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数学六上第六单元百分数同步练习(二)
苏教版数学六上第六单元百分数同步练习(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题(共15题;
共30分)1.(2分)妈妈买了9支铅笔,给小冬5支,小立4支,小冬拿了这些铅笔的_______ 小立拿了这些铅笔的_______。
2.(2分)兴隆百货上半年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图. ①上半年平均每月销售_______台. ②六月份比五月份多销售_______%. 3.(2分)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乙数比甲数少_______ %. 4.(1分)张村小学五年级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12,则男生人数占五年级学生总数的_______%. 5.(1分)一批水果已经卖出全部的40%,还剩30箱没有卖出.已经卖出了_______箱. 6.(5分)种子公司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7.(2分)下面是某景点2014年接待游客的人数统计表。
第三季度的游客数量相当于第二季度的_______%;
下半年的游客数量占全年的_______%。
8.(2分)甲、乙两数的比是4:5,则甲数是乙数_______%,甲数比乙数少_______%。
9.(2分)一根钢材长20米,用去16米,你认为用去了百分之_______?还剩下百分之_______? 10.(1分)某养禽专业户养的鸡比鸭多,则鸭的只数相当于鸡的只数的_______%. 11.(2分)在100克水中放入10克盐,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10%. 12.(2分)六(4)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30%。()13.(2分)一种电冰箱,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 14.(2分)判断对错.甲数的50%一定比乙数的30%大. 15.(2分)判断对错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解方程. 二、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2分)某工厂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60%,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少()。
A.60% B.37.5% C.40% D.25% 17.(2分)某班13位同学参加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按学校的卫生要求需要完成总面积为80㎡的三个项目的任务,三个项目的面积比例和每人每分钟完成各项目的工作量如图所示:从统计图中可知:4人擦完全部玻璃的时间是()分钟. A.1 B.3 C.4 D.5 18.(2分)一件衣服,因销售旺季,提价10%,一段时间后,因样式陈旧,不得不又降价10%,现价是99元,原价是()。
A.110元 B.101元 C.100元 D.99元 19.(2分)一件风衣现在售价为210元,比原来售价降低了30%,这件风衣原来售价()A.63元 B.700元 C.300元 D.200元 20.(2分)修一条路,单独完成,甲队需要6天,乙队需要8天,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
A.133.3 B.75 C.25 D.45 三、应用题(共5题;
共25分)21.(5分)赣江机床厂五月份生产机床650台,比四月份多生产机床150台.五月份增产百分之几? 22.(5分)一批商品,按照能获利50%定价,结果只销售了70%的商品。为了尽快将剩下的商品销售出去,商店决定打折出售,售完后所获得的全部利润是原来能获得的利润的82%。剩下的商品打了多少折出售? 23.(5分)(2016·江苏昆山)图书室中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75%,科技书和故事书共140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列方程解答)24.(5分)服装店同时买出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陪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 25.(5分)李东买了一辆6200元的摩托车。按规定,买摩托车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他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5题;
共3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6-1、17-1、18-1、19-1、20-1、三、应用题(共5题;
共25分)21-1、22-1、23-1、24-1、25-1、
第二篇:九上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研修
曹王教委李强高玉连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专题(史传文学)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4、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二)各课基本内容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学习四篇史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把握杰出人物的才略和相关文中名句,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词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掌握词的特点,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活动为内容,落实读写训练。
形式:通过调查、演讲、朗诵、辩论或评价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杰出人物,端正“风流”观、偶像观、英雄观。
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地评价古代人物,吸收风流人物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出感受深刻的文章。
二、教学建议
㈠注重诵读教学
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在要求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有关的逸闻趣事引出话题,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先用有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或先掌握部分特别优美的语句后,再逐步成诵。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手法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㈡注重比较阅读
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既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比如历史人物写法的比较,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也可以是课内内容和课外有关内容的比较,这种比较教师应该以点拨为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㈢注重拓展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比较阅读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利用图书资料围绕历史名人作一些综合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1
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㈣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1、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2、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3、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4、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单元教学设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揭竿而起的陈涉、胆识并见的唐雎、高瞻远瞩、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德操和审美方面的人文熏陶,指导学生去辩证地认识历史和人物,去与古人作心灵对话,吸取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获得宝贵的人生借鉴;同时,让古人与当今时代对接,挖掘这些古代人才的现实意义。当然,还应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诵读、鉴赏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四、课堂教学点滴
《陈涉世家》教学方案
〖教学角度〗
巧设话题“评”陈胜──设置不同的话题,从多个角度丰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明大意
1、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人物语言);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初知文意。
2、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如“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激尉怒众,挺身杀尉”等。
二、巧设话题“评”陈胜
1、教师出示话题:
⑴陈胜的鸿鹄之志;⑵陈胜的“天下”观;⑶陈胜之“智”;
⑷陈胜之“诈”;⑸陈胜的口才;⑹陈胜的领袖才能;⑺陈胜、吴广之“谋”;
⑻联系课后练习三,评陈胜之“败”。
2、教师指导:
⑴联系课文及资料,要“评”之有“据”;
⑵分析周密细致,要“评”之有“理”。
3、学生依据话题,分小组研讨、评价陈胜。
4、教师明确、补充、丰富、小结陈胜的形象。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自主质“疑”,合作解“疑”──转变学习方式,在贵“疑”处质疑,合作解“疑”。〖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质“疑”
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就文言知识自主质“疑”:
⑴长句停顿;
⑵句子语气;
⑶一词多义,如“之”字用法;
⑷古今异义,如:“亡怜往往豪杰”;
⑸难句理解,如:“借第令毋斩”。
二、精读质“疑”
学生精读“二世元年„„吴广为都尉”,就内容及人物自主质“疑”:
⑴课文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生的意图是什么?
⑵陈胜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并装神弄鬼?
⑶“召令徒属”与“并杀两尉”,能否颠倒?
⑷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三、合作解“疑”
学生之间研讨、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文本对话,解决以上“疑”点,全课自然收束。《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演读──让学生过一把“演戏”瘾,在表演中自觉切入文本,深刻把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入“戏”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是人物对白)──学生表情朗读。
2、教师表情范读──学生表情译读全文。
二、师生说“戏”
1、师生说“舞台提示”(人物、时地、布景、服装、道具、幕次、战国末期的背景、人物台词的表情心理、动作、上下场等)。
2、师生说“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三、演“戏”竞赛
1、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是解说、“安陵君”、“秦王”、“唐雎”)尝试进行自导自演。2、挑选两组同学进行演戏竞赛。
四、学生评“戏”
1、学生主要就以上两组同学在塑造人物方面发表“观后感”,提出表演建议。
2、学生各用一句话评说文中的三个人物。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写读──让学生通过改写深入理解课文,认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精心梳理情节
学生梳理的情节是:
1、秦王野心吞安陵,唐雎临危受使命;
2、秦王咄咄逼人,唐雎寸步不让;
3、秦王欲发“天子怒”,唐雎挺剑效古人;
4、秦王长跪致歉,唐雎不辱使命。
二、改写,深入解读文本
1、教师进行改写指导。如:可以依据以上情节,通过悬念、对话展开情节,将文章改写为四回目的章回体小说,可以通过添加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将文章改写为剧本,可以以随行史官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唐雎使秦的经过,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针锋相对──我与秦王战斗的日子》,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唐雎向安陵君汇报与秦王交锋的情况,抒写为国捐躯的赤诚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2、学生改写课文。
3、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简评。
《隆中对》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说读──通过让学生形式多样的“说”,多角度深刻理解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说说“三顾茅庐”
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二段,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学生简说该故事的写作意图。
二、说说隆中“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第三段。
1、先说隆中“对”的层次:
论“不可争”与“不可图”──论“可争”与“可图”──如何去“争”与“图”。
2、再说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战略方针、治国方略。
战略蓝图:三分天下,兴汉室,成霸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理;治国方略:恤民举贤,重视“人和”与“人谋”。
三、评说诸葛亮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1、扣住细节如“好为《梁父吟》”、“卧龙”、“三顾茅庐”、“鱼水之情”评说。
2、结合隆中“对”,评说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治国才能。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联读──通过比较课文与《三国》材料,发现二者不同的艺术手法与效果。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已在课前熟读课文、通读《三国》材料即《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一、课件展示《联读探究题》
1、课文和《三国》材料各侧重写了什么内容?二者有无相同的内容?
2、课文和《三国》材料侧重写的人物分别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课文和《三国》材料,你更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
4、挑出两文中你最感兴趣的细节,说几句评析的话。
二、联读探究
1、学生八人一组讨论以上题目,作好讨论记录,并推举一至两名同学作中心发言。
2、教师巡回指导。如题1,指导学生从篇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题3,指导学生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思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补充、明确、小结。
《出师表》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听读──训练学生听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听”中逐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一、听读,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音正字,明白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学生赛读。
二、听读,整体阅读
1、一男生读全文,学生带着问题倾听。
⑴诸葛亮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哪一条为主?
⑵文章抒发了诸葛亮的什么感情?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听读,精品精读
1、一女生读第六段,学生倾听思考:
⑴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⑶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并作简析:
写作者志趣的句子写刘备知人求贤的句子。
说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表达知遇之恩的句子。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并小结。
四、听读,积累美“点”
同桌两名同学互动:甲(乙)读乙(甲)听,乙(甲)在文中圈出并摘录精美词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
扩读──立足课文,辐射拓展,多层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读懂课文
1、点击课件,听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注释,读好长句短句、语气语调,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3、梳理文中关键句,整理概括文中的三条建议。
4、重点朗读课文六、七段,体会文章寓情于事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扩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收集下列信息,分类积累:
⑴诸葛亮伐魏的背景;
⑵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⑶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及对其评价的资料;
⑷后主刘禅其人;
⑸文中涉及的蜀国大臣的资料;
赏析《出师表》的诗、文、联。
2、以课文及收集的材料为依据,组织“千秋诸葛我评说”讨论会,评说其“才智”、“忠诚”、“得失”等。
3、学生整理各“家”之言,课下写一篇作文。
《词五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比较鉴赏──指导学生对五首词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词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主要教学步骤〗
一、在“美读”中初品“美”
1、教师指导读词要领:抓住词的情感基调,入情入境;明确节奏,读准重音和语调。2、学生美读,酝酿品词的艺术氛围。
二、在比较中发现“美”
1、以《望江南》为例,指导鉴赏词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整体把握,可用抓“词眼”的方法去把握词的情感──《望江南》的“词眼”是“肠断”,抒发了闺中女子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的感情;其次是“美点”鉴赏,如鉴赏手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用典)、语言(修辞、炼词造句)等的妙处─望江南》可鉴赏叠词。
2、学生自选任一首词进行鉴赏,并与同类词比较。如鉴赏《渔家傲》,可比较《江城子》、《破阵子》;鉴赏《武陵春》可与李煜的《虞美人》比较。
3、教师明确、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背读──教给学生背诵诗词的方法,高效背诵,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主要教学步骤〗
一、感知“背读”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10分钟之后,当堂检验背诵效果。
2、请背得好的同学传授背诵“秘诀”。
二、学会背读
1、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的主题、情感、思路,并要求学生标出每首词上下片的首字、韵脚。2、教师示范背诵,结合课文传授背诵诗词的方法:
⑴理解诗词大意和思路;
⑵明了诗词的结构:诗大都讲究对仗,弄清结构规律,记住上句,就容易记下句;
⑶重视诗词首字和韵脚;
⑷心想(即脑海里浮现词中的画面)、耳听、眼看、手写、口念结合;
⑸同学互动对背,你背上句,我背下句。
三、高效背读
1、学生背诵比赛。
2、学生根据背诵,体验,说理解文本的话,说发现文本“美点”的话。
3、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第三篇: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练习题
第六单元练习题
(第六组)
一、判断题。
1.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就一定有0。
()2.计算196÷33时,要把33看作40来试商。
()3.1200÷25=(1200×4)÷(25×4)=4800÷100=48
()4.662÷26=24……28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个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A.是一位数 B.是两位数
C.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2.有130个苹果,每30个装一篮,至少需要()个篮子才能把苹果全部装完。A.4
B.5
C.6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用了5时,70×5表示()。A.时间
B.速度
C.路程
4.学校用700元买树苗,每棵树苗15元,可以买()棵。A.46
B.47
C.48
三、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9分)720÷80=
0÷140=
480÷30= 800÷16=
720÷89≈
285÷70≈ 725÷81≈
542÷59≈
321÷40≈ 2.用竖式计算。(6分)305÷40=
244÷80=
408÷32= 3.计算下面各题。(6分)884÷[(256+424)÷40]
[(427-377)-18]×50
四、()里最大能填几? 40×()<308
80×()<495 70×()<3690×()<613
五、根据1802÷53=34,不计算,在括号里直接填数。18020÷53=()1802÷()=53 340×()=18020 530×()=180200
六、解决问题。
1.果园里有梨树300棵,种的苹果树比梨树的2倍少50棵,两种树共有多少棵? 2.王老师带了450元去买篮球,每个篮球27元,最多能买几个篮球?还余多少元?
3.明明5分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4分,他家离学校多远?
4.一本故事书有413页,小华已经看了104页,余下的打算3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5.王倩为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准备了一篇大约800字的演讲稿,试讲了一遍,刚好5分讲完。(1)如果王倩打字的速度是32字/分,她打完这篇演讲稿需要多少时间?(2)如果要做一个8分的演讲,按照她讲话的速度,要准备多少字的演讲稿比较合适?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5篇精读课文《要好好学习》、《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孔繁森》、《大禹治水》,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要好好学字》记叙了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导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故事,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描写,围绕“学字”这条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展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梅兰芳学艺》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孔繁森》一文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这几篇课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的言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4、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教学重、难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要好好学字》——2课时 《朱德的扁担》——2课时《梅兰芳学艺》——2课时 《大禹治水》——2课时 《练习六》————2课时
12.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教具准备:教学投影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
毛主席在()遇见()。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指名口头一字开花。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引导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只)。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指名来图上指出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①指名读句子。
②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③“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参加”说一句话。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13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板书朱德。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简介朱德。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井冈山同志一支队伍不远
生产草鞋打仗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①出示贴有“斗笠”词语的斗笠实物或课件。一起读读这个词。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②出示总司令带着一支队伍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的图片或课件。你们看,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朱德的)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三)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四)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五)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六)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 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
教学反思:
梅兰芳学艺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课件,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B 男女生分节朗读。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名的()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兰、芳、艺、紧、或、者、灵”(1)交流识记的方法,终于成为世界闻18)(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 1、练读生字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 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 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教学反思:
15、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 它表示什么?“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治()()久()()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16.孔 繁 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教法学法:
小组探究学习,师生合作交流。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
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孔繁森
↓
接孤儿到身边
(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
优秀的援藏干部
教学反思
练习6 教学要求: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照样子,练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古诗《长歌行(节选)》
4、知道所收集标志的意思
5、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1、审题
2、指导
(1)讨论书中图标表示什么提天气(2)把图标与天气相连
(3)讨论“霜雾雷雪”为什么是雨字头
3、练习
(1)把雨字头的字写出来(2)动手画图标(3)收集有关天气的图标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莫、菜、算”(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3)指导书写(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标志,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并说出它的意思(2)动手画这些标志
(3)讨论:见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么做
(4)扩展练习:我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标志,它代表什么意思,并画出来,介绍给同学们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2)教师范读(3)学生自读
(4)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二)古诗《长歌行(节选)》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2)说说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句子 ① 指名试读 ② 教师范读 ③ 解释意思 ④ 学生练读、背诵(2)学生读第二句 方法同上
(3)学生读第三句 方法同上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三句话(2)指明读(3)练习背诵
4、反馈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审题
二、指导
1、读题目内容
2、丁大勇去看李小燕同学会说些什么?
3、王小娅有事不能去,请丁大勇带信,丁大勇该怎么样对李小燕说?
三、练习
1、小组演练
2、分组汇报,及时进行评议指导
单元小结:
第五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反思
第六单元
课题: 三 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精美的语言特点。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五篇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二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课时安排:1课时 学生准备: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思“大同”社会,品圣贤风骨。漫步落英缤纷的桃源,享受世外的“怡然自得”;迈进“草色入帘青”的陋室,体味主人“惟吾德馨”的品德;面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顿悟君子的纯洁高雅;把玩“曾不盈寸”的核舟,惊叹技艺的 灵怪;置身天下为公的社会,想像“大同”的风貌;徜徉“三吏三别”中,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走进第六单元,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请自读单元导读:
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被“郦道元”称为“山水画廊”的《三峡》。师:展示三峡风光图(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生:简介三峡
二、完成88页文学填空题。补充:《水经注》和郦道元,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三、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4.齐读课文。(多媒体展示)5.图文对照,加深理解。6.解释,并积累四字语。
7.美点寻踪: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③如此美景,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8.小组合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请用“三峡的(景物)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
②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本文与李白诗的联系? 2.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又为什么先写夏水? 3.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总结三峡总的特点。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六、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唐李白《早发白帝城》)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宋 苏轼《新滩》)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特点)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表达壮志难酬、内心忧愤的情怀。)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古今美文对照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余秋雨《三峡》;=刘白羽《长江三峡》。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附资料: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后反思: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可以结合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朗读课文,走进意境,涵泳品味的能力还需教师予以引导,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本单元课文均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三峡》一文,我从“朗读”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之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感悟文章的音韵美,之后展示朗读,部分学生朗读较投入,在此基础之上,简介背景资料,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获得探究问题的乐趣,部分学生大胆发言,带动了其他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这样设计学习流程,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前提高,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留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 观 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三、简介钱塘江潮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钱塘江很美,请用“钱塘江的()很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段中你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赏析。
2.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到了一场____________ 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
3.讨论: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用写”教阅卷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4.阅读第4语段,想想可否删去?说明理由。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北极昆虫的绝技》,解决文后问题。
八、课堂总结: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描写了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巧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受到了美的熏陶。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奇观天下传 水军演习江中现
吴中健儿夸潮面 盛况空前人海线 附资料:(多媒体显示)
1.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2.“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3.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课后反思: 上完《观潮》一课后,我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创设心灵的境遇。
教学中,我以“朗读”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朗读中,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以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
一句话,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课文,展开想像,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自然景物与场面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景物描写与场面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或图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最美的去处恐怕就非西湖莫属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雅士漫游西湖,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请学生回忆,然后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景色,杨诗描绘了西湖六月即夏季的风光,而苏诗描绘的则是西湖初晴后雨的奇观。点拨:那么冬天白雪覆盖下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没有了花红柳绿,是否也如苏轼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一同领略西湖的冬景。
二、简介湖心亭与作家作品。多媒体展示:
1.中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州醉翁亭,湖南长沙爱晚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浙江西湖湖心亭。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2.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早岁生活优越,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穷困潦倒仍坚持著述,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录》、《石匮藏书》等。部分作品流露出对亡明的怀念之情。
三、预习检测:完成92页文学填空题。
四、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语音美 2.借助语感 读清句读——节奏美
3.小组合作:文白对译(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4.小组汇报交流: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整体感知。
湖心亭很美,请用“湖心亭的()很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汇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表现在何处?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比较阅读:《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明确:
1.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2.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3.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背诵喜欢的语段。
七、拓展阅读:《西湖游记》。
八、课堂总结: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恍惚迷离,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将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九、课外写作练笔: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处景。课后反思: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抓住雪景的特点,用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万籁俱寂、空旷悠远的西湖雪景图,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我针对篇幅短,寓意丰富的特点,仍然将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引领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文白对译,并适时点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语言之美。3.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4.探究,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准备: 查作品背景资料。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读批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课前,我们走进了古文化殿堂,诵读《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现在,我们就借助文字,一起走进《短文两篇》,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0页1、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答謝中书书》。(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注意:四字句节奏:二二式。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文章的()(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自学《承天寺夜游》,汇报交流: 多媒体显示:
1.揣摩下面的句子,分析句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描绘这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请找出写作者心境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3.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九、背诵喜欢的语段。
十、拓展阅读:
请完成练习册91页课外阅读题甲文和乙文。
十一、课堂总结(师生完成)课后反思:
学习《短文两篇》一文,我紧扣单元主题,引领学生走进古文化殿堂,继续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初步养成了自学积累、整理归纳文言现象的良好习惯,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在此基础上,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探究,背诵,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文白对译、把握关键信息、品读批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尤其拓展延伸环节,以文带文,进行同主题阅读,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了阅读任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题
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境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背诵、默写诗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通过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中描绘的田园山水和抒发的真挚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默写诗歌。【教学思路】
教读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诗歌背景资料,熟读诗歌。【教学步骤】
一、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不少诗歌,你们还能背出哪些?(学生任意背诵)请你讲讲在你印象中,古诗有哪些特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三、预习检测:完成第96页1、2、3题。
四、自主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划分和重音)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准节奏,当停处,停得稍长;不停处,停而不断。2.重点句子划分节奏。3.视频范读。
4.小组内展示朗读。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5.展示朗读。(齐读)。
五、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完成,老师强调)。
六、文白对译
1.品读批注、把握关键信息。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我欣赏诗歌的()(美言佳句、写作手法、情感意蕴),我的理解是()。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品读诗歌,探究问题。
1.诗歌中哪些句子富有情趣?请展开联想、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也可鼓励会作画的学生描绘出画面)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背诵喜欢的诗歌。
九、拓展阅读:
请阅读练习册97页《山居秋暝》,完成作业。
十、课堂总结(师生完成)课后反思:
学习《诗四首》,课前,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准备,了解了诗歌的背景资料,基本上可以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诗歌。
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研读,品味意境之美;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交流展示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握关键信息,进行品读批注汇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过程较为紧凑,尤其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学习效果良好。
今后学习中,还应注重诗歌的鉴赏,练习改写或续写,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