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20〕31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不合理壁垒,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坚持防疫优先。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落实政府和市场主体的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坚持绿色发展。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禽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协同推进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策引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区域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加快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加强市场调控,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
(三)发展目标。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猪肉自给率保持在 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 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 7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到 2025 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 70%以上和 80%以上,到 2030 年分别达到 75%以上和 85%以上。
二、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四)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继续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重点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推进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加快牛羊专门化品种选育,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和牧区畜牧良种补贴,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推动地方品种资源应保尽保、有序开发。(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五)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增加青贮玉米种植,提高苜蓿、燕麦草等紧缺饲草自给率,开发利用杂交构树、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加强饲草料加工、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促进秸秆等非
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健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全面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技术。加快生物饲料开发应用,研发推广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制定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遴选推介一批全程机械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提高饲草料和畜禽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设施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快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发展,鼓励其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合作和联合经营。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紧密合作,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完善畜禽标准化饲养管理规程,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农业农村部负责)
(八)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指导帮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专业化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畜牧科技服务企业,为中小养殖户提供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疫病检测诊断治疗、机械化生产、产品储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实用科技服务。(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九)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引导养殖场(户)改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清洗消毒、疫情报告等工作。建立健全畜禽贩运和运输车辆监管制度,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落实清洗消毒措施。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和屠宰厂(场)配备相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依法落实疫病自检、报告等制度。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分类指导和技术培训,总结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防控模式。(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疫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排查,建立重点区域和场点入场抽检制度。健全动物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养殖、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动物疫病信息管理。完善疫情报告奖惩机制,对疫情报告工作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对瞒报、漏报、迟报或阻碍他人报告疫情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建立基于防疫水平的养殖场(户)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口岸动物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提升口岸监测、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收购、贩运、销售、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农业农村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建立健全分区防控制度。加快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落实省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及畜禽产品调运监管和市场供应等工作。统一规划实施畜禽指定通道运输。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规模
养殖场(户)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推进动物疫病净化,以种畜禽场为重点,优先净化垂直传播性动物疫病,建设一批净化示范场。(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提高动物防疫监管服务能力。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边境监测站、省际公路检查站和区域洗消中心等建设。在生猪大县实施乡镇动物防疫特聘计划。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合理劳务报酬。充分发挥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作用,支持其开展动物防疫和疫病诊疗活动。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兽药及饲料生产企业组建动物防疫服务团队,提供“一条龙”、“菜单式”防疫服务。(农业农村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十三)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行业整体水平。持续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地方新建改建大型屠宰自营企业,加快小型屠宰场点撤停并转。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生猪屠宰企业分级管理。鼓励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肉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规范牛羊禽屠宰管理。(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快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运输。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拓展销售网络,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规范活畜禽跨区域调运管理,完善“点对点”调运制度。倡导畜禽产品安全健康消费,逐步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疫病监测、畜禽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加快畜牧业信息资源整合,推进畜禽养殖档案电子化,全面实行生产经营信息直联直报。实现全产业链信息化闭环管理。支持第三方机构以信息数据为基础,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营销和金融等服务。(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肉品进口来源国和进口品种,适度进口优质安全畜禽产品,补充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稳步推进畜牧业对外投资合作,开拓多元海外市场,扩大优势畜禽产品出口。深化对外交流,加强先进设施装备、优良种质资源引进,开展动物疫苗科研联合攻关。(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十七)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旗)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液体粪肥机械化施用。对畜禽粪污全部还田利用的养殖场(户)实行登记管理,不需申领排污许可证。完善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标准,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种植业生产中施用粪肥。统筹推进病死猪牛羊禽等无害化处理,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合理制定补助标准,完善保险联动机制。(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加强农牧统筹,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农区要推进种养结合,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户),促进粪肥还田,加强农副产品饲料化利用。农牧交错带要综合利用饲草、秸秆等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牧区要坚持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原,鼓励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和生态牧业合作社。南方草山草坡地区要加强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养殖。(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缺水地区要发展羊、禽、兔等低耗水畜种养殖,土地资源紧缺地区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养殖业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依法加强饲料中超剂量使用铜、锌等问题监管。加强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实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建立畜牧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推广绿色发展配套技术。(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发展畜牧业生产、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负总责,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禁养限养。加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鼓励主销省份探索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畜禽生产,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保障畜牧业发展用地。按照畜牧业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支持解决畜禽养殖用地需求。养殖生产及其直接关联的畜禽粪污处理、检验检疫、清洗消毒、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占补平衡。畜禽养殖设施原则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但须补划。加大林地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依法依规办理使用林地手续。鼓励节约使用畜禽养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加强财政保障和金融服务。继续实施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畜禽产品初加工等环节用水、用电优惠政策。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现有渠道,加强对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和畜禽产品冷链运输配送体系建设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支持具备活体抵押登记、流转等条件的地区按照市场化和风险可控原则,积极稳妥开展活畜禽抵押贷款试点。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主开展畜禽养殖收益险、畜产品价格险试点,逐步实现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畜牧业产业投资基金和畜牧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财政部、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强化市场调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畜牧业生产和畜禽产品市场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科学引导生产和消费。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各地根据需要研究制定牛羊肉等重要畜产品保供和市场调控预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推动修订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畜牧业法制化水平。简化畜禽养殖用地取得程序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种畜禽进出口等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推进“一窗受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司法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国务院办公厅 2020 年 9 月 14 日
第二篇: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畜产品是百姓“菜篮子”重要农产品,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精神,促进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好初级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坚持全产业链谋划、全要素投入和全方位服务,实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程,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供有力的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禽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协同推进畜禽养殖、绿色有机种植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牧结合、草(料)畜配套、种养循环,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科技赋能,优质高效。强化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动集约化、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实现降耗提质,节本增效,增强畜牧产业市场竞争力。
质量优先,提质增效。推进良种覆盖和良法配套,加强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水平。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升防控能力,落实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品牌主导,一体发展。坚持以全产业链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品牌培育,健全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畜牧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肉蛋奶等国家重要农产品战略保障地位更加稳固,奶牛、肉牛、生猪等主要养殖产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省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80%,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其中:奶牛存栏150万头,生鲜乳产量730万吨,实现产值330亿元;肉牛出栏400万头,实现产值900亿元;生猪出栏2800万头,实现产值900亿元),年均递增7%以上,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35%左右。二、加快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四)持续推进奶业振兴。
加快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落实国家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有关政策,培育适度规模奶牛养殖主体,支持草畜配套、奶牛场智能化配套建设。鼓励和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同大型养殖企业、社会资本联合建设奶乳“一体化”万头规模养殖场,稳步扩大泌乳牛数量,提升奶源基地供给能力。支持使用优质冻精,推广性控冻精繁育技术,加快奶牛群体改良,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推广使用牧场信息化管理、精准饲喂、疾病预警等高产高效生产和管理规程技术,全面提升奶牛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市(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负责落实,不再列出〕(五)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优化肉牛产业区域布局,引导肉牛产业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北部扩展。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支持15个牧业半牧业县肉牛等草食家畜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支持肉牛养殖场使用优质冻精改良肉牛或低产牛。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XXX农垦集团、XXX集团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加快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带。(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XXX农垦集团、XXX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切实稳定生猪生产。
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制度,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强化能繁母猪和优势产能保护,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支持机制,防止生猪产业大幅波动。建设省级生猪生产性能评估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核心育种场和商业化种公猪站,实施原种猪引进补助政策,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覆盖率。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基地”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稳产保供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大力发展鹅产业。
推进鹅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发展方向,鼓励企业以自建或合作的方式扩规模、延链条、提品质、创品牌,构建良种繁育孵化、规模饲养、产品回收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商品鹅稳定均质供应。鼓励加工企业发展分割、熟食制品以及鹅绒、鹅血、鹅油深加工,集中打造区域品牌,真正将资源品种优势打造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快发展肉羊、鸡及特种养殖业。
鼓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龙头企业实际,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为主要发展形式,利用国家草原生态补奖和肉牛肉羊扩群提质行动政策,支持肉羊产业持续发展,扩大群体规模,提高饲养水平,提升规模效益。推进肉鸡、蛋鸡等畜禽品种适度规模经营和“一体化”发展,支持大型养殖场提质增效。引导具有XXX特色优势的狐、貉、鹿、驴、蚕蜂等特种养殖业快速发展,挖掘增长潜力,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建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九)加强良种培育。
坚持质量农业发展方向,加强国家和省级保种场建设,加快民猪、林甸鸡、籽鹅、XXX黑蜂等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实施黑XXX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以“两牛一猪”为重点,开展品种登记、基因组检测与评估、生产性能测定等育种工作。奶牛以提高群体平均产奶性能等综合指标为重点,建设种公牛自主培育系统,提升供种保障能力。肉牛以培育高端肉牛品种为目标,加快推进“华牛”选育。生猪以加强本土化品种选育为重点,形成XXX种猪品牌,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坚持科技农业发展路径,实施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同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企深度融合,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转化和推广,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企业开展覆盖畜牧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提升养殖、防疫、加工等各环节标准化水平。加大对养殖、加工等各环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专业、有技术、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落实粮改饲、苜蓿基地支持政策,扩大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种植面积,将燕麦等优质饲草纳入支持范围。支持省级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全株玉米青贮等质量评定标准,建立青贮日粮饲喂技术推广体系,推动饲草料专业化生产。推进秸秆等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氨化、碱化、气爆化、发酵等先进饲料化加工技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全面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技术。加快生物饲料、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等研发应用,提升饲料产品品质和利用效率,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实现应补尽补。探索推进主要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建设推广一批机械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培育新型畜牧机械装备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式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大养殖设施装备研发、鉴定力度,加快成套机械装备向全畜种、全环节推广应用,鼓励养殖企业开展物联网、智能化改造,促进畜牧生产机械与养殖工艺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动物防疫职责任务落到具体机构,避免职责悬空、任务落空,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全链条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保障,落实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政策,保证动物检疫协检员、村级防疫员合理劳务报酬。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加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经费投入,推进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机制。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完善补助机制,促进病死畜禽及时收集和规范处置。强化畜禽调运管理,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严厉打击运输未经检疫畜禽以及收购、贩卖、销售、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省委编办、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
(十四)提升畜禽屠宰加工行业水平。
持续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建改扩建年屠宰生猪能力15万头以上的大型生猪屠宰企业,加快小型屠宰场点撤停并转。鼓励有条件的生猪屠宰企业创建国家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推动省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探索生猪屠宰企业分级管理。鼓励畜禽屠宰企业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支持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精深加工和皮毛骨血副产品综合利用,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用于生产发展资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引导推动粗放式肉品生产模式向精深加工产品及熟食制品生产模式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
推行“集约规模养殖、就近集中屠宰、冷链运输配送、冷鲜冷冻上市”模式,推进由“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支持屠宰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逐步构建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大型屠宰加工企业自建或联建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能力。鼓励市县级中小屠宰场点新建改扩建冷库、预冷库、保鲜库,实现畜产品就近加工储存。倡导畜产品安全健康消费,逐步提高冷鲜肉消费比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
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畜牧业全链条各环节应用,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疫病监测、畜禽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化智慧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大型规模化数字化智慧牧场试点,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完善动物防疫和“智慧龙牧”数字化平台,推进畜禽养殖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快畜牧兽医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畜牧兽医一张图管理。(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加强畜牧业品牌培育。
坚持以品牌农业为引领,着力培育畜禽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绿色生态XXX奶、XXX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叫响全国。鼓励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做特做优华牛、民猪、林甸鸡、籽鹅、XXX黑蜂等具有黑XXX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持续推进企业品牌塑造,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养殖场共建企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设计,强化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精品畜产品品牌。发挥畜禽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作用,开展行业规范、技术服务、市场推广和品牌培训服务。(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加强畜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奶牛繁殖育种交流合作,引进优质奶牛冻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畜牧业对接交流,综合研判重大动物疫情传入风险,共同建立监测和防控体系。开展非洲猪瘟监测和防控体系研究合作,不断加强国际间联防联控。扩大与俄罗斯等国家禽肉、牛奶、乳制品贸易合作,促进进口畜产品国内精深加工,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需求。加大畜牧产业国际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高质量现代化畜牧产业合作项目交流与合作,提升我省畜牧业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引进优质种畜禽和种质资源绿色通道。(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哈尔滨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持续推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十九)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给予补贴。推广固体粪便堆肥发酵、液体肥料化利用、粪污与作物秸秆菌剂混合发酵成肥及能源化生产天然气技术等多元化利用模式。推进有机肥生产与利用,支持符合条件地区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推动农业“三减”和农牧绿色循环发展。对畜禽粪污全部还田利用的养殖场(户)实行登记管理,不需申领排污许可证。统筹推进病死猪牛羊禽等无害化处理,完善信息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合理制定补助标准,实现无害化处理同保险联动。(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黑XXX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促进农牧循环发展。
加强农牧统筹,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秸秆和粪肥综合利用发展模式。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户),促进粪肥还田,加强农副产品饲料化利用。重点推广秸秆饲料化技术,推进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养殖。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和生态养殖合作社。(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
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方向,结合资源环境禀赋,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依法依规划定和管理禁养区。严格执行投入品安全使用规范,依法加强饲料超剂量使用铜、锌等问题监管,强化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实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深入开展“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兽用抗菌药等专项治理行动,开展畜禽屠宰和兽药饲料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检打联动,依法严厉打击养殖环节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行为,坚决杜绝使用违禁药物,严防不合格畜产品流入市场。(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各市(地)政府(行署)把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和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各市(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研究解决融资、用地等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健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效能,分层次、差异化支持畜禽经营主体发展。引导省级专项资金、产业基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支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农业发展转移支付指导性任务资金和省级统筹相关资金重点用于“两牛一猪一禽”发展。鼓励市县政府利用专项债券资金,建设一批符合要求的基础设施齐备、项目收益覆盖债券本息的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园区,以“交钥匙”工程形式租给企业或专业养殖户发展畜牧业,通过回收租金实现收益。(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发改委、省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强化金融保险精准服务。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活畜禽、养殖圈舍、大型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发挥农业保险增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自主开展养殖收入险、畜产品价格险试点。(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黑XXX省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落实支持畜牧业发展用地政策,养殖生产及其直接关联的畜禽粪污处理、检验检疫、清洗消毒、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农业设施用地,实行耕地“进出平衡”后,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占补平衡。加强对畜牧业使用林地草地支持,依法依规办理使用林地草地手续。简化畜禽养殖用地取得程序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从境外引进畜禽、蜂遗传资源等审批(审核)程序,推进“一窗受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省农业农村厅、哈尔滨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六)强化市场调控。
依托产业信息化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畜牧业生产和畜禽产品市场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准确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科学引导生产和消费。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各地根据需要研究制定牛羊肉等重要畜产品保供和市场调控预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十四五”期间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1.奶牛良种补贴。“十四五”期间,支持规模奶牛场使用优质奶牛冻精,推广性控冻精繁育技术,加快奶牛群体改良,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对规模奶牛场使用优质冻精按照实际价格的50%给予补贴,普通冻精每剂补贴不高于100元,性控冻精每剂补贴不高于150元。全省每年支持使用优质冻精40万剂。
2.肉牛良种补贴。“十四五”期间,支持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肉牛群体改良,增加优质肉牛存栏,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对肉牛规模养殖场使用优质冻精改良肉牛或低产牛,按照冻精实际价格的50%给予补贴,每剂补贴不高于150元。全省每年支持使用优质冻精40万剂。
3.原种猪引进补贴。“十四五”期间,支持种猪场和规模猪场从国外或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引进原种猪,增加优质父母代种母猪群体和优质商品猪供应能力。对从国外引进原种猪,规模超过100头的,按照每头不高于3000元补贴,单个主体补贴不超过500万元。对从省外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引进原种猪,规模超过200头的,按照每头不高于1000元补贴,单个主体补贴不超过300万元。全省每年支持引进原种猪1万头(国内外各5000头)。
4.大型奶牛养殖场建设补贴。对新建存栏3000头以上的大型奶牛养殖场土建、购置设施设备、购买奶牛给予补贴。存栏规模3000头奶牛场补贴15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0头规模,增加补贴资金500万元,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规模养殖场建成验收且奶牛存栏超过60%后,兑现80%补贴资金,奶牛存栏超过80%后,兑现剩余补贴资金。
5.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鼓励生猪生产流通,引导产销有效衔接,保障市场供应安全。支持生猪调出大县在生猪生产环节的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防疫、保险及流通加工环节的冷链物流、仓储、加工设施设备等发展方面支出。
6.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鼓励和支持转变草牧业发展方式,提高草牧业现代化水平,减缓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提升牛羊等草食畜禽养殖效益和供给能力。支持15个牧业半牧业县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禽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7.白鹅产业集群建设奖补。在鹅养殖重点地区,对鹅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商品鹅标准化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鹅屠宰加工、鹅产品精深加工及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各县(市、区)当年实际有效自筹资金审核确认,单个项目实施主体获得奖补资金不超过审定自筹资金的30%。全省每年支持资金5000万元,连续支持2年。
8.粮改饲补贴。支持草食牲畜饲喂全株青贮饲料,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促进规模养殖和节本增效,带动种植结构调整。对奶牛、肉牛等草食牲畜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以及青贮专业合作社收贮全株玉米青贮给予补贴,每吨补贴不高于60元。
9.苜蓿基地建设补贴。支持饲草种植合作社、饲草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场三类主体发展苜蓿种植,为奶业发展提供优质苜蓿草产品,促进奶牛综合生产能力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对新种植集中连片1000亩及以上的苜蓿种植基地,按照每亩不高于6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10.疫情监测站建设补贴。支持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和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建设,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26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和13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更新换代动物疫情监测仪器设备给予补贴,每站一次性补贴50万元。
11.动物强制免疫疫苗补贴。加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贴经费投入,推进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机制,防范全省重大动物疫情风险,保障畜牧业产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在国家动物强制免疫疫苗补贴基础上,增加动物强制免疫疫苗补贴经费2000万元。
1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贴。支持病死畜禽及时收集和规范处置。在国家对病死生猪集中无害化处理补贴的基础上,对集中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牛、羊、禽给予补贴。预计每年补贴处理病死牛1万头,每头补贴不高于500元;补贴处理病死羊5000只,每只补贴不高于70元;补贴处理病死家禽1000吨,每吨补贴不高于1000元。省级财政补贴80%,包干使用。
13.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补贴。省财政一次性注入融信畜禽产业基金2亿元,采取“有限合伙+股权投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3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工艺处理,将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病死畜禽等转化为有机肥、天然气、油脂等系列产品,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4.省级绿色种养循环补贴。选择基础条件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融信畜牧产业基金项目配套的3个县(市、区),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每个县(市、区)落实试点任务面积达到10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兑现补贴资金1000万元。
二、“两牛一猪”一体化发展政策
15.奶乳“一体化”万头奶牛养殖场先建后补。“十四五”期间,对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合作参股联合新建奶乳“一体化”万头规模养殖场的土建、设施设备购置和购牛给予补贴,每个养殖场省级财政补贴5000万元。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整合产业基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专项债券资金等给予5000万元支持。规模养殖场建成验收且奶牛存栏超过6000头后,兑现80%补贴资金;奶牛存栏超过8000头后,兑现剩余补贴资金。每年支持建设万头奶牛养殖场10个。
16.肉牛屠宰加工补贴。“十四五”期间,对新建年屠宰及加工能力10万头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按照总投资的1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000万元。项目竣工验收后,年实际屠宰加工量1万头以上且深加工比例超过50%,兑付补贴资金。
17.生猪屠宰加工补贴。“十四五”期间,支持大型养殖屠宰企业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对新建年屠宰及加工能力100万头以上生猪屠宰加工厂,按照总投资的1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1000万元。项目竣工验收后,年实际屠宰加工量30万头以上且深加工比例超过50%,兑付补贴资金。
三、普惠性政策
18.贷款贴息。“十四五”期间,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畜牧产业发展。对种猪场、奶牛、肉牛、生猪、鹅等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用于生产发展资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按照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补贴。全省每年计划贴息1.5亿元。
符合本政策措施,同时符合我省其他扶持政策规定,按照从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篇: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 为加快我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湖北省畜牧强县(市、区)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我市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畜牧业发展速度、产业规模、现代化程度等仍有较大差距。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适应形势和任务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畜牧业发展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秦巴山区扶贫开发进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真正把加快发展畜牧业摆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努力实现畜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牢牢把握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重要机遇。一是政策持续向畜牧业倾斜,国家的投入逐年加大。二是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需求日趋旺盛,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使沿海畜牧产业逐步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北方地区禁牧还草,草地畜牧业正向农区发展。四是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畜牧业建设正在起步,为我市争先赶超提供了机遇。五是国家支持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畜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多方争取政策项目支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明确畜牧业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特色产业建设为主攻方向,以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手段,突出山羊、猪禽、肉牛等发展重点,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狠抓加工增效、强化质量监管、保障产品安全,努力实现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建设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力争全市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200万头、12万头、150万只、4000万只,肉、蛋产量分别达到24.7万吨、7.9万吨;畜牧业产值70亿元(现行价);生猪、牛羊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建成,全市畜产品加工值达到55亿元,与牧业产值比达到0.8:1,畜牧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到2020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250万头、15万头、200万只、6000万只,肉、蛋产量分别达到32.5万吨、11.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加工值150亿元,与牧业产值比达到1.5:1,畜牧业产业化基本形成。
(三)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突破性发展四大优势特色畜牧产业。一是做强山羊产业。房县、郧西县、郧县要集中一切资源支持发展山羊产业,努力建成全省优质山羊供应基地。二是做优生猪产业。郧县、竹山县、竹溪县要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建成全市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基地。三是做大肉鸡产业。丹江口市、十堰城区要利用区位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大肉鸡产业,满足雨润集团肉鸡加工的需要。四是做精特色产业。竹山、郧县、丹江要加大郧巴黄牛、郧阳大鸡、白羽乌鸡
等特色品牌的开发力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打造绿色、生态、安全无公害品牌。要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具有十堰特色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加大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力度
(一)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加强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郧西县、竹山县、郧县等主产区要建立马头山羊、郧巴黄牛、郧阳大鸡、白羽乌鸡品种资源保护场,划定保护区,开展选育提纯,提高品种质量。二是大力支持建立种畜禽场。要通过项目争取、财政扶持、民营资本参与、招商引资等措施,建立猪牛羊禽良种场,确保种源供应。鼓励支持规模养殖户建立种源供应基地,实现自繁自养。三是支持乡镇兽医站建立牲畜人工授精站、牛羊冻配罐点建设。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二)着力构建饲料饲草生产供应体系。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高度重视饲料饲草生产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引进饲料品牌企业兴办饲料加工厂,完善饲料生产供应体系,保障畜牧业发展需要。二是加大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力度,推广普及青贮、微贮技术,确保牛羊饲草供应。三是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果园套草、天然草场改良,推广割草养畜,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积极创建畜牧强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畜牧强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力争创建房县、郧西现代山羊养殖示范区,郧县、竹溪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区,丹江现代肉鸡养殖示范区,郧县、竹山现代肉牛养殖示范区,并积极争创畜牧强县。通过创建畜牧强县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不断提升我市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坚定不移地抓好百万只山羊产业建设。围绕建设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定不移地抓好百万只山羊产业建设。要以建设山羊养殖大县、大乡、大村、大户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山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60个重点乡镇养羊基地,山羊出栏量达到150万只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培植1-2个山羊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山羊60万只,加工产值10亿元。努力把马头山羊打造成湖北的著名商标,全国的知名品牌。
(五)扎实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和“四大建设”。要大力推进以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全面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四级联创”(部省市县)和畜禽养殖大县、大乡、大村、大户“四大”建设。到2015年,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达到6000个以上,其中达到“四级联创”标准的4000个;建设山羊养殖大县3个(房县、郧西县、郧县),生猪养殖大县2个(郧县、竹溪县)、肉牛养殖大县3个(丹江口市、郧县、竹山县)、肉鸡养殖大县1个(丹江口市)、蛋鸡养殖大县2个(郧县、竹山县),规模养殖大乡80个,规模养殖大户2万户;畜禽规模养殖的比重占总饲养量的80%以上。
(六)支持移民安置点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为确保库区移民生存发展的需要,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库区有关县市区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采取国家扶持、政府补助、部门支持、业主自筹等方式,在移民安置点内统一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治污、规范养殖。解决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七)创新和优化畜牧业发展模式。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模式,推行健康养殖,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并举。要大力发展生猪“150”、山羊“1235”、肉牛“165”、蛋鸡“153”、肉鸡“156”等以家庭为主的新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畜-沼-茶(菜、果)”等循环经济模式,配套建设沼气设施,优化粪污处理技术,确保排放达标。库区周边适宜畜禽养殖的地区,要全面推行生物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粪污零排放。
(八)加快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
要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扶持等形式,重点引进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建立200万头生猪、100万头(只)牛羊以及饲料加工龙头企业。要进一步支持丹江福润肉鸡、城区伊兰清真和郧西天源牛羊、竹山鑫福和竹溪高山腊肉、郧阳松针蛋等本土生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壮大龙头企业集群。
(九)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培育畜禽养殖合作社、畜牧行业协会等社会经济组织,把各企业和养殖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畜牧企业和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和保护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十)努力创建特色畜产品品牌。要抓好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申报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及时申请马头山羊、郧巴黄牛、郧阳大鸡、白羽乌鸡等特色产品商标注册,打造我市特色畜产品品牌。要加大特色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窗口,提高我市优质特色畜产品的知名度。
五、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健全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手段,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为疫病防控打好坚实基础。要逐年增加动物防疫资金并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需要;要强化动物免疫,提高质量,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达标,把畜禽发病死亡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要建立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完善预警控制机制。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要按照“早、快、严”的原则,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果断采取综合措施,迅速控制并扑灭疫情。
(二)切实加强畜牧兽医执法监督。要认真贯彻执行《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抓好种畜禽管理,建立和完善畜禽养殖档案;加强草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执法监督,确保畜产品检疫率达到100%;加强对兽药、饲料市场监管,严禁违法使用投入品;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可追溯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绝对安全。
六、努力营造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法》、《畜牧法》的要求,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将整合竹房城镇带、汉江经济带、“四百万工程”建设资金,支持畜牧业产业化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畜牧强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达标单位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给予奖励。
(二)加大部门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高度倾力支持畜牧业发展。各项扶贫资金、贴息贷款、科技三项经费等涉农资金优先用于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各级财政、发改、扶贫、畜牧、科技、农村能源等部门要积极申报畜牧业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投入;统计部门要做好统计和信息服务工作。
(三)积极争取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创新服务,积极发放小额农贷和联保贷款等惠农产品,支持农民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各政策性农业保险承办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各级政府担保机构对标准化程度高、效益好、守信用的规模养殖户要放宽条件,积极提供担保服务。
(四)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财税〔2008〕149号文件规定,对企业从事畜禽养殖和畜禽(饲料、牧草)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
按国税发〔2003〕149号文件规定,对从事畜产品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月销售额未达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按国发〔2010〕40号文件规定,开通畜产品“绿色通道”,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五)切实保障发展用地。经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者同意,鼓励以未利用地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临时性畜牧场、饲养场等非固定畜禽养殖场占用农用地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管理,占用林业用地按林业有关法规管理。建造永久性畜牧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确需占用农用地、林用地的,要依法办理农用、林用审批手续。畜产品加工企业征用土地依法报批,除上交中央、省和补偿给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费用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费等地方留成部分依法按标准下限征收,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时,土地价格给予适当优惠。制定畜禽养殖小区、规模饲养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用地规划,鼓励在交通便利的畜产品集中区建设养殖小区。
七、抓好畜牧兽医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
(一)狠抓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快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健全防疫冷链体系,建立村级兽医室。要充实乡镇动物防疫和检疫执法监督人员,配足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二)加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县乡畜牧兽医机构缺编人员要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聘录用。要采取与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办学的形式,为乡村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和规模养殖场培养离土不离乡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改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人员待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是发展畜牧产业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要将核定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资、养老、医保等事业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钱养事经费的40%以上要用于补助基层畜牧兽医站。乡村畜牧兽医人员年人均补助工资不低于2万元,并全部纳入养老、医保对象。
八、切实加强畜牧业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各级政府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牧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措施,组织督导检查,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二)建立绩效考核。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畜牧业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年终进行考核并作为评先的依据之一。
(三)强化督办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畜牧业发展目标,落实发展措施,加强检查督办,认真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努力推动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2010年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方案
2010年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要求,促进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畜牧业发展。以畜禽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农业产业化“双千提升行动”,突出抓好畜牧业良种繁育和畜禽产品深加工,提升我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对合肥经济圈其他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监管体系化、推进畜牧业现代化” 的“五化推一化”发展战略,加速全市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2009年全市畜牧业发展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肉类总产40.7万吨,蛋类总产12.7万吨,牛奶7万吨;出栏生猪250万头,家禽12700万只,存栏奶牛3.2万头。
(二)新建种畜禽场20个,其中达到市级奖补标准的6个。
(三)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200个,其中达到市级奖补标准的30个。
(四)新增畜禽无公害产品6个。新增市级以上认证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20个,其中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2个。
(五)畜禽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禽养殖业产值比达到1.5:1。
三、主要措施
(一)认真组织实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全市养猪业、家禽业和奶业3个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三县制定各自主导产业单项规划。同时,组织龙头企业编报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根据规划和重点项目引导产业发展。组织编制全市“十二五”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
(二)积极做好市级奖补政策的实施工作
继续加大力度,宣传市政府出台的发展现代畜牧业奖补政策及实施细则,扩大政策知晓面,争取吸引更多资本投资现代畜牧业。同时,对在项目验收奖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奖补政策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三)努力向上争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
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以三县生猪、家禽、奶牛发展单项规划和龙头企业项目为基础材料,编制备选项目,积极向上申报争取支持。一是继续大力宣传《安徽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要求提前准备好发展规划和项目,力争全市申报财政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继续取得好的成效。二是积极通过发改部门和省农委向上争取中央国债资金项目。三是积极向省农委、省财政争
取省级财政支持的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畜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四是积极向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推荐项目争取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企业发展。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良种业
按照把我市建成全省及与我省相邻地区畜牧良种供应基地的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良种业。一是鼓励支持现有良种企业扩建、改建,提高生产能力;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到我市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畜牧良种场;三是积极推动企业与安农大、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畜牧良种育种工程中心,加大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力度。
(五)大力发展畜禽产品深加工
促进和诚肉鸡加工厂尽快达产,万润生猪屠宰加工厂尽快投产。支持现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上马精深加工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培育加工产品品牌,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六)继续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宣传市政府出台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中对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的奖补规定。2010年重点制定以下标准:1.杂羽肉鸡的饲养标准,由合肥温氏公司制定。2.规模养猪大户猪舍建设标准,由合肥温氏公司制定。3.规模养鸡大户肉鸡舍建设标准,由合肥立华公司制定。4.肉鸡加工标准,由和诚公司制定。5.二元杂交母猪饲养标准,由长风公司制定。6.肉鸭饲养标准,由益农公司制定。
积极推荐市地方标准申报省级标准。加快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现有条件好的养殖场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支持温氏、立华、长风等公司带动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基地。继续推进一批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
(七)大力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对规模养殖企业按产业分类进行科技培训。组织企业到养殖发达地区和大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帮助本地企业了解新技术、拓展新思路,促进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与科技主管部门联系,帮助企业和科研院所争取畜牧类科研项目。支持科研院校和企业在我市饲料、畜禽生产、畜禽产品加工等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试验。采取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八)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重点引进动物疫苗、兽药生产,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加工设备制造等我市紧缺项目。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对国内上述类型的大型企业进行摸排,对有意向来我市投资的企业,由局领导带队上门招商。加强与我市三大开发区、县区、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配合,尽可能满足外来投资者的要求。对有意向的项目确定专人跟踪,随时提供服务,为项目落地、建设投产以及企业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使企业招的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九)切实做好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
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坚持以
服务促发展。今年继续做好对以下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早日投产。1.深圳铭基公司肥西县家禽养殖加工项目。2.马鞍山现代牧业肥东县2万头奶牛牧场项目后续工程。
3.伊利公司长丰县2个3000奶牛牧场项目。4.合肥温氏公司肥西、长丰县种禽、种猪场项目以及生猪屠宰加工厂项目。5.安徽和诚公司肥东县、肥西县养殖场项目。6.合肥万润公司肥东县加工厂项目。
四、责任分工
由市局分管领导负责。畜牧处、财务处组织,三县、包河区主管部门落实。
第五篇:促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生态循环畜牧业就是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畜牧业的发展相协调,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畜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
以来 ,人们为追求畜产品的高产出,向畜牧生产投入化学能,在增加畜产品产出率的同时 ,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对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市畜牧业随着规模化饲养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已成为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全市牧业总产值2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4%。2008年末生猪存栏77.99万头,年出栏肉猪115.02万头;xx存栏4.63万头,其中奶牛存栏9971头;家禽出栏2694万羽。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时因为集约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并影响到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市共有规模生猪养殖专业户7224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272个、养殖小区2个),奶牛规模养殖户376个,肉鸡养殖专业户792个,养殖场130个、饲养小区1个。据调查,全市全年畜禽粪便排泄量约130万吨,利用量约100万吨,利用率为89%;全年畜牧场污水产生量约420万吨,年利用污水130万吨,利用率约31%。这些畜牧场中共有173家畜牧场对排泄物进行综合利用,其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一)农牧结合模式。按照种养平衡的方式,充分利用农场周边农田及果园,干粪制成有机肥料,污液储存于储液池中,施肥时以专用管道连通还田。目前,全市共有91家畜牧场采用该模式, 占52.6%。通过该模式的治理,实现了养殖场排泄物合理排放,有利于提高土壤土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二)沼气处理模式。该模式通过预处理池、沼气处理池、氧化塘等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工艺,达到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此类处理模式投入大,处理效果较好,适合大规模猪场适用。全市共有76家采取了此模式,占43.9%。
(三)生物发酵模式。通过生物酶发酵技,实现畜牧场排泄物“零排放”,以达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这种生物发酵模式在我市推广不久,全市共有6家畜牧场采取了该模式,占总数的3.5%。
二、制约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尽管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效益显著,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市的畜牧业经济在实现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区域布局,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资源减少和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着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制约我市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困素有以下几点:
(一)养殖观念落后。养殖户生态养殖意识较低,缺乏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最近几年,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迅速,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许多养殖户将畜禽粪便直排到周边环境中,在造成排泄物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二)基础条件薄弱。长期以来,畜牧业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扰,各项基础设施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地改观,畜禽良繁,动物防疫、畜牧科教等服务体系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加上饲养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不同程度影响了资源的利用,制约着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
(三)土地制约严重。**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均只有三分地。土地资源总量少,综合利用率低,对农业生产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并且在此情况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作为“经济人”,不愿把有限的土地资源投向农业。如对畜牧业的禁养区和限养区的划定就日趋严格,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或工商企业主几乎无法找到畜禽养殖用地发展循环畜牧业。
(四)区域布局欠妥。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加之农民缺乏科学知识,畜牧场建设随意性很强。一些畜牧场周边没有相应的农田、果园、茶园等,粪尿很难就近消化,畜禽排泄物难以大规模有效地利用。
(五)科技推广滞后。在科技研究与推广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还缺乏结合,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现代新科技结合不够等等。由于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技术没有全面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从事畜牧业生产劳动人员,素质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