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4 22:4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不断加快特色新侨乡建设步伐

--记耿马华侨管理区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事迹

耿马华侨管理区将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与开展创业致富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努力在服务群众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不断加快特色侨乡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抓宣传,重教育,干部思想有改变

管理区通过开展“四群”教育专题学习民主生活会和机关、社区干部学习会等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部集中学习、开展思想交流、充分征求意见,深刻学习领会了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充分理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内涵。深刻认识到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式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了做好新形式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维护团结稳定的需要,是实现管理区“十二五”目标任务及打造特色侨乡小镇远景规划的必然需要。

通过学习教育,机关党员干部把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放在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上,树立牢固的民本意识、奉献意识,坚持工作重心由机关移至基层,深入社区各居民小组。切实牢树群众观点,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解决-1-

好“代表谁”的问题;夯实群众工作,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把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创先争优充分结合,统一思想认识,认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政治,切实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加快致富步伐就是最好的创先争优。机关干部进组入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向群众作出 “六不”承诺:一是不搞形式主义,机关干部开展“四群”活动考勤由基层群众来打;二是扎实做好入户工作,实绩由群众来点评;三是不推诿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落实;四是不给挂钩群众增加负担,机关干部进组入户自带伙食,费用均自理;五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重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六是不让群众受气,坚决转变工作作风,用细心、耐心来感化群众。

二、抓制度,重管理,干部联户出实效

管理区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落实“五项制度”优化干部结对联户全覆盖工作,有效推动“四群”教育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开展,确保干部联户工作不走过场。一是实行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制;二是实行科级领导分片挂钩联系责任制。管理区科级领导在抓好重点联户同时,分片负责挂钩社区3至4个居民小组的联系工作;三是实行“四群”工作小组包组负责制。设立15个工作小组,将管委会机关与驻区事业单位的干部混合编组,指定组长明确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小组联户工作;四是实行干部重点联户制。明确干部联户对象及工作任务,严肃工作纪律,真心为群众送政策、理思路,助推产业发展,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五是实行“四群”联户工作报备制,强化日常管理。每名挂钩联系干部须在每周五上午将本周开展“三深入”工作情

况上报“四群”工作组,再由各组将本周工作开展情况汇总上报管理区“四群”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钩联系干部要切实做好联户工作的日常痕迹整理,撰写民情日记,年终每人须上交一篇民情工作调整报告。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机关干部共深入基层调研602人次,全区共召开民情恳谈会10场次,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28条,走访群众932户,记录民情日记125天,形成调研报告16篇,建立民情联系台帐2套,机关、驻区事业单位共109名干部与932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发放民情联系卡932张,实现民情联系农户全覆盖。

三、抓帮扶,重服务,干部作风有改进

在开展“创业致富先锋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管理区以“强班子、推动发展有思路,强队伍、带领致富有本领,强帮扶、解决困难有项目,强管理、创业致富有保障”为主要内容,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的工作方针,把为民富民作为检验党建成效的根本标准,以“思想联谋定思路,责任联动增效能,实事联做保稳定,活动联办促和谐”为活动抓手,实现了“组织领富、党员带富、干部帮富、群众致富”的工作目标。在干部与群众结对联系过程中,始终把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和帮带群众创业致富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党员亮身份、公开践承诺”活动的重要内容,把推动共同创业致富作为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责任和评判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领导蹲点联系农户、部门挂钩联系农户、干部结对联系农户,与群众一道出主意,想办法,理思路,找门路,帮助他们转变发展观念,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群众发展愿望迫切、融资难的问题,帮助争取畜牧养殖、蔬菜大棚建设、微型企业项目扶持、青年创业无息贷款和惠农信贷共875万元。争取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308万元,帮助“4050”、非“4050”580人解决养老保险欠费问题。帮助51人争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人得到民政临时救助,649人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救济,59名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助,112名“两参”人员享受参战补助。

针对社区各居民小组普遍反映的行路难、停车难问题,争取将3个居民小组纳入整村推进范围,同时结合创先争优“三亮四进”活动,与县直各挂钩部门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共争取资金88万余元,水泥300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234人次,修建水泥硬板路面3120平方米,排水沟 480米,弹石路484米,铺设简易停车场3个,建垃圾池16个。通过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作风得到了转变,真正做到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用实际行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四、抓产业,重项目,群众发展得实惠

群众要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管理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初步成效,提出了“1234”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巩固甘蔗主导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个后续产业,培育大棚蔬菜、食用菌、休闲娱乐三个新兴产业,建设“优质甘蔗原料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优质畜牧产品基地、优质蔬菜供给基地”四优基地,不断深化扩展“蔗(饲)、畜、沼、林”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打造集侨乡文化、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特色侨乡,实现了农业转型、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后续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管理区争取了蔬菜大棚建设

和500亩标准果园改造等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帮助群众加快家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2年共完成110个蔬菜大棚建设,发放项目扶持款60万元。成功引进云南省业邦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区肉牛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和带动群众发展肉牛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针对部分群众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管理区为4户群众争取了微型企业创业项目扶持款13万元,帮助群众争取创业项目12个,落实项目帮扶资金和青年创业贷款共133万元。2012年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业生产总值4592.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5.6%。实现农民纯收入4312元,同比增长16.7%。

五、抓稳定,重民意,区域社会更和谐

在开展好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工作的基础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社区干部通过进组入户走“亲戚”,在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深入群众听群众的真话、感群众的所想、察群众的期盼、明群众的艰辛。注重收集民情民意,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向和发现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各种不稳定因素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并把大众合理的意见建议提供给党工委作为今后研究制定工作目标的决策依据,践行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先后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17人次,成功调解群众利益纠纷112起,有效化解了绿色通道替代种植、甘蔗砍运均衡、液态肥灌溉、土地调整等群众反映较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顺民意化民怨聚民心,确保了管理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二篇: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涪陵区石沱镇 林英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十分巨大,社会上存在着庞大资金供需,金融活动也逐步活跃,金融交易工具十分丰富,交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金融机构和体系也应需而生,金融立法逐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监管也逐步合理,我国基本上形成现代金融体系,但他还是一个刚形成不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体系,在当经这个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世界逐步一体化的金融活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促进具有中国的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出一个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之间关系到广大农村经济运行的状况,也之间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但是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的金融体系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的表现,进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运作体系的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新时代使命下构建和谐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谐金融的定义也越来越广阔,但其本质和内涵始终围绕着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即金融能够很好地促进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即金融能够很好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金融自身的和谐,即金融的各种要素结构,如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是完善的和多样化的,金融资源的配臵结构是平衡和优化的,金融活动中各类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兼顾和协调,广大社会公众

能够分享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第一个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是后两个和谐得以继续的本质保障;金融与社会的和谐是其他两个和谐的制度保障,也是和谐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金融和谐是经济金融运行的本质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推动力,是实现前两个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建设和谐金融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二)大力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避免制度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1、完善农村中小规模贷款机制

尽管我国已经推出了农村小额贷款机制,并建立了农村乡镇银行等小规模针对性金融机构,但是小额贷款的发放及机制的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运作的要求。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的丰富和资金的稀缺现象持续,农村个体或者小企业不断增多。农村市场上,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工业规模较小,农村服务业、建筑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有待开发,所以,农村中小型企业在近期内将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对于在创业起步阶段和大规模投资阶段的农村个体及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规模并不大,只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规模贷款机制,提升农村乡镇银行的网点辐射,推动诚信机制和担保及技术扶持配套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体系必将快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及农村经济的优先发展。

2、理清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加速发展县域小型的商业金融机构

首先需要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县乡级机构。鉴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的脱钩现象,可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与其总行脱钩,将其改造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实现“双赢”。一来对促进农村中小额信贷的发展,二来卸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包袱”。具体改造的方式,可以与农信社合并,有条件的也可以改造为地方性商业银行。总之,要通过改造和改革来恢复这些机构的信贷功能,为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同时鼓

励新设农村中小型商业金融。在中央关于放开农村民间信贷政策的鼓励下,可考虑放宽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新设一批民营的、独资的、合伙的、外资的或集体的县域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银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小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满足农村中小额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三)注重发挥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农业具有高度的风险性,其自身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决定了农业在也是弱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外界的扶持。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金融的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农村中小企业及个体无法满足商业性贷款对抵押和担保条件的要求,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对抵押担保要求较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具体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资金难融问题,不能借鉴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简单的依靠商业金融机构,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性资金以及政策资金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在发展各种特色地区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农村发展的同时,全力发挥政府调节及政策支持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来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开发性金融机制和体系的建立,使开发性金融融入到 “县域经济 ”、“三农 ”和中小企业领域,更多地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项目的投资。

充分利用近阶段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战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纽带作用,促进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在广大农村的实施。政策性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刺激内需的政策资金很好的利用起来,做到合理、有效、公平和及时补充农村金融资金的不足,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也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

(四)缓解金融抑制现象,消除金融二元结构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要缓解金融抑制现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

金融改革步伐,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的供求、头寸、收益和风险因素自行调节利率,有利于合理配臵资源,能够引导资源的最优配臵,有助于提高整个存款金融部门的资金运行效率,并能够填补资金的供需缺口,缩小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通过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推动我国金融的深化和广化,进而促进城市金融向农村的延伸和发展,最后带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我国一直以来的金融二元结构局面,缓解或者彻底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矛盾,彻底改变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局面,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金融二元结构的消除不仅需要金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需要经济发展做基础以及政策制度的扶持。

(五)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本轮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无止境深化造成的,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让人们明白了: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作为趋利的金融业,在现有领域遭受挫折后必然寻找新的获利空间。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农村以及农业经济正好具备现代金融业进入的条件。基于此,金融危机后的金融业具备向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农村地区应该提前做好承接、引进和发展现代金融业的准备。

金融危机导致的农民工返乡潮也给农村金融的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主要表现在:①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后带回了先进的观念,他们用先进的思维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投资风险大大低于其他农民,这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具有金融知识和觉悟的人才返乡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具备推动作用,在农村金融推广方面将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③农民工返乡带回的大量资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只要能够充分把握住以上各种因素的有利方面,化“危”为“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会全面有效运作起来。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都极大的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位的优势无论在自身发展方式的优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而地域更辽阔的中西部丘陵和山区却依然停留在世界的边缘。由于差异化太大以及地域过于辽阔,区域中心极对边缘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拉动有限,区域产业链条无法向更远的地区延伸,以至于内地许多偏远地区被动隔离,经济发展方式失去变革的动力。尽管广大丘陵和山区在发展区域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规模、技术和观念跟不上,无法成为区域产业链条上的一点。在世界经济增长极中,我国是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体,部分地区发达,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并不能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根本的动力。

二、和谐金融体系要求区域金融体制的完善

1、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的衍生和金融监管的放松,而我国真正的金融体制发育和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起步较晚,发育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金融发展体制不完善,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缺少必要的金融发展体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够强,同时也无法将内外富余的资金利用起来,推动储蓄和投资的融合与转化,进而无法连接内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这种陈旧融资体系的弊端充分表现在灾后重建的间断缓慢的融资服务上;二是区域突围力量不强,当前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呼声虽然日益强烈,但是金融国际化的步伐依然缓慢,使得我国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主导力无法发挥和显现,同时也弱化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金融无法实现区域突围,必然导致经济的区域联系不紧密,也必然丧失在大环境中转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机会。

2、社会保障及思维观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程度不高,局部性的区域不均衡,再加上人口多,基数大等因素,我国作为全球区域经济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使得人们在收于不确定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心里。由于特大自然灾害和金融风暴的突袭,广大偏远丘陵和山区的人们在忙于自救的时候根本无心顾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完善失去了中坚支柱。同时,各地方政府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时候结合了自身和当地实际,过多的追求总量而忽视质量,对创收较高的“三高一低”产业采取默许的态度;对出口采取以为鼓励的策略、在区域产业转移以承接上较少考虑环境和发展方式等社会和效率因素。大众观点认为:能挣总比不挣好,转变发展方式不能以降低发展速度为代价。

以上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的主要阻滞因素,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突破这个阻滞体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突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主要经济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区域经济突破瓶颈实现历史飞跃,完成世纪目标的根本出路。要变革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而达到富民兴区的最终目的,必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明确的政策目标。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突破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建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指标评价战略体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更新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扬弃旧有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具体地说,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优化,必须树立以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的理念体系:

第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更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观念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也为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地震以及金融危机对产业和市场的极大破坏也告诫我们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方式就要将高技术和产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含量,提高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质量和效益,大大缩短工业化的时间,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型;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各产业的综合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一整套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核体系

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核要转向就业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环境保护的增强以及民主、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等方面的进步,这些都应纳入到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考评之中;要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特别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态环境成本;必须冲破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树立新的以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价值观;同时还要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代价过大、资源消耗过高、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加剧破坏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全面降低发展的成本。

(二)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轨为前提,体制转轨是增

长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制度保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演进的关键,就是进一步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一方面矫正被扭曲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经营管理体制等,另一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臵、制度变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制度,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过程中提出来的,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破坏了我国区域经济机构和进程,但是也推动了我国中东西部经济的重新组合与构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利用好这次机遇便能全面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

第三篇:坚持群众路线促进旅游发展

坚持群众路线促进旅游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综合功能的日益凸显,旅游业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承受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面对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旅游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显得尤其重要。

一、加强学习引导,强化为民理念

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树立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必须紧紧抓住用科学理论武装这个根本,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特别是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旅游业必须通过新的学习,不断强化为民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从思想上筑牢为民服务的根基。

明确“为什么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在抓学习中,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创造力、执行力作为学习的目标,实现将学习转化成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的实际步骤。明确“学什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熟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增强用群众路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向谁学”,提高学习的实用性。潜力源于基层,智慧来自群众。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走好群众路线,树立良好形象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要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进一步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转变观念,尊重群众主导地位。如何面对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信任和争取群众支持,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至上的观念,走群众路线发展之径,主动让群众参与,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尊重群众的主导地位,虚心听取和吸收群众意见,努力实现群众的愿望。

转变方式,围绕群众所需发展。走群众路线,就是要以群众需求为目标。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真正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使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中,要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游客旅游质量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为广大游客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

转变导向,构建群众评价机制。实践证明,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深入持久地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努力实现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服务,解决好与广大游客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才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转变作风,建成群众满意机关。要注重创新工作方法,从比较重视运用会议活动实施面对面的领导,转变到更加重视运用方针政策、法规制度、规划标准引导产业发展上来;要从比较重视运用行政手段实施行业管理,转变到更加重视运用市场的手段推动产业的发展上来;要从比较重视对出现问题的及时处理,转变到更加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根本性问题上来。同时,要注重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多搞调查研究,多做务实工作,多解决疑难问题。要落实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要求,通过深入一线为基层服务,抓精政简事为行业服务,抓依法兴旅为游客服务,用良好形象和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三、树牢宗旨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旅游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端正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游客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群众路线。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汲取破解发展难题的无穷智慧。要从文山会海、接待应酬、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做到阵地前置、重心下移,多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基层景点、走到游客身边,多听、多看、多问,主动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为基层出谋划策,同时维护好游客权益。

从群众中来,找出问题和不足。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的第一要诀。在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可以联系一些企业、联系一批群众,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走访。使党员干部走下去的同时,还要把群众意见采上来,通过完善投诉电话、公开信箱邮箱、发放征询卡、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切实发动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将旅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来。

到群众中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找出问题是前提,整改提高是关键。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购物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要通过实施《旅游法》,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景区门票价格,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等,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推进旅游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断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四、构建长效机制,科学发展旅游

着力构建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科学决策机制。我们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政策规定,只有符合旅游业实际,保障游客权益,群众才会理解和支持,旅游业才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制度、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与群众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等制度。同时,通过举办旅游业发展规划展、景区规划展和游客听证会等,把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重大决策等公之于众,让广大群众参与讨论、建言献策,在民主的基础上决策定夺。

着力构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机制。要让正确的决策变成旅游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中去。要建立政策公开机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将旅游政策、规定,宣传出去,让游客明白,用法规维权。同时,建立自查自纠工作机制,对在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不足,坚持开门整改,接受监督。

着力构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教育监督机制。要实现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并持久化、长期化,永续发展下去,就必须用制度保证党员干部在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中接受教育、改进作风,不断密切与广大群众的鱼水关系;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建立有序参与、信息畅通、监督有力、评价客观的群众评价监督机制,把旅游服务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特别是要针对当前旅游业的焦点性问题,分别就省、市、区县旅游部门等不同层面,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不同对象,制定和实行量化、常化评价办法,形成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的旅游业评价体系,并创新评价方法,采取量化打分、质询、听证、问责等多种形式,真正把评价权交给群众。

第四篇: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和谐发展(定稿)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近年来,**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富民强市目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与城市和谐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岳阳市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志愿者行动和“百村示范”工程,以城市之力带乡、以工业之力促农、以社会之力帮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业,工厂化、园区化的加工业,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业,生态化、多样化的涉农新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不懈努力,岳阳市农村呈现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稳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坚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岳阳市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从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入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进一步增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是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利民为大、安民为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岳阳市每年都要集中人力财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惠及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岳阳市大力实施以“生态岳阳”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矿产、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加强洞庭湖、汨罗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纸制浆、垃圾发电、化工“三废”回收转化等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和风能、太阳能、沼气的开发利用。

第五篇: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伊敏苏木党委政府在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旗委提出的建设旅游大旗战略,发展壮大苏木旅游事业,在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民族旅游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

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伊敏苏木为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伊敏苏木党委政府积极与旗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在2007年修通了“两伊”公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出行。为美化镇区,方便居民生产生活,2005年在红花尔基地区主街铺高了宽十米的水泥路,现开始铺设人行步道。

二、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伊敏苏木的旅游发展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也得益于其文化的发展。为提升伊敏苏木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先后组建了额鲁特蒙古族服饰队、鄂温克

猎民服饰队,同时挖掘额鲁特蒙古族民间舞蹈“沙瓦尔登”、“红柳情”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还积极开展牧民那达幕、钓鱼、摄影等各种文化活动,为提升伊敏苏木的知名度做出了努力。

三、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环境和卫生,促进了文明生产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卫生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的重要条件。为此伊敏苏木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爱国卫生教教育活动,加强了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文明生产。2008年伊敏苏木实现退耕还草60700亩,禁牧4万亩,季节性休牧60万亩,围栏草场12万亩,治理沙地1万亩。并配合红花尔基林业局开展森保工作,确保了辖区内无滥砍盗伐及捕杀、销售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为了改善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苏木政府每年支付20万元,清理红花尔基地区的生活垃圾,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促进了环境净化、美化、绿化进程。

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居、牧民收入

伊敏苏木依托秀丽山川的独特资源及浓郁的民风民俗,积极开发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旅游线路沿线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2007年旅游季节苏木境内五个旅游景点共接待游

客6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尤其是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作为伊敏苏木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在扩大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为红花尔基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为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提供了销售平台。红花尔基至海拉尔公路沿线的家庭式旅游点的兴起也为牧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草原旅游业已成为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

伊敏苏木人民政府

2008年8月15

下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群众路线 推进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坚持群众路线 推进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

    坚持打假治劣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打假治劣 促进和谐发展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7:38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李迎丰假冒伪劣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某些人受利益驱动所致的信用缺失行为。近年来,......

    坚持文化立校_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文化立校 促进和谐发展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地处黄海之滨、如泰河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校园环......

    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全]

    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马豫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

    兼顾公平与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精选5篇)

    摘要:为了平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趋势,克服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相悖现象,必须关注社会公平。有鉴于此,应实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替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增长理念。......

    坚持群众路线 促进社会管理

    坚持群众路线促进社会管理 中共桃江县委党校 彭炼才 讲师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新形势下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坚持群众路线 促进社会管理

    坚持群众路线促进社会管理中共桃江县委党校彭炼才讲师【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新形势下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坚持群众路线,建设和谐商业企业

    坚持群众路线创建和谐企业2014年4月党课讲稿中央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党中央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 回顾我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