机审计的普及应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由于全省、全市强势推行信息化的良好氛围,使我们备受鼓舞,从局领导到中层干部,从计算机骨干到全体审计人员,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审计人员时刻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通过近3年来强势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变化是明显的,作用是巨大的,成果是显著的。审计项目逐年增加,2006年75个,2007年101个,2008年完成147个;计算机审计成果大幅提高,撰写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和AO应用实例,2006年2个,2007年24个,2008年40个;全局整体工作水平和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审计人员撰写各类审计论文31篇、消息260篇,共获得审计署、省厅、市局“先进集体”、“文明行业单位”、“十佳服务窗口单位”、“十佳服务明星”等各类荣誉36项。(编辑:坚定)
审计署周德铭:审计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0-06-07 15:10:21 周德铭 中国信息主管网 【大】【中】【小】 评论:[0] 条在5月29日召开的2010用友技术大会上,国家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周德铭对审计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以下是周德铭主任的主要观点。
国家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周德铭
在审计信息化十年历程中,IT企业和电子政务合作呈现一种责任。实践历程表明IT企业和电子政务应当合作,这个要从审计作为一个古老职业遇到新的麻烦说起的实践经历。3000年前的夏商西周时期,国家为了控制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设立了监督部门。信息技术在银行、海关等一些重要行业逐渐普及应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政府遇到了打不开电子帐户、进不了电子门的困惑和尴尬。
因为这样一个局面,今天全国政协副主席、当年的中国审计署李计华说到审计人员不掌握信息技术将不合格。审计信息化经过“十一五”关口前移,进入十二五审计担当维护安全、做国家卫士重大责任。在十五初期我们国家由于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领域中违法犯罪问题十分严重,总理要求全面审计、突出重点。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审计就需要打造一把审计利剑来化解审计风险。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拿数据,我们通过对会计软件备份数据、或者底层数据库的采集,但是这样做法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003年审计署和财政部联合用友公司金蝶、金算盘、以及STP等一大批占有会计软件80%份额以上的著名软件公司,共同研制会计核算软件数据结果国家标准,有两个突破点。第一填补我国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出台,第二就是现在我国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这个标准已经进入国际,联合国会计软件采用中国数据接口标准来进行数据的输出。
能拿到数据还得有转变我们采用厨师做满汉全席这么一个思路,设计了平台+工具+方法的审计软件,之后进行方法征集和应用,现在这套软件已经在全国政府审计机关和部分内部审计机关中发放应用达到10万多套。IT企业和电子政务合作打造审计利剑,同样也是助推审计分化。
我们借鉴国外审计办法。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拨款都在意大利联网注视下,这样审计效果大大提高,2003年我们利用国家863计划启用联网审计建设,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交换、审计决策和信息通告,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督促整改这样的特点,实现审计关口前移。2004年以来联网审计在中央税收多个行业进行试点,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进入“十二五”后,维护经济安全、做经济卫士的责任,又摆到审计身上。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中央提出经济工作要扩内发、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采取一揽子解决方案,总理要求审计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审计署相应采取相应策略,面对这样局面信息化如何跟进,我们提出五大举措。首先对国家公共管理采取审计核心指标进一步规范。
对国家经济安全进一步评价,以及其他相应的措施。前几天我们若干部委中心主任和IT企业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进入“十二五”信息IT技术发展非常快,我们应当如何跟进。我们用这样一个命题,就是要跟踪电子政务的发展,跟踪IT新技术的发展,加快IT技术产品向政务应用产品融合转化。
审计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盛斌 阳益珍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5日点击数: 1123 字体:[小 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业务管理、会计核算等领域,从而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以充分运用于审计的基础管理和项目实施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审计机关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审计机关应如何看待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呢?笔者对独山县审计局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一个基层审计人员的切身体会感受着信息化建设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独山县审计局的信息化建设是有成效的,它源于领导班子认识到位、措施得当、审计人员勤学好练,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需进一步强化措施加以改进。
一、直面问题,强化措施 加大硬件投入
在2003初,该局有干部职工13人,仅有1台386台式电脑、一台针式打印机,会简单打印文件的只有2人,电子表格不会用,更谈不上网络,当时听有人谈起上网冲浪觉得很神奇;由于没有手提电脑,审计外勤取证工作全部靠手工,有时时间来不及,只好摘要式抄录,以致审计证据中事实表述不清;由于审计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不胜数,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只有从各种法律、业务书籍中查找违反法规和处理依据,经常查找一个违反法规和处理法规几乎牵动全局人员;且一篇审计报告被几次修改,就用手工重抄几次,审计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而自2000年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投入,同时也要求加强对投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原始的审计工作方式、低劣的工作效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基层审计人员不堪重负。面对这样的状况,独山县审计局领导班子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是时不我待。通过全局充分讨论,决定筹措经费尽快购买电脑,并打开网络信息的大门。
2003年,该局在县政府解决一定经费的前提下,自筹经费解决了每个办公室一台台式电脑。至2008年经几年的不断加大投入,投资近60万元,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共有电脑23台,达到人手一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步走在了全州审计机关的前列。
二、加强学习培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使技术投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为使审计人员尽快熟练操作计算机,使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成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支点,独山县审计局通过派员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建立“师徒制”,成立局计算机课题小组,明确以熟带生等方法和措施,使大部分审计人员迅速掌握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运用等计算机基础知识。随后,该局连通了宽带网,供审计人员上网查找有关财经法规,学习有关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借鉴外地审计工作的做法,为审计人员“打开看世界的窗口”,使大部分审计人员都能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查找之中,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目前,大部分审计项目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将审计项目中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刻录成光盘保存,为逐步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奠定基础。2006年在全州率先开设了审计网站,设立了审计动态、财经法规、经验交流、审计知识、审计公告等栏目,并不断更新网页内容,使其成为接受上级指导、与社会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
三、信息化促进了审计工作,极大的改变了审计面貌
信息化正在改变着审计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加快着审计工作全面建设的步伐,审计人员将信息化建设誉为“快速进入审计角色,加快工作节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
(一)信息化转变了审计人员的观念,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了审计工作的风貌
审计人员普遍反映,过去局里工作低效、生活沉闷,处于送文件靠走、干活靠吼、学习靠领的状态,且大家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不足,生活显得单调,知识也落后。自从电脑接通互联网后,工作、生活显得忙碌而充实,有审计项目做的,就做项目,暂时没审计业务的人也是在上网学习。业务上有不懂,通过上网查询多数情况下可以弄懂。在项目实施中,通过网络传输,各审计组成员间可迅速实现资源共享,如2008年末的义教经费审计,七个小组在不同的乡镇同步开展工作,各小组成员间很多做法、适用法规等通过网络实现交流和共享,既节省时间,又保证质量。
在2003 年前,工作中很少需要加班,政府或其他单位过问审计工作情况也很少,从2003年以来,随着信息化设备的不断增加,审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审计面拓宽,成效明显,2003年至2008年完成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230项,查出违规资金3430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489万元,核减多计工程价款972万元,移送案件3起,涉案人员7人。打破了在此之前一年一人主审一个项目,全年单位审计项目总数在10个左右徘徊的局面,连续四年被州审计局综合考核为一等奖,被县委、县政府、州委、州政府、省党建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县政府、州委、州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县纪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被县工会评为先进基层工会等等。二是凭借工作成绩的提升,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进一步理解支持审计工作,更有很多单位自发地要求审计,如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财政资金使用跟踪问效等等。三是县委、政府重视审计,每年要求审计部门完成的审计项目不断加大,专题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在全县会议上贯彻落实省州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等。这种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审计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大家自发地利用双休日、晚上加班,总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和做不完的工作,独山审计人建设现代审计模式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计算机软件、辅助技术、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培养了新一代审计人,计算机成为审计人的好帮手。一是计算机基础技术的运用,如使用电子表格,只要把数据输上去,使用里面的计算功能,一点合计数就出来了,既准确,又不用校对,而且还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对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性复核、作出专业判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利用其程序功能,解决了工程量计算式需按单项工程逐项输入的问题,大大缩减了工作时间。二是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快查找各行各业的相关业务操作、资金使用的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各地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可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时调整不恰当的地方,彻底的改变了审计的工作方式。三是对金审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及OA(现场审计管理系统)的运用,通过读取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电子数据,并利用软件中的功能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审计人员迅速掌握相关基础数据,对相关事项作出判断。目前,该局全体审计人员都深切的感受到,审计工作已离不开计算机,不懂计算机,就不能做审计。
(三)信息化推动了审计机关内设机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审计职能的转型
过去,该局党支部、工会、妇委会、财务都与政府办公室合并在一起,每项活动都请示政府办公室,既影响工作效率,又不能独立体现审计的特点和风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该局的各项工作,展现了该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风貌,通过相关机构批准,该局建立了党支部、工会、妇委会,财务并入会计核算中心,增设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技术服务中心,人员编制由13人增加到24人。
信息化带来的丰富的审计信息资源还把审计人员从传统的审计思维中解放出来,跳出就账查账的传统方式,努力多搞调查研究,帮助被审单位完善制度,促进整改,开始尝试效益审计、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及时调整自身学习方向,不断完善自我,大家利用网络研究审计,除了沿用常规审计文书格式外,不断寻找审计新方法、新亮点。努力尽快实现从查错纠蔽为主的传统职能向御防、服务、问效等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型,从宏观上揭露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提升服务全局决策的水平。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审计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AO软件运用广泛性不够。该局审计人员都是财会或工民建专业毕业的,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的学习、使用主要靠大家自学,计算机语言、程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对计算机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软件,如AO等,难以全面掌握其应用功能,特别是数据采集,成为该局应用AO软件的瓶颈。如,在AO的摸索使用中,独山县60多个部门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代理记账,都有电子数据供审计部门使用,但由于一直没有解决数据采集问题,对于这些部门的审计,一直还停留在翻阅纸质资料的水平上;在对地税部门的审计中,由于不懂数据库数据及其采集方法,对税务征管系统的数据也无法采集,常常需翻阅大量的纸质资料,既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又影响审计质量。
2、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仍需借助外力,加大了运行成本。计算机设备硬件故障及较复杂的程序问题,该局审计人员无力自行解决,都要请计算机维修人员上门维护,每年在这方面需支付不少的费用,同时,也影响了工作进度。
(二)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未形成无纸化办公的平台。
由于独山县财政资金紧缺,没有解决审计部门的办公用房,自2002年8月以来,该局近20人一直挤在政府分给的五间约10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既没有档案室,也没有会议室,且办公室不集中,有一间在大楼的另一头。由于审计项目实施中,经常需要请被审计单位人员到我局核对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当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时,办公室尤其显得拥挤不堪,因此,没有条件进行局域网建设,离无纸化办公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适用的审计软件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近几年来,该局从上级审计机关领到的审计软件仅有财政审计软件、AO软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仅开始试用。且由于生产厂商的原因,现财政审计软件已不能使用。在该局近几年完成的审计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该局目前尚在试用此方面的软件,使用率不高。
四、强基础,强机制,推进审计信息化的长效建设
随着审计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审计威信的建立,党委和政府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从而也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底,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审计机关怎样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激厉制度,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计算机技 术提出的“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
(一)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钻研计算机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相关考核激励制度,明确对攻克计算机运用难关的、广泛运用计算机进行项目审计的人员予以重奖,对取得计算机考试相关证书的人员给予补贴等,使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钻研。
(二)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和深度,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参加上级审计机关集中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审计人员强化审计软件应用知识,特别是数据采集,以及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应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项目审计的能力,着力培养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掌握宏观经济、计算机、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改善审计工作环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尽快配备好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尽快改善办公条件,建立高效实用的局域网,形成全局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传输、存储、处理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把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台阶。
(四)以上促下,提高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软件应用水平。针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软件应用不广泛的问题,由上级审计机关派员不定期到基层进行指导,现场解决数据采集、软件故障等问题。
(五)基层审计人员上挂跟班学习。每年安排一至两名审计人员到上级审计机关跟班学习,全过程参与以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的项目审计工作,全面学习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AO软件的作用。
(六)建立和完善资料库,为审计业务工作提供资源平台。在局域网上建立隐蔽工程、审计疑点、审计法规等资料库。隐蔽工程资料库要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隐蔽工程及其变更情况进行现场拍照录像,将相关文字、音像资料随时录入资料库,审计定案时,再现施工环境、施工过程、施工工序、机械人力使用、材料投入等情景,为科学、准确、客观地计算工程造价,揭露施工中存在的不按工序要求施工和高估冒算等违规问题提供有力的证据。审计疑点资料库是将审计中发现的与被审计单位有经济往来的其他单位的账目违规疑点,分类存入疑点资料库,待日后审计有关单位时使用。审计法规资料库要将县级以上规范化文件和法律法规录入库中,并分类编辑成电子书,为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准确运用法律法规奠定基础,推动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七)积极管理和整合审计资源,吸纳特约审计员、内部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审计信息化仅靠审计一家是难以达到互动的,特约审计员、内部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中很多人都属于各行业的专业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既可借助他们的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又可以请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提出建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信息化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字: 制造业信息化 以人为本 实施策略
昨天,e-works在上海举行了2011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深化应用华东论坛。我在会议上做了《以人为本,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之道》的主题演讲。本文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经过最近20年的推广应用,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层面,从“甩图板”到CIMS工程,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到“甩图纸、甩帐表”,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从工具软件到管理软件;从个人级应用到部门级应用,再到企业级、集团级应用;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到企业外部供应链的管理;从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自动化到产品的智能化;从企业级应用到车间级应用;从单元应用到部分实现集成,有效地支撑了企业的业务发展。
但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下是典型“症状”:
1.应用了ERP的财务、进销存,但生产计划没用起来。一些企业生产计划用起来了,但还应用的是无限产能计划。生产计划制定比较粗,只分解到了车间,没有细化到工序。生产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及时获取质量、实际成本信息。
2.PDM管理了二维CAD,但与三维CAD、CAPP等系统没有集成,没有实现变更管理和产品配置设计,难以对图档技术状态进行有效管控。
3.信息孤岛仍然存在,缺乏信息化集成平台,编码体系不统一。
4.信息化建设头痛医头,缺乏系统规划。信息化建设停留在间歇性项目,缺乏持续建设与持续改进。
5.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水平不足,重购买软件,轻维护服务与升级。6.信息管理和安全体系脆弱,信息化制度没有贯彻实施。
7.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架构比较陈旧,难以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8.基础工作不足,零部件的重用率低,大量重复设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9.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轻咨询服务。
这些典型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
1.高层领导缺乏信息化工具,不能及时洞察企业的关键信息。2.人“找”信息,而不是信息“找”人。3.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录入。4.信息重复录入,造成错误。
5.缺乏协同,局部效率提升,但整体效率低。6.信息系统与业务需求存在鸿沟。
7.信息化建设以部门为核心,忽视整体集成框架。8.工人薪酬体系不合理,制约管理绩效提升。
那么,信息化建设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呢?以下是我的建议:
1.信息化规划:选择真正中立的第三方(不卖任何应用软件,也不实施应用软件)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与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骨干组成一个项目组,进行未来三年的信息化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化计划。
2.信息化选型:注重价值,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和易用性,满足企业和行业特性、产品特点和管理模式等个性化需求。
3.信息化系统:基于角色和流程驱动,实现高效协作。选择拥有开放体系架构的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信息一次录入,充分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4.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充分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选择复合型人才担任项目经理。
5.信息化应用:从信息化武装企业的高层领导;支撑企业决策和绩效考核;基础数据准确;建立信息集成平台;与工业工程相结合,充分考虑人机工程,注重信息化培训与普及。6.信息化组织:企业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要由虚变实,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董事会”,CIO要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总经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法人治理机制”,真正实现信息化规划的落地。信息化规划和预算落实到计划,与责任人的KPI挂钩,经过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之后正式实施。每半年,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信息化的计划进行考评。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对制造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提高员工(管理者、知识工作者和工人)绩效,解放生产力。2.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实现职业规划。3.通过内部社区实现知识分享。4.更加有效地考核与激励员工。
5.通过有效协同,改善团队协作效率。6.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7.体现对员工的关怀,留住优秀的员工。
8.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发现新的蓝海。9.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分析从企业领导、业务部门到员工的多层次信息化需求,对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思考,并建立真正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规划,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开展长期的系统工程,才能使企业信息化真正取得实效,支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什么是优质教学
什么是优质教学?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什么是教学有效性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第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第二,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第三,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第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具体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要着力做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从教的层面说,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
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