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学生发展,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峰中学
王临春
*** 摘要: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能否行之有效的产生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关键还在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理解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标准着手,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养;应用能力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较少,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教师、学生们仅仅当它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可能代替课程、教师的角色,因此没有能力主导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学生个性发展培育等方面大力实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升情感和价值观。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借鉴、可供参考的整合模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技术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但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因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需要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等环节,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要使得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我更新,不断探索优化知识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和环境,具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特性,在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观念、内容、工具、手段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的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者在不断地探究教育规律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在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1.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贴切的的信息技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丰富的图例是与学生沟通的媒介。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能使学生把抽象转化为具象,再由具象到抽象地来认识语言文字或数理规律,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所以教育者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1 如:小学语文的教学,以图像语言引入抽象的字、词、句篇理解,感知信息,理解识记,开拓思维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程序编辑文本,或制作幻灯片来表达自主学习的成果,如:在五年级《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中,注重美术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的信息融合之路,提出问题情景,总体感知产生兴趣,分组主题性收集和整理资料,让学生在制作幻灯片的同时,学会归纳总结,进行评述互动,教师归纳总结,内化学生自己的理解,用文字表达观后感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欣赏•评述”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电子白板这个媒介物的调查研究中,电子白板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在[2] 小学阶段。教育者对它的态度表现出更加冷静,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技术在本门课程中如何优化的问题,尤其要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前提,来处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如:楷体中文字体的设置,对小学生汉字的书写影响特别重要,过多的色彩是会影响学生的视力等因素,删繁就简的处理,这就要求教育者对高科技发展认识更加成熟。
2.以“学生为本”,来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量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传播也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一般可以认为,一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就是教学信息本身,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点(信息),需要利用学生与该知识点有关的事前知识(冗余),根据“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将这些知识点用大量的冗余进行“包装”,然后传递给学生。许多人认为电子白板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指这些知识点,它不因多媒体的使用而
[3]增加,所以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增加的是相对有用的冗余,而不是信息本身。
从上述可以领会到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点与知识点的相对有用的冗余有关,针对具有不同知识储量的学生,提供不同数量的冗余,去挖掘教材内容,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关于在2013年甘肃省中小学第一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一堂观摩课,“一个数除以分数”,“小明255 小时走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本课例中的授教者在引
6312导学生的过程中,用线段图的方法和转化法分别直接来求解小明的走的速度,并在求小红的速度时,又一次进行了上述的讲解环节,加大了信息量,导致练习时间紧促,学生也没弄明白。课例中的授教者忽略了本题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线段图的方法,引出学生自主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转化成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转化原理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构建教学设计时,应吃透教材,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3.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目前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甚至也没有必要解决,只能在原则上要求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即可,不宜提倡在教学内容上采取“螺旋式上升”的要求,应提倡“用中学”,避免“学而不用”的错误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等其走入社会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所以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则非常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
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我 2 们教育工作者提倡“用中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来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用中学”以促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我们以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提倡“用中学”,服务于学习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善于观察分析快捷性,优化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捷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优点,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关机的顺序、任务管理器的应用、程序的打开与关闭及在使用不同程序中,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运用类比的方法来提高解决疑难的能力。如:在讲述word打开与关闭时,让学生运用不同的途径找出解决方法,通过他们实践操作,发现双击左上角程序图标同样可以关闭程序,并作出了总结:当光标所处的位置最接近处打开或关闭,可以节约时间,起到快捷性的功能。这样无形中锻炼了他们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
2.以实用性为前提,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 系统和程序的个性化操作是丰富多样的,首先要体现实用性为目的,其次再考虑我们的设置是否美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定计划,自定节奏,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应该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如:在引导学生如何设置个性化桌面背景时,首先要考虑操作是否符合实用性原则,相对于自我还是群体的运用。在体验中自主选择、自我调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又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
3.协作交流,以点带面,自主求知,提升创造性思维
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协作交流,以点带面,融会贯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如:在跨程序交叉操作的应用方面,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档中的图片无法直接另存为图片格式文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除了复制到画图程序保存外,还可以复制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中另存为图片保存,并进而发现通过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可以制作透明的.png格式文本图片应用到自己的网页文件中去等。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将会浓厚,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使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有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善于归纳检索资源,提升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搜索引擎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建立文件夹和文件,及时归类命名,便于学生在电脑存放的大量信息中,通过关键词快速查找处理信息,是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素养的关键。又如: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字词在网页中搜索不如在百科搜索的便捷,而对于某篇文章或某道习题的搜索利用文章的名称或关键词语并一定能够找到,我们可以试着用文章中的语句或这道题来直接检索搜取。
5.潜移默化信息道德,培养自主优化学习环境的能力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作为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中小学生,应自觉抵制信息污染,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素质,为创建理想的信息环境尽一份责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信息环境的审美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 3 情操,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如:音频、视频等一些程序的开机自动运行的关闭、各种程序安装自带的推荐程序的识别、病毒的防护,以及如何管理各种网页弹出窗口等自主学习防护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能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快捷功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是学生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有效重要途径之一。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爱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即是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和资源,作为其认知工具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提高自我信息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对话进行实践协作交流学习,内化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和能力为契机,学生通过反思进行学习,建构探索知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为归宿。
课程整合将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初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整合点。
1.紧扣目标取舍、依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从教材内容出发。首先紧扣目标进行取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与补充,避免面面俱到。其次,要依据学情进行取舍,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对学生成长最有利、最有用的教学内容。再次,要注意点面结合,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教师必须注意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2.适时适量选取较为实用的课型运用信息技术 在课型的选择上,对于学科专题性研究性学习、复习课等信息量较大、学生学习空间大、学生学习层次不同,学习要求不同的课型,较为适合,而对于习题课、实验课,运用信息技术就不太适合。
3.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因人、因内容而异,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从中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了他们的自身的创造能力,体验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4.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时间上,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课内时间成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让课外时间成为畅游网络世界,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学习,初步构建知识的时间。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学习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五、提升教师驾驭“三通两平台”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2013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4]称提升工程),以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为此,提升工程制定了四项任务目标,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和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提升工程的对象是教师、核心是能力、关键是应用,不仅要提升教师能力,更重要的是应用到教学和日常工作中。
(一)构建稳定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
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网络环境,我国的IPv6网络技术还在大学校园实验阶段还不够成熟,虽然中小学的IPv4网络技术4M~8M的普及率,低配置的硬件设施又面临各种程序软件升级后的庞大,运行环境不够良好,网络安全程序迫使已有的高速网络大打折扣。因此,为教师营造一个友好的信息技术环境让教师方便用,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运行稳定的设施设备、触手可及的数字资源,保证教师不会因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而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第一步。为了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强化培训过程的学用结合、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管理考核挂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培养信息意识,让教师主动用。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方法,可以从外在给教师以动力,调动积极性,督促教师的不断提升;让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为教师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主动的学和用。
(二)提升培训突出实效性,让教师的学习和应用空间得以延伸
1.突出解决新技术媒体的排障能力,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对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排障能力,方可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如果面对故障束手无策,只会脱离课堂另请高明,让专业技术人员闯进课堂来处理,那么,将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不力争对现代教育技术驾熟就轻。力争在新技术媒体环境下优化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的关系,以保证教学结构的合理和正常功能的发挥;二是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使各要素间的衔接紧凑、自然、反馈顺畅,而且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把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起来。
2.全员培训具有个体选择性,有效选择教师培训学习模块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培训在解决全体教师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具有个体选择性。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不同,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需求信息技术有异等因素,因而我们的提升培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避免培训的内容过于高深的理论化信息技术或者不适合使用者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减轻教师对信息技术内心产生的压力和焦虑。如:培训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的提升还是信息教育理论提升;Photoshop CS程序的学习对于美术知识并不敏感的 5 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说,并不能够有效应用到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使教师产生消极地应付,浪费时间和精力,失去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所以让教师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学习模块,有效的解决教师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
3.常态服务信息培训平台,逐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
以往的培训结束后,教师感觉培训学习方面不足,想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来充电,因网站暂停关闭或无更新,从开放的培训网站进入封闭的贮藏室,在学习互动交流中使用价值不高,兴趣不够,找不到自己所需的资源。所以建立常态的服务信息培训平台,让教师的学习空间得以延伸,并建立校本信息化教研机制,把教师所遇到的信息技术问题和信息技术经验形成提升工程的过程性评价。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内化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成果,应用到教学和服务于日常工作中。
(三)优化课程材料的运用,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通两平台”为现代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教育理论的更新平台,但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普遍应用。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优质资源班班通”。要让教师愿意用,即让教师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切身体验到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工作更高效率、高质量,实现很多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效果,从而以愉悦的心情、怀着求知、探索的心自发而主动地使用,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要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愿意用信息技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很多活动的积累,包括示范课的观摩、学用结合的培训、贯穿日常教学、遇到问题随时能得到解决、甚至一对一的培训后支持、成功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体验等。
六、结论
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在信息技术环境教育教学中正确把握和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挖掘教材,解决我们在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并着力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肖月宁.信息技术能否改革教育?——正确认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5):15~17.[2] 艾伦,兴乔.电子白板教学的局限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6~9.[3] 艾伦、徐力、姚玉琴;教学信息与测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2.[4] 教师[2013]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3-10-25)[2014-3-2].http://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6
第二篇:浅议营造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抓经济工作,应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侧重配置资源和管理企业等,转到侧重为各类经济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企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资源,市委XX书记四月十日在我县调研经济工作时指出,资源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自然资源不行,软环境建设好了,也是资源。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发展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那么要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是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能够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水平、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一是要要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创新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使政府职能进一步地转变到制定政策、经济调节、实施监督、社会管理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公共事务上来。二是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必须把思想观念从传统的“重管理”彻底地转变到“重服务”上来,依法行政,规范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三是要大胆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努力推进各方面的创新,从政府职能、办事制度、工作程序等多方面为政府规范行政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四是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快“透明政府”建设的速度,勇于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让广大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到政务环境建设中来。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增强政法队伍执行力,是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任务。我县应紧紧围绕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拓宽企业维权通道,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以此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一是要以创建“平安蓬安”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二是要拓宽企业维权渠道,企业在生产经营,资本扩张中的合法权益要得到充分的保护,不仅要得到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政法部门也要通过调解、强制执行、专项整治等手段,建设系统的维权网络,使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进一步畅通。三是要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全县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无论是谁,都不得阻挠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得侵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否则都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大家共同扶助企业成长壮大,以此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度和美誉度,是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要牢固树立“诚信至上”的理念,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监管,窗口行业要实行规范化服务,在全社会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树立“诚信政府”新形象,各级各部门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把依法行政和诚信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执行“首问责任制”、“承诺公示制”、“定期走访制”等,做到“一切为投资者服务,一切让企业满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从小事做起,规范市民言行,重点纠正群体性不道德行为和企业信用缺失形象,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造正确鲜明的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监督,是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正确鲜明的舆论环境,有利于资本聚集,产生规模效应和洼地效应;有利于我县知名企业发展,展现示范效应,吸引新的外来资本;有利于赢得口碑,形成地区的品牌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一是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增强我县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需要,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人人关心发展环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来,共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献计出力。二是要通过强化舆论监督,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大局为重的思想;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树立“从我做起,我就是环境”的思想,破除惧艰怕难、无所作为的观念,树立无私无畏、大有作为的思想。三是要集中力量宣传县委、县政府为营造发展环境的决策部署、政策和措施;宣传改善发展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先进典型等,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确保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地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状况的综合反映,提高全县人民的综合素质,是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见识视野、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局限,部分群众往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容易做出自认为合情合理但却是违法违规的行为,因而提高全县人民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一是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展开全民荣辱观教育,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增强群众的大局意识、政策意识和法制意识。二是要依法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弘扬正气,维护稳定,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既是文明城市的特征,又是促进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基本因素。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企业才引得进,留得住;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干部群众就能一心一意抓建设、谋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努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为企业生产管理人员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就医、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心把企业发展壮大。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发展始终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第三篇:立足信息化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立足农村实际,打造自己特色
------教育管理年活动总结 亳城乡二中
内黄县教育系统2010年“教育管理年”活动开展以来,亳城乡二中结合评估实施细则和学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学年初的管理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治教,突出特色办学,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2010年“教育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心校把“教育管理年”活动作为本的工作重点。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菅超校长为组长,领导班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细,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据县文件精神,2010“教育管理年”分为动员部署、组织实施、评估总结三个阶段,从宣传发动到活动开展、查缺补漏、整改措施的制定,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工作台账,认真搞好每一步工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带动全校整体工作再上新水平。
三、工作开展情况
1、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业务素质
本学年,紧紧抓住“教育管理年”这条主线,着力塑造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学校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强化理论学习,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决策水平、法制观念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做全校师生员工的表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平精神》等师德材料,遵纪守法,文明执教,热爱学生,廉洁奉公,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为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教科研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经常进行多媒体知识(文档、电子表格、课件)培训,一批优秀教师、教科研骨干成熟成长起来。为把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校上至领导下至每位员工爱岗敬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2、德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按照“教育管理年”评估细则规定,德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完善德育网络建设。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行为习惯上下功夫,营造了良好的德育建设环境。同时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德育管理品位,班主任更注重耐心细致的教育,今年12月初又进行了第二次班级管理工作论坛。班主任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了经验,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3、强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未来和社会发展负责,不仅注重知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平时的体育、音乐、美术课堂到处都是学生表现的海洋,“五四歌会”、“国庆节书法展览”、“迎新年六七八年级学生钢笔字比赛”、“谨贺新年”庆元旦文艺联欢会均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4、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今年,我校为了迎接河南省远程教育示范校的验收,对多媒体教室地面进行了整修,安装了电子白板,又对11个班的教室进行了网络连接,现在各个教室、办公室都通过网络进行了互联互通,教师可以在班内使用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另外每个教室内还安装了电视机,学生在教室内就可以与世界进行沟通,进行资料的查询。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我们学校把培养教师的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我校定期举行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将电教设施使用情况列入常规教学的考查内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我们安排人员除了对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能够熟练的利用模式三进行课件的设计修改和使用,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优化了课堂教学。两年来,我校教师在参加上级举行的优质课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课件制作等比赛中多次荣获省、市、县奖励。
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教学课件的资源共享。本,我学区教师在参加安阳市及内黄县优质课、地理数学教师技能竞赛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今年12月份,内黄县电视台《百姓视点》栏目对我校的多媒体办学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5、强化群团工作,推动整体水平提高
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全体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教,把爱心献给学生,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综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认真落实内黄县安全管理办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强化了防火、防盗、防意外伤害教育,确保师生财产和人身生命安全。财务工作制度完善,严格执行收费卡制度,无超标准、超范围收费现象,所有收费项目、标准一律公开,无强制性组织学生参加补习班乱收费现象。
6、加强学校信息工作
学校很重视信息工作,今年以来,安阳教育信息网多次对我校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报道,5月27日,安阳教育信息网报道了我校的《内黄县模式三优质课比赛》;11月22日,《内黄县亳城乡二中积极创建远程教育示范学校》被安阳教育信息网热点报道;11月24日,《为心灵解码,给智慧加油——内黄县亳城二中举行学区小学交流会》被安阳教育信息网推荐报道;11月26日,内黄县第66期《教育信息》报道我校多媒体教学模式;12月13日,《写规范汉字 做时代新生——内黄县亳城乡二中举行钢笔字比赛》被安阳教育信息网报道;还有《亳城二中(学区)进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所有这些,不仅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还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促进。11月份,远在中召的中召一中就在校长的带队下到我校进行听课教研。
2010年,我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在改革中求发展,整体工作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学年,我们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有效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亳城二中的信息化教育特色,进而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加强作风建设营造发展环境2012
加强作风建设营造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培育发展优势、赢得区域竞争的首要条件。干部作风是左右发展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各级干部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在很大程度上干部作风是发展环境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干部作风能凝聚人心、焕发斗志,激发和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巨大发展合力。反之,则会挫伤人们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甚至窒息生产力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作风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县党代会的重大部署能否切实落实、宏伟蓝图能否化为现实。广大干部必须加强作风建设,才能营造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应该自觉立足本职,以一流的作风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加强作风建设,营造发展环境的方法如下:
1、加强学习,增强素质,为营造发展环境提供人才保障。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要的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学习,胡锦涛同志把“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作为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第一条,充分体现了加强学习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为营造发展环境提供人才保障。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上努力做到:一是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
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融会贯通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三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还要注意向上级领导和同志们学习,不断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学习的成效,做一名学习型、知识型、实干型相统一的领导干部,以高素质为发展环境提供高保障。
2、解放思想,创新方法,为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动力。我们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转变作风、在转变作风中创新工作,努力形成人人思干、人人思上、人人思学、人人思进的浓厚氛围,为发展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增强组织纪律性,具备大局意识,为营造发展环境提供统一步调。自觉加强组织纪律性修养,保证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统一,组织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勇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自觉坚持和遵守民主集中制
原则,时刻想着大局,处处顾全大局,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服从大局。顾全大局,守纪律、讲团结、讲风格,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把遵守党纪和国法统一起来。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依法办事,一方面敢于同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自觉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的严肃性,做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带头人,为发展环境提供统一步调。
4、加强基层联系,提升服务水平,为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基层保障。加强公仆意识教育,做到在思想上贴近群众,在实践中深入群众,在工作中服务群众。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信访接待日、结对帮扶、联系基层等制度,拓宽渠道,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及时掌握民情动态信息,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为发展环境提供和谐的社会保障。
5、完善制度建设,使作风建设长效性,为营造发展环境提供长效保障。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好的作风的形成要靠硬的制度作保证,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漏洞、不完善有关。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中,必须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过程,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的对内凝聚力、对外吸引力。
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
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仍需大力提倡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以后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
不论干什么工作,要想干好工作,关键是要思想认识到位。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将推进作风转变、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抓在手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为全县跨越赶超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我们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理念、新的作风,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工作作风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
同志们,推进作风转变、营造发展环境,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搞好经济发展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打造一流环境、一流形象,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县、跨越赶超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2012年6月
第五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宣传稿2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学习宣传和解读文章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宏伟目标,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辽宁实际,是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今后五年,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决胜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应该看到,我省长期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软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水平、民生改善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全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我省之所以取得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重大阶段性成就,很重要的是得益于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助推了辽宁加快振兴发展步伐;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开 1
发建设总体规划、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辽宁振兴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我省坚决落实中央精神,实施了全面振兴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振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全省各地区竞相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了推动全面振兴的良好发展环境。我省软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实现全面振兴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新的形势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为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坚强保障。当前,要着重营造以下五个方面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我省政务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现象,“行政不当、服务不优、办事不力、作风不实”的“四不”问题仍然存在。要进一步增强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完善机制和健全制度等治本之策上下功夫。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取缔
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公开反馈查处整改结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受理关于发展环境建设方面的举报投诉。要继续加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力度,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不断完善办事流程,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办事限时制,倡导和建立政务事项代办制,促进政风和行风的转变。要继续推行政务公开、阳光工程、绿色通道、电子政务、网上审批等制度,健全审批监督制约机制,改进行政机关作风,提高行政工作效能。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经验,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积极创建柔性服务、精细管理、常态治理、民主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提升全社会的管理服务能力。勇于探索、实践和创新,逐步建立科学合理、行政规范、执行顺畅、公正透明、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质量。
二是营造宽松配套的政策环境。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完善现行政策、用足用活已出台的有效政策、与时俱进地制定新政策。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机遇,发挥好组合优势,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要立足
辽宁实际,勇于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锐意创新,研究制定具有较大突破性的新政策,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切实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抓住政策的制定、实施、督察和反馈等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大政策舆论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上下协调抓落实的机制,确保政策对口、信息对称、执行顺畅,防止因基层不知、不明、不懂而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政策效应层层递减、大打折扣等不良倾向。以雷厉风行、只争朝夕的精神,确保中央和我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要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做好地方法规、规章和行政措施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实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程序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情代法和执法犯法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落实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紧绕振兴大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拓展司法服务领域,强化“民心网”、“调节室”等硬件建设,主动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努
力做到“人民调节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着力解决群众关注、涉及民生、关系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强化行政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提升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社会公民和企业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共同营造公正文明、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
四是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要加快征信立法,建立地方性信用法规,制定和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相关配套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及时公布企业信用情况,使其因守信而受益,因失信而受损。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制止并依法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虚报冒领等各类缺失诚信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各级政府要带头取信于民,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要加强诚信教育,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不断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质,倾力打造诚信辽宁。
五是营造凝心聚力的人文环境。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
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人才环境。要综合运用思想引导、政策倾斜、需求对接和激励机制,切实吸引人才;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机制,切实用好人才;要采用培训学习、纵横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方法和渠道,切实培养人才,不断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成长环境。要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工程,充分调动全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创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文化、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大力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小康的浓厚社会氛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化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引领时代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共创共享幸福生活的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