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民间融资有利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规范民间融资有利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茂名市民间融资情况抽样调查分析
2005-06-08
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融资已成为企业、家庭筹借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同时,民间融资活动日益活跃,对经济、金融运行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了解茂名市民间融资情况,探索研究民间融资、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发展民间融资的咨询建议,较好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最近,茂名市企业调查队与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在全市联合开展民间融资情况抽样调查,调查分两大模块分工完成,其中:企业调查队负责“企业融资问卷调查”;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科负责“家庭融资问卷调查”。本次抽选调查的样本企业是在景气样本企业中除大型企业外随机抽取25户、在经济普查个体户名录库中随机抽选各类个体户23户、在农村和城镇家庭户中抽选高中低三类家庭户样本70户等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走访和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有民间融资的规模、参与主体、用途、利率水平、期限、交易方式、问题和建议等七大项。
一、茂名市民间融资的总体概况
茂名市属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较少,辖内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广发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由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较高,手续也较为繁琐,无法满足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户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导致民间投融资活动一直比较活跃。虽然这几年来金融机构在不断扩大信贷支持范围,并切实改善了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民间融资的发展势头,但金融机构的资金有限,且它们的放贷要求与经济主体及家庭融资条件存在错位,导致资金供求双方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家庭户,特别农户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1、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达30%以上。在调查的48户(含个体户)企业中,进行了民间融资的有15户,占31.2%。其中:工业户占33.3%,建筑、房地产业户占25%,批发零售餐饮业占27%,交通运输业占8.3%,农业企业占6.4%。平均每户融资150多万元。由于所选样本企业规模较大,户平均资产达1280多万元以上,因此企业融资额也相对较大。
2、家庭户参与民间融资达八成以上。在被调查的70户家庭中有62户家庭发生过民间借贷,占88.5%,其中借入占54.3%,借出占45.7%;农村家庭户比城镇家庭户发生民间借贷率高17个百分点。农村家庭的户均民间融资额为1800元,城市家庭户的户均民间融资额为8623元。
二、茂名市民间融资的主要特点
1、民间融资有季节性、集中性趋势。茂名市是农业大市,人们的金融意识不高,在急需用款时普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贷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在农村,农民收入存在很大的季节性,一般在农历8月份以后,农民收入减少,而这段时间是农闲时节,雨量偏少,人们多在这段时间着手建房、办婚嫁等;在城市,第四季度至春节多盛办购房、婚嫁活动。这段时间都是家庭集中用钱最多,具季节性趋势,由于全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比较紧张,且贷款多向大户集中。在春节前后人们集中用款的时候就出现了资金困难。从第四季度开始到次年春节前后,金融机构存款会急剧减少,保支付压力加大,资金不足,难以安排资金发放贷款,这段时间便是民间借贷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
2、借贷规模和期限扩大。从交易额上看,民间借贷已从过去几百、几千元扩展到几万元,几十万元,样本中单笔最多的高达3000万元。在分布上,一、两千元至三、五万元之间的借贷发生最为频繁。民间借贷的期限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几天,两、三个月临时借用,发展到现在的1年、2年,甚至3至5年的长期借贷。
3、民间借贷利率水平高低差异较大,且有走高的趋势。经营比较稳健,风险小、时间长的民间借贷利率较低,风险大、时间短的借贷利率较高。一般亲戚朋友间的借贷不收利息,高利贷则普遍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如电白县的民间借贷利率: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利率为月息10‰--20‰左右,沿海地区月利率为10‰--30‰不等;高州市的民间借贷利率为年息20—50%;茂南区的民间借贷利率是年息35—50%左右。据调查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民间借贷利率呈逐步走高的趋势,且维持在一定高位,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宏观经济调控、信贷政策因素以及信贷资金趋紧等,私营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难得到满足的资金需求而转向民间借贷;二是利率政策影响,去年底调高了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银行利率上升,在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资金一向偏紧,贷款利率较高,民间借贷活动明显较以前活跃,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水涨船高;三是“春节”期间,企业交易频繁,囤积存货需要大量资金周转,不惜以高于银行几倍的利息进行民间借贷,也导致民间借贷利率的攀升,据调查,在春节期间,民间借贷的月利率大都在20‰-30‰之间,高利贷则在10%-20%之间。
4、借贷范围更为广泛,借贷用途向生产投资领域集中。由于基层信贷萎缩,加之贷款利率上调,目前农村乡镇和城区普遍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尤其在融资渠道相对狭窄的农村更为广泛。民间借贷在广大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在大量农村个体工商企业中,甚至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从民间借贷的用途看,以往多是解决红白喜事,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子女教育等基本生活所用的临时性资金短缺,现已转为生产经营、商品贸易、农用机具、承包土地购买房产等大宗项目需求。融资主体也逐步向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种养专业户集中。
5、融资条件以个人信用为主。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私营业主在融资时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资金融出者首先考虑的是融资者的个人信用和人品,其次才是所要融资的项目能否获利。
6、借贷手续简捷。因借贷双方多为亲朋、熟人、乡邻,彼此相互了解与信任,借贷行为发生时,只要贷款人立据后即可取得资金,时效性强,手续简便快捷,与金融机构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下严格规范操作、手续繁琐、环节多形成鲜明对照。
三、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
1、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一是解决了农民的生活之需。调查中发现,个别贫困乡村生活条件较差,经济环境欠佳,还款能力和信用观念不强,农村信用社处于风险考虑,不愿投或不敢投放到该地区,民间借贷便成了缓解其生活资金供需矛盾的独木桥。二是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需要。部分农民对在金融机构贷款还比较陌生,有87.5%的农民认为:到农村信用社借款需要抵押、担保等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长,满足率不高。农民借款主要用于购置农药、化肥、农机具等,数额一般不大,而在本村镇农户之间借贷手续简便,期限灵活。
2、填补了金融支持的空白,促进了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的同时,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重点,也由原来的重点支持乡镇企业,转向农户和种植业,使个体私营企业成为金融支持的真空。在私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其流动资金偏紧时,他们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诚信作保障,通过各种民间借贷渠道筹措资金,实现了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弥补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缺口,降低了新的金融信贷风险产生,同时增强了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自我约束力。在现实情况下,如果农村信用社不顾风险地足额满足农户和私营企业的资金缺口,虽然农户和私营企业满意,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的信贷风险。使用民间借贷资金,一方面是借款主体经营状况好、效益高,才敢使用。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利率高,使其还贷压力增大,在资金使用上的自我约束力自然加大。
4、对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促进其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民间借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家庭和个体私营企业,其活跃和蔓延不可避免地侵蚀了中小金融机构的部分信贷市场,瓜分其盈利,特别是使农村信用社经营压力加大。但民间借贷的存在无疑会成为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带来冲击,促进其改善服务,并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民间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民间借贷没有正式的法律手续,当债务人还不起贷款时债权人的利益常常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极易引起纠纷。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债权的规定,由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几个前提条件认知不足,把握不当。当前,民间借贷大多处于无序的地下经营状态,大多不能满足法律保护条件,出现借款纠纷。如有的当事人忽视建立借贷关系的形式要件和程序,如无书面借贷协议,口头借贷又无他人证明,一旦一方当事人否认有借贷关系,就会引起争议;有的债务人因生活困难或生产经营亏损,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还有的债务人规避法律,抽逃资金,不偿还债务。有些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有失公平,在借贷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有欺诈、强迫行为或该项行为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导致合同无效,这些情况都极易引发纠纷,做出过激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2、个别民间借贷利率太高,导致企业或个人资金使用恶性循环。企业或个人通过民间借贷高息负债后,财务支出进一步增大,使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困难的个人雪上加霜。虽然一时解了燃眉之急,但受所吸收高息负债带来的有限效益制约,往往得不偿失。借贷资金在退出生产经营过程后,增值有限,企业或个人难以支付到期债务,不得不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或个人今后的生产生活健康发展。不少人在以前民间借贷利率月息20‰以上时进行了民间借贷,后因经营失败现在已变得债台高筑。据调查了解,在民间借贷比较盛行的化州江湖镇连介圩、同庆镇、长岐镇等地,因借民间借贷无力偿还而外出躲债的较多。
3、民间借贷自发和随意的特性,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民间融资未纳入国家统计范畴,包括央行在内的经济综合和宏观调控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其具体动态,造成信贷资金长期在银行“体外循环”,逃避监管,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容易造成决策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在不登记、不纳税、不公证的状态下,民间借贷资金如果投放到国家宏观调控重点限制的“重复建设”、“泡沫产业”和高耗能污染项目,如小钢铁、小水泥、电解铝等项目,不仅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更会抵消来之不易的宏观调控成果。
4、民间借贷不规范的特性,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各金融机构限制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效益不好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后,利用支付高额利息直接从社会上融资,诱导民间闲散资金投入,使社会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本应该淘汰的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等,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建议
1、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与研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活跃地区的监测,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测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尤其是要准确监测民间资金市场利率,全面掌握民间金融的运行情况,并据此制定适应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应加强对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民间借贷资金的来源、区域分布、流动性状况、信用程度,研究民间借贷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客观真实地反映民间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2、制定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针对民间借贷的特征,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要求,尽快制订适应其规范发展的《民间借贷管理办法》等管理法规和办法,准确界定民间借贷合法与非法的界线,明确民间借贷最高限额、利率,并要求当事人按规定登记、纳税、公证,由指定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用法律手段治理、保护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一定要依法制裁,并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3、加强诚信教育建设。企业、家庭融资要坚持诚信为根本。坚持守信、守法、守德的行为规范。诚实守信是我国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也是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更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规范。借贷不诚信,不仅会身败名裂,还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经济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4、积极化解民间融资纠纷。一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的调解优势,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解,切实解决借贷纠纷问题;二是发挥执法部门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便民执法。立法、审判公正,积极化解借贷纠纷,追收逾期借款,把因借贷纠纷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社会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
5、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尽量满足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符合贷款要求的中小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信贷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办公条件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向大中型企业或大项目倾斜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四是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导,要设立支农贷款比例、农户贷款发放量、发放户数和资金回收率等若干考核指标,加大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五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第二篇:民间融资如何引导规范
民间融资如何引导规范
民间融资如何引导与规范?作为民间融资课题的参与者,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硕士生徐雅婷梳理了现有的民间融资立法,发现现有立法呈现出分布散乱、层级效力低的状态,但释放出了逐步放松金融管制的信号,现正处于从金融“压抑”到“自由”的转轨时期。
“规范与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合法化,以促进和推动其健康发展的政策意图十分明确。”浙江省金融办袁军培向记者指出,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无不表明国家为鼓励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的政策与立法支持。
去年,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国内首个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就是为了引导与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逐步构筑一个使之从地下走上地面的阳光化体系。
政府对货币财产在平等主体间运行如何干预?既要实现有效监管,又让融资者免受无端追究,就需要一项免除后期纠纷的程序安排。备案登记制度应成为民间融资立法的主要内容。
“在安全港湾的制度设计上,法律责任的明晰更加重要。”李有星说,应细化民事责任,强化行政责任的预警机制,立法逻辑应同时关注融资双方,可以借鉴香港《放债人条例》,从被融资者角度对法律责任进行规制,当然,民间融资涉案面广,单靠某一部门的力量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要建立协调机制,由政府、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共同监管模式。
第三篇: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涪陵区石沱镇 林英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十分巨大,社会上存在着庞大资金供需,金融活动也逐步活跃,金融交易工具十分丰富,交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金融机构和体系也应需而生,金融立法逐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监管也逐步合理,我国基本上形成现代金融体系,但他还是一个刚形成不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体系,在当经这个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世界逐步一体化的金融活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促进具有中国的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出一个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之间关系到广大农村经济运行的状况,也之间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但是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的金融体系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的表现,进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的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新时代使命下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谐金融的定义也越来越广阔,但其本质和内涵始终围绕着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即金融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即金融能够很好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金融自身的和谐,即金融的各种要素结构,如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是完善的和多样化的,金融资源的配臵结构是平衡和优化的,金融活动中各类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兼顾和协调,广大社会公众
能够分享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第一个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是后两个和谐得以继续的本质保障;金融与社会的和谐是其他两个和谐的制度保障,也是和谐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金融和谐是经济金融运行的本质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推动力,是实现前两个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建设和谐金融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大力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避免制度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1、完善农村中小规模贷款机制
尽管我国已经推出了农村小额贷款机制,并建立了农村乡镇银行等小规模针对性金融机构,但是小额贷款的发放及机制的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运作的要求。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的丰富和资金的稀缺现象持续,农村个体或者小企业不断增多。农村市场上,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工业规模较小,农村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有待开发,所以,农村中小型企业在近期内将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对于在创业起步阶段和大规模投资阶段的农村个体及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规模并不大,只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规模贷款机制,提升农村乡镇银行的网点辐射,推动诚信机制和担保及技术扶持配套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体系必将快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及农村经济的优先发展。
2、理清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加速发展县域小型的商业金融机构
首先需要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县乡级机构。鉴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的脱钩现象,可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与其总行脱钩,将其改造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实现“双赢”。一来对促进农村中小额信贷的发展,二来卸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包袱”。具体改造的方式,可以与农信社合并,有条件的也可以改造为地方性商业银行。总之,要通过改造和改革来恢复这些机构的信贷功能,为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同时鼓
励新设农村中小型商业金融。在中央关于放开农村民间信贷政策的鼓励下,可考虑放宽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新设一批民营的、独资的、合伙的、外资的或集体的县域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银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小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满足农村中小额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三)注重发挥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农业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其自身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决定了农业在也是弱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外界的扶持。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金融的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及个体无法满足商业性贷款对抵押和担保条件的要求,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对抵押担保要求较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具体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资金难融问题,不能借鉴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简单的依靠商业金融机构,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性资金以及政策资金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在发展各种特色地区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全力发挥政府调节及政策支持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来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开发性金融机制和体系的建立,使开发性金融融入到 “县域经济 ”、“三农 ”和中小企业领域,更多地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项目的投资。
充分利用近阶段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战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纽带作用,促进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在广大农村的实施。政策性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刺激内需的政策资金很好的利用起来,做到合理、有效、公平和及时补充农村金融资金的不足,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也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
(四)缓解金融抑制现象,消除金融二元结构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要缓解金融抑制现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
金融改革步伐,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的供求、头寸、收益和风险因素自行调节利率,有利于合理配臵资源,能够引导资源的最优配臵,有助于提高整个存款金融部门的资金运行效率,并能够填补资金的供需缺口,缩小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通过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推动我国金融的深化和广化,进而促进城市金融向农村的延伸和发展,最后带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我国一直以来的金融二元结构局面,缓解或者彻底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矛盾,彻底改变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局面,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金融二元结构的消除不仅需要金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经济发展做基础以及政策制度的扶持。
(五)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本轮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无止境深化造成的,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让人们明白了: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作为趋利的金融业,在现有领域遭受挫折后必然寻找新的获利空间。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农村以及农业经济正好具备现代金融业进入的条件。基于此,金融危机后的金融业具备向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农村地区应该提前做好承接、引进和发展现代金融业的准备。
金融危机导致的农民工返乡潮也给农村金融的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主要表现在:①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后带回了先进的观念,他们用先进的思维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投资风险大大低于其他农民,这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具有金融知识和觉悟的人才返乡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具备推动作用,在农村金融推广方面将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③农民工返乡带回的大量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只要能够充分把握住以上各种因素的有利方面,化“危”为“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会全面有效运作起来。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都极大的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的优势无论在自身发展方式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而地域更辽阔的中西部丘陵和山区却依然停留在世界的边缘。由于差异化太大以及地域过于辽阔,区域中心极对边缘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拉动有限,区域产业链条无法向更远的地区延伸,以至于内地许多偏远地区被动隔离,经济发展方式失去变革的动力。尽管广大丘陵和山区在发展区域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规模、技术和观念跟不上,无法成为区域产业链条上的一点。在世界经济增长极中,我国是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体,部分地区发达,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并不能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根本的动力。
二、和谐金融体系要求区域金融体制的完善
1、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的衍生和金融监管的放松,而我国真正的金融体制发育和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起步较晚,发育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金融发展体制不完善,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缺少必要的金融发展体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够强,同时也无法将内外富余的资金利用起来,推动储蓄和投资的融合与转化,进而无法连接内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这种陈旧融资体系的弊端充分表现在灾后重建的间断缓慢的融资服务上;二是区域突围力量不强,当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呼声虽然日益强烈,但是金融国际化的步伐依然缓慢,使得我国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主导力无法发挥和显现,同时也弱化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金融无法实现区域突围,必然导致经济的区域联系不紧密,也必然丧失在大环境中转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机会。
2、社会保障及思维观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程度不高,局部性的区域不均衡,再加上人口多,基数大等因素,我国作为全球区域经济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使得人们在收于不确定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心里。由于特大自然灾害和金融风暴的突袭,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的人们在忙于自救的时候根本无心顾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完善失去了中坚支柱。同时,各地方政府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时候结合了自身和当地实际,过多的追求总量而忽视质量,对创收较高的“三高一低”产业采取默许的态度;对出口采取以为鼓励的策略、在区域产业转移以承接上较少考虑环境和发展方式等社会和效率因素。大众观点认为:能挣总比不挣好,转变发展方式不能以降低发展速度为代价。
以上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的主要阻滞因素,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突破这个阻滞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突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主要经济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区域经济突破瓶颈实现历史飞跃,完成世纪目标的根本出路。要变革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而达到富民兴区的最终目的,必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明确的政策目标。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突破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建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指标评价战略体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更新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扬弃旧有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具体地说,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优化,必须树立以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的理念体系:
第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更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观念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也为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地震以及金融危机对产业和市场的极大破坏也告诫我们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方式就要将高技术和产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含量,提高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质量和效益,大大缩短工业化的时间,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型;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各产业的综合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一整套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核体系
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核要转向就业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环境保护的增强以及民主、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进步,这些都应纳入到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评之中;要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特别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态环境成本;必须冲破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树立新的以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价值观;同时还要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代价过大、资源消耗过高、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加剧破坏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全面降低发展的成本。
(二)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轨为前提,体制转轨是增
长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制度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演进的关键,就是进一步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一方面矫正被扭曲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经营管理体制等,另一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臵、制度变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制度,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过程中提出来的,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破坏了我国区域经济机构和进程,但是也推动了我国中东西部经济的重新组合与构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利用好这次机遇便能全面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
第四篇:浅谈民间融资
浅谈民间融资
【内容摘要】 民间融资作为资金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手段,在补充银行资金不足、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这柄资本市场上的双刃剑,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尽快理清我国民间融资的现实状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之间合理分布,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拟从法律角度对民间融资的存在与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字】民间融资 合法性 路径
一、民间融资合法性问题的解读
“合法性”并不等同于遵守法律。某些行为可能并没有触犯法律,但却不具备合法性。①
法律一词,在我国,广义而言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行为规范。狭义的法律则是指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我国关于民间融资的合法性问题的规范体系是有不足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对财产权的理解,应当既包括公民对财产的所有权,也包括公民对财产的使用权。公民对财产的所有权属于消极权利,公民对财产的使用权属于积极权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不能把财产权仅仅理解为对财产的使用权,对财产的使用权也属于财产权的范畴。我国《民法通则》也特别指出公民的财产权包括所有权人对自己财产使用,处分的权利。因此公民对财产使用权的行使也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财产权确立的意义之一在于使公民获得了对自己财产的自治权。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为,为自己的财产寻找出路。资金作为公民财产的主要形式,理应获得公民的自由支配。我国《合同法》也承认建立在真实意思基础上的民间借贷合同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确认建立在真实意思基础上的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有效的民间借贷。因此,从宪法精神和民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出发,民间融资并不等于违法融资。当然宪法也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权利即使要受到限制,也应当由法律加以限制。由于有效等级的差异,违反一个位级规范并不意味着必然违反另一个位级规范。
我国目前对民间金融管制的法律文件主要有《刑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行政法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以下简称《取缔办法》)。《刑法》中确认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并未对这种行为划定范围。《取缔办法》为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供了规范性的依据,但并不能成为刑罚适用的依据。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立法解释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于法律无权作出解释。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偏离了民间融资的本性。那么,《刑法》对民间金融的规制应当是以扰乱金融秩序为要件的违法融资方式。《取缔办法》虽然将未经金融管理机关批准而从事的融资认定为非法融资行为,但是由于在宪法与行政法规之间缺乏法律这一位阶,对民间融资实行限制或剥夺就缺乏完整性的法律规定。
因此,从法律规范位阶的角度,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可以有不同法律位阶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民间融资的存在具有合宪性,从民法的意思自治看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件,并受到合同法保护;第二,无任何法律明文加以禁止;第三,未经依法批① 高炳忠:《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准的融资行为属于非法融资的规定来自于行政法规,其效力颇可质疑。因此,由立法机关制定“民间融资法”显然已属必要。
二、现行法律对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
通常而言,融资是一个金融概念,是指筹集资金或吸收资金。依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债权债务式和股权投资式。融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民间融资主要是私人之间的一种资金融通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区的民间融资行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发展势头。而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从金融部门所获得的资金支持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讲,由于投资理财渠道狭窄,银行又连续降息从而使居民个人为了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形成了民间借贷资金供给。现实生活中,无外乎有以下几种融资方
②式。
(一)债权债务式
1.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
借款合同依主体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银行为贷款人的商业借贷合同;一类是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前者是商事合同,后者是民事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当然是合法的,它是一种互通有无的互助行为,是符合民法要求的,是城乡居民解决生产、生活资金需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自然人之间的借贷是无偿的,且约定利息不得超过最高额度限制。依现行司法解释,最高额不得超出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的,超出部分无效。另外,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禁止复利,即“驴打滚”。
2.自然人与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
自然人向单位的资金融通又可以细分为因公借贷和因私借贷两类。前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合法性勿庸置疑,它的存在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和法律上的可行性,因而是为财经制度所允许的。因私则会因单位性质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犯罪构成,触犯不同的罪名。若是非国有单位,则构成《刑法》272条的挪用资金罪,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的、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若是国有单位则构成《刑法》382条的贪污罪。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太大疑问的,其行为不但违反了财经制度,而且情节严重者还会触犯法律。即自然人不论是向本单位还是外单位进行融资,不论是用于合法或者非法用途,只要是因私,就会因为构成挪用行为而遭到法律的否定评价。
3.单位向银行的资金融通,这是企业解决资金缺口的常态
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所持的“慎贷”和“惜贷”态度,贷款难已经成为一个不证自明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合法,但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要以此作为主要的融资手段的话,显然是望梅止渴之举。
4.单位向个人的资金融通行为,至于企业法人、其他组织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则为现行法律所禁止,被视为无效合同。
5.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即盈余单位(最终贷款人)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单位(最终借款人)使用,其间不需要经过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该种融资方式可以及时、灵活、有效地调剂资金余缺,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快速高效的发展。但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不管是何种资金融通行为都遭到了法律的否定评价。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司法解释中,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行为也因为规避法律而归于无效。
(二)股权融资式②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与实践[J].经济学动态,2004,(12)
股权融资作为民间融资的一种方式,我们既要强调其融资能力,同时还应强调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证股市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流动,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就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就是股市功能的扭曲。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阻力和困难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要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来吸纳资金,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很多。
三、对民间融资现象的反观与思考
(一)从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考察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是“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即效益性是被放置在第一位的,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这里所言的效益是否包括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无论从哪方面讲,商业银行都不太愿发放贷款给非国有经济。从效益性上讲,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要经过一系列调查与咨询、聘请中介评估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还要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银行支付的成本。从安全性上讲,由于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市场风险和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通,导致了经营中出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对其不敢问津。从流动性上看,《商业银行法》严格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基于以上原因,民间融资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加之我国银行体系还尚未建立面向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服务机构,为了规避与防范商业风险,商业银行难以与非国有经济构建良性互动关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今天,如何解决民间融资问题的探讨就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以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应该将“流动性”放在首位,只有有效盘活商业银行的资金,让资金流动起来,才能切实解决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才能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这一点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仍不明确。经营目标不明确的银行,就谈不上统一经营思想和按照现代企业的目标运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一思想的统领下,尽快改善银行的金融服务,推出尽可能多的金融衍生工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的资金供给问题
(二)从经济人或者理性人的角度来考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通常而言,作为一个商事主体,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以自己名义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和组织。在与民事主体相比较而言,商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营利活动的主体。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融资所持的否定态度看,我国的法律规定明显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这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企业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并没有损害任何社会主体的利益。企业将其自有的闲置资金不论是存入银行还是借贷给其他个人或者企业,完全是商事主体行使投资自主权的意思表示,是一种投资行为,国家不应该对其进行干涉。再者,在现实生活中,放贷的企业并非多数,国家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至于投资的安全性,这完全属于商事主体意思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国家大不可为了维护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而对企业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加以干涉。据笔者所知,在国外立法中是没有这样的限定的。但是,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资金必须是自有资金,如果吸收公众存款然后放贷则构成扰乱金融秩序的犯罪行为。
(三)从民间融资与我国良性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角度来考察
民间融资是折射金融生态是否健康的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已经证明,民间融资的适度发展有利于弥补我国目前银行业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的不足,可以比较有效的满足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调剂资金缺口的的迫切需要。其次,民间融资的适度发展有利于建立符合价值规律的利率定价机制。民间融资的利率是由双方当事人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商定的,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金融供给市场的供求情况和资金
机会成本,有利于形成利率市场化。目前银行的利率上浮幅度过大,无形中增加了市场主体的成本。再次,民间融资有利于民间资金在当地的聚集,有利于满足本地生产性资金的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最后,民间融资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民间融资多发生在较小的范围之内,比较有效的解决了融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弊端。特别是在目前,在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民间融资的兴起有利于推动和建立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从目前我国征信体系的现状来考察
从2002年开始,我国开始致力于建立以自然人和法人为主的征信体系,时至今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征信体系还尚未建立。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单位,但由于我国金融征信制度体系很不发达,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几乎无法了解,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消费信贷的高风险性,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金融征信制度的完善应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同时,必须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消费贷款信用等级制度。作为信用评分的依据可以包括企业所有人或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债务余额、财产、雇佣状况、住宅所有权,以及以往银行贷款行为记录。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表明,建立广泛的社会信用制度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短期之内银行贷款风险只能通过增加贷款担保机构来缓解。考虑贷款担保活动的高风险性,人民银行应着重抓好国家和省级两级再担保机构的建设。此外,积极发展贷款保险业务也是弥补金融征信体系缺位的重要手段。由此观之,民间融资的蓬勃兴起也是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必然结果。
(五)从我国目前的直接融资法律制度来考察①
纵观我国证监会制订的大量融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国有企业一般享有优先进入资本市场的特权,使上市成为专为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服务和“脱贫”的工具。而对非国有企业而言,上市的门槛过高。根据《公司法》规定,发行股票须经证监会核准;发行公司债券亦须审批,其资本金要求显然对于非国有经济来说太高不可攀,财务会计报表的要求也难以做到,因此现行的法律未为非国有经济提供在证券市场融资的有力保障。所以有必要建立如下相关法律制度:
1.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除了现金、上市流通的证券外,建立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以外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投资基金市场,增大市场容量。
2.改变现在的股权结构,打破国有股与法人股不可流通的局面
这样非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一样,可以通过“收购”或“买壳上市”的行为进入证券市场。
3.建立多种合法的交易组织形式,使非国有经济不限于场内集中交易的严格限制,可以在较为灵活的场外交易市场上融资。
4.设立二板市场,拓宽非国有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
通过设立二板市场,可有力推进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为其提供一条门槛较低的上市融资渠道。
四、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入世后我国将逐渐打破金融垄断、鼓励金融市场竞争。而广泛存在的行政管制大大压迫了民间融资的自治空间,将法律责任覆盖到金融活动的广泛领域和环节中,也将自主融资压迫到狭小的角落里。金融管制权,不应过分压抑市场内在力量和金融形式创新。对民间融资的调控应该是有边界的,调控的逻辑前提是市场失灵和政府
失灵,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才需要进行经济调控;调控须遵守法律为避免政府失灵所限制的条件。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对民间融资总体而言,法律松绑,解除法律威慑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民间融资自身尚未建立其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对民间融资进行适度的调制时规范民间融资的利益取向。同时,还应该兼顾继续发挥民间融资的灵活性,多样性特点,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
对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可以通过立法调控分而治之相结合的方式:
(一)出台专门的《民间融资法》调控民间融资行为
管理民间融资,法制先行。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民间融资的保护、规范和方面尚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民间融资的成长。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肯定了“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但仍没有一部法律保护其正常的融资活动,致使民间融资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现行法律中关于民间融资、社会集资与非法集资的法律界限模糊,不利于民间融资的发展与监管。制定《民间融资法》,从法律上确定民间融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合法地位和作用,引导他从“地下”转为“地上”,保护合约双方的正当权益,促使其经营逐步走向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
《民间融资法》应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构成,又要符合金融管理秩序的相关规定。对融资主体的划定,应多尊重民事主体当事人对财产或资金的支配权。当然,对民间融资组织的规范应建立在对组织宗旨合法性,活动合法性的基础上。同时,在《民间融资法》中规定对民间融资组织实行登记和报备制度。对融资内容的规范,应当根据民间融资在社会资金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作用,鼓励民间借贷,贷款经纪人,农村地区融资组织等多种融资方式规范化发展。另外,为维护金融稳定,保障金融秩序,通过立法将民间融资行为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对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利率水平,适时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同时,还可以在《民间融资法》中对融资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所涉及、(二)完善和协调民间融资行为相关法律法规
《民间融资法》从宏观的角度对民间融资行为的合法性,组织机构,风险防范以及信用体系的纳入等问题进行规范。对于在各种民间融资行为中产生的当事人权利义务,交易方式,违约责任,权利保障等方面则可以通过试用或变通适用《合同法》等民事,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
通过立法,清理对民间融资行为多头管制和行政法规、规章,协调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一致性。为建立多元化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运作,形成金融竞争态势,提供法律服务。
第五篇:民间融资
银行业从业人员严禁参与民间融资
南都讯 据财新网报道,银监会日前发文明确表示,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
通知表示,近期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给相关机构资产安全带来较大风险。该通知的发布旨在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行为,有效防范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引发的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
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活动,不得直接或变相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通知明确,上述人员不得以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或向存款经办人和关系人支付费用或佣金等方式违规吸储,不得以各种形式参与非法集资活动,不得介绍机构和个人参与高利贷或向机构和个人发放高利贷,不得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私自代客投资理财,不得利用银行员工或银行客户的个人账户为他人过渡资金,不得借用银行客户的个人账户为银行员工过渡资金,不得自办或参与经营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不得向他人提供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个人担保,不得向民间借贷资金提供担保,不得允许本行员工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公或营业场所开展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内部员工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的管理和处置主体,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管理和问责力。具体要做到加强员工思想教育,梳理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前、中、后台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特别关注“八小时”意外的行为,建立落实管理责任制,集中力量对内部员工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行为进行风险排查。
通知最后还提出,要加大查处力度,对现场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及通过群众来信、来访等方式举报核实的违规问题要依法从严处罚,对于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违规参与非法融资活动的,一律取消其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