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程无线管控体系的设计研究论文
1引言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测量船所承担的任务呈现高密度、高强度的趋势,造成码头期间的任务准备工作越来越繁重,面临着考核项目多、考核时间短和多船协调对标等现实情况,如何提高对标效率、确保安全可靠对标成为紧迫的课题。由于保密要求,原研制的远程标校控制系统无法接入现有网络,而铺设专网的耗资巨大,性价比低,也非首选方案。近些年来,无线通信已经成为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家居、农业、工业、航天等领域,已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这种技术也为解决测量船远程控制标校设备提供了支持。本文通过对常用中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的比较,择优选择了无线网桥,采用了桥接中继的网络模式,通过开发远程设备端的网络控制模块,以及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了测量船对远程设备的有效、安全控制。
2无线通信方式比较
无线通信技术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中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通信方式,按技术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蜂窝的接入技术,如蜂窝数字分组数据、通用分组无线传输技术、EDGE等;二是基于局域网的技术,如WLAN、Bluetooth、IrDA、Home—RF、微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在中远距离无线通信常用的有ISM频段的通信技术(比如ZigBee以及其他频段的数传模块等)和无线网络技术(比如GSM、GPRS以及无线网桥等)。基于ISM频段的数传模块的通信频率为公共频段,产品开发没有限制,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新兴的ZigBee技术,因其低功耗、低复杂度、低成本,尤其是采用自组织方式组网,对网段内设备数量不加限制,可以灵活地完成网络链接,在智能家居、无线抄表等网络系统开发中得到应用[2]。但是,对于本系统的开发而言,需要分别研制控制点和被控制点的硬件模块,并需通过软件配置网络环境,开发周期长,研制成本高,故非本系统开发的最优方案。
GSM、GPRS这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其他如无线定位、远程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也屡见不鲜[3],但是由于保密、通信费用、开发成本等因素,也无法适用于本系统的开发。而无线网桥为本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提供了有利支持,是开发本系统的首选无线通信方式。无线网桥是无线网络的桥接,它可在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搭起通信的桥梁,也是无线接入点的一个分支。无线网桥工作在24GHz或58GHz的免申请无线执照的频段,因而比其他有线网络设备更方便部署,特别适用于城市中的近距离、远距离通信。
3系统设计
该远程控制系统是以保障测量船对远端标校设备的有效控制为目标,包括标校设备的开关机、状态参数的采集等,主要由测量船控制微机、标校设备、网络控制模块、主控微机以及无线网桥等组成。工作流程为测量船控制微机或主控微机发送控制指令,通过无线网桥进行信息传播,网络控制模块接收、解析指令,按照Modbus协议规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串口发给某一标校设备,该标校设备响应控制指令并执行;网络控制模块定时发送查询指令,并将采集的状态数据打包,通过无线发给远程控制微机,便于操作人员监视。网络通信协议采用UDP方式,对于测量船控制微机、主控微机仅需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发送或接收UDP包即可。网络控制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件,是本文研究、设计的重点。目前,常用的网络芯片主要有ENC28J60、CP2200等,这里选用了ENC28J60,设计、加工了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的硬件电路。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软件模块的开发,满足了网络信息交互的功能要求;通过Modbus串口协议软件模块的开发,满足了标校设备监控功能,从而实现了系统设计目标。
3.1组网模式
无线网桥有3种工作方式,即点对点、点对多点、中继连接。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以及环境因素,本系统采用了中继连接的方式,其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这种中继连接方式在远程控制端布置两个无线网桥,分别与主控点和客户端进行通信,通过网络控制模块完成数据交互,从而完成组网。
3.2安全防范
由于是开放性设计,无线网络安全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系统的特点是非定时或全天候开机,涉密数据仅为频点参数,而被控设备自身均有保护措施(协议保护)。因此,系统在设计时重点考虑接入点防范、防止攻击,采取的措施有登录密码设施、网络密匙设置、固定IP、对数据结构体的涉密数据采取动态加密等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被黑”。同时,采用了网络防雷器来防护雷电破坏。
3.3网络控制模块设计
3.3.1硬件设计
网络控制模块的功能是收命令信息、发状态信息,并通过串口与标校设备实现信息交互,其硬件电路主要由MCU(微控制单元)、ENC28J60(网络芯片)、Max232(串口芯片)以及外围电路组成,其电原理图如图2所示。硬件设计的核心是MCU、网络芯片的选型,本系统MCU选用的STC89C52RC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可直接使用串口下载,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ENC28J60是由M—icrochip公司出的一款高集成度的以太网控制芯片,其接口符合IEEE802。3协议,仅28个引脚就可提供相应的功能,大大简化了相关设计。ENC28J60提供了SPI接口,与MCU的通信通过两个中断引脚和SPI实现,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it/s。ENC28J60符合IEEE802。3的全部规范,采用了一系列包过滤机制对传入的数据包进行限制,它提供了一个内部DMA模块,以实现快速数据吞吐和硬件支持的IP校验和计算[4]。ENC28J60对外网络接口采用HR911102A,其内置有网络变压器、电阻网络,并有状态显示灯,具有信号隔离、阻抗匹配、抑制干扰等特点,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收发的稳定性。
3.3.2软件设计
网络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于SPI总线的ENC28J60的驱动程序编写,包括以太网数据帧结构定义、初始化和数据收发;二是Modbus协议编制,其软件流程如图3所示。
3.3.2.1ENC28J60的驱动程序编写
(1)以太网数据帧结构符合IEEE802。3标准的以太网帧的长度是介于64~1516byte之间,主要由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数据有效负载、可选填充字段和循环冗余校验组成。另外,在通过以太网介质发送数据包时,一个7byte的前导字段和1byte的帧起始定界符被附加到以太网数据包的开头。以太网数据包的结构如图4所示。
(2)驱动程序编写
1)ENC28J60的寄存器读写规则由于ENC28J60芯片采用的是SPI串行接口模式,其对内部寄存器读写的规则是先发操作码<前3bit>+寄存器地址<后5bit>,再发送欲操作数据。通过不同操作码来判别操作时读寄存器(缓存区)还是写寄存器(缓冲区)或是其他。
2)ENC28J60芯片初始化程序ENC28J60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前必须进行初始化设置,主要包括定义收发缓冲区的大小,设置MAC地址与IP地址以及子网掩码,初始化LEDA、LEDB显示状态通以及设置工作模式,常在复位后完成,设置后不需再更改。
3)ENC28J60发送数据包ENC28J60内的MAC在发送数据包时会自动生成前导符合帧起始定界符。此外,也会根据用户配置以及数据具体情况自动生成数据填充和CRC字段。主控器必须把所有其他要发送的帧数据写入ENC28J60缓冲存储器中。另外,在待发送数据包前要添加一个包控制字节。包控制字节包括包超大帧使能位(PHUGEEN)、包填充使能位(PPADEN)、包CRC使能位(PCRCEN)和包改写位(POVERRIDE)4个内容。
4)ENC28J60接收数据包如果检测到EIR。PKTIF为1,并且EPKTCNT寄存器不为空,则说明接收到数据,进行相应处理。
3.3.2.2ModBus协议流程
本系统ModBus协议的数据通信采用RTU模式[5],网络控制模块作为主节点与从节点(标校设备)通过串口建立连接,主节点定时向从节点发送查询命令,对应从节点响应命令向主节点发送设备状态信息。当侦测到网络数据时,从ENC28J60接收数据包中解析出命令,将对应的功能代码以及数据,按照Modbus数据帧结构进行组帧,发送给从节点;对应从节点响应控制命令,进行设备参数设置。
4系统调试与验证
试验调试环境按照图1进行布置,主要包括5个无线网桥、1个主控制点、2个客户端、1块网络控制模块板以及标校设备等,主要测试有网络通信效果、网络控制能力以及简单的安全防护测试。测试结论:网络连接可靠,各控制点均能安全地对远端设备进行控制,具备一定安全防护能力,完全满足远程设备控制要求。
5结束语
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当下流行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选用无线网桥实现远控系统组网;通过开发网络控制模块,以及相应的控制软件编制,研制了一套用于测量船远程控制设备的系统。经几艘测量船的应用表明,采用无线网桥进行组网完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扩展性等优点,在日趋繁重的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系统所采用的无线组网方法,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案,对其他相关控制领域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篇:税费改革体系研究论文
税费体系这个概念,指的是应由哪些税和费(定性)、以什么样的比例(定量)来共同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另外,税费改革体系也是指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渠道或方式,来实现由旧的税费体系向新的税费体系的转换,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分配达到公平和最优化。现时的研究,更多的注重税费体系的破与立,而忽略了税费改革体系的整体研究。
一、通过多边的税费改革建立对称的税费关系
税费并存是新一轮税费改革应该选择的合理格局。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经过精心设计的收费往往比税收更少对经济产生扭曲,从而也更少效率损失,收费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必要就在于,作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收入来源,收费较之于税收可以较好地解决拥挤性问题和效率低下问题,因此,西方国家将提供准公共产品作为确定收费范围标准的做法值得借鉴,片面地主张“以税代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一:税费改革体系是多边的,既有“费改税”,又有费的保留和“税改费”;税费改革体系所建立的税费关系是对称的,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二、站在全盘角度确立税费改革目标
所谓全盘角度,即要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安排税费改革目标。在当前政府收入体系中,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资金显然只能通过规范化的税收渠道去获取。然而,种种因素的制约,给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政府部门多年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非税的方式组织收入,在各方面的政府支出猛增、规范化的税收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转而采用非规范性的办法,自立收费项目,介入财政性分配,“税的缺位”与“费的越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规范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是“税费归位,各行其道”的制度基础。“费的越位”根源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短缺,反过来看,“税费归位”则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供给。如果我们不从规范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进行制度的供给和创新,在制度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实现“税费归位,各行其道”。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二:税费改革体系的目标是规范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而不应局限于“治乱减负”等功利性目标;只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来安排税费改革目标,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才能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三、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预算内”与“预算外”资金、“体制内”与“制度外”资金相交织,是中国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收入体系应确立“三而二,二而一”归并的远景目标,即中期实现将制度外财力纳入预算内、外,相应将三块财力变为两块的目标;远期达到依托于市场经济体制而实现政府预算完整性,相应将“预算外资金”予以取消的目标。如此,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相应规范,税费亦能达到“归位”。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对于那些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收费,应主要改为以税收方式提供;对于确实具有服务于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收费,应该予以保留;对于为提供准公共产品而征的税,则应改为收费。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税费分配格局需进一步优化,建立税费并存的政府收入机制,在收入规模上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在课征权限上建立以立法权为核心的适度税费管理权限体系。税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新开一批、合并一批、废除一批,对现行税种进行优化组合。费制体系要进一步规范,按收费性质进行优化整合。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公共财政的构建是渐进的,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构筑的税费改革体系也必然是渐进的。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三:税费改革体系是置于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按照公共产品的程度来确定税费,并进行税费的优化组合,以渐进的方式达到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规范。
四、在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构筑税费改革体系
作为一个“体系”的税费改革,其内部各系统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互补性和统一性。其一,税收改革与费收改革是互补、统一的。孤立的“费改税”、“税改费”未免会顾此失彼。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税改费”的倾向,国际税费改革中的“税改费”倾向与我国当前强调的“费改税”方向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两者的立足点仍然是“税费归位”这一本质。其二,“费改税”中的各项政策是互补、统一的。如农村税费改革和燃油税改革同属“费改税”范畴,如果置于互补和统一的原则下,就不会出现前者对农民“减负”、后者对农民“增负”的矛盾。其三,“税改费”(包括费的保留)中的各项改革是互补、统一的。现阶段改革中存在的费的保留、未来一定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税改费”,不仅应是规范的,各项改革之间还应是互补和统一的。
作为一个“体系”的税费改革,其在时间进程上具有延续性和递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收费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政府建设资金的主要财力,收费将在较长历史时期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在收费形式等国民收入形式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利益格局。在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碰撞的宏观背景下,我们不能不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并需要通过税费改革的整体推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合理地转换到市场
经济体制上来。
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四:税费改革体系以普遍联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构筑原则,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上坚持互补和统一,在时间进程上坚持延续和递进。
第三篇:培训体系有效性研究(论文)
培训体系有效性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多大利益值得商榷。培训有效性评估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项目自身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情况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未来培训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提出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培训体系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思路与对策
员工培训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人才储备的良好手段。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这就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使员工掌握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 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是培训员工的另一个目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员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素质, 使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可以使员工掌握新技能, 补充新知识, 适应新环境, 充满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极大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最终能准确理解领导的工作意图、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 随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还可以从数量、质量、结构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人才储备, 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然而,根据业界实践经验和学者研究成果反应的情况来看,尽管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组织的发展带来多大利益却尚不明了。近年来,企业内部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对员工培训为组织投资带来的回报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培训评估严重滞后制约了培训项目自身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情况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未来培训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同时,培训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且需要通过加强培训评估促进培训效果的改善;另外,为避免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受到更多局限,培训部门必须努力开发综合全面的评估方法——这不仅涉及企业将如何考察员工经由培训所实现的绩效改善、如何界定培训对组织发展的促进和贡献,更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一、培训体系构成及有效性特征
企业培训体系是指在企业内实施培训的组织机构、职责、方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形成一套结构化的动态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深层次的学习循环,不断提升员工和企业的学习力,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培训体系构成要素
培训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十个要素构成,即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按培训体系各要素的功能和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10个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三个系统,即培训管理系统、培训支撑系统和培训运作系统。
培训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组成要素分为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培训实践的积累及理性思考所形成的对培训实质、培训使命、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抽象概括。培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不是看学了多少,而是要看用了多少和用的效果。
培训支撑系统。培训支撑系统组成要素分为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
培训运作系统。按IS010015国际培训标准(GB/T19025-2001)的要求,培训运作系统由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四个要素组成。
(二)培训体系有效性具备特征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企业培训体系根源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体系;只有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根据、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体系。
2.着眼于企业核心需求。有效的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预测市场竞争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提前为企业需求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避免被动局面。
3.多层次全方位。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培训具体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员工具体情况和组织发展规划为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使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受训者。
4.充分考虑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要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该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实现员工在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另外,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也使员工认识到,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才是在立足社会的根本。有效的培训体系应当肯定这一需要的正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根据这些特征,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训体系要实现培训的有效性,务必确保培训工作以企业战略导向、充分体现企业核心需求、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实施、并尽力满足员工的切身需要,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二、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简析
培训考核与评估是培训运作系统的重要环节。培训工作经过培训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等环节后,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培训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考核与评估。
(一)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以柯克帕屈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为代表的层次评估法是西方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中发展的最为完善的一种评估方法,也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估方法。
培训效果评估包括以下4个层级:一是反应层级评估。其目的是通过对受训者的情绪、注意力、兴趣等观察和了解得出受训者对培训的看法和态度。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二是学习层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受训者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主要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评估方法。三是行为层级评估。其目的是测定受训者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客户等相关人员对受训者的业绩进行评估来测定。四是结果层级的评估。其目的是判断培训后员工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事故率、产品合格率、产量、销售量等指标来进行测定
(二)CIPP评估模型
Daniel Stufflebeam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根据项目组织过程的规律,提出了关于培训效果的CIPP评估模型。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情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其目的是确定培训的目标,对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机会与需求,并对特殊的问题进行诊断,包括政策背景、环境背景以及需求背景的评估。二是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其目的是决定何种资源可用来实现目标,包括工作计划、所需设备、经费预算和人力资源等,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确定资源配置使用的策略。三是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其目的是为实施培训项目的负责人提供信息反馈,包括可能存在的问题、潜在的失败因素等,有助于对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四是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其目的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衡量,并与培训的目标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从评估模型的四个方面的分类看,Daniel Stufflebeam的CIPP 评估模型其实质更应该是对培训项目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其目的不单纯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而且还用来指导培训的优化设计。
三、提升培训有效性的障碍
(一)企业提升和实现员工培训有效性的意识淡漠
1.管理者方面的有效性障碍。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发展三十载有余,但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依然存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在旧的观念的引导下,经济指标的驱使下,加上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并没有形成现代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认识不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培训观念,如培训成本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浪费论。我国个别企业领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尽可能地压缩培训成本,认为员工培训只是企业多余的成本,而没有看到员工培训的长期效应,因而造成培训投入较少的局面,致使我国企业员工培训投入少,企业培训所产生的效应得不到体现。
2.员工方面的有效性障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员工中关于培训的认识也存在错误的观念,如培训无用论和培训功利论。个别员工认为培训无用,或者只是种形式,认为培训不但占用了自身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而且不能为自己带来可观的利益,其并没有看到培训带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变化,没有看到对其发展的长期效应;也有部分员工认为培训有利于自身技术的提高,但只重视与岗位相关的培训,而忽视如心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造成培训较为片面,综合性不足,促使企业员工培训与员工长期发展脱节,从而不利于企业及员工长期的发展。
(二)企业提升和实现员工培训有效性系统化缺乏
1.培训内容陈旧。我国部分企业培训内容较为陈旧,主要体现在教材缺乏创新、内容单一等方面。培训教材缺乏创新,部分企业培训教材多年不换,培训课程落后,即便员工掌握了知识,也早已是过了时的,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要求;部分企业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一时之需,而并没有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向,不利于受训员工的发展。
2.培训时效性差。培训时效性差,是指个别企业不能根据自身需 求的变化展开课程,而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之间没有联系,从而无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衔接,对企业的帮助不具有持续性,部分培训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培训成果无法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对企业的帮助有限。
3.培训战略性不足。合理的培训应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最终目标,以人力资源部门的要求为主要方向,以受训员工的切身需要为出发点,按照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期限的培训规划,而在实际中,部分企业只是片面的,部分的进行某一方面的培训,并没有结合企业相关战略制定相应的规划,仅仅把培训作为提升企业的方法,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培训体系,不但浪费了企业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
四、促进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和实现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转变培训观念 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提升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的正确培训观念,即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努力消除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核心的正确的、现代性的企业管理观念。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树立员工培训战略性、体系性、全员性的观念。所谓战略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不是阶段性措施,而是长期性的战略手段,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所谓体系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是一种制度化的活动,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用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武装企业员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所谓全员性,是指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和配合的活动,企业领导者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努力增加培训在日常经营中的比重,为培训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借助系统化思想从计划、内容、方法的三方位立体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1.系统化设计培训计划。一个好的培训计划能充分调动受训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工作业绩。
2.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专门性结合两个方面。通过高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3.系统化选择培训方法。好的培训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落后的“课堂式”的培训方式,设立现代化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率。现代化的培训方式一般包含差异化、高科技化及互动性三个特点。现代的培训方法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员工应具有不同的培训方法,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如基层员工的培训应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而对于企业管理层,应采取心理辅导为主,开拓思维与眼界,提高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文平,有效培训体系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8)(2)雁予,培训满意度的评估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4(9)(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潘刚华: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技能开发,2001(5)周冰:企业培训创新的特点及其开发浅析[J3],科技创业月刊,2004
第四篇: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绿色建筑的实践毫无疑问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望个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一定量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近10多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美、加等国所实施的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值得借鉴。
一、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级商场>、<5/93版新建工业建筑和非食品零售店>,<环境标准3/95版新建住宅>以及< BREEAM’98新建和现有办公建筑>等多个版本并己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BREEAM’98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其评价方法概括如下:
首先,BREEAM认为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内容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其中: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捡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BREEAM等级。
其次,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每一条目下分若干子条目,各对应不同的得分点,分别从建筑性能,或是设计与建造,或是管理与运行这3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满足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最后,合计建筑性能方面的得分点,得出建筑性能分(BPS),合计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两大项各自的总分,根据建筑项目用处时间段的不同,计算BPS+设计与建造分或BPS+管理与运行分,得出BREEAM等级的总分;另外由BPS值根据换算表换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指数[EPI],最终,建筑的环境性能以直观的量化分数给出,根据分值BRE规定了有关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同时规定了每个等级下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的最低限分值。
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饺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它成为各国类似研究领域的成果典范,受其影响启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版了各自的BREEAM系统,香港特区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HK-BEAM评价系统。
二、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 2000)
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 Resources
Canada)发起并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约一种评价方法,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它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的两年包括了14个国家的参与,于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绿色建筑挑战98”国际会议,之后的两年更多的国家加入,成果GBC2000在2000年10月荷兰马斯持里赫特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International SB 2000)上得到介绍。绿色建筑挑战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C 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基准的性能量度标准,用于GBC 2000不同国家的被研究建筑间的比较;第二部分,资源消耗,建筑的自然资源消耗问题;第三部分,环境负荷,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时的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对周国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建筑使用者健康和舒适度的问题;第五部分,可维护性,研究提高建筑的适应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能;第六部分,经济性,所研究建筑在全寿命期间的成本额;第七部分,运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与运行的实践,以期确保建筑运行时可以发挥其最大性能;第八部分,术语表,各部分下部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
GBC 2000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依据结合的方法,其评价操作系统称为GBTool,这是一套可以被调整适合不同国家,地区和建筑类型特征的软件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评估,所对应的标准是根据每个参与国家或地区各自不同的条例规范制定的同时也可被扩展运用为设计指导.GBTool也采用的是评分制。
三、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在2000年3月更新发布了它的2.0版本。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评定系统2.0)LEED2.0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对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基本要求是必须对建筑腐蚀物和沉淀物进行控制,目的是控制腐蚀物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在每一方面内,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内容。如有效利用水资源这一方面,有节水规划,废水回收技术和节约用水3个得分点,如果建筑项目满足节水规划下两点要求号可得2分。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由此建筑绿色特性便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合理的建筑选址约占总评分的22%,有效利用水资源占8%,能源与环境占27%,材料和资源占27%,室内环境质量占23%,根据最后得分的高低,建筑项目可分为LEED 2.0认证通过,银奖认证,金奖认证,白金认证由低到高4个等级。截至2001年9月,全美已经有13个建筑项目通过了LEED2.0认证,超过200个项目登记申请认证。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前两个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考虑的问题也少些,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但具有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的缺陷。上述各国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时间,技术水平,操作理念等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评价体系成果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1)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社会提供一直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与选择;通过
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新和规范更为方便。
(2)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分析。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如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笔者便是从因特网上得到了各国的完整的评估手册。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LEED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
(4)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是复杂并且不断发展的,因而评价应当是可重复的、可适应的,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做出及时反应。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评价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BREEAM对办公建筑分册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LEED评价系统要求每5年便要更新升级一个版本,LEED3.0预计在2005年发布;GBTool的版本已发展到了GBC2002阶段,GBTool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绿色建筑评价领域进行看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包括:荷兰的ECO Quantum,德国的ECO-PRO,法国的EQUER等,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各国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还不完全,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概括而言包括:一是某些评价因素的简单化,毫无疑问,建筑的生态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目前的一些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类问题。二是标准权衡的问题。即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评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是否与其对建筑的影响相符。尽管BREEAM,GBC等系统已经使用有关机构制定出的权衡系统系数,但对这一问题还要进行审慎的研究工作。此外,还有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改善建筑性能,评价的约束机制等问题需要考虑。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着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颁布了一些单项的技术法规,不久前,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已组织了有关专家,制定出版了一直比较客观科学的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2.0),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此方面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当然,绿色建筑评估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建立我国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评估方法,我们还需要售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更加深人有效的探索。
第五篇:风控体系
风控体系
风控措施—政府融资平台系列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析基本知识
本类产品通常有两种风控措施:土地抵押与政府承诺财政还款的人大决议。前者在此处不多赘述,后者则需要通过评价当地政府的财力以考量风险。通常在评价政府财力时,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收入表、政府财政支出表和政府债务余额统计表中的一些关键的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评价地方政府财力。下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解。
一、地方财政收支表简析
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商贸部门基金收入、文教部门基金收入、农业部门基金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其他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
其他或有项目:根据债转贷等年份项目罗列,但2010年财政部已发文,所有项目全部列入预算两项。
一般预算支出:表内一般体现用途分类,共29种,通常来说比较主要的有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
基金预算支出:共8类,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文教部门基金支出、农业部门基金支出、土地有偿使用基金。其中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向为拆迁补偿、土地开发、配套建设等。
风控措施—政府融资平台系列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常用担保方式
之土地担保
(一)一、土地所有权
我国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二、土地用途分类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三、土地使用权
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集体土地使用权一般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他建设用地使用权。除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因此,一般说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就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
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有偿使用方式(包括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取得;但是,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等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风控措施—政府融资平台系列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常用担保方式
之土地担保
(二)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
我国《物权法》第180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依法通过出让方式(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抵押。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根据《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未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土地使用者,不得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需满足以下条件:
(1)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2)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3)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4)具有合法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产权证明;(5)依法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当地市、县人民政府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46条规定,对未经批准擅自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没收其非法收入,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三、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限制
鉴于划拨土地有一部分用于国家机关、军事用地,以及公益事业,如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因此,如果划拨土地属于此类,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该等土地不得设定抵押。
风控措施—政府融资平台系列
政府融资平台基本知识
我们在《风控阶梯》第一期至第十三期系统地介绍了担保法相关的知识。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概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规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特征
1、公司的设立具有强烈的政府背景,往往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属于典型的国有公司;
2、公司经营目标主要是解决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公益性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其融入的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项目,实现的是本应由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来承担的城市建设职能;
3、公司属于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法人资格;
4、公司运作有时需要借助政府信用,因为其融入的资金可能投资于不产生现金流或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的公益性项目,故需要政府财政的隐形担保。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存在的问题
虽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运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关注的重大问题,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缺失等。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无效担保的情形
一、无效担保的法律责任
依据《担保法》第5条第2款规定:“担保合同被认定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都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由此可以看出,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当然不再承担担保合同所载明的担保责任,但是有关过错当事人要根据相应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种责任就属于《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关于如何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具体情形如下:
1、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的
依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条之规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形:(1)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债务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2)债权人、担保人均有过错的,担保人责任限额是债务不能清偿部分的1/2。
2、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
依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条之规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形:(1)担保人无过错,担保人免责;
(2)担保人有过错,担保人责任限额为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
担保人因无效担保合同向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或者在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内,要求有过错的反担保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无效担保的情形
1、国家机关、公益法人的保证人资格与担保的财产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条、第53条);
2、以法律法规禁止流通、不可转让的财产设定的担保(《担保法司法解释》第5条);
3、对外担保的特殊规定(《担保法司法解释》第6条所列明的5种情形)。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一、《公司法》第16条、第122条、第143条以及第149条
商法上关于担保的特殊规定
1、在公司内部,只有股东会和董事会才有权对担保事项作出决议;若公司对外担保事项,由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作出的,该担保合同无效。
2、若公司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只能由股东会决议,且该股东或受该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3、对上市公司而言,在一年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会决议,且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2/3通过。
4、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押权的标的。
二、《证券法》第130条
凡证券公司为其股东或股东的关联人(如股东的近亲属、其他子公司等)提供的担保,一律无效。
三、《合伙企业法》第25条和第31条
1、合伙人以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质押的,应经得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否则,该质押行为无效。若质押合同无效,且债权人为善意的,该合伙人要对善意第三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以合伙企业的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的,应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否则,该担保行为无效。
四、《商业银行法》第36条和第42条
商业贷款、借款应当提供担保;信用贷款,可以不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因行使担保物权而取得不动产、股权应在2年内处分。
五、《保险法》第34条
依照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质押。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反担保
一、反担保的定义
所谓反担保,是指第三人(担保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由债务人或另外一个第三人向担保人提供担保的担保方式。
担保的对象是担保人向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担保人不能向债务人追偿时,由反担保人负责清偿该追偿责任,或担保人就反担保人、债务人之特定财产进行优先受偿(《担保法》第4条、《物权法》第171条第2款)。反担保的相关法律关系如下图:
(债务人)
(债权人)
(担保人)
(反担保人)
“
”表示丙对甲可能的追偿权
丁(反担保人)的责任就是保证丙对甲的追偿权的实现。
二、反担保的方式(《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条)
1、反担保人为债务人时,反担保的方式有:抵押、质押;
2、反担保人为第三人时,反担保的方式有:保证、抵押和质押;
3、提别提示:定金、留置不可为反担保的方式。
三、反担保的效力
1、反担保人的权利义务,依相应的担保合同而定;
2、债权人与反担保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合同关系,故债权人不得主张对反担保人的权利。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共同担保
一、共同保证
共同保证是相对于单独保证而言的,后者指保证人为一人的保证。在共同保证中,保证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担保法》第12条)。
1、按份共同保证
按份共同保证,是指两个以上的保证人与债权人订立合同时,各自约定各自的保证份额。其约定方式有二:一是共同与债权人约定;二是分别与债权人约定。
2、连带共同保证
连带共同保证,指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时,各保证人就保证责任承担连带责任。连带保证的产生方式也有两种:
(1)各保证人明确约定连带责任的;
(2)各保证人未约定保证份额的。主要有两种未约定的情形:一是各保证人同时与债权人订约时未约定份额的;二是各保证人分别与债权人订约时未约定份额。
二、物保与保证的竟存
1、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设定抵押,抵押权人放弃该抵押权,或放弃该抵押权顺位,或变更抵押权的,其他担保人在抵押权人丧失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但其他担保人承诺仍然提供担保的除外。
2、质权人可以放弃质权,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出质,质权人放弃该质权的,其他担保人在质权人丧失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但其他担保人承诺仍然提供担保的除外。
3、就共同物保而言,同一债权有两个以上抵押人的,当事人对其提供的抵押财产所担保的债权份额或者顺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抵押权人可以就其中任一或者各个财产行使抵押权。抵押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抵押人清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担保法司法解释》第75条第2、3款)。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最高额担保
一、最高额担保的定义
所谓最高额担保,是指为担保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不超过一定数额债权(也即最高额债权)的实现,而设立的担保方式。其显著特征有:
(1)担保合同成立在前,主债权合同成立在后;
(2)担保的主债权的发生(即债权数额)具有不确定性。
二、最高额担保的分类
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通常最高额担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最高额抵押
所谓最高额抵押,是指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以抵押物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作担保(《担保法》第59条)。
在担保债权确定前,部分债权转让的,最高额抵押权不随之转让(《物权法第204条》)。
最高额抵押权实现时,若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高于最高限额的,以最高限额为限享有优先受偿权,超过部分为一般债权;若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低于最高限额的,以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为限享有优先受偿权。
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可以通过协议变更债权确定的期间、债权范围以及最高债权额,但变更的内容不得对其他抵押权人产生不利影响。
(2)最高额质权
出质人与质权人可以协议设立最高额质权,参照适用最高额抵押权的相关规则(《物权法》第222条)。(3)最高额保证
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最高额保证,保证人有任意解除权,即保证人有权随时单方书面通知对方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后,保证人仅对通知到债权人前已发生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第27条)。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保证金
一、保证金的定义
通常所谓的保证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保证合同的履行,而留存于对方或提存于第三人的金钱。《担保法》司法解释在动产质押部分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可见保证金是质押的一种形式。
二、保证金的种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保证金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合同当事人为保证其债权的实现而要求另一方提供的保证金。
2、双方在合同成立时候,为保证各自义务的履行而向共同认可的第三人(通常为公证机关)提存的保证金,而任何一方在其合同义务全部履行前均不得取走保证金。如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从保证金中获得违约金或赔偿金。
三、保证金与定金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保证金与定金有某些相似的作用。但对比二者,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定金除了具有担保债务履行的功能外,还具有立约功能、成约功能和维护合同关系、预防随意毁约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是保证金不具备的。
2、定金具有惩罚功能(定金的双倍惩罚规则),而保证金不具有。
四、其他应当注意的问题
1、保证金留存或提存的时间没有限制。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在合同履行前或合同履行过程中给付,而定金必须是在合同约定时或者合同签订前给付。
2、保证金留存或提存的数额没有限制。保证金的数额可以相当于债务额,并不像定金那样,定金总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总价款的20%。
3、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定金
一、定金的定义
所谓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预先给付对方的一定金钱或其他替代物。
定金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上限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部分无效。
二、定金罚则
当出现根本违约情形时,交付定金一方违约的,定金丧失;收受方违约的,双倍返还定金。
三、定金的种类
1、订约定金。以定金交付为订立主合同的担保,若其后一方拒绝订立主合同,应承受定金法则。
2、成约定金。以定金交付作为主合同的成立要件,不交付定金,主合同即不成立;虽未交付,但主合同已履行部分依然有效。
3、解约定金。定金交付后,一方解除主合同时,须以承担定金法则为代价。
4、违约定金。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造成合同目的无法达到的,应承担定金法则。
5、证约定金。双方当事人在签订主合同之时,以定金的交付作为证明主合同成立的证据。
四、定金与类似概念的区别
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双方依约履行的,订金作为应付款的一部分;交付方违约的,订金没收;收受方违约的,原价返还订金给对方。
定金与预付款的区别:预付款不适用双倍返还规则,定金适用;预付款是主合同标的的一部分,且不具有担保债的履行的作用。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保证
一、保证的定义
所谓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订立的在主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债务的行为。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在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可以向债务人追偿。
二、保证方式-------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
所谓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开始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方式。
所谓连带保证,是指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债权人可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也可要求保证人和债务人一并承担连带责任。
三、保证人的范围
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做担保人。但是,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不能作为担保人。
四、保证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形
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
五、保证合同的订立方式
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必须有合法有效的保证合同。目前有三种订立保证合同的方式:单独订立书面保证合同;在主合同上有保证条款,保证人签字;在主合同上没有保证条款,但第三人以保证人身份签字;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并未提出异议。
六、保证合同的从属性
主债权转让的,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主债务转让的,经债权人和保证人同意后,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主合同内容变更的,加重保证人责任的应经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留置担保
一、留置的定义
所谓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留置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债权人为留置权人,占有的动产为留置财产。
二、留置的行使范围
除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不得留置的动产外,其他动产均可留置,如: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留置该动产。
留置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
三、留置权的消灭
留置权因下列原因消灭:
1、债权消灭的;
2、债务人另行提供担保并被债权人接受的。
四、行使留置权应注意的问题
1、留置权人与债务人应当约定留置财产后的债务履行期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留置权人应当给债务人两个月以上履行债务的期间,但鲜活易腐等不易保管的动产除外。
2、债务人可以请求留置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行使留置权;留置权人不行使的,债务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留置财产。
3、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
4、留置财产为可分物的,留置财产的价值应当相当于债务的金额。
5、债权的发生与动产的占有基于同一法律关系。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质押担保
一、质押的分类
依据现行《物权法》相关规定,质押可以分为: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目前我国尚不允许不动产设立质押。
所谓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所谓权利质押,是指以所有权之外的财产权为标的物而设定的质押。权利质押主要以债权、股东权和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作为标的物。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交付的动产或设定抵押的权利为质押标的。
二、质押担保的范围
所谓质押担保的范围,是指出质人所承担的质押担保责任的范围。质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质物保管费用和实现质权的费用。质押担保的范围,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应当适用物权法关于法定质押担保的范围。
可以出质的权利: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三、质押担保应当注意的问题
1、质押担保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2、质押的财物,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即法律允许流通和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
3、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物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物灭失或毁损的,质权人要承担民事责任。
4、实现质权的途径,一般是折价,拍卖或变卖三种途径。质物折价或拍卖、变卖后,其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出质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质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风控措施——担保系列
担保概论
一、担保定义
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法是个总括的概念,内涵丰富,外延极广。
二、担保分类
担保法把担保分成两大类,为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此外还规定了反担保。
1、人的担保(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即是保证,有两种: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我国在《担保法》及司法解释中对保证做了详细的法律规定。
2、物的担保有抵押、质押、留置、定金,抵押、质押、留置是物权担保,定金是债权担保。我国在《担保法》及司法解释释中对物的担保做了详细的法律规定。但是后来在《物权法》中又对担保物权做了规定。根据新法优先于旧法的基本原则。目前担保物权的主要规定适用《物权法》。
信托风险资本
一、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是与“监管资本”相对应的概念。风险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风险资本是描述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计算风险资本的前提是必须要对业务的风险进行模型化、量化。这样还能计算出各个业务部门或各个业务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来。风险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所谓信托业的风险资本,是指信托公司按照一定标准计算并配置给某项业务用于应对潜在风险的资本,信托公司开展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和其他业务,应当计算风险资本,编制风险资本计算表并且在报告中披露风险资本情况。
二、信托业风险资本计算公式
风险资本=固有业务风险资本+信托业务风险资本+其他业务风险资本。固有业务风险资本=固有业务各项资产净值*风险系数。托业务风险资本=信托业务各项资产余额*风险系数。其他业务风险资本=其他各项业务余额*风险系数。
其中各项业务的风险系数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行发布。
三、信托风险资本与净资本的关系
按照《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及配套风险控制指标的规定, 信托公司通过净资本考核的核心标准是,信托公司的净资本下限为2亿元, 且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