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直译意译 艺术 科学
【论文摘要】作者认为任何翻译理论都是相对的,也就是都有其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地方;且其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具体技巧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作者试图从方平和杨苡两位翻译家在大的翻译原则上的分歧出发,从而探讨他们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上的不同,且作者对于她个人认为两个翻译家译得不妥的地方,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译法。
对于深受十八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和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神秘主义者和诗人般的作家 Emily Bronte的不朽名着Wuthering Heights,国内有很多译本。其中翻译大家方平主要采取意译的手法,抓住了原作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下生花,从目的语中信手拈来,使得译文流畅通顺,文章跌荡起伏,极具文采,实在是一部出色的译着;杨苡的译文则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这样就能紧扣原文,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着的形式和风格,从而使译文显得忠实,但相对来说不够灵活。两位翻译家不仅在大的翻译原则上有所分歧,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上也有不同。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地分析。
首先,杨苡较为注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对应原文的表层结构上面。
例如:
“Is Heath cliff not here?”She demanded,pulling off her gloves,and displaying fingers wonderfully whitened with doing nothing and staying indoors。
杨苡:“西刺克历夫不再这儿吗”?她问,脱下她的手套,露出了她那由于呆在屋里不做事儿显得特别白的手指头。——杨苡译 译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方平:“希克历不在这里吗”?她问道,把手套脱了下来,露出来好白好白的手指儿,那时因为成天呆在屋里,又不干活的缘故。——方平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8月版
评论:比较方平和杨苡的两种译文,很明显就能够看出来此处方平的翻译较好。原因在于,杨以的翻译过于死板,将原文中的过去分词短语照搬过来翻译成定语。但忽视了英语句子结构与汉语的句子结构子这一点上是很不同的。有翻译界人士主张,如果一个句子其中的定语中超过三个“的”就应该不算是成功的翻译。杨苡将文中的过去分词直接移植过来译成定语,首先这样过于死板,且定语过长句子结构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再者,让我们分析一下原文句子结构。原文中两个过去分词短语在这里做demand的状语。其中pulling off her gloves做伴随状语,而displaying her fingers则是结果状语。脱去手套露出手指这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对此读者们不会有任何惊奇,但凯瑟琳的白的出奇的手指却是大家想不到的,所以这也正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所在,这是新信息,根据汉语尾重的原则,理应把此部分放在最后。且本来with + n。+ Ving在这里就表示原因,将其简单地处理为定语是不合适的。杨译形式上当然显得比较紧凑、比较接近于原文的长句子的表层结构,但这样地追求形式上的一一对应,很容易就会以牺牲其他诸如意义符合、准确度和译文的动感效果等方面作为代价。除此之外,本人认为杨苡的这种译法还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层面以及其篇章结构的不同。根本的是由于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形式所决定的。汉语民族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治,所以汉语语言也是语用型的,句与句之间讲究一种意义的糅合,是意合型;而英语国家则多是法制国家,他们的民族有一种刚性,由此他们的语言也是一种显性语言,形式上要求有一种外在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显性。他们的语言是语法型的,句与句之间讲究一种树形的形合。从词汇、短语、到句子在道具群直到整个篇章等各个层面都讲究严格的前后连贯对应一致,特别英语通过形态的变化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汉语与英语在外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
所以仅仅从这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就能够找到方平将 pulling off her gloves和displaying her fingers。其实这是英语的习惯的组织句子的方法:以主谓句为主轴,以一个主要动词为核心来组织句子。按照意义连贯和时间顺序译成两个的平铺直叙的分句是道理的,这样既符合逻辑思维,又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当然,我们也会见到要求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形式上的严格对等,但那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诗歌或词等对形式要求较高的语言形式中。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两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包括由此产生的语言感情色彩和语言心理习惯上的视角差异,特别是英语存在着包括从词汇变化层面,到单个简单句的主谓人称、单复数、时态上,以及复杂句子的各个成分的纵横聚合选择上,都是不同的。这是造成英汉或汉英翻译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再者,二者在选词择句上也是风格各异。例如:
Hindley threw it,hitting him on the breast,and down he fell,but staggered up immediately,breathless and white……。
杨苡:辛德雷真的扔了,打在他的脸上,他倒了下去,可他又马上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气也喘不过来,脸也白了。——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8月版
方平:亨德来把铁秤砣仍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到了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面无血色,气也喘不过来。——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从这里,我们看到方平的翻译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句精彩,好像在读一本武侠小说一样。因为他大量使用了极具动感的词汇,且用短句子表达,节奏非常轻快。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方平将后面的 breathless and white的顺序大胆地加以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察习惯。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般是先有视觉上的印象然后才是听觉嗅觉等等。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让我们继续来看。对于white这个词两个翻译家给出了不同的翻译结果。杨苡及其忠实于原文地将其译为“白”,而方平则根据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从读者所获得的视觉效果的角度将其译为“面无血色”。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两位翻译家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角度。杨苡侧重于意译也就是通过寻找外延意义上的对应的文字来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目的,其实这只是文字或文章的表层形式上的机械对等;但方平则从读者反映的角度对其加以描述性的阐释。直接译出了 white一词的内涵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到关于翻译的本质问题,特别是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文学翻译的本质客体在特地高层次和范围内给主体提供了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客观基础,见于其主观表现形式;文学翻译具有艺术创造性,是译者在一定的自由度之内对原作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是出于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同过语符化手段与情景的动态模拟重构并给以特定语言形式的再现(曾利沙,2001a)。
结论:由于两位翻译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理论,而有了两个属于完全不同的译本。对此,我们不可能采用一刀切的翻译批评观,而只是说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具体情况下的谁更合适的比较。
参考文献:
[1]方平。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蒋骁华。符号学翻译研究——文学语言的理据及其再创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萧立明。新译学论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第二篇:简析《呼啸山庄》翻译理论具体应用
简析《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具体应用
摘要:《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它是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短暂文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小说。这一部在英国文坛上焕发异彩的天才之作历来受到翻译家们的青睐。其中,以翻译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最为经典。本文将试图从两位在翻译原则上的分歧出发,从而探讨他们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上的不同,且作者个人对于两个翻译家译得不妥的地方,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译法。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呼啸山庄、语言差异、汉英翻译
Abstract:Wuthering Heights is a stirring novel written by the British poet and novelist Emily Bronte, which is called the most strange one.It's the only novel in her short literary career.The genius novel, irradiating extraordinary splendor in English Literature circles, is always interpreted by many translaters.Among them, translations of Yangyi's and Fangping's are the most classic.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principles.Moreover, it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wrong places, and tries to find a moreappropriate translation.KeyWords: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Wuthering Heights;language differences;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引言
关于天才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不朽名著Wuthering Heights,国内有很多译本。其中,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风格各异,给人完全不同的情感冲击。杨苡的译文主要采用直译的手法,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著的形式和风格,紧扣原文,从而使原文显得忠实通顺,但相对来说不太灵活。而方平的译本以意译为主,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抓住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笔下生花,译文自然流畅,极富文采和艺术感。两位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原则上有分歧,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上也有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译文凝聚了丰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的珍贵资料。下面让我们通过其中的选段分析来进入小说的神秘世界。
一、直译与意译的概念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他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直译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但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不是孤立的,他们各有所长,甚至双管齐下,两者兼用,可以达到更佳的翻译效果。
二、《呼啸山庄》中杨苡和方平的汉英翻译方法应用
下面是直译与意译的选段以及翻译技巧分析举例:
两位译者通过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感受有着风格迥异的译法,同时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使得小说生动形象,尽显小说原文精彩。下面将对不同章节选取的小说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
1)Mr.Heathcliff and I are such a suitable pair to divide the desolation between us.【CHAP.1】 杨苡比较注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即将更多注意力放到了怎样对应原文的表层结构上面。译文如下:希克厉先生和我正是分享这荒凉景色的如此合适的一对。
方平译文:希克厉先生跟我俩,正好是相称的一对,平分这一片凄凉景色。
试着比较这两种译文,可以明显地看出直译与意译两大特色。杨苡的翻译很忠于原文,却少了灵活,多了死板,一口气读起来不太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而方平的翻译更灵活,用词也很确切。
2)‘Wuthering’ being 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 descriptive of the atmospheric tumult to which its station is exposed in stormy weather.Pure, bracing ventilation they must have up there, at all times, indeed: one may guess the power of the north wind, blowing over the edge, by the excessive slant of a few, stunted firs at the end of the house;and by a range of gaunt thorns all stretching their limbs one way, as if craving alms of the sun.【CHAP.1】
杨苡:“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的确,他们这儿一定是随时都流通着振奋精神的纯洁空气。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
方平:“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可不是,住在这儿,一年到头,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愁的了吧。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地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只向一边倒的荆棘(他们好像伸出手来,企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股北风的猛劲儿了。
评论:这一段很明显是方平的翻译较好。方平翻译的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语句的调整和用词的准确都比杨苡的好些。其中,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中的形容词provincial译成状语“在当地”,比杨苡的“内地形容词”更符合语言习惯,灵活流畅。同时,方平加译了一些语气词,如“可不是”、“不愁了吧”等,有一种在向他人诉说的感觉。他习惯添词增句、调整语句顺序,更生动地描绘景象,从而营造了一种在昏暗的乌云、气流下,荒凉的平原上山庄的压抑氛围, 增添了神秘恐怖之感。
3)Hindley threw it,hitting him on the breast,and down he fell,but staggered up immediately,breathless and white„ 【CHAP.4】
杨苡:辛德雷真的扔了,打在他的脸上,他倒了下去,可他又马上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气也喘不过来,脸也白了.方平:亨德莱把铁秤砣仍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倒了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面无血色,气也喘不过来。
评论: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方平的翻译很精彩,而且朗朗上口。因为他大量使用了极具动感的词汇,且用短句表达,节奏轻快。我们还发现方平将breathless and white的顺序大胆地加以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察习惯。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般是先有视觉印象然后才是听觉、嗅觉等等。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
对于white这个词两个翻译家给出了不同的翻译结果。杨苡极其忠实原文地将其译为“白”,而方平则根据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从读者所获得的视觉效果的角度将其译为“面无血色”。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两位翻译家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角度。杨苡侧重于直译也就是通过寻找外延意义上的对应的文字来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目的,其实这只是文字或文章的表层形式上的机械对等;但方平则从读者反映的角度对其加以描述性的阐释,译出了 white一词在形容人的神情时的内涵意义。
4)I began to doubt whether he were a servant or not: his dress and speech were both rude, entirely devoid of the superiority observable in Mr and Mrs Heathcliff;his thick brown curls were rough and uncultivated, his whiskers encroached bearishly over his cheeks, and his hands were embrowned like those of a common labourer: still his bearing was free, almost haughty, and he showed none of a domestic's assiduity in attending on the lady of the house.【CHAP.2】
杨苡:我开始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仆人了。他的衣着和言语都显得没有教养,完全没有在希刺克厉夫先生和他太太身上所能看到的那种优越感。他那厚厚的棕色卷发乱七八糟,他的胡子像头熊似的布满面颊,而他的手就像普通工人的手那样变成褐色;可是,他的态度很随便,几乎有点傲慢,而且一点没有家仆伺候女主人那谨慎殷勤的样子。
方平:我开始揣摩他究竟是不是这一家的仆人。他的服装,他的谈吐,都很粗陋,一点没有在希克厉先生跟他的太太身上所能看到的那种优越气派。他那一头稠密的棕色卷发像一团乱麻;他的胡子蛮横地侵占了他的两腮;他的那一双手,像普通做工的一双手一样,晒得发了黑。可是另一方面,他的举止很随便,几乎有点儿旁若无人,对于我们的主妇,他一点也没有显出做仆人的应有的殷勤来。
对比这一段人物描写,两种翻译都很忠实原文意思。但就其中某些表达而言,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就“his dress and speech were both rude, entirely devoid of the superiority observable in Mr and Mrs Heathcliff ”这句话而言,方平的翻译把his dress和speech分开来翻,更有强调意味;“his whiskers encroached bearishly over his cheeks, and his hands were embrowned like those of a common labourer”这句话,方平的翻译中,前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有文采;后半句中杨苡的“变成褐色”,没有方平的“晒得发了黑”那么自然,有点生硬。而最后一句话,方平的翻译运用了增译法,使得句子更通顺,同时增译的部分使得对人物的描写更完整。
5)She never opened her mouth.I stared--she stared also: at any rate, she kept her eyes on me in a cool, regardless manner, exceedingly embarrassing and disagreeable.【CHAP.2】
杨苡:她就是不开口。我瞪着她----她也瞪着我。反正她总是以一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神气盯住我,使人十分窘迫,而且不愉快。
方平:她始终不吭一声。我瞪大了眼,----她也直瞪着两眼;至少,她把眼光停留在我身上,神情中有一股咄咄逼人的寒气,叫人局促不安。
试着比较这句的翻译,方平的翻译依然是极富文采,成语的运用恰到好处;杨苡的翻译也很好,其中“at any rate”的翻译,杨苡的“反正”比“至少”要显得通顺一些,强调了她自始至终的冷漠态度。
6)I shut it, and took up another, and another, till I had examined all.【CHAP.3】
杨苡:我阖上它,又拿起一本,又一本,直到我把它们都检查过一遍。
方平:我把书合上了,又拿起一起,再拿一本,直到把书本都翻遍了。
关于这一句话的翻译,两种翻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方平把“examined”译成“翻阅”比“检查”更贴切。在此,我提出自己的译本:我合上书,再拿起一本又一本,直到把它们全都翻过一遍。个人认为这样比较简便而且内容还算到位。
7)“Oh God confound you, Mr Lockwood!...”【CHAP.3】
杨苡:“啊,上帝惩罚你,洛克乌德先生!„”
方平:“啊,老天来收拾你,洛克乌先生!”
这一句话的翻译明显看出两人在翻译原则上的分歧。杨苡的“上帝惩罚你”把读者带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之中,而方平的“老天收拾你”则是让我们继续体验我们的中国式思维。当然,方平的翻译很适合中国读者,但是,我认为要融入小说的语境中去的话,杨苡的翻译更加真实。外国名著小说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就要通过
小说的内容去理解,通过西方宗教等去切入。
8)He delighted to witness Hindley degrading himself past redemption;and became daily more notable for savage sullenness and ferocity.杨苡:他幸灾乐祸地眼看辛德雷堕落得不可救药,而他本身那野蛮的执拗与残暴一天天地变得显著起来。
方平:他眼看亨德莱堕落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分明一天比一天的蛮横、阴沉、凶狠,心里在暗自高兴。
比较这一句翻译,杨苡的翻译比方平的翻译更能突出希克厉的心里状态,把“delighted”译成“幸灾乐祸”,是把褒义词转换成贬义;而方平的“心里在暗自高兴”没有杨苡对人物的刻画那么确切。后半句运用了词序调整法,使得语句更通顺。
结语
从以上翻译实例可以看出,在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时,我们应充分运用翻译理论,灵活处理各种翻译技巧。正确地利用翻译理论,能使译文简明、紧凑,并严格符合翻译标准“信、达、雅”。《呼啸山庄》结构精巧,手法独特,而且在语言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匠心独运。国内两大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珍贵文献,对于我们领会小说内涵,提高语言能力以及运用翻译技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方平.《呼啸山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0.【2】 杨苡.《呼啸山庄》译本.译林出版社.1990.【3】 田元.《呼啸山庄》译本.—浓咖啡双语经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 郭著章、李庆生编著.《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7.【5】 Emily Bronte.Wuthering Heights.
第三篇: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 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考查卷
(2012—2013学年第 2学期)
专业班级英语10班学号 10404041007姓名评分等级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信,即忠实原文 达,即通顺,流畅 雅即优雅,美好。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elegance。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有不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来的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
第1页,共页
第四篇:选修课论文:《呼啸山庄》
《世界经典文学欣赏》选修课论文
《呼啸山庄》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我曾粗浅的读过《呼啸山庄》这本名著,但由于当时阅历不丰富、理解能力不够强的原因,我没有理解著作中深刻的内涵,只是对其中的情节比较感兴趣。这次选修课,老师再次通过她深入的、生动的讲解,使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课上老师通过放映电影的方式带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去接触这本伟大的著作,电影的情节与原著有一些差别,但其中的内涵没有变,视听的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又使我们真正的领略到了这本书无限的魅力,我感觉收获很大。课后,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名著和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资料,再次拜读,又有了一个全新的体会,下面我将谈谈读《呼啸山庄》的一些感受。
《呼啸山庄》有很多经典语句,其中一句 “时间的流逝给他带来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一种比寻常的欢乐更甜美的沉思”。1847年左右,众所周知,世界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年长的夏洛蒂·勃朗特和二姐艾米莉·勃朗特同时推出了各自不同寻常的小说。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亲姐妹的杰作问世之后,命运却大相径庭。《简·爱》立刻受到热情地欢呼,使作者在一夜间留名英国文坛,而《呼啸山庄》一开始就遭到评论界猛烈谴责,被人看作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
半个世纪过去了,《呼啸山庄》一直不为世人所理解,除了个别有见地的评论家外,人们一致认为小说的作者比起她姐姐夏洛蒂来说,简直是差的太远了。或许在当时的文艺思潮之中,艾米莉早已超越了人们的思维与艺术感知力。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评论家们才大改观点“十九世纪,《呼啸山庄》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最好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终究获得“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这一荣誉,这使她声誉蒸蒸日上。
但我认为,现在去争论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该站什么地位是不重要的,时间自然会去评判,而我们究竟该去如何理解她的作品,这部作品又给我们带来的什么,这个是值得人们去探讨的。
作者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传统而平静的叙述手法,故事在谈话和回忆中展开,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作为一个听众,引出了故事的渊源和历史。开头这一段,是“我”来到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也是一段贴近读者的叙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样的叙述方式这使我想起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表现手法。文中终年不断的北风,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延伸,强迫他们倒在一边,树被狂暴的猛风扭曲。作品里,树的种种即为人性的象征。通过在呼啸山庄蔓延开的故事我们发现,人性同样终年不断的承受强暴的压力,被残酷的扭曲和摧残。
当 “我”闯进呼啸山庄,即从冰冷的自然环境闯进了同样严寒的人文环境,希斯克利夫先生对“我”很粗暴,还有一群恶狗向他发起进攻。“我很想驻留在那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去,永远没有烦恼,不是以朦胧的泪眼去看它,也不是以痛苦的心情去追求它,而是真正的和它在一起,在它之中”。悲哀的是,山庄这一孤独的人家,“人性”已经堕落到它的最低点,已经失去了沉沦的底线了。
作者用一个艺术家特有的锐利目光,超越曲折复杂的情节和一般世俗的观念,去探索她最为关心的“人性”,可以说,人性的探索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人们都会把目光集中在第一代,凯瑟琳和希克厉身上,视之为小说的核心和精髓,的确,无论哪一个读者读了这部小说,都很难忘得了他们如同暴风雨般的感情。但我认为,第二代更能发掘出第一代的人物的另一面,使整部小说更为完整。第二代哈里顿更像是希克里的翻版,却远没有那样可怕。希克厉被人称为魔鬼,他在通往地狱的路途中的确没有一次偏离过轨迹,这不同于《基督山伯爵》里的复仇,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本书的主题在爱与恨两个对立而并存的情感间盘旋着。希克厉的生命来源于没有爱的起点,复仇与堕落来源于对凯瑟琳由爱生恨的承接,结束于冻结的人性中一道宣告着复苏的光芒——亦是爱。而对于在希克厉眼皮下成长的两个孩子,哈里顿和小凯瑟琳·林顿,他们的性格确是希克厉本人和凯瑟琳·恩萧的另一面,尚未被发掘的另一面。哈里顿虽然无礼而粗鲁,但依旧保存着善良和腼腆,对于凯瑟琳·恩萧的女儿,小凯瑟琳·林顿更为可爱,善良,纯洁,她的爱的温婉而深沉的,同样透露出不服输的倔强。父母死后,希克厉全然不顾对其母亲深刻的爱恋,将这样不谙世事的少女囚禁在一片精神荒漠中,就算是如此,在全文的末尾还是有“爱”在黑暗中闪着光,微弱而霎那燃尽。即使人性经历过考验和鞭笞,终究不至于湮灭。
“小凯瑟琳跪在地上,把践踏成碎片的肖像一一捡了起来。”这个细节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希克厉的“恨”消灭不了“爱”,纵使恨是强大的,爱是微弱的,依旧夺不走,并得以永存。
小凯瑟琳愤怒地对她的压迫者无所畏惧的提出“你真苦恼呀,不是吗?孤零零的,像个鬼似的……谁也不爱你,你死了,谁也不会为你哭泣。”
希克厉的恨其实本质上是爱的异化,爱恨的复归,决定了人性的堕落与苏醒。在希克厉身体逐渐衰弱时,他由残酷转为绝望。
“哈里顿·恩萧,凯瑟琳·林顿。”他曾在山庄中厉唤年轻的两个并肩而坐的孩子,“霎时间,两张脸同时抬起头来,他怔在原地,因为他确定无疑的看到,他们两个长着和深爱的凯瑟琳一模一样的眼睛。”
从这一刻起,故事即将写到结尾,希克厉的爱复苏了,在第二代孩子的生命中寻找到了自己曾经踏过的足迹。由彼此态度傲慢到相爱的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我们也可以发现,凯瑟琳嫁给哈里顿之后,她的全名又将恢复到母亲未出嫁的闺名,凯瑟琳·恩萧。这正是生命周而复始,爱恨循环不已的暗示,仿佛小说只是从生命永恒中截取的环节。
故事的结尾是,希克厉离开了人世,去寻找早已死去,在原野上孤单游荡的魂灵凯瑟琳,“人们看到,这两个幽魂透过月光,彼此凝望着”,艾米莉这样交待,而年轻的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故事,却没有终点和续接。也许女作家期盼这纯洁而深婉的爱永远没有终点,所以才保留了这样的结尾,没有终点的爱,往往亦没有山穷水尽得一天。
总之,《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克厉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斯克利夫,终于希斯克厉夫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黑夜里在旷野上,山岩底下散步……而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我认为,《呼啸山庄》请不要把它作为一部爱恨复仇的故事来读。正如译后记所说,书中的人物文字深刻的反应了当时由于阶级差别,所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精神肉体的迫害。我们爱,我们恨,人类永远在由物质财富决定的不同阶级中挣扎饱受折磨。总之,这部书所蕴含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思考,直到今天都犹如明灯照亮黑暗。
这部文学著作的性质是一部悲剧,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在不断积聚的进程中,这种结果,这种斗争和对抗犹为突出。悲剧作为一个探察生命,探视社会的组成部分,从侧面折射出他固有的发人深省的存在意义以及产生悲剧的根源所在,精辟的揭示出两个矛盾对立面各自的崇高和下作,直观的反映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水火不融的本质,社会角色的不平衡感,在美学上带给我们以震撼,压抑以及无法遏止的低沉和感慨。悲剧在于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也是给人的痛感是最深的,它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让人们对邪恶的东西产生痛恨。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来让人们更加珍惜幸福,我想这就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艺术表现,这就是好作品。我想这部著作真正的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思考,即使是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当中,其意义依然不减,这才是这部作品吸引读者原因之所在,我想我还回去重温《呼啸山庄》,去领略她无穷的魅力。
信控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2
学号:0701080213
王辰
2010/4/24
第五篇:_浮生六记_林语堂译本翻译艺术赏析
外语教学研究
248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上 总第132期
林语堂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创
造性地继承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并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 的角度做了开拓性的学术突破。他翻译介绍了大量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而 《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代表作。以下对其译 本中的翻译艺术进行赏析。
一、精当的用词
中国文人写诗作文讲究用字。有诗云: “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茎须。”巧用一字,能使满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字而使全诗变 得灵动,意境全出,令人叫绝。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意和 韵味,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苦心锤词炼句,以期传达原
文的精髓。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欣赏林语堂先生精当的用词
艺术。
原文: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译文:Between her needle work,she gradually learnt
to write poetry.“Between”虽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词,用在此处却浅显得体,平淡质朴中传神传美。因为父亲过世早,芸不得不靠刺绣养家 糊口。空闲时间对她来说自然来之不易。“Between”一词在这 里充分显示了芸活计的繁重,她用来认字写诗的时间是挤出来 的,这与“暇”在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
译文: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e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 and had on a new pair of shoes.“Quiet” 一字,字如其意,本来毫不起眼,但与 “colour” 搭配,却显得贴切传神,不仅表达出衣服颜色的素淡,而且暗示出主 人公性格温柔内敛。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数量词有时不 需要在译文中确切地反映出来。译本在涉及到一些数量词的翻 译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法。
原文:素云双目闪闪,听良久。
译文: Suyün just stared at us, listening for a long
time.原文:芸两颊发赤。
译文:Yün blushed all over.以上译文完全舍弃了与原文数量词在形式上的对应,而采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对“双目”的翻译,译文中省略了原 文的数量词。对“两颊”的处理则夸大成满脸。为了符合英语习惯,译者淡化了数量概念。试想如果照搬源语的概念,则效 果未必理想。
二、适当略译与积极补偿
要把原文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和文化相关的信息全部完美地
翻译出来是不可能的,一些信息的丢失不可避免。对于一些不
很重要,译语读者很难理解,省略掉对全文的理解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的信息,适当略译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采取一些办法进行补偿也是必要的。下面是适当略译的例子:
原文: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
译文:My teacher noticed this, and sent word to my
father.中国旧时的私塾和西方的学校有很大不同。私塾由一位渊
博的先生来主持。先生教孩子读写和规范的言行,还会教些中
国历史和 《四书》、《五经》这样的典籍,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 正直的人及如何写八股文以准备金榜题名。私塾先生的文化内
涵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译者只好用意思相近的“teacher”和
“tutor”来简单处理。
对于一些信息,同样难以传译却相当重要,译者对这样的信息就采取了积极补偿的策略。下面就是一例:
原文:时有苕溪戚柳堤,名遵,善写人物,倩绘一像,一
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
译文:So we asked a Mr.Ch’i Liut’i of T’iaoch’
i who specialized in portraiture, to make a painting of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ich he did.It was a
picture of the Old Man holding, 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 and, in the other, 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月老的典型形象就如原文中描绘的: “一手挽红丝,一手
携杖悬姻缘簿,童颜鹤发”。他就用手中的红丝线把一对夫妻系 在一起,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千里姻缘一线牵。”这红线及月 老的形象对于说明沈复夫妇情深意笃以及他们对这夫妻缘份的珍惜及感恩之情至关重要,为了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译语读
者,译者在“red silk thread”后加上了[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这种文内加注的补偿办法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但
也使他们的阅读变得不甚流畅,所以译者还采用了在页底加注的办法。对 《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更注重传达文本的内
容。Reiss 认为“许多种注重内容的文本都很乐意使用注脚。”
(Reiss,2002:76)页底加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疑惑,想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看注释;不需要或不想看注释的读者可
以顺畅地读下去。
三、特定文化词汇的翻译
《浮生六记》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的领域极广,其
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一般包含有重要的文
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全面地了解源语文化十分重要。在翻
译中,林语堂先生对这些文化词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做了恰
当的处理。
1.人名的翻译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
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来表明自己的志趣。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字”、“号”常有丰富的含义,下面赏析 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号”的翻译艺术。
原文: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üyi is your first tutor.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
译文:I didn’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
of Li Po!
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青莲”来自李白的号“青 莲居士”。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没有把这些“字”、“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号”全译出,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
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名
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中国
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然 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蓬岛”就是 “蓬莱仙岛”,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译者 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一暗喻的意思,做到
了精当传神。
3.称谓方式的翻译
我国的称谓方式是很繁杂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尊称、泛称和谦称。在 《浮生六记》中大量使用了尊称与谦称,在译
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称谓方式来翻译,就会丢失许多的文化信息。
原文:余曰: “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
芸曰: “ 《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
译文 : “Now that you know poetry.”I said, “I should
like also to know your taste for fu poems.”
“The Ch’u Tz’u 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 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卿”是 “你”的尊称,常用于国君对臣子,丈夫对妻子。
“妾”是 “我”的谦称,用于妻子对丈夫,表示谦恭。“卿”和 “妾” 翻译成“I”和“you”,恭敬和谦让的意味都丢失了。
要想把原文中的称谓方式的含义完全传达出来,加上一些
解释是必要的。但这些称谓方式五花八门,繁多的解释必定译
文显得罗嗦而使读者失掉阅读乐趣。为了译文简洁流畅,译者
对称谓方式的翻译做了一些舍弃,采用了简化的策略。
4.度量衡的翻译
度量衡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金钱、重量、长度等等。中国清代的度量衡和西方的截然不同,翻译起来也
很困难。
原文:屋西数武。
译文: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原文: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
译文:Some day we must build a cottage here.We’
ll buy ten mow of ground around the cottage.“武”这一长度单位现代人已不常用,一武等于三尺,也就
是一米。“数武”和“A few paces”还是很相近的。“亩”是中 国人现在仍常用的面积单位,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用法,译
者在多处采用了音译。而“武”因为现在已不常用,译者就舍弃
了其文化信息,意译成“A few paces”,做到了取舍有道。
四、结语
本文对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艺术进行了赏析。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表达简洁晓畅。
他的翻译和他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是相符合的。译者对原文的深刻把握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译本透
出了迷人的魅力,使广大读者知道了沈复,了解了中国文化及中
国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3]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