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

时间:2019-05-14 05: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

第一篇: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

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现代教育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与城市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适应和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教育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保证,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因此,淮安应该把实现教育优质均衡作为苏北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对外知名度。

一、高度重视教育在推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城市,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智力资源和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是该城市最大的魅力之一。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以其优良的传统、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往往成为城市精神文化发展的源头和城市精神的象征。

教育对现代城市发展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教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能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为推动城市发展创造条件。二战后,日本只用了20多年时间就重新建立起了一个经济强国。人们在分析原因时,常常提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对教育的重视。韩国、新加坡同样依靠职业教育提升了制造业技术水准,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前德国总理科尔也曾说“德国的经济实力是以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为基础的,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二是旺盛的教育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教育创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就业压力,解决了劳动市场供需矛盾。扩大教育

规模,尤其是扩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带动相关的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各大城市中,好学校周围的房产价位高、卖得快,服务业发达,就是一个例证。三是教育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比如基础教育,是现代城市的基石。其基础作用不仅仅在于文化知识的教育基础,更重要的是从小对人一生的道德行为、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精神层面上的终生影响。

淮安正在大力实施苏北中心城市建设,文化的多样性将成为中心城市建设最宝贵的生机和活力。

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推动苏北中心城市建设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推动苏北中心城市建设,我们要做到四个确保:

1.确保教育优先。一是做好教育规划。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对现实中和规划中的学生、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要努力做到胸中有“数”,并对各类教育的比例结构、学校整体布局和社会各类人才需求,以及与教育的投资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等,寻找最佳结合“度”,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形成高质量的含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二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坚持教育经费由政府投入为主,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同步发展”的战略,对底子很薄的农村教育,尤其需要重点扶持。不仅要抓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还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城乡学校“结

对帮扶”工作,有力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2.确保服务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事业“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并举,使教育发展的数量扩张和规模拓展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相结合。一要从中心城市建设的需求出发,继续扩大教育规模。二要建一批高标准的能够代表淮安形象的示范性学校,在优质品牌学校建设上求突破。三要加快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办学水平。四要建立中小学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基地。

3.确保以人为本。要构建学习型城市,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终身参与各种学习培训提供机会。一要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组、合理定位和特色改造,沟通普、职、成三类教育,并结合远程教育系统,建立系列化的教育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学历晋升学习为主的成人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为高等教育学校输送优质新生的同时,重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二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扩大职业中专(高中)的招生规模比例。采取“内联外合”、“校企联手”,面向就业需求和服务淮安经济建设,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双证书”制度,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操作水平。三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网络、设施,积极开展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烹饪、书法、绘画、摄影、保健、健美等社区、社会化等市民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居民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推动城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4.确保多元办学。要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办学。一是发展民办教育,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民办教育的各种实现形式,鼓励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合资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二是打造教育品牌。要着重建设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开发自己的品牌。

第二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23号)

中共江苏省委文件

苏发[2011]23号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2011年8月2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淮安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安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时期。但由于历史、区位、发展基础、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淮安经济总量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较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建设欠发达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建设好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是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也是淮安540万干部群众的长久期盼。要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责任,细化政策措施,确保省委、省政府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顺利实施。

二、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以加快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供给和生活水平提高为重点,扎实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把伟人的故乡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台资企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城市,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繁荣兴旺城市,现代交通、水利工程重要枢纽城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业宜居城市。

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淮安的发展基础、条件和潜力,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5%以上;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2900元。

三、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以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工业投入累计超过5000亿元。重点打造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努力实现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360亿元、401亿元、391亿元、313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分别达到1000亿元。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240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改造提升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个传统产业,每年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00个。力争机械、纺织销售收入2015年分别超过500亿元,轻工、建材销售收入2015年分别超过300亿元。进一步打造台资集聚、浙商投资、产业转移“三个高地”。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重点专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八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将富士康科技城及出口加工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将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将特钢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加快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软件园、高教园区等平台建设,为打造专业产业基地提供坚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3%。充分发挥一代伟人周恩来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红色旅游和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做强做大旅游业。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淮安城市新形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优先推进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全力拓展机场功能,构建能力充分、结构优化的大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强以流域治理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综合治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为重点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构建现代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加快主城区建设。以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为契机,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促进淮阴区、楚州区更快融入主城区。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市,统筹产业、居住和新老城区布局,推进城市规模拓展、内涵提升、功能完善,进一步彰显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的特色魅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解决区域供水、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化工区居民搬迁等突出问题。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0万,基本建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生态新城核心区等现代化功能区。充分利用周边城市优势。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在连云港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借港出海步伐,打通与连云港、盐城周边城市的“铁公水”通道,实现海河连通、海港内移,推动淮安从“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跨越,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注重应用现代装备、科技理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规模高效农业基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推进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做大做优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五个百亿元特色产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一批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盱眙凹土轴承、金湖石油机械、涟水白酒酿造、洪泽航空铝材、楚州教学模具、淮阴无缝钢管等一批特色产业,打造县(区)百亿元特色产业群。优化区域城镇发展布局。注重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结合村镇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抓好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构建职能分工合理、等级规模优化、空间分布有序、特色优势互补的网络化城镇体系。

(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面推进淮台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对浙招商,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浙商集聚高地和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台资名企集聚区。“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台资50亿美元以上。加快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步伐,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接,拓展对外交流。

(五)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努力实现民生幸福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健全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

(六)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工作,实施源头控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高污染项目上马。加快建设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环境资源消耗。加大化工园区和重金属污染整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更大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水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加强洪泽湖、白马湖以及重点水源地保护,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持之以恒推进“绿色淮安”建设。坚持开展植树造林,重点抓好沿路、沿河及镇村绿化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管理,重视湿地保护,增强生态调节功能。积极开展生态创建,确保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前列。

四、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

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在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从2011到2013年,省财政安排9.5亿元资金(包括已定支持楚州区1.5亿元和淮阴区刘老庄经济薄弱地区建设0.3亿元),用于支持淮安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事业(包括支持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

(一)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重点扶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将盐化工、特钢、凹土资源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专项发展规划列入全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盐化工重大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国家级淮安盐化工检测中心、盐化工科技研究院和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中国移动公司在淮安建设呼叫中心。

鼓励引导台资企业向淮安转移集聚。在淮安设立省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争取设立国家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促进台资企业加速集聚和转型升级。支持淮安搭建苏台两地高层次交流平台,推动淮安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打造淮安台商投资新高地。

大力推进开发区、共建园区和特色产业园等各类载体建设。加强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园区合作,继续支持淮安开展南北挂钩共建开发区,对事关淮安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地区争取新建开发园区;积极支持淮安出口加工区加快转型升级,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支持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对经省认定的省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参照国家试点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执行。

积极支持西南化工片区搬迁改造。支持原化工区无害化处理和新化工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搬迁和相关产业集聚。对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政策的搬迁企业,优先给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支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支持淮安市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积极引导、鼓励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淮安机场建设运行、开放一类航空口岸和开通淮港台航线。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宿淮铁路建设;加快开展连淮扬镇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京沪高速公路淮安至江都段扩容改造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国道205淮安西绕城、237省道、清浦至金湖公路建设,积极推进楚州施河至涟水五港公路、洪泽朱坝至楚州车桥公路、省道

326、省道121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盐河航道整治工程,依托京杭运河、盐河等干线航道,促进内河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加固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洼地治理,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继续加强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和大型农田水利配套建设。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将淮安“十二五”电源点建设项目列入全省总体布局优先启动实施,加快建设国信淮安燃机热电联产项目,支持淮安在具备开发条件的区域开展低风速电力示范项目建设和光伏发电应用。

(三)加大对生产要素供给的支持力度 引导淮安用活用好土地资源。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给予支持,优先安排重大项目用地计划点供,积极支持淮安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试点,积极探索综合统筹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办法。

鼓励和支持金融发展。支持淮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淮安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协调推动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淮安设立分支机构,适当加大对淮安的信贷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淮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上市融资,支持淮安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淮安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淮安流通大市场,对规划建设中的未来2-3年内成交额过百亿元的淮安大市场按照省商务发展引导资金中的相关政策给予扶持。支持淮安开展“农超对接”和商务网建设。加快推进淮安开发区和连云港进行区港联动,协调有关部门简化申报手续,给予淮安属地报检、口岸放行。

(四)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淮安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支持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省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等项目建设适当向淮安倾斜。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和高效畜牧业,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淮安农产品检测中心升级改造,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

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建设。扶持金湖石油机械、盱眙凹土轴承、涟水白酒酿造、洪泽航空铝材、楚州教学模具、淮阴无缝钢管等一批特色产业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

(五)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促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支持淮安加快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对淮安高校和职教建设给予倾斜支持。

支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在疾病预防、乡镇卫生院建设、卫生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资金支持,提高淮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支持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支持洪泽湖水资源保护、淮安及淮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周恩来纪念馆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帮助刘老庄烈士陵园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支持淮安引进急需实用型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资金根据实际引进人才数量、层次给予重点资助。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尽快实现村村全覆盖。

帮助淮安打造管理型人才队伍。支持淮安加大党政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苏南、苏北干部双向交流机制。支持淮安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将选聘指标优先纳入省选聘计划。

五、形成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事关苏北振兴崛起,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必须统一认识,加强领导,集成政策,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力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省政府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统筹负责相关重大事项的协调。省苏北办具体负责联络事宜,督促落实相关措施。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尽心尽力为淮安发展献计献策,帮助指导淮安科学制订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研究出台各项配套措施,放大政策效应。要健全和完善“五方挂钩”、“宁淮合作”等长效机制,在共建模式上进一步优化,在新兴产业合作上进一步延伸,在干部挂职互派等机制上进一步创新,特别是着力加强宁淮互联互动,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力度上推进挂钩帮扶深入有效开展。

淮安市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解放思想、奋发争先,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衔接,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扎实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开创淮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平区前瞻思考,超前规划,努力构建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现代化教育格局。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面实施学区化办学。在全市率先实施干部教师交流制度,使优质资源得到有效辐射。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重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注重教师培养,成功举办六届教育对外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构建“和平区教育优秀人才塔式结构”。师资建设成绩斐然,在全市双优课评比中,连续十年独占鳌头。在历届青年校长和教师学术论坛中,获一等奖人数在全市遥遥领先。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公平。和平区把“让每个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理念,为培育未来人才勾画了蓝图。与中国教科院签约,成为天津市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编制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成为全市首个教育领域公共服务标准,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强化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模式,落实减负增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万全小学班级博客,被树为全国典型。

和平教育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区”、“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回顾过去,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成就使和平教育这张名片熠熠生辉。展望未来,时代的重任与人民的嘱托激励和平教育更加奋力前行。我们相信,和平教育必将掀开跨越发展的豪迈篇章,和平区教育事业必将伴随天津的飞速发展而绽放异彩。

几年来,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委员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新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提升群众身体健康素质作为体育的根本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深化教育体育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现代化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机构和市内名校落户新区办学,积极承办全国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和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比赛,全面提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实施“三名”建设工程和体育重点品牌项目建设布局,着力提高教育体育工作水平,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正义,促进体育健康普及,努力创造教育教学新成果和体育大赛新成绩,为加快新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坚持传承创新,多举措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中学一对一互助、集团化办学发展平台,深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与培养、学片教研、信息化助推、特色学校创建带动和教育督导评估等促进机制,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提升,努力体现教育公平普惠。坚持多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尚德育人、实践育人,河西学子节、阳光体育展示、艺术教育博览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成效突出,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坚持人才强教,大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现岗教职工6314名,其中专任教师4880名。实施教师队伍提升五大行动,我区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入选学员33人、天津市特级教师35人,各级学科带头人1107人,河西区特级教师28人,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涌现出袁滨渤、徐英杰、李藐、周瑞等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育人楷模和模范教师。

河西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特教工作先进区、幼教工作先进区、社区教育示范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和谐德育先进实验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区等,并作为天津市教育工作先进区代表推荐为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宝坻区教育局是负责全区教育事业的区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宝坻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科、德育科、教育科等20个办事机构。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幼儿园103所(公办幼儿园102所,民办幼儿园1所),小学80所,初中3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10所,职成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综合示范基地各1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4所。全区在校学生84118人(含在园幼儿10568人),教职工8681人。

宝坻区教育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安全稳定为底线,以政策激励、制度约束、督查落实为驱动,坚持问题导向,狠抓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坚持把安全稳定作为抓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防毒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校园安全责任制,从教育局、学校到每一名教职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各项专项检查、督查工作,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严格把住校舍、食品卫生、交通、治安等重要安全关口,关注细节,做到隐患排查全覆盖。坚持把行风建设作为维护教育局面稳定的关键环节,努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学前教育提升计划稳步实施,总投资近1.5亿元。新建、扩建40所学校,加固9所,功能提升61所,重新恢复14所义务教育学校,两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总投资近8亿元。新建博爱学校教学楼,对原有校舍、操场等进行功能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高水平达标,投资800万元。实施天津市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新建宝坻九中,投资2.3亿元,功能提升宝坻四中、林亭口高中等9所高中,总投资近2.5亿元,宝坻一中等5所通过天津市高中现代化达标验收。加强宝坻中专后示范校建设,对宝坻中专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投资1960万元。实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投资4000万元。做好“三通两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投资9800万元。

三是教育教学成绩持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9.5%,宝坻区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区(县)国家级检查验收。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划片招生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率达100%。重视特殊教育,落实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6%。高水平高质量办好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95%,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为40%。加速发展职成教育,宝坻中专被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宝坻分校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校生行为规范遵守率、良好行为养成率达96%以上。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率、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5%。建立高效教学的管理体系,抓实备、教、批、辅、考整个过程。中高考屡创佳绩。2011年以来,有7818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二本12241人,其中72名同学考取了北大、清华、港大等知名院校。

四是队伍素质显著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继续教育和在岗班主任培训覆盖率达到100%。近五年,全区共培养天津市未来教育家10名,市级骨干教师24名,区级骨干教师56名,校级骨干教师1786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86名,每一所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队伍比例均超过32%,区级学科带头人超2名。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85%和92%,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40%。

五是教育的普惠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招生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个学段划片招生政策,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外省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实行宝坻一中部分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开展特困学生救助活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高中学段低保家庭子女及虽未享受低保但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免除或减免部分学杂费。2011年以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000多万元,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2880多万元教科书,补助贫困生生活费1450多万元,为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165万元。仅桑梓助学基金会就资助贫困大学生859名,发放助学资金950余万元。

(注:该信息统计截至2015年12月)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依据《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内涵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教育能力保持全国前列。

基础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全市民心工程,着力建设了一批公办幼儿园。发挥优质高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职业教育凸显特色优势。全面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高水平举办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天津模式特色更加突出。完成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建设,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7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级示范校和骨干校。51个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支持。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88个。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市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49个。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14所普通高校被评为优秀,8项成果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所高校更名为大学,新增3所高职学院和2所独立学院,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职业大学等新校区和软件学院投入使用。高校技术开发和转让6100多项,技术交易额45亿元。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4500人,五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达到48.3万和5.2万人,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5年。

终身教育取得新的进展。终身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更加灵活。农村成人教育三级办学和市区社区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有8个区县入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人本专科五年累计毕业生超过14.1万人,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7.3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超过6万人,参加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年均超过百万人次。老年人大学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全面推开,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健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中考体育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中高考改革方案。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师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成效显著,新增两院院士5名、长江学者40名、科技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6个、天津特聘教授74名。实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一批名师名校长和农村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强化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50%。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滨海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六大产学研战略联盟、七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和八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百个品牌特色专业。由高校牵头和参与的全市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8%,专利授权量年增长2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50%、83%和31%。

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外国留学生超过1.5万人,保持全国第三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发展到62个。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14所、孔子课堂16个。积极参与千人计划的实施,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归人才。3所高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单位。多次举办高层次国际教育论坛。各类骨干教师国外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教育更加公平普惠。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重度残疾学龄儿童实行送教上门服务。完成改制学校规范整顿工作。先后落实中职和普通高中相关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新机制下累计发放高校助学贷款7亿元,政府奖助学金超过10.7亿元。采取与市民同等的政策,有序解决了17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问题。

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推进。建立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推行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净化美化绿化水平。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实现重大突破,为高校全力以赴抓质量创造了条件。

联合学区工作是推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局长的讲话稿中针对“联合学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发挥联合学区的载体作用,把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作为今年学区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尤其是加大向薄弱学校倾斜力度。要增强学区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确保学区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3月25日,教育科依据局工作重点,召开了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学区工作座谈会。12所学区牵头校分别就本学区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做了充分的交流。各学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联合学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探索出了许多成效显著的途径和办法,如:专题会议、开放教改大课堂、学区内教师流动、说教材活动、专题培训、建立学习资源库、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校长论坛、骨干教师引领、树镇乡典型、赛事活动、说课活动、毕业班交流等,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但是,制约联合学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也凸显了出来,一是各牵头校开展的很不平衡。工作力度、干劲有了一定的差距。有的牵头校以牵头为己任,以满腔的热情满足学区兄弟校的各项需求,毫不保留的传授经验做法,得到了兄弟校的好评。像蓟县四中初中校、蓟县第一小学、蓟县第六小学的联合学区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有效的实现了区域内教育教学的资源的共享,为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牵头校不敢放开手脚,没有发挥牵头校“老大哥”的作用,牵头效果不明显。二是各镇乡需求不强烈,工作不积极。联合学区工作是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工作,一方不积极不主动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同时会打击牵头校的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联合学区“双赢”的根本意义则实现困难,违背了联合学区的宗旨。像尤古庄镇、孙各庄乡、东二营镇、出头岭镇、侯家营镇等中心校积极主动与牵头校联系,有效组织本镇干部教师学习交流,与牵头校携起手来为干部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干部教师得到了专业化提升。

联合学区工作是一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捆绑式工程,需要各学区牵头校和兄弟校的共同努力,各牵头校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针对不足,发挥优势,同时,也可以向学区内优秀的镇乡中心校、中学、小学学校学习,树立学区内镇乡典型,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教育科)

2015年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向管理要质量必须抓住管理中的关键点。

开学伊始截止到现在,各镇乡中心校、直属小学纷纷召开了教学专题会议。树正气、明任务、定重点、鼓干劲,大力营造向管理要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氛围。别山镇中心校、下窝头镇中心校、下仓镇中心校、杨津庄镇中心校纷纷召开中心校成员、基层校校长、教学主任、教师代表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各镇总校长根据局工作重点,镇内实际进行总结部署,优秀校长介绍经验、教师代表发言,大会目标明确,重点工作突出,大力提倡表扬,极具激励性、目标性、竞争性,很好地营造了镇域内教学赶超氛围。官庄镇中心校、马伸桥镇中心校、孙各庄中心校、礼明庄镇中心校、上仓镇中心校、东赵镇中心校、东施古镇中心校、许家台镇中心校、尤古庄镇中心校、西龙镇中心校纷纷召开了基层校校长、教学主任参加的教学专题会议,通教学计划,分析影响教学的成因,提出管理的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桑梓镇中心校短短时间内先后召开了全镇教学中层以上干部培训会议,九年级毕业班会议,高度关注了基层校教学质量问题。白涧镇中心校创新常规管理思路,紧紧抓住各基层校教学主任,给任务、压担子,在引领个人专业素质提升中,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各校教学主任各显神通带领本校教学质量迈向新的台阶。

城内八所直属小学把年初大会发展成了常规态势,纷纷召开了全校性教育教学工作大会。有的学校年级组会紧跟推进;有的学校大组教研形式深入研究;有的学校利用本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有的学校在短时期内召开专题教学会议两次;有的学校抓住教学质量分析会,有效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有的学校领导干部已经进入课堂开始行动起来。

各校对教学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教学管理在开学初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教育科)

2015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一、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把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组织高校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研究制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3.做好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健全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管理办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订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试点,实施高校思政课择优项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组织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4.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紧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部机关、直属高校、直属单位、驻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研究制订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订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直属机关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及问题线索审查处置力度,加强招生、基建、干部任用、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7.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督查制度,强化重点工作过程监控,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受理工作机制。落实窗口服务单位首问负责制。制订《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综合治理,发布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

9.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做好报备工作。加强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研究制订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10.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有关高校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启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教学应用。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6.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调整,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健全监管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领、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7.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校园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和《学位条例》修订。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师申诉办法》等规章。设立依法治教示范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

18.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订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建设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大赛、高校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19.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研究制订《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积极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的有机衔接。

20.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制订《督学管理办法》。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市、区)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做好专项督导。

21.推进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发布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教育标准制定审核办法,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核准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安全规范》。制定关于规范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校服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加快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启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发布部分职业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布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建立有关专业认证标准。

22.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

23.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继续支持校外教育,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指导家庭教育。

24.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印发《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报告制度。研究制订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及与社会场地、设施的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保险制度。推进国防教育。研究制订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意见,修订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5.改进美育教学。印发《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意见》,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开齐开足艺术课,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工作。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体系,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7.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各地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推动各地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做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28.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绘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展态势图,定期通报各地均衡发展情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一步健全机制,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帮扶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动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政策,缓解城市大班额问题。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研制《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研制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四篇:小学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汇报

扬起教育均衡风帆,驶向理想教育彼岸

——泗阳县新袁镇小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近年来,新袁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府和县教育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紧跟潮流,优化育人新环境;注重实效,强化德育新举措;更新观念,探索管理新格局;以人为本,形成群体新风采;瞄准未来,构建课改新机制;资源整合,办好寄宿制学校等等,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现对我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作简单汇报:

一、规范设施建设,优化办学条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是前提。近年来,新袁小学大力优化办学条件,于2010年9月新建了“小书虫”乐园,编印校本教材《新袁战歌选》,营造校园书香氛围,被确立为县级书香校园特色学校;2010年5月,为教师购买笔记本电脑50台,提高了办公效率;增设了名贵花草名片,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购进体育器材、实验器材、多媒体投影设备、图书等总价值190万元(目前已基本达到省Ⅱ类指标);学校现有2个音乐室、1个舞蹈室、1个仪器室、2个实验室、1个体育室、5个网络教室、2个美术室、2个专用多媒体教室,以及3个图书阅览室,总计19个功能室。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餐厅已竣工,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此外,由于学校东大门紧邻众裴路,师生的安全出行存在着极大隐患,经校长会研究后,我校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于2011年7月

新建了南大门,校门外铺设了12米宽的水泥路道,较好地缓解了上放学时的交通压力。

如今,步入新小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楼群排列有序、绿地花丛相间、人文景点错落有致„„一个“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公园化校园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融为一体,让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二、加强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优质均衡。

1.抓学习,转观念,立师德。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内容。平时,我校能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提高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学期,我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扎实开展了“十万人评师德”活动和禁止有偿家教承诺书签订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师德建设有关法规等,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和领导点评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服务育人意识,增强教师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

2.抓教研,提素质,强师能。首先是立足于校本培训,分年龄层次、分能力水平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培训,如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课件制作、教学理念、普通话等;其次是定期派出有潜力的教师外出取经,汲取他人之长,分学科、按专业引导老师参加学习,学校提供学习经费保障。本学期,我校积极创造机会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南京市、淮安市和本市各县区参加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三是扎实开展教学大练兵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实况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

展示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形式,锤炼课堂教学,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三、狠抓特色创建,健全各项制度,保障教育质量优质均衡,推动管理水平优质均衡。

1.学校以“书香校园”特色创建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地方人文历史资源,将德育活动与读写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在阅读中提高,在活动中升华,在习作中体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挖掘地方英雄人物,成功编撰校本教材《新袁战歌选》,今年11月份,我校再次组织师生走进乡村、融入社区,调查了解村名、景点由来,以便于编撰校本教材第二辑。我校的书香校园特色创建,将学生的读思与行动相结合,达到了“读书立德”的效果。一些班级还创造性地开展走近名家活动,如打造“李白班”“鲁迅班”等,此举既提高了教育质量,又促进了学校管理。

2.强力推进教育集团的良性运作。作为泗阳实小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我们在集团内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使用相同的备课方式,9月至11月,从实小交流到我校的张莹、谭娟、吴一坤等教师分别开设了展示课和讲座。

3.编练快乐成长球操,扎实开展体艺“2+1”活动,保障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教育教学评价。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如部分班级因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而未能实现4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学,少数教师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等,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进泗阳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争创人民满意教育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争创人民满意教育

--余庆县狮子场小学 李佐贵

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是制约教育前进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民对政府办教育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准。个人认为关键点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投入的问题。如何实现一个地区的教育均衡化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师资配置同优,以人促进均衡发展。

教育水平的提高,关键是人的因素。即教育领导者和教师素质的高低。现在就我任教的学校而言,学科存在落后现象,主要是缺少优秀的教育领导者和优秀的学科教师,这点在城乡之间差别很大,而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农村学校。由于城区各方面的条件优越于农村,在新教师的选拔中优秀人才首选城区学校,因此,建设一支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就我校来说,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学习、网络教育、各级公开赛教等形式培养出来的年轻教育能手,却因学校条件、家庭及社会等因素,流动到城区学校,而留下来大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均衡的学科。同时校间的差距也就不断地拉大。所以,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要让农村学校不再有代课教师,特岗教师,在师资配置上必须与条件较好的学校基本一致,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为均衡发展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教师配备时要严格按师生比配置,并认真分析学科特点,配齐、配好任科教师。在新教师招录中,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以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教师的考核管理,使城区学校的教师定期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学科教师均衡配置合理化后,才有利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利于解决择校读书愈演愈厉的问题。

二、教育硬件投入要均衡。教育硬件为教育活动提供多样选择性,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1、加大教育的投入,应面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多倾斜一些。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在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方面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缩小他们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果不增加教育的投入,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后劲,更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没有提高。在现代,教育本身成了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了国民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尽可能好一点,是每个家长天然的义务和责任。让每个国民的教育尽可能好一点、多一点,也是国家天然的责任和义务,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花费。我们的教育是造就人并为了人的,不应只为经济增长而增长经济,而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的理想和幸福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加大教育投入是促进均衡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实现的主要保障。

2、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单纯的平均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以强补弱,而是要全面考虑各学校在地理位置、办学环境及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对处境困难或相对薄弱的学校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新课程的要求,拥有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达到优质资源更优,薄弱学校优质发展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学校规范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质量保证

一是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每一所中小学都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不合法、不规范、不健康、不诚信的办学行为,努力创建和谐的教育氛围。二是要开齐开足课程,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校为本,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我国现实教育的客观反映。解决好这个问题,既有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淮安“苏北中心城市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连怎样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本站推荐]

    怎样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刘义忠中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大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目前......

    浅谈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读后感 细细品读了何克抗教授的这篇论文,不得不为他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远见卓识所折服。 现今,科学技术飞......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槐埝小学发展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这次检查是对我校办学水平......

    实施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工作汇报

    实施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工作汇报 双山街道办事处杨胡小学 各位领导: 自去年以来,根据教育体育局《关于实施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双山街道办事处杨胡小学与福泰......

    深化教育联动机制 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深化教育联动机制 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为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以“共享、共建、共赢”为......

    浅论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浅论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

    整合教育优质资源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

    整合教育优质资源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 ——更乐镇中心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邯郸市委、市政府《关于深......

    做好本职工作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

    做好本职工作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 中国之教育梦 2018年5月29日至6月3日,县委组织部组织以“习近平总书记新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