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和谐发展
立足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和谐发展
【摘要】政府机关的财务管理关系着政府机关单位工作的物质基础,是机关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财务分析精确化、公平化、透明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政府机关的职能,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与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对提高政府机关工作管理水平以及推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机关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是政府机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进行各项工作的前提以及物质基础。加强政府机关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政府机关内部工作的效率,使财务工作更加精确化、公平化、透明化,减少财务统计核算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推动政府机关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减少财务工作中的违法现象。
一、政府机关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工作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是政府所有工作的物质保障,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思路有助于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中,信息与情报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是应对财务进行预测管理与控制,对工作进行提前预测,工作过程中加强管控,工作后还要进行工作结果反馈,以便优化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还可以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年代,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正在不断地增长着,传统的会计在记账、报账、审计等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性制约着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传统,在网络上进行远程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工作从传统的静态走向现代化的动态管理,提高了政府机关工作的效率,有效地节约了实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成本。信息化财务管理还可以降低政府机关财务风险,对财务信息进行预警和监控。政府的财务安全是确保政府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政府机关工作的全过程,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信息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政府机关资金进行保障,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
总之,在新时期,政府机关要将财务管理工作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政府工作的顺利展开,保障社会的稳定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建立政府机关内部会计电算化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尤为重要。发展会计电算化可以使财务管理网络化规范化,建立起高效的工作流程,提高资金管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进行。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建设时,要利用计算机上运行的会计核算专业软件进行核算工作,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这可以减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人工工作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减少传统人工记账时的失误,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实现会计核算高效化。
同时,政府机关应严格对电算化网络系统进行监察与管理,对会计核算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调试与维护,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还要对电算化网络进行保密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监视以及管理,将工作按照工作人员的等级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各项数据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政府要加强保密性较高资料的严格保护,避免资料外泄。还要限制各个部门的信息查阅权限,根据不同的部门的实际工作给予不同程度的访问权限,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要安排专人进行计算机的操作,禁止无关人员对计算机进行任何使用与操作。在进行计算机维护工作时,要加强对计算机数据的监督,如果出现资料泄露,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对政府机关财务预算进行前置管理
在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预算管理是工作的基本任务。政府财政部门对预算进行审批以后,政府机关应该确保之后的工作中严格执行财政预算,这就需要在预算管理上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化整改。预算执行包括了收入与支出两方面的预算执行。与企事业单位不同,政府机关的财政预算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所以收入预算并不是政府机关财政预算执行的重点,支出预算的执行才是政府机关财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传统的政府机关财政预算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统计为基础,靠人工进行操作,无法实时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把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因此应该建立起网络结算系统,以信息化的方式对政府机关财务预算进行规划与统计,对政府机关部门各项财务事项以及报销公费、借入借出款项进行网络结算,并对预算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合理调整预算,并进行预算的控制。政府财务部门要派专人对结算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保证网络结算系统的正常运作。建立政府财务预算网络结算系统,有助于避免人工操作的被动性,将预算进行前置管理,提高财政管理预算执行的时效性与可靠性,保障政府机关各个部门日常工作的正常资金需要。
四、通过互动平台对政府机关经费进行严格监控
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仅靠财务管理部门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还需要其他各个部门进行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在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资金统计管理的同时,各个政府部门应该对自身的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统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在工作上紧密联系,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的财务状况与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对于经费的节约使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可以减轻财务管理部门的负担,提高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政府机关应在内部建立起各个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财务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各个业务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的互动。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在平台上进行财务信息更新以及建立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等的查询系统,还要对各个部门关于财务预算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以便对政府财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财务管理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政府机关财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政府机关财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对财务工作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政府机关只有将财务管理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对政府工作的资金进行严格管理,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才能更好地开展政府机关的其他日常工作。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年代,财务工作也应该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进行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文霞.基于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1(6):114-122.[2] 王学真.以信息化推动行政机关财务管理规范化[J].办公室业务, 2014(1):164-164.[3] 陆光杰.以信息化推进机关财务管理现代化[J].中国水利, 2005(2):59-60.
第二篇: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文章标题: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主要观点: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关键是要明确发展目标,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把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发展好坏的根本标准;调整发展思路,由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加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也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有机统一。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就是要尊重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明确发展目标: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明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这一事关发展的价值取向、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的问题。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定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仍有几千万人口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就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把扩大就业、控制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必然存在差异,但社会主义必须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稳定增长,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家庭、个人,都有可能遭遇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风险,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帮助人们抵御风险。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养老、失业、医疗和最低生活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和社会都要高度关注生活困难群体,加大扶贫力度,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四是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应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认真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认真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此外,还要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调整发展思路:由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加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财富增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但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增加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当人的基本物质消费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以人为本调整发展思路,由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加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预言,未来社会的财富标准不是劳动的消耗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劳动能力和个体素质的自由而充分发展,是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的双重发展,实际上包括了由每个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发展和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个人发展两个层面。从社会层面来看,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从个体发展来看,就是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发展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既着眼于满足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提高人们的素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实现物质财富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把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把发展教育放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首要位置,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的功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发挥。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当今社会的竞争,无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惟有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有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培养人才,努力吸引人才,有效使用人才,使人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保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
创新发展模式: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是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社会条件。物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人的需要又是多重的,包括人权保障、民主参与、社会公平、生命财产安全、精神文化生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切实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深刻认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联系,立足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在不断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基础上,注重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注重创造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各项社会设施,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政策,造就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第三篇:加强党工建设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加强党工建设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XXX公司党政工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企业工会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了“党支部领导出点子,行政支持出银子,工会牵头组织搞活动找位子,职工广泛参与拔根子”的良性互动新的工作格局。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近年来公司党支部工会在上级党委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使企业收到了平安和谐,共创共赢的良好效果。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理清思路抓党建健全制度促工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战斗力的根基。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XXX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就公司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会组织建设作出部署和安排,提出“党工建设要加强,围绕党建抓工建,建家建制搭架子,务实联动创机制,开展活动促发展”的党工建设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强化工会组织功能,要求公司按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细制定工作计划,围绕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务实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实现党工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行政一班人必须全方位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随着公司办公条件的改善,党支部和工会要高标准建家,找准企业与职工所需开展工作,干部职工全员参与全力配合工作。一是公司行政支持力度大,先后投入XX多万元,建起
了党支部、工会办公室,职工书屋和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娱乐室,健身活动室,台球、乒乓球室,棋牌室等相关设施,使党支部和工会有了家,党员干部和职工有了活动阵地。同时按要求配齐党支部班子成员,对班子成员进一步明确分工,配备了专职和兼职工会干部,建立了工会必须的管理组织。二是党支部在加强党内活动的同时,要求工会组织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和职工所需,务实开展有利于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各项活动。三是建立了职工书屋相关制度,使职工书屋做到有组织领导、有统一书架、有专人管理、有借阅制度、有规章制度、有正常活动。改善职工读书环境,满足全员职工精神需求,这不仅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职工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品味,还切实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步伐。
二、围绕企业和职工所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各项活动 公司工会按照党支部要求,为了提高党员干部和职工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职工”活动,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载体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党员干部和职工读书情趣,提高读书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效果,使书屋成为职工精神的加油站,创建和谐的连心桥,利用职工书屋开展读书活动受到党员干部、职工的欢迎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公司结合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利用公司十年厂庆组织企业职工自编自演节目搞庆典,用不同文艺形式讴歌鸿泰十年创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畅想鸿泰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谋发展的美好未来。“三八”妇女节开展“巾
帼不让须眉”演讲赛活动,激发女工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五一”国际劳动节,组织开展劳动技能比武大赛活动,并将获胜的比武“状元”表彰奖励,享受一年每月补助50元特殊技能津贴,使他们不但有面子,更要得到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全体职工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积极性,职工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还举行音乐乐理知识培训和书法大赛,提高职工的艺术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公司通过这些活动使职工的专业技能显著增强,职工精神品位有效提升。公司党支部指出要切实加强党建带工建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提高党建工建工作水平,并授权由工会牵头组织各生产部门对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核实确认,只要对企业有帮助,将根据贡献大小分别给予20—1000元奖励,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工作进程,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加强。大力实施“帮扶困难职工,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春节为困难职工送去生活必须慰问品,平时职工遇到困难,协调企业组织职工伸出援助之手,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拉他们走出困境,帮助困难职工鼓起直面生活的勇气。冬天为职工谋福利,夏天送防暑降温食品和茶水到车间,这些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企业党支部、工会与职工的良性互动,取得了“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理想效果。
三、靠掘源蓄势,夯实企业的发展后劲
公司经过十年地艰苦创业,不仅完成了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原始积累,而且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加大,一大批
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完成,管理制度的日臻完善,管理构架的自成体系,人才技术的储备和各种软硬实力的日益增强,已经为企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公司决策层提出了“企业实施二次创业年”的奋斗目标,计划用五年时间,组建企业综合性集团公司。企业产值税利在2009年的基础上到2015年实现翻一番,企业的战略规划远景已经定格,各项工作已按计划全部启动,并正在付诸实施和全面铺开。随着公司“精诚、团结、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感召,“为员工搭建成长平台,为文化产业服务,为全社会造福”的使命感增长,“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相继推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创建平安和谐企业”,“企业为我搭好台,我为企业做贡献”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地展开,企业不但“储能蓄势”的作用达到有效发挥,而且企业的活力和旺盛生命力达到了显著增强。现在公司上下群情激动,干部职工同心同德,信心百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坚信,公司提出的“发展增速、项目加快、人员增加、员工加薪、安全升级”的“人企合一”企业平安和谐建设目标一定能实现。公司既定的“企业发展、员工成长、恩报家国、回报社会”的夙愿一定能够圆满实现。
四、党建帶工建党工共建共赢
公司按照公司党支部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职工反映好”的“五好”标准,以及工会组织“有一个健全的领导班子、有一条畅通的民主渠道、有一套基本的维权机制、有一个丰富的活动平台”的标准,积极参加公司企业“党建帶工
建,工建促党建”的创建活动,为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职工权益有了保障,气顺心齐;党工干部工作热情高涨,在实践中党工组织发挥了其积极作用。党建和工建既有紧密的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工会将抓住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契机,以平等协调为途径,大力推进企业职工劳保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有效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加强了企业平安和谐建设稳步发展,增强职工稳定性、责任心、归属感和满足感,使企业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先进性和积极性,领导职工推进企业平安和谐快速发展。
第四篇: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
以发展和谐文化助推和谐阿坝建设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是文明的综合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阿坝是阿坝州各族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跨越征程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实发展的清醒认识,这种反思和认识既是阿坝州各族群众的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和谐阿坝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理论支撑。
一、深化和谐文化对阿坝和谐发展作用的再认识
(一)发展和谐文化是突破阿坝发展观念瓶颈的迫切需要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幅员8.42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1954年的民主改革使阿坝州一步跨千年,实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跨越。
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阿坝州由于受自然因素、社会大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与内地发达市、州的发展差距巨大,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的落后,文化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阿坝州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进入21世纪后,我国民族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在一起,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和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作为“老、少、边、穷”的阿坝州也不例外,迫切需要以先进的和谐文化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与加快发展相一致,与时代要求相呼应,与群众期待相符合的和谐文化。
(二)发展和谐文化是增强阿坝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当前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时代,以先进的文化占领舆论制高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民族地区的阿坝州,和谐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阿坝州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和谐文化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阿坝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谐文化是阿坝州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是增强阿坝各族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
(三)发展和谐文化是提升阿坝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社会和谐需要也离不开文化的和谐,文化和谐能为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在构建和谐阿坝过程中,没有文化的参与,和谐阿坝将失去创造活力;没有文化的支持,和谐阿坝将失去道德基础;没有文化的引领,和谐阿坝将失去精神支柱.构建和谐阿坝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以文化和谐的实现来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四)发展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阿坝的本质体现和重要支点
发展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本质上看,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合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本质认识和价值选择。作为民族地区的阿坝州,其文化的和谐必然体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藏、羌、回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体现当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融相合。这种极具民族地区特色的和谐文化是一种需要积极有效引导的和谐,是一种需要妥善地处理复杂矛盾的和谐,既是一种文化风度,更是一种文化能力。在建设和谐阿坝的过程中,需要各族群众的相互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从中提炼出符合全州各族群众愿望,引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向上、众志成城追求和谐发展的向心力和前进动力。
二、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阿坝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文化兼容并包
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阿坝发展的强大内动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在文化上采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策略,用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襟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发掘、提炼出具有阿坝特色的文化核心,去其糟粕,摈弃陈旧落后的陋习,以兼容并包的先进的和谐文化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与加快发展相一致,与时代要求相呼应,与群众期待相符合的和谐文化。
(二)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纽带。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这个民族的灵魂。实践证明:民族文化孕育着民族内部自我发展的动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的纽带和凝固剂。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氐羌诸部、鲜卑、吐蕃、汉、回等民族共同开发了阿坝,在漫长的相融相合、共同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藏、羌、回、汉主要民族,留下了早已在民族融合中消失了的古老民风、独特民情。古老多元共生是阿坝民族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实践中,一要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发展落后面貌。二要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要从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形态深度挖掘藏羌文化,着力传承与创新,打造魅力阿坝、人文阿坝。四要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繁荣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成为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着眼长远,提升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把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加以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文化软实力是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所在,阿坝州要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形成全州各族群众认同、多元兼容并包的公民文化,形成各族群众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大幅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的新跨越。
(三)拓展民间力量,壮大基层文化,实现文化产品全民共享
基层文化建设最主要功能就是丰富最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阿坝州13县223个乡镇中农业乡镇占167个,有农牧民69.46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7.91%。基层文化的服务对象就是占我州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大农牧民群众。实现民族文化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的转变离不开基层文化建设。
随着近年来阿坝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州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仍不能面面俱到,这为民间力量填补政府缺失、发展壮大自身提供了的条件和机遇。在推进民族文化强州的进程中,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民间力量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使民间组织成为建设和谐阿坝、人文阿坝的重要力量。一要充分利用好阿坝州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民间组织与民间社会、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天然联系,为民间力量的的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二要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为民间力量投入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三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传播。
(四)繁荣城乡文化,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实施“文化扬州”、建设“人文阿坝”是阿坝州委州政府的重要决策。阿坝州各族群众是实施“文化扬州”、建设“人文阿坝”的主体和主人。人文阿坝、和谐阿坝的建设只有最大程度上增强阿坝各族群众的自信心,激发各族群众的建设激情,才会充满活力,富有发展后劲。一要注重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在繁荣城市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一州三馆一中心一剧场”、“一县三馆一中心一剧场”、“一乡一站一点”、“一村一室一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村村通”建设。二要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文化品位,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三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
(五)实现旅游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市场化
旅游产业文化化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与旅游互动是实现阿坝文化跨越发展的途径。一要充分挖掘阿坝州本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的资源潜力,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项目,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整合。二要注重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整合。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及利用力度,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持久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地震遗址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展示平台。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三要继续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要围绕做强做大“三百”示范工程,持续创建优化“一线五片”文化产业布局和“一州二节庆十三风情、一县一节庆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节点、一寨一风情一品牌”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精心培育和大力推出本地区的支撑性文化产业项目和龙头型文化企业。
第五篇: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的建设事业的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电子商务是建设事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对建设事业的信息化重点工作、电子商务建设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建设事业 信息化 电子商务平台
一、引言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28万亿元,其中,住宅与房地产投资约为7500亿元,建筑装饰业投资约为7800亿元,城市建设业的投资约为4000亿元,再加上水利、铁路、公路等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建设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建设事业信息化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部“十五”期间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大力推进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进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建设领域传统产业,培育建设领域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事业信息化重点工作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已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预示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姓生活对信息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方式急需变革,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化城市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化将成为21世纪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中作用重大。建设部“十五”期间将根据国家信息化有关方针政策,围绕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设行业信息化、以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政府政务信息化水平,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改造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
(一)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将在今后一个时期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相结合,改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0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主要措施。建设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建设部电子政务总体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工作。结合建设领域的特点和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建设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与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健全建设政务信息化标准指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全行业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为公众服务能力。建设部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建设部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按照中办17号文件要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由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公众服务网构成,政务内网一期主要连接中央政务部门和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部门的网络平台。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之间要物理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支持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业务和其他涉密业务,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传输的信息根据不同密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按照密
级和权限规定运行和利用。
2、建设部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外网的建设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OA)和建设部业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在部业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首先重点建设好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四个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国住宅与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建设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的建设。根据中办17号文件精神,将整合部内现有网站资源,集中建设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互联网站”和“中国建设信息网”,建成建设部统一的、权威的对外公众信息发布网站。
4、建设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为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在建设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建设事业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全国建设领域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建设事业电子政务的建设,其社会效应将远远超过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它的建设将推动全国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观念变革、管理方式变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变革,从而带动整个建设事业的信息化革命。
(二)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
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80年代末期,主要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地形图数字化、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开始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建设领域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IC卡等方面。同时,建设事业各个行业也引进了许多新的信息化模式和概念,例如电子商务等。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矛盾越来越突出,缺乏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信息无法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建设事业信息化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整个行业的总体规划,集中实施对关键技术的攻关。第二、推动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第三、建设事业各领域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第四、依托行业创新体系,为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五、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三)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管理思想,优化企业生产流程、优化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的市场营销,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营销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企业事业信息化工作内容包括:
1、组织制定推进企业信息化规划、政策、技术标准等;
2、组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技术;
3、组织各类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
4、组织产业化基地建设;
5、建立企事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6、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建设领域涉及的行业多,大多属于传统企业,包括勘察设计企业、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市政公用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相关咨询服务企业。建设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业,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改造能够大大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拓展其市场的过程中引入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利用其高效、快捷的特性帮助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用发展的眼光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建设事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建设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商业交易的技术手段,最近几年,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已达到3770亿美元,未来十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国际贸易将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来完成。我国的电子商务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势头极为强劲,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已达1500家,电子商务交易
额达到771.6亿元人民币。通过应用电子商务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有关各方的工作效率,而且使商业交易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还可以使商业交易的过程透明化从而便于监督,从而最终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行业引入电子商务,可以增加工程招标的透明度;提高承建商的工程开发效率,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帮助房地产商更直接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减少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的盲目性;为顾客提供更好的购房或租房服务,使之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或租到自己称心的房屋。
在建设领域中,日本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建设产业信息化推进中心”,并制定了建设电子商务规范CI-NET,目前该中心的会员单位已经达102家,包括了主要的总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最近两年,基于CI-NET的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系统更是发展非常快,仅富士通商务系统公司的WebCON一家预计今年底包括承包商、材料供应商、大业主在内的相关单位用户数达到5000家。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建设事业电子商务体系的系统研究。虽然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电子商务网站,但基本上是以材料供应商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封闭体系,这些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实现任何信息共享,而且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广告,根本没有实现电子支付的电子商务的实质性内容。另外,各家网站并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因此,对采购方而言,往往需要去访问许多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去获得相关的信息,然后还需要进行专门的信息加工,才能对各家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电子商务具有其明显的个性,既体现在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也体现在采购对象相对复杂、技术性比较强等方面。目前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阶段,有必要加强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专业研究。研究分析国际国内建筑和房地产业电子商务的现状,形成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框架。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为前提,解决目前我国建设事业中商业交易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综合基础平台,建立建设事业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同时在建设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标准体系研究,加快研制建设事业电子商务标准,包括对现有标准的利用和新标准的开发,建立完善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标准体系,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结语建设事业电子商务建设是建设事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高速发展的态势将有力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为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其发展将引导我国建设领域经济结构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清除或减少“三角债”,并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对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建设事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一定会将建设事业信息化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2002年7月
2.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2002年8月
3. 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要点 2001年2月
4. 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 2001年
5. 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周宏仁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
6. 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发展对策与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建设事业电子政务与信息化 2003年3月
8. 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