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育美文
(篇一)
守候,温暖孩子的背影
下课了,铃响了,我也该登场了。
课间是**实小最忙碌的时候,在教学楼的每一层走廊上,在孩子们欢呼中、蹦跳中总有一位臂戴红袖的教师的背影,那就是肩负孩子们课间安全的守护神——走廊导护员。我就是其中一员。五年来,我一直站在那个岗位上,体会着这个岗位给我带来的苦与乐。
7:15,这是全校教师非常熟悉的时间,导护员上岗的时间,可每个走廊导护员都知道,那不是我们的上岗时间,在7:15前,我们必须赶到办公室,取出所在楼层的教师钥匙,逐一打开教室,开窗透风,如果逢上阴雨天,还得开灯,用灯光迎接早起的孩子,点亮他们的心,驱散阴雨天带来的不适,感受来自于老师细微的爱。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站在楼梯口,静静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课间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候,也是走廊导护员最忙碌的时候。每个楼层的墙壁上都贴着一张“校园安全值岗点”,可我们知道,那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说是校园走廊安全员,其实我们身兼数职。
我们是安全员。课间,孩子们最活跃。离开课堂的孩子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撒腿冲向厕所,此时导护员就得站在走廊的中间,来回走动,不厌其烦地提醒奔跑的孩子们“慢点慢点”,眼睛还得时不时关注教室里的学生情况,防止教室里出现意外安全事故。
我们是护士。繁忙的课间,孩子们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有点磕磕碰碰。这时候我们要飞快地扶起孩子,进行安抚,并针对相应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我们是调解员。热闹的课间是学生最易产生矛盾的时候。小学生冲动,往往稍有不顺就你推我搡。这时候的我得挑起调解员的重担,及时制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作出公正的裁决。
我们是孩子王。课间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每每发现孩子们在走廊上玩危险游戏时,我会立即制止并提出有益身心健康的安全游戏,给孩子们带去无限的快乐,让课间成为孩子们童年岁月最美好的回忆。
校园里教师守候的心,不仅仅在走廊里,校门口,厕所边……凡是有孩子的地方,都有守候的身影。守候是最永恒的承诺,守候的背后是累,但是所有的累都会换来一个承诺,那承诺就是孩子们的平安。
人人都称赞闪耀的宝石,殊不知那熠熠生辉皆来自宝石无数的棱面,棱面越多,光越闪耀。在**实小这个大家庭里,**已经是第五个年了,在我的身上,没有发生可歌可泣的故事,没有取得高的教学成果,我就像棱面里的一个点,微小到不能再微小,可是我一直在努力地闪着光,从身边小事,点点滴滴为这个大家庭做着微小的贡献,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们最温暖的守候。
(篇二)
爱到深处花自开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十几个年头了。我由一个踌躇满志、满怀教育激情的青年小伙,变为一位成熟稳重、即将迈入中年行列的教育者。十多年里,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我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育的经验和情感,他们就像一朵朵娇艳的花儿开满了我平凡的教育之路。
闭上眼睛,芬芳满院,却有一朵小花越来越清晰……
那是刚开学的一天,午餐时间,我走在学校小路上,“老师!给你!”恍惚间,一个塑料袋子已经塞入我的手里,正要开口,一个男孩的小身影已经跑出了很远……诧异间,打开袋子,里边有几条炸鱼、几块油饼。那时在农村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有时,老师们三三俩俩跑出去很远,买几个火烧应付一下。这个孩子一定是观察到我风尘仆仆买饭,今天从家里给我稍了饭。想到这里,心里暖暖的,有些激动。
下午,听教过这个孩子的老师说,孩子很调皮,脑子很聪明,但是不用,非常的懒,我的心里咯噔一下。
接下来,孩子的表现也应证了老师们的定论。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
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
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丢三落四,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孩子向我告状……
可是,我发现他特别喜欢打扫卫生,一到大扫除时间,就拿出大扫把,冲向操场,每次都是大汗漓漓,好像在课堂上用不完的劲,全都用到了打扫卫生上。那时,我也不知道孩子是喜欢为班集体做奉献,还是想赶快离开教室。
于是,我屡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受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走出办公室,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唯一不变的是时不时放学时,在我办公桌上发现装午餐的塑料袋,有时他从办公室外冲进来,也不说什么,放下就跑……,我多次表示不要这样了,他就是不听。
有时,我也想放弃,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可一想到开学时那暖暖的温馨和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小身影,我又为继续转化他想起了办法……
找到他,我们俩聊起了开学时的那份午餐。“老师,你喜欢吃?那也是我最喜欢吃的!我几乎天天吃!”孩子猛然抬起头,眼里有了光亮。“是啊!你带的鱼和油饼我都吃光了呢,不过你要是每天完成作业,上课好好听讲,你就是老师最喜欢的孩子!”“老师!放心!我一定是你最喜欢的孩子!”“那咱要怎么做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完成作业……”“好!咱们一起努力!你看,这是老师给你的本子,你要用它来好好学习啊”这次,孩子的小手攥的紧紧的。
接下来,孩子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进步。即使是一点点进步,我也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注他、帮助他。
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我特意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跟他同桌,并把他从最后一排调到第一排。事前,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一番谈话:不要歧视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有时,这个孩子也会有一些抱怨,说他不太听话,不太喜欢学……这时,我就鼓励她: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小男孩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一起夸奖女同桌。两个孩子关系越来越融洽,男孩子的进步也越来越大……
这一天,上科学课,当我追问什么是磁性时,男孩子突然站起来,说他头上有磁铁。我一愣,反问道:“你头上怎么会有磁铁?”他抓起桌子上的尺子,就在头上磨起来,然后迅速把它放到桌子上,将一个纸片吸起来了。我心里一阵高兴。对,可以借此把磁性的表现与一些现象分开。我再次追问:“谁能解释一下?”孩子纷纷举手要求回答,一节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了!由此,我更对男孩子刮目相看,也更坚定了转化他的决心和毅力……
学期末,在同学们和男孩子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了,守纪律了,很少听到别人打他的小报告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委员,劳动更积极了,男孩子融入了班级大家庭,成为了受喜欢的人……
放假那天,男孩子与班委打扫完教室卫生,和我高兴的挥手再见,与同学们消失在孩子流中……我却站在走廊前,望着众多远去的小身影,陷入了沉思……
一直以来,我们惯性的以为:孩子学习态度和成绩的好坏是固有的,而小男孩的转变却说明,孩子(尤其是小孩子)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和态度。对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也会讨厌你,形成一个师生关系紧张的恶性循环;
如果,老师发自内心爱孩子,孩子是能感觉到、理解的。我们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是朋友,是自己人,为人师,首先要让使孩子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可我们老师往往太心急,总想一次谈话,一次批评,孩子就能来个大转弯,如果没有就用粗暴的手段,反而事得其反,关闭了孩子们的心。
记得那年的班主任总结,我是这样写的: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真正爱每一个孩子,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
我愿化身一缕阳光,照耀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因为我坚信———爱到深处花自开。
(篇三)
用幸福的光芒温暖校园许卫兵
关于学校和教育的关系,有很多经典论述。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正因为教育的功能、作用和目标都指向幸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幸福教育”就成为良好教育的代名词,成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年,我任职**县**实验小学这所新建学校的校长,如何确立办学思想并基于办学思想构建学校的发展蓝图,成了岗位赋予我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一溜串的词语从脑海中浮过后,最终还是定格在“幸福教育”这四个字上。
之所以对“幸福教育”情有独钟,不只是因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源动力,更因为我们身边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快速提升。**年召开的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人类21世纪面临最伟大的生存挑战,不是污染、战争,也不是瘟疫,造成人类伤亡人数最大的生活事件就是我们的幸福感偏低。**年世界幸福报告发布,中国的幸福排名在全世界将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为第79位。而在全体国人中,中小学生普遍性的负担重、压力大、幸福指数低当属不争的事实。因此,看似耳熟能详的幸福却变得离我们非常的陌生和遥远,成了学校教育必须面临的重要命题。正如彭钢先生在《幸福教育的可能性——读尼尔斯•托马森<不幸与幸福>》一文中所说:“只有在充分研究和把握了现实教育的不幸,才能更有效地建构现实教育的幸福,而不是漫步边际、天真烂漫地把幸福教育作为一种口号和标签”,“当我们充分研究和呈现出不可能时,真实的可能性的曙光才能够钻出遥远的地平线。”
幸福教育,首先是倡导幸福观念的教育。什么是幸福?答案众说纷纭。就像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所说,“幸福没有规定性的定义,我们不必主张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是x”。他认为,幸福教育观是由“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四个环节相互链接而成的有机体。这样的理解,带有广义宽泛性。个人以为,过于虚化和宽泛的解释,未必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幸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提出,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具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比如大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神经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来的神经化学激素,如类非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都和我们幸福的体验密切相关,大脑前额叶是我们体验幸福时特别重要的区域,当我们感觉幸福时与感觉愉快时是不一样的,因而,他认为:“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那学校教育何以能快乐而有意义呢?首先就要赋予学生生活和活动以积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蕴含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快乐短促而强烈,幸福恬淡而悠长。很显然,单纯的物质享受和自我满足可能会很快乐,但这只是“第二位的幸福”,而“第一位的幸福”则是精神生活的丰富(苏霍姆林斯基)。只有把自己的幸福融入到他人的幸福中,才能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幸福暖流。为此,我们提出了走向幸福的“四个阶梯”,即感受幸福、理解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将“温暖他人,幸福自己”作为最高层次。对学生而言,那种不断在长大、越来越强大的感觉,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教育,还是追求过程幸福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始终是内在于鲜活的教育过程之中的。校园生活是一天一天度过的,学生的成长也是由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幸福的一天要从早晨开始,直到放学离校的身影。幸福的课堂从师生问好开始,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幸福的活动从筹备开始,直到收官落幕。当然,幸福的过程未必都是充满着欢声笑语,而应展露出自然、真实、丰富、独特的“表情”。这种表情,“全面、综合、具体地体现在孩子身上:不仅体现在朗读、唱歌、运动等有秩序、有教养的活动中,也体现在喧闹、嬉戏、争吵声中;
不仅体现在思维、品质、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也体现在健康的、本真的、旺盛的生命活力中;
不仅体现在愉悦的、快乐的、激动的情感体验中,而且体现在无聊的、烦躁的、失望的情绪表现中;
不仅体现在整齐划一的集体和团队活动中,而且体现在个体自由的、独特的、表现性的活动中。”(彭钢)幸福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甚至布满荆棘。毕竟,谁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成功、都快乐、永远都出人头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禀赋”,就在于去寻找每一个学生本身的创造才能的源泉,并“教育成他自己”,“一个人只有在真正懂得并且从心底里意识到他为什么能得到幸福,只有在了解并体验到幸福的源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由此看来,幸福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的目的,过程就是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
幸福教育,更是以幸福为终极关怀的教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具有长效性和穿透力。六年铺展一生,“幸福教育”需要有长远眼光和长程规划。在理论上,尼尔斯的幸福观告诉我们,学校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共同体,衡量的低标准是“保护”,衡量的高标准是“向上”,即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无论是保护还是引领,最终是让学生健康地走出学校,脱离学校这一共同体的束缚,走向更为广阔而壮丽、更为复杂而多样的世界,而并不是让学生沉溺于学校教育的幸福之中,乐不思蜀,乐而忘忧,不思大事、国事、天下之事。在实践上,我们要保持教育行动的连续性,构建课程的系统性,遵从成长规律,唤醒生命自觉,从小、抓早,育根、护苗,以乡土之爱孕育家国情怀,用素养之“光”照亮成长之路。越是倡导终极关怀,越是要为学生创设当下的幸福的学校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他的幸福就是欢乐的今天,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故而,真正意义的幸福教育,是理想和现实的交融,当下和未来的对话。幸福就是小太阳,温暖自己,照亮未来!
第二篇:《影响教师的教育美文》读后感
《影响教师的教育美文》读后感
《影响教师的教育美文》读后感1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张仁贤主编的《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一书。本书共有四个篇章,主题分别是: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的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本书精选了100篇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美文,并将这些珍贵的情感与教师生涯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结合与类比。书里面的小故事就像是一个个和我倾诉说话的好朋友,朴实语言中有深厚的爱,给了我富有灵性的启迪与感悟。
其中让我触动最深的一篇美文是李镇西老师的《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这篇文章让我感悟到: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也许,就在你冷眼相待的.那一瞬间,一颗澄澈而又单纯的心灵就此摔碎在地,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重演。
其中还有“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一部分内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教师面对学习有时如“蜗牛”一样停步不前或速度太慢的学生时,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往往会把教师带进无限的消极情绪中。当学生贪玩落下功课时,当他们对待作业草草了事时,当教师反复强调一个好习惯而学生仍然无法养成时,当家长不理解教师对待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何如此苛刻时,教师的无奈,愤怒等消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并且这样的情绪不但伤害了自己,有可能也伤害了学生。
所以,教师应该有一份从容自信的心态。假如我们学会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放慢了速度,不是“牵着蜗牛”而是“跟着蜗牛”去散步,那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读完此书后,让我对我的这份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教育是情感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教师本身的心灵纯净,才能给予学生最深层次的滋养和最有力的引导。在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让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更多地应该是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在教育中情感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心灵的纯净,用人世间珍贵的情感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讲台人生,如果有色彩的话,应是黑白相间的,白的粉笔,黑的黑板。这样的人生,就像旧时的电影,素朴、安静,并有胶片所带来的颗粒的质感。它被校园的松柏簇拥着,寂淡、质朴,趋向于黑白的山水画,平淡中,显出真的人生底色。
能够有幸,一生为师,应当心存感恩。
《影响教师的教育美文》读后感2
假期中,我认真阅读了《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这本书精选了100篇深刻隽永、意味深长的教育美文,能够影响教师心灵世界的教育美文,分为“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4辑,其中不乏国内外名家的精品力作,这些文章娓娓道来、真情流露、感人至深。一件小事、一句话语、一首小诗,无不带给教师美好的阅读体验,让教师感受到纯真的教育境界。这套书从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入手,力求在心灵情感、育人智慧、教育艺术等方面,对千万教师进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滋养和浇灌。
“最初的思维课不应在教室中、黑板前进行,而应在大自然中进行。”教师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选择“通向儿童心灵的最好途径”----故事来组织教学。学生们讲他们在自然界中搜集来的有趣故事配上图画编入故事集,一些有趣的'作品还会被排成短剧,在每年举办的故事节上演出。这给我们很多启示: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堂,那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自己的课堂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必要时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接触更多的信息。
《善于倾听是一种修养》善于倾听往往不仅仅需要一种技术,更需要尊重别人的修养和虚怀若谷的心态。“教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倾听的修养和艺术?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既需要教师的言语指点,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倾诉。因此,善于倾听,是打开学生心门的必备钥匙,也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必要前提。
同时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老师,这个最让人敬畏的称呼”的含义。每个人都有过无忧的童年,老师也不例外。那些单纯快乐的时光,常常就顽皮地跳跃出来,让成长的你我,兴味盎然地,再做一次小孩。或许你的学生,依然是个孩子,或许他正值青春,又或许,他已成人;但无论如何,他在老师的眼中,都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需要一双手的指引与搀扶,亦需要你,能够理解他的种种顽劣。只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犯错误的权利。让我们每天都做一次小孩。
这100篇美文是我们教师的心里鸡汤,读着这本书里面的文字,让自己感到温暖,滋润,。心灵真的被净化了。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让自己变得美好,让美好的事件一件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让我的学生赏心悦目,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
第三篇:《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读后感
《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读后感
《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精选了100篇意味深长的教育美文,分为“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4辑。这些文章娓娓道来、真情流露、感人至深。一件小事、一句话语、一首小诗,无不带给教师美好的阅读体验,让教师感受到纯真的教育境界。这些文章篇幅虽短,却启人深思,在潜移默化中感动教师、影响教师。准确把握教育边界,熟练掌握言行禁忌,认真修炼教育艺术!
其中“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辑给我印象最深刻。当教师面对学习有时如“蜗牛”一样停步不前或速度太慢的学生时,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往往会把教师带进无限的消极情绪中。当学生贪玩落下功课时,当他们对待作业草草了事时,当教师反复强调一个好习惯而学生仍然无法养成时,当家长不理解教师对待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何如此苛刻时,教师的无奈,愤怒等消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并且这样的情绪不但伤害了自己,有可能也伤害了学生,还违反了师德规范。
所以,优良师德从教师的积极心态开始。假如我们学会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放慢了速度,不是“牵着蜗牛”而是“跟着蜗牛”去散步,那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教室,出错的地方”这辑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四篇:读《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
读《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有感
这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这本书有四个篇章,分别是《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 教师是灵魂的守望者》和《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每一篇文章都富有智慧、充满深情、蕴含哲理。虽然每个故事都浅显易懂但又耐人寻味。每每读着这些小故事都会有所思、有所悟„„
《让学生愿意“上钩”》中的渔人能成功引诱章鱼入瓶,其关键是利用了章鱼自身的需求特点。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现有的知识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正如书中所说:“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的往往是循循善诱。”
《粉笔盒里的特殊奖品》中的吴鹏,因为一个特殊的奖品,而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奖品,那掌声使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让他拥有了自信,燃起了学习的希望之火。像“吴鹏”这样的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常常是我们办公室里谈论的焦点,为他们的不思进取,为他们的拖后腿,为他们的缓慢进步,焦虑、烦恼。对于后进生,让我们放下高高的标杆,静静地等候,悉心的呵护,在属于他的园地里绽放他的光彩。师爱是一种等待。
《给心灵种梦的人》中的女孩天性羞怯,从从不肯在人前发出自己的声音。她就像一颗隐没在浩瀚宇宙中的不起眼的星星,就像路边一颗平凡有普通的小草。而她的命运就因为老师的一次次鼓励而有了质的改变——一次次作文的范读,演讲台上激情挥洒的演讲让一位羞怯的女孩自信乐观地成长,是老师把孩子心中渴望翱翔的风筝,了无痕迹地放飞在希望的原野上。爱,像一颗缀在叶尖上的露珠,也许它很小,但可以滋润一朵花,让它美丽开放。
每次捧起这本书,都被其中的小故事感动着,净化着。教育必须有爱,有责任。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改变着我们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多从正面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多一些赞赏与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从我们这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和情操。
第五篇:读《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心得体会
读《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心得体会
——李权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书籍。读一本好书能让自己受益终生。今年的教师节,学校给我们送一本书-----《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一有时间我就拿着这本书来读,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心灵得到了熏陶,智慧得到了启迪。
书中共包含了“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四个篇章。每篇文章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浅显易懂而又蕴含哲理。
书中的一件小事、一句话语、一首小诗,在带给我美好阅读体验的同时,回想起工作中的种种案例和困惑,也使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是以心交心、以爱育爱的事业。”它需要教师以爱为本源,以育人为责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技能改变学生。一件小事,可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一种教育智慧,可能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时刻心存爱与感动,坚守无私奉献与执著敬业的信念,尽自己之力做好自己的教育之事。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尊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吹拂学生心田的一缕春风。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发至内心的尊重,在学校就读的学生亦是如此,他们需要得到同龄人、长辈们的尊重,尤其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可喜的是,眼下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曾被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后来,改成了“后进生”。“后进生”与“差生”相比,虽无实质变化,但听起来却含蓄多了,至少与嘲讽与鄙视撇清了界限。从名称上不再是强化学生的“差”,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继续努力的向上感,这就可以说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叫了多年的“后进生”又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虽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亦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
书中的《枣的三种摘法与教育智慧》将枣的三种不同摘法与教育方法联系起来。“爬树摘枣”好似放任学生自由探险,教师如不注意及时给予保护,则容易“从树上跌倒”,思维受挫,自主演变成自流;“用竹竿打枣”犹如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行为,极易束缚和泯灭学生的个性,为教育大忌;“待枣子熟透自行脱落再捡拾”恰恰是事半功倍的教育方式,世间万物的成长皆有其自身规律,教育亦如此。学生成长如树之结果,教师切不可心浮气躁,应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我们现在有太多的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其实不然,学生的个性在发生变化,环境在变化,而我们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却未与时俱进,是我们没有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甚至未采用新的方式认识我们的教学对象。
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不能休息,否则会“生锈”,我们得坚持不懈,不继提升自己,才能不让社国的教育事业“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