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怎么教育青少年
父母怎么教育青少年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也是要具备智慧、讲究方法的,只有拥有智慧,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父母怎么教育青少年,希望有所帮助!
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二: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三: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四: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五:怀有“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六:懂得自我怀疑的必要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缘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这并不总能靠得住。懂得自我怀疑,防止固执己见,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时时谨慎,用更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会开辟全新的亲子关系和教育境界。
七:教育是帮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八: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第二篇: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教育的方法
1、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以说是引导教育对象参与的原则。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及时吸收对方思想的合理成分,补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讲话留有对象思考的余地。有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句话说到底,不留余地,反倒引起对方的反感,冲淡了教育的效果。
互动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
这就是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这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表现。因为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
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从浅层面活跃、生动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解决深层思想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宜先安排较具体的内容,后安排较抽象的内容,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
从教育的形式上,那种不宣布教育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寓教育于活动、娱乐、其他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其实是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
亲情感染的原则也是属于渐进的方法原则。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调动其父母、亲属、恋爱对象、朋友的亲情力量,就是尊重这一原则的体现。
3、要坚持真诚可信的原则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是共产党人坚持真诚原则的体现。真诚才能可信。真诚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现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突出。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理论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不说一句假话,这是真诚原则的要求;真话也未必讲完,这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对社会效果的负责。
真诚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只有自己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自己不信,或半信半疑,却让青少年相信,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带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努力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今天,要做人民的先生,更需要首先做人民的学生。
4、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上所说,既然思想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难点和热点问题。
5、不断寻找新角度的灵活性原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
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于运用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人,即先推出结论,再去举例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对此十分熟悉,听了第一句话,就能推测出后面所有的内容,这就谈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了。如果改
换为归纳的逻辑思维方法,就会使论证具有新意,便于青少年容易接受。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6、坚持惩戒管教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大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是非认识问题。但人民内部触犯了法纪,也要受到惩戒和管教,有的还要受到制裁。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这是教育借助的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教育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
青少年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环境因素的优劣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活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 2=0”现象(5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2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因此,劣质的社会环境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象,同时社会发展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也日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的社会产业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致使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给尚处于半成熟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重大影响。致使部分青少年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存在,一切向钱看、拜金现象的存在;致使部分贫寒家庭的学生遭受不公正待遇,从而形成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据重庆市近期公布的第一份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显示,仅仅为了弄钱玩游戏而实施暴力抢劫甚至杀人的案件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并不少见。
2.社会存在的亚文化影响。美国学者埃德温 #8226;?桑斯兰在其差别交往理论中认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成果,并提出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著名论断。目前社会文化市场上的各种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容易对正在成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许多青少年正是在剧情的指引下走上犯罪道路。
3.网络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目前互联网已近乎普及到每家每户,上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超链接性、交互性、虚拟性、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如,2006年发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在互联网上盗取他人银行卡账号和密码,3天作案29起,涉案金额15400元和2006年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造成严重后果的“熊猫烧香”病毒均是青少年所为。网络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的同时,将充满了凶杀、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宣传给青少年,影响他们的思维与判断,使他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的还模仿和尝试,促使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对青少年的管理不足。社会对青少年的管理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活动资源匮乏,而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强烈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心灵无所寄托,业余生活乏味,致使许多青少年为寻求刺激,寻求自我的炫耀与报复而犯罪;第二,社会对闲散的青少年管理力度不够,对青少年的服务体系不完备,致使闲散的青少年无书可读,无业可就,游手好闲,久而久之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并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第三,对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采取的帮教与引导缺少规划,帮扶效果微乎其微,没有起到纠正已犯罪青少年的价值观的作用,致使青少年重复犯罪的几率增加。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
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
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第五篇: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泉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接触各类性信息的机会增加,比如前几年没有的性用品商店和网络、各类宣传如今比比皆是。青少年性犯罪率在几年内出现大面积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的变化,开展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泉州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开放与保守并存。在QQ上,一些社会青年都认为,婚前同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家长和成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各种性宣传、避孕套漫天飞的开放时代,有些教师和家长却采取保守的态度或者视而不见或个别号称性教育家夸大其词的宣传,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率不断上升,是教育的失职。
关于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当前有不少的争议。比如美国,当前盛行禁欲教育,目前全美有35%的学区提供“完全禁欲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的倡导者认为,讨论性行为可能会诱使孩子们进行“试验”,还会引发同性恋行为,因此除了号召“禁欲”外,对其他性知识“绝口不提”。这跟中国传统的教育有点类似。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家长支持“禁欲教育”。至少有75%的父母希望学校教授包括节欲、避孕、堕胎、性倾向、如何使用避孕套等综合性知识。美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对我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哪种性教育的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内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途径。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生理成熟的时间存在个别差异,学校的教育只能面对学生群体和普及性知识,如性道德、性心理和性法律方面的指导,而家长则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每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比如,有的孩子比较早就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而有的则不问;每个女孩的初次例假,时间有迟早的问题等等。“父母和孩子最好从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探讨性知识,”斯帕罗说:“父母应该做孩子最重要、最可信的知识来源。”在性教育方面,学校一方面应该传授普及性生理知识、性道德和性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个别咨询服务。泉州有不少学校已经有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本校的师生提供服务。
性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工作,家庭、社会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共同学习和探讨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任何对性教育的片面夸大、推卸责任或视而不见都是成人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