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凭祥市水利建设扶贫行动方案
凭祥市水利建设扶贫行动方案
水利建设扶贫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5 号),进一步做好我区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广西”建设总体要求,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我市 24809 农村贫困人口、***个贫困村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贫困地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推进贫困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显著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用水条件。
到 20**年,深入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饮水净化”专项活动,解决友谊镇平而村和夏石镇夏桐村约 2063 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左右,水质达标率达到**%左右。完成上石镇 2 个贫困村 20**年小农水项目县建设,推进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和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灌溉条件。
到 2019 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再解决约10***人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左右,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以上。加快贫困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根据贫困村特色农业
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一批特色农业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增产和贫困户增收。
二、政策措施
(一)精准编制,水利扶贫规划。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我市贫困地区实际,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水利扶贫的思路、目标、重点,系统研究解决对策措施。充分了解贫困户、贫困村急需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等水利设施建设需求,突出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建设“短板”,将精准脱贫体现到具体目标任务、项目安排之中,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实施抗旱小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水利项目,精准编制水利扶贫“十三五”规划,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提供精准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责任单位:水利局,发展改革局、扶贫办,各镇人民政府。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精准选择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优势水源,综合采取新建、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积极发展贫困村连片集中供水,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提高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严格按照规程规范确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项目的技术线路或加固方案。采取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方式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贫困村高效节水灌溉。(责任单位:水利局、发展改革局,各镇人民政府)
(三)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水利扶贫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水域,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自治区将筹措资金***亿元左右支持贫困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和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建设。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标准由原来的**元/人提高到**元/人左右。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明显提高贫困村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探索合作共建、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
灌溉工程等建设,发动受益群众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责任单位:水利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各镇人民政府)
(四)实行农村饮水用地、用电、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 号)规定的饮水项目用地优惠政策,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办法(试行)》关于集中统筹和分级保障”的原则,优先保障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各镇人民政府)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适当调整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01 号)规定,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先安排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先安排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输变电设施安装。(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局,南方电网公司,各镇人民政府)
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30 号),按规定免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契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责任单位:国税局、地税局,各镇人民政府)
(五)强化工程建后管护。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及管理职责,完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和维修养护体制。建立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通过财政预算、水费提取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工程维修养护和试行成本补贴。落实水质检测监测经费,进一步加强水质监管,依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定期抽检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及时整改水质不达标问题,确保水质卫生达标。加大贫困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投入,保障区域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水利局、财政局、卫计局)
三、检查验收
(一)工程验收。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扶贫水利项目验收工作,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完善,及时组织复验。
(二)监督考核。要建立脱贫攻坚水利建设分片督查联系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扶贫水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及时通报实施进展情况,督促整改完善。加强扶贫水利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合格。自治区将按照“饮水净化率”绩效考评等要求,对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农田水利建设等情况进行考评,适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扶贫水利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绩效考评及第三方评估结果作为扶贫水利项目资金分配重要依据,实行奖优罚劣。
第二篇:XX县水利建设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XX县水利建设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X发〔2016〕X号)精神,大力实施水利建设扶贫工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根据县委、县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以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为主线,以水利项目建设为抓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到2018年,扭转贫困地区水利发展滞后局面,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力争达到全县平均水平,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与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进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采取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方式,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在贫困村、贫困户用水现状与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县级和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并将实施内容全部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十三五”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在实施计划中优先安排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强化水源保护,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大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从2016年起,力争用3年的时间建设各类集中供水工程20处,建成后供水范围将覆盖18个贫困村,解决1.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拟安排解决5.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安排涉及XX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2017年拟安排解决X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安排涉及5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2018年拟安排解决X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安排涉及X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二)切实加快贫困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对贫困村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摸底,优先安排贫困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从2016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贫困村库塘、堰坝、小水闸、小泵站等“八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打通贫困村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到2018年,规划完成除险加固小型水库37座、清淤扩挖塘坝1613口、清淤农村河沟295条、更新改造小型泵站19座699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200座、改造中小灌区23处6.65万亩、改造灌区末级渠系4.68万亩,使小型水利工程除涝灌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全县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0%以上。省级以上立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到贫困地区,重点支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三)大力建设贫困地区重点水利工程。
加快杭埠镇经济开发区防洪工程、杭北干渠水环境工程、茶谷治理工程建设,以及杭埠河防洪治理、中小河流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列入省市规划内的6座新建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实施,建设4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我县杭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泵站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我县3座电站增容扩效改造工程建设;实施2个贫困乡镇山洪沟治理项目,提高贫困地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完成7座列入全省中小型险闸加固建设规划内贫困县项目建设;在山区、圩区贫困乡村开展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贫困村抗旱水源应急保障率。(四)着力实施贫困地区水土保持工程。
2017年底前,完成国家级贫困县中列入国家重点建设规划的我县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保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0平方公里;在国家安排新一轮规划项目时,争取将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贫困地区纳入规划范围,使贫困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到2018年,初步建立贫困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政府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水利站长为技术总负责的水利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明确水利扶贫工作任务,落实办事机构和人员,精心谋划,综合施策,切实加快水利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要建立贫困村的水利扶贫工作台账,逐村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建设任务,逐年验收销号。(二)加大资金投入。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贫困村水利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补助,支持贫困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对贫困村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给予支持。加大对贫困地区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好过桥贷款、开发性金融、财政贴息等支持政策。(三)完善体制机制。
支持贫困村积极创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模式。对塘坝扩挖、沟渠清淤整治等凡是村组集体能自行建设的简易工程,鼓励和支持村组集体组织受益村民参与自主建设。切实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支持贫困村内用水户协会、灌溉合作社等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积极推行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两部制水价,建立并完善三级水质检测体系,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长受益。(四)强化监督考核。
县水利部门要每年会同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对完成的计划任务及时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销账。要定期开展现场督查、绩效评价等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与项目资金安排、评优评先等挂钩。问题严重的公开曝光,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第三篇:XX市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
XX市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好《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XX〔XX〕XX号),扎实推进全市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总体部署,坚持统筹产业、统筹规划、统筹任务、统筹资金、统筹力量“五个统筹”的基本路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政策落地见效上深度发力,精准到人、统筹到区域,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能人覆盖带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四带动全覆盖”行动,实现扶贫资源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对接,推动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聚焦特色产业扶贫中存在的散种散养、产业单
一、“一送了之”等突出问题,加大对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实施、龙头培育、品牌打造、产销对接、机制创新、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完善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脱贫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减贫带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打好特色产业扶贫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加快推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脱贫。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精准施策。聚焦贫困乡镇(贫困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坚持因人因户施策,通过群众自选适宜产业、政府倡导优势产业、企业带动扶贫产业等方式,科学设计和实施帮扶项目,确保特色产业扶贫落实到户到人,做到产业选择精准、项目实施精准、政策扶持精准、受益对象精准。
2.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贫困乡镇(贫困村)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特色产业覆盖面等因素,结合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积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3.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市场需求,推动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优质、安全、生态、健康农产品,提高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避免不顾实际、机械模仿,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坚决杜绝突破环境容量发展特色产业。
4.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支持的方式,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多元股份合作模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农宅和集体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使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确保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同步推进。
5.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在贫困乡镇(贫困村)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确保贫困乡镇、贫困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并进。
二、目标任务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XX个贫困乡镇XXX个贫困村建立起稳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特色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项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的农户覆盖带动率达到90%,每个贫困户至少与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和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为巩固提升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阶段目标
2018年目标:全面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选准产业,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特色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对贫困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每个贫困村都要形成一个主导产品。加大有贫困乡镇(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创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引导,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工作,力争2018年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带动率达到70%以上,带动全市3181户贫困户10136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2019年目标:支持已摘帽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巩固产业发展成果,确保后续产业发展能带动农户长期稳定增收,提升农业产业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集中力量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发展,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覆盖率达到90%,对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覆盖建档立卡户工作,力争到2019年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带动率达到90%以上。
2020年目标:支持已摘帽的乡镇和行政村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力争到2020年末,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基本达到全覆盖,每个贫困户至少与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全市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持续增收。
三、主要工作
(五)开展扶贫产业和项目精选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结合“一县一业”总体布局,综合考虑贫困乡镇(贫困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有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林产业、工业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合选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加工能力和市场前景,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从生产良种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发展绿色化等多个层次科学设计好产业扶贫项目,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补助标准,具体建设内容和绩效指标等,确保产业选择精准、项目设计精准、带动主体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实施县区“一县一业”、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支持引导贫困乡镇明确主导产业、贫困村明确主导产品,实现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六)开展产业提升行动。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针对贫困乡镇(贫困村)推广运用适宜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加快提高贫困地区农机化水平。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生态养殖装备水平。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支持水资源匮乏的山区、半山区推广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稻(荷)田养鱼,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发展生态净水渔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对传统加工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扶持建设加工基地和园区,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
(七)开展“十大”帮扶模式推广行动。推广政策驱动模式,实行“政策+资源”带贫困户,通过政策手段撬动土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推广龙头带动模式,实行“企业+市场”带贫困户,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展特色产品市场。推广挂靠帮带动模式,实行“挂靠帮带+保底分红”带贫困户,将贫困户享受的贷款和扶持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年终保底分红。推广农旅结合模式,实施乡村旅游开发,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推广能人带动模式,实行“能人+托管带养”带贫困户,发挥能人掌握技术和市场的优势,采取托管代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推广租赁返聘模式,实行“土地租赁+返聘务工”带贫困户,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乡镇(贫困村)流转贫困户土地建立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推广集体反哺模式,实行“集体经济+共建共管”带贫困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收贫困户到集体公益岗位就业。推广抱团经营模式,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带贫困户,以贫困户为主要力量组建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推广培训造血模式,实行“培训+农业产业”带贫困户,将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精准培训到贫困户,提升生产技能。推广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实行“互联网+产业链”带贫困户,突破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产品销售渠道瓶颈。鼓励通过物流补贴、减免费用、全免费用等方式,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
(八)开展“四个一批”示范带动行动。根据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意愿,聚焦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设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培育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均衡上市、减损增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贫困村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围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营销、加工等路径,新培育和规范提升一批扶贫产业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提升行动,鼓励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合作社协同农业社会化服务站、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为贫困户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坚持分类指导、重点培养、典型示范,培育一批发展产业、率先致富、带动群众增收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精准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九)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行动。鼓励贫困地区结合实际,整合各类资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启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工作,制定出台加快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培养发展“种、育、播、耕、防、收、烘、储、加、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订单式、托管式”经营服务。把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项目资金、用地保障、融资保险、示范评定等政策支持的必要条件。建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挂钩奖补激励机制,可按照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户数对企业、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引导在有条件的贫困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土地超过500亩,入股贫困户超过30户以上的合作社,可按照入股贫困户数量给予合作社一定金额的补助,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壮大集体经济。
(十)强化园区发展带动。将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及贫困户入园创业。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机制,通过组织贫困户到园区务工、以订单农业方式反租业主流转土地发展生产等方式,增加务工收入和经营收入。落实进园业主的带动责任,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对带动贫困户效果好的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十一)开展招商引资行动。加大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与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融合度高的企业。实施产销对接工程,每年开展2次农产品展销活动,支持采取会展和专场推介等形式宣传展示地方特色农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就地加工转化,提供市场、信息、物流和品牌打造服务,建立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乡镇(贫困村)挂钩帮扶机制。加快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建立企业和贫困户联动发展的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十二)开展市场品牌建设行动。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参加“云南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申报认定活动,推动贫困乡镇(贫困村)建立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让“土特产”变成“抢手货”。指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进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和管理,积极打造贫困乡镇(贫困村)区域公用品牌。瞄准重点市场,借力国内外重要展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营销,拉近贫困乡镇(贫困村)优质农产品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推动贫困乡镇(贫困村)加强与电商平台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完善县区、乡镇、村3级具有服务农村产品上行功能的物流配送体系。力争到2020年底,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基本畅通,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行动。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能,创新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式,力争2019年10月前完成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推进开展“资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试点工作,选择要素齐备、诚信程度高、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经营效益好、适合资源资产股份化投入的“三变”承接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收益分配改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入股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改革,激活贫困户自有资产资源,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通过各种股权设立,参与股权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收益权要优先分配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集体资产收益向贫困户倾斜的动态分配机制,实现贫困户资产性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十四)开展专家“一对一”帮扶行动。充分发挥9个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建立产业扶贫专家库,全面梳理本地农业科技支撑需求,动员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围绕贫困户创业、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合作组织和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组织相关专家深入一线,依托专家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协助贫困乡镇(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帮助项目实施主体规范项目实施、严格资金使用、按时推进项目,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期建成并发挥作用。根据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清单,鼓励学科专家常驻贫困村从事农技推广、现场开展技术服务,助力培育一批见效快、辐射带动能力强,加快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协调涉农科研院所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研究基地,鼓励学科专家常驻贫困村从事农技推广、现场开展技术服务。
(十五)开展先进农业技术输入行动。结合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的工作实际,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当地有迫切需求、特色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先进农业技术输入行动。引导贫困乡镇(贫困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从新毕业大学生、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按照“强强联手、互相推进”的原则,积极整合市、县区及乡镇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资源,集成应用现代育种、水肥、耕作、种植、管理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加快对引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消化吸收,探索发现适宜当地特色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以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加大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转型升级力度、运用区域性、标准化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地。引导贫困乡镇(贫困村)根据目标市场要求,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
(十六)开展产业扶贫实用人才队伍培训行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扶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返乡创业或担任村干部,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以能人创业的示范效应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增收。以有一定知识文化基础的贫困户为重点对象,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农业技能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获得涉农岗位推荐就业和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快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人以上科技带头人或农村经纪人。
(十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探索建立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收益,力争将一批有一定基础条件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试点乡镇、试点村,通过试点科技成果入股农村新型主体、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成为股东、设置农业科技成果扶贫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完善税收激励、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相关科技培训等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2020年,扶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1—2个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的科技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种养水平较高,有接受现代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意愿的科技示范主体。在贫困乡镇(贫困村)试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权分红、专利授权、购买技术服务等方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对长期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在使用、服务、评价、考核等方面给予制度倾斜,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队伍。
(十八)开展贫困地区绿色发展行动。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生态养殖装备水平。开展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动,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其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先组织符合条件的贫困乡镇(贫困村)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贫困乡镇(贫困村)新一轮退耕还草力度,将新增退耕还草任务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发展生态净水渔业。
四、保障措施(十九)完善投入机制。全面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产业投入的刚性要求,切实加大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的投入力度。规范扶贫资金整合和管理工作,每年各县区用于特色产业扶贫的资金额不得低于本县区扶贫资金总额的30%。针对变相发钱发物问题,整合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入企入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强化资金监管,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保底收益(分红)。将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向带动贫困户多的经营主体倾斜,形成“带动贫困户多、经营主体受益多”的导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充分调动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二十)加强金融支持。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财政贴息、设立基金、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贫困乡镇(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机制。引导贫困乡镇(贫困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扶持力度。合理运用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信贷资源,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满足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的金融需求。配合金融部门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贫困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保障。
(二十一)开展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全市产业扶贫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确保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成果真实,全市农业系统要制定农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系统排查、从严治理当前影响行业扶贫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各农业扶贫领域存在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查改作风建设薄弱环节,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第四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2017-11-0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制定本行动方案。
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6-2018年减少1.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
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
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
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
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的活动中心”。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
到2020年全国2.26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
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
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
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
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
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
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
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
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西部培训基地,组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到2020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2.26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10万人。
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
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
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
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
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
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
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
各地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旅游扶贫成果,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方参与旅游扶贫,共同分享旅游扶贫成果。
各省区市旅游部门牵头,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推进落实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第五篇:5155+ 2020年电商扶贫行动方案
5155+
2020年电商扶贫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开展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为抓手,以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和推动农产品上行为重点,依托我x独特的优质农副产品优势,创新扶贫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扶贫工作融合发展,推动贫困群体通过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自我发展,为我x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注入新的活力,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思路
以建立完善的电商扶贫产业链体系为目标,壮大电商服务平台,培育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农产品上行薄弱短板。着力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打通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的双向流通渠道,充分吸纳各类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动贫困户逐步参与到种养、收购、包装、存储、运输、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全x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致富增收。
三、工作目标
(一)构建农产品网货供销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x项目建设,聚焦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整合x内农业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成立网货供应中心或供应链管理公司,从网货供应、加工包装、追溯品控、品牌培育宣传等方面为电商、微商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利用国内各类平台电商、社交电商,形式多样的构建全网多渠道农产品上行通道,全力打造“电商x”“电商镇”“电商村”。
(二)构建农村物流共享配送体系。整合x内快递、物流公司、邮政班线、客运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闲散车辆等运输资源开展“共享、拼车”配送,创新x域电商物流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商贸、农业、供销、邮政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共享衔接机制,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三)构建电商带贫机制。推动电商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及集体经济增收扶贫等模式深度融合。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及引导本地电商企业深入研究本地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扶贫思路,采取“电商+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第一书记+贫困户”“电商+农业企业+种植基地”“电商+企业+贫困户”等形式多样的“电商+”扶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电商企业所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返给x、乡镇设立的扶贫基金,由基金管理组织分配给贫困户或直接以分红、福利方式补贴贫困户。
四、工作任务
(一)实施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战略
x.培育创建农产品网络特色品牌。按照农产品标准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组织化、基地化生产,强化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质量管控。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地域特色产品品牌。加大莜麦、胡麻油、杂粮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改变包装、挖掘康养要素、增加地方文化要素等手段开发高附加值的网络产品。到xxxx年,至少培育x个以上产品品牌和x个x域公用品牌。
x.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和电商体验活动。积极参加由国内外知名媒体参与的x好产品、好品牌评比大赛,在互联网上推送宣传我x特色品牌。借助全市旅发大会、x“赛羊会”以及各类招商会等大型活动平台设立电商体验区,通过展示、体验宣传我x特色产品。
(二)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x.鼓励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的作用,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共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x.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支持全x专业大户、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涉农经营主体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商业务。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支持组建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机构,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化服务。积极引导x外发展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参与全x农村电子商务,吸引各类电商服务企业和便民服务企业参与全x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全x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主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返乡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巾帼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利用电子商务在农村创新创业,扩大农村电子商务主体。
x.开展电子商务创建示范工作。重点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积极打造电商示范企业、示范网点、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转型升级示范典型,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样本。打造一批电子商务普及应用较好且达到一定销售规模,电子商务产业链比较完备,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镇(乡)、村。
(三)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力度
x.整合资源开展目标性培训。整合商务、农业、扶贫、教育、就业等电商培训资源,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开展契机,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完善培训后服务机制,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电商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增强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展电商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开展对扶贫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培训,提高各类电商应用主体的应用能力,打造一支懂信息技术、会电子商务经营、能带动脱贫的本土电子商务扶贫队伍,为实现农产品销售、农户增收致富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动力;开展各级党政干部的培训,提高其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决策和指导能力。
(四)强化农产品上行
x.积极与成熟知名电商平台合作。结合全x产业特色,围绕错季蔬菜、牛羊肉、胡麻油、杂粮杂豆、x口蘑、火山岩等特色农村产品和手工艺品,组织和引导农村产业合作组织或农民个体与阿里、京东、苏宁、邮乐网、乐村淘、微商团队等国内各类型电商平台对接,指导其根据消费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围绕x域三大主导产业,将特色农村产品打造成为适销对路的网络商品,确定合理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促进措施,使其在淘宝、苏宁、京东、电商扶贫频道等实现销售。
x.完善配套仓储物流体系。加快电商与仓储、物流协调发展,完善x乡村三级仓储物流配送机制,依托工业园区推动建设x级仓储物流中心,逐步建立镇村仓储配送中心与配送服务网点,为工业品下乡和农副土特产品进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x.提高商品转化率和扶贫效能。x域范围内引入x-x家企业加入溯源系统,推动农村产品上行。x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负责建立和引入专业团队,整合本地电商资源,做好产品梳理、安全追溯、产品认证、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工作,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本地农村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农村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推动全x农产品进城市、进社区。同时,要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对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进行电商培训,让其了解电商扶贫的路径和方法,承担起联系专业合作社、梳理农特产品、构建联接贫困户利益机制的任务,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新模式,带动所在村镇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
(五)建立电商公益扶贫机制
xx.引进中国扶贫基金等公益组织参与电商扶贫。政府组织各级扶贫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与各类公益组织对接结合,调动电商企业资源与公益组织相结合实施电商扶贫,x政府对企业和公益组织相结合创新出来的扶贫模式给予支持和推广。
xx.开展电商消费扶贫活动。搭建深度贫困乡镇农产品营销平台,利用节假日等时机,组织电商、旅游团体等开展消费扶贫活动,集中购买贫困乡镇土特产品,培育全社会消费扶贫意识,逐步形成电商扶贫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
xx.设计电商扶贫公用标签。在产品包装和销售宣传方面要突出“扶贫”要素,实施爱心和社会责任销售活动,对销售出去的每件产品提点到产品所在地的扶贫基金中,年底分配到建档立卡农村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城镇低保户、特困职工等困难对象。
xx.引导电商企业设立分销系统。利用微商门槛低、易学的特点,指导企业设立微信分销系统,引导贫困户加入营销团队进行转发、宣传、销售,按绩效获取利润提成。
(六)引导社会力量、民间力量形成产业联动扶贫局面
xx.成立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加快建立电子商务协会,成立电商扶贫服务中心,为x域电商扶贫主体提供服务。对接各x区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示范x承办企业、各类承担或有意扶贫任务的企业、各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慈善公益等组织,协调各类资源进行合作。重点是将更多电商培训、运营、产品标准化建设、包装设计、网络渠道引入我x,催生出形式多样的电商扶贫模式。
xx.组建电商集团公司。引导电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组建集团公司,解决缺少电商龙头企业没有影响力问题。引导公司积极对接投资公司、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获得正常贷款利率下浮的优惠政策或得到大额融资。对接物流公司获得更加实惠的物流价格,推动集团公司与x外电商企业合作,拉动农产品上行,做到做强本地电商产业。
(七)加大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xx.加大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电商企业、仓储物流中心及其配套服务设施所需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积极推动移动x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为电商扶贫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x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x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电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电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领导小组依据电商产业链环节和部门职能成立电商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统筹协调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
(二)完善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乡镇、部门电商扶贫工作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完善电商服务站点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机制,着重培育一批电商精准扶贫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完善电商扶贫绩效评估和工作考核制度,将电商扶贫纳入全x脱贫攻坚考核范围,按照方案进度,确定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对工作实绩突出的部门及企业和个人,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
(三)加大政策扶持。x财政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所需资金经x政府同意后列入政府财政预算。x扶农办和x财政局可根据当地脱贫攻坚实际,研究统筹扶贫和涉农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助推精准扶贫,并积极统筹使用各渠道资金支持电商精准扶贫工作。
x.支持电子商务运营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x建设,从市财政每年切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同时统筹使用商业、农业等渠道资金支持电子商务扶贫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示范创建、电子商务产品资源培育、信息采集、数据维护、产品营销、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方面,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给予资金补贴。
x.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上行渠道建设。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绿色通道。对设置网点开展农产品配送的邮政、快递等物流企业给予奖补。对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销售农产品给予物流补贴。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带动贫困户较多、年网络销售额达到xxx万元以上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或年网络销售额达到xxxx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给予包装策划、宣传营销推广奖补。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和推荐乡村旅游线路,年网络交易额达xxx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和经营主体,可给予绩效奖补。
x.支持冷链物流发展。鼓励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建设冷链物流节点体系,支持完善鲜活农产品各环节的包装、保鲜等冷链物流技术规范和标准化配送车辆的营运技术规范。对建设或配置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可给予资金补贴。
x.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培育。支持培育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开展农特产品网络品牌建设,争创省、市级名牌产品,培育出口名牌。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知识产权等部门认定,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单位,x政府给予奖励。
x.支持金融需求。支持金融企业在我x开展金融便民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支持力度,在授信额度、利率优惠等方面向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创业人员倾斜。对信誉良好、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联系,及时宣传报道我x电商扶贫工作情况。利用宣传单、大型广告牌、墙体广告等形式进行电商扶贫方面宣传,营造电商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各种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大对电商扶贫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电商扶贫的浓厚舆论氛围。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电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适时召开电商扶贫工程现场会,对表现突出的电商扶贫企业和个人,积极推荐到更高层面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