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也要工业4.0论文[共5篇]

时间:2020-02-12 00: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PC也要工业4.0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PC也要工业4.0论文》。

第一篇:PC也要工业4.0论文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兴起,过去20年传统台式PC、笔记本所处的风口位置,已经逐渐外移。因此从表象上来看,台式PC和笔记本的出货量年比年呈下滑趋势。

根据Gartner的统计结果,2015年第4季度,全球6大PC厂商中只有苹果取得了同比正增长,而包括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宏碁在内的这五大PC厂商,最大同比跌幅甚至达到11%。而此前,微软还联合上述五大PC厂商还进行了一轮Windows10的市场营销活动,但不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都没有因Windows 10上市而换购新款PC。难道,PC市场就真的一蹶不振了吗?

OEM模式反思

众所周知,传统PC市场是在Intel和微软打造的OEM模式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

应该说,不论是英特尔还是微软,两者作为PC产业的核心引领者,其依靠摩尔定律产生迭代更新的商业模式并没有错—操作系统和处理器的不断交替更新,不断激发用户需求,带动了应用软件和硬件生态的快速发展。

即便是苹果,其台式PC和笔记本近期的增长也是受益于英特尔处理器—停止采用Power处理器为苹果大幅降低了处理器采购成本,以相近的整机成本和更优的用户体验博取大众芳心。

同理,在智能手机市场,除了苹果采用独特的iOS系统和苹果A系列处理器之外,主流的安卓系统还是通过复制类似PC的OEM模式,大获成功。当然或许有人说,苹果的成功源自于自己的操作系统体验更好。但以笔者自己的长期使用经验,苹果MacOS与微软Windows在操作体验上并没有太多不同。

或者说,微软Windows已经把苹果MacOS/Macintosh给copy得差不多了。无非是受限于专利问题,刻意将每一个窗口的关闭、缩小和全屏按钮换了个位置而已;程序菜单也刻意与MacOS所有的都放在屏幕最上栏不同,每一个窗口一个。

两者间的差别除了操作习惯不同,还因为Windows的应用软件的生态更好—受益于中国市场Windows盗版横行,大多数用户最开始都习惯了“免费”的Windows,因而多数商业软件也是基于Windows开发,以满足最大的用户群需求。

如果说苹果跟其他品牌的PC有什么关键的差别,那就是电池续航力—苹果MacOS系统更精炼,对系统资源的消耗更低,从而使得苹果笔记本的续航力更久;另一层的差别,当然在于苹果的工业设计真正做到了极致精致。

换句话说,微软的操作系统不值那么多钱,如果能让利给OEM,那么OEM就有可能在工业设计上投入更多、做得更好,去跟苹果竞争,一如小米和华为这两家在智能手机领域大获成功的厂商。事实上,当市场传言这两家今年将要进入PC领域时,同样引发了强烈的市场期待。

模式创新仍可期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小米、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功路径,就会发现,其实小米、华为基于安卓系统,本质上还是OEM,无非是安卓系统相比Windows系统稍显灵活,允许OEM做一些用户使用体验方面的优化而已。

而微软没有给予各家OEM更多的灵活性和空间,主要还是基于PC是生产力工具的理论—对于商用客户来说,高安全性、高可用性的需求使得PC操作系统只得开放更少的接口。

很明显,微软的这一思路在如今移动互联时代已经落伍了。至少,Windows本身就有家庭版、专业版之分,因此在家庭版开放更多的优化空间给到OEM,或许是一个可选的方向。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使用模式和使用需求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核心则在于个性化的用户体验。OEM需要有更大的空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乃至个性定制化的产品,这实际上会催生创新的商业模式,一如小米的米粉经济。

举个例子,海尔旗下的雷霆世纪就完全颠覆了传统的DIY模式,而是以MOD专家定制化的专款MOD机箱设计为核心,联合英特尔、英伟达、华硕、希捷等一众顶级DIY配件品牌,以原厂原包原盒的分体组合交付模式,让玩家自己体验打造高品质的MOD DIY游戏电脑的乐趣。

所谓MOD,其实是90后/00后对modification DIY加入了modern DIY的理念,也就是DIY改装加入了摩登时髦的含义,于是乎,MOD的意思就从纯技术范儿的DIY改装,变成了个性化时尚定制的味道。

在笔者看来,这一创新模式与制造业未来工业4.0的模式非常契合,核心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将产品通过定制化的方式,按需组装得以海量交付。而这一模式的关键,并不在于游戏玩家对硬件性能的极致追求,而在于个性化交付。

换句话说,即便在英特尔、微软为主导的OEM模式下,OEM们仍然可以打造更为个性化的产品,获得市场认可。而这,才是PC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

第二篇:自制PC红外线接口论文

摘要

红外线通讯是一种廉价、近距离、无连线、低功耗和保密性较强的通讯方案,在 PC 机中主要应用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但目前已经逐渐开始在无线网络接入和近距离遥控家电方面得到应用。鉴于红外线通讯的诸多好处,现在的主板几乎全部提供了红外线接口,以便用户利用它进行与带红外线接口的设备通讯,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Modem、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等。但计算机主板上仅仅提供了红外线接口,并未提供完整的发射接收装置,所以用户在想使用红外线通讯时,仍然需要购买红外线连接器。本次设计的自制PC红外线接口主要是针对主板型红外线接口所设计,在以后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大的用途,目前市面上较少有商品化的连接器销售。此次设计为红外通讯电路增强红外线接口。

关键词:增强型,PC机,主板,通讯

1.引 言...............................................................................................................1 2.设计内容及要求..............................................................................................1 3.硬件设计.........................................................................................................4 3.1红外线接口............................................................................................4 3.1.1 标准红外线接口.......................................................................4 3.1.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5 3.2 硬件组成...............................................................................................5 3.2.1 标准红外线接口组成...............................................................5 3.2.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组成...........................................................5 3.3 硬件电路图...........................................................................................6 3.3.1 标准红外接口电路图...............................................................6 3.3.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电路图.......................................................8 4.硬件调试.......................................................................................................12 4.1元器件测试..........................................................................................12 5.结论...............................................................................................................20 6.参考文献.......................................................................................................21 7.心得体会.......................................................................................................22

1.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线接口应用越来越广。但就目前技术水平来说,人们可以具体利用无线网络接入和近距离遥控家电方面十分有限,因此,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而又有无限前景的技术及产业领域。纵观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它将朝着更加高定位、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红外线接口的技术进步,无线传输系统将从具有单纯判断功能发展到具有学习功能,最终发展到具有创造力。在新的世纪里,面貌一新的PC红外线接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加快。越来越多的舒适及安全伴随人们的左右,此次自主创新设计正是为此而设计。该设计的核心部分是发射部分采用对管进行放大,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功率;而接收部分采用三极管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了接收的灵敏度。2.设计内容及要求

此设计的PC红外线接口主要是用在有关红外线通讯方面上。红外线通讯是一种廉价、近距离、无连线、低功耗和保密性较强的通讯方案,在 PC 机中主要应用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鉴于红外线通讯的诸多好处,现在的主板几乎全部提供了红外线接口,以便用户利用它进行与带红外线接口的设备通讯,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Modem、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等。但计算机主板上仅仅提供了红外线接口,并未提供完整的发射接收装置,所以用户在想使用红外线通讯时,仍然需要购买红外线连接器。本次设计的自制PC红外线接口主要是针对主板型红外线接口进行的设计。

主板上的红外线接口大多是一个5针插座,其管脚定义依次是:

1.IRTX(Infrared Transmit,红外传输);

2.GND(电源地线);

3.IRRX(Infrared Receive,红外接收);

4.NC(未定义);

5.VCC(电源正极)。

根据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红外数据协会)提供的“异步串行通讯标准”资料显示,IRTX引脚能提供 >6.0mA 的输出电流,而 IRRX 引脚在吸收 <1.5mA 电流就能对输入信号作出反应。资料同时显示红外线接口的发射部分已将传输数据进行 38kHz 的载波,而接收部分将进行信号分离处理,所以在制作接口电路时无须再考虑载波和分离电路。

红外接口连接器的作用是将计算机红外接口输出的电脉冲信号转换为光脉冲信号输出,并将接收到的光脉冲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通过红外接口输入主机。

主板红外线接口大多为五针插座,其针脚定义分别为。+5V(电源正)、NC(未定义)、IRRX(Infrared Receive,红外接收),GND(地)、IRTX(Infrared Transmit,红外传输)。根据红外数据协会提供的异 步串口通讯标准,IRTX引脚能提供大于6.0MA的输出电流,IRRX引脚吸收小于1.5MA电流即能对输入信号作出反映。是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检测红外产品的标准方案示例(简化了抗干扰电路)。也是DIY红外接口连接器的最简方案、笔者使用这个电路在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通讯,通讯速率能达到对57.6KbPS。

说明:

1)红外数据协会是国际性非赢利组织,3COM、Canon、HP、IBM、Intel、Sharp、Sony、Microsoft、NEC等160多个公司均是该组织成员;

2)异步串口最高通讯速率为115.2KBPS;

3)当前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提供有9600bps--115.2KBPS、1.15Mbps、4Mbps的通讯标准。

3.硬件设计

3.1红外线接口

3.1.1 标准红外线接口

红外线发射电路由红外线发射管L2和限流电阻R2组成。当主板红外线接口的输出端IRTX输出调制后的电脉冲信号时,红外线发射管将电脉冲信号转化为红外线光信号发射出去。电阻R2起限制电流的作用,以免过大的电流将红外管损坏。当R2的阻值越小,通过红外管的电流就越大,红外管的发射功率也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发射距离就越远,但R2的阻值不能过小,否则会损坏红外管或主板红外接口。红外接收电路由红外线接收管L1和取样电阻R1组成。当红外接收管接收到红外线光信号时,其反向电阻会随光信号的强弱变化而相应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知通过红外接收管L1和电阻R1的电流也会相应变化,而在取样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变化,此变化的电压经主板红外接口的输入端IRRX输入主机。由于不同的红外接收管的电气参数不同,所以取样电阻R1的阻值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范围的调整。该电路为IRDA的标准方案,一般的DIY可以使用该电路。电路虽然很简单,但其性能还是不错的,我用该电路连接笔记本电脑,在没有误码的情况下,传输速度可以达到57.6Kbps。该设计的外围电路的设计如图

1、图3所示。

3.1.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

增强型红外接口外围电路与标准接口电路相比,其中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发射部分采用对管放大,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功率;而接收部分采用三极管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了接收的灵敏度。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面的叙述。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外围电路的设计如图

5、图7所示。3.2 硬件组成

3.2.1 标准红外线接口组成

标准红外线接口元器件清单:

标准型红外线接口发射外围电路清单:

标准型红外线接口接收外围电路清单:

3.2.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组成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元器件清单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外围电路清单: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外围电路清单:

3.3 硬件电路图

标准红外接口电路图

计算机主机上的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如图1所示。

3.3.1

图1 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

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

计算机副机上的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如图3所示。

图3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

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如图4所示。

图4标准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

3.3.2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电路图

计算机主机上的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如图5所示。

图5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如图6所示。

图6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发射电路的PCB板图

计算机副机上的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如图7所示。

图7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如图8所示。

图8 增强型红外线接口接收电路的PCB板图

4.硬件调试

4.1元器件测试

元器件的判别主要是发射管和接收管的判别,通过测试即可判别。

测试红外发射管:红外发射管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二极管,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发射管的反向电阻通常为无穷大,正向电阻一般为500K左右。如果您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由PC机的红外接口引出IRTX和GND两条线,IRTX连接发射管的正极,GND连接发射管的负极,将发射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在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监视器”中会发现“你的PC”。

测试红外接收管:红外接收管也是一个二极管,测量时,它的正向电阻大于500K,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反向电阻在没有光线直射时,一般大于300K,强光照射时应小于10欧,有时会为负数,这是因为在强光照射时,二极管的PN结将获得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形成了0.7V的结电压。

元件判别非常重要,使用了一只性能不好的元件,调试时会耽误你不少时间,还有可能损坏设备,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准备前的工作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由于不同万用表内阻不同,测试结果也不尽相同,下文中所述内容均指使用500型万用表在可见光源(白炽灯)下的测试值。

1)测试红外线发射管

红外线发射管是一只二极管,可用万用麦电阻R* K档测量红外线发射管正反向电阻。反向电阻通常为无穷大,正向电阻一般大于500K欧。

从PC机红外接口的TRTX(红外传输)和GND(地)两引脚接出二根引线,TRTX引脚接红外线发射管正极,GND(地)接红外线发射管负极,将红外线发射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监视器就会发现红外通讯对象——“你的PC”。

2)测试光电接收管

测试光电接收三极管时,用万用表电阻R*K档测量两只引脚间的正反向电阻,光电接收管用反向电阻应大于500千欧(越大越好),不受光线照射影响;正向暗电阻(不受光线照射时)应大于300千欧(越大越好),正向明电阻(强光照射时)应小于10欧(越小越好)。

打开笔记本电脑中Windows 98的红外线监视器,将光电接收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当笔记本电脑红外监视器发出检测信号时,光电接收管正向电阻应自大而小变化,笔者的测试值是从大于500K减小至30K。如果电阻无变化或变化小说明光电接收管性能不好。

测试光电接收二极管时,万用表电阻R*K档测量光电二极管两只管脚间的正反向电阻,正向电阻约为5K左右,不受光线照射影响;反向暗电阻(不受光线照射时)应大于500K(越大越好),反向明电阻(强光照射时)小于0,小于0的原因是受光线照射后二极管PN结将获得的光能转换为电能,提供了0.7V左右的结电压。

机械鼠标中的光电接收三极管大多是光电接收三极管(也有使用光电接收二极管的鼠标),与普通市售光电接收三极管不同,有三只引脚,因为其是由两只光电接收三极管构成,中间是公共极,实际使用时可只使用其中一只或两只并联使用。

4.2调试过程

调试之前的准备工作:先连接USB接口的红外适配器,然后应该还要安装驱动。主板有已集成的红外解码编译功能,要外接一个红外光电转换装置来实现,这个装置就是主板接口红外适配器。

笔记本电脑与PC进行红外通讯有以下四种方案:

图9 计算机设备管理器中的红外线设备

1)在资源管理器中选中用鼠标右击要传输文件或目录,选择“发送到/红外线接收者”;

2)选择“我的电脑/红外线接收者”图标,打开“红外线传输”窗口,单击“发送文件”按钮后,选择要发送的文件; 3)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文件后将其拖到“我的电脑/红外线接收者”图标上;

4)选择“开始/程序/附件/通讯/直接电缆连接”后,即可以利用 Windows 98提供“直接电缆连接”通过红外线接口实施通讯。通过红外线接口运行直接电缆连接时,红外线发送、接收装置将取代电缆,不需使用串行或并行电缆连机。“直接电缆连接”的功能比“红外线接收者”略强,可以使用对方提供的所有共享资源,如能使用对方的打印机和运行对方的程序。

由于红外收发器的电路相对简单,所以调试也很方便。发射部分基本上不用调试,注意检查发射管的极性连接是否正确。接收部分同样要注意接收管的极性是否连接正确。

在通讯时,IRTX和GND之间应该有0.7V左右的电压波动,如果没有就是红外接口有问题,或者是红外接口没有打开;IRRX和GND之间同样有0.7V的电压波动,如果波动范围较小,可以调整取样电阻,加大它的阻值,但不要太大,否则会降低接收的抗干扰能力。在联机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将笔记本电脑放远些,再调整取样电阻,使通讯距离尽量大些。

其他的增大通讯距离的方法还有几个:1)可以在接收管前面加一个红色滤光片,以滤除其他光线的干扰;2)还可以在接收管和发射管前面加凸透镜,提高其光线采集能力等等。

4.3 连机调试

连接好电路就可以连机凋试了,将红外光电发射接收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双方的“红外线监视器”就会提示发现红外通讯对象。

如果调试过程中打开音箱,会有美妙的声音提示你连接成功。如果连机调试出现问题,请按下述方法解决: 1)笔记本电脑无法检测到PC 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红外接口TRTX(红外传输)和GND(地)两只引脚间的电压,当PC红外线监视器发出检测信号时,TRTX引脚电压由0向上波动至0.7V左右,如无电压波动属PC红外接口故障。

如有电压波动请检查红外发射管是否接反(基本无电流);通过红外发射管的电流是否有变化;可以通过红GND(地)接红外线发射管负极,将红外线发射管对准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发射窗口,笔记本电脑的红外线监视器就会发现红外通讯对象——“你的PC”。否则需测试红外线接收管,测试红外线接收管时,用多功能用表电阻R*K档测量两只引脚间的正反向电阻,红外线接收管用反向电阻应大于500K(越大越好),不受光线照射影响;正向暗电阻外发射管的电流有变化,笔记本还是无法检测到PC,说明红外发射管性能不良,红外发射管需更换。

2)PC无法检测到笔记本电脑

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取样电阻R2两端的电压,当笔记本电脑红外线监视器发出检测信号时,取样电阻两端的电压由0至0.7V左右波动,如无电压波动请检查光电接收管是否接反,如电压波动小,请适当增加取样电阻R2的阻值,如电压波动过大,请适当减小取样电阻R2的阻值。

电阻R2的调整有一定难度,过大会导致抗干扰能力下降,过小会导致灵敏度降低(接收距离减小),最好串联一只电位器精心调节,才能获得最佳接收效果和接收距离。

3)通讯时常中断

通讯时常中断可在红外线监视器/选项标签中选择“连接速度限制为”复选框,在其后的选择框中限制红外通讯的速度,在很多情况下,用限制速度的方法进行通讯可以消除大量重试,改善通讯质量。

通讯时常中断大多是外部环境不佳导致,原因主要有:外部光源干扰、连线过长导致的信号衰减、电源性能不良带来的电磁干扰。电源性能不良带来的电磁干扰可通过加装抗干扰电路解决。4)通讯距离短

按上述方法制作的红外接口有效通讯距离为0.3m,如果你想增加发射距离,可用增加红外发射管的数量或增大红外发射管的电流(即增大发射功率)方法实现。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据红外数据协会的红外通讯标准,一般红外通讯设备的通讯距离仅为l-3m,如果你想增加距离,需先了解通讯对象的接收距离。

如果通讯对象(如笔记本电脑)发射功率不够,你将无法接收到对方发出的信号。当然你也可以加装光放大器,扩展红外设备的通讯距离。

5.结论

此次设计利用三极管的功能对自制PC红外线接口进行设计,充分利用了三极管所拥有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三极管放大作用对该外围接口电路的重要作用,采用此方案,可以达到本设计的要求,以及在以后生活和现代化发展中更可靠、快捷、高效。但是,在此方案中有一点需要注意,此次设计为创新设计,所以难免会有所不足,由于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准备工作也不是很充足,所以在信号传输设计方面有点缺陷,主要是在使用上不方便,如果能将自制PC红外线接口与通信设备的USB接口相连接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缺陷。这也是这次设计不足的地方,这次的设计仅为外围电路的设计,因此,在以后的设计制作中有待改进。不过,利用本设计方案,通过设计及硬件调试等方面的论证,能够实现提高无线传输的效率,大大减小有线传输所带来的麻烦等功能,也达到了本次创新性实验的目的。

6.参考文献

【1】陈晴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版)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康华光 模拟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心得体会

从这次的创新型设计中我学到了很多,这次设计主要用到的是三极管,放大电路,还有其他电阻、电容一系列的电子元件。通过这次的创新型设计,我知道了怎样利用三极管放大作用设计出所要求的产品,同时又将以前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中,通过多元件的组合从而基本达到总体的要求,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错误,主要是源于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此次实验过程中,彭老师和各位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及同学的互助团结努力下做出了我们所要的设计。在此,我非常感谢彭老师的指导和钟慧伟同学的帮助,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多的去实践一些课程项目,为自己增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篇:工业机器人论文

走进科技论文

0903030409

颜卫勤

工业机器人论文

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给机器人一个完整的定义,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在此,我仅根据自己的所学及课本给出的定义概述一下有关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Robot)是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的剧本中,塑造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愿意为人服务的机器奴仆“Robota”一词衍生出来的。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机器人是一个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多自由度的,并能实现诸多拟人动作和功能的机器;而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bot)则是在工业生产上应用的机器人。

而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U.S.RIA)提出的工业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manipulator)或者通过不同程序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日本机器人协会(JIRA)的定义则是: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装备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end effector)的,能够转动并通过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可见美国机器人协会和日本机器人协会给出了相类似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于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而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在我国,在工业领域内应用的机器人我们称为工业机器人。通常人们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是: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 按照预定的程序、轨迹及其它要求, 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

工业机器人的最显著的特点简单概述为可编程、拟人化、通用性、机电一体化。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角坐标移动;圆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多个转动关节。

工业机器人按执行机构运动的控制机能,又可分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点位型只控制执行机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准确定位,适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一般搬运、装卸等作业;连续轨迹型可控制执行机构按给定轨迹运动,适用于连续焊接和涂装等作业。工业机器人按程序输入方式区分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两类。编程输入型是将计算机上已编好的作业程序文件,通过RS232串口或者以太网等通信方式传送到机器人控制柜。

示教输入型的示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操作者用手动控制器(示教操纵盒),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系统,使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另一种是由操作者直接领动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在示教过程的同时,工作程序的信息即自动存入程序存储器中在机器人自动工作时,控制系统从程序存储器中检出相应信息,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机构,使执行机构再现示教的各种动作。示教输入程序的工业机器人称为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

具有触觉、力觉或简单的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作;如具有识别功能或更进一步增加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即成为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它能按照人给的“宏指令”自选或自编程序去适应环境,并自动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清洁机器人的涵盖范围广泛,依照IFR World Robotic的分类,可分为产业型与家用型两大类,在产业型方面例如地板清洁(吸尘与洗地)、风管空调系统清洁、除草、大楼窗户清洗、水箱清洁等。目前为止应用最成功的仍属地板清洁型机器人,包括机场、大卖场、工厂、饭店大厅等大范围面积的场所,原因在于地板属于2-D几何平面,技术相对较为单纯。而家用型的地板清洁机器人(吸尘器)在近年来则快速窜起,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根据IFR World Robotics 2005的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型机器人中,清洁机器人仍是主要应用。其中家用清洁机器人更占整体服务型机器人的95%以上,其中2005-2008年更可高达447万台。

家用型清洁机器人受到热烈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已开发与开发中国家多以双薪家庭为主,并逐渐走向少子化与高龄化的趋势,在家庭人口结构变少的情况下,清洁工作的替代便成为新兴市场发展的重要需求,遂使的清洁机器人成为各国争相投入的技术研发重点。

随着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人类的环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脚色。传统上机器人的应用层面多集中于工业化的生产系统与制造流程上,专门应付长时间作业、大量重复性动作、系统复杂且需要精密控制、高危险性等工作上。而近年来的演进则渐渐朝向服务型机器人的方向快速蓬勃发展。那么在我们身边有什么样的机器人呢? 生活中常见的工业机器人有如下几种:

点焊机器人,这主要是针对汽车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汽车焊接的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的一种机器人。它的特点是通过机器人对两个钢板进行点焊的时候,需要承载一个很大的焊钳,一般在几十公斤以上,那么它的速度要求在每秒钟一米五到两米这样的高速运动,所以它一般来说有五到六个自由度,负载三十到一百二十公斤,工作的空间很大,大概有两米,这样一个球形的工作空间,运动速度也很高,那么自由度的概念,就是说,是相对独立运动的部件的个数,就相当于我们人体,腰是一个回转的自由度,我们大臂可以抬起来,小臂可以弯曲,那么这就三个自由度,同时腕部还有一个调整姿态来使用的三个自由度,所以一般的机器人有六个自由度,就能把空间的三个位置,三个姿态,机器人完全实现,当然也有小于六个自由度的,也有多于六个自由度的机器人,只是在不同的需要场合来配置。

弧焊机器人也是工业机器人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像我们汽车的后桥,进行焊接的时候,它连续焊接,所以它的特点是连续轨迹控制,所以它要求的轨迹精度要求非常高,一般来说也是五到六个自由度,由于它焊枪比较小,所以在五到十公斤就可以了,这个方面是在国际和国内应用非常大的一类机器人,在另一方面像搬运和铆接,这些工作场合下,像搬运,主要是要求机器人有很高的速度,承载能力很多、很强,像日本的大库机器人,它可以承载三百公斤,抓取、来进行搬运和码垛。

医疗机器人,是近五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那么这个也可以看到几个方面,包括人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生物,那么包括人的眼球、神经、血管都很精细,那么如果人手术的时候,医生来手术,一个是疲劳,另一个人手操作的精度还是有限的,那么这是在德国,一些大学里面,面向人的脊椎,如腰间盘突出这种病,进行识别以后,能够自动地用机器人来辅助进行定位,进行操作和手术。还有一类叫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像比方说,现在发病量比较大的是偏瘫和半身不遂这种病患,当他恢复治疗完以后,需要对他的肢体进行锻炼和恢复,那么如果医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个医生,天天给一个病人进行按摩或牵引这样的工作,那么家庭的人员都上班,没有时间照顾,那么用一个机器人,可以对他的手进行牵动,天天强迫他进行锻炼,使人的肌肉的恢复达到最好,更为精细的工作像很多大学和一些医院在开发像人的脑手术,这个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例证,包括北航开发出了对人脑的定位和钻孔这样的工作,还包括像美国已经有一千多例机器人对人眼球进行手术,这样的机器人,还包括通过遥控操作的办法,实现对人的胃肠这种手术,大家在电视里边看到,一个机械手,大概有手指这样粗细的一个机械手,通过插入腹脏以后,人在屏幕上操作这个机器手,同时对它用激光的方法对病灶进行激光的治疗,这样的话,人就不用很大幅度地破坏人的身体,这实际对人的一种解放,是非常好一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它也很复杂,一方面它完全自动去完成各种工作,是有困难的,一般来说都是人来参与,这是美国开发的一个林白手术这样一个例子,人通过在屏幕上,通过一个遥控操作手来控制另一个机械手,实现通过对人的腹腔进行手术,前几年我们国家展览会上,美国已经成功的实现了对人的心脏瓣膜的手术和搭桥手术,这已经在机器人领域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还包括,AESOP的这种外科手术机器人,它实际上通过一些仪器能够对人的一些病变进行检查,通过一个机械手就能够实现对人的某些部位进行手术,还包括遥操作机械手,以及多个医生可以在机器人共同参与下进行手术,包括机器人给大夫医生拿钳子、镊子或刀子来代替护士的工作,同时把照明能够自动的给医生的动作联系起来,医生的手到哪儿,照明就去哪儿,这样非常好的,一个医生的助手。

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是人类的得力助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机器人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和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去创造更好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机器人来做这些危险环境的工作,展望21世纪工业机器人将是一个与20世纪计算机的普及一样,会深入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有人说在21世纪的前20年是机器人从制造业走向非制造业的发展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对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估计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机器人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机械、电工、自动控制、计算机测量、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等,它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工业机器人--论文

材料:工业机器人论文

摘要: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科学家在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中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构造;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

由来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在其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最早使用机器人一词,剧中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本意是苦力,即剧作家笔下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是一种人造的劳力。它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机器人的研究与发明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关注。50年代以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能搬运核原料的遥控操纵机械手。

所示,这是一种主从型控制系统,主机械手的运动。系统中加入力反馈,可使操作者获知施加力的大小,主从机械手之间有防护墙隔开,操作者可通过观察窗或闭路电视对从机械手操作机进行有效的监视,主从机械手系统的出现为机器人的产生为近代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作了铺垫。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特点

戴沃尔提出的工业机器人有以下特点:将数控机床的伺服轴与遥控操纵器的连杆机构联接在一起,预先设定的机械手动作经编程输入后,系统就可以离开人的辅助而独立运行。这种机器人还可以接受示教而完成各种简单的重复动作,示教过程中,机械手可依次通过工作任务的各个位置,这些位置序列全部记录在存储器内,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机器人的各个关节在伺服驱动下依次再现上述位置,故这种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功能被称为“可编程”和“示教再现”。

1962年美国推出的一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后来,出现了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的工业机器人系统。当今工业机器人技术正逐渐向着具有行走能力、具有多种感知能力、具有较强的对作业环境的自适应能力的方向发展。目前,对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最有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美国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综合研究水平上仍处于领先地位,而日本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数量、种类方面则居世界首位。

构造与分类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角坐标移动;圆

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多个转动关节。

工业机器人按执行机构运动的控制机能,又可分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点位型只控制执行机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准确定位,适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一般搬运、装卸等作业;连续轨迹型可控制执行机构按给定轨迹运动,适用于连续焊接和涂装等作业。

工业机器人按程序输入方式区分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两类。编程输入型是将计算机上已编好的作业程序文件,通过RS232串口或者以太网等通信方式传送到机器人控制柜。

示教输入型的示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操作者用手动控制器(示教操纵盒),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系统,使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另一种是由操作者直接领动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操演一遍。在示教过程的同时,工作程序的信息即自动存入程序存储器中在机器人自动工作时,控制系统从程序存储器中检出相应信息,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机构,使执行机构再现示教的各种动作。示教输入程序的工业机器人称为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

具有触觉、力觉或简单的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作;如具有识别功能或更进一步增加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即成为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它能按照人给的“宏指令”自选或自编程序去适应环境,并自动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应用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具有简单记忆和可变控制程序的自动机械。它是在机械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称为industrial robot。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将人类从繁重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它还能够从事一些不适合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劳动,实现生产的自动化,避免工伤事故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相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机械手和操作机的基础上,采用伺服机构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研制出有通用性的独立的工业用自动操作装置,并将其称为工业机器人;60年代初,美国研制成功两种工业机器人,并很快地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196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用2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了焊接轿车车身的自动生产线。此后,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研制和应用工业机器人。

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70年代起,常与数字控制机床结合在一起,成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

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虽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不断的进步中,但和国际同行相比,差距依旧明显。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更无法相提并论。工业机器人很多核心技术,目前我们尚未掌握,这是影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发展:

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现今美国有着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像Adept Technologe、American Robot、Emersom Industrial Automation 等。

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 日本和美国,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经推广应用成为主流安装机型,而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已占有一定比重并成为发展的方向。世界上的机器人供应商分为日系和欧系。瑞典的ABB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机器人制造公司之一。1974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控式工业机器人IRB6,主要应用于工件的取放和物料搬运。1975年生产出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到1980年兼并Trallfa喷漆机器人公司后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科学家在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中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10月,国际机器人工业人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一次工业机器人国际标准大会,并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一个文件,把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类:⑴顺序型。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⑵沿轨迹作业型。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喷漆等;⑶远距作业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⑷智能型。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第一和第二类工业机器人,并达到了其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的鼎盛时期。而今已在第发展三、四类工业机器人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下一代机器人发展重点有:低成本技术、高速化技术、小型和轻量化技术、提高可靠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化技术、高精度化技术、视觉和触觉等传感器技术等。

根据日本政府2007年指定的一份计划,日本205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4兆日元,拥有百万工业机器人。按照一个工业机器人等价于10个劳动力的标准,百万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千万劳动力,是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实用化期。而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

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一个国家要引入高技术并将其转移为产业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5个要素即5M:Machine/Materials/Manpower/Management/Market。和有着“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相比,我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基本国情,那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刺激日本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动力就在于要解决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所以,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晚发展缓。但是正如前所述,广泛使用机器人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我国正在努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培养人才,打开市场。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辉煌得益于本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我国在十一五纲要中也体现出了对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大力支持。

总结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第五篇:工业窑炉论文

工业炉窑节能

姓名:

班级:热能

XXX

学号:XXXXXXXX

一、工业炉窑历史、现状、分类

作为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焙烧、烧结、熔化、加热等工序的热工设备,工业炉窑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炼铜炉,其炉温可达1200℃。在春秋时期,伴随着提高炉温技术的发展,在当时出现了铸铁。

1794年,世界上出现了熔炼铸铁的直筒形冲天炉。之后,在1864年,在西门子(英)的蓄热式炉原理基础之上,马丁(法)建造了第一台用气体燃料加热的炼钢平炉。通过使空气和煤气在蓄热室所进行的高温预热,他使炉温达到了炼钢所要求的1600℃以上的温度。

到20世纪20年代,电能供应逐渐充足,开始使用各种电阻炉、电弧炉和有芯感应炉在工业上达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机械化和自动化炉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炉子生产率并改善了劳动条件。二十世纪50年代,无芯感应炉得到迅速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束炉,利用电子束来冲击固态燃料,能强化表面加热和熔化高熔点的材料。

目前,我国约有13万台工业炉窑,其中主要分布在冶金、建材、机械和化工等四个部分,约占炉窑总数的85%以上。年总能耗量为全国总能耗量的25%,燃料炉与电炉比例相当。燃烧方式较为原始,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燃耗高,炉子热效率低,自动监测与控制手段差为我国工业炉窑现阶段主要问题。

工业炉的分类主要可根据、工艺特点、工作温度、热工操作特点、工作制度进行分类。在工业中常用炉窑主要有一下几大类:熔炼炉、熔化炉、加热炉、石化用炉、热处理炉、烧结炉、化工作炉、烧成炉、烧成窑、干燥炉(窑)、熔煅烧炉(窑)、电弧炉、感应炉(高温冶炼)、炼焦炉、焚烧炉、其他工业炉窑。

二、工业炉窑节能现状

工业炉的能耗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在目前节能主要措施一般都离不开优化设计、改进设备、回收余热利用、加强检测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几个方面。

1、热源改造,燃烧系统改造

在我国,部分工业炉窑所采用技术与世界先机技术相比,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加之

更换成本高等方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能源消耗。因此,科学技改就十分重要。

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全面地了解工业炉的热工过程,分析、诊断加热炉的“病情”,找出其“病因”便离不开科学的测试方法。目前所采用的热工测试方法中,热平衡测试是受到公认的测试方法。

通过对工业炉的热工测定,使加热炉的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单耗下降,并获得加热炉运行经济技术性能指标的各项参数,分析加热炉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加热炉工况,使其达到运行的最佳状态,从而找出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和方向。这便是热工测试的主要目标。

但是,热工测试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测试繁杂、模拟生产稳定工况易失实,这使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产生了不小的差距。因此,在测试技术方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成为部分专家、学者等研究的方向。

2、窑炉结构改造

通过测试后,对炉窑便有了初步了解,也为技术改造提供了改进的依据。在设计炉窑时,首先应尽量采用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新型节能炉窑。在实践中通常考虑的通常有炉型、材料、密封、热传递(燃烧)过程、温度分布等。根据相关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节能措施:(1)采用圆形炉膛替代箱形炉膛,可强化炉膛对工件均匀传热的效果,减少炉壁散热量,使炉膛形成一个热交换系统,在加热元件,炉衬和工件3者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采用合理的炉膛空间和在不增大炉膛空间容积的前提下,加大炉内壁面积,以增大热交换面积的方式提高炉膛热交换从而提高热效率。

(2)在炉膛内安设风扇,加强炉内对流传热。特别是小型加热炉,高速气流可破坏停滞在工件表面阻碍传热和界面反应炉气边界底层,起到缩短加热时间和加快提高工件温度的作用。

(3)炉体密封,包括炉膛内各引出构件,炉壳,炉门等处的密封。炉体密封不严,将会造成到处跑火、漏火,造成能源大量浪费、设备烧坏、环境恶劣等状况,因此炉体密封直接影响工件品质和能耗,同时密封也是炉内气氛控制的关键。而耐火纤维制品的出现,为解决炉体密封创造了条件,实现了软密封。

(4)采用耐火浇注料整体浇注的加热炉具有强度高、整体性、气密性好、寿命长

等优点。

(5)采用新型炉用材料,优化炉衬结构。炉衬在保证炉子的结构强度和耐热度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保温能力和减少储蓄热。单纯依靠增加炉衬厚度来降低炉外壁温度不仅会增加炉衬储蓄热和成本,而且相应地减少了炉底面积的有效利用率。选用耐火纤维、岩棉等作为保温层,用轻质砖作为炉体的内衬,减少炉体的蓄热损失,增强炉子的隔热保温,减少炉墙的散热损失。

(6)在炉围内壁涂高温高辐射涂料,强化炉内的辐射传热,有助于热能的充分利用,其节能效果为3%~5%,是近期较先进的节能方法。

(7)根据不同工况,采用不同烧嘴。例如,调焰烧嘴、平焰烧嘴、高速喷嘴、自身预热烧嘴、低氧化氮烧嘴以及近来研制成的蓄热式烧嘴,为适应煤气和柴油的使用提供了多种先进的燃烧器。正确地使用高效先进燃烧器一般可以节能5%以上。平焰烧嘴最适合在加热炉上使用,高速烧嘴适用于各类热处理炉和加热炉,自身预热烧嘴是一种把燃烧器、换热器、排烟装置组合为一体的燃烧装置,适用于加热熔化、热处理等各类工业炉。

(8)根据燃料种类,选择性能良好的节能型燃烧装置和与之相配套的风机、油泵、阀件以及热工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保证良好的燃烧条件和控制调节功能也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在燃烧技术方面,常规的节能燃烧技术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富氧燃烧技术,重油掺水乳化技术、高炉富氧喷粉煤技术、普通炉窑燃料入炉前的磁化处理技术等。其中应用广泛的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和富氧燃烧技术。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燃烧技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通过蓄热式烟气回收,可使空气预热温度达烟气温度的95%,炉温均匀性≤±5℃,其燃烧热效率可高达80%。该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低污染、燃烧稳定性好、燃烧区域大、燃料适应性广、便于燃烧控制、设备投资降低、炉子寿命延长、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但高温空气燃烧还存在诸如各热工参数间和设计结构间的定量关系,控制系统和调节系统的最优化,燃气质量和蓄热体之间的关系,蓄热体的寿命和蓄热式加热炉的寿命的提高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采用氧气浓度高于21%的气体参与燃烧的技术,叫富氧燃烧技术。富氧燃烧的技术

主要是研制适合工业炉窑实用的燃烧器。富氧助燃技术具有减少炉子排烟的热损失、提高火焰温度、延长炉窑寿命、提高炉子产量、缩小设备尺寸、清清生产、利于CO2和SO2的回收综合利用和封存等优点。但富氧燃烧含氧量的增加导致温度的急剧升高,使NOx增加,这是严重制约富氧燃烧技术进入更多领域的因素之一。另外在工业炉窑上设计采用富氧空气助燃时,应该避免炉内温度场不均匀。

3、余热回收与利用

余热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烟气带走的热量占燃料炉总供热量的30%~70%,因此,将烟气中的余热回收利用将会是节约能源的又重点。通常烟气余热利用途径有:

(1)装设预热器,利用烟气预热助燃空气和燃料。

(2)装设余热锅炉,产生热水或蒸汽,以供生产或生活用。(3)利用烟气作为低温炉的热源或用来预热冷的工件或炉料。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工业炉窑上采用预热空气的预热器,其中主要形式为管式、圆筒辐射式和铸铁块状等形式换热器,但交换效率较低。八十年代,国内先后研制了喷流式,喷流辐射式,复台式等换热器,主要解决中低温的余热回收。在100度以下烟气余热回收中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但在高温下仍因换热器的材质所限,使用寿命低,维修工作量大或固造价昂贵而影响推广使用。

21世纪初国内研制出了陶瓷换热器。其生产工艺与窑具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导热性与抗氧化性能是材料的主要应用性能。它的原理是把陶瓷换热器放置在烟道出口较近,温度较高的地方,不需要掺冷风及高温保护,当窑炉温度1250-1450℃时,烟道出口的温度应是1000-1300℃,陶瓷换热器回收余热可达到450-750℃,将回收到的的热空气送进窑炉与燃气形成混合气进行燃烧,可节约能源35%-55%,这样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陶瓷换热器在金属换热器的使用局限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它较好地解决了耐腐蚀,耐高温等课题,成为了回收高温余热的最佳换热器。经过多年生产实践,表明陶

瓷换热器效果很好。它的主要优点是:导热性能好,高温强度高,抗氧化、抗热震性能好。寿命长,维修量小,性能可靠稳定,操作简便。是目前回收高温烟气余热的最佳装置。目前,陶瓷换热器可以用于冶金、有色、耐材、化工、建材等行业主要热工窑炉。

回收烟气余热的最有效和应用最广的是换热器。我国近年来开发和推广应用的高效换热器有片状换热器,各种喷流换热器,各种插入件管式换热器,旋流管式换热器,麻花管式换热器,各种组合式换热器,煤气管状换热器和蓄热式换热器等。蓄热式换热器是今后技术发展趋势,其余热利用后的废气排放温度在200℃以下,节能效益可达30%以上。

超导热管是余热回收装置的主要热传导元件,与普通的热交换器有着本质的不同。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换热效率可达98%以上,这是任何一种普通热交换器无法达到的。热管余热回收装置体积小,只是普通热交换器的1/3。

4、控制系统节能改造

目前我国工业炉的能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普遍存在空气过剩系数过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调节手段的落后,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难以保证理想的燃烧工况。因此提高热工检测与控制水平,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特别是采用微机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工业炉自动控制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自动控制系统,以各相关系统的及时精确配合和控制来实现节能。诸如加热炉各主要过程变量的定量控制,炉温与燃料流量的串级控制,燃料与助燃空气的比值控制以及烟道废气的含氧量控制等。

下载PC也要工业4.0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PC也要工业4.0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三废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 共16页 中 文 摘 要 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各种各样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一切因......

    工业工程导论完整论文(共5篇)

    关于工业工程知识在中小企业应用的分析[摘要]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

    工业企业管理案例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 工学院班级:07级机制一班 姓名: 周前杰学号:200740614219 课程论文题目:如何加强油田企业的项目运行管理 课程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

    中国钻井工业论文

    中国钻井工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作者:茅锴 摘要:近年来,我国钻井工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钻井工程的规模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就现今我国钻......

    工业企业管理 课程论文

    《工业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题 目 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学 年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学 院 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班 级 机械15- 2 班 学 号 8011211208 姓......

    工业人才培养思路论文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

    一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小论文(共五则)

    浙江工业大学自学考试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毕业小论文 论文题目姓名学号年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模式构建柯琼茜010109139905 08行政管理(2)班 王洪江 2010......

    工业概论论文5则范文

    结合我的专业谈谈对钢铁冶金的认识 冶金是一门研究如何经济地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提取金属或金属物,并用各种加工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科学。提取冶金学是研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