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11-03 15:5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第一篇: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

摘 要: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土地保护 城市化进程 建设规划 居住环境 环境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关系。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农民禁锢在农村,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剩余。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又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不断地吸收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家对农民户籍制度管理的不断放松也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的,经济条件较好的进城农民纷纷弃置农村旧宅,在城市购置新居,安家落户。而一部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和居留权或没有经济条件的进城农民和在家农民也在不断的改造旧居,建设新屋。

农民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及翻建新居的热情不断提高,促使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发生不断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宅基地的福利功能和村庄规划管理的长期缺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建设用地“外扩内空”的现象日益严重,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转移减少未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缩减相挂钩[1],相反,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不断增加,“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架构仍未根本突破,城乡之间矛盾突出,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规划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不仅会加剧发展,而且会长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空心村”或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12]、乡村聚落空废化[13]和住宅空心化[26],侧重对农村宅基地演化特征与问题的探讨。

张昭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27];张军英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28];薛力从城市化角度出发,认为“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16];

对于“空心村”现象产生的原因,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主要有几点:

1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土地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但是有些地方,大多数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根本没有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的意识,而是看做私有,甚至认为承包的耕地也看做个人所有,随意占地建房。

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不完全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户籍差别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进城务工,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在城市安家,变为“城里人”。

3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宅基地管理薄弱

我国多数农村是过去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长期不搞村镇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只注重新房的便利、风水,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上建房时缺乏长远眼光,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

4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生产生活极不便利

一般情况下,村落的空间演化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33],十分反常。这种反常现象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公用设施缺乏,不少道路没有硬化,很多岗地村庄道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平原村庄则是“晴天走路满身灰,雨天走路半身泥”。人们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治理措施

随着乡村—城市转型速度加快,乡村的生产要素以及社会发展要素随之发生了分化和重新组合,空间上逐步从分散走向集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伴随乡村工业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乡村城市化转型,传统乡村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在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动力不足,乡村发展资源如人口、资金、土地等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村庄空废化、乡村衰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乡统筹下乡村发展、城乡关系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城乡整体规划等是当前我国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快速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机理、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等是我国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陈晓华、章莉莉曾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乡村空间规划的主要策略。

刘彦随提出农村空心化“三整合”调控理论,认为农村空心化调控与新农村建设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农村空心化兴盛期到来之前,通过强有力的政府管制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组织、产业“三整合”,从而阻隔空心化演替的路径,实现农村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

总之,无论是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还是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说,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国的国情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所以我认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必须要从长远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城镇化不是要农村“消失”,而是要让农村变得更加现代化,重点在于改变我国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修养与素质,搞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长远之计。进而从本质上解决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的问题,给我国农村带来长久的、真正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2]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 8~13.[3]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一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999(11).[4]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J]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第二篇: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由注重小城镇外延粗放式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由单纯注重小城镇建设规模和人口数量,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由单纯注重小城镇自身完善和发展,转变为注重城镇间的相互联动和开放式发展;由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办法和多方面的力量;尊重经济规律,不搞一刀切。

2、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配套政策。一是户籍制度。对到建制镇投资、兴办实体、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户口,不受“农专非”指标限制,不收取入户费和增容费,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二是土地使用制度。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中心建制镇建设。对复垦的旧村庄用地,免收农业税、特产税和集体提留。进镇入户农民原承包的土地根据本人意愿可以不收回,在承包期内可以转让、入股、定期租赁等,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四是税费政策。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3、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重点渔区渔港、林区和垦区场部建设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第三篇:农村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则是一个现实选择。

当前,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城镇化,是在特定的时期一个正确的选择。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GDP增长8.7%的水平,其中房地产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也导致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形成,投机炒房的现象较为盛行。如果以此不发展房地产,经济发展没有新亮点,我国经济将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一石多鸟的选择。

一、为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降温,把资金吸引到农村小城镇,既能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利用城镇建设继续发挥房地产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发挥房地产业与众多的产业相关联的特点,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可以解决大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

二、,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使得过去以“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有所缓解,使得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能够实现;

三、拉动农村的内需是未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由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城市缓慢,加上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相关保障长期缺失,使得农村市场的消费没有撬动起来。事实上,农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是向往和乐于接受的,家电下乡等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就是很好的说明。农民在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城镇提供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没有城镇作为载体,农民就是有消费能力也无法消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还能孵化出更多的消费量。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旅游设施、公共服务业建设,带动城镇工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文化消费等;

四、农村城镇化能减少农业水土资源流失、草原过度放牧等问题,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在中西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可以有效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

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显现出城乡一体化的特征。在我国中西部,城乡差别较大,东部那种广泛存在的产业集群、由村变镇、城乡和镇村界限模糊的情况,在中西部则不存在。西部地广人稀,民众的创业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有些地区交通条件很差,发展小城镇则应该以县城为重点,使之成为一头连接大城市、一头辐射乡村的中介城镇。东部地区依靠经济发展自然形成城镇,而西部地区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前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后者则是依靠外来的推动。但是,由于农村城镇化,必然带来对土地的占用和环境的污染,所以必须坚持不均衡的发展方式,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应该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做好规划,在具体执行中,也考虑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村产业非农化等基础工作,使得城镇化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对于中西部而言,应该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国家也应该有意识地将一些资源大项目放在西部,围绕大项目的供应链,带动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发展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要给予政策优惠,加大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加大西部公共设施建设,商业银行积极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实现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的目标。(董玉华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太极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8%;已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否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对我国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城镇化侧重于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城镇化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的可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四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尤其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将城镇化建设等同于城镇建设,贪大求洋。

城镇化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有的人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大搞奢华的形象工程,只抓硬件设施,忽视了产业支撑力的提高,使巨额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带来了沉重的债务。

(二)将城镇化简单的化为农转非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从农业变为非农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还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的各项基本福利条件的改变和提高。

(三)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集中居住点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管理,很多建设规划难以落实,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农村,村干部普遍缺乏现代社区建设理念和管理知识。而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偏低、成长环境较差,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村官”队伍也比较困难。

(四)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建设农村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但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想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要处理好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地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村民自治侧重点在管理,而农村社区侧重于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服务村民的宗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职能,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广大村民提供便捷服务,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正确地处理好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四)正确地处理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五)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县域经济为依托

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在县域,县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社区建设才会有更大空间。

(六)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优秀年轻干部要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并通过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爱民.中国城市化:田野研究与省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吴学明,王荣启.构建和谐农村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1).[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和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4-75.[4]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5]威学森.农村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综述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 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 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 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回顾,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思路综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道路。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即乡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例如,周晓农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黄黎平认为,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 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 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

过程, 它包含了人口、经济活动和空间地域3 个主体内容的演变与转换。

第二,强调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沿着原始化、传统化到现代化的过程演变。农村现代化包括经济结构综合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乡村布局的规范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乡村文明。白雪燕, 田秋影认为,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而实现工业化。郭凤云, 甘子成认为,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与城乡市场协调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利于与城乡衔接, 从而彻底消灭城乡对立的这种经济格局,有力地推动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工业化等等。

第三,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农村城镇化的方向不是所有的人都住进城市,而主要是进行功能型城市化,即农村地区分享到城市性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劳动结构和经济形态上解决农工—体化问题。改变“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产业配置格局。苗雨君邓琳认为。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秦润新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把城镇和乡村两者的要素统一到区域综合体内,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行,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的过程。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不一样,国内外对农村城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多数情况是指乡村的现代化,非农化进程,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中,城镇社会经济关系广泛渗透到农村,并使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 政府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推动、引导、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政策和制度上摸索、试验的十年: 1978~1988

1978 年12 月18 日至22 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

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四个现代化,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拉开了农村城镇化的新篇章。1987 年1 月22 日, 中共中央发布了《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通知指出: 几年来农村改革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显现出来,现在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 改革必须坚持下去, 并做好充实、巩固、配套、提高工作, 争取再以五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使新体制充实和完善起来, 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到同年9 月中旬, 我国已在10 个省、自治区建立起14 个规模不等、项目不同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开始进行把已有改革成果制度化和探索改革新路子的实践。这一时期属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一切在摸索试验中进行, 应该说没有明确城镇化的具体政策。在政府的挖掘和推动下, 长期被压抑的广大农民和农村的活力和创造力迸发出来, 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势态快速发展。可以肯定地是, 这一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完善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生机。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改革带来了人勤快、地变样、粮增产的新景象。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各地出现了盲目增加城镇数量和扩大城镇规模、轻规划重形式、乱占土地和污染环境等粗放式发展。包括激进地、大跃进式的城镇化步伐和萎缩不进地个别保守做法, 这是改革进程中, 对农村城镇化探索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二)初具规模、亟待深入的十年:1989~1998

这十年, 应该说是坚定了信念, 明确了方向的关键时期, 基本上摸索出总体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把握住整体方针,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自1992 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 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政府开始实施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 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小城镇的建设应该说是农村城镇化的阶段性产物,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 对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把农村的城镇化问题放在战略角度, 这应该说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重大的实质转变,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对解决“三农”问题阶段性的且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农村城镇化已是农村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小城镇和城镇化的战略地位已经发生转变。

(三)战略出发、全局考虑的十年:1999~2008

自200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起至2008 年, 已经连续“ 五个一号文件”, 历史地、发展地看这五个文件, 可能在接下来会有第六个、第七个或更多, 但这五个连续的、党中央放在战略角度的、能真正逐步解决“三农” 问题的政策和引导措施, 其中不乏很多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举措;各地也涌现出很多典型的新农村。改革开放后, 政府通过放松管制, 如放宽建镇标准、就业限制和落户限制等一系列政策, 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城镇化方式使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更多地表现为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其后继发展能力和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也大打折扣。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 政府制定了相关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 让农村城镇化扮演更重要的有积极意义的战略角色, 使新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走集约发展之路。

三、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农村城镇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构成的综合系统。关于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朱海燕认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即农村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构成了农村城市化的源动力;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是构成农村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三是农民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这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四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衡量指标。五是市场的发育,市场的兴办和繁荣带动了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拓展了广阔发展空间,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外在推动力。六是政策制度的创新。

周晓农认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而小城镇发展到一定水平,又反过来促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小城镇引入了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容易吸引和留住熟练劳动力和管理技术人才,同时营造了进城农民观念、文化、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提高的优良环境,产生人才、技术和文化的集聚效益,进而推动农村工业化;小城镇有利于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是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不同阶段,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表征。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或迟或早会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或导向农村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

吕小庆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促进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降低城镇化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能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城乡统筹发展, 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会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对于加速建立完整规范的城镇工商业体系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建立统一市场的前提和基础, 从而为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市场环境基础。

曹洪、何代忠认为,由于农村社区自然城镇化不具备必要的、足够的内生性因素, 只能采用通过强大的外生性因素, 特别要采取有利的涉农制度措施, 从而促进其内生性因素发展。即政府自上而下地促进农村社区城镇化。

一、政府应该通过涉农制度的改革, 完善农村社区的经济运行功能。

二、通过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投入, 提高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素质。

三、以村民自治制度为核心, 强化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城镇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是乡村非农化、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二是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减少不断增多的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在农业外寻找就业机会,这就形成了农村城镇化的推力,三是比较利益的存在。农业是弱质产业,城乡收入差别的存在,成为农村城镇化的拉力,四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五是制度创新,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制度政策是农村城镇化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它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地域往往因不同的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和历史传统形成不同的城镇化动力机制,从而形成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

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国内之所以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珠江模式”之别,有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动力机制不同。因此,各地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作时,应抓住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合理地构筑本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系统,从而为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黎平,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思考,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曹洪、何代忠,加快我国农村社区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3】赖永良、刘辉,建设新农村 推进城镇化——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9月

【4】卢锡慧、戚兆川、王长青,农村城镇化障碍因素分析,特别关注

【5】郭凤云、甘子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选择研究,科学论坛,1002-6908(2008)0320072-01

【6】吕小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和谐发展论坛

【7】白雪燕、田秋影,农村城镇建设的发展路径——绿色城镇化,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年5月第7卷第3期

【8】周晓农,加速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08年第2期(总第10期)

【9】康士营,浅析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与探索

【10】张建军,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人口与经济,2008 年第6 期(总第171 期)

【ll】苗雨君、邓琳,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推进发展的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2】林建,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 年第12 期

【13】朱海燕,略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浙江统计,2000年第10期

下载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中 文摘 要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

    城镇化论文: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最终五篇)

    城镇化论文: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

    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和成因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和虎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城市规划专业710069)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

    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现实基本制度缺失的修补和否定,自从78年在农村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国家开始消极的治理农村,由对农村的积极管理,转化成放任自流,农村的......

    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XX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摘要: 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