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城市电信专项规划
盐城市电信专项规划
2009-1-2 20:18:19文章来源:盐城市发改委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根据市发改委2006年2月23日规划工作会议的要求,我公司组织人员编写了 “十一五”电信信息化专项规划报告,对规划期内通信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做了统筹考虑和安排,形成规划报告。目前,盐城通信市场存在多家通信运营企业提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接入等电信服务,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格局,因此,本规划报告只能涉及“十一五”规划期内盐城电信信息化的专项情况。
“十一五”规划期(2006年~2010年)是盐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使得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化建设必将快速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我市社会信息化进程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旋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信行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行业,把握信息化热点、重点、难点,规划好“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总体目标蓝图,不仅是通信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盐城电信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编制一部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对盐城电信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五”期间盐城电信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盐城电信在省电信公司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困难,团结奋斗,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宏观发展目标顺利完成,电话用户数、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数、通信业务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居苏北同行业前列。2005年,公司全年业务收入突破11亿元,年底,电话用户总数突破220万。
1、“十五”期间完成电信信息化的投资总量
“十五”期间盐城电信完成投资19.5亿元,同比“九五”增长21.9%。
2、“十五”期间电信信息化的重点专业计划投资情况
“十五”期间盐城电信完成固定电话投资3.5亿元,小灵通投资3.7亿元,宽带网投资2亿元,土建投资
2.4亿元。同比“九五”增长22.3%。
3、“十五”主要电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指标
“十五”期间盐城电信新增固定电话用户数同比“九五”增长164.2%。05年底,盐城电信本地电话网网络容量和用户规模达到苏北第二(仅次于徐州电信)、全省第六,成为全省覆盖地域面积最大的本地电话网;小灵通用户规模达到苏北第二、全省第七;盐城电信宽带网已成为全省覆盖地域面积最大的本地宽带网。
二、“十一五”盐城电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指导思想
盐城电信“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政府协调,加强技术创新,突出重点领域,狠抓信息化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集团公司制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促进中国电信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并为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2、发展方向
密切配合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全面审视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把握好一些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1)继续加大对电信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数字化智能网络为基础,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增强信息网络传送能力,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盐城”以满足用户的信息化需求。
(2)抓住机遇,以满足本地区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
(3)优化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的资源配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符合企业开拓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的要求,确保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真正把资源盘活、用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4)要坚持诚信经营,努力控制企业风险,确保国有信息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的资产保值增值,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战略重点
(1)继续加大固定电话网络建设投入,使电话交换网从传统的话音服务向宽带交换的多媒体业务过渡,本地电话交换网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通过智能网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提高电话普及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大力开发适应本地区市场需求的固定电话增值业务。
(2)继续加大小灵通网络建设投入,有针对性的增加小灵通网络信号覆盖范围,提高网络接通率,增加小灵通增值业务投入,提高小灵通服务的市场满意度。
(3)继续加大本地区宽带网建设投入,建立高速、宽带的核心层交换网络,合理布局汇聚层节点,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尤其是光纤接入网的建设步伐,在城市,积极推进光纤到主要街道,光纤到大楼,光纤到小区,使宽带网络能够提高电信级的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并提高宽带接入普及率。宽带网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中注重抓住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将政府、企业和家庭的需求纳入中国电信宽带网络,在推进“电子社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4)积极关注国内外通信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参考国外移动通信企业的运营经验,依据本地区的通信业务发展需求,在本规划期内进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建设,提高本地区的整体通信服务水平。
三、“十一五”盐城电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十一五”电信基础设施及重点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20亿元左右,同比“十五”增幅10%左右。“十一五”期末主要电信业务基础设施水平规划指标:
预计2010年底,盐城电信本地电话网网络容量和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苏北第二、全省第六,成为全省覆盖地域面积最大的本地电话网;小灵通用户规模将达到苏北第二、全省第六;盐城电信宽带网将成为全省
覆盖地域面积最大的本地宽带网。
预计2010年底各项信息化指标同比2005年底情况: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35%;小灵通网络容量增长80%;宽带网络容量增长300%,3G网络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2006-2010年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同比“十五”增长90%;新增小灵通网络容量同比“十五”增长90%。;新增宽带网络容量同比“十五”增长300%。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工作措施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对电信信息化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协调,促进其有序发展。
2、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要按实际可能的条件,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主攻目标,适度超前,有步骤地加快实施。
3、市场引导、鼓励竞争。以市场需求拉动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工程招标等制度,降低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重大工程建设质量,走有效益发展的道路。
4、电信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要从管理机构、资本、政策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全面优化建设环境,保证建设的顺利推进。
5、电信“十一五”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通过必要的程序确定之后,要强化规划的宏观管理,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6、强化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保证工程质量。规划通过年度计划分步实施,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方向和重点,进行功能定位和分工,进一步完善并制定各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可按照一定的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7、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盐城电信将紧紧抓住我市启动沿海大开发战略和上海经济辐射圈拉动作用的大好机遇,大力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省公司加大对盐城电信建设资金的投入。
8、由于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低层次、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屡屡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信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的建设,阻碍了我市通信信息化的进程,政府继续加强对电信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扶持和指导,保证通信现代化建设高效、有序的进行。
第二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既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和指导,又是总体规划方案在专项土地利用上的补充和深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解决某类特殊方面土地利用问题,使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科学和合理。若在不具备编制总体规划条件的地区或为结合解决当前某类任务时,可针对某一方面专门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在内容的广度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超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而在内容深度上,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超过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可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等几方面的规划,其任务是合理开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获得最优的土地综合效益。土地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地区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方向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改变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状况,保障土地永续利用而进行的规划。如水土流失规划、盐碱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社会经济生态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分为土地产权(资源类)保护、土地用途(珍稀物种类)保护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类)保护,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篇:什么是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
1、专项规划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简称为专项规划。
2、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等重大问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创举,重点专项规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组织实施的规划,重点突出,有鲜明的针对性,目标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几类常见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⑴土地开发规划:是以土地开发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⑵土地整治规划:是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整治的概念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 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⑶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的含义是,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规划按其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发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交通、水利等工程压挖地复垦规划,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⑷土地保护规划:土地保护规划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土地生态环境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退化及不合理占用土地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国情提出的。我国土地保护规划主要有:①以保护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保护规划;②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③以保护珍稀物种的自然历 1
史纪念物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
⑸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是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4、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也是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产业规划的滞后制约了我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突破规划瓶颈,成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如“十五”计划中的各产业计划、夷陵区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夷陵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夷陵区绿色资源产业化开发规划等,为指导我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区产业规划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
1、规划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从近几年全区的发展来看,我区产业规划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在思想上认为规划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的产业规划制订也是应付上级要求,没有认真组织实施。
2、整个国民经济产业规划体系还不健全。由于种种原因,我区目前许多产业规划还是空白,各行业主管部门习惯于用工作计划和文件去指导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划体系尚未建立。
3、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从“十五”时期以来的我区经济发展来看,我区经济发展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又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困难挑战制约加剧期,“四大瓶颈”对加快发展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加快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刻不容缓。现在我区产业规划相互之间,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缺乏衔接与统一,有的还存在一些矛盾。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之间、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我区产业发展方向与全市产业布局之间等都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二、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产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和完善中,市场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放弃。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各项经济和行为的前提和依据。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已提出要着力突破“四大瓶颈”,消除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区政府在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安排了农业、工业、旅游、物流、信息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正在编制相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指导产业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我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针对我区目前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体系尚未建立的现状,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制订和完善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全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制订,形成较完善的全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完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我区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完成农业中柑桔、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规划,磷矿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完成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行业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措施及政策保障,指导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迅速启动夷陵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制订工作。为了把开发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经济龙头,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发展。要以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为重点,制订科学的“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在未来5至10年把开发区建成有夷陵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明确产业规划制订要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要加强研究,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健全规划咨询制度,组织专家队伍,完善咨询形式,形成规范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三是规范程序,依法编制规划。国务院《规划编制条例》出台后,各类规划都要严格遵守。四是衔接协调,形成合力。各产业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相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五是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规划必须有具体项目和指标。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的同时,还要做好重大工程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引导行业树立正确发展观、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手段。
目前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实施的现象,一些规划制订时轰轰烈烈,制订出台后便无声无息,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在重大产业布局、发展方向、重大工程论证上政府要按照规划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确保我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5、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法对规划区内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下一层次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合理发展。
6、
第四篇:排水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排水体制...............................................................................-3-第三章
排水量预测...........................................................................-4-第四章
排水管道系统规划...............................................................-5-第五章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11-第六章
中心城区防洪.....................................................................-13-第七章
水环境保护规划.................................................................-14-第八章
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14-第九章
附则......................................................................................-1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巴丹吉林镇排水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总体规划(2005~2020)》(额肯呼都格镇现改名为巴丹吉林镇)的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应与给水工程、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竖向、水系、防洪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二条
规划主要任务
根据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自然环境和用水状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与容量,雨、污水排放设施的规模与容量;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站)等各种污水处理与收集设施及各级雨、污水管网。
第三条
规划基本原则
1、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应符合《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总体规划(2005~2020)》(额肯呼都格镇现改名为巴丹吉林镇),并与其它单项工程建设密切配合,互相协调。
2、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应处理好污染源治理与集中处理的关系。
3、设计排水区域内需考虑防洪问题,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投资。
4、排水工程的设计应全面规划,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有扩建的可能。
5、对于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原有的排水工程在进行改建和扩建时,应从实际出发,在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下,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达到完善和合理化。
6、在规划与设计排水工程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
第四条
规划主要内容 1、确定排水制度。
2、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雨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雨、污水排放标准;
对污水排放量和雨水量进行具体的统计计算。
3、进行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确定雨水、雨污水主要泵站数量、位置;对排水系统的布局、管线走向、管径进行计算复核,确定管线平面位置、主要控制点标高。
4、确定污水处理厂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用地范围,对污水处理工艺提出初步方案。
5、确定排水干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
6、提出雨污水综合利用措施。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 3、《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4、《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 5、《城市污水处理厂雨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 3025-93 6、《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B 2501-89 7、《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 12941-91 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85 9、《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10、《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2-84 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 12、《给水排水基本术语标准》GBJ 125-89 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14、《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 17-88
15、《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 32-78 16、《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抗震鉴定标准》GBJ 43-82 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 18、《雨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1999 19、《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20、《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 21、《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总体规划(2005~2020)》(额肯呼都格镇现改名为巴丹吉林镇)
22、《阿右旗巴丹吉林镇城排水专项规划设计合同》 第六条
规划范围 本城市排水专业规划范围为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约为 6.0km2。
第七条
规划年限 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规划期限与《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总体规划(2005~2020)》(额肯呼都格镇现改名为巴丹吉林镇)期限相一致。
近期:2012~2015 年 远期:2016~2020 年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城排水工程规划中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且应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
第 二 章
排水体制
第八条
排水分类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排水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三类:生活雨污水、降水和部分工业废水。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雨、污水是指排入阿右旗巴丹吉
林镇中心城区排水管道的生活污水、大气降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的总和。
第九条
排水体制的选择 依据《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总体规划(2005~2020)》(额肯呼都格镇现改名为巴丹吉林镇),排水体制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第三章
排水量预测
第十条
给水现状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供水量为 2000 立方米/日。其中生活用水量人均为 160 升/人/天。供水管网,布置方式为环状与枝状相结合,干管 200-250mm,支管 150-100mm。
第十一条
用水量预测 依据《阿右旗额肯呼都格镇总体规划(2005~2020)》(额肯呼都格镇现改名为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最高日用水量近期 3680 立方米/日、远期 7780 立方米/日。
第十二条
雨污水排水量预测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 80%估算。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巴丹吉林镇污水排放量预测表 污水
规划基本指标近期规划人口(104 人)2.3
远期规划人口(104 人)3.7
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近期(升/人•天)
160.0
远期(升/人•天)
210.0
综合用水量近期(立方米/天)
3680.0
远期(立方米/天)
7770.0
污水量
(产污系数 0.8)
近期(立方米/天)
2944.0
远期(立方米/天)
6216.0
第十三条
雨水量预测
雨水量:按公式 Q=Ψ×q×F 计算
式中:Q—雨水流量(L/S)
Ψ—综合径流系数(取 0.8)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ha)本次规划采用临近的甘肃省张掖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456.0)0()lg 623.0 1(343.88tPq 式中:t-降雨历时 10(min)
P-降雨重现期 1(年);暴雨强度随着重现期的不同而不同。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得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管渠断面可相应减小,结合当地情况,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统一考虑,本规划排水系统中设计重现期采用 1年。
第四章
排水管道系统规划
第十四条
排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1、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或选用暴雨强度公式;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排水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排放口的位置;确定设计流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进行排水管渠的水力计算,确定管渠尺寸、坡度、标高及埋深。
2、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排水包括生活雨污水量、部分工业废水量和大气降水,与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性质、发展规模、经济生活水平、规划年限等有关。污水量按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综合生活污水量计算。
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3600 24· ·1Kz N nQ 式中:Q1——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n
——生活污水定额(L/人·d);综合生活污水量的大小直接取决于综合生活用水量,取综合生活用水量的 80%。则 n=210 L/人·d。
N
——设计人口数;用人口密度与服务面积相乘得到。
Kz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3、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1)、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qF Q 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 1; F——汇水面积(ha); q——设计暴雨强度[L/(s·ha)](2)、径流系数ψ的确定 在规划中,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ψ=0.8。
(3)、设计重现期 P 的确定 暴雨强度随着重现期的不同而不同。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得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管渠断面可相应减小,结合当地情况,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统一考虑,本规划排水系统中设计重现期采用 1a。
(4)、集水时间 t 的确定
集水时间 t 由地面集水时间 t1 和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t2 两部分组成。可用公式表述如下:
t=t1+mt2
式中:
m——折减系数,管道采用 2.0。
t1——地面集水时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地面集水时间视距离长短和地形坡度及地面覆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 t1=5~15min。本规划取 t1=10min。
t2——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即:
(min)602Lt 式中
L——各管段的长度(m);
υ——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速度(m/s);
60——单位换算系数,1min=60s。
第十五条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1、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排水管道系统设计时常采用最大日最大时流量为设计流量,其单位为 L/s。
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
21321I Rn 21321I R AnQ 式中:n——管壁粗糙系数。该值根据管渠材料而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的管壁粗糙系数一般采用 0.014。
A——过水断面面积(m2)
——流速(m/s)
R——水力半径(过水断面面积与湿周的比值)(m);
I——水力坡度(等于水面坡度,也等于管底坡度);
Q——流量(m3/s)。
2、排水管道水力计算的设计数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中对这些因素作了如下规定:
(1)设计充满度 排水管道的设计按不满流的方法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D)或渠高(H)(mm)
最大设计充满度(HhDh或)
200~300 0.55 350~450 0.65 500~900 0.70 ≥1000 0.75(2)设计流速 排水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是保证管道不淤积的流速。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定为 0.6 m/s。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是保证管道不被冲刷损坏的流速。非金属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为 5m/s。
(3)最小管径 在街区和厂区内最小管径为 200mm,在街道下为 300mm。在进行管道水力计算时,上游管段由于服务的排水面积小,可直接采用最小管径和相应的最小坡度而不再进行水力计算。这种管段称为不计算管段。
(4)最小设计坡度 管径 200mm 的最小设计坡度 0.004; 管径 300mm 的最小设计坡度 0.003。
3、设计管段及设计流量的确定 ①本段流量 q1——是从管段沿线街坊流来的雨污水量; ②转输流量 q2——是从上游管段和旁侧管段流来的雨污水量; ③集中流量 q3——是从工业企业或其它大型公共建筑物流来的雨污水量。
本段流量可用下式计算:
zK q F q 0 1qF 式中
1q——设计管段的本段流量(L/s); F ——设计管段服务的街区面积(ha)
zK——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0q——单位面积的本段平均流量,即比流量[L/(s·ha)];
Q——雨水流量(L/S);
Ψ——综合径流系数(取 0.8);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ha)。
4、排水管道水力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计算中,已知设计流量 Q 及管道粗糙系数 n,需要求管径 D、水力半径R、充满度 h/D、管道坡度 I 和流速 。本规划采用湘源 6.0 版本规划专业软件进行排水计算和校核。
第十六条 排水管道的布置 1、排水管道布置的原则
(1)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上的雨污水自流排出。
(2)地形是-影响管道定线的主要因素。定线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在整个排水区域较低的地方,要便于支管的雨污水自流接入。
(3)排水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建泵站。
(4)雨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区道路布置。不宜设在交通繁忙的快车道下和狭窄的街道下,也不宜设在无道路的空地上。
(5)管线布置应简洁顺直,不要绕弯,注意节约大管道的长度。
(6)管线布置考虑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的远、近期规划及分期建设的安排,应使管线的布置与敷设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同时考虑远期有扩建的可能。
2、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 排水区界是排水系统敷设的界限。在排水区界内根据地形和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的竖向规划,划分排水流域。每一个排水流域往往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干管,根据流域就能查明水流方向。
3、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求单位面积径流量 各设计管段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面积的大小以及排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规划按就近排入附近排水管道的原则划分汇水面积,各地块采用划角平分线的方法划分汇水面积。并将每块面积进行编号,计算其面积的数值。确定径流系数ψ、设计重现期 P、地面集水时间 t1,进而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0。
4、控制点的确定 在排水区域内对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起控制作用的点称为控制点。每条管道的起点大都是这些管道的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中离雨污水厂最远或最低的一点,就是整个系统的控制点。
5、排水管道的埋设深度 排水管道在车行道下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 O.7 m。
6、排水管道的衔接 各种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宜采用管顶平接。
第五章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
第十七条
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 根据阿右旗巴丹吉林镇功能分区、地形情况,污水由排水管网收集统一引排至城区的西南侧污水处理厂。工业区中的重污染企业应在建厂的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装置,经本企业污水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再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附近天然水系或中水回用。
本排水规划区内污水由城区的西南侧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目前污水处理能力为 4000 立方米/日。结合现状城市污水排放量及城市远期污水排放量估算,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确定污水处理规模为:0.8 万立方米/日。
第十八条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根据城市污水的实际监测数据,参照其它中小城市的污染负荷水平,并考虑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今后排水情况,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指标见下表: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单位:mg/L 项目
COD cr
BOD 5 5
SS
TN
TP
设计值
300 180 200 35 7.0
第十九条
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要求由其受纳水体的功能来决定。结合青海湖保护要
求、受纳水体现状水质状况,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必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二级处理的一级标准。
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
单位:mg/L 指标 CODcr BOD5 SS TN TP 设计值 ≤60 ≤20 ≤20 ≤8 ≤l
第二十条
污水处理程度 根据以上确定的设计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本污水处理工程各污染物的去除率见下表。
污水处理厂设计去除率
单位:mg/L 指标
COD cr
BOD 5 5
SS
TN
TP
进水水质
300 180 200 35 7.0 出水水质
≤60 ≤20 ≤20 ≤8 ≤l 去除率
1>80.0% ≥88.9% ≥90.0% ≥77.1% ≥85.7% 第二十一条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污水处理厂现用处理工艺为二级氧化塘工艺。污水处理厂扩建可用 ICEAS 工艺。ICEA 工艺是一种连续进水,周期排水延时鼓风曝气活性污泥工艺,将沉淀、生物反应、二沉过程在一个池——ICEAS 池中完成。ICEAS 池由隔板分为二个区,雨污水经预反应区流入主反应区,经历好氧、缺氧、厌氧周期循环变化过程,达到去除有机物 N、P 的目的,ICEAS 池每个运行周期经历曝气、沉淀、滤水三个阶段,按运行周期,三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第二十二条
污水处理厂厂区布置 1、平面布置 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 0.8 公顷(含远期用地),污水总管从东面引入,厂区分为两个区:生产区及管理区。生产区布置有格栅渠、泵房、沉砂池、ICEAS 反应池,污泥浓缩池、配电、控制、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主反应池 ICEAS 池设四组,每组两个池子,近、远期各两组。生产区道路宽 4.5m,成环状。管理区布置综合楼、值班室等建筑,生产区和管理区有 6m 道路相隔。生产区臭气噪声对管理区影响甚微。
2、厂区道路 为保证全厂运输安全可靠,厂内道路连成环状。主干道 8m,次干道 4m,转弯半径 3~5m,路两侧设侧石,纵坡 2%。另外设 2m 宽的便道将干道连接到各处理构筑物。
由于构筑物高程在地面以上 2.3m,为便于管理、巡视,在各构筑物顶部设有走道,走道、沟渠上盖钢铬板,两侧安装铁制扶手。
第 六 章
中心城区防洪
第二十三条
城市防洪系统现状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洪水威胁主要来自于东北部的山洪,目前由防洪设施有东部和北部防洪堤及排洪渠构成。
第二十四条
城市防洪系统设防标准 结合阿右旗巴丹吉林镇的具体情况,确定其远期防洪系统设防标准为 50 年一遇。
第二十五条
城市防洪工程系统规划 由于地形条件,规划区外围洪水流向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故将城市东北侧来地面径流作为防洪工程的主要考虑对象。
1、从城市现状的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来看, 加固、加强城区东北部防洪堤(坝)、排洪渠是防洪的主要措施。
2、进行排洪渠道上下游的整治、新建工程,提高洪水排泄能力。
3、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运动,有针对性的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第七章
水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十六条
为贯彻我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和水污染防治对策,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雨污水资源化,保障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雨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第二十七条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依法完成所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对未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企业要实施限产限排。
2、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统筹安排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制度。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优先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开展全民植树造林运动,有针对性的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4、推行节约用水奖励措施,逐步实行定额用水制度,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二十八条
统筹安排建设雨水储留系统,使雨水合理回收利用。
第 八 章
规划实施措施 及建议
第二十 九 条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按规划截流式合流制要求加快推进排水管网建设,尽快使排水系统化、完整化。
第 三十 条
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公共排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区排水规划的要求。城区新区开发、旧区改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根据排水规划配套建设城区排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十 一 条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区排水设施初步设计提出审查意见。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和建设。
第三十 二 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区公共排水设施,其工程设计、施工、监
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依法实行招标投标。
承接城区排水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三十 三 条
城区公共排水设施竣工后,应当按照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竣工资料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阿右旗建设档案机构存档。
第三十 四 条
在城区排水管网覆盖地区排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污水排入城区排水管网,不得任意排放。
第三十 五 条
在城区公共排水管网上连接管道排水的,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及排水管道、出水口平面图;
(二)排水的水质、水量;
(三)污水处理工艺;
(四)依法应当提交的其他资料。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区公共排水管网上擅自连接管道排水。
第三十 六 条
排水户排放的污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水排入排水设施的水质标准,其中排放的产业废水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十 七 条
因建设工程施工需要向城区公共排水设施临时排水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临时排水许可证》。排放前应当先行沉淀。未经批准以及排放前未先行沉淀的,不得直接城区公共排水设施排放。
因建设工程施工需要临时改变城区公共排水设施排水流向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批准期限届满后,应当恢复原状。
第三十 八 条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污水排放量大、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水户排放的污水和城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进行重点监测。
第三十 九 条
城区排水设施养护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排水设施维护技术标准,对城区排水设施进行维护,保证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中心城区排水设
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
城区排水设施养护单位应当在每年汛期之前对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排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不得阻挠。排水设施抢修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造成他人财产损失。
第 四十 条
因城区建设需要拆迁城区公共排水设施的,应当先还建后拆迁;还建的城区公共排水设施应当经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拆除原有的公共排水设施。
第 九 章
附则
第四十 一 条
本规划包括文本、说明书和图纸三个组成部分。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相互参照、配合使用。
第四十 二 条
本规划由阿右旗巴丹吉林镇人民政府授权阿右旗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和执行。
第四十 三 条
规划自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之日起生效实施。
第五篇:济南市体育专项规划
济南市体育专项规划(2008--0 2020 年)(公示稿))相关表格)(公示稿)相关表格 济南市体育专项规划(2008-2020 年 规划任务
济南体育专项规划包括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体育设施规划两部分内容,其中体育设施规划包括以下两个层次:
1、对济南市中心城区 1022平方公里范围内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布局,并对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开放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
2、对中心城区范围外各村镇、县(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分为三个阶段:近期规划为 2008 年-2010 年,中期规划为 2011 年-2015 年,远期规划为 2016 年-2020 年。
规划目标
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围绕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三大任务,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济南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竞技体育发达、群众体育盛行、体育产业繁荣、与济南市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体育事业,实现由“体育大市向体育强市的跨越”。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和标准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分省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四级。中心城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0-1.1平方米,其中省市级 0.18平方米,区级0.315平方米,新城区居住区级 0.3平方米,老城区居住区级 0.25平方米,新城区居住小区级 0.3平方米,老城居住小区级区 0.25平方米,具体配置标准见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表。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表(见附件)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规划从济南市现状建设情况出发,依托总体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一轴”为以东西向城市主要交通走廊为导向,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形态。东西向交通走廊即使济南市的城市空间发展轴,同时也是济南市公共体育设置的发展轴。“两心”为山东省体育中心和济南奥体中心两个综合性公共体育中心。“三片”为依托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形成的三个体育设置集中布局片区,分为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和西部片区。
济南市中心城区现有、在建、改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 8 处,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14 处,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68 处,合计 90 处;本次
规划新增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9 处,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29 处,规划期末居住区级以上公共体育设施达到 128 处。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表(见附件)
注:配置人口规模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人口总数乘以 80,,即 484 万人计算。
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用地满足规范要求,缺少射击场等场馆,规划在济南奥体中心、山东省体育中心各增加 1 处射击场,每处射击场用地 1 公顷,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0.18平方米。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现有、在建、改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共 14 处,用地面积 107.67 公顷,规划新增用地面积 57.13 公顷,新增体育场 5 个、体育馆 5 个、游泳馆(池)10 个,规划期末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到23 处,用地面积 164.8 公顷,人均用地面积 0.34平方米。
中心城区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表(见附件)
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现有、在建、改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共 68 处,用地面积 113.01 公顷,本次规划新增 29 处,用地面积 39.80 公顷,规划期末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到 97 处,用地面积 152.81 公顷,人均用地面积 0.32平方米。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 1000 米。
中心城区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表(见附件)
居住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小区,规划管理部门应按照配置标准规定具体的公共体育设施配建项目与规模,本次规划对居住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不做具体布局。居住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 500米。
分期建设规划
按照先易后难、分区分级、先中心后外围等原则,结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项目、旧城改造等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规划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三个阶段。
其中近期重点建设济南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和济南奥体中心等重大项目;居住区级体育设施结合建成区拆迁开发地块,针对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地段进行布点,保证各区区级、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完整性,近期新建与改造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16 处,用地面积约 19.04 公顷。中、远期在近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
单位附属、村镇及县(市)体育设施规划指引
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开放利用指引:至 2020 年,开放率应达到 60%以上,采取制定合理的开放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手段等措施,确保单位附属体育设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村镇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指引:至 2020 年,每个镇配置镇级体育中心,包含足球场、篮球场、室内体育馆(健身房)等,室外场地面积在 80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在 500平方米以上,镇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0.2平方米;90%的行政村配置村级体育中心,包含篮球场、健身路径以及其他体育设施,村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0.2平方米。
中心城区外围县(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指引:章丘市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四级设置,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17-1.27平方米,其中市级0.32平方米/人,区级 0.35平方米/人,居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居住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商河、济阳和平阴三县按县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三级设置,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1-1.2平方米,其中县级 0.60平方米/人,居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居住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
规划实施建议
划定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控制线,并纳入济南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法定规划控制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制定《济南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济南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建立由市体育局、规划局、建委、市政园林局、林业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体育设施建设协调机构,协调体育专项规划实施问题。对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落实有困难的地区,建议体育部门与市政、规划、园林等部门沟通协调,可暂时采用搭建临时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方式,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以及其他可用空间,使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建立省、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居委会分级管理体系,使公共体育设施的分级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便于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政府、单位、团体、个人结合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或资助、共同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表
算。
济南市体育专项规划公示
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济南市围绕着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三大任务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设施两方面内容进行规划,以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济南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竞技体育发达、群众体育盛行、体育产业繁荣、与济南市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体育事业,实现由“体育大市向体育强市的跨越”。欢迎广大市民对本规划提出宝贵意见,意见受理截止日期为 2009 年1 月 8 日。
最新信息
规划任务
济南体育专项规划包括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体育设施规划两部分内容,其中体育设施规划 包括以下两个层次:
1、对济南市中心城区 1022平方公里范围内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布局,并对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开放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
2、对中心城区范围外各村镇、县(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分为三个阶段:近期规划为 2008 年-2010 年,中期规划为 2011 年-2015 年,远期规划为 2016 年-2020 年。
规划目标
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围绕推动全民健身、提高
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三大任务,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济南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竞技体育发达、群众体育盛行、体育产业繁荣、与济南市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体育事业,实现由“体育大市向体育强市的跨越”。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和标准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分省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四级。中心城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0-1.1平方米,其中省市级 0.18平方米,区级0.315平方米,新城区居住区级 0.3平方米,老城区居住区级 0.25平方米,新城区居住小区级 0.3平方米,老城居住小区级区 0.25平方米,具体配置标准见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表。
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规划从济南市现状建设情况出发,依托总体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一轴”为以东西向城市主要交通走廊为导向,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形态。东西向交通走廊即使济南市的城市空间发展轴,同时也是济南市公共体育设置的发展轴。“两心”为山东省体育中心和济南奥体中心两个综合性公共体育中心。“三片”为依托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形成的三个体育设置集中布局片区,分为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和西部片区。
济南市中心城区现有、在建、改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 8 处,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14 处,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68 处,合计 90 处;本次规划新增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9 处,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29 处,规划期末居住区级以上公共体育设施达到 128 处。
算。
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用地满足规范要求,缺少射击场等场馆,规划在济南奥体中心、山东省体育中心各增加 1 处射击场,每处射击场用地 1 公顷,省市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0.18平方米。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现有、在建、改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共 14 处,用地面积 107.67 公顷,规划新增用地面积 57.13 公顷,新
增体育场 5 个、体育馆 5 个、游泳馆(池)10 个,规划期末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到 23 处,用地面积 164.8 公顷,人均用地面积 0.34平方米。
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共 68 处,用地面积 113.01 公顷,本次规划新增 29 处,用地面积 39.80 公顷,规划期末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到 97 处,用地面积 152.8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 0.32平方米。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 1000米。
中心城区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表
部门应按照配置标准规定具体的公共体育设施配建项目与规模,本次规划对居住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不做具体布局。居住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半径不大于500 米。
分期建设规划
按照先易后难、分区分级、先中心后外围等原则,结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项目、旧城改造等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规划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期规划三个阶段。
其中近期重点建设济南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和济南奥体中心等重大项目;居住区级体育设施结合建成区拆迁开发地块,针对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地段进行布点,保证各区区级、居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完整性,近期新建与改造居
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16 处,用地面积约 19.04 公顷。中、远期在近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
单位附属、村镇及县(市)体育设施规划指引
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开放利用指引:至 2020 年,开放率应达到 60%以上,采取制定合理的开放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手段等措施,确保单位附属体育设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村镇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指引:至 2020 年,每个镇配置镇级体育中心,包含足球场、篮球场、室内体育馆(健身房)等,室外场地面积在 80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在 500平方米以上,镇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0.2平方米;90%的行政村配置村级体育中心,包含篮球场、健身路径以及其他体育设施,村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0.2平方米。
中心城区外围县(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指引:章丘市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 区级四级设置,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17-1.27平方米,其中市级 0.32平方米/人,区级 0.35平方米/人,居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居住小区级0.25-0.3平方米/人。商河、济阳和平阴三县按县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三级设置,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1.1-1.2平方米,其中县级 0.60平方米/人,居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居住小区级 0.25-0.3平方米/人。
规划实施建议
划定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控制线,并纳入济南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
法定规划控制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制定《济南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济南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建立由市体育局、规划局、建委、市政园林局、林业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体育设施建设协调机构,协调体育专项规划实施问题。对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落实有困难的地区,建议体
育部门与市政、规划、园林等部门沟通协调,可暂时采用搭建临时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方式,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以及其他可用空间,使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建立省、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居委会分级管理体系,使公共体育设施的分级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便于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政府、单位、团体、个人结合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或资助、共同兴建公共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