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有感
【篇一】
优秀的党史工作者,总是对历史饱含深情与痴情,探索者历史的发展线索。已被书写的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党的历史,牵涉着太多的政治话语,进入新的世纪,又被太多的商业化,很多人跋涉其中,便被圈囿在内,许多不是不忍卒读,就是搞笑娱乐,充满着大众的狂欢,党史读物的迷津无法解脱。
《领导干部读经典》作为一本较为轻松的党史读物、既有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据详实且智慧有理智的叙述,从而显得从容大方。读《领导干部读经典》,你会赞叹良久,感怀深远,也会感触历史的书写,就是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演绎,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沧海一粟,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复兴是充满希望的。
研究中共党史的人,都会有一种探索中共党的意识的冲动,《领导干部读经典》也是如此。中共的整合力,是充满着魅力和魔力的,这是统战的功劳,也是中共的三大法宝之一,书中对此有更深的解读,用官方的话讲,就是中流砥柱。确实,中华民族需要一个核心,一个中心,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话语体系。刘绍卫从经典文本着手,也许正是想从在这没有经典的当下时代中,寻找一些经典或者希望,树立起中共的经典文献的光芒,让人们拨开历史的尘埃,照亮其中温暖的核心价值,这对现代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中共的思想是充满着魅力的,从革命到建设、改革,不断地嬗变、修饬、体系化的过程,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情怀,其思想渗透到社会,也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也创造了中共的丰功伟业,而这在党史经典文献表现得十分充分。
历史潮来潮去,淹没多少足迹,留下经典的不多,经典能留存的更少,经典就是经典,经典蕴含太多的深意。
这也许是读经典的另类意义,也是这本书的抛砖引玉的价值
【篇二】
我们可以这样说,大陆的年轻一代,已经没有什么读史的意识。这不单单是因为历史总给人以陈旧质感,还充满着沧桑的意味,还在于这个国家的复杂和嬗变,使得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在各种复杂的话语的面前变得朦胧而充满隔阂,年轻一代更向往西方的精神指引,特别在这充满着精神空虚和就业的压力之下,读史,特别是读党史,还是算了吧!
党史,这是被人任意改写的时代,从红色影视的娱乐化,到市场化,党史,就是一个被改写的符号。幼儿更多被奥特曼的动漫时间侵占,或者是喜羊羊等之类,偶尔才有20世纪50年代的《小兵张嘎》等儿童电影,还要一些小孩喜欢,或者美术片《美猴王》,这是国产美术片的辉煌,目前得此殊荣的并不多。
好的历史研究者往往能从历史从重建人的价值观,或者给予一种精神的力量。该书作者好像试图寻找一个历史的精神指标。相对而言,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历史,已经没有往常的70年代以上人的历史意识,红色年代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声音,真是这样,如何构建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真的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一个时代需要新的叙述,党史阐释也是一样,该书的作者以党史经典文献作为切入点,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找到了党史与当代年轻人对话的窗口,一个话题的由头。
这也许是写史、读史的价值。从《中国共产党宣言》,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科学发展观》,这里似乎有一个线索,就是蕴含着一种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之梦在里面,虽然这与复兴之路的思路相近,党也显示了从党史解读的一种新的视角。
阅读党史经典,虽然没有恍如隔世之感,但隔膜始终会存在,这也是作者似乎注意到的地方,所以书尽量采取通俗的写法,融入更多的时代感,尽量营造一份心境,一种氛围。
【篇三】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毛泽东同志还说,搞党史经典,“对于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动各方面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说:“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感知党的光辉成就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取得了三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七一”讲话研讨班上指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许多具体的道路构成的,是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具体的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等。这些具体道路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理论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指南。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代中国要想发展进步,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保障,这个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理论体系”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二者绘就了美好蓝图;
“制度”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发展佳境。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规范性表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义;
二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即“五个有利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做到经济自强、文化自觉、而且要做到制度自信。离开我们已经取得成功的制度体系,去另外寻找的制度模式是一种幻想。
“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这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些成就,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能够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重要资源。这些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
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作风连着党的形象和生命,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各项任务的完成。在90年的奋斗、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锤炼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及时告诫全党要警惕党内产生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并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进入新世纪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十七大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又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终身学习,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四个作风。这些作风,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以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灵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行为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之所以饱经风雨而不衰,历经磨难更坚强,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认可。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借鉴和运用党的成功经验
第一,举什么旗,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经验教训表明,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旗帜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旗帜代表党的政治形象,旗帜引领人民前进的方向,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历史已经证明,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伟大的胜利。举起“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纠正“文化大革命”实践和理论的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旗帜,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第二,走什么路,是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道路决定成败,从革命到建设、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历史对中国是严峻的,也是宽厚的。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中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亡与发展之路。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第三,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胜衰的根本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其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之一是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离心离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是人心向背;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对中外政党特别是共产党执政的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吸取党的失误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30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丢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等,都是重大的挫折甚至失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并不在于从来不犯错误、从来没有曲折,而是在于能够勇敢地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失误和挫折,郑重、科学地对待这些失误和挫折。我们党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大革命的失败,才终于选择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从中记取深刻的教训,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才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教训,是苦涩的,但也是深刻的;
虽然令人痛心,但却刻骨铭心,可以让人永世不忘。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后曾说过:“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甚至还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诚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所以,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篇四】
党史经典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秉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载体的经典党史文献,凝聚着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激情和智慧,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红色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我们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党史经典中有理想信仰。信仰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个人而言,信仰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
对民族来讲,信仰构成凝聚民心的精神;
对国家来说,信仰构成国家意志的核心。就政党的本质来说,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从《可爱的中国》的一首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到《八七会议记录》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激情,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系列的经典的背后,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抛弃殷实富裕的生活,甚至毁家纾难而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涌现出无数像雷锋、焦裕禄等这样的英雄人物,这就是理想的召唤,就是信仰的力量。
党史经典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经典解读,是信仰和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党史经典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涵,蕴含着一段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党史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党史经典中有力量源泉。阅读党史经典,我们会想起红色岁月,忆起革命年代,涌起红色激情。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人民意志的胜利。从党史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要永远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旗帜,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正做到思想上贴近群众、感情上融入群众、工作上深入群众、行动上为了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党史经典中有执政的智慧。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是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关系党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的生命和国家长治久安。回顾我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法宝。一部部党史经典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史经典是一部大书,蕴含着丰富的超凡的执政智慧和经验,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
党史经典中有奋斗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积累下来并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党的历史,浸透了血水和汗水,凝聚了光荣与辉煌。纵观党的90多年奋斗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财富璀璨夺目。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和升华,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党史经典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文化特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化心灵、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激励精神。
党史经典有道德教化的功效。阅读党史经典,是激励,更是教育。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精神支柱,才能构建社会秩序和安定人心,促进稳定和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重大变化,给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全新挑战。朱光潜指出,“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关照和了解,所以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的基础。”党史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行为规范,充盈着一种道德进步的牵引力,具有道德的教化功能,能够促进社会德育化和德育社会化。运用党史经典精神资源和现实生活为载体,把党史经典蕴含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用感性形式,如红色旅游、影视、文学艺术等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个体经验的获得和体验,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塑造高尚的道德,引导个体发现和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改造和提升道德生活,引导人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党史是党的历史记载,是党的灵魂积累之本。党史经典,铭刻着一连串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文化记忆。重拾党史经典,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优化党史文化发展新机制,将精神价值与物质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安身立命、持续进步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篇:读党史有感
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政府对中央革命根据发动了四次围剿战争,从国军和红军的实力对比来看,国军占有绝对的优势,依常理而言,其胜利几乎只是个时间问题。但红军依托根据地,利用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正确的军事指导思想,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并初步形成了红军作战的基本军事原则。
为何在常人眼里看来必败无疑的战争,却以完全相反的结果真实地发生了呢?同一场战争在不同人的眼里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差别,主要的是由于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水平相差极大。在常人眼里,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人数、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因素,由此自然得出军队人数多、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完善的一方会胜利的“常识”。然而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却远不止这些,比如军队士气、指挥官的战术运用、军队的机动性、群众的人心向背等等,只有全面认识和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并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运用,才能创造违反“常理”的“奇迹”。由此可见一个“常”字,片面已在其中了。事物的本质和我们认识到的表象之间有一条鸿沟,如果仅凭肤浅片面的认识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凭主观意志去指导实践,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事,就会犯错误,这也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什么是客观规律?一言以蔽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客观规律不是生硬的教条,不是刻板的成规,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万金油式的几句话,而是大自然中排除人的主观意愿及感情色彩后,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存天理,去人欲”正是要人们抛开世俗的经验观念以及是非标准,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成千上万的经验、名言、警句,但其中能称得上真理的却是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和一系列相关因素发生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相关因素”的复杂多变,导致了很难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真理。
要认真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虽然我们绝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通过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片面,防止僵化,减少错误。
怎样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事物,发现其客观规律呢?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实践活动,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实践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科学研究、艺术、战争等。人的认识,不论是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达到了认识的顶端,才能够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做出正确全面的认识。
“知”与“行”向来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未经过“行”(即实践)检验的“知”只是片面的、肤浅的了解,真正的“知”是经过了实践检验而证明是正确的真知。
第三篇:读党史有感
读中共党史有感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1月11日,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已正式出版。这是一部权威、全面、客观、真实展现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29年风雨历程的著作,是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特殊的年轻群体,我们出生在80后,成长于90后,求学于00后,由于成长的每一阶段都处于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对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特殊的感情和认识。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是幸运地成为沐浴党带来改革春风的一代,享受共产党正确政策所带来丰硕成果的一代人。饮水思源,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只有全面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现在。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闹革命的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也不曾亲眼目睹党是如何带领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长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国强国,很难理解党是如何由暴风骤雨的革命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以及党是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曲折与磨难而前进的?这一连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
一以29年间形成的时代精神锻造我们的品质
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凝聚成了伟大的时代精神。诸如体现高度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国际主义的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甘当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以及其他精神等等。
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没有像自己的父辈那样经历那么多艰难的岁月,身上存在着许多毛病和缺点,如:缺乏爱心、不懂感恩;缺乏责任感、自私自我、享乐主义、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很多人据此就预言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
因此,对广大80后青年而言,《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并真正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天我们学习
党史,就应该继续接受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继续经受这些精神的洗礼。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已经转型,但这些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永远不朽,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然会给我们教育、启迪、感动和激励。
二 以29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励自我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无比自豪的空前的巨大成就:首先,迅速医治了战后中国的满目疮痍,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建立起了各级政权;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在初步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还创造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如制造了第一架飞机、生产了第一辆国产载重汽车、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次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还有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令世人刮目相看。
80后一代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面对不断变革的各种制度,面对涌入我国的大量新鲜事物,对前途存在着一定的迷茫性,对生活有一定的叛逆性,还有的青少年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可以使80后青年深入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29年辉煌历程,能够以这些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培养80一代以祖国的历史为荣,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并将这种炽热的情怀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并使之成为激励自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以29年间的经验教训看待未来之路
从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波澜起伏,辉煌曲折的道路,其间有成功的方面,也有沉痛的教训。成功方面,29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判断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按照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变化,制定和及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积极创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反方面的教训主要表现在:一是我们党执政时间还很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二是党内的民主制度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渐遭到破坏,党内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等现象。三是革命胜利后,党和党的一些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四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不准确的判断和过度的反应等等。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而80后正好处在人生之中最好的年华,国家发展的机遇期也为80后登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舞台提够了广阔的空间,历史的接力棒业已传到了80后的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使命在肩,职责所在!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天很多80后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的新型党员,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如果不
认真学习这段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将这段历史同自己当前的工作相结合,作深刻反思,我们就无法正确把握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总结,就无法将当前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就会走弯路、走错路。
第四篇:读党史有感
读党史有感
501班邹榕45号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为了多了解一些关于党的故事,便读了一些
关于党史的书籍,如《毛泽东传》、《刘少奇传》、《邓小平传》、《周恩来传》、《李立三传》等。
九十年的历程,九十年的奋斗,九十年的期待,九十年勇敢而艰难的承诺,当再一次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想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我们老百姓的支柱,九十年历史的变迁对于共产党人这不是序幕的结束,而是辉煌的开始!
反思我们共产党的发展过程,我觉得我们共产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得起失败,并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敢于前进,敢于冲锋,而且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比别的国家要多得多。要勇于向困难发起冲锋,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一种光荣,一个经常失败的人一定会比一个重不失败的人强,因为他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好比像学习,在学习上失败了,但这并不代表你会永远的失败,只要你敢于在失败中爬起来,并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也许你会从此开始迈向你生命中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经历失败,才能走向成功”这句话终究在我们的中国的身上灵验了。
毛泽东主席小的时候酷爱读书,而这个习惯让他在当上主席的基础上,搭上了一根支柱。而当毛泽东当上主席后,他依旧每天抽出点时间来阅读书籍。现在我们的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孩子们现在有时间就看电视,玩电脑,很少有孩子有时间就自己看书。从这两个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先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都是先烈们的英勇献身和多少人民的鲜血换来的吗?所以,我们不但要知道这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还要时时刻刻惦记着那些为我们中国壮烈牺牲的所有人民们!
在此,我代表我们所有的孩子们,向革命烈士们和献身的老百姓们表
示感谢:“谢谢所有为中华牺牲的人们,是你们的汗血,建造了现在的幸福家园;是你们的呐喊,创作了动听的红歌;是你们那坚定不移的精神,搭成了这坚硬的万里长城!由衷的祝福、感谢你们!
美丽的党史故事,英勇的人民,幸福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历史!
第五篇: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
《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的书目等信息
2013-02-15 05:52:1来自: 我爱读书(南宁)
书名:《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
作 者:刘绍卫 编著
•出 版 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3-1
•版 次:1 页 数:328 字 数:320 •印刷时间:2013-3-1 开 本:16开 纸 张:
印 次:1 I S B N:9787219081808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将时间花在经典上
内容推荐
本丛书选取了党史、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五个学科的经典著作,分别进行了详细深入全面的解读,是提供给领导干部原汁原味吸取最优秀文化的一套读物。
本书辑选党史经典著作,并对之进行导读式解读,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史经典著作提供指引,让党员干部原滋原味地体味经典中的精髓。同时也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党性修养镜鉴。是一本具有理论学习和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刘绍卫,男,陕西师范大学本科和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文艺学专业毕业,曾在高校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现任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处长。主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历史考察与研究》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项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50年----基于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的综合研究》等广西社科规划课题2项,出版《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政治交往理性实践》、《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等专著3部,出版合著15部,在《广西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共发表文字近200万字。
目录
前言
开天辟地
1、《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改写中国历史的“幽灵”
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革命新途
3、《八七会议记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4、《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道路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6、《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雏形
7、《实践论》、《矛盾论》:解决党的思想路线的标志性著作
8、《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灯塔
艰辛探索
9、《共同纲领》:建设新中国的第一幅蓝图
10、《论十大关系》: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
历史转折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吹响了新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号角
12、《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深刻反思
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和国家的立国之本和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构想
春潮涌动
1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明确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6、《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指导党和国家进行各项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7、《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开启改革开放了第二个春天
18、党的十四大报告: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历史性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时俱进
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党的十六大报告: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献
科学发展
2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问题上的重大飞跃和创新
22、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理论的重大突破
附录:100篇
党史经典文献简介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开天辟地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将第一簇革命圣火在上海点燃,嘉兴南湖,那艘“红船”在民族危亡的困境中起航!
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发,历经90多年艰辛探索、乘风破浪,把理想化作信念,用鲜血染红旗帜,用行动开拓前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丰功伟业,向着民族复兴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品读党史经典,感悟党的温暖,这是一次沐浴心灵之旅。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改写中国历史的“幽灵”
原文选读
●
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
二、本党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
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
九、凡是党员不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应设书记一人;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超过三十人的,应从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章程另订。
内容解读
1921年7月23日的夜晚,13个中国人,2个外国人,走进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小屋,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会议正在召开之时,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就在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大会的主要任务有三项:制定党的纲领,制定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党中央机构。其中,制定党的纲领是头等重要的任务。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
这份15条约700字的简短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纲领》宣布“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纲领》也对党的组织章程、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发展党员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关于党的建设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纲领不仅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标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它一开始干的就是共产主义运动,而且纲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
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与党纲规定的目标相适应,提出党要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和开展宣传工作。
1921年7月的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一个即将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掀起惊涛骇浪的组织秘密地成立了。当时除了几个法国巡捕“虚惊一场”外,社会上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
现在人们读到中共“一大”纲领,也许会觉得它还不成熟。而它所体现的宗旨却能与中华民族追求了几千年的那个祟高境界相一致.因而聚拢了一个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可以预计,已有90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久远的影响。
历史经纬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0年的元旦,《星期评论》的“新年词.红色的新年”写到:
朦朦胧胧的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
……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这是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的写下的开场白。该“宣言”作为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标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的产生。过了大约70年,欧洲大陆上的“幽灵”,经过俄国人的中转,徘徊到了东方。
早在20世纪初,一些国民党人就已经开始向国内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又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并知道了马克思。宋庆龄曾回忆说:那时“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工人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
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122号《万国公报》上第一次出现了两个对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篇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中国教士蔡尔康撰的《大同学》中说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而后,朱执信、陈望道、马君武、刘师培、江亢虎等人也撰文译述过马克思的学说。一批介绍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日文著作相继被译成中文,在上海出版。
1898年,兴中会会员谢赞泰在香港报纸上的发表漫画《时局图》原型,图上的虎代表英国,熊代表俄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这幅图画极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19世纪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河山的严重危机,令人触目惊心,催人觉醒奋起,作用巨大。
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的十月革命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中国。在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眼中,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庞大的俄国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消息,俄国革命的成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赞扬十月革命:“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年底,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学说。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这期间刊载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期,周恩来、邓颖超等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恽代英在湖北组织了“利群书社”,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和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团结的力量,他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1920年 8 月, 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为正在筹建的中国共产党送来了及时雨。同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就拟定了一个类似党纲党章的文件,11月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作为接纳党员的标准。
1921年阳历新年的长沙,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十几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踏着“五?四”先进文化催生的救国潮流,来到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长沙学员新年大会。
会议是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召开的,但讨论的话题却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和目的。28岁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这两次发言,后来作为全书开篇,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毛泽东在发言中说:我赞成用俄国式的革命道路,这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他还比较了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方法,认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把这篇发言作为《毛泽东文集》的开篇,是因为它标志着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道路。
“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毛泽东用形象的十个字,概括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苦涩的心路历程。自1840年以来,救国寻路,民族复兴,就成为近代中国的基本政治主题。
19世纪下半个世纪,中国人已经做过了多种尝试:只搬用一些洋枪洋炮和近代工业技术的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上层士大夫曾希望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改革的戊戌维新运动又失败了,下层民众自发掀起的义和团式的旧式反抗运动也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万水千山走遍却不得其门而入,精神的苦痛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
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的李大钊、陈独秀,他们都没有出席一大。什么原因?在1920年12月份,陈独秀在领导成立上海早期组织后就到广州去了,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在那里为筹办一所大学而奔波。李大钊当时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教授,另外他还兼任北京国立大专院校教职员工代表联席会议的主席。无论李大钊同志还是陈独秀,当时都脱不开身,由于这样一种客观原因,他们两位都没有出席党的一大。
“一大”的十三位代表,除何叔衡四十五岁外,其余的均在三十六岁以下,平均年龄为二十八岁。其中毛泽东二十八岁、包惠僧二十七岁、陈潭秋二十五岁、张国煮、周佛海均为二十四岁,最年轻的为刘仁静,仅十九岁;就社会职业,在校生就有五位张国焘、周佛海、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其他的均为从事教育、文化传播和宣传的知识分子。其中教师最多,共五位(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陈公博)。其他三位,李达、李汉俊为编辑,包惠僧为失业记者。与其他集团、阶层相比,青年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国社会群体中思想最活跃、最富有朝气、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一大”代表作为“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与历史上的士人阶层相比,由于他们是来自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生活环境和经历使他们深知人民疾苦,因而更具有革新社会、改变现状的强烈革命愿望。再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具备革命的勇气和魄力。在20世纪初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面前,“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是最先觉悟的成分。” 这15人中,有的为光明献出了生命,如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有的百炼成钢,成为新政权的领袖,如毛泽东、董必武;有的却变节投身了黑暗势力,如周佛海、张国焘、陈公博…… 这红色传奇的起点,就是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兴业路76号的一条小弄堂,那15位中共一大代表,在此掀起了席卷全国的革命狂飙。
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从此,7月1日便被象征性地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
中国革命的红色航船就这样起航了,起航之后是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信仰并不等于实践,选择并不等于成功。
任何政党要想领导革命胜利,必须有明确的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指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这些表述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的选择与追求。历史证明,这种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个纲领只能是党的最高纲领,是党将来的奋斗目标。而当前奋斗目标是什么呢?
任何政党要想领导革命成功,都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与拥护,使自己成为公开领导群众革命的司令部。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在当时异党非法、高压专制横行下,中国共产党只能在秘密状态下成立。为了保持自己政党的纯沽性与革命性,一大党纲对接收新党员规定十分严格:“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党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党员除非迫于法律,不经党的特许,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同时强调:“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这些规定虽然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限制了党的发展,使党未能有效地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活动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中,党的重要主张得不到宜传。从一大到二大期间,党员人数增加缓慢,总计只有195人,党只成立一个“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合法的组织机构来领导工人运动,这种状况使党远远不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革命斗争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幕后走到台前,由秘密走向公开,向全国人民阐述自己的纲领,发展自己的组织,扩大群众基础,动员并组织广大群众参加对敌斗争。这种斗争方式的转变在党的二大上实现了。
党的一大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党逐步地改变了排斥其他政党的策略。在1922年6月发表的《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公开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 二大大制定的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策略在党的三大上进一步具体化为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际操作指针。三大不仅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对象——国民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态度,确定了建立联合战线的方式——党内合作,规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这种党内合作。同时指出了党在国共合作中的任务,一方面“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另一方面,“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这种既加入国民党,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原则是十分正确的。从排斥其他政党到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及最终实现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的制定,表明党在斗争策略上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建党初期的这次历史性转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即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不同阶段的国情特点制定相应的纲领、路线、战略、策略。
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立足中国,把握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寻找“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中共“一大”曾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遗憾的是,这两篇文献当时只有手抄稿,并没有正式发表过。何处寻找其下落了?
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记载,可以看到,会议用了两天时间听取了关于各地共产党活动情况的报告。接着,会议选出了一个起草党纲和工作计划的委员会,并决定用两天的时间进行起草工作。张国煮是会议的主席,他是起草小组长的当然人选。李汉俊通晓四国话言,博览马克思著作,刘仁静也有“小马克思”的雅号,他们也被选入起草小组。据董必武回忆,他也参加了起草工作.而且还提及李达也是起草者之一。7月25日、26日没有举行会议,起草小织起草党纲和工作计划等会议文件。关于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会前虽有一些酝酿和准备,但没有形成供代表讨论的会议文件草案。纲领和工作计划的草案,经过会议形成的中文原件,由于当时党处于秘密状态,会议期间又经历了法租界巡捕房的密探搜查,没能保存下来。现在保存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即后来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工作计划(即后来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只有俄、英两种文字的翻译稿。俄文本来自20世纪50年代;苏共中央移交给中共中央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资料。英文本是1924年陈公博在哥伦比亚大学写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论文的附录一与附录二。这两种译本各经过数次翻译,在文字表述上已不可能保持原来的面貌,因而具体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从条文和内容上看基本是一致的,是可信的。
1957年1月,在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将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档案接收回国,随即组织懂俄文的专业人员进行翻译。译成中文后,中央档案馆筹备处于1959年8月5日将这三份有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送请董必武帮助鉴别。同年9月5日,董必武在给中央档案馆的复信中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这三个文件虽然是由俄文翻译出来的,在未发现中文文字记载以前,我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材料。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一文没有载明时间,其他两个文件上载明的时间是:1921年,也就是一大开会的那一年,可说是关于我党一大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份材料。”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对是十一条的注释认为是:遗漏了。
196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颇有研究的中国史教授韦慕庭,处于极度兴奋和极度忙碌之中。霍华德?林顿先生告诉他的消息,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哥伦比亚图书馆在整理资料时,从尘封已久的故纸堆里,发现一篇1924年1月该校的硕士论文,作者署名为“ChenKung一Po”,而论文的题目令人注意—“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china”(《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
韦慕庭读毕此文,认为倘若不掺杂着虚假的话,将是一重大发现,是极为难得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历史文献.在此文收入的6篇附录中,附录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一九二一年)、附录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目标的第一个决议案(一九二一年)、附录四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二年)、附录五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九二二年)是散失多年,连中国共产党自己也未曾找到的重要历史文献,韦慕庭教授赶紧调阅学校的微型胶卷档案,查到了“chenxung一Po”其人。然后又去查日本1941年出版的《日本名人录?附满洲国及中国名人》,查到陈公博。
后来,经千方百计得到了陈公博写的回忆录《寒风集》,书中《我与共产党》一文,详细记述了他参加中共“一大”的经过,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 “ChenKungPo”即陈公博。陈公博既然是中共“一大”代表,那么他在1924年写出《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也就合情合理了。
但是,陈公博的稿本也无第十一条。韦慕庭认为,“可能是他在打印新的一页时遗漏了。或在第十条以后排错了”。
中共一大会上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文字甚简,条理不繁,却在第十一条处留下一个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
有人认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共产党,无不“以俄为师”;凡是以俄为师的共产党,又无一不把供共(布)所制定的纲领和章程作为自己最直接的参照蓝本。根据最一般的可能性,中共一大所应参照的当为1919年12月俄共(布)在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所通过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章程》。
历来的俄共(布)式的纲领和章程是相互分立的两个独立文件。如果仅从形式而论,中共一大纲领当然既不同于俄共(布)式的纲领,又有别于俄共(布)式的章程,可在事实上,中共一大纲领是把俄式纲领和章程合二而一,只是在文字上删繁就简改章为条,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体例。不过,如果考证具体内容,其纲领和章程依然是泾渭分明的两大范畴。其中第一条至第三条,理所当然地属于纲领性质的内容。但是,从第四条以后的各款显然属于章程之类则应无疑义。其中第四至六条是关于党员基本条件的规定与要求。党员是党的组织细胞和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所以,有关党员的条文自然成为整个章程的逻辑起点。从第七条至十条,则是关于党的地方组织的条文。第十二、十三条是规定中央组织的权限。至于此后的第十四、十五两条,则属于“附则”性质的内容。介于地方组织与中央组织之间的第十一条,理应属于规范性极强、带有根本性、具有体制特征的民主集中制。因为对内必须由它来规定党的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权力资源的配置及其运作方式,尤其是在当时党的组织层次比较简单、中央组织直接面对地方(基层)组织条件下,更应依靠民主集中制来确定上下级组织的关系;对外,则是表明自己究竟是第二国际式的政党,还是第三国际式的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
资政史鉴
没有党章的政党是一个不成熟的政党
一个纲领,就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纲领体现着党的指导思想、价值体系,规定着党的根本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等,是判定政党阶级属性、政治倾向、进步水准的主要标志。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纲领,始终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认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澄清在党的纲领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坚持正确方向, 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根脉要一代代传下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知识链接
中共党史中的第一
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由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组成,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中国共产主义者最早的内部刊物: 1920年 11月7日创办的《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
党领导的第一张日报: 1925年6月由瞿秋白在上海主办的《热血日报》。
党中央最早的机关报: 1922年9月13日创办于上海,由蔡和森主编的《向导》。
中国产业工人中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建立于1922年2月,在江西安源煤矿,由李立三任书记。
党领导的第一个农会: 1922年成立的广东海丰县赤山约农会。
中国农村最早的共产党支部: 1923年3月在广东顺德县建立的中共顺德支部。
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3年 7月彭湃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党创办的第一个妇女运动讲习所: 1926年 9月15日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等建议创办的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何香凝任所长。
最早的党校: 1923年安源党组织创办的中共安源党校。
最早的中共党校: 1933年3月13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任弼时任校长。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正式党章: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党的第一部党史: 1926年蔡和森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作的讲演,题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
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 10月毛泽东等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个使者: 张太雷。1921年春,他赴苏联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东方局任中国科的书记,从事共产国际的联系工作。1921年6月22日,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