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3: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

第一篇: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

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经历了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取得了很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宝贵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展望“十二五”发展的美好前景,进而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丹东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是丹东交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陆地、海洋、空中综合交通网精彩纷呈。尤其是近两三年来,丹东启动了9个大块头、重量级的国家和省级项目,交通建设投资爆发式增长,实现从“死胡同”到“枢纽城市”的历史性跨越。今年,丹东港扩建频出大手笔,94亿元投资计划全面铺开,28个建设项目齐头并进。挺进深海,全力推进超大型港池和大型专业泊位建设,夯实亿吨大港之基。继续推进庙沟、大东沟1、2号港池泊位建设,10万吨级矿石泊位、10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和10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将于11月份竣工投入使用。20万吨级矿石泊位目前已完成航道挖泥456万立方米,围堰引堤回填1655米,回填段道路施工已完成。一组组数字,见证了丹东港扩建工程之浩大:填海造地用掉数百万吨石料,清理淤泥1500万立方米,用掉各种标号的混凝土22万立方米,几乎抵上全市一年的住宅工程用量!

大东港主航道和码头经过整治、改造,目前10万吨级船舶可以自由停靠和装卸作业,泊位也由5年前的10个扩大至22个。粮食、油品、矿石、集装箱、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建成,结束了丹东港没有专业化泊位的历史。粮食装船使用国内最先进的装船机,比原来提高三倍的装船效率。港口基础设施全面升级,赢得了重量级客户青睐。本钢集团、龙煤集团、通化钢铁集团、中储粮、华粮、中粮等重量级企业纷纷与丹东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丹东港作为进出口货物的主要物流港。一年来,丹东港与本溪北台钢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龙煤集团进行高层互访,实施港煤联合;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大型粮食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产业,预计今年丹东港粮食周转能力将达到400万吨以上,成为东北新的粮食出口大通道。

集装箱业务是港口发展的核心。丹东港集团先后购置了集装箱装卸桥、正面吊、散粮装箱设备等大型专用机械近百台(件),建立了先进的集装箱生产管理系统,具备了年处理集装箱50万标箱的能力。今年,丹东港集团开通了丹东到大连外贸内支线和丹东到朝鲜南浦、上海等5条集装箱航线,实现了集装箱业务新的突破。同时,中海、中远等国内两大航线巨头到港洽谈,开发新的航线。10月份,丹东港还将陆续开通两条集装箱新航线。根据市场调查分析,仅黑龙江大米一个品种,每年就产生600万吨的运量,加上绥芬河的木材,同江的海绵钛、矿石,以及吉林的钢材、木材、药业、粮食等都可成为集装箱的货源支柱。同时,中俄、中朝的贸易交流日益加深,也为发展集装箱业务提供了货源基础。预计未来的3—5年内,丹东港集装箱业务将突破100万标箱。

转身向陆,延伸腹地,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市场开发网络和港口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面铺开。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地处辽东半岛最东端的丹东港,腹地与周边港口重叠交错。然而,在丹东港人的眼中,就陆域腹地而言,火车通向哪里,哪里就是丹东港的腹地。陆港,成为丹东港腹地延伸战略的重要突破口。10月份,通化陆港正式开工建设,打开了制约吉林东部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丹东港由此展开了北上黑龙江、吉林兴建陆港,抢滩现代大型物流体系新战略。与此同时,本溪陆港开始基础回填,牡丹江陆港即将投入使用,佳木斯、同江、绥芬河等23个城市陆港建设全面展开。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客户流进行全方位整合开发,在东北及南方各地设立粮食、矿石、钢材、煤炭、杂货、集装箱专业物流公司,与陆港项目战略节点作用相结合,不断拓展物流网络覆盖面,加快现代物流新阵地。保守估计,通丹铁路、公路明年通车后,第一年就将给丹东港带来3000万吨的货物量。

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发展大物流,开拓大腹地,提升蓝色经济优势,发展高端产业聚集区,丹东港迈向“亿吨大港”的速度一再被刷新:1至9月完成货物吞吐量4200万吨,集装箱23.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4.5%和9.2%。

二、大手笔绘就“枢纽之城”

截至今年9月末,总投资12.44亿元的东北东部铁路宽甸段路基、桥涵和隧道完成总工程量的85%,预计明年6月竣工通车;总投资84亿元的丹东至大连快速铁路项目,路基已开工3段,隧道开挖1座,40座桥梁中已开工19座;总投资83亿元的丹东港扩建项目,今年开工项目达30余个,大东沟港池进行回填,港口铁路、货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建设;一期总投资50亿元的新建海洋红港口项目,目前完成地形测量、水文测验和大部分地质钻探工作,计划10月份进行港区回填和举行20万吨散货码头开工仪式;

空中枢纽也在紧张实施之中,丹东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3.18亿元,候机楼主体框架完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建鸭绿江公路大桥项目,总投资17.76亿元,已完成勘察设计。“像丹东这样拥有两条高速铁路、四条高速公路、两个海港、一个机场这么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市长赵连生在今年初的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时表示,丹东正在成为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东北亚经济圈门户城市、黄金枢纽之城。

5年间,丹东构筑起“两环五射”公路网主骨架;到“十一五”末,全地区新增公路405公里,总里程达到4480公里;新增一级路120公里,二级路475公里,二级路总里程达到1535公里。新建黑色路面1385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一条条绵延起伏、高低错落的柏油路,犹如一道道飘落在辽东崇山峻岭之间的彩带,托起了地区发展、农民致富的梦想;一座座傍路建起的厂房、一栋栋样式别致的楼房,见证着“路通民富”的巨变。

对比5年前丹东地图,今天如蛛网般密集的交通网,如同一条条坚强有力的动脉血管,支撑起丹东腾飞的梦想。这里不仅有高速公路、国道、干线公路、县道、乡道组成的公路网,还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高铁网、航空网、海运网。“双

十字”的黄金交叉,让丹东豪气更足——今年上半年,来丹考察、投资的国内外商务代表团数量是往年的6倍!

借助两条高铁,沈阳、大连、丹东构成一个“金三角”。西进,丹东有辽宁沿海经济带支撑,有东北振兴“龙头”大连牵动;往北,进入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小时经济圈”;通过丹东至北京的空中航线,丹东进入以北京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

借助鸭绿江黄金水道和鸭绿江大桥,丹东历史上就是东北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而如今,丹东“由江至海”华丽转身。国务院发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大东港被列入港口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今年,我市又与大连港共建海洋红新港。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全速推进。借助丹通铁路、丹通高速,丹东成为东北东部最近、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以丹东为物流中心、人居中心,以东北东部其他城市为腹地的“前店后厂”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呼之欲出。

今年2月25日,中朝两国政府间关于新建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的协议正式签署。目前,我国对朝贸易的70%从丹东口岸出入境。丹东对东北亚地区的大开放,新中朝大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交通兴,百业旺。一个四通八达、高速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让丹东越来越充满活力,越来越有魅力。

第二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创先争优活动不仅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围绕跨越式发展,在项目建设中创先争优

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将**定位为“两翼齐飞”的重要“一翼”,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们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坚持重点抓风电、难点抓移民,整体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两抓整推”工作思路,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创造了“**速度”和“**奇迹”。“十一五”时期,全市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4.6%,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服务项目建设这一中心,不断增强活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将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战斗堡

1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做到重大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群组织就要延伸到哪里;二是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突击队”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在项目建设中争先进、创佳绩、做贡献,力争将每个项目都打造成质量优良、安全可靠、群众信赖的示范工程;三是动员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引荐项目、争取资金、包挂包抓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上水平;四是健全落实市、县、乡三级党员干部联企挂项制度,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重点项目和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扩大创先争优活动的覆盖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在扶贫开发中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有移民15.48万人,占到全市农村人口的35.8%,移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当地农民的四分之一,不到城镇居民的八分之一,有

8.48万移民群众靠“低保”维持生活,移民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最大问题。加快移民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移民扶贫开发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点,紧紧围绕“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找准路子、强化措施”的要求,帮扶移民尽快脱贫致富。

近年来,累计争取扶贫资金4.67亿元,大力改善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移民贫困人口由6.45万人减少到5.82万人。今后,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和移民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计划,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效。一是全面落实市委常委包挂移民乡镇、机关部门单位联系移民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移民群众的制度,为移民乡村和移民群众提供资金、项目、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二是继续推行选派优秀干部到移民乡担任科技副乡长、到移民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制度,动员优秀人才到移民乡、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三是广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动员移民乡村和邻近乡村先富起来的党员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建立技术帮扶、产业帮扶、销路帮扶、物资帮扶等机制,形成互助友爱、共同致富的新格局。总之,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移民扶贫开发新机制,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十二五”末全市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缩小移民与当地原有居民收入差距,着力提升全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

三.围绕广大群众需求,在惠及民生中创先争优

服务人民群众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这一目标,着力解决群众

在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时期,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6926个,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

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全市参加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类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14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85.3%。全市用于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5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解决了27.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城乡低保户、“三老一少”、离任村(社区)干部、低保边缘户、五保户发放救助资金6.9亿元,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今后,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进一步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低保、救助等各项制度,基本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动员党员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增感情,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作用在一线发挥,成效在一线体现;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委、政府工作决策的出发点,使各项决策、各项政策都能体现出爱民、为民、便民、惠民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争创一流业绩。机关部门要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农村要实行“民事村办、党员全程代理”制度,把服务群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社区要组建以党员为主

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卫生环保等便民服务。总之,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党员的为民意识、服务意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真正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谋民利、造民福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紧抓机遇实干攻坚

推动庄浪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二届十六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今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对庄浪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紧抓机遇,实干攻坚,不遗余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庄浪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目标,坚持把开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壮大县域工业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主要载体,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弘扬庄浪精神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兴产业、促民营、强基础、重民生,推动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迈进,奋力开创庄浪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县工作总的要求是:打响梯田战略品牌,走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两条路子,推进重点工作集中突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达到2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达到2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1%,达到476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达到1.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达到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达到14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6%,达到3018元。

主要任务是: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促进全县各项工作整体迈上新台阶。

(一)全力以赴抓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上台阶。紧贴国家产业政策,精心谋划论证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前期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积极衔接争取,力争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燃煤电厂和平天高速庄浪段建设、庄静高速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立项批复,确保当年新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总量达到15亿元以上。严格实行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认真实施好127个在建、续建项目,力争当年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切实强化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

(二)持之以恒抓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上台阶。果品产业新植优质红富士苹果5.3万亩,加快推进适宜区全覆盖进程;强力落实果园科学管理措施,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新建一批仓储配送和果产品加工包装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直接出口创汇。畜牧产业抓建1处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和18处百头以上玉米秸秆青贮养牛示范区,创建全省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和肉牛生

猪养殖大县。洋芋产业规划建设朱店生态马铃薯加工示范园区,扩大种薯基地面积,建设陇东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旱作农业推广种植全膜玉米、马铃薯20万亩,稳定粮食生产。劳务产业认真实施以技能型为主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力争年内输出劳务工9.8万人,创劳务收入9.2亿元以上。

(三)千方百计抓工业,促进县域工业发展上台阶。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扩大规模,提升产能,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严格实行领导干部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第一责任人“代理负责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全年引进到位资金突破4.5亿元。新建5万吨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生产线、10万吨秸秆生物全价饲料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壮大县域工业规模。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年内新增民营企业30户。进一步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年内力争至少有3个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区。推广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四)发挥优势抓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台阶。围绕打造庄浪梯田和云崖寺两大旅游品牌,高起点规划梯田旅游观光带,高标准建设赵墩沟和堡子沟流域梯田景区,积极争取实施梯田化建设标志地红色经典旅游项目,使梯田旅游取得实质性进展;持续加强云崖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旅游观光区域。加大民俗文化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扎实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努力把我县建成平凉、天水两市间的旅游联接点和商品集散地,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五)着眼长远抓基础,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水利建设全面建成城区供水工程,续建庄浪河川和水洛河川人饮工程,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恢复灌溉面积1万亩。道路交通建设配合实施好平天高速过境庄浪前期工作和韩社二级公路庄浪段建设,建成庄静二级公路和苏庄公路,贯通对外通道;新建和改造铺油通乡油路、通村油路硬化路100公里,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通行能力;集中力量实施梯田产业路大会战,力争用2-3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便捷的梯田产业路网。生态环境建设完成“三荒”造林2万亩,绿化乡村道路180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4条。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抓建“三清五改”示范村35个、新建移民安置区5处。

(六)建管并重抓城镇,促进城镇发展水平上台阶。高点定位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按照“提升主城区、新扩南城区、拓展北城区”的思路,加强主城区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南扩工程建设进度,集中改造北城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推进县城建设提质扩容。突出抓好南湖、韩店等重点小城镇的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探索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下大力气整治市容市貌,努力改善城镇面貌,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

(七)加大力度抓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上台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第四中学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育教学管理,狠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大县向质量强县迈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计划生育“能力提升年”活动,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增城乡低保对象1万人,扩大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覆盖面。改造农村危旧房2800户,新建廉租住房144套,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从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上半年各乡镇均达到全省示范县永靖县的水平。

保证措施是:保稳定、抓党建、改作风

一是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严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快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和下访包案制度,认真排查和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矛盾纠纷。着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重点部位,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行业、场所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完善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实施党建综合示范工程,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增强党委决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三是以务实的作风推动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严明工作纪律,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督促各级干部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完善各项重点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建立符合实际、科学合理、责任分明、奖罚严格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工作、促落实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作者系中共庄浪县委书记)

第四篇:关于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1

关于甘肃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2010-11-16 16:52来源:《甘肃日报》打印本页 关闭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提出了努力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面对我省的基本省情实际,我省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呢?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要不要跨越式发展、能不能跨越式发展、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四个方面作出分析和判断。

首先,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跨越”,按照《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迈过”、“越过地区或时期的界限”。跨越式发展,就是相对落后者通过快速或超常规发展,赶上或超过相对先进者。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既包括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前移,也包括社会事业和民生指标的位次前移。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层次,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位次的前移,尤其是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位次前移。从生产总值来说,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生产总值的增幅必须达到13%,如果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增幅必须达到15%。从居民收入来看,到2015年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达到13.8%,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达到14.4%。

其次,要不要跨越式发展?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自然灾害多,面对我省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就不可能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也不可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什么叫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收入水平?就是把我们的人均收入的位次前移3位。什么叫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就是要把我们的人均收入位次前移5位。可见,无论是接近西部平均水平,还是达到西部平均收入水平,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速度慢了不行,同样速度也不行,必须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没有跨越式发展,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改革发展面对的难题会越来越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难如期实现。

再次,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一个方面,从经济发展规律和我们面对的宏观背景看,我省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国际经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实践充分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经济社会就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意味着“十二五”时期我省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宏观背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政策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国家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此相关的政策举措已经明确,再加上国内外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我省获得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第二个方面,从我省自身的实际看,跨越式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一是有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地位,出台了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出台了为我省量身定做的国办“47条”,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三是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我省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我省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地理区位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是有科学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符合省情、具有甘肃特色的发展思路,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起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对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指导作用日益显现。五是有巨大的内生动力。广大干部群众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振兴甘肃、强省富民的热情高涨,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六是有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事实上,我省的有些领域和有些产业,近些年已经在跨越式发展。2010年11月3日,750

千伏联网工程甘肃段建成投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电力外送成为现实。我省风电装机容量在全国的排名提升到第2位。这标志着我省风电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对全省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三农”方面,通过推广双垄沟播技术等措施,粮食连续4年获得好收成。通过启动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我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8年居全国第一,2009年居全国第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谐抓民生”,采取调整支出结构等有力措施,在财力比较单薄的情况下做到了三个“提前一年”,即比全国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这些成功实践说明,只要思路对头、措施扎实、真抓实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壮大,在突出特色中推进发展,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跨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注重引进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我省的跨越式发展。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地回答了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现在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发挥优势,进一步开拓创新,进一步狠抓落实。只要我们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就一定能够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开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第五篇: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陈豪: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答记者问实录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新华社记者:去年云南GDP增长达到了9.5%,位居全国前列,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云南提出要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交出新时代合格答卷,请问这是一份什么样的云南答卷?陈豪: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也是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要求。总书记2015年初考察云南时要求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同时要求云南“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云南经济基础薄弱、短板突出、结构不优、质量效益偏低,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更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提质增效方面出现积极变化,但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还要付出艰苦努力。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打下跨越式发展扎实基础;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具体来说,就是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补短板、调结构、添动力、强动能,交出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合格答卷。一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居安思危打好主动仗,确保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边境安全。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今年27个贫困县摘帽、1841个贫困村出列、145万贫困人口脱贫。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清水、净土、蓝天、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森林云南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上有新突破,加快集聚一批高效益、高技术、高成长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比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现代服务业等。继续抓好综合交通网、水利网、能源保障网、互联网、现代物流网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县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三是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今年要在创建自主创新示范中心,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内外先进企业研究机构和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上取得新突破,在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军民融合通道上取得新突破,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重点是要不折不扣落实总书记作出的“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重要指示,落实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积极主动参与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全力抓好“五通”和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办好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5届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工作。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城乡管理等民生实事办好,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增强全省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我们将一件一件抓好落实。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人民日报记者:在今年云南省两会上,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云南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作为媒体人中的资深“吃货”和“驴友”,我们特别关注吃得放心、玩得舒心,因此对“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两张牌尤为关注,请省长作具体介绍。阮成发:谢谢人民日报对云南打造“三张牌”的关注。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有一个历史性的判断,就是高瞻远瞩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云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云南人必须审慎回答的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省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瞄准世界一流,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这“三张牌”的共同特点,是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首先,打造“绿色能源牌”,就是要把云南的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能源强省。云南的水电资源丰富,水电装机量已达607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但是我们的绿色能源利用得不充分,近年每年“弃水”300亿千瓦时。如何把这么好的绿色能源利用好,是我们必须切实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要立足用好云南绿色能源优势,打造“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年产100万辆产能;同时,大力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把绿色能源打造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第二,打造“绿色食品牌”,主要是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好吃的东西很多、好东西不少,农产品出口额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有21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2000多个,花卉、普洱茶、三七等区域性品牌已经闻名海内外。比如鲜花,国内市场上每10枝鲜切花就有7枝来自云南。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存在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所以,我们要打造“绿色食品牌”,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推动云南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要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培育和壮大省内农业“小巨人”企业,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打造“拳头产品”;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按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我们希望用几年时间让“绿色食品”这张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到那时,我们可以自信、自豪地告诉大家:请放心品尝云南的食品,云南的食品是有机的、健康的、安全的。第三,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致力于打造世人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今天的云南,拥有世界一流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更有“南天春不老,繁花四时香”的美景,生态环境优越,让人们流连忘返,是休闲的胜地、养生的天堂、心灵的驿站。我们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发展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重点建设集医疗、研发、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医疗产业综合体,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吸引海内外朋友到云南来旅游、定居、生活,“让云南人健康起来、让想健康的人到云南来”。总之,云南的这“三张牌”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目标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这里,我也代表云南人民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经常到云南来品尝绿色食品、享受健康生活。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记者:陈豪书记,十九大刚刚闭幕,您就提出了要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精准脱贫攻坚战,我们也注意到您调研次数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您就率队到扶贫部门布置脱贫工作,从中我们体会到一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请问云南将如何拿出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措施来打赢这场硬仗?陈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2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7%下降到7.5%。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坚信,有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有国家部委、中央单位、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全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一是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实行省级挂包部门、行业扶贫部门与贫困县捆绑考核,一层一层、一级一级把责任压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将云南迪庆州与怒江州纳入了“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为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和帮扶力量,我和阮成发省长分别挂钩联系迪庆州、怒江州,27个深度贫困县每个县安排1名省级领导、3个省级单位、1户省属企业结对帮扶,派驻1支由厅级领导干部任组长的省级工作组,坚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聚焦迪庆州、怒江州,以及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守边强基、迪庆怒江脱贫攻坚“十大攻坚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三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干劲、能力。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从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攻坚能力、激发工作干劲入手,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扶贫战线干部持续进行分级培训,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针对基层缺乏能人的问题,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建强基层组织,配强第一书记和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员,鼓励外出能人返乡担任村干部,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不走的工作队”。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自强自立,依靠勤劳致富脱贫,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四是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的安排部署,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加强先进激励,促进真抓实干,让脱贫攻坚战场充盈正能量。“云南景区”将以崭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年全国两会的时候,也是我在这个会场问了阮成发省长有关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的问题,当时您说将用一年的时间出台最为严厉的措施来整治云南的旅游市场,并且提升云南的旅游品质。去年以来,我也去了云南几次,确实感受到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很大。我想问一下,这一年来您觉得整治的成果怎么样,云南的旅游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还有云南旅游未来出路以及转型升级之路在哪里?阮成发:感谢中央电视台和各媒体对云南旅游的长期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承诺,我们要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从此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刮骨疗毒”之毅力,全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我们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不少,一年来,我们坚决按照“宁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大幅下降,也要坚决改变旅游市场乱象”的要求,已经出台了史上最严的22条整治措施,做到了整治态度“严”肃、整治措施“严”厉、落实责任“严”格。从工作层面上看,我们做到了三个“坚决”:第一,坚决斩断旅游业灰色利益链条。取消了全省所有旅游定点购物场所,让旅游购物回归正常市场行为;严格禁止暗藏陷阱的不合理低价游,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欺诈消费、商业贿赂等行为,查处了一大批案件,震慑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第二,坚决查处景区、旅行社、导游违法违规行为。对景区、旅行社、导游实施“负面清单”“一票否决”,坚决把旅游行业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一年来共查处173家旅行社、占全省总量的1/5,吊销36家旅行社经营许可证、是2016年的12倍,吊销经营许可证旅行社的法人和实际控制人实行终身行业禁入,公布69家旅行社193条不良经营行为记录;对问题严重的7家旅行社重点监管并向社会公示;查处93家A级景区,取消2家4A、6家3A级景区资质;查处134名导游、吊销10名导游资质。当前,我们正进一步加大依法整治力度,对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坚决压实管理责任。针对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不想管、不愿管、管不了、管不好”等畏难情绪,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和措施落实。省政府基本上每个月都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分管副省长做到每周安排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不断强化州市、县政府旅游市场秩序属地监管责任,严格综合考评,对考评处于末位的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进行约谈、问责,一年来问责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40多人。经过一年努力,从总体上看,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效果是明显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没有、一个大幅下降”:原来铺天盖地、恶性竞争的低价游基本没有了,原来普遍存在、明目张胆的强制购物现象基本没有了,原来居高不下、此起彼伏的旅游投诉大幅下降。据全国旅游投诉平台统计,从去年4月到今年2月,云南旅游有效投诉同比下降76.8%。与此同时,2017年云南接待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2%、47%。整治工作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有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没有改变,诚信经营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由“地上”转入“地下”、由“明目张胆”转为“乔装打扮”。同时,我们也不断加大力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平台打造“智慧旅游”,以“游客旅游自由自在”“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旅游”。我们相信,“云南”这个“景区”将以凤凰涅槃的崭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刚刚上线试运行的“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办游客之所需、行政府之所为”。首先,办游客之所需。“一部手机游云南”这个平台不是一个一般的APP和门户网站,而是集各种先进技术之大成,推动旅游产业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高度融合,采用了智能搜索、多终端融合、异构大数据、AR、VR、AI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等,基本覆盖了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的服务,大家可以去亲身体验。其次,行政府之所为。“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后台和核心是“一中心、两平台”,“一中心”即旅游大数据中心,“两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和旅游管理平台。我们要通过这个平台,做到“三个重”。一是重整旅游资源,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的所有资源,都要改变原来的低门槛,提高门槛标准,做到有标准、有资质、有信誉;二是重构诚信体系,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线的每一个商家,都有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游客给予的综合评价诚信指数;三是重构投诉处理机制,游客可以通过发信息、语音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诉,投诉办理就像电商购物可以查物流信息一样,所有办理过程全部向游客公开,做到一键投诉、及时响应、分级受理、联动处置、实时反馈、限时办结。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陈豪书记曾经说过,云南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发展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请问,面对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落后局面,云南下一步将如何补齐短板?陈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新时代“三农”工作,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云南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发展最不充分的也是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短板亟待补齐。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冰花男孩”,反映了云南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落后的情况。同时,云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时代命题,也是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医疗补短板工作,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水平。一是落实教育优先战略。把农村基础教育放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优先位置,健全各级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教育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水平,吸引优秀教育人才,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用好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云南医疗卫生事业补短板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贫困地区下移,确保到2020年,每个州(市)至少有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县(市、区)综合医院达标,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加强州(市)和人口大县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建设,坚决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当前,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城市医院与下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引导县级以上医院医生派驻基层卫生院,吸引更多医学大学毕业生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工作。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凤凰卫视记者:3年前,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曾在洱海边“立此存照”,并叮嘱当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自然环境,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留住。请问阮省长,作为洱海的河长,您感受到一份什么样的责任?云南九湖保护和洱海治理的前景如何?阮成发:谢谢凤凰卫视记者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关注。保护治理好洱海是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嘱托,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愿望。云南省委省政府、大理州委州政府、大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敢懈怠。近年来,我们采取了断然措施,开启了抢救模式,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在治理措施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责任落实全覆盖,推动“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形成了覆盖所有入湖河道、高效有力的保护治理机制和网络化管理体系。二是强化源头管控,推动“末端治理”向“全流域治理”转变。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餐饮客栈2000多家,实施水资源综合调度、生态塘库、农村庭院雨污分流和蓝藻处置等应急措施,大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和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环湖截污,污染负荷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减。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推动“污染防治”向“生态治理”转变。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领洱海保护治理,坚持流域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着力解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深层次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水质改善为核心,突出标本兼治,坚持“三个并重”,坚决打好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一是坚持依法治湖与科学治湖并重,既要严格执行《洱海保护条例》,以“零容忍”态度整治环境污染问题,也要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和环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强化空间管控,调优产业布局和结构。二是坚持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既要大力推进环湖截污治污,确保今年6月30日前实现环湖周边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做到没有一滴污水直接入湖,也要实施好新一轮退房退田退塘工作,加快湖内水生植物的恢复,促进洱海水生态良性循环。三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既要加快治污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入湖河道整治,也要强化工程和河网的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流域生态环境更加健康稳定。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镜子。我们深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保持久久为功的精神和毅力,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坚持“一湖一策”精准治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就一定能够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就一定能够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请问阮省长,云南在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降成本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阮成发: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把“三去一降一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要求,特别是在降成本上狠下功夫,今年再为企业降成本780亿元左右,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合理的坚决取消,可以取消的全部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降低非税收入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比重,省、州市两级降到30%以下,县级至少降到50%以下。二是突出降低用地用能成本。通过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力争减少企业用地支出100亿元左右;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用能方案,力争降低用能成本40亿元以上。三是突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一颗印章管审批”等政府服务新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同时,持续降低融资、物流等成本,不断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陈豪: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彩云之南”走走看看,实地感受云南发展的日新月异、云南人民的纯朴热情、云南风光的雄奇秀美,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云南,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加喜欢云南、宣传“点赞”云南!

下载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丹东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和谐发展的调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