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发言材料
一、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我国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树立了全球体育大国的形象,奠定了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基石;从“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就是由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的演进。随着单位制的消解,“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多项目标关联,多个主体协同,多种机制耦合的社会体育迅速崛起。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迅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保证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大体育”理念已成为体育工作的定位。国务院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部署落实、评价激励等环节上解决好全民健身工作的摆位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城乡居民身体素质逐年提高。从“举国体制”到“政府、社会与市场协同”,我国举国体制在保障冬夏两个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竞技体育全面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对竞技体育价值功能重新定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全运会制度创新改革,备战奥运模式从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迈进,项目中心管理功能弱化到协会备战实权化转型,奥运备战实现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模式,举国体制优势向社会化、协会化、市场化、个体化立体化机制转型;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2016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9011.3亿元,实现增加值6474.8亿元,与2008年4628.0亿元相比,涨幅达到310.8%,年均增长率为19.32%;同时,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核心层,以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等业态为外围层,以体育制造、体育建筑等为相关层的门类体系。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知名品牌。体育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的体育产业已经成长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空间;从为国争光到体育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现是通过“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运动队精神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1996年的“中华体育精神”,2008年的北京奥运精神,成为中国各项体育工作的精神指南。1979年陈肖霞获得跳水世界冠军后媒体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1年男排获胜引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体育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思潮。及时回应时代主题和适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经验;从“封闭”到“开放”,我国体育外交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架起了不同政治外交之间的桥梁,通过成功开创处理台湾问题的“奥运模式”,首先在国际竞技场上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松动中韩冻土,融化中日之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北京冬奥运会等实践和探索,以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开放文明、友好和谐的大国形象改变着西方对中国封闭、刻板的印象,通过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塑造着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体育形象;从“体质教育”到“运动教育”,从1978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到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强调“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评定标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学校体育地位明显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遏制。90年代开始强调“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标志的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从《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到中央7号文件的“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学校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学生健康与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体育条件不断改善,体育内容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彩,全社会支持参与学校体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单打独斗”到“奥运攻关”,竞技运动训练从“自然”的初始阶段,进入到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开始介入、基础科学和成体系的科学训练理论支撑的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逐步开展和不断深入,在多学科联合攻关下,竞技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法三纲”到“全面推进”,《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同时面世,成为国家推进体育法治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和体育法规制度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开端。北京奥运开拓了中国体育的国际视野,催促体育法治的全球化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对构筑了体育重心调整与维权的体育法治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开辟了全面推进依法治体、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育的新征程;从“体育媒介”到“媒介体育”,超级链接下的体育文化大时代折射出在20世纪末以来传播大革命背景下中国体育与公众关系的调整与适应轨迹。在体育新闻传播业态急剧变革的时代中,我国体育新闻学、体育传播学逐步发展,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成绩斐然,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从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体育理论”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化与整合经历了为扩大学术容量而进行的裂变阶段以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整合两个发展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形成了学科坚实稳定的发展方向,建构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从“单一学科成长”到“多学科融合共进”,我国体育自然科学站在国际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沿,准确把握学科国际发展动态,对体育自然学科进行整合,有效地推进了体育自然学科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融合共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教练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在不断服务国家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下,培养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日益提高,培养方向朝着跨学科、多样性发展,形成了多类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从“传统”到“现代”,我国民族民间体育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一批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项目得以及时抢救和发展,一批民族民间节庆体育文化活动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成就斐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科研成果成效显著,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从“民间”走向大众,从传承走向开拓创新;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我国民众在满足了基本健身的需求后,不仅对合理锻炼、科学健身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体育锻炼合理辅助和治疗相关慢性病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提出了要求。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下,体医融合作为将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推进的有效途径,成为新时代全民健康促进的目标与方向。
二、形势与挑战
新时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既是体育自身提质增效、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推动这一进程是伟大梦想呼唤体育强国、美好生活邀约体育强国、高质经济内需体育强国、创新社会治理寄望体育强国、繁荣文化需要体育强国、全效体育依托体育强国。
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在中国社会进入具有鲜明过渡特征的后单位时期因为单位制消解,去组织化进程加速,又因社会组织不成熟,再组织化进程缓慢,导致群众体育出现组织低度化,碎片化的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发展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社会体育,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活动形式、组织样态、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运作机制。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奥运争光追求金牌和奖牌效益最大化在催生我国六大优势项目的同时,也屏蔽了体能类项目和国际职业化发展较快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的窗口期,致使奥运争光计划的“月光效益”日益凸显。体制改革滞后,机制创新乏力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出现项群间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冬夏项目失衡、竞技水平与青少年体质失衡;体育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旺并存、企业规模不大与盈利能力不强并存、产业人才数量不多与质量不高并存、产业政策不完善与难落实并存等;体育文化由于历史和文化负荷、体制惯性等原因,锦标主义乃至金牌至上一度左右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不可回避的问题。伴随着运动员的优秀赛场表现,我们并未呈现出同等震撼世界的文化表现和价值主张,而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为代表的运动员声音得到广泛认同,在整体层面上将中国体育文化的格调转向了个人风采。中国急需建立一种“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的看台文化,将“宽容本队运动员的失误乃至失利,乐见他国或他队运动员的良好表现”作为体育观赏文化建构的方向;学校体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彰显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学校体质健康标准》等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强调学校体育的生物学改造功能,学校体育一定程度上被体能测试与训练取代。学生中出现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出现体育弱势学生害怕、厌恶学校体育的现象。由于学校的体育态度与行为未能得到改善,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令人担忧。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发展趋势是科技将更加深入影响甚至主导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训练、科研和保障“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与充分融合,大数据智能化训练将成为世界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运动关键环节的重大创新突破”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是世界竞技训练水平不断增长的两个重要“杠杆”;体育外交应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与人文精神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已成为外交的重要途径。在“人文外交”成为我国特色外交的主导,元首体育外交开拓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创举,“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等重要多边机制中,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多边机制建构的助推器;体育法治建设在现有的体育体制与实践氛围中,还存在着与现代法治不和谐的各种元素,由于体育行业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封闭性和某些垄断性特点,使体育管理缺乏普遍的社会行政与公共服务作为,且体育法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迟未揭晓,一些影响体育改革发展的法律瓶颈问题尚待突破,特别是体育系统缺乏执法实施体系构成的严重制约,都使依法治体面临诸多的困难,因而也更为紧迫地依赖于体育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和迅速加强;体育新闻传播因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变革与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革,面对互联网时代舆情的失控可能,政府宣传机构的焦虑感与无力感显而易见。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对于国家、社会和业界需求均存在隔膜感与滞后性;体育人文社会学尚处于一种松散集成的状态,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在当前适宜的社会经济土壤中将得到较快发展,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需要迅速提升,以满足体育实践的需要,体育人类学、体育娱乐休闲理论等新学科需要扶植,体育史、运动心理学需要突破性进展,体育美学需要加快前进的脚步,体育哲学需要摆脱母学科教条的枷锁,求得新生;体育自然学科中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不足,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关键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体医结合效果的最佳化实现还受制于诸多瓶颈;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方式单一,人才与社会对接度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知识更新不足,教学制度改革滞后的问题,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与新时代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化中,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化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依托,传统农牧社会向工业和信息化社会转化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传统生产劳动关系已经发生位移,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事业与商业开发的冲突;体医融合由于体育与卫生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管理,本应发挥的促进健康的共享和协同作用很难达成,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相关的医卫知识,不能有效地针对民众的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等个体差异与需求提供安全有效的健身指导,医务人员虽知道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由于不具备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在慢性病医治过程中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运动指导。
三、方向与应对
坚定不移地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通过高标准地建设体育强国,为健康中国奠基,为和谐中国助力,为经济发展增利,为和平崛起代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繁荣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体育发展实现多能全效,促进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群众体育在单位体育与社会体育并存,此消彼长的今天,继续发挥单位体育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重点是构建社会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社区,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具有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体育只有扎根于社区,才能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最终内生于社会。旨在满足“社会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基本形态,也是今天推动群众体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竞技体育坚持和完善以为国争光为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基础,政府调控为保证,国家队为龙头的多级条块结合的训练体系为重要措施和组织形式,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为杠杆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出发点,政府、巿场和社会协同发展为新动能,构建具有社会活力和市场支持的综合性、多元化、多类别的竞赛体系和备战体系,创新国家队备战机制,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体育产业必须从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构建体育产业全链条,打造现代化体育经济体系,推动“体育+”和“+体育”发展,大力促进产业融合;鼓励体育领域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打造产业增长极,加强体育赛事引领,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以重点人群为目标,积极扩大体育消费,加快产业载体建设,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实施新开放战略,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推动改革,持续发力,力争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的奋斗目标;体育文化在政、产、学、研、商、资、社、媒等力量前所未有地介入体育事务之时,大众体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变革。学校体育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从鼓励竞争优胜到养成领导能力,在四十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社会体育的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社交、消费等功能得到了空前释放,体育已成为民众追求健康、快乐、幸福三大人生目标的鲜明标志。体育文化管理部门应主动对接社会生活各领域,使体育文化有机嵌入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动力系统中,推动体育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服务;体育外交必须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助推体育强国建设,有效整合和利用体育资源。在价值认识上,从体育外事到体育外交;在战略谋划上,从部门战略到国家战略;在交流主体上,从单一平面到立体格局;在话语争夺上,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塑造,维护中国体育利益,维护世界体育公平正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体育的智慧;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是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身心强健、全面发展一代新人。学校体育从“体质教育”“体育教育”向“运动育人”方向转变,强调“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参与体育过程中,形成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优良的品德和乐观开朗、阳光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自由充分、健康和谐发展;竞技运动训练应大力倡导和推进“科技助力”,提高金牌背后的科技含量,通过科学训练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增强效率,改变传统的单一和分离式的训练模式,在组织、管理和运行上建立科研、训练和保障“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搭建多学科和高科技的训练团队,汇集各个领域和学科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改变陈旧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和科学性;体育法治必须从立法到执法等各法治过程和各体育领域法治的全面推进,要在各项体育改革发展制度的建构完善和运行实施中,在不断面对新时代的体育新需求新挑战中,发挥出保驾护航的积极作为,使中国体育法治不断迈向新起点,攀上新高度;体育新闻传播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业界(体育界与传媒界)、政界(体育管理部门)与学界“三界”互动融合是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的理想主旋律与应然走向。这一目标的实现尚任重道远,需要三界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体育人文社会学要以探求体育的人文价值观念和体育的社会发展方向为己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其职能需由议论舆论性的,转变为说明和解释性的,进而成为预见性的,决策支持性的,从而提高我国体育实践的预见性、科学性和自觉性;体育自然学科应从实施运动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融合,实施体育教育和运动人体科学的整合、实施运动人体科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跨界融合等三方面入手,开展多学科融合共进开展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发挥体育自然学科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体育人才培养应遵循服务国家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调动中央和地方双重积极性,更好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规律。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主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主动服务社会需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新时代教育教学制度;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应明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定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注重在“民族”和“民间”思想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建立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数字化、信息化传承体系,加强新时代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治理与创新发展;“体医融合”的科学健身模式是构建民众健康屏障的最佳组合。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需要多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统一步骤、政策配套、效果落实、成就共享、问责有度。
第二篇: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发言稿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发言稿
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发言稿
一、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我国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树立了全球体育大国的形象,奠定了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基石;从“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就是由单位体育向社会体育的演进。随着单位制的消解,“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多项目标关联,多个主体协同,多种机制耦合的社会体育迅速崛起。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迅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保证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识。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大体育”理念已成为体育工作的定位。国务院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部署落实、评价激励等环节上解决好全民健身工作的摆位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城乡居民身体素质逐年提高。从“举国体制”到“政府、社会与市场协同”,我国举国体制在保障冬夏两个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发挥了巨大作用,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竞技体育全面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对竞技体育价值功能重新定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全运会制度创新改革,备战奥运模式从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迈进,项目中心管理功能弱化到协会备战实权化转型,奥运备战实现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模式,举国体制优势向社会化、协会化、市场化、个体化立体化机制转型;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2016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9011.3亿元,实现增加值6474.8亿元,与2008年4628.0亿元相比,涨幅达到310.8%,年均增长率为19.32%;同时,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核心层,以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等业态为外围层,以体育制造、体育建筑等为相关层的门类体系。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知名品牌。体育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的体育产业已经成长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空间;从为国争光到体育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现是通过“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运动队精神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1996年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中华体育精神”,2008年的北京奥运精神,成为中国各项体育工作的精神指南。1979年陈肖霞获得跳水世界冠军后媒体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1年男排获胜引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体育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思潮。及时回应时代主题和适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经验;从“封闭”到“开放”,我国体育外交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架起了不同政治外交之间的桥梁,通过成功开创处理台湾问题的“奥运模式”,首先在国际竞技场上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松动中韩冻土,融化中日之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北京冬奥运会等实践和探索,以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开放文明、友好和谐的大国形象改变着西方对中国封闭、刻板的印象,通过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塑造着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体育形象;从“体质教育”到“运动教育”,从1978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到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强调“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评定标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学校体育地位明显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遏制。90年代开始强调“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标志的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从《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到中央7号文件的”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学校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学生健康与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学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校体育条件不断改善,体育内容活动进一步丰富多彩,全社会支持参与学校体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单打独斗”到“奥运攻关”,竞技运动训练从“自然”的初始阶段,进入到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开始介入、基础科学和成体系的科学训练理论支撑的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逐步开展和不断深入,在多学科联合攻关下,竞技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一法三纲”到“全面推进”,《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同时面世,成为国家推进体育法治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和体育法规制度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开端。北京奥运开拓了中国体育的国际视野,催促体育法治的全球化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对构筑了体育重心调整与维权的体育法治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开辟了全面推进依法治体、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育的新征程;从“体育媒介”到“媒介体育”,超级链接下的体育文化大时代折射出在20世纪末以来传播大革命背景下中国体育与公众关系的调整与适应轨迹。在体育新闻传播业态急剧变革的时代中,我国体育新闻学、体育传播学逐步发展,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成绩斐然,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从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体育理论”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化与整合经历了为扩大学术容量而进行的裂变阶段以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整合两个发展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形成了学科坚实稳定的发展方向,建构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从“单一学科成长”到“多学科融合共进”,我国体育自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然科学站在国际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沿,准确把握学科国际发展动态,对体育自然学科进行整合,有效地推进了体育自然学科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融合共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教练教师”到“多类别多层次”,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在不断服务国家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下,培养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日益提高,培养方向朝着跨学科、多样性发展,形成了多类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从“传统”到“现代”,我国民族民间体育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一批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项目得以及时抢救和发展,一批民族民间节庆体育文化活动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成就斐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科研成果成效显著,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从“民间”走向大众,从传承走向开拓创新;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我国民众在满足了基本健身的需求后,不仅对合理锻炼、科学健身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体育锻炼合理辅助和治疗相关慢性病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提出了要求。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下,体医融合作为将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推进的有效途径,成为新时代全民健康促进的目标与方向。
二、形势与挑战
新时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既是体育自身提质增效、全面发展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实际需要,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推动这一进程是伟大梦想呼唤体育强国、美好生活邀约体育强国、高质经济内需体育强国、创新社会治理寄望体育强国、繁荣文化需要体育强国、全效体育依托体育强国。
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群众体育在中国社会进入具有鲜明过渡特征的后单位时期因为单位制消解,去组织化进程加速,又因社会组织不成熟,再组织化进程缓慢,导致群众体育出现组织低度化,碎片化的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发展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社会体育,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活动形式、组织样态、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运作机制。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奥运争光追求金牌和奖牌效益最大化在催生我国六大优势项目的同时,也屏蔽了体能类项目和国际职业化发展较快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的窗口期,致使奥运争光计划的“月光效益”日益凸显。体制改革滞后,机制创新乏力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出现项群间失衡、区域发展失衡、冬夏项目失衡、竞技水平与青少年体质失衡;体育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旺并存、企业规模不大与盈利能力不强并存、产业人才数量不多与质量不高并存、产业政策不完善与难落实并存等;体育文化由于历史和文化负荷、体制惯性等原因,锦标主义乃至金牌至上一度左右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不可回避的问题。伴随着运动员的优秀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赛场表现,我们并未呈现出同等震撼世界的文化表现和价值主张,而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为代表的运动员声音得到广泛认同,在整体层面上将中国体育文化的格调转向了个人风采。中国急需建立一种“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的看台文化,将“宽容本队运动员的失误乃至失利,乐见他国或他队运动员的良好表现”作为体育观赏文化建构的方向;学校体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彰显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学校体质健康标准》等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强调学校体育的生物学改造功能,学校体育一定程度上被体能测试与训练取代。学生中出现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出现体育弱势学生害怕、厌恶学校体育的现象。由于学校的体育态度与行为未能得到改善,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令人担忧。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发展趋势是科技将更加深入影响甚至主导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训练、科研和保障“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与充分融合,大数据智能化训练将成为世界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运动关键环节的重大创新突破”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是世界竞技训练水平不断增长的两个重要“杠杆”;体育外交应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与人文精神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已成为外交的重要途径。在“人文外交”成为我国特色外交的主导,元首体育外交开拓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创举,“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等重要多边机制中,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多边机制建构的助推器;体育法治建设在现有的体育体制与实践氛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围中,还存在着与现代法治不和谐的各种元素,由于体育行业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封闭性和某些垄断性特点,使体育管理缺乏普遍的社会行政与公共服务作为,且体育法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迟未揭晓,一些影响体育改革发展的法律瓶颈问题尚待突破,特别是体育系统缺乏执法实施体系构成的严重制约,都使依法治体面临诸多的困难,因而也更为紧迫地依赖于体育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和迅速加强;体育新闻传播因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变革与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革,面对互联网时代舆情的失控可能,政府宣传机构的焦虑感与无力感显而易见。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对于国家、社会和业界需求均存在隔膜感与滞后性;体育人文社会学尚处于一种松散集成的状态,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在当前适宜的社会经济土壤中将得到较快发展,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需要迅速提升,以满足体育实践的需要,体育人类学、体育娱乐休闲理论等新学科需要扶植,体育史、运动心理学需要突破性进展,体育美学需要加快前进的脚步,体育哲学需要摆脱母学科教条的枷锁,求得新生;体育自然学科中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不足,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关键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体医结合效果的最佳化实现还受制于诸多瓶颈;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方式单一,人才与社会对接度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知识更新不足,教学制度改革滞后的问题,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与新时代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化中,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9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社会的转化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依托,传统农牧社会向工业和信息化社会转化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传统生产劳动关系已经发生位移,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事业与商业开发的冲突;体医融合由于体育与卫生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管理,本应发挥的促进健康的共享和协同作用很难达成,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相关的医卫知识,不能有效地针对民众的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等个体差异与需求提供安全有效的健身指导,医务人员虽知道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由于不具备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在慢性病医治过程中给予患者切实可行的运动指导。
三、方向与应对
坚定不移地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通过高标准地建设体育强国,为健康中国奠基,为和谐中国助力,为经济发展增利,为和平崛起代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繁荣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体育发展实现多能全效,促进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群众体育在单位体育与社会体育并存,此消彼长的今天,继续发挥单位体育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重点是构建社会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社区,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具有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体育只有扎根于社区,才能服务社10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会、融入社会,最终内生于社会。旨在满足“社会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基本形态,也是今天推动群众体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竞技体育坚持和完善以为国争光为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基础,政府调控为保证,国家队为龙头的多级条块结合的训练体系为重要措施和组织形式,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为杠杆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出发点,政府、巿场和社会协同发展为新动能,构建具有社会活力和市场支持的综合性、多元化、多类别的竞赛体系和备战体系,创新国家队备战机制,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体育产业必须从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构建体育产业全链条,打造现代化体育经济体系,推动“体育+”和“+体育”发展,大力促进产业融合;鼓励体育领域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打造产业增长极,加强体育赛事引领,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以重点人群为目标,积极扩大体育消费,加快产业载体建设,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实施新开放战略,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推动改革,持续发力,力争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的奋斗目标;体育文化在政、产、学、研、商、资、社、媒等力量前所未有地介入体育事务之时,大众体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变革。学校体育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从鼓励竞争优胜到养成领导能力,在四十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1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道路。社会体育的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社交、消费等功能得到了空前释放,体育已成为民众追求健康、快乐、幸福三大人生目标的鲜明标志。体育文化管理部门应主动对接社会生活各领域,使体育文化有机嵌入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动力系统中,推动体育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服务;体育外交必须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助推体育强国建设,有效整合和利用体育资源。在价值认识上,从体育外事到体育外交;在战略谋划上,从部门战略到国家战略;在交流主体上,从单一平面到立体格局;在话语争夺上,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塑造,维护中国体育利益,维护世界体育公平正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体育的智慧;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是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身心强健、全面发展一代新人。学校体育从“体质教育”“体育教育”向“运动育人”方向转变,强调“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参与体育过程中,形成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优良的品德和乐观开朗、阳光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自由充分、健康和谐发展;竞技运动训练应大力倡导和推进“科技助力”,提高金牌背后的科技含量,通过科学训练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增强效率,改变传统的单一和分离式的训练模式,在组织、管理和运行上建立科研、训练和保障“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搭建多学科和高科技的训练团队,汇集各个领域和学科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改变陈旧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和科学性;体育法治必须从立法到执法等各法治过程和各体育领域法治的全面1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推进,要在各项体育改革发展制度的建构完善和运行实施中,在不断面对新时代的体育新需求新挑战中,发挥出保驾护航的积极作为,使中国体育法治不断迈向新起点,攀上新高度;体育新闻传播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业界(体育界与传媒界)、政界(体育管理部门)与学界“三界”互动融合是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的理想主旋律与应然走向。这一目标的实现尚任重道远,需要三界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体育人文社会学要以探求体育的人文价值观念和体育的社会发展方向为己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其职能需由议论舆论性的,转变为说明和解释性的,进而成为预见性的,决策支持性的,从而提高我国体育实践的预见性、科学性和自觉性;体育自然学科应从实施运动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融合,实施体育教育和运动人体科学的整合、实施运动人体科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跨界融合等三方面入手,开展多学科融合共进开展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发挥体育自然学科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体育人才培养应遵循服务国家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调动中央和地方双重积极性,更好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规律。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一主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主动服务社会需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新时代教育教学制度;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应明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定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注重在“民族”和“民间”思想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建立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数字化、信息化传承体系,1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加强新时代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治理与创新发展;“体医融合”的科学健身模式是构建民众健康屏障的最佳组合。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需要多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统一步骤、政策配套、效果落实、成就共享、问责有度。
第三篇:副市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发言
副市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发言范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春天的故事”开始唱响。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开始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中国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科技强国,创造了“中国奇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告诉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体党员在新常态下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是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精神支撑。作为一名民主党派干部,我保持政治定力,与党内干部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一批批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建设者、社区工作者战斗在疫情一线,以生命赴使命,以挚爱护苍生。党员冲锋在前,与新冠病毒搏斗,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根本政治保证。作为分管文教卫生战线的领导干部,在党的正确决策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正确指挥下,我勇于担责,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与其他分管战线同事高效协作,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段经历使我深深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同时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政治立场,与党同心同德,因此,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虚心求教,提升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我要把学党史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投身学习教育大“熔炉”中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作为一名政府领导干部,我要始终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用心、用情、用力学习党史知识,领悟党史智慧,汲取党史力量,通过学习党史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补充“战斗装备”,提升“工作技能”,掌握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明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廉洁自律,筑牢反腐防线。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政府领导干部,我要与党内同志一样,始终严守党纪党规,始终做到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不断增强底线意识,自觉远离“红线”和“高压线”,做到以廉洁之心秉公办事。要从优良传统、红色基因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从而升华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实践。要时刻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自己“浇铸”成型,深刻领悟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重要性,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任何时候都光明磊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带头营造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是人民至上,牢记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人民至上的理念从未变更,从脱贫攻坚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用生命守护着更多的生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一名政府领导干部,我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洗涤政治灵魂,立起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在实践一线的“锤炼”中磨砺坚强意志,涵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履行政治责任。要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自觉思考并主动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道历史考题,始终做到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风雨同舟,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
中国共产党立志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回顾历史,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心潮澎湃。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执政百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谱写新的篇章,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学习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坚定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坚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未来自信。
第四篇:研讨会发言提纲
研讨会发言提纲范文3篇
发言提纲,顾名思义,即为发言的提纲。小则一般的写作,大则演讲和发言等,都需要列提纲,提纲相当于发言内容的概括,即是把列出内容的大致要点,关键词,体现自己的思路。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讨会发言提纲范文,仅供参考。
研讨会发言提纲范文篇一:在党建工作研讨会的发言提纲
一、关于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经常强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发挥先锋作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党员本身必须是先锋模范。如果不是先锋模范,就谈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大家知道,绝大多数党员在刚入党的时候是好的或者是比较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志的党员意识日益淡化,先锋模范作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从先进分子变成了落后分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特别是我们基层党支部疏于对党员的日常教育 管理分不开的。
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一要抓好党内活动制度的落实,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抓好安全党课、技术党课(主要是请本单位技术、业务专长的同志、设备厂家工程技术人员给党员上课,或组织观看相关讲座专题片),坚持开展党员学习小组活动以及党员“1+1”结对互助活动,提高党员政治业务素质,为党员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
二是实行党员先进性百分量化考评。在党员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对每个党员的先进表现进行党内测评和党外群众测评,并把上述三者的分数按不同比例相加得出相应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多少,把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相档次。不合格党员,也就是考评达不到60分的党员要在党员大会上做自我批评,其他党员要对他进行必要的批评和帮助,对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党员,要按照党员目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党员先进生量化考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充其量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管理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是解决党员先进行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如果能够认真执行,至少会对一部分党员,特别是后进党员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党员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自身形象,进而改正自己缺点和问题。
三要严把党员的“入口关”。长期以来,在党员管理上存在一种“宽入严出”的倾向,也就是入党比较容易,让不合格的党员离开党组织比较难,换个说法就是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入党,很少有党员仅仅因为不合格被开除出党。当然,这不是某一个支部、某一个单位、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事实上,近年来中组部也在不断地研究如何疏通党员“出口关”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办法。在这样一个“宽进严出”的大背景下,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的组织,严把党员“入口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把质量放在首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并严格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二、关于支部新闻宣传问题。
新闻宣传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加强这项工作,今年我们重新调整了通讯员,设立了一名班组信息员,要求通讯员每月至少在局新闻媒体发表2篇新闻,每个班组至少在本单位网页发表一条信息,并制定了《新闻宣传奖励办法》,按照数量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对新闻稿件进行必要的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班组进行绩效考核。从最近一个阶段的情况看,这些措施对促进我们所的新闻宣传一定的作用。此外,我们加强了的本单位网页的维护和管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发布通知、计划、规章制度、学习资料等大家关注的信息,既节省了纸张、提高了效率,又增加了本单位新闻的点击量。
下一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将要求通讯员加强与局新闻中心采编人员的联系,及时提供新闻线索,遇到故障抢修等重要事件主动邀请局新闻采编人员进行深度报道,提高新闻宣传时效性影响力。
研讨会发言提纲范文篇二:三严三实 第二次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按照集团公司和公司党委对做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我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和《领导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警示录》。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现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就“严以律己”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深刻认识和理解“严以律己”,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而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工作中,严于律己,是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常怀律己之心,既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律,作为名词用阐释为“规则”。作为动词用表述为“约束”。律具有自律和他律两种形式。他律是外部环境,是主体发生变化的客观条件。他律包括法律和纪律的约束。而自律是对主体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是利用自身修养,进入崇高境界的前提。很显然,自律是上策,是根本。律己,可防沉沦。领导干部地位特殊,岗位重要,面对的考验十分复杂,受到的诱惑多种多样。只有常怀律己之心,才能坚守道德防线,永葆政治本色,尤其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工作中,只有真正做严于律己,方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生活中,严于律己是一个人的做人准则。一是严于律己不分领导大小,“正人必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你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圈里,只有自己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说的话同事才会信任老百姓才会认可,要做到工作要无愧党、无愧于企业、无愧于心。二是严于律己没有时段性,严于律己需要终身制。在任何时候,不管是领导岗位还是一般干部岗位,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职工群众最可敬也最可畏,我们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党员干部要用党性意识来锤炼自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行为的闸门。一名党员干部做到严于律己,首先要政治上突出信仰和忠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向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学习,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以此为动力,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贯穿于工作中的每一环节,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只有不断强化党性意识,才能增强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才能经得起复杂情况的考验。党员干部要用管好小节来锤炼自我。古人云:“舟必漏而后水入,土必湿而后苔生”。一名党员干部,即便自身再有能力,工作再有业绩,但如果做事不干净,也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更不能成为党的好干部。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自觉维护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如果小节不拘,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律意识就会淡化,就会在矛盾的、侥幸的复杂心态中迈出可怕的第一步。党员干部要用清正廉洁来锤炼自我。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因此,党员干部要有敬畏心,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清醒认识和慎重使用手中权力,杜绝侥幸心理和盲从心理,不以事小而放松警惕,不以任何理由而放松约束,时刻从严律己。要知足常乐,克制欲望,简单生活、简单做人、简单交往,对物质享受少一点,对精神追求多一点,用高雅的志趣抵制各种诱惑,努力做到无私无畏、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领导干部需自身必须过硬,对自己有更高的私德要求,从小事严起,从细微做起,在那些看不见的事情上做到固本守节,不断增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客观对照“严以律己”的要求,聚焦问题,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觉得共产主义社会离我们太遥远,信念坚守不够;看到改革开放中腐败猖獗、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等又觉得问题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在实现中国梦当先锋、做表率、作贡献感觉难度较大;对于铁路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上觉得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存在畏难心里。正是由于一定程度放松了理想信念的坚守,导致自己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不强,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四风”苗头。
2.宗旨意识强化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理解“人民铁路为人民”和职工群众才是企业的主人,与时俱进地强化宗旨意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得不够,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不够,精神状态和进取心也不够。总认为项目部提出改善办公生活条件等问题缺乏大局观念,职工群众反映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有时存在着“放一放再说”的惰性思想,没有很好地针对问题沉下身子去调查,艰苦思维去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缺少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和急职工所急、想一线所想的情感。特别是尚未完全理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没有认真去思考应该怎样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细想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如何为党为民为职工群众经营和管理好企业,组织好生产,不辱使命。正是由于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宗旨意识的强化,导致“四风”问题蔓延,服务一线、服务职工及对处理结果和解决效果跟踪落实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淡化。
3.党性修养升华欠缺。自己从工程技术人员,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领导岗位,近25年的工作经历,自我感觉积累的生产经验很多、沉淀的管理积累很厚、坚持党性原则较强,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但是,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的学习,让自己猛醒,党性修养的升华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党是中国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性质决定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组织纪律、思想作风、文化知识、领导艺术和治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修养。作为分管市场部和通辽项目部的领导,由于经验主义作怪,自己缺乏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常把工作当成硬任务,学习变成软任务,没有较好地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认知而达到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程度的党性修养,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中主观主义多些,听取意见缺乏耐心,从而导致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不能全面统筹谋划,指导施工凭经验、靠主观下结论。正是由于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党性修养的升华,以致于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和依靠职工群众指导安全管理、生产组织等工作实践的能力提升缓慢。
4.“严以修身”放松标准。修身不够严格,经常给自己寻找理由,认为技术干部忙于开发建设抽不出时间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和安全施工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大多是肤浅研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放眼和联系现场实践,以至于有时理论指导开发建设和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用权不够严谨,处理项目部管理工作上,存在看表面现象互问凭个人印象下结论情况,对不能时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考察分析,以致于一定程度打消了项目部抓安全施工的积极性。有时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总认为过程就是个过程,大家都知道怎么做,不用过问和指导,结果是虎头蛇尾,落实力度较小。正是由于践行“严以修身”存在差距,体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三、结合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努力践行“严以律己”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作为企业领导人员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模范遵守国家和企业有关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作为一个领导人员,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弃政治理论的学习,而是更要挤出时间自觉参加政治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时刻提高警惕性,这样才能在思想上筑好防腐第一道防线。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从而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二、要端正职业道德思想,增强道德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去干好本职工作,心思也不会放在企业发展上,一定要端正好从业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耻观念,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在人生上要淡泊名利,淡定从容面对一切;在工作上要向上对得起领导向下对得起员工,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干好本职工作。严于律己是人身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时时处处明于自察,大事小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每个员工应该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自律要求来约束自己。
三、要知足常乐,保持平衡心态。作为企业的一名领导人员,个人的收入在企业中属于中上以上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为乐,不要一味去攀比虚荣、奢华,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老把报酬看得很重。人活着不能一直欲望金钱、一味追求虚荣和奢华,这样会为了一时贪欲而断送前程。要知足常乐,俗话说:为人不贪一身轻松。
四、要管住小节,守好自己的情操和品质。如果平时在小事小节上放松了自我约束,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从很多反腐教育反面教育片和教材来看,许多领导人员走上犯罪道路,正是从“小恩小惠”、小节开始,慢慢放松警惕,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从这些人的身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教材跟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时刻牢记慎独慎微的箴言,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业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在自我约束上保持高度的自觉性。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领导干部如果连小节都守不住,大节就更难守住了。群众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品行优劣,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上来判断。领导干部千万要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勤举小善,乐去小恶,保持清醒头脑,守住言行,保住名节,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牢牢守住小节,时时把好人生。
五、正人要先正己、做反腐倡廉表率。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去讲别人、去管别人、去监督别人?所以要把本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抓好,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上级关于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自己的言行去带动全体员工共同把企业的防腐倡廉建设好,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业,促进用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的建立。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切实作学习的表率、落实的表率、接受监督的表率。
以上发言,不足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研讨会发言提纲范文篇三:在“严以修身”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按照部机关学习安排,我就对“严以修身”的思考和认识同大家交流。
一、严以修身的重要意义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总书记讲:严以修身,就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是严以修身的内涵和标准,也是党员干部保持本色的必然要求,更是组工干部做好组织工作的必须课。严以修身是“三严三实”的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都难以做到。严以修身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如果修身不严,就会偏离正轨,迷失方向。因此,要深刻认识严以修身的重要性,把严以修身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工作和生活始终。
(一)作为一名普通人要严以修身。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修身是人一生的必修课,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普通通的人,实际上都涉及一个自身修养的问题。个人的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人们常说,要做事,先学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何愁成就不了事业。古人也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的目的,就是看自己哪些做对了,哪些做得不对。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因此更要持之以恒地严以修身,在读书中不断充实,在工作中不断砥砺,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严修“做人之本”,打好做人的根基,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本分人、正经人、厚道人。
(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当下,社会全面开放,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国内国外各种思潮涌入,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考验越来越直接,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能否做到严以修身是抵御各类考验的基本要求。一些领导干部因为修身不严,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比如我区被查处薄连根、武志忠、韩志然等,从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实际上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因为修身不严而走上歧途。修身不严,就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使政府失去公信力,影响党群关系,动摇着党的执政之基,可谓危害猛于虎。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修身”的要求要比普通党员更高,只有把“修身”这门功课学好、做足,才能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三)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严以修身。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赵乐际部长在中组部建部90周年党课报告中归纳了“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组织部门基本作风,王君书记在参加自治区组织部班子民主生活会时,要求组织部门要作“政治坚定的表率、公道正派的表率、业务精湛的表率、作风优良的表率”。中央和自治区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要求,既是部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标尺,也是个人严以修身的要求准则,作为一名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修身中要不折不扣落实落实各项要求准则,争做修身表率。特别是要对照组织系统中严以修身的典范,比如涂红刚、王彦生、李林森等,以“严实”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和昂扬向上的激情,努力创造群众认可的工作业绩。同时还要认识到,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组织工作政策性强、程序性强、涉及面广,组工干部是做干部工作的干部、做党员工作的党员,对照组工干部的工作要求和先进模范,如果组工干部修身不严,不仅毁了个人,也给组织部门的声誉和形象带来影响,所以组工干部必须打牢严以修身这个基础。
二、修身不严的表现
关于修身不严,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总书记曾概括了几种情况: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追求物质享受,情趣低俗,玩物丧志,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等等。
对照“严以修身”的标准尺度,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深刻反省自身修身不严的表现,查摆自身修身不严的根源,个人梳理出以下修身不严的表现: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深不透,没有真懂真用,理论根基不扎实。从严把握政策、运用规律还不够,政治纪律意识不强,对传播小道消息、散布不当言论等行为抵制不够。对上级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吃的不透、研究的不够,与具体实际结合的不够紧密。在做好自己、做好分内事还不够,听取和吸纳基层群众意见还不够,存在本位主义。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从自身来讲,根于对自身建设的要求有所放松,对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意识有所减退,自省意识不强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注重认真检查和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思想上建党的问题。
三、认真实践严以修身
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能保证思想上成熟、政治上坚定。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在加强党性修养汇总,我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自觉做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党的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守对党的信仰。我要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把握大势、汲取智慧,增强理论自信,提升党性修养,做信念坚定的组工干部。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组工干部对党忠诚应该是绝对忠诚,这是做好组织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是组织部门的首要政治本色,是组工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我要注重从党的伟大历史中汲取营养,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个“特殊”就体现在先进性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等众多先进典型,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党性修养,因此,我要认真学习党的伟大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确保在新形势、新常态下经受住任何考验,始终保持党员本色。
三是加强学习提升。理论学习有助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避免把个别问题看成整体问题、把暂时问题看成长远问题。我要进一步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习成为个人的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列原著,重点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目,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握精髓、理解实质,认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
四是履行政治责任。在党就要言党、爱党、为党,在位就要有责、有为、有担当,始终做到守纪律、讲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要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特别是对于基层党建工作,更要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要注重在服务大局中履行政治责任,围绕打造北疆基层党建亮丽风景线,做好组织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思考问题、发表意见、推动工作,都站在党和群众的角度,坚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坚定不移。
五是提升道德修养。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要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带头树家风、立家规、重家教,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如一,对组织、对事业、对人民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修炼个人品德,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台上台下、人前人后都要崇德、尚德、修德,带着知足和感恩之心,善待组织、善待他人、善待同志。
以上是我的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和谐社会研讨会发言
深刻领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精髓,积极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大潮。
王治昌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的原则;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六大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五大部署和六大制度保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其中包含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里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因社会不和谐问题太多,不得不解决。这有一定道理,但只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大家知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政治、军事、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9·11”的恐怖袭击非常清楚地说明,再强大的美国,在灭绝人性的非理性恐怖袭击面前也不堪一击。至今,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仍然生活在恐怖袭击的噩梦中,正如老子老师对老子所问的牙齿的舌头哪一个更坚硬一样,当然从表面上看牙齿似乎更坚硬,但是人老了到了耄耋之年以后,舌头完好如初,而牙齿却荡然无存;狼和猪相比,狼显然勇猛无比,嗜血城性,猪则显然蠢笨胆小,不堪一击,但是现在猪的家族蔚为壮观,圈养庞大,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而狼的家族却寥若星晨,尽乎灭绝,成为动物园恐观赏的稀有动物,因此强大和弱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应了中国古语所谓“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皎皎者易污”,当然,恐怖主义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人民的公敌,人人都应该起而诛之。法国是西欧号称最发达和谐的国家之一,但是去年发端巴
黎波及法国全境的骚乱无情地击碎了法国人的和谐社会的美梦。号称东亚文明和东方和谐社会代表的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及日本经济发展曾经独步一时,独领风骚,但是在波诡云谲的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之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一蹶一振,至今“四小龙”和本仍未走出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因此并不是说发达国家就是和谐社会,我党之所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我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未雨筹缪,防患未然,把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决定的结果。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七年的发展,中国社会活力极大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而又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处理不好还可能激化,由此而带来的多方面经济社会矛盾在发展,因此,六中全会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的呼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可能,还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度安排等条件而可以将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
二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含义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六中全会文件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态、新境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理论而言的社会建设理论,重点是要发展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公民道德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六中全会所确定的今后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来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应当作广义的理解,但对其中所蕴涵的目前重点要落实的发展社会事业的思想,可作狭义的理解。
三是关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和谐社会研究中,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很好,社会发展很和谐,甚至比社会主义还好。我认为,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北欧的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家,社会福利事业搞得比较好,社会比较和谐,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有不少社会主义因素,但这些都是自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迫使资本家不断让步而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能归功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它是以牺牲国家的创造力社会进步为代价的,是国家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扼杀了全社会的创新力,至今受到了所有经济学家的质疑,直到今天,西方的工人罢工或新社会运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应看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是在长期的经济积累包括对外殖民掠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人民能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对外和平交往来积累财富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这个过程还很长,但我们相信这个理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这里我们同样应当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六中全会文件讲清楚了,即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标和状态。发展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发展的目标,它们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展开形式,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发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安居乐业和的和谐社会。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也是辨证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即小康社会建设主要是想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问题,使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尽快富裕起来,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逐步化解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人文指标。二者之间又密不可分,小康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要替代小康社会建设,更非另起炉灶,而是要使小康社会建设更上一层楼,使之更加全面,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中全会对此说清楚了,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说,我们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变,但因目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英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坎伯雷特大主教的教堂着火了,主教大人和他的仆人都被子困在了教堂中,这时先救那一个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从公平角度来说,他们俩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有有平等的生存的权力,先救谁后救谁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从效率角度来讲,显然应该先救大人,他可以传教,普渡更多的众生。因此公平与效率问题犹之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社会要正常运行,就要经常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之处于基本的平衡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平均主义严重,左倾思潮泛滥,大锅饭沉疴已久,效率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我们集中力量解决效率问题,主要办法是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利益差距较大,公平问题凸现,所以要集中力量解决公平问题,怎样把蛋糕分好,主要办法是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适当的财政税收制度等逐步缩小利益差距,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应当注意,效率与公平毕竟有主从关系。效率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公平反映社会关系的状况。效率是主动轮,公平是从动轮。所以必须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公平问题,也就是要在保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解决社会关系的不和谐问题。还应当明白,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于适当的社会利益差距。差距太小,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社会不能正常发展;而差距太大,有失公平,矛盾突出,社会同样难以正常发展。差距太小,会出现平均主义,对有能力者也不公平;而差距太大,影响多数人的积极性,同样会降低效率。在这里,效率与公平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所以,过分强调拉开差距或缩小差距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深入研究社会利益差距的值,以此制定科学的政策,保证社会系统健康稳定地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做大,更要把蛋分好,把蛋糕做大,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把蛋糕分好,是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
结合我们信访工作的实际来说,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决议还果断提出了要建立四个机制以化解社会矛盾。具体是: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这四个机制中,“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信访部门单打独斗不不可能做到,信访部门也没有这样的职能和权力,需要上级决策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的介入。“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在现有的信访条例规定下,我们可以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做得更好。
一,我们可以凭借信息化的平台,实行网上接待,网上办信,网上督办,初步建立大信访的格局,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畅通社民意的诉求渠道。
二,将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信访问题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在信访网上发布,使老百姓尽早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不断拓宽公民的诉求表达机制。
三,不断提高信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知识小平,改善信访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对信访人工作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信访群众千姿百态,信访要求也是千差万别。有时他们来时,可能是怒火中烧,翻江倒海,但是在火眼金晴,和风细雨的信访接待人员耐心劝说下,走时可能是心平气和,满面春风。所以信访人员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胆识、气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听取百姓诉求表达的胸怀和矛盾调处的能力。
四,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提出“和谐信访”的指标,把建设“信访和谐区县”、“信访和谐街道”、“信访和谐村镇”、“信访和谐社区”、“信访和谐企业”等象考核当地G D P 一样,作为考核当地领导政绩、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和领导的升迁去留挂勾。不断提高基层领导的依法行政和纠错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把所有的社会矛盾尽量化解在基层,强化基层领导的信访责任,最终减少信访事件的发生,让和谐社会的涟漪首先在信访战线放大延升。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高瞻远瞩、明察秋毫、审
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话语,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奉献我们信访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