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5 05: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篇: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省“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发言参考提纲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XX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9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农村文化事业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叫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光是吃饱喝足,而且是要在这个社会里有安全感、身心愉快,有人文关怀,有国民素质的提升,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指导思想、1

方针政策和党的声音传播到群众中去。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开发,创新农村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制度文化层面,要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特别是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我镇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狠抓农村文化工作,使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活跃,文化消费成为新农村建设时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全镇45个村普遍建立了村级文化大院,建有农民夜校、小康书屋、远程教育室,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还成立了农民俱乐部,棋牌室、台球桌、电子阅览室、露天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近三年,通过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我镇农村的文化大院建设水平和档次均有了大的提升。CC村通过新农村建设,整合村级公共设施要素,建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村级文化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场所。镇党委、政府向来高度重视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年都利用春节举办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带动全镇成立了10多支秧歌队和舞龙队,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节日气氛。XX村还以村妇代会为首成立了20多人组成的“庄户剧团”和100多人参加的秧歌队,自编自演具 2

有乡土特色的节目,利用重大节日、农闲季节义务为村民们演出,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让村民受到了启发教育。2007年元宵节,我镇农民私营企业捷信市政工程公司出资举办了一场元宵焰火晚会,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把农村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由主抓宣传的党委副书记任主任,宣传、文化、教育、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部门人员为成员,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全镇文化建设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在制定全镇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对文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考虑,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各项内容,通过科学严格的目标管理,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完善机制,为农村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小城镇驻地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2002年,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可容纳600人的镇文化中心,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2006年,投资600万元建成集景观、健身、娱乐于一体,占地80余亩的半圆农民健身中心,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门球场、棋盘桌以及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和“青春之舞”大型雕塑,200多平方米的大型舞台可满足大型露天文化活动的需要;投资100万元建成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 3

心,配有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和会议培训室,方便了群众的咨询、学习、娱乐。同时,我镇还十分注重城镇文化建设,在街道两旁路牌和宣传栏内设计了“走进XX,走近文明”、“怡馨花园,金色家园”、“开展公德比赛,争做文明市民”、“树立荣辱观,建设新家园”等内容新颖、鼓舞人心的标语,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各村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2008年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改扩建村级文化大院 45个,29个村达到一类文化大院标准,16个村达到二类文化大院标准;建成农民健身娱乐休闲广场17处,占全部45个行政村的35%以上,其中牛圈、尚道、李沧、万二庄等村的文化广场凭借标准高、效果好、实用性强,吸引了众多上级领导、外地单位的参观学习。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成为化解农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健全稳定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加大文化创作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镇基本形成了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目前,我镇已有20多个文化艺术演出队伍,1个专职文艺创作组。各文化艺术演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和科技服务任务外,平时大多利用农闲季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依托镇文化站成立的专职文艺创作组,先后创作出了歌曲《XX赞》、《三十六计》、《纪检之歌》,吕剧《婆 4

婆》、《XX一派好风光》、《廉政为民正党风》,山东评书《退指标》、《计生模范赵玉环》,西河大鼓《实施纲要谱新篇》等一批综艺作品。其中2008年5月创作的吕剧作品《廉政为民正党风》,得到了全市纪检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三是构建网络,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整体上台阶。在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我镇不断加强镇、村文化网络建设,构建起了以镇文化中心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大院为依托,以农村文化爱好者为补充的文化网络。利用镇文化中心,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加大对各村文化工作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组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开展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把农民急需的种、养、加致富技术送到群众手中,帮民致富。在元旦、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村文艺表演队汇演,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给群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大院载体作用,自办一些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

三、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不和谐的因素:一是文化需求旺盛,但是文化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民群众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但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文化设施及配备较陈旧,总量不足。由于观念不新、5

机制不活、投入不配套、阵地逐渐萎缩、辐射功能差,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作用。不少业余剧团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效果。三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和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缺乏吸引力。同时传统文化艺人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淘汰,新一代文化专业人才又不愿走农村发展之路,队伍素质难以保证。四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据我们调查的10个村的情况来看,其中8个村都建有秧歌队,方式、内容相似,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五是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及时加以解决。

四、基层群众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目前,基层群众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主要有“五盼”:一盼基础设施完善的文化阵地。群众迫切盼望各级要把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培训、民间艺术发掘保护等经费的投入,保证有足够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二盼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农村文化队伍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 6

不高等问题,群众盼望各级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宣传,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盼内容丰富、经常开展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基层大多数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主要是为数不多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和一些老人、妇女组织开展的日常健身文体活动,群众需要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四盼有好的文艺节目。基层群众反映,现在的电视频道虽然很多,电影也不少,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的影视剧作严重缺失,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不多见。五盼正规剧团多下乡。参加过“文化下乡”活动的人都曾见过,每一次下乡活动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当地百姓最期盼的文化盛事。

五、搞好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组织人员对全镇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在各村选择部分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农家,政府适当出资帮助购置必备乐器、道具,设立一批“文化大院”和“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要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建议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以镇村为单位,采取“旧瓶(传统节日)装新酒(内容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 7

内容)”的办法搞活农村文化,注入现代文艺样式和内容,融汇更多的时代气息,让农民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想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必须像重视农村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和管理。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村基层重要的活动阵地,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文化设施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小康目标,列入年度计划,落实建设经费。三是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以文化促增收,以增收养文化。四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五是弘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适应农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坚持“三贴近”,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积极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郑玉忠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好实现方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围绕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农垦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也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风清气正的有利基础,创建具有北大荒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区,努力推动北大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八五六农场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亩绿色水稻强场和北方一流绿色旅游名镇的中心任务,树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的“三化”发展目标,以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使农场文化氛围明显增强,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职工群众思想共识

(一)从思想宣传教育着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北大荒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全场干部、职工群众能够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形成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培养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通过自学、集中学习、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建立农场、管理区、作业站三级组织领导和协调

工作机制,常年利用会议、自办杂志、网站和广播电视等手段,广泛宣传中央、省委、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等重点工作会议精神,帮助干部职工群众确立勇担责任、勇于创新、勇争第一的信念;四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会议室、文化廊等企业文化宣传阵地,统一使用北大荒标识,让干部职工群众常看常记,使企业文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形成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二)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加强企业化建设

农场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到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管理各个环节,努力使之转化为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农场认真落实职工群众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每年定期召开职工群众代表大会,农场的重大改革和重大经营决策,要向开职工群众代表大会报告,经会议审议通过后逐一实施,农场的经营方针、重大的改革举措、重大经营、重要的规章制度颁布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规定建立厂务公开制度,就厂务公开事项、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坚持“三重一大”等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推进精确管理、民主管理,为提高农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农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入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农场每年开展评选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技术、生产、安全单项标兵(先进)等创先争优活动,给予先进职工群众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利用报刊、广播

电视等手段,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企业精神,弘扬企业文化;每年组织开展“北大荒先锋”工程,重点提升党建示范单位;组织开展“感动青山”人物(群体)评选活动,活动以“助人为乐、人民卫士、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创业奉献、身残志坚、孝老爱亲”8项内容为标准,在全场评选出“感动青山”人物;组织开展党支部争当五星级标兵、单位争当文明建设标兵、企业争当创业标兵、家庭争当“十星级文明户”标兵、党员争当五星级标兵、职工争当“爱岗敬业”标兵的“三创六争”活动。农场开辟电视专栏,以专题片的形式对先进人物和单位的先进事迹集中进行了展播与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深入人心。

二、加强公共文化建设,让职工群众享受文化建设成果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载体,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百姓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近年来,农场累计投资超亿元,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准的建设了青山公园、稻米文化广场、双老活动中心、稻米文化园、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有力推动了农场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人人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八五六农场注重在硬

件建设中体现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双老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的文化内涵,农场还加强北大荒书屋、职工群众活动室、自办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营造昂扬向上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农场常年利用传统节日、大型会议、大型接待活动和农时闲暇等契机,组织开展千人秧歌展演、甲级、乙级门球联赛、书法绘画展、篮球赛、乒乓球赛、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年平均组织各类大型活动30余项,平均参与活动的群众超过8万人次。八五六农场还创办了“文化体育协会总会”,变过去的农场组织活动,为群众自我组织活动,实现群众文体活动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目前,八五六农场文体协会总会下设十二个专项分会,会员总数2865人。每年,文体协会在农场的支持下开展各类活动,先后策划举办了新世纪象棋围棋赛、“满丰杯”篮球赛、“鑫溢杯”乒乓球赛、职工田径运动会、插秧竞赛等大规模、全场职工共同参与的大型文体活动。

三、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两大特色文化品牌

(一)打造稻米文化品牌

稻米文化是八五六农场的主题文化。水稻作农场的主导产业,已经成为职工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农场把水稻视为生产的生命线,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打造百万亩绿色水稻强场。农场先后建设了稻香湖公园、稻米文化广场。在占地20万平方米的稻香湖公园内,树立了一座15.8米高的以“稻米就是生命”为主题的汉白玉雕塑。在稻米文化广场,矗立着徐一戎老先生的雕塑和丰收鼎。同时,在稻米文化广场还可以看到展示稻米从种子发芽到成熟过程的石雕,能看到稻米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的展示景墙,看到以稻米为内容的诗词回廊,以及展示世界稻米分布的雕塑小品。农场着意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体现、展示、凝练、强化有农场特色的稻米文化,让农场职工、群众在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得到提升,稻米文化也自然成为了农场文化中的一种特色。

(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为了科学挖掘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八五六农场聘请了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对农场旅游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详查,编制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

二是进一步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立足高起点、大视觉,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建设了青山湖景区、青山景区、农业观光景区和边境旅游景区。通过青山景区突出北大荒文化,通过青山湖和边境旅游景区突出北方民族文化,通过农业观光

景区突出稻米文化。农场还结合旅游产业,投资5.5亿元建设了城镇新区,并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400公顷的森林公园。农场在规划及建设中确定各景区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

三是注重旅游景区、景点推介,包装旅游文化形象。农场连续举办了四届“青山湖”河蟹节、二届“青山湖之夏”旅游文化节,举办了“寒地水果采摘节”、“民族风情歌舞活动周”等特色旅游推介活动,把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出“游生态山水、品青山湖蟹、赏文化盛宴”的特色旅游品牌。四、八五六农场文化建设凸显的几点作用

一是凸显出统一干部、职工群众思想的作用。通过软、硬件两方面建设,使职工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对农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干部、职工群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等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而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农场职工群众、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了大家谋发展、想创业、创成业的信心。

二是凸显出提升农场整体形象的作用。首先,农场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打造文化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了农场城镇的整体形象。其次,农场通过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农场居民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素质。

三是凸显出培育创新精神,促进农场发展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八五六农场努力营造宽松氛围,尊重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鼓励职工群众积极应用创新成果,创新工作理念。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突破制约转型发展的思想障碍。农场切实从“吃资源饭”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经济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优势产业转变,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从抽象到具体,从认同到理解,从理念到行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对文化建设的学习和认识,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把增强农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文化渗透到农场各项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职工群众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努力做到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载体,不断深化细化和丰富发展,以文化的力量,实现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八五六农场党委书记 郑玉忠

第三篇: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有例可循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有例可循

——评《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周文彰

文化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战略之一,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而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苹等人完成的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西南地区急需构建和谐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南地区经济落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特别在一些较为封闭的“老少边穷”地区,文化贫瘠现象相当严重,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繁重。

如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建设和谐文化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和谐文化。该书认为:“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还是和谐社会具有

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建设西南地区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该书认为,这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度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灵魂工程。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可以为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提供思想氛围,为繁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文化资源。

用丰富的调研资料探索和谐文化发展路径

一本好书,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现实意义,提出的观点有原创性和时代感。该书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科技现代化突飞猛进、市场化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网络化快速普及、信息化广泛应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八化”并举时代,以“和谐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重要精神为指导,选取“西南农村”、“四川省”和“成都市”作为调研样本,对“西南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四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情况”、“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中的作用”、“构建农村和谐文化的框架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由于著者拥有较为丰富的调研案例,《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才避免成为一本“喊口号、讲空话”的书。该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增加可信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在第一章“和谐文化建设概述”中,著者通过对西南地区诸多农户、村庄和乡镇政府的走访调研,对“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等实践性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在第三章中,著者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的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灾民访谈及受灾数据资料,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实践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在第五章“成都和谐文化建设专题研究报告”中,共选取了“成都百姓故事会”、“成都金沙讲坛”两个调研案例。这两个研究案例,是成都市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实践创新,先后被中央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这些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该书的可读性和借鉴性进一步增强。

和谐文化始终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

和谐文化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和谐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建设和谐文化始终要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因此,该书指出,建设和谐文化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好农

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示范先行与全面推进的关系。”这四个基本关系体现了该书的理论创新性和思想文化内涵。

同时,该书对西南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八条建议,即“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完善城乡文化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抓好农村文化扶贫”、“全面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对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四篇: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分析:

一、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还不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二、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容易被低俗、不健康文化侵入,并且缺乏文化创新。

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第五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成县店村镇张寨村争创全国文明村纪实

张寨村地处店村镇东2公里处,辖4组262户1040人,现有耕地1408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是国列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村、小康示范村,先后被中央文明委、省、市、县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农村先进党支部”。近年来,该村以创建国家级文明村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小康村建设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广农业科技为载体,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一、从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入手,强化管理功能

张寨村党支部在狠抓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配套组织建设,逐步完善“三会一课”、“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等规章制度,做到“四有”,建起了办公楼、围墙、大门、购置桌凳20余套,图书500余册,配置了电视机、VCD、扩音机等办公设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方便、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办事效率。

二、从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入手,提高村民素质

一是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造就新型农民,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创建规划,落实创建措施,积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以广播、会议、板报专栏等形式,对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政策宣传和思想道德规范教育。经过努力全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村上下形成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讲究卫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良好风尚。二是在鼓励农民参加农广校、农函大、农民夜校学习的同时,村上成立了蔬菜协会、养猪协会等农村经合组织,并建立了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对全村劳动力轮流进行科技培训。经培训26人取得了农函大、农广校毕业证,92%的农户成为科技明白人。从而已经形成了以“蔬菜”、养殖等为主的支柱产业链。目前,新建镁锌复合材料大棚30个,累计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初步建成了商品猪生产基地、杂交仔猪繁育基地和两万只肉鸡生产基地。发展科技示范户16户,户均年收入8000元,个别农户年收入达24000元。三是每年定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授星挂牌进行表彰奖励。目前,全村六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224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2户。“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授星挂牌活动逐渐成为强化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建设宽裕型小康村的有效手段。

三、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008年以来,该村党支部抢抓5.12地震灾后重建机遇,完成了121户重建户和139户维修户的住房维修任务。并以此为契机,狠抓了道路、能源、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亮化了村庄环境,改变了村容村貌,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硬化村庄道路1768米,硬化村庄小巷道2500米,新修通村道路6.15公里,栽植侧柏600株,加固河堤3公里,打小口井25眼,建成600立方米高位水窑一眼,配套集雨场1500平方米,发展节雨灌溉面积520亩,布设地下管网1600多米,新修抗旱排洪渠2200米,改善了干旱缺水的现状,同时安装大棚滴灌设施39座,架设农电线路660米,低压线路5200米,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二是大力加强村级学校建设,新建688m2教学楼一座;三是加强文化通讯设施建设,截止目前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8%,移动、联通、小灵通信号覆盖全村,安装电话79户,占总户数的69.3%。

四、从提高生活水平入手,改变农民生活中的不良陋习

一是加大(改圈、改水、改厕、改炕、改灶)“五改”力度。全村80%的农户进行了五改;二是引导鼓励群众建成沼气池65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台,太阳灶120个;三是创建了甲级村卫生所,独立开展儿童免疫、妇幼保健、村民健康教育,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四是加强了环境卫生管理,门前实行“三包”,如今村民们保持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自觉意识明显增强,群众自发清理卫生、种植花草树木蔚然成风。

五、从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入手,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村两委坚持定期开展普法教育,使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同时,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治保组、护村队。经过法制教育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村里社会秩序稳定,村民尊纪守法,和睦相处,文明新风逐步形成。

下载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临沂华盛江泉管业有限公司 彭京虎 临沂华盛江泉管业有限公司积极倡导集团公司2011年“精细化管理年”的精神,在杨传信总经理的领导下,号召......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涪陵区石沱镇 林英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十分巨大,社会上存在着庞大资金供......

    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凌家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欧阳丽喆 凌家庙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服务功能,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中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

    为首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为首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北京市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在京窗口单位,承担着为首都经济发展、城市运行、人民生活以及政治、文化活动提供安全可靠电力供应和优质服务的......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市纪委、监察局 (2011年3月) ×××市地处闽东中心,环三都澳区域核心区,全市下辖2个开发区、3个街道、11个镇、7个乡,485......

    整合营销推动旅游业和谐发展

    整合营销推动旅游业和谐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的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理论奠定了如今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师生和谐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本文从师生关系的含义、意义,以及促进师生关系的措施,即以......

    激发活力,推动行业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

    辽宁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 简报 第9期辽宁省财政厅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注 册 会 计 师 行 业 指 导办公室 2010年8月2日激发活力,推动行业发展,更好地促进 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