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大全]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I 目 目录
第一章 现状特征及需求预测.....................................................................................1
1.1
现状及特征.....................................................................................................1 1.2
发展需求预测.................................................................................................1 第二章 停车发展策略研究.........................................................................................3
2.1
指导思想.........................................................................................................3 2.2 总体思路与目标..............................................................................................3 2.3 发展策略..........................................................................................................4 2.4
停车分区研究.................................................................................................7 第三章 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12
3.1
指标修订原则...............................................................................................12 3.2
具体指标.......................................................................................................12 第四章 公共停车泊位发展规划...............................................................................18
4.1 公共停车泊位供给规模规划........................................................................18 4.2 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指引............................................................................22 4.3 路内停车泊位发展规划................................................................................24 第五章 停车片区综合整治.......................................................................................28
第六章 停车管理机制体系.......................................................................................29
6.1
管理模式及内容...........................................................................................29 6.2
停车管理机构设计.......................................................................................29 6.3
停车产业化发展机制...................................................................................29 6.4
停车配建审批机制.......................................................................................31 6.5
停车收费机制...............................................................................................32 6.6
自备车位政策...............................................................................................33 6.7
路内停车泊位管理机制...............................................................................33 6.8
停车场运营管理机制...................................................................................35 6.9
搭建全市停车信息系统...............................................................................36 第七章近期工作计划...............................................................................................38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II 7.1
近期工作目标...............................................................................................38 7.2 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38 7.3
近期停车整治工作任务分解.......................................................................42 第八章 实施保障措施...............................................................................................43
8.1
政策法规保障...............................................................................................43 8.2
规划审批保障...............................................................................................43 8.3
财政保障.......................................................................................................43 8.4
宣传教育保障...............................................................................................44 附图1
停车设施现状分布图 附图2
基本车位需求分布图 附图3
出行车位需求分布图 附图4
停车分区图 附图5
城市公共泊位规模控制图 附图6
中心城区城市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布局图 附图7
路内临时泊位规模控制图 附图8
中心城区禁止路内停车规划图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III 前 前 言 城市“停车难”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缓解城市停车供需矛盾,促进停车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停车管理水平,近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以促进停车产业化为导向,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5〕1788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的通知》(建城〔2015〕141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用地政策的通知》(建城〔2016〕193 号)等相关文件,在停车场规划编制、建设模式、用地保障、审批程序、收费政策、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促进整个停车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为落实国家、省相关工作要求,明确我市停车行业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引导我市停车行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2017-2022 年,并对远景进行展望)。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 第一章 现状特征及需求预测 1.1 现状及特征 到 2016 年末,全市有停车泊位约 84.68 万个,其中建筑物配建泊位约 68.57万个,路外公共泊位约 4.23 万个,路内泊位约 11.88 万个,具体特征如下:
从泊位供给情况看,市全市泊车比为 0.47,其中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区分别为 0.62、0.32、0.42、0.42、0.54,停车泊位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大。
从泊位规模分布看,我市停车泊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祖庙、石湾、张槎、南庄、乐从、桂城等地,其次是南海区狮山以及顺德区大良、容桂、北滘等镇街,市内其他区域相对较少。
从泊位组成结构看,配建停车泊位占总泊位 80.97%,占比相对合理;路外公共占总泊位 5%,路内泊位占总泊位 14.03%,两者比例出现“倒挂”。
从泊位使用特征看,全市停车的平均停放时间偏长,约为 4 小时;停车泊位平均周转率偏低,约为 2.29 次/日,平均利用率偏低,约为 0.39 次;平均停车小时费率偏低,约 4 元/小时;住宅类与办公类错峰明显。
1.2 发展需求预测 1.2.1 基本泊位需求预测 根据小汽车发展预测,未来我市基本泊位需求为 252 万个,具体见表 1-1。
表1-1 基本泊位需求分布(万泊位)
辖区 镇街 基本泊位需求 辖区 镇街 基本泊位需求 禅城 祖庙 13.61 顺德 龙江 6.05 张槎 11.59 勒流 6.68 石湾 12.61 杏坛 2.61 南庄 12.53 均安 2.64 南海 桂城 19.98 三水 西南 8.67 大沥 15.73 云东海 1.71 里水 8.05 白坭 1.58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2 狮山 32.04 乐平3.60 丹灶 6.54 大塘 1.09 西樵 9.34 芦苞 0.91 九江 4.57 南山 0.49 顺德 大良 15.59 高明 荷城 10.34 容桂 10.94 明城 0.90 伦教 4.00 杨和 1.70 北滘 8.93 更合 1.02 陈村 5.14 合计 252.00 乐从 10.82 1.2.2 出行泊位需求预测 根据预测,未来我市出行停车泊位需求为 54.9 万泊位,具体见表 1-2。
表1-2 出行泊位需求分布(万泊位)
辖区 镇街 出行泊位需求 辖区 镇街 出行泊位需求 禅城 祖庙 3.56 顺德 龙江 1.50 张槎 1.63 勒流 1.60 石湾 1.80 杏坛 0.71 南庄 1.43 均安 0.92 南海 桂城 4.32 三水 西南 2.49 大沥 3.30 云东海 0.81 里水 1.17 白坭 0.32 狮山 5.66 乐平0.81 丹灶 1.27 大塘 0.17 西樵 1.70 芦苞 0.22 九江 1.07 南山 0.10 顺德 大良 4.07 高明 荷城 3.09 容桂 3.60 明城 0.26 伦教 1.23 杨和 0.30 北滘 1.57 更合 0.22 陈村 1.11 合计 54.93 乐从 2.92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3 第二章 停车发展策略研究 2.1 指导思想 —— 助推公共交通优先,贯彻正确交通发展理念。我市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交通发展总体战略,停车发展要与之相呼应,通过停车设施的适度供给调控小汽车出行需求,助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 系统实施城市治堵,动静态交通协调发展。通过调控停车供给和收费,引导出行方式向公交转化,并结合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建设,调整停车供给结构,减少对路内停车的倚重,释放道路资源。
——,停车一体化统筹,系统优化全市资源配置。在市层面形成相对统一的建设供给标准和管理政策措施,执行正确的停车发展理念,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使停车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
停车差别化发展,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在停车一体化统筹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土地性质、停车需求和开发程度的差异以及路网容量的不同,分区域、分阶段制定停车设施发展策略和供应策略,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
—— 停车市场化供给,实现停车产业良性发展。坚持“用者自付”和“市场化供给”的原则,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促使停车产业化发展,实现停车系统良性发展。
—— 供给与。
管理结合,维护城市有序停车环境。理顺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关系,形成良性的停车发展体制和机制;同时供给弥补缺口,严格交通执法,规范停车行为,改善城市停车秩序。
2.2 总体思路与目标 2.2.1 总体思路 以打造有序停车环境、助推公交优先发展为目的,按照差别化的思路分区、分类规划泊位供给规模,适度满足基本停车,从严控制出行停车;坚持停车空间挖潜、产业化发展思路,坚持“供给+收费+管理”的一体化整治理念,促进停车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4 2.2.2 发展目标 目标一:大力挖潜现有空间资源,加强规范泊位供给,泊车比由 0.47 提高至 2022 年不小于 0.56;引导停车场的产业化建设,远期达到 1.1-1.3。
:
目标二:协调发展动静态交通,近期以停车有序为目标建立“效益评估”机制,全市路内停车泊位规模控制在规划年停车泊位供给的 10%以内;远期以优化停车供给结构为目标建立“退路入库”机制,缩减交通出行集中区域的路内停车划设规模,逐步将全市路内停车泊位规模控制在规划年停车泊位供给的 5%以内。
目标三:理顺我市停车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停车泊位信息化管理机制,全市停车泊位登记率达到 100%;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机制,加强停车管理,中心城区泊位周转率提高至 2.9 次/日以上;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2.3 发展策略 2.3.1 分区分类发展策略(1)基本理念 以差别化的停车政策、管理要求,实现以静制动、动静协调的停车发展理念;合理分配交通资源,公平分担停车社会成本;引导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在不同区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动协调发展;调节停车设施供应紧张地区停车资源的合理共享与高效利用,实现地区泊位供需平衡。
(2)具体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的交通特性,制定差别化的停车配建标准,优化调节需求; 采用差别化的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政策,实现交通资源有效分配; 采用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中心区高于城市外围地区,通过价格杠杠实 现交通均衡分布; 拓展公共停车设施选址建设思路,鼓励各类用地综合开发停车设施。
2.3.2 供需统筹发展策略(1)基本理念 按照以供定需的思路,充分考虑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体现需求调控思想,有限度的确定城市停车设施供给规模,从紧供给中心区的出行停车设施,合理引导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5 小汽车出行。在总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扩供给、保秩序,一方面“新账不再欠”,对于新开发项目保障基本泊位需求,避免在源头上出现基本泊位供给缺口;另一方面“老账逐步还”,大力挖潜现有空间、促进公共停车设施的产业化供给,逐步弥补停车缺口。
(2)具体措施 按照适度满足需求的思路,规划确定各地区停车配建标准、限制公共停车泊位发展规模; 全面提高住宅类建筑的停车配建标准,从严控制办公类停车配建标准; 针对现状已有,但不规范使用或被挪用的停泊位,通过规范清理、补充登记等方式将其规范化; 充分利用建筑物周边的公共绿地或广场、边角地、原有地面停车场的改造等,来实现停车设施的扩容; 发展立体停车设施,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泊位数量。
2.3.3 动静协调发展策略(1)基本理念 坚持“动静协调”发展,实行“效益评估”与“退路入库”措施,规范路内停车秩序,逐步减少路内停车泊位,减少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2)具体措施 近期以规范化路内停车为主,保留一定的路内停车泊位,作为路外公共停车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远期应以增加配建和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主,逐步削减路内停车设施的数量; 加强对路内停车设施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路内停车设施管理体系,明确路内停车管理部门,减少路内违法停车行为。
2.3.4 以费提效发展策略(1)基本理念 通过制定科学的停车收费标准可以提高泊位周转率,从而提高既有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实行差别化的停车收费,可以很好的调控交通出行需求,提高整体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6 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2)具体措施 理顺不同类型的停车设施收费管理机制,规范停车收费行为; 调整停车收费,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改善交通状况,体现区域差别化和时间差别化; 制定合理的路内停车收费机制,对道路交通压力较大区域内的路内停车设施实行累进制停车收费制度,且基本收费标准应高于同区域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的收费标准,以鼓励驾车者使用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和减少长时间路内停车行为; 路内停车推广咪表、电子支付等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停车收费效率。
2.3.5 以管保序发展策略(1)基本理念 按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管理体制,推动停车治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以街道、社区为单位积极推动以挖潜增效和综合协调执法为主的片区停车整治工作,以精细化管理保障停车秩序. 建立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与法规政策体系,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停车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序。
(2)具体措施 加强重点片区综合整治,从停车规划、建设和经营等多方面着手,大力挖潜现有空间,加强执法管理,整治停车秩序; 加强停车执法力量建设,改善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 明确配建、路内、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管理责任主体,加强停车管理权力集中性建设,逐步形成专门的停车管理机构; 完善停车产业化发展政策,简化程序审批流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停车场建设; 引入先进泊位诱导系统,提高泊位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车辆寻泊位的无效绕行。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7 2.4 停车分区研究 2.4.1 分区划定 综合考虑我市城市空间结构、各区域土地利用情况、公共交通发展及道路交通运行情况等多种因素,同时注重分区后停车政策实行的可操作性,以行政边界、主要干道等为边界,将我市域划分为 4 类停车分区。
一类区(严格限制区)
范围主要包括禅桂城区,北侧至佛山水道-海五路、东侧至佛山一环、南侧至东平河、西侧至佛山大道围合区域;大良城区,北侧、东侧至桂畔海、南侧至大良河、西侧至广珠公路围合区域;容桂城区,北侧至容桂水道、东侧至广珠公路、南侧至桂州水道、西侧至容桂大道围合区域,总用地面积 89.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 2.3%。
二类区(平衡控制区)
范围主要包括中心城区除一类区外区域;广佛交界处的大沥镇区、大良容桂除一类区外区域、陈村、北滘、伦教等镇街;云东海街道,西南街道东平水道以北区域;荷城街道城区,北侧至广明高速、东侧至西江、南侧至高明河、西侧至秀丽河围合区域,总用地面积 897.1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 23.6%。
三类区(宽松供给区)
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发展潜力较大的里水、狮山、西樵、丹灶、龙江、勒流、杏坛、均安等镇街;三水、高明核心镇街的外围区域,包括西南街道东平水道以南区域、白坭镇;荷城街道除二类区外区域,总用地面积 1439.6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 37.9%。
四类区(适当发展区)
范围主要包括除一、二、三类区外的外围区域。总用地面积 1372.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 36.1% 各停车分区的具体范围如下图所示。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8
图2-1 佛山市停车政策分区示意图 2.4.2 差别化停车分区政策 根据不同分区的用地特征、交通特征和停车特征,分别实施分区域差别化的停车政策:
(1)一类区停车主要政策 提高经营性停车设施比例,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通过提高泊位的周转率弥补一类区泊位不足的矛盾。
鼓励上下班利用公交出行,限制单位自用泊位比例和职工通勤泊位比例,限制一类区长时间停车的泊位供应。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9 制定高标准停车费率,通过停车收费调节一类区的停车需求,鼓励出行者充分使用便捷的公交系统,并通过提高停车收费改善停车经营状况。
制定配建指标上限,满足居住区基本泊位的适度供给,平衡公共建筑的泊位需求,通过需求管制限制车辆使用。
结合城市三旧改造,在地区控制性规划中分片落实公共停车设施规划,通过公共停车泊位调节地区停车需求,调整路内路外公共泊位的构成关系。
出台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发展政策,在用地取得、停车税费、贷款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鼓励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
加强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对街巷密集地区结合旧城改造建设停车场。不断更新公共停车设施建设计划。
鼓励单位停车设施夜间对周边居民开放,提高停车设施的夜间使用率,改善部分地区夜间泊位供应紧张状况。
体现路内路外停泊位的不同使用特征,拉开路内路外停车收费价格,特定地区的路内停车采用累进收费制度,促使路内停车面向短时间停放。
对高峰时段道路交通矛盾紧张地区,禁止高峰时段的路内停车。对夜间交通量较小的地区,充分利用道路资源设置路内夜间停泊位,并规定泊位使用时间,车辆必须在使用时间结束前让出道路空间。
重视出租车、旅游车和社会车辆上下客临时停泊位建设。
加强停车管理,实施违法拖车和高额罚款,一类区率先实现全天 24 小时无盲区管理水平。
实现现代化管理,在设备、通信、控制、收费等方面引入先进理念和设施,加强停车信息化管理,提高诱导系统覆盖面和停车诱导能力。
(2)二类区停车主要政策 充分重视基本泊位问题的解决,新的开发建筑充分考虑基本泊位的需求,避免基本泊位矛盾的进一步扩大。对既有居住区充分改造利用各类空间资源增加泊位供应,尽快实现一车一位。
提高停车设施开放经营水平,提高既有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改善停车供应,适度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保持地区活力。
调整各类建筑的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增加公建和住宅的建筑配建水平,鼓励建筑配建对外开放,满足其吸引来放车辆的停放需求。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0 调整收费标准,收费价格的制定体现泊位建设的投资回报、停车经营盈利和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停车建设与经营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模式,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停车需求,提高各类停车设施的运转效率。
结合城市三旧改造,在地区控制性规划中分片落实公共停车设施规划,通过公共停车泊位调节地区停车需求,调整路内路外公共泊位的构成关系。
出台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发展政策,在用地取得、停车税费、贷款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鼓励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
强化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管理和秩序管理,对建设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处以重罚,通过管理促进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上台阶,对违法停车进行罚款教育,不断改善停车环境。
(3)三类区停车主要政策 结合城市轨道线网与公交系统建设,加强停车换乘体系的规划建设,换乘停车场应结合枢纽站点系统设计,保证换乘方便快捷,抑制小汽车进城需求,引导向心交通转向公交方式。
停车收费与管理充分考虑停车需求引导的要求,以较低收费标准停车和一票制吸引车辆停放换乘。拉开停车收费与城市中心区的级差。
重视停车设施建设,三类区采用的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应适当高于二类区,通过配建为主改善停车环境。
结合城市三旧改造,在地区控制性规划中分片落实公共停车设施规划,通过公共停车泊位调节地区停车需求,调整路内路外公共泊位的构成关系。
出台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发展政策,在用地取得、停车税费、贷款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鼓励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全面满足泊位需求增长,引导拥车者向城市外围迁移。
加强停车诱导与停车管理,通过信息发布引导车辆换乘停放,对重点地区加强停车巡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4)四类区停车主要政策 以建筑物配建建设为主导,配建指标与小汽车发展水平相匹配。辅以地面形式为主的公共停车场建设,除大型集散中心、公园景点等重点地区外,停车建设不需要政策引导。
用地比较价格偏低,适合执行停车收费低标准。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1 结合城市公交线网外延,在交通枢纽区和城市放射性快速路周边设置一定的换乘停车场。
配合全市性的停车治理,建立基本的停车管理秩序。
2.4.3 进一步的差别化停车分析 在不同分区实施产异化的政策、价格、规划、标准与管理政策,进一步明晰分区范围和层次,体现不同停车内容在操作中的具体要求。
(1)地区配建指标分区协调 按照分区和分类的原则,本次停车规划提出符合我市城市发展要求和车辆发展要求的新的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各区可在本次分区的基础上,根据旧城区、基本建成区和外围地区的交通状况、停车需求和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进一步细化分区和执行标准,在全市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2)停车价格分区协调 不同区域停车的供需关系和停车特征也各不相同,而停车收费价格则是调节停车设施周转率与使用率的经济杠杆。停车收费价格在分区域的同时还将分时段、分类别制定价格体系,停车收费价格分区要体现不同地区的停泊位供应状况、交通紧张状况、停车设施类型、土地市场价格、交通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差别。因此,停车价格分区可在本次分区的基础上适当细化,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停车收费价格杠杆的作用。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2 第三章 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 3.1 指标修订原则((1)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考虑未来年小汽车的普及与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引发的更大停车需求,着力于我市配建停车及土地开发的实际情况,保证指标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统筹安排,分区对待 考虑我市中心区未来发展实际,在整体交通和停车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城市各区域土地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周边公共交通的可达性、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等,分区域进行停车场配建指标的修订。
中心城区:采用 适度从紧的停车供应策略; 城市边缘区:采用 相对均衡的停车供应策略; 城市外围区:
相对宽松的停车供应策略; 市域外围的非城市重点建设区:考采用 适度供应策略。
((3)分期执行不同指标,实现供需相对均衡 结合目前停车设施供应短缺的特征,近期 增加配建停车供给,远期则根据停车管理政策,针对特定区域采取 适当控制配建停车供给。
((4)交通系统协调发展 考虑停泊位供应对该区域动态交通的影响,以及道路网络的承受能力,同时结合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实行科学的需求管理和停车泊位供应政策。
3.2 具体指标 本次修订的配建指标将纳入下一步修编的《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落实,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3 表3-1 佛山市停车配建指标 建筑物类型 分类(等级)
计算单位 机动车 非机动车 其他类型停车配建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四类区 住宅类 非保障性住宅 建筑面积﹥144m 2 或别墅 泊位/户 1.2-1.5 ≥1.0 1.0-1.2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90m 2 ﹤建筑面积≤144m 2
泊位/户 1.0-1.2 ≥0.8 建筑面积≤90m 2
泊位/户 ≥0.8 ≥0.8 保障性住宅(包含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及集体宿舍 泊位/户 ≥0.3 ≥0.3 1.2 办公类 行政办公 泊位/100 ㎡建筑面积 1.0-1.3 ≥1.4 ≥1.5 ≥1.5 1.0-2.0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商务及其他办公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6-0.8 ≥0.9 ≥1.0 ≥1.0 1.0-1.5 公共管理及服务 文化设施 图书展览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等)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5-0.8 0.8-1.0 ≥1.0 ≥0.5 1.5-3.0 每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文化活动设施(包括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年/儿童活动中心等)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7-0.9 0.9-1.1 ≥1.1 ≥0.7 1.5-2.0 会议中心、展览馆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7-1.0 1.5-3.0 教育设施 大中专院校 泊位/百师生 2.5-3.0 ≥3.5 ≥3.5 ≥3.5 30-50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学校巴士上落客泊位。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4 中学 泊位/百师生 2.5-3.0/临时接送泊位2.5-3.0 ≥3.0/临时接送泊位≥2.5 ≥3.5/临时接送泊位≥2.5 ≥2.5/临时接送泊位≥2.5 20-30 每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应设置 1-3 个学校巴士上落客泊位。
小学 泊位/百师生 1.5-2.0/3.0-3.3 ≥2.0/临时接送泊位≥3.0 ≥2.2/临时接送泊位≥3.0 ≥1.5/临时接送泊位≥3.0 10 幼儿园 泊位/百师生 1.5-2.0/临时接送泊位2.0-2.2 ≥2.0/临时接送泊位≥2.0 ≥2.2/临时接送泊位≥2.0 ≥1.5/临时接送泊位≥2.0 10 体育场馆 大型(2 万座以上的体育场,3000 座以上的体育馆)
泊位/100 座位 2.5-3.0 ≥3.0 ≥3.3 ≥3.3 15 每 500 座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小型(2 万座以下的体育场,3000 座以下的体育馆)
泊位/100 座位 1.8-2.0 ≥2.0 ≥2.2 ≥1.8 医疗卫生 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儿医院 泊位/100 ㎡建筑面积 1.2-1.5 ≥1.5 ≥1.5 ≥1.5 2.0-3.0 每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装卸货泊位; 按需设置救护车泊位。
其他专科医院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9-1.1 ≥1.1 ≥1.1 ≥0.9 1.5-2.5 独立门诊 泊位/100 ㎡建筑面积 1.0-1.2 ≥1.2 ≥1.2 ≥1.0 2.5 每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疗养院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3-0.5 ≥0.5 ≥0.5 ≥0.5 2.0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装卸货泊位。
社会福利设施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3-0.4 ≥0.4 ≥0.4 ≥0.3 0.5 商业、服务业 商业设施 大型超市、商场(建筑面积≥10000 ㎡)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6-1.0 ≥1.1 ≥1.2 ≥1.0 2.0-4.0 每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装卸货泊位。
普通零售商业(建筑面积≤10000 ㎡)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4-0.6 ≥0.8 ≥1.0 ≥0.4 1.5-2.5 批发市场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6-0.8 ≥0.9 ≥1.0 ≥0.6 1.0-1.5 每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装卸货泊位。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5 三星级以上旅馆 泊位/客房 0.5-0.6 ≥0.6 ≥0.6 ≥0.6 0.3-0.5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 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 1 个装卸货泊位。
其他旅馆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4-0.5 ≥0.5 ≥0.5 ≥0.5 0.5-1.0 服务业设施 影剧院 泊位/100 座位 4.5~5.5/2.0~3.0
8.0-10.0 每 200 座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餐饮、娱乐 泊位/100 ㎡建筑面积 1.0-1.2 ≥1.2 ≥1.5 ≥1.0 1.0-2.0 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每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应设置1个装卸货泊位。
游览类 公园、休闲广场 泊位/公顷占地面积 8~15 10-20--占地面积大于 50 公顷公园的配建标准需进行专题研究。
交通枢纽 汽车站 泊位/年平均日·每百位旅客 2.0-3.0 0.3-0.5 每 400 名设计旅客容量应设置 1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客运码头 3.0-4.0 0.2 轨道站点 换乘站 泊位/远期高峰小时·百位乘客--0.3-0.4 ≥0.4 ≥0.4 6.0-8.0 设置 1-2 个出租车上落客泊位。
一般站----≥0.3 ≥0.3 3.0-5.0 工业厂房 厂房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2-0.3 ≥0.3 ≥0.4 ≥0.2 0.5-1.0--仓库 泊位/100 ㎡建筑面积 0.2-0.3 ≥0.3 ≥0.4 ≥0.2--注释:
1、考虑路网容量和公交可达性等差异,以主要道路、行政区域和河流为界线,将全市范围划分为四类停车分区。I 类区范围主要包括禅桂城区,北侧至佛山水道-海五路、东侧至佛山一环、南侧至东平河、西侧至佛山大道围合区域;大良城区,北侧、东侧至桂畔海、南侧至大良河、西侧至广珠公路围合区域;容桂城区,北侧至容桂水道、东侧至广珠公路、南侧至桂州水道、西侧至容桂大道围合区域。II 类区范围主要包括中心城区除 I 类区外区域;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6 大良容桂除 I 类区外区域;云东海街道,西南街道东平水道以北区域;荷城街道城区,北侧至广明高速、东侧至西江、南侧至高明河、西侧至秀丽河围合区域。III 类区范围包括大沥、里水、陈村、北滘、伦教、狮山、西樵等镇街;三水区西南街道东平水道以南区域;高明区荷城街道除 II 类区外区域。Ⅳ类区范围包括除 I、II、III 类区外的外围区域。
2、本表中的指标区间表示配建小汽车泊位标准原则上应大于或等于指标控制下限并小于等于指标控制上限;其他的配建小汽车泊位原则上须大于或等于配建标准值。
3、项目用地范围内配套的商场、餐饮、娱乐等设施按相应建筑物类型计算配套停泊位的数量。
4、停泊位数量以小型车停泊位为标准泊位,共用单一进出通道的两个泊位(子母位)按 1.5 个标准泊位计,微型泊位按 0.7 个标准泊位计,计算各类停泊位不足 1 个时按 1 个计算。
5、表中建筑面积是指计容建筑面积和地下商业建筑面积,不包括车库面积和地下配套用房面积。
6、无障碍机动车泊位应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要求配套设置。
7、地面小汽车泊位不宜超过配建小汽车总泊位的 10%。
8、新建住宅项目的入口附近应设置来访地面停车位,泊位按不低于其配建车位的 5%设置,不计入应配建车位。
9、非机动车泊位宜设于地面,不得设于地上 2 层及以上或地下 2 层及以下位置。
10、配置各种车辆类型停泊位的尺寸参照国家规范执行,垂直通道式停车每个小汽车停泊位最小尺寸为 5.3 米×2.4 米,平行通道式停车每个小汽车停泊位最小尺寸为 6.0 米×2.4 米,地面停车场停泊位用地面积为 27.5 m 2 /标准停泊位,地下停车库与地上停车楼停泊位建筑面积为 35 m 2 /标准停泊位,机械式停车库停泊位建筑面积为 20 m 2 /标准停泊位。自行车统一按 1.5平方米计算;每个非机动车停泊位最小尺寸为 2.0 米×0.6 米,包括通道在内每个非机动车停泊位面积约 1.5m 2,摩托泊位按 3.0平方米折算,统一折算为自行车。
11、出租车泊位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须设置在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范围外;其它各类停车泊位均应设置在建设项目的建筑红线范围内,建筑红线以外的停车泊位不计入配建泊位总数。
12、居住与办公、商业与办公的停车场互连互通可共享折减(包括小汽车、非机动车泊位)。折减条件:①总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 3 万平方米;②任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7 一种功能建筑面积占比不小于 30%;③任一种功能建筑面积占比不小于 30%。满足条件的停车泊位可按照建筑性质与规模分别计算后,取各单项标准的90%累加。
13、地块 50%以上的用地面积位于轨道站点周边 500 米范围内时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须进行折减,其中办公类建筑折减 15%,商业类建筑折减 10%,住宅类建筑折减 5-10%,其他类建筑不折减,综合性建筑不重复折减。
14、新建住宅配建停泊位应 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接口;新建城市公共停车场以及新增的路内收费停泊位应按不低于 30%的比例建设快速充电桩。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8 第四章 公共停车泊位发展规划 4.1 公共停车泊位供给规模规划 4.1.1 供给规模 公共停车泊位包括路外公共停车泊位和路内临时泊位,主要用于弥补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停车泊位缺口,其发展规模要考虑停车分区的差异化管理政策要求,适当进行调控。全市本次规划供给公共停车泊位 116.5 万个,其中满足日间出行公共停车的泊位约 45.3 万个,主要集中于办公、医院、商场等日间出行集中区域,用于弥补日间停车缺口; 全部规划公共泊位都可以用于夜间基本停车,因此,夜间基本停车公共泊位约 116.5 万个。
4.1.2 供给分布规划(1)禅城区 禅城区规划供给公共停车泊位数为 19.25 万个。其中,日间用于出行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3.40 万个,主要分布在出行较为集中的祖庙街道和现状建设缺口较大的南庄街道,分别占日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30%和 35%;夜间用于基本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19.25 万个(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日间公共泊位夜)
间也须对外开放使用,下同),主要分布在老居民区集中的祖庙街道及城中村分布较多的张槎、南庄街道,分别占夜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32%及 26%、27%。禅城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见表 4-1 及图 4-1。
表4-1 禅城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万泊位)
序号 镇街 综合公共泊位 其中 日间公共泊位 夜间公共泊位 1 祖庙 6.25
1.00
6.25张槎 5.00
0.65
5.00石湾 2.85
0.55
2.85南庄 5.15
1.20
5.15
合计 19.25 3.40 19.25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19
(a)日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b)夜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图4-1 禅城区各街道公共停车泊位分布比例(2)南海区 南海区规划供给公共停车泊位数为 50.20 万个。其中,日间用于出行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17.85 万个,主要分布在出行较为集中且现状停车缺口较大的桂城、大沥及狮山,分别占日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17%、15%和 30%;夜间用于基本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50.20 万个,主要分布在老居民区、城中村集中的桂城、大沥及狮山,分别占夜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21%、26%及 23%。南海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见表 4-2 及图 4-2。
表4-2 南海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万泊位)
序号 镇街 综合公共泊位 其中 日间公共泊位 夜间公共泊位 1 桂城 10.70
3.10
10.70大沥 12.90
2.70
12.90里水 5.00
1.65
5.00狮山 11.75
5.30
11.75丹灶 3.15
1.80
3.15西樵 4.40
2.10
4.40九江 2.30 1.20
2.30 合计 50.20
17.85
50.20
(a)日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b)夜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20 图4-2 南海区各街道公共停车泊位分布比例(3)顺德区 顺德区规划供给公共停车泊位数为 34.50 万个。其中,日间用于出行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17.85 万个,分布相对均衡,出行较为集中的容桂、伦教、北滘、龙江、勒流泊位分布相对较多,分别约占日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10%-17%;夜间用于基本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34.50 万个,分布也相对均衡,大良、容桂分别占夜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21%、17%。顺德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见表4-3 及图 4-3。
表4-3 顺德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万泊位)
序号 镇街 综合公共泊位 其中 日间公共泊位 夜间公共泊位 1 大良 7.30
1.45
7.30容桂 5.90
2.15
5.90伦教 2.80
1.75
2.80北滘 3.50
2.20
3.50陈村 1.95
1.65
1.95乐从 4.30
0.85
4.30龙江 2.50
2.40
2.50勒流 3.30
3.00
3.30杏坛 1.70
1.20
1.70均安 1.25
1.20
1.25
合计 34.50
17.85
34.50
(a)日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b)夜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图4-3 顺德区各街道公共停车泊位分布比例(4)三水区 三水区规划供给公共停车泊位数为 8.00 万个。其中,日间用于出行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4.00 万个,西南街道出行较为集中,约占日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36%,乐平、白坭分别约占 20%、17%;夜间用于基本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21 供给为 8.00 万个,主要集中于西南街道,占夜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41%。三水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见表 4-4 及图 4-4。
表4-4 三水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万泊位)
序号 镇街 综合公共泊位 其中 日间公共泊位 夜间公共泊位 1 西南 3.25
1.45
3.25云东海 0.85
0.15 0.85白坭 0.90
0.70
0.90乐平1.75
0.80
1.75大塘 0.50
0.35
0.50芦苞 0.45
0.35
0.45南山 0.30
0.20
0.30
合计 8.00
4.00 8.00
(a)日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b)夜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图4-4 三水区各街道公共停车泊位分布比例(5)高明区 高明区规划供给公共停车泊位数为 4.55 万个。其中,日间用于出行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2.20 万个,主要集中在荷城街道,约占日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63%;夜间用于基本泊位补充的公共泊位供给为 4.55 万个,集中于荷城街道,占夜间公共泊位总量的 70%。高明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见表 4-5 及图 4-5。
表4-5 高明区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明细(万泊位)
序号 镇街 综合公共泊位 其中 日间公共泊位 夜间公共泊位 1 荷城 3.20
1.40
3.20明城 0.20
0.15
0.20杨和 0.70
0.35
0.70更合 0.45
0.30
0.45
合计 4.55
2.20
4.55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22
(a)日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b)夜间公共泊位分布规划比例 图4-5 高明区各街道公共停车泊位分布比例 4.2 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指引 为增加规划的灵活性,充分调动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市场的积极性,规划只对各区公共停车泊位规模进行了控制规划,具体选址由各区根据具体需求确定。
4.2.1 选址布局原则(1)规划选址不仅能够满足停车需求,还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道路交通条件、土地开发利用和环境等多目标的要求,保持区域动静态交通平衡。
(2)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要以城市停车战略和策略为指导,并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提出的土地开发强度下的停车需求。
(3)公共停车场是配建停车泊位的补充和调节,应重点布置在综合性商业、服务和活动中心、CBD 地区、改造潜力小的建成区、交通换乘枢纽等。
(4)停车场选址力求符合“就近、分散、方便”原则,停车场不宜过大,在满足周边停车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周边的服务设施。
(5)停车场的服务半径以步行不超过 5 分钟为宜,相应步行距离为 300 米,最大不超过 7 分钟,相应的步行距离为 500 米。
(6)公共停车场选址要适当考虑共享汽车的发展需求。
(7)停车设施的形式应因地制宜、减少拆迁。
4.2.2 空间开发模式 本着快速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的原则,停车场的空间开发模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在独立的用地上建设公共停车场外,还可以采用如下开发建设模式:
(1)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居住小区红线内空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23 地、国有城市闲置空地上建设机械式公共停车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2)鼓励对原有的平面停车泊位进行“平改立”升级改造。
(3)鼓励利用绿地、广场、体育场或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建设完成后将地面的原有的绿地或设施还原。
(4)鼓励对新开发用地在按照配建标准建设自身使用的停车泊位的基础上,超额配建部分公共停车泊位服务周边用地,并在土地出让阶段纳入规划条件中。并在规划条件中建议明确超额配建的公共停车泊位独立空间建设或设立独立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并设立明确的标示及编号予以区分,便于后期的运营和使用。
4.2.3 容量控制 公共停车场的布局应遵循“小而分散”的原则,合理控制停车设施的容量。公共停车场按照容量可分为四类,见下表,根据不同停车场的容量合理规划出入口数量。停车场建设应符合《城市公共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 1282010)、《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等规范要求。
表4-6 公共停车场出入口和车道数量 规模 停车当量 出入口和车道数量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1000 501-1000 301-500 101-300 51-100 25-50 <25 机动车出入口数量 ≥3 ≥2 ≥2 ≥1 ≥1 机动车道数量 ≥5 ≥4 ≥3 ≥2 ≥2 ≥1
4.2.4 出入口布置及交通组织(1)公共停车场出入口与相邻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修订版)》规定,主干路上自道路红线端点量起不应小于 100米;次干路上不应小于 80 米;支路上,与干路相交的不应小于 50 米,同支路相交不应小于 30 米。
(2)距离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不应小于 7.5m。
(3)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在城市主干道上时,机动车交通组织应采用右进右出的方式,严禁左转直接穿越主干道。
(4)停车场出入口设置在城市次干道、支路上时,机动车交通组织宜采用
佛山市停车专项规划 24 右进右出的方式,在不影响对向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可采用左转方式驶入(出)。
4.2.5 充电设施建设 新建公共停车场及新增的路内收费停泊位应按不低于 30%的比例建设快速充电桩。
(1)电动汽车停泊位应集中布置成电动停车区,集中的充电停泊位不得多于 50 个,色彩上要进行区分,颜色宜采用蓝色或绿色;(2)大型停车库(场)内,要设置多个分散的电动汽车停车区,并宜靠近停车库(场)的出口处;(3)停车场充电区沿路要有指引标识,用吊牌的形式或附在墙柱上和设置地面箭头符号,电动汽车停泊位所在的墙面、地面,也要有统一的标识。
4.3 路内停车泊位发展规划 4.3.1 路内停车泊位规模控制 结合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逐步缩减路内停车泊位规模,根据停车分区的不同,差别化推动“退路入库”机制,至规划期末,路内停车泊位的供给比例压缩至泊位总供给量的 5%。
其中一类区应严格控制路内停车泊位规模,路内停车泊位仅承担日间临时停车补充作用,按照日间出行泊位需求的 5%以内控制;其他区路内停车泊位同时承担日间和夜间的停车供给补充作用,规划二类区按照地区停车泊位总规模(基本泊位+出行泊位)的 5%以内控制,三类区按照 5.5%以内控制,四类区按照 7%以内控制。各地区路内停车泊位规模控制规划见表 4-7。
表4-7 各镇街路内停车泊位供给明细(泊位)
区 镇街 现状 规划期末 区 镇街 现状 规划期末 禅城区 祖庙 2833
1800
龙江 2973
6050 张槎 1087
5300 勒流 14568
6600 石湾 5277
1350...
第二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既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又是总体规划方案在专项土地利用上的补充和深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解决某类特殊方面土地利用问题,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科学和合理。若在不具备编制总体规划条件的地区或为结合解决当前某类任务时,可针对某一方面专门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在内容的广度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超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而在内容深度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超过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其任务是合理开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获得最优的土地综合效益。土地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地区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方向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状况,保障土地永续利用而进行的规划。如水土流失规划、盐碱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社会经济生态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分为土地产权(资源类)保护、土地用途(珍稀物种类)保护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类)保护,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篇:大别山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大别山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岳西,山水相伴,红绿相宜。岳西满眼是绿、遍地是红,岳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鄂豫皖红色核心,这里是大别山红色经典,这使岳西载入共和国的史册,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红色老区。
岳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特色明显。红色在这里尽染革命,红色在这里创造革命,红色在这里开设教育课堂,红色在这里闪射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红色启迪我们:走红军路,承先烈志,解百姓难,谋发展事。
规划背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要创新与发展。把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业中,通过旅游的方式将娱乐和教育的功能结合起来,旅游和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这种新的产品——红色旅游。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国家适时提出“红色旅游”工程。国家旅游局在部署2005年工作时,将红色旅游列为六项任务之首,定为红色旅游年,并要求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红色旅游,认真抓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岳西红色旅游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充分重视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研究岳西红色旅游特点与个性,制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是本规划的战略重点。通过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改善当地文化、生态、经济环境,做强、做大红色旅游,推动岳西旅游经济发展作为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出发点。
规划范围与性质
(一)规划的范围
本规划范围含盖六安到安庆,全市____________平方公里土地内的具有重大影响和市场开发价值的重点红色旅游景点。
(二)规划的性质
本规划为岳西县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本规划是响应和实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制定严格遵守岳西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岳西旅游经济中有关红色旅游部分的概念性指导方案,也是岳西旅游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规划将努力做到: 是一个注重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
是一个变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和文化优势的规划;
是一个做强、做大红色旅游产业的规划;
是一个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思路的规划;
是一个全面推进岳西旅游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举措。
规划期限
根据岳西旅游总体规划,以及结合岳西其他相关规划的年限,本规划期限为从2015年到2020年,分为近、中、远期。
规划重点
岳西红色旅游的发展既要遵循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大趋势,以及岳西县的资源状况、市场和区位条件,制定出适宜于岳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同全国其他12个红色旅游集中分布地区不同,岳西红色旅游业知名度不高,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没有优势,因此,岳西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
岳西的“红色旅游”开发工程,首先是政治工程,具有教育宣传的功能;其次是社会工程,主要是扶贫,“红色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第三,是精品工程,市场有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应抓住精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第四,是文物保护工程。
因而,岳西红色旅游开发应在以上四条的前提下,将红色革命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创新结合起来。作到四个必须:必须坚持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旅游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必须贯彻旅游市场导向,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的卖点与地域特征;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适应时代需求寓教于乐,实现产业提升。
发展战略
针对岳西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在中国红色旅游网络中的地位等具体情况,在红色旅游开发中,应充分挖掘红色精神内涵,通过红色文化的展现,精心设计产品与路线。提出政府推动,市场为主导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产品创新战略、品牌整合战略、整体联动战略等五条特殊战略对策。
1、政府推动,市场为主导战略
2、整体联动战略
3、资源整合战略
4、产品创新战略
5、品牌整合战略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并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岳西将通过1年的启动期,2年的建设期,3年的完善期,发展综合型红色文化旅游和特色专项旅游,经过2015-2020年的整体培育期、2020-2025年的快速发展期和2016-2020年的全面提升期,三个红色旅游发展“五年计划”,通过整体打造红色革命旅游精品网络体系,到规划期末(2020年),将岳西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经济强县、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体验型红色旅游目的地。
总体定位
项目的总体定位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的方向与策略,在总体定位上要注重定位的高度、深度、广度。
在高度上,要顺应旅游发展大势,符合岳西发展方向,要符合区域的大背景,要充分考虑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布局与大区域旅游发展趋势,应具有前瞻性与权威性。
在深度上,应贯彻泛资源、大旅游理念,突出岳西旅游资源的“特、新、奇、异”性,进而强化并形成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广度上,应跳出岳西红色旅游,从全国和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功能定位
通过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
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红”感招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努力作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红色旅游景区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扶贫功能、旅游功能、保护文物功能”五大功能。
(二)主题定位
安庆市发展定位:安庆市委、市政府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城市化方针,积极兴建安庆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的城市格局,建好生态园林城市,打造中国茶都品牌,力争使岳西成为辐射鄂豫皖三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定位为做中原崛起的后起之秀。
岳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故里,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从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分布,以及特色对比分析看,岳西红色旅游的主题定位为:
苏区首府、千里跃进
将军摇篮、红军故乡
浴血长征、革命老区
(三)形象定位
岳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红色革命红旗不倒、传奇将军、边区首府等构成了红色旅游最强的形象基础元素。通过对自身资源已经与其他红色革命旅游的对比分析。
岳西红色旅游的形象定位为:
风云大别山红绿总相宜
总体布局
根据岳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特性,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市场目标,以及项目所处的国家红色旅游网络分布情况,并综合考虑到岳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开发格局,按功能及地域相对的组合性,根据岳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区域与特色分布情况,确定信阳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为:
“一条轴、一个中心、三带、四路、八区”
形成三个主体红色旅游带、八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总体发展布局旅游开发的新格局,形成各有龙头、互为支撑、重点突出、市场广阔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第四篇: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
城市绿化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党中央关于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四川省及马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于2002年编制完毕并于2003年初经四川省建设厅组织评审获通过。县城总体规划在1987年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并于198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上一轮次县城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县城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本次总规工作将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以及上一轮总规的成果为基础,规划马边县城未来二十年间的发展建设。
为了落实上述的发展目标,建设马边县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及《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修正)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目标
(一)、建立健全的绿地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指标体系
(2)、建立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体系
正确评价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学、城市规划、园林等多学科、多角度、定性、定量的提出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次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分为两级控制:
(1)总体控制指标,结合马边实际情况及政府提出的客观目标,以满足国家标准规定最低值和定额指标数值的方法;
(2)分类控制指标,包括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各类用地的分项控制指标。
(二)、建立多层次的绿化结构体系
(三)、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专线规划基础信息库
(四)、根据本地的自然和环境优势,确定目标为:把马边县城建设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山水生态城市。
三、总体规划
(一)、马边县城绿化系统分生态控制绿地、城市公园绿地、马边河两岸滨河绿地以及街头、道路绿地四个组成部分。
(二)、规划绿地面积48.2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8.12平方米;其中,城市公共绿地共31.5公顷,人均城市绿地5.94平方米。
(三)、建筑色彩、形式与高度控制
1、建筑色彩:居住建筑以浅色为基调,规划推荐浅黄色为主,少数重点建筑为深色基调;商住混合建筑、办公居住混合建筑以较深色调为主,建议采用褐色或红色;工业建筑以灰色为主调。
2、建筑形式:建筑应以简洁、明快、协调的建筑风格为主。
3、建筑高度控制:地块内建筑高度控制分四部分,一类居住用地12米,二类居住用地按最大层数6+1计算,控制高度不大于21米,允许设小高层,控制高度不大于50米。景观大道两侧大部分公共建筑或混合建筑27—36米(允许9—12层建筑),节点或标志性建筑允许最大高度60米(20层左右),同时必须符合附表4的规定,具体指标按图纸中的规定执行。
四、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不能随着城市人口同步增长,绿地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
2.规划绿地在实施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改变为其它用地。
3.在安排城市基本检设和各类新的开发区建设项目中,未能对发展城市绿地按规划给予相应的投资。
4.目前制定的城市配套费未包括居住区级以上的城市公共绿地。
5.在规划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为了照顾一些开发单位的利益,在用地布局及使用性质的变动中,改变了规划绿地的布局与面积,甚至取消的比较多。
6.开展全民绿化意识教育工作尚不够深入,城市园林绿化的宣传工作不够扎实,单位违章占用现有绿地、破坏绿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五篇:什么是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
1、专项规划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简称为专项规划。
2、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等重大问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创举,重点专项规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组织实施的规划,重点突出,有鲜明的针对性,目标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几类常见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⑴土地开发规划:是以土地开发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⑵土地整治规划:是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整治的概念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 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⑶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的含义是,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⑷土地保护规划:土地保护规划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我国土地保护规划主要有:①以保护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保护规划;②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③以保护珍稀物种的自然历 1
史纪念物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
⑸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是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4、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也是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产业规划的滞后制约了我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突破规划瓶颈,成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如“十五”计划中的各产业计划、夷陵区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夷陵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夷陵区绿色资源产业化开发规划等,为指导我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区产业规划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
1、规划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从近几年全区的发展来看,我区产业规划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在思想上认为规划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的产业规划制订也是应付上级要求,没有认真组织实施。
2、整个国民经济产业规划体系还不健全。由于种种原因,我区目前许多产业规划还是空白,各行业主管部门习惯于用工作计划和文件去指导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划体系尚未建立。
3、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从“十五”时期以来的我区经济发展来看,我区经济发展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又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困难挑战制约加剧期,“四大瓶颈”对加快发展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加快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刻不容缓。现在我区产业规划相互之间,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缺乏衔接与统一,有的还存在一些矛盾。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之间、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我区产业发展方向与全市产业布局之间等都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二、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产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和完善中,市场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放弃。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各项经济和行为的前提和依据。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已提出要着力突破“四大瓶颈”,消除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区政府在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安排了农业、工业、旅游、物流、信息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正在编制相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指导产业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我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针对我区目前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体系尚未建立的现状,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制订和完善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全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制订,形成较完善的全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完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我区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完成农业中柑桔、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规划,磷矿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完成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行业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措施及政策保障,指导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迅速启动夷陵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制订工作。为了把开发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经济龙头,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发展。要以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为重点,制订科学的“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在未来5至10年把开发区建成有夷陵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明确产业规划制订要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要加强研究,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健全规划咨询制度,组织专家队伍,完善咨询形式,形成规范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三是规范程序,依法编制规划。国务院《规划编制条例》出台后,各类规划都要严格遵守。四是衔接协调,形成合力。各产业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相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五是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规划必须有具体项目和指标。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的同时,还要做好重大工程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引导行业树立正确发展观、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手段。
目前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实施的现象,一些规划制订时轰轰烈烈,制订出台后便无声无息,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在重大产业布局、发展方向、重大工程论证上政府要按照规划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确保我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5、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法对规划区内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下一层次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合理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