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自媒体时代下提高师生安全素养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因为学校安全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还将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安全工作实实在在地列入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日程,并将其摆在了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安全工作所覆盖的方面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校园安全工作隐患存在于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防不胜防。而传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安全问题,尤其来自网络自媒体的冲击,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快捷而又多渠道,更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压力倍增。因此提高学生自媒体安全素养和学校安全管理的创新刻不容缓。
2018年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而未成年人接触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再加之未成年学生辨别能力不够,难免造成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一系列违法行为。如12岁小学生打赏网络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
一青少年沉迷互联网赌博,走上盗窃之路;
13岁少年沉迷某款网络游戏,疑似模仿游戏中翻墙跳楼动作而身亡等之类的新闻在近几年屡见不鲜。2019年3月,我市某校食堂发生的事件更是让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陷入被动。由此可见,在网络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校园安全教育不仅是公共安全问题,更是一项社会治理挑战。
互联网自媒体普及对学校安全教育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其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信息收集交流平台。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的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会造成学生多方面的危害,而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导致学生责任感缺失,存在较大不稳定安全隐患、频繁发生安全事故。网络行为使很多学生丧失了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并沉溺于网络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以摆脱现实的拘束。中小学生正处于未定型的成长阶段,面对网络自媒体,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影视传媒中的负面影响,造成其早熟、消费主义、暴力、价值观混乱等不良倾向。
第二,导致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直播平台”的出现,在网络中还出现了一个名词就是“网红”。网络对现实交际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交友、网游等,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由于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恶化了网络环境,不利的网络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网络的匿名和隐蔽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学生完全展示着个性和本我的一面,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畅谈性的自由与开放已是明目张胆。网络中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网络自媒体对校园安全教育的影响也对学校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网络自媒体素养教育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使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其次,家庭应开展理性的网络自媒体导向教育。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家庭成员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亲密的、面对面的互相和彼此合作关系使得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父母及其他年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都会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家庭关系,家长不应仅仅从生活上关心子女,也应从精神、文化上对子女多加关注,家长应对孩子影视剧的收视行为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要为孩子选择具有社会价值和有利于健康价值观形成的节目。父母应保证有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看影视剧,与孩子讨论影视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与孩子一起探讨遇到人际冲突时的正确解决办法。
再次,坚持安全教育进入课堂。把安全教育的内容作为校本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其占上位置,发挥作用。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规定、常识、处置方法、案例分析等内容,编写出有针对性、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安全知识,懂得一些安全防范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做,还能使地方课程的开设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种有收。
最后,充分发挥德育宣传教育阵地。因为唯安全而抓安全,有可能会形成安全工作受到学校重心工作的影响,而出现时起时伏、时紧时松的情况,形成安全工作的薄弱时段,从而降低安全工作的质量。然而把德育工作作为载体,将安全工作置于其中,它将随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真真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第二篇: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宅男宅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宅闻联播》。首先请看本期的主要内容:8321寝室工作会议在客厅隆重召开;08级辅导员曾维平老师对08级学生突击性查寝;食堂饭菜引发**。下面请看详细内容„„”,2009年11月,一段伴随着《新闻联播》背景音乐的大学生原创视频——《宅闻联播》开始在网络播客上受到热捧。这段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传播班的同学们创作的视频,除了是一次专业实践外,更以恶搞央视《新闻联播》的姿态,政治化的语言,荒诞、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当代90后的大学寝室的生活与文化。由此引发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共鸣,并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尼葛洛庞帝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电视台。”这就是自媒体强大力量,传播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他人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宅闻联播》的走红说明了大学生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重要的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整个自媒体甚至整个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 人人都是一个电视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在高速更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拥有各种功能强大的媒介工具:手机,电脑、mp5、PSP、DV„„这些新媒介迅速地把社会包装成“耳朵和眼睛的世界”,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信息充斥了整个空间。具体说来自媒体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由新媒介更替周期快,多功能整合的趋势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博客、微博、贴吧、BBS、QQ、播客,甚至手机短信群发。
最具代表性的非博客莫属了。“博客”是Blog的音译,即个人网络日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的一个专属页面,用文字、图片、音乐等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心路历程,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的网民。网民可以自由阅读,甚至可以对博客进行回复、评论来实现即时互动。这种网络日志一出现就受到了热捧。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比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3.4个百分点。它所体现的媒介平等给受众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原来老百姓自己也可以轻松成为媒介主体!金牌“草根”极地阳光、才华博主王冉等的蹿红更是证明了自媒体使平民百姓“权名双收”。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速度的提升,由博客升级而来的“微博”是目前最活跃的自我展现平台: twitter、饭否、滔滔展现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简洁精练,标志着web2.0时代的深入发展。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
(一)传播权变得平民化、个性化
丹吉尔用最生动的词语“草根”已经告诉了我们“自媒体”是真正的We Media,传播权不再只是传媒机构的专属。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触手可及的通讯媒介来秀自己,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生活种种,悉数道来。正如淘宝红人MissZ,不仅写博畅谈人生同也时展示自己精挑细选的宝贝做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低门槛、易运行的后现代主义代表
这是成就“平民化、个性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完全不需要一整套声效灯光设备和深奥的专业性知识,仅仅利用PC、DV,甚至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创作文章、图片、视频,歌曲,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大众化”趋势。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在自媒体身上发扬光大。从MP3到MP5,从单一的音乐播放器到集拍照、摄像、文字编辑、上网、播放为一体,自媒体媒介渐渐步入 “一台多媒体在手,万事无忧”的高速整合道路。
(三)前所未有的迅速传播,敏捷反馈
一直以来传播媒介都把迅速视为信息的价值所在。自媒体的出现最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纽约一市民在博客中第一时间发布的9·11的遇难照片、汶川网友在贴吧中发起的空降地域贴都为政府应对紧急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媒介一直受制于受众的反馈。而对于QQ、E-mail、论坛来说,反馈就是它们的生命。追求灵敏的反馈是这些自媒体得以壮大的根基。自媒体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迅速共享。
(四)良莠不齐,法律、媒介公德亟待完善
这是低门槛、易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弊端。很多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为所欲为:上传淫秽、暴力视频,诈骗他人钱财„„现今的网络治理面临许多困难,法律条例也亟待增加。从根本上说,需要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媒介公德。再具体说就是要提高媒介素养。
二. 大学生=“优秀受众”?(媒介素养定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还很短暂。最初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内地学者开始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文章。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媒介素养备受关注。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很多人为了出名不惜借助多媒体自我暴露、宣扬审丑;娱乐性、商业性媒介的功利性弊端突显;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加速了恶俗的泛滥;网络管理的无疆界、网络法规制定标准的模糊化„„种种网络百态下社会各界急迫呼吁民众要加强媒介素养。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专家学者都对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进行分析调查,以求能够把媒介素养教育明朗化、体系化、高效化。
年轻人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受众。而其中,大学生又是主力。随着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庞大。他们大多受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网络功底、精通多媒体工具,在自媒体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图表也显示了大学生与新媒体是绝对亲密的接触。
作为一次专业实践,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调侃《新闻联播》中与社会脱节的政治语言,使人们在欢乐背后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因此西南政法大学的《宅闻联播》基本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于此同时,广西的80后女大学生杨霏在“南宁生活”上发帖向社会求助其罹患脑膜炎的姐姐,引起了当地新闻界的关注。记者几经走访确认情况属实后,在新闻夜班播出了这个消息。著名画家覃德华得知后,决定拿出自己的名作拍卖费来捐助杨霏的姐姐。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06国际贸易系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07年5月1日,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在他悉心地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每月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些大学生善用新媒体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不再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多媒体来审视生活、批判保守、获取帮助甚至是创业谋生。因此有人称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优秀的受众”。
然而真的如此吗?大学生是如何使用自媒体的?他们使用自媒体都在做些什么?这些行为中又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呢?18—25岁正是大学生主要的年龄段,上图也显示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主要的网民构成者。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未能对新媒体的有全面认识和恰当的自控能力,破坏网络秩序、违背世情伦理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一)与新媒体的绝对亲密接触
2010年3月在我校展开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N张,实际回收M张。对“一周上网天数”一项的分析数据可得:%的学生一周内1—3天上网;%的受访者几乎天天都上网;%的4—5天上网;仅有%的学生最近一周没有上网。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且受访者普遍都承认自己上网缺乏目的性和理性规划,%的受访者表示“上网时间总是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006年12月,《东方时空》报道了我校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情——劝退了113名学生,多数已染上网瘾。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不分昼夜地沉迷于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成群结队地玩魔兽世界。经过辅导员多次劝说仍无悔改,校方只得以劝退来加以惩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病例现象,即媒介依存症。主要特点就是: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二)过分沉迷“多媒体玩具”
现代高考金榜题目时,家长都会毫不犹豫的为孩子添置“大学三件套”: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甚至还可能有数码相机。长辈们更多地是出于想鼓励孩子勤勉读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殊不知,更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我们的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上课时用手机上网娱乐;%的女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看电视电影;%的男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网游。
而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注册了人人网的同学们最推崇的事情就是“书写自己的心情,晒晒自己的宝贝,自己的最新动态”。而这些行为从心理学上看,包含了些许炫耀攀比的成分。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很留意同学的动态,特别是在吃、穿、用方面,而且会刻意模仿、超越。%的调查者用手机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QQ聊天、看小说。%的受访者的拍照设备经常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而较少关注社会生活。
以上都证明了这些“大学必备品”并未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很多时候都却是种“多媒体玩具”,浪费信息资源、影响学习效率、甚至歪曲价值观、滋生虚荣心。青年人充满了活力,追求快乐本无过错。但是舍本求末,缺乏自控能力,逐渐玩物丧志,不能明辨是非,盲目攀比,这些歪曲的媒介使用心态都渐渐偏离了新媒体最基本的指向标。
(三)象牙塔中迷失世情伦理
2005年10月,南京大学陈堂发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博客网告上法庭。原告发现中博客网上有名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辱骂和攻击” :“明天要考陈堂发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于是决定看书。一遍看下来,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陈堂发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最烂的教材„„”。陈堂发说:“依据某些博客玩家心态,博客就是泄愤、随意攻击别人的自由天堂,谁来干涉都不行。但博客虚拟性的建构是有条件的,在博客里,你可以放弃道德底线,但绝不可以突破法律底线。而网站的监管责任就在于坚守这个法律底线。公民议论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人格权的权利位阶更高。没有人,包括博客作者,可以让别人付出人格尊严的代价来满足他的言论自由。”陈堂发认为,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绝对不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成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便利工具。据陈堂发猜测,对他进行辱骂的博客主人应该是他的一个学生。但他表示“不会去告个人”,因为状告网站,“对于推动博客的正常、健康发展,更具有警示意义”。2006年8月2日,中国博客第一案一审宣判: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博客网上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保留5天,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06年南京某高校20名作弊被抓的学生集体发帖辱骂教师董志伟;09年浙江大学女大学生发帖狂骂教授郑强;09年风靡的偷拍不雅视频“南财跳跳门” „„几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一次比一次震撼。
大学生理应更懂得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但在人人都有主动权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却忘记了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以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纵容他们的为所欲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他们开始在自媒体空间里宣泄着原始本能的冲动。更何况还没有一部真正的法律可以对网络中的不法现象进行规范的界定。网络对于他们,更像是隐形衣,可以不计后果地行动。而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让我们大跌眼镜之外,恐怕最深刻的思考就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真的该被切实地提上日程了。
三. 关于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媒体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探究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笔者在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是理工类应用学校的性质展开了一次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从2010年*月*日至2010年*月*日,历时一周。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回收有效的*份,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参考了一些高校的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实际应用院校的性质,把整个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概况、年级和月消费情况等基本情况。
2我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包括被调查者最经常接触的自媒体、校园媒介,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媒介,每周、每天用于接触新媒体(网游、QQ、博客、论坛)的时间,是否会利用网络检索文献、查阅专业资料等等。
3我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认识和判断:对哪种媒介的信任度更高;接触自媒体的动机;对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的真假识别能力;当不同媒介对同一事物的报道出现异议时会更信任哪一种;对待自媒体中出现的软暴力、煽动性、色情内容的态度;是否参加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等等。
4我校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能力:是否有QQ、博客;在自己的私人页面上发布何种信息;是否使用过网银、网上交易;是否参加过虚拟社区(贴吧、论坛),是否在其中发布信息;是否在虚拟社区中参与社会话题互动等等。
(二)关于自媒体时代下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结果(自发的媒介素养、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对媒介的批判能力、接触媒介的目的性、对媒介素养内容的了解程度、校园资源未得到重视和利用)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起着重要影响的大环境。青年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之间,勇于探索、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面对改革开放、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速升级的信息生活时,往往只是凭借着本能需求接触新媒介;特别是在分析、判断、评价媒体信息时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为什么接触媒介、如何接触媒介、在接触中怎样权衡现实和虚幻等等许多方面有这引导和启蒙的作用。
(一)推广媒介素养所需的高校资源
高校是培养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国家很注重对高校资源的投入和更新。高校资源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从有助于培养媒介素养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机构组织等。1.人力资源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媒介素养的普及离不开广大高校老师的重视。有针对性的授课和开展科研活动都会加强大学生对媒介利用的认识。特别是像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类应用型学院,更急需加强这方面课程的开设。笔者对于学校的授课类别做了了解,在8种基础课程中,勉强算的上是媒介素养课程的也就是“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2种;在数以千计的选修课中也没有发现和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同时,人文社科类、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是高校媒介素养普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新媒体、自媒体不仅有充分的接触更有难得的理性认知。大学生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开展,对于他们来说,正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机会。如果能充分动员这部分力量,提高媒介素养的工作一定会增色不少。2.物力资源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985院校、省属的211院校等重点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基本上都得到了良好供给。但是仍应该看到,我国院校众多,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更新并没有跟得上扩招的速度。这一点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网考改革中便可以略窥一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手机内网等需要普及到更多省属、市属的地方院校,媒介素养的普及才具有现实意义。3.机构组织
前两种资源都基于媒介素养实践的准备层面,而机构组织则属于重要的实施层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组织机构都是有纪律、有体系地开展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媒介素养知识,进一步推动这一理论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园手机内网以及学生社团等等都是在大学校园里颇有影响的机构组织,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校园媒介,可以现身说法,在被大学生使用的同时就可以灌输相应的媒介知识。(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在笔者开展的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n%的受访者对于我校的校园广播、校报的关注率低于a%。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83%的学生表示没有在授课中听说过“自媒体”、“媒介素养”等。由此,我校的资源在媒介素养的推广方面仍有充分利用的余地。1.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陆晔指出,“在青少年媒介教育领域,教师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给予支持,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体教育部分内容,并组织教师在职及职前训练,和家长参与的亲子教育相互配合。”一直以来,“媒介素养”大都作为高校中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内容或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非专业学生面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如今,我们必须从态度上认清一点:信息时代呼吁媒介素养课程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复旦大学率先开展,而那时国内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而现在,一批相关的教材陆续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校内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们明白接触自媒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认知、选择、判断同样是有章可循的,并不仅仅是凭着个人“自发的媒介素养”。
新传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各种专业中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传。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男生比率众多,人文素养薄弱,与新媒体接触频繁,沉迷于网游的比例大,都是潜在的网络不安因素、媒介素养的漏洞。新传专业的学生以其知识积累的经验和自身媒体应用的经历可以站在同龄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基本的媒介知识,不失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普及方法。
2建立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提供持续性、综合性的教育。近一两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媒介素养阅览室,这不仅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而且可行性强。
我校的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建设的项目,图书种类齐全、计算机、讲座厅一应俱全,利用这些建立一个“集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并不困难。其中可以划分出印刷媒介、传统电子媒介(电视、电影)、数字电子媒介等多种适宜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开设个性化的媒介服务区域。比如设立理工科学生的媒介素养阅览基地,这样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接触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普及效率。同时要注重对媒介素养阅览室管理员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媒介素养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宣传等等。
3利用小众传播来正确认识自媒体
学校广播、电台、校报、手机校园网、官方论坛、贴吧等等有着不可忽略学生受众群,是大学校园里典型的小众传播渠道。这里发布的信息在学生群中传播迅速,反馈及时。09年年底,深圳某高校建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手机网络,校方认为这样一个传播网络的建立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个双赢的选择。便于关注学生、易于管理,又可以把校方的信息准确及时的发布给学生。如此,又为校园媒介素养的普及开辟了新天地。高校官方的网络论坛、贴吧由于是自媒体的载体,扮演着更主要的角色。06年教育部对高校贴吧进行了大范围的整顿,现在很多官方论坛宣传的内容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在这里普及自媒体使用知识,展示媒介使用不当的实例惊醒受众;设置管理员对于同学们反馈的疑惑给予解答、帮助等等。
自媒体把大众传播升级地更个性化、空间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还会面临着更多挑战,需要高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重视。媒介素养是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普及要以教师和专业学生为主轴,以校园媒介组织为实施地,利用视听等多种媒体设备在大学生中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特别是针对自媒体运用的媒介素养实践在我校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引用文献
[1]陆晔 中国媒介素养的十年[N]人民网 2008年8月5日
[2]鲍海波等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4]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月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月 [6]吴培明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M]2009年6月29日
[7]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N]2010年1月15日
第三篇: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中共临西县委宣传部 卞新龙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 月30 日,中国的网民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另外,相对于在线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增幅也相当惊人。CNNIC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仅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并悄然流行起来。
一、互联网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把我们带入了自媒体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论坛等的出现,传播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自媒体又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自媒体是以数字科技为基点的新媒体,以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为特点,一般民众可以运用它收发新闻,加上自己的感受,与匿名在网络中的众人分享。因此,博客、播客、网络社区、论坛、BBS、E-mail等网络媒介形式,都属于自媒体。自媒体正在和传统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且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它所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即时性、互动性、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网民表达观点、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使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尽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但网络的发声者身份构成具有复杂性,在同一事件中网民的立场与观点有差异,且很多时候不能判断未发声者的真实想法,所以网上民意是否真实、全面、客观,还需具体考量。同时,在群体性事件中理性的丧失很可能产生“网络暴力”,进而引发蝴蝶效应,群体性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这点不容小觑。
近些年来,有不少网民关注度高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仅2011年的“郭美美引爆慈善危机”、“ 四川会理县官员悬浮照”、“ 李阳的“疯狂家暴”等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传播和热议。对于一些敏感事件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不断上升。
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在互联网上的舆论方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民意的导向,但是由于互联网门槛低、发表言论自由、网民结构较为复杂等,网络“民意”又带有一定的偏激性,往往出现“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甚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网络暴力巨大的杀伤力,是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参与口诛笔伐的网民。他们在数量规模上形成了一定的强势,而他们一致的立场与观点则因这种强势更显其权威。这种“权威”往往引导网民把对时间的看法引向歧途,对当事人和社会舆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网络“自媒体”疏导和应对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月23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在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一些概念,如“新意见阶层”、“大众麦克风时代”、黄金四小时媒体、地方论坛是听取民意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互联网舆情引导最值得推广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尊重网络民意,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不躲闪、不回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一些社会矛盾在全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被局部激化,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有些是真实的意见表达,有些则是带有一定的炒作意味。
当今社会已进入“人人是记者”时代。几亿的网民正在迅速成为新兴的舆论压力来源,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表达着关切与诉求。网民力量日渐强大,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正在形成一个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压力集团”。面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一些网民能深明大义、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仗义执言,经常能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尊重网络民意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从“捂盖子”向敢于面对转变。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民意的最重要反映渠道,虽然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存在着差距,但只要善于甄别,就不难找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尊重网络民意无疑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互联网时代,完全的信息封锁是很难实现的。采取封堵的措施往往适得其反,使一些时间反而越传越广,猜测越来越多,应克服传统封堵扼杀网络信息的心理,转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姿态直面网络民意,这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第二、善待、规范网络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要正视网络的力量,不能完全按照网络“民意”办事,但是也不要把网络媒体妖魔化,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鉴别,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政府“善治”的要求,也是网络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是政府与网民互动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只能是单向传输,很难实现互动,互联网成为官民互动的最佳平台。对待网络媒体,关键在于善待、善用、善管。要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特质,不能单纯把自己的语言和信息不加区分地强加于这种新兴媒体,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因势利导,促进公共空间内的有效沟通,建构不同社会阶层间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适度的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压阀”。近年来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矛盾激化态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暴力犯罪。防止郁积的民怨走向暴力表达关键是让民意有个正常的表达渠道和权益救济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本身可以扮演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当前面临着一对矛盾:一方面社会大转型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来临迫使这些社会问题大量急速地被公开。网络的自由言论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源于善意目的的政策建议;即使是批评意见,也完全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网络舆论所起的社会减压阀作用,放下身段,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打开舆论监督的空间,以网络舆论促良治。第三、完善信息公开,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网络媒体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与网民在线交流,肯定了网络作为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平台作用,体现了中央高层领导人对网络民主政治的期待。
1、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急切了解全面信息和事情真相,要想控制谣言的产生和蔓延,那么事实真像的传播必须更加迅速,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广东、云南等地设立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这无疑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2、对于网络舆论要加强引导和监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与及时纠偏,不仅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是政府“善治”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单向灌输的工作方式,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努力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能力;培养舆论引导专门人才,提高公众的信任度,提高政府网络舆论应对能力。
三、有效的利用传统媒体,应对自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仍然有着其固有的优势地位。首先是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其次,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优势。这种不可替代性优势,除了便捷直观、真实可信等固有优势之外,高水平的专业新闻编辑写作队伍,也是众多“草根”级“自媒体”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非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在内容的采集、归类、分析上,都超越了个人表达为主的自媒体。面对众多新生竞争者,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更需要提高职业道德和写作水平。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加强新闻记者的自身修养,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内涵;要抓住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报道客观真实的好新闻。同时,更专业和更深刻的写作,是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应对的挑战,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性报道,要在内容上比网络更深刻,而且更具前瞻性。在自媒体喧嚣的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传统报业比一般的自媒体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传统报媒有着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有众多“把关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为新闻后果担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环境中,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仍然只有付梓的稿件才会被多次作为权威消息转发,而且其背后报纸媒体的品牌可信度、权威度越高,转发率越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真实客观性被少数新闻记者淡忘,他们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争夺受众数量,凭空捏造一些虚假新闻或夸大新闻的真实性。传统主流媒体尽管有报道失实的现象出现,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坚守了新闻真实性。而自媒体的匿名特性使其事实与谣言混杂,情绪渲泄与蜚短流长俱下,视辱骂、恐吓为战斗,把肉麻、血腥当有趣。其实,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沉没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因而对真实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有着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自我约束的传统主流媒体,只有继承、发扬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光荣传统,才能继续得到人们的信任。
做好深度报道,掌握信息主动权和解释权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为明辨是非提供了可能。但它或许会绑架所谓的网络民意,来干扰真相的呈现。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统主流媒体是专门的新闻机构,专业新闻工作者是一种职业身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背后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即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做好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的研究要直指本质、直达“心脏”。
利用自媒体等新渠道
网络自媒体对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自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新。自媒体作为一个“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它填补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空间。其自身的传播特质直接决定了其强大的威慑力。从新闻源上来说,自媒体将新闻源由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和事实接触者,拓展到每一个接触并记录事实的受众。多人多视角对同一事件的采写,避免了单个专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趋向,有效地保障了客观、真实、全面地还原真相。从新闻写作上来说,各种自媒体形式以其主体的多元性实现了新闻写作内容、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个性化。从新闻发布上来说,博客新闻以超越“把关人”的自由、自主的即时发布为特点,在这种新闻发布模式下,人人都可成为个性化的把关人。其次,自媒体带来传播技术的进步。作为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即时论坛、博客、播客等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大众媒介传播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作了更加广泛的延伸。无论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的信息,通过各种自媒体技术平台,都可实现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途径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频率更高、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四篇:桐北中心小学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桐北中心小学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
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中共桐山街道工委、桐山街道办事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方案》,营造福鼎教育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结合我校教育维稳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地、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社会治安重点排查整治为载体,建立教育综治工作高效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教育综治维稳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校园周边矛盾纠纷,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桐北中心小学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陈素成副组长:王怀溴张庆峰
成员:姚榕生周筠陈文政吴朋松王德玲
董俊植汪捷钟丽娜王明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汪捷任主任。
三、工作目标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着力建立健全创新管理机制,着力加强对留守儿童少年、思想品德有缺陷的学生等社会化管理。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排查整治活动,集中解决各种治安突出问题,提升师生安全感和平安校园建设满意度。建立健全综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学校和谐稳定。
四、工作任务
1、加强领导,抓住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这条主线,强化学校创新管理。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把握保稳定、促和谐、得平安这条主线,为确保工作开展,我校成立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明确具体人员负责办公。
2、强化过程管理,规范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校长是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和教师的具体责任,形成覆盖全校安全教育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综治维稳工作制度、责任制度、情况报告制度、责任查究制等制度,确保各项制度贯彻落实。
3、抓好常规管理工作,使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充分利用课堂、板报、课外活动、征文竞赛等活动形式做好普法宣传、拒毒、拒赌、拒网吧等教育活动。要经常开展法制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普及法律知识,促进健康成长,共建和谐平安校园”为主题,以“拒绝毒品,拒绝赌博,拒绝网吧”和“争当诚实守信孝顺的好孩子,争当尊师好学的好学生,争当文明守法的好公民”的“三拒三争当”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成立“四个队”即由校安保人员组成维护学校
安全的护校队,上放学由学生组成相互照应的路卫队,由学校领导组成的监督师生行为的督查队,由班级学生干部组成的反映学生表现的信息队。开好“四个会”即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村(社区)干部会。推行“五项制度”即学生出勤告知制,首课询问制,课堂交接制,缺课追踪制,家校联系制。切实加大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力度。
4、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突出预防机制,强化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结合校情,针对不同时期的安全形势,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队会、校园广播、安全月等途径,认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重点是开展防火灾、防人身伤害、防传染病、防自然灾害及毒品危害、食品及饮用水卫生、交通安全、预防未成年犯罪等教育活动。加强对建筑物、食品卫生、消防、危险化学药品、建筑物的楼道、栏杆、学校楼道的照明和应急照明等方面进行排查,建立隐患台帐,编制整治方案,在方案中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间四落实,切实加大对隐患的整治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无力整治的隐患要及时报告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每月至少召开1次以上主要领导参加的校园安全专题研究会,每月至少开展1次校园安全大检查或专项督查,并严格执行检查登记制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要为他们开通“亲情电话”。要充分发挥校园保安和校园电子监控设施的作用,加强学校重要部位和重点时段的安全监控,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消除校园安全监控盲点。同时,建立好家校联系卡,层层签订责任状,对有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认真调查,明确监护人的监管责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要经常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夜间校园巡逻,防止不法分子侵入偷窃财产。
5、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创新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要及时向教育局未保办报告学校及周边安全稳定信息,每月按时总结报告学校综治维稳工作开展情况,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教育综治维稳整体管理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倾向性、事故的苗头性等更深层次的信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做好信息创安工作,提高校园突发应急处置能力。要争取社会支持,构建管理网络,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协调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突出抓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和学校安全的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形成有利于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6、坚持依法治校,着力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深化拓展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密切联系,积极协调配合桐山街道政法、公安等部门抓好辍学未成年人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提高师生的治安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设立师德师风信箱,建立师德档案,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安排课时,把安全、反邪、防邪、禁毒和法制等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反邪、防邪、禁毒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五、时间安排
1、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3月底至4月5日)。
这一阶段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层层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二是制订周密的工作方案。三是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办公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加强和创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2、调研摸排整改阶段(4月6日至6月底)。
这一阶段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学校按照“校不漏班、班不漏人”的要求,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突出问题大排查大调研活动,对突出治安问题、安全隐患逐一进行排查登记造册;二是做好重点人员、突出问题的分析研究、登记造册、上报备案工作;三是对排查造册的各种治安隐患落实措施逐一进行防范和整治。
3、建章立制阶段(9月至12月)。
学校要把建设和管理,整治与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符合校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出台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案,建立综治管理台账和软件资料,迎接上级的专项检查。
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2012年3月30日
第五篇:学校安全和学校危机管理培训感悟
学校安全和学校危机管理培训感悟
返回目录 发布时间:2008-5-17 13:05:32 分类:培训体会 已经阅读146次
学校安全和学校危机管理培训感悟
五月七日、八日,嘉兴市第一期和第二期“名校长工程”培训班共八十多位名校长赴浙江教育学院进行为期二天的理论集中培训,这次学习培训的主题是有关学校安全和学校危机管理。培训中,浙江教育学院刘力教授、邱卫东教授和肖远军教授三位学者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向各位名校长们强化了危机意识,阐释了危机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技能,使校长们从思想意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和学校管理策略上得到了启发和提高。本次培训学习,使我感受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确保校园安全为目的,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在此,谈谈个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学校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此,我校确定了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内安全隐患,努力创建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为确保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加强了有关人员的安全工作责任心,真正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杜绝了责任事故的发生。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统一指挥、协调各班工作的开展,第一时间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任务和要求;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一线安全管理,明确分工和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实绩与各班级和教职工学期评估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在实处。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克服四种疏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开展“六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教育活。确定每学期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宣传周”,并举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赛、作文比赛、安全教育讲座、参观相关教育图片展览和组织少年警校、少年军校、“小手拉大手”争创省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等活动,观看宣传挂图、教育图片展,学生掌握了防火、防震、逃生等常识。假期中我们也不放松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放假前夕,我们都印发致学生家长公开信,让家长注意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严防学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克服四种心理,即“凑合”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粗疏心理;坚持“四不放过”,即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甚至提出了对安全工作要小题大做、捕风捉影,保持对安全工作的高度敏感性;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通过这些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切实措施,创建“平安校园”
开展创建安全班级、安全办公室、安全计算机室、安全实验室和安全家庭活动,认真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坚持“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处抓起”的原则,加大安全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严防细查、速改快整,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安装防盗报警器,覆盖了学校所有楼房及办公地点。在师生活动集中和重要部位安装应急灯、人员疏散标志、新购消防器材、维修消防器材,安装更新防盗门、防盗网、防盗窗,加固楼梯走廊护栏、体育活动器械。此外,在以技术防范为主要手段的同时,加强人防安全,严格值班制度和夜间值班巡逻制度,完善值班预案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了学校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自查范围》,在全校各班级、各处室部中设立了安全检查员,要求每天对各自范围内的学生动态、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记录,并向班主任和各部门责任人汇报,最后上报校长;然后由校长签署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在校园各区域配备、完善消防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2.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凡是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及时查清原因,对事故责任者给予严肃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应及时妥善处理。对发生事故不上报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春秋游等大型活动申请报告,得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4.严格值勤值班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实行了教师早晚;轮流值班制度,对学生入校、放学、在校安全,实行全方位、无间隙监控。严格校规校纪,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严肃帮教、处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总之,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五、突出学生安全重点,抓好学生安全管理
1.严格门卫制度,加强值勤值班,严格校规校纪,强调学生进入校园(包括节假日)必须佩戴学生证,不能骑车,每天早中晚学生进出校门时均学生文明礼仪岗和学校行政干部在校门口进行检查。
2.加强课间管理,课间、中午及晚自修前每个级部安排有一名值日教师到各班巡视,杜绝学生在课余时间滋生事端。
3.进一步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邀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的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及安全知识的教育。4.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揭批“法轮功”。
5.加强交通安全法规教育,经常性的进行交通安全常识讲座,教育全体师生注意交通安全。
6.定期联系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寒暑假、双休日、五一和国庆长假,学校都致家长一封信,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醒家长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以保证子女假期中的安全,严防事故的发生。
7.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经常进行检查,杜绝食物中毒的事故发生。
六、定期进行安全工作检查
建立、完善检查制度,落实长效管理。目前,学校已制定了部门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三种形式的安全检制度,认真落实了校园安全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措施。学校安全检查员和各部门责任人每天检查各自范围内的工作工作;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除每周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一次大检查外,还不定期抽查学校安全工作;每学期初、学期末和每年雨季前,学校后勤人员都将所有楼房、水电线路检查一遍,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学校不定时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做好安全工作的方法,解决工作出现的问题,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认识与思考
1.加强对学生的法纪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文明意识教育是抓好学生安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法纪意识提高了,就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三申五令的安全教育就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因此,下一步,学校将抓住安全教育的根本,继续着力探索安全工作的方法。
2.进一步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质量”的意识。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能产生效益,安全是质量的保证和前提。
3.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警钟长鸣,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并做好这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工作。
4.必须切实落实学校安全的十六字方针:即“高度重视、细心工作、全员参与、确保稳定”。
总之,过去的几年,我校为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创设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安全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学校工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建设“平安校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