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规划对农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这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对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进行分析,然后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田规划;水利工程;设计
农业工程建设是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农村工程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实际进行工作时必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该种做法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方案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还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
为真正意义上促进农田水利工作的顺利进行,可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按照相关标准与原则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直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农田水利灌溉也会因此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进行农田水利灌溉数量参考工作时不能将平时经验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具体的农作物、现有水利设施状况以及灌区水源的来水状况对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与上述要求相结合来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对水利灌溉数量参考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要深远的影响,为实现农业水利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结合,然后进行充分考虑,真正意义上促进水利规划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与意义。
1.1农田水利抗旱天数。灌溉设施主要有塘坝以及小水库等,上述设施可满足农作物的需水天数就是指农田水利抗旱天数,其中将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力作为主要依据。在连续无雨或者降雨量较为稀少的情况下灌溉设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可满足农作物基本的需水要求。例如某地区的灌溉设施可以保证在连续80天不下雨的情况下满足农作物需水,那么该项水利规划设计的抗旱天数就是80天。农作物需水迫切的时期对抗旱天数的确定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对农田水利抗旱天数进行确定时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然后对将实际情况与之充分的结合,对抗旱天数确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保障。
1.2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水利灌溉工程灌溉用水得以满足的年数与总年数的百分比例就是指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率,该项保证率对时间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指在长时间内。在实际进行农田水利设计工作之前必须对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要求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不仅对相关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促进作用,还对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水源情况以及作物种类对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水源较为充足且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的地区,设计保证率可维持在70%-95%之间,相反在水源较为缺乏且农作物以旱作物为主的地区应将设计保证率维持在50%-80%之间。这对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2.1预测分析规划设计的建设规模
2.1.1确定农田水利各项规模。灌溉面积与经济发展水平哟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好为相互适应的状态。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基础部分。因此在实际进行农田水利规模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将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设计原则,最后将农业发展需求作为前提条件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1.2确定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供求平衡状况。农田灌溉面积可作为一项标准用来衡量区域内水资源供应状况。为实现对小型农田灌溉面积科学合理的分析,可对可供灌溉的水资源进行分析,这对小型农田规划区域水资源的供求平衡状况的确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1.3分析农田水利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实际耕地面积以及自然情况对农田水利灌溉潜力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进行潜力计算时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不仅可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可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进行保障。
2.1.4预测灌溉面积。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预测出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和灌溉面积。
2.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2.1取水方式的设计。取水方式的设计是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不同地区的灌溉水源是确定取水方式的设计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灌溉水源可以分为提水取水灌溉和自流取水灌溉两类。文章重点介绍自流取水灌溉。所谓的自流取水灌溉就是以河流为主的水源。自流取水灌溉有坝取水和无坝取水两种类型。有坝取水是基于农田水利规划附近的水源水位比较低,不能自留到农田中,需要在河道上修低坝或节制闸将水源引导农田来保证正常的灌溉。无坝取水又可分为建闸与不建闸两类。如果没有建闸在防汛期很可能发生水流量无法控制,进而洪水冲毁河道,农田被淹的情况。
2.2.2灌溉渠的设计原则。灌溉渠的设计原则应该结合国土、农田、林业、道路等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综合考量,水土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整合。首先,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是各行各业所必须坚持的通用原则,没有了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它具有普遍性,同样也适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中,高填方、深挖方以及难工险段的渠道工程应该尽量避开,还要尽量远离河流,以免发生山洪、泥石流冲毁渠道。此外还应该配有相关的泄洪与排洪设施。其次,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应该充分利用地理自然优势来设计灌溉渠道。具体操作上,灌溉渠道应该设置在高处,排水沟道设置在低处,这样可以顺畅的灌溉和排水,分流出并形成独立的灌排系统,这样更为科学合理。最后,综合利用。集中利用多个经营项目,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另外河水与井水相互灌溉,进而形成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运用的灌溉系统也是一个可利用的好方法,对重点的干支渠进行设计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分析当地的实际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在地形的考量上重点要对一下两种地形进行把握。一种是中积平原型灌区。这种地形,首先要了解其自然地理条件,灌排分开是一种模式。但是该工程位于地面水丰富、排水条件比较有优势的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先决条件,灌溉渠道主要进行冲洗压盐与灌溉,排水沟道进行防渍、除涝以及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另一种平原型灌区。这样的地势往往比较平坦并且比较开阔,耕地面积广。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以及发展度来具体设计干支渠的位置。
农田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农田水利规划势在必行。在实际对水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原则,实现对水利工程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不仅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落实,促使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与意义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颜璐璐.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9).[2]雷兆伟,高皓君.解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科技风,2013(1).
第二篇:农田水利规划
概念及填空
水资源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贮存形式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
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有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
农田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
液态水是土壤水的主要存在形态,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
吸湿水是土壤微粒的表面力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吸附于土粒表面的水分,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薄膜水:当吸湿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微粒只能吸附液态的水分子,在土粒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称为薄膜水,薄膜水达到最大值的含水率称为最大分子持水率。
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
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2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
旱作物田间允许平均最大含水率不应超过田间持水率,最小含水率不应小于凋萎系数。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土壤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
农田水分的消耗包括植株蒸腾、株间土壤蒸发、深层渗漏。
作物需水量影响因素: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含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灌水模数。
灌水方法一般可分为地面灌溉(畦灌、沟灌、淹灌、漫灌)、喷灌、微灌。
渗流阶段分两个阶段:1自由渗流:当渠道渗水不受地下水影响时的渗流。2顶托渗流:当渠道渗水受地下水位的顶托影响时的渗流。
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运量与毛运量的比值称为渠系水利用系数。
田间水利用系数:农渠以下的水的利用系数叫做田间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 :田间所需的净流量与渠首引入流量的之比。
水力最优断面:在渠道比降、糙率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流量所需的最小断面叫水力最优断面。
实用经济断面:实际过程中存在的一组宽浅式的梯形断面,其水深和底宽有一个较广的选择范围以适应各种具体情况的需要,在此范围内又能基本上满足水力最优断面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的断面称为实用经济断面。
灌溉取水方式: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取水。
地下水取水建筑物:垂直取水建筑物、水平取水建筑物、双向取水建筑物。
进水闸有两种方式:侧面引水、正面引水。
完整井:当管井穿透整个含水层时,称为完整井。
非完整井:管井穿透部分含水层时。
洪灾:因降雨过多,大量地面径流得不到及时宣泄,致使农田被淹没造成的灾害。涝灾:由于降雨超深部分在田间形成经流水层和低洼汇集的地面积水引起的。
渍害:由于雨后坡度较小的地区和低洼地,在排除地面积水后,地下水位过高,根系活动层
土壤含水率太大,通气不良,作物根系呼吸困难,甚至在缺氧情况下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土壤盐碱化:但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也高,由于潜水蒸发强度大,地下水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壤盐碱化。
地下水位临界深度:为了保证不致引起耕作层土壤盐碱化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控制地下水位的临界深度主要与当地土壤性质、地下水矿化度及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等因素有关。
排水措施: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生物排水。
大田蓄水能力:旱作物田块土层内部有限度的拦蓄雨水的能力。
排水沟深度确定:设计排水沟时,首先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排水农沟边坡稳定条件、施工难易等初步确定排水沟的深度,然后在确定相应的间距。
简答
1农田水分过多或不足的原因
过多的原因是降雨量过大,农田外地表径流侵入农田,出流不畅;不足的原因是降雨量不足,农田地表径流大量流失,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分大量渗漏,蒸发量过大。2影响入渗的因素: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等
3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以水分自表土的垂直入渗过程为例①取决于供水强度和土壤水的入渗能力②自由入渗过程:入渗初期降水或灌溉强度小于土壤入渗能力③有压非稳定入渗过程地表产生积水,土壤入渗能力呈递减过程④有压稳定入渗过程,土壤入渗能力是饱和入渗。
4、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的解决农田体系统一考虑,这一连续系统称为。
5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土壤因素是内因,决定蒸发量的根本原因,包括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色深和下垫面;气象因素是外因,是决定蒸发变化的条件,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次数和方式。
6各种灌水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畦灌主要适用于窄行距密植作物;沟灌明显的优点是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会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蒸发损失,适用于宽行距的中耕作物;淹灌主要适用于水稻;漫灌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方式,灌水均匀性差,水量浪费较大;喷灌的突出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是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缺点是初期投资大,运行维修费高,受风的影响大;微灌的优点是省水、节能、灌水均匀、增产、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可结合灌水进行施肥打药,缺点是出水孔小易被堵塞,对水质要求高。
7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类型:按各组成部分的可移动程度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半固定式;按压力来源分为机压式、自压式。
8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其优点概括为省水、省能、省地、省工、投资低、运行费用少、适应性强、操作便捷、管理和维修方便。
斗农渠规划布置:
要求:
1、便于配水,提高灌溉效率;
2、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的要求;
3、平整土地,修渠道,建筑物工程量最少;
4、平原区斗渠长3-5km,间距600-1200m。控制面积3000-5000亩。农渠长500-1000m,宽200-400m,控制面积200-600亩。
布置形式:
1、灌排相邻布置。斗、农渠相邻平行布置,适用于地形单一坡向,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
2、灌排相间布置。斗、农渠向两侧排水斗、农沟承接两侧的的排水。适用于地形平坦,或起伏不大的地区,一般灌渠布置在高处,排水沟布置在地处,与灌排相邻布置比,在保证田块一致的情况下,渠道、沟道的长度减少,但流量增加,由于田间斗、农沟、渠断面大多为标准形式,所以工程量减少一半。
续灌: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自始至终连续输水的渠道称为续灌渠道。优点:渠道流量小,渠道断面和建筑物的尺寸小,可减少工程量,节省占地和投资。缺点:灌水时间长,输水水量损失较大。
轮灌:同一级渠道在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内轮流输水的工作方式叫轮灌。优点:同时工作的渠道少,灌水集中,流量大可缩短输水时间,输水水量损失减少,有利于机动调配水量,提高灌水率。缺点:渠道流量大,渠道土方量和建筑物工程量较大,干旱季节影响用水单位均衡受益。
如何改良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除执行排涝、排渍标准外,还必须要求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达到改良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目的。在我国,防治盐碱化通常以地下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
农田排水的方法与措施:
1、明沟排水:指在地面上挖沟或者利用天然沟道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面排水系统,把地上、地下和土壤中多余的水排走,既要能加速排出地面水,又要能降低地下水位,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暗管排水: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内铺设透水管道,形成一个封闭暗管排水系统。
3、竖井排水
4、生物排水。
排水系统的规划—排水方式:
1、水平(沟道)和垂直(或竖井)排水;2自流排水和抽水排水;
3、排涝和排渍;
4、地面截流沟和地下截流沟排水。
排水系统规划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尽量增加自流排水面积,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2、系统分级合理,长短合适,排水与行政区划相结合,以利于机耕和统一管理;
3、尽量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特别注意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保障排水流畅;
4、建筑物尽量集中,尽量减少减少交叉。
5、系统线路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做到“一直、二短、三安全”。
6、灌排配套,有排有灌,保证及时灌溉与排水。
排水口位置的选择:排水口的位置主要根据排水区内部地形和容泄区水文条件决定,排水口应在排水区的最低处或其附近,以便涝水易于集中;同时还要使排水口靠近容泄区水位低的位置,争取自排。由于平时和汛期排水区的内、外水位差呈现出各种情况,所以排水口的位置可以选择多处,排水口也可以有多个,以便于排泄和符合经济要求为准。另外,在确定排水口的位置时,还应考虑排水口是否会发生泥沙淤积,阻碍排水;排水口基础是否始于筑闸建站;抽排时排水口附近能否设置调蓄池等。
容泄区整治:主要目的:降低容泄区水位,改善排水区的排水条件。
主要措施:1疏浚河道2退堤扩宽3截弯取直,整治河道4治理湖泊,改善蓄泄条件5修建减流、分流河道6清除河道阻碍。
第三篇:农田水利论文
这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农田水利这门,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田中灌溉、排水等水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科.灌溉与排水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的科学。众所周知,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搞好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才举杯最基本的发展条件。因此,学好农田水利学是很重要的。
这学期我主要学习了下面一些内容,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灌水方法,灌溉渠道系统,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田间排水,排水沟道系统,分区水利问题以及治理,灌溉排水管理与环境。学完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农田上面看似平凡简单的东西其实是包含了很多的学问了,学无止尽。
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一方面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的窜在着各种不同不利因素。
1.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2.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分布与耕地、人口、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干旱缺水严重。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供水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严重,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达3.7亿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2000年,我国发生大面积干旱,全国累计受旱耕地面积达6亿亩,粮食减产约450亿公斤。灌溉工程管理工作也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部分工程配套不齐全,有些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3.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根据水质监测统计,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达600多亿吨,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全国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形成了部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把土地按相等的面积作整齐划分,灌溉渠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形式在以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修建了许多近代灌溉工程,干支级渠道比较顺直整齐,但对田间渠系和田块没有及时进行建设和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旱作灌区,土地不平整,大畦漫灌,水量浪费严重;水稻灌区串灌串排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合理灌溉、排水晒田,而且造成肥料流失、水量浪费。另一方面,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很不适应因此,兴修水利,大力开展防洪,除涝,灌溉,治碱等水利工作,战胜洪涝,干旱,盐碱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田水利这一古老的工程技术可以远溯至新时期时代,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今后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是,灌溉方法仍将以地面灌溉为主,喷,微灌面积会有较大的发展,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衬砌渠道,管道输水和非充分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将日益发展,改进灌溉管理,提高自动化程度,电子计算机,激光,红外线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灌溉中。
农田水利的研究对象最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另一方面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对于前者,一般采用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来达到目的。农田水分不足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农田水,盐运动规律,探求土壤作物和水分,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指导排灌和改造中,低产田,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分,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研究节水灌溉的技术和理论,这是个重要的一环,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特别是缺水的地区,对此应该格外重视。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总格智力,即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研究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问题,研究灌排系统管理。对于,后者,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分为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现代农田水利技术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在研究时仍需注意以下,首先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以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和联合运用,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洪涝威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探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水资源系统规划,管理和经济论证方法。
我相信,在总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经验,坚持科学的态度,讲究经济效益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农田水利现代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农田水利学这门科学技术会不断的进步。
第四篇:农田水利论文1
浅谈我国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相关问题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大,本文提出了我国发展农田水利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此对如何搞好农田水利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问题;建议
一、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乃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
二、农田水利建设及其主要内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1)农田水利建设,如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设施建设;(2)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3)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而当中的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
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的研究对象最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另一方面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对于前者,一般采用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来达到目的。农田水分不足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农田水,盐运动规律,探求土壤作物和水分,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指导排灌和改造中,低产田,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分,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研究节水灌溉的技术和理论,这是个重要的一环,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特别是缺水的地区,对此应该格外重视。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总格智力,即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研究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问题,研究灌排系统管理。对于,后者,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分为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们国家承受着严重干旱的考验。在干旱灾害来临的时候,农田水利工程突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
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办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了。严重的旱灾面前,突显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尽快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整修、续建配套,除险加固,渠道防渗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土洋结合,采取渠道防渗、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多措并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加强领导,稳步推进。所以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才能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四、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1、中国农田水利存在如下问题:
①灌溉水源日见短缺,很多灌区用水得不到保证。随着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今后缺水问题将日益突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我国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商业用水量不断加大。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出现了用水量日渐加大的迹象。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导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自身利益而肆意排放工业废水,导致水体被直接或间接的污染,连农田灌溉都不能使用。若使用这些含重金属元素超标的污染水,只能导致农田受损,影响农田来年收成的质量与数量。
②水量浪费较大,自流灌区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仅0.4~0.6。灌溉效率低加剧了灌溉水源的供需矛盾。我国现在的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出现了比较明
显的反差对比。在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为保障农业得到建好发展,用水量必须首先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农业水利管理上,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进行管理,但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水利服务站被撤销了。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是农民用水户协会,但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难免会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农民们对用水量的把握有时候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无疑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2、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①进一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加强管理,提高工程效益。②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逐步扩大灌溉面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推广应用新技术,厉行节约用水,包括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低造价喷灌、滴灌,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等,提高灌溉效率。
④加强排水,重视盐碱地、沼泽地和冷浸田的改良以及除涝、治渍工作,促进农田水利进一步发展。
五、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众中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属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这一新形势下,国家应加强领导,下大决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农田水利搞好。大兴农田水利有利于扩大内需、返乡农民工就业安排及农村的节水、节地、节能。
(二)加强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世界各国兴修农田水利都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农场范围以内是以农场主为主,我国也应确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各地组织返乡和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按市场经济原则,承担当地农田水利施工任务,并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统一规划,大幅度增加投入,实施全国农田水利发展计划农田水利工程门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需要资金额巨大。目前,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规模小,部门多,标准不一。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计划和综合考虑。建议由水利部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做好全国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对农田水利所需节水机具、施工机具及材料、用水、用电等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并且是水价等合理化,让农民觉得农业用水用的值。
六、结束语
人类在总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活动中的的经验,坚持科学的态度,讲究经济效益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农田水利现代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农田水利学这门科学技术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 范,李训喜,严家适,等.完善民办公助新机制全面推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于江苏、安徽两省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J].水利发展研究.[2] 李梅华.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6,(5):12-13.[3] 杜 杰,孙海燕.发展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4] 张 丽,陈凌健.当前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问题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5] 刘正平.重庆市农业灌溉工程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6] 李学斌.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7]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M].南宁: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五篇:浙江省农田水利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浙江省农村水利“十三五”发展思路报告
浏览:1043
浏览字号打印页面
农村水利是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是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条件,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
一、“十二五”以来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省农村水利工作以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为主题,以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为动力,以骨干渠系改造、“四小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圩区治理、农村供水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强建设、重管理、求实效,农村水利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农田水利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四年间共完成骨干渠系改造1664公里、田间渠道22711公里,综合整治万方以上山塘5875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5万亩,综合整治杭嘉湖圩区174万亩,至2014年末,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9,大幅度高于全国0.52的平均水平。2014年国家发改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国稽查排名第一;2011年~2014年,水利部、财政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绩效评价连续四年优秀。率先制定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农村饮水安全方面:2003年启动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比全国其他省份起步早、行动快。在国家统一部署“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2009年率先下放工程建设方案审批权限,至2014年末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工作,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提高到98%。并且,2014年,率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率先制定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维修养护经费编制细则。农村水利改革方面:2012年我省为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水利改革任务的全国试点省份。“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农田水利设施区域化集中管护模式,汪洋副总理在2014年~2015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积极推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验收优秀,评选“首席水利员”并送往台湾进行培训交流为国内首创。
二、“十三五”期间工作思路
当前,我省农村水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水利建设还相对滞后、标准偏低,重建轻管未得到彻底改变,设施老化和功能弱化等问题突出,农村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时期我省农村水利工作思路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发展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管护运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完善农田灌排体系。
一方面,继续做好大中型灌区骨干渠系建设,畅通灌溉输水大动脉;继续做好小沟渠、小堰坝、小山塘、小泵站等“四小”田间工程建设,完善末级配水毛细血管;继续做好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提升农业科学灌水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做好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增强区域排涝能力;继续做好杭嘉湖圩区整治,增强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继续做好农村水系连通和河沟池塘整治,增强调蓄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骨干渠系工程建设:大型灌区方面:渠首工程、流量不小于1m3/s的干支渠(沟)及干支渠(沟)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方面:水源及渠首工程、泵站(总装机功率不超过5000kW)、流量不小于0.1m3/s的干支渠(沟)及干支渠(沟)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更新改造。(2)“四小”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山塘(容积在500~10万m3)、小堰坝(设计引水流量小于1m3/s)、小泵站(单座泵站总装机功率小于1000kW)、小沟渠(小型灌区渠系及渠系建筑物,以及大中型灌区除骨干渠系及渠系建筑物以外的渠系及渠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更新改造。(3)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以省政府高效节水“四个百万”工程为示范引领,带动面上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进一步扩大喷灌、微灌、地下管道灌溉面积。(4)大中型农业排灌泵站改造:根据泵站实际情况,采用局部改造、改扩建、拆除重建三种方式,对总装机功率5000KW(含)以上大中型农业排灌泵站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含:进出水建筑物,泵站主机组、机电设备、金属结构,以及计算机监控和信息自动化建设。(5)杭嘉湖低洼易涝圩区整治:按照服从流域总体规划布局,上下兼顾、嵌套设防、分级控制、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圩区治理与骨干排水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新建或加固加高圩堤,扩建或改造圩区排涝泵站,新建和改造水闸。(6)农村水系连通和河沟池塘整治:对流域面积50km2以下的河道,平原区河宽小于10m的河道(不与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内容重复),有水系连通功能的池塘或小型湖漾(不与山塘治理、湖漾整治等项目重复)进行整治。
目前,《浙江省农田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编制,各项重点农田水利工作建设任务正在梳理统计,预期9月份完成编制工作。
2.着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突出“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导向,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一方面,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另一方面,对于偏远、分散、规模小的村级供水工程,实施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联村并网与管网延伸工程:充分发挥城镇水厂优势,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加大单村供水工程整合力度,推进联村并网集中供水。(2)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对2003年以前建设的和部分2003~2006年兴建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老旧不符合建设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3)小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对于偏远山区村级供水工程,重点实施小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工程,因地制宜进行制水工艺改造,配套完善水处理净化和消毒设施。
目前,《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方案》已联合省发改联合印发,计划2014年~2020年提升全省484万人饮水安全水平。同时,水利部正在开展全国农村饮水工程现状与需求调查工作,计划编制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我省将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争取有关建设任务列入国家规划内容,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3.积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强化农村水利管理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相对集中与农民自治相结合等有效管用的建设管理模式,以把握工程质量、效益、资金三要素为原则,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从程序管理向目标管理、形式要求向实际需求转变,调动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理清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归属,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推进运行管护模式创新,探索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和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做法,确保工程能够长期良性运行。二是努力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与水平:以优化人才队伍、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技术装备、健全管理制度为重点,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规范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实时信息报送沟通机制,努力实现项目完工销号管理功能;将涉及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农村水利工程(屋顶山塘、重点农村供水水厂、排涝泵站)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具体措施
(1)继续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灌排兼顾、统筹骨干与田间工程的原则,连片建设、规模化推进,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一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衢州碗窑等5个大型灌区已填报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2016年~2018年),改造骨干渠系及建筑物;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展中型灌区骨干渠系建设。二是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县建设: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南方地区节水减排高效节水发展总体方案》,下一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将包含:田间“四小”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村水系连通和河沟池塘整治三块内容。三是实施高效节水“四个百万”工程建设:我厅为“四个百万”工程总牵头部门,并直接负责“百万亩坡耕地旱粮喷灌工程”、“百万亩水稻区地下管道灌溉工程”建设。四是实施大中型泵站改造:嘉兴南排盐官排涝泵站、湖州吴兴区郭西湾排涝泵站、绍兴诸暨浦阳江排涝站已填报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2016年~2018年)。五是实施杭嘉湖圩区整治工程:杭嘉湖圩区整治工程也已填报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2016年~2018年),希望能够得到中央财政支持。
(2)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
“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是从“源头”到“龙头”,从工程建设标准到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我省农村饮水安全一项系统工程。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目标,一是实施“千厂万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管网延伸和联村并网,以及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城镇管网延伸和联村并网工程300处,农村管网改造800处。二是小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对初期低标准建设的偏远山区村级供水工程,受地理环境制约不能延伸或扩并的,因地制宜进行制水工艺改造,配套完善水处理净化和消毒设施,提高供水水质,实现标准化供水。“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800处。
(3)全面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工作
一是抓好开化等四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试点县工作。用3年(2015年~2017年)左右的时间取得突破和成效,形成一批覆盖不同工程类型、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示范工程。通过先试先行,积累成功经验。二是抓好面上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各市除纳入国家有关部委试点改革范围外,至少确定一个试点县,围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式、工程产权制度、运行管护方式三要素进行探索。三是抓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继续开展浙江省首席水利员遴选工作,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站所建设,继续加强基层水利员培训工作。四是抓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浙江省农村水利信息平台建设:补充开发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圩区整治等项目报送模块,实时掌握工程进度;升级浙江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信息系统,实现基层水利员换证、培训报名、首席水利员评选网上办理功能。同时,继续推进圩区整治、万方以上山塘图上标绘工作,计划新增重点农村供水水厂、排涝闸站上图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作有关建议
(一)研究制定农田水利地方性法规
目前,我省农民家庭收入并不主要依赖于农田产出,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热情不高。农田水利工程实质上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建设管理。由于农业产值占地方经济总量比重很小,一些地方政府没能把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摆到议事日程,停留在主要依靠国家或省安排资金搞些建设。虽然我厅已将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纳入“五水共治”考核、粮食安全考核、国土耕保考核之中,但威力、效果、作用十分有限。建议研究制定我省农田水利相关条例,以法律形式使我省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有法可依;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部门分工协作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受益主体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格局。
(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投入多渠道、多部门,水利、国土、农业、发改、农业综合开发等都有支持,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未能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以及系统的规划指导,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各念各的“经”,投入绩效不理想。一是存在着多头申报、重复申报、虚报冒领政府补助的隐患;二是由于不同部门在项目建设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存在着竞争项目实施区域、争夺项目建设地点现象;三是由于不同部门协调配合难,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权威性不足,成片推进策略很难实现。建议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资金使用方式。
(三)切实改变中央资金项目管理方式
农水项目小、涉及面广,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复杂;而又大多属中央项目、辈分大、要求高;既要干的人努力,又要老天爷帮忙。当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示范县等项目进度滞后,其制约因素主要在前期工作上,一是前期工作程序复杂,基本按照发改委先批复可研,再批复实施方案的程序,在中央计划未明确前不批复可研,而中央计划往往要到下半年才下达,因此可研和实施方案的批复一般都到年底才能完成,使得项目建设到第二年年初才能实施,错过了冬春修水利的大好时机。二是前期工作环节多,灌区改造工程多属原址改造,但可研批复前仍需规划选址及土地预审,水保、环评等环节,导致前期工作时间较长。加上土地征用、政策处理、天气变化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困扰,进度更加迟缓。建议切实改进有关中央资金项目管理方式,放管结合,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