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21:3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第一篇: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取得的成绩入手, 分析了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有利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 郊区城镇化 对策

一、近年来北京郊区的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 十五计划的实施, 北京郊区城镇得到了长足发展, 郊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镇化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郊区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从城镇数量看, 建制镇个数由1985 年确定的15 个发展到143 个(其中12个县城已发展成卫星城), 除县城外, 小城镇还有132 个;从城镇化率看, 2003 年北京城镇化率达到75.2%(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8.6%), 郊区城镇化率达34% , 其中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6.9%。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 郊区城镇的布局也日趋合理, 初步形成了包括卫星城、中心镇、小城镇在内的覆盖全市的郊区城镇体系, 在国务院最近原则批准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中规划的/ 两轴、两带、多中心0的未来城市新格局中, 都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建制镇。二是城镇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大。近几年来,以中心镇为代表的郊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 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达4.3 万人, 比2000 年增加1.3 万人。随着城镇规模扩大, 聚集效应不断显现, 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大。尤其是33个中心镇, 经济增长明显快于郊区平均增速, 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2003 年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159.6 亿元, 比2000 年增长82.2%, 年均经济增长22.1% , 比郊区经济年均增速快7.7个百分点, 对郊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 以上。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 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的纽带功能开始显现。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到2003 年底, 北京市132个建制镇的3224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通公路和通电视, 绝大多数行政村通自来水。33个中心镇的情况则更好, 2000)2003 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近58 亿元, 2003 年公路里程5500 公里, 公路密度达1.7公里P平方公里, 生活用供热面积占住宅面积的比重达36%。随着城镇功能的不断提升, 吸引了大批城区产业、城区和农村居民向郊区城镇转移。目前, 昌平工业园区回龙观镇的回龙观小区、东小口镇的天通苑小区、西红门的瑞海新城等, 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小区, 已经有效地缓解中心城区污染、交通拥堵和人口过密的压力。

二、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

从一般规律来看,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发展、非农人口的增加是大体一致的。但北京郊区的城镇进程却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工业化率和土地的非农化水平。2002 年北京郊区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9.2% ,而郊区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0.7% ,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1.3% , 都明显高于郊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按照一般统计口径, 2003年北京郊区城镇化水平也只有34%, 不仅明显低于工业化率, 与/ 十五0 规划的目标也有较大的差距。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失衡, 不仅影响到工业化的后劲, 还直接影响到郊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 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城镇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

城镇只有规划布局合理并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从城镇规划布局看, 不仅宏观布局缺乏区域统筹, 与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有差距, 而且单个城镇的发展也缺乏科学规划。许多镇不是根据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已有政策规划发展, 而是先发展后规划, 造成城镇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产业无优势、城镇无形象、总体无品位等问题。从城镇规模看,平均每个镇总人口仅2.5 万人, 镇区人口不足015 万人, 不仅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与东部发达地区也有较大的差距。2002 年, 城镇平均总人口上海为4.3 万人、广东为5 万人、浙江为3.7 万人;镇区人口上海为1.8 万人, 广东为1.6 万人, 浙江为0192 万人, 城镇总人口、镇区人口和镇区人口占小城镇人口的比重都明显低于上述地区。城镇规模过小, 难以形成一定的人口流、物流、信息流, 形不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三)城镇产业缺乏特色、建设资金不足

城镇经济是城镇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基础, 发展城镇经济是搞好城镇发展的中心环节, 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根本动力。近年来, 北京郊区城镇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并不牢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支柱产业不发达, 许多城镇缺乏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心镇和一些享受户籍优惠政策的小城镇, 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在大搞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多数城镇不是像大兴区那样通过组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 利用市场化的/ 银企合作0打通/ 银政合作0

之路, 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 拓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来源, 而是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投融资手段, 最终资金没筹来, 项目没拉来, 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 错失了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良机, 造成推进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四)城镇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渐趋紧

北京的自然资源先天不足, 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浪费, 导致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成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瓶颈。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 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P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P25, 而且地下水位还在不断下降, 因水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虽然近几年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但中心城区将污染项目迁往郊区后治污措施跟进不及时, 污染源的转移扩散导致污染面加大, 郊区环境总体状况仍然堪忧。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起郊区的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 既要立足城镇化取得的积极进展, 又要正视解决存在的问题, 更要牢牢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

(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4000 美元, 不论是从贯彻中央精神还是自身发展要求和具备的经济条件来看, 都会进一步加大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力度。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从郊区实际出发, 制定了统筹城乡、加快郊区发展的新思路, 明确提出将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 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支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相应地, 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政策环境自然会

越来越优化。

(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前提, 发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来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劳动力。多年来, 郊区农业在为北京这个特大城市提供副食品、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同时, 还以北京这个巨大的市场为依托, 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近几年北京市加大了对郊区在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郊区农业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向农工商全面发展、经济功能多样化以及生态功能不断加强的方向转变。随着郊区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不仅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农产品, 还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三)工业化在较高水平上快速推进,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是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向前发展的, 并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而加快。实施工业化, 必然带动城镇化。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 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 形成郊区自上而下工业化的巨大推动力, 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为郊区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产业支撑。尤其是随着最近国务院已原则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的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将重点向郊区扩展, 郊区广阔的发展空间、较低的投资成本、丰富的发展资源, 将成为首都工业化的重点。(四)具有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等基础设施,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基本条件

完善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纽带, 是新时期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

一。经过多年的努力,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北京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相对较高, 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 在交通和通信方面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 郊区小城镇平均每镇公路里程和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均居全国首位, 比粤、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还要高。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 其中建制镇的自来水普及率2002 年已达98% 以上, 千人拥有的教师数量在与粤、浙、沪比较中也居第一位, 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也仅次于上海而高于浙江省和广东省。这些都为在较高起点上持续快速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五)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进程加速,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助动

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 大城市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要解决中心城区房价超高、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等/ 大城市病0, 必须减少中心城区人口, 走人口郊区化的道路。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 早已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在中心城区房价超高和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巨大压力下, 人口郊区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加快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北京以建设国际政治、文化和重要地区经济中心为目标, 中心城区的功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其在产业结构上/ 退二进三0的调整, 为加快工业向郊区的转移和集聚, 为推进郊区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 使郊区的一些小城镇和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区。昌平的回龙观和东小口、顺义的后沙峪等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就是充分抓住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这一契机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典型代表。

四、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北京市要完成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这一目标, 必须以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为途径, 不断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在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分配格局和研究重大政策时,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创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 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 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在经济社会结构全面

转换的过程中, 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上认识和探索问题,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 运用政府资源和市场机制两只手,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为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和政策体制环境。

(二)切实做好郊区城镇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加强对城镇化的引导和推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要将郊区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纳入北京城市总体建设和发展规划, 按照北京/ 两轴、两带、多中心0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 适应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产业扩散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合理确定郊区城镇的建设标准、数量和布局, 制定与中心城区功能转移、旧城改造和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郊区城镇总体规划。在此规划指导下, 根据梯次推进战略, 做好各城镇具体发展规划, 运用规划搞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布局, 改变当前郊区城镇多点发展、平均用力局面, 促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扎实有序地进行。(三)努力健全郊区城镇功能

健全的城镇功能既是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目标, 又是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动力, 更是北京这一特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根据郊区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规模, 加强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气、供热、环境保护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信息、环保、便利等居住服务水平, 不断健全郊区城镇功能, 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实现区域管理服务从农村体制向城镇体制的转换、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转移、农民向居住的转变、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的演进。

(四)大力发展郊区城镇经济

郊区城镇经济是郊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力发展郊区城镇经济是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中心环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加快郊区城镇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近郊区的城镇(如顺义的马坡、昌平的回龙观等)要抓住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扩散以及奥运经济的契机, 以房地产业为突破口和启动器, 着力培育城镇主导产业链和产业群。远郊区要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在利用原有优势农业资源基础上, 由产业专业户辐射形成专业村, 发展成专业镇(如延庆县旧县镇等), 提高城镇对资源要素的凝聚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最终实现农民就业和居住的非农化。(五)积极消除制约城镇化的政策体制障碍

要加大对城乡分割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二元体制的改革力度, 消除影响郊区人口城镇化的体制障碍, 使就业非农化的农民/ 进得来、住得下、干得开、稳得住0。要深化郊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郊区城镇尤其是远郊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 为加快郊区城镇化提供宝贵的启动资金和智力支持。要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搞活土地使用权, 规范郊区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 搞好土地整治, 既严格保护土地, 又为

推进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要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积极探索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有效解决方式。

第二篇:吉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本站推荐)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省发改委城镇处

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本质上就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发展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要目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论认识,新型城镇化实践就是要把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探索和创新城镇化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城镇化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城镇化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以中国30个省(市)(因数据限制,未包括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1年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全国的位序排名呈现相对下降趋势,增长潜力逐渐弱化,提升空间优势减小。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在全国排名15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高于黑龙江省(24),低于辽宁省(7),综合指数与排名前几位相差较大,与排第8位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相差0.04,与排名22位的内蒙古相差0.04,说明吉林省虽然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总体排名第15位,但是与低于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省(市)相差不大,而提高排位名次难度却较大。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城市外延式扩张明显,城市用地粗放低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大,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城市病”凸显;小城镇发展落后,职能雷同缺乏特色。而且,还面临动力不足、区域协作不紧密、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挑战。

三、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思路、目标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原则,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

为重点,妥善处理区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充分考虑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和特点,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率先实施长吉一体化,大力推进中部城市群建设,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吉林中部城镇群为主体、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补充、城乡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双核(长春主城区和吉林主城区)、多心(延吉、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珲春、梅河口、敦化等地区性中心城市)、四层次(省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彰显生态、集约、智能、低碳的时代特色,城镇化发展动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新途径和新模式。

——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环境卫生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城镇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中小城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高,中部城市群的国际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居住、就业条件持续改善。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完善,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消除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三)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1、加快长吉都市区建设,促进中部城市群形成重点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长春、吉林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向周边县市镇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长春、吉林两市要积极与四平、辽源、松原等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育医药、精细化工等新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强化吉林中部城市群对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促进吉林

中部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金融、贸易、旅游、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利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窗口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中部城市群的国际服务功能。

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指引,完善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一体化格局。

3、推进产城融合,完善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科学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避免出现只见楼房不见人的城市组团。一是合理规划新产业园区用地结构,协调推进各类用地的开发秩序,新城区开发建设要做到集聚产业和集聚人口同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步。二是新产业园区要以培育城市新兴产业和吸纳区外流动人口集聚为主;三是新产业园区要妥善安排本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保护原有地方文化和社区联系;四是建立新老城区功能联系和合理分工,避免出现新老城区间大跨度、大流量“钟摆式”交通运输。

4、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旧城改造

支持转型成效显著的辽源、白山等城市争创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选择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建设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构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新平台,提升资源型城市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危旧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支持吉林市哈达湾、四平市铁东区老工业区等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同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

5、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网络化发展

积极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推进长春市轨道交通向郊区和周边市镇延伸,形成辐射吉林中部城市群的轨道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不同交通方式衔接和转换效率;积极推动电动公交汽车的广泛应用,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小汽车。

6、加强大城市空间管制,着力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严格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营造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集约、紧凑、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中部城市群,构建吉中城市群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严格控制土地用途,避免土地闲置和低效率使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生态型城镇化建设。

7、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的开发,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使城市公共管理更精准、高效、智能和便民,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加速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支持面向汽车、石化、农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辽源市、磐石市国家智慧城市首批试点市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载体,把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8、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

改革户籍制度,逐渐剥离户口所依附的各种福利差异。完善就业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制定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政策、医疗和大病保障政策以及社会养老政策,建立进城农民生活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公共住房政策,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保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创新,以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实践。

第三篇:城镇化问题[推荐]

城镇化问题

一.城镇化含义: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二.城镇化历程:

回顾近50 年的城镇化历程, 人为“ 抑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各个时期的共同特征。传统时期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通过城乡隔离的二元制度构建来强制阻断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结果使得我国城镇化在建国以后的30 年中发展十分缓慢,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 滞后程度仍然较为严重。我国城镇化长期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只要求农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 提供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确定了低价征收农产品的统派购销制度, 以确保工业能从农业吸取最大数量的低价农产品和农业剩余;同时确立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粮食供给、医疗、教育、就业等制度, 将农村人口禁锢于土地, 限制流动, 确保工业化的高积累。近年来我国对城镇化缺乏积极有序的政策引导, 尽管对城乡分割的制度有所调整, 但由于强调农民离乡不离土, 加上农村工业发展分散、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城镇建设无序发展, 客观上都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三.城镇化现状:

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隔离逐步打破,城乡差距正在缩小。1978年到2003年,中国城市由193个增加到660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0226个,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加到523万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40.53%,不断提高。(1978年为17.92%)

2.问题:由于中国是具有显著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低下

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46.3%,2020年达到55.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40%,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则在70%以上。低于世界同等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约2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整体水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多数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与同等工业化程度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

(2)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极为缓慢

1979—2003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按此速度计算,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世界同等国家60%以。1990上的水平,还需要20多年时间。农村城镇化滞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不是户籍、政策等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就业”问题。其后是资源问题,即水源、能源、土地等问题。

四.加快城镇化重要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业、农民、农村发展。

1.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整合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加速生产要素流转、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业内在竞争力。

2.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3.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4.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 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相关城市建设, 不仅直接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 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住房、交通、生态环境等生活环境,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系的物质支持。成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一代新农民的“催化剂”

因此,从近期来看,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扭转中国宏观经济“偏冷”的趋势。从长远来看,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城镇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三)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通过推进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增加,这将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产生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极大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城镇化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聚集,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降低工业化排放,实现低碳、低能耗发展。

(五)城镇化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城市服务产业也是培育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产业载体。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思路

1.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适时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城镇化转到由政府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方向上来,实现由自下而上城镇化向自上而下城镇化的转变。

2.进行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市(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4.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和城镇区域布局规律,克服城镇规划与布局上的分散性、随意性和无序性,规划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当前特别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好、有区位优势的县城或县域首位镇,稳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镇,防止一哄而上的小城镇化倾向。

5.进行户籍制度、城镇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大力加强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将城镇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网络的“链结”或结合部。

6.培植农村城镇化的主体,鼓励农村“能人”、“富人”率先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让农村“精英”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动者,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7.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文化”,“重局部(个人)、轻整体”,“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不良倾向,进行小城镇管理体制的创新,防止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

六.经验总结

1.城镇化是市场化的结果而非政策工具

改革解放了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源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应该并且只能是营造有利于城镇化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2.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自利的企业和个人无意中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在无意中提高了城镇化的程度。政府过去做的和今后应该做的是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或者更现实一点讲,起码不要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造障碍。

3.新型城镇化必须清除的体制之障、。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当先行一步。农村土地实现确权后,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行业、选择工作。城镇化的前提是什么?城镇化的前提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

“户籍制度变革和建立农村制度的退出机制是农民进城的关键,地市级以下可以全部放开。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把实践人口的城镇化作为主要任务。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地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5.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好的健康的城镇化。我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近1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基本上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局部也的确存在几种值得反思的属于病态城镇化倾向的不良现象,如半城镇化、隐性城镇化、被城镇化、准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和“大跃进”城镇化等现象。城镇化需要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今后一段时期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把深化体制改革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健康的城镇化建设须要能够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我国城镇化建设必须走科学、理性的道路,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城镇化应顾及城镇的承受能力,应建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不顾及城镇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城镇人口数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城镇化不是城镇工地化。城镇化建设战略应是客观理性的科学,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城镇化率已被看作政绩指标之一,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城镇化高增长率的攀比现象。一提到城镇化,有些人想到的就是建几条大道,搞几项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混为一谈,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建设规模,导致一些城市改造工程不是拓宽马路,就是架立交桥。然而,城市就业难、上学难的状况却得不到根本改变。

7.城镇化应注重文化内涵。城镇化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延续城市文脉。

8.城镇化的影响分利弊两方面。利:廉价劳动力的进入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弊:外来人员的涌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交通、治安、住宿.、地矛盾也会激化,外来人员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第四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扩南移”的发展框架。同时,科左后旗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城镇与产业相协调的原则,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全力打造以甘旗卡镇为龙头、重点城镇为纽带、梯次推进、配套呼应的城镇发展格局,总体布局为“一线四镇一区”。“一线”,即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沟旅游精品线;“四镇一区”,即甘旗卡镇、金宝屯镇、努古斯台镇、阿古拉镇、大青沟旅游景区。科左后旗计划到2020年,将城区面积扩大到22.5平方公里,可容纳城镇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达60%。

(二)完善基础设施,塑造城镇美好形象。科左后旗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在旧城区改造中,着重实施了“三街六路”主干道和部分巷道的改造工程,累计完成街路改造33万平方米,并新建住宅楼52.7万平方米。同时,重点抓“三街三路一河一桥”改造工程和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打造文明、整洁、规范、有序的城镇环境。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达90%,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达90%,通讯、有线电视主干道全部实现地埋,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在新城区建设中,本着“推新区、拉老区、设施配套一步到位”的原则,以新建博王大街为轴线、商业中心为枢纽,吸引相关单位入驻。新建街路28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博王大街、双合尔街、科尔沁大街、巴彦南路及配套工程,充分凸显了新区“优、美、亮、绿、畅”的特点;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将工业园区和城区有机结

合、统筹规划,实施了镇东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和镇南工业园区1平方公里的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使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伴随着工业园区交通、供水、供热、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甘旗卡镇南工业园区新入驻大项目厂家8个,哈布哈铸造园已有10个铸造项目落户,甘旗卡、金宝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55家。

(三)突出民族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科左后旗规划实施了体现蒙古族服饰文化,以蓝、白为主色调的蒙古族风情一条街建设工程,对33栋原有建筑进行整体改造装饰,设计蒙古包造型13处;修建了体现蒙古族祭祀风俗的阿古拉广场、体现蒙古族建筑风格的满达步行街和体现现代建筑风格的娜仁步行街;完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双合尔公园及连接新、旧城区的城中河改造工程,并将部分苏木镇冠名为镇区新建街路名称。同时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突出抓好社区、广场建设。累计投资2800万元,先后完成了世纪广场、体育广场、火车站前广场、双合尔公园迎宾广场、文化广场、阿古拉广场和新区广场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投资700万元,对封闭式赛马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此外,还积极开展社区“共驻共建”活动,鼓励建筑单位在一定规模的小区内投资建社区,完善社区活动场所和办公条件。

2011年,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全年实施“绿化工程”、“道路工程”、“住房保障及管网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亿元。科左后旗以建设蒙古族风情和生态旅游特色城镇为发展定位,突出抓好甘旗卡主城区绿化、亮化和展示民族文化景观带建设,以及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供热、给排水管网改造及并网、道路改扩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廉租住房、教育园区等惠民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建设品位。统筹抓好金宝屯等重点镇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增强集聚和承载产业发展能力。抓好旗镇村公路网络建设,配合市里做好高速路、一级路和国道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在加快新城区“三横三纵”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了大青沟街铁路下穿桥续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设备安装及管网连接、廉租住房、旧城区巷道改造、供热管网铺设、城区公厕、镇区绿化美化亮化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执法管理体制刚性不足。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城镇辐射带动力不强。全旗除甘旗卡镇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城镇产业建设滞后,旗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严重缺失,竞争力不强。

(三)公用设施滞后,城管机制不够健全。城市建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缺口大,制约了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主街区人行道狭窄,没有公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县城物业管理缺乏,影响城市宜居环境形象和城市品位的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是诸多因素共生演化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城镇发展活力。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实现

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改革,以经营城镇的理念,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难题。以项目为龙头,实施捆绑式开发,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

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

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以城区为枢纽、建制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城镇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保证绿化建设和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质量更高水平,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

展现特色文化,打造城镇个性风格。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开发,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实现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双赢。积极建设文化标志性工程,加大旅游休闲度假区、多功能体育文化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传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展示现代城市气息,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区为契机,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等活动,提升居民素质,凝聚人心,搞旺人气,提升城乡建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城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严格执行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和推动城镇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先导性,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科学地进行城镇规划,按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总体要求,突出打造城镇个性风格。同时,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依法实施,不能随意变更。

突出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社区为契机,引导市民出行文明、秩序文明、言语文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总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探索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进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第五篇: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1、拆迁工作难度大,部分职工在观望,在攀比,造成拆迁难度大。

2、团场城镇化具体问题:职工住房按国家标准赔偿,但职工不理解,按自己的想象价走,更甚者靠团场赔钱达到自己的目的。

3、团场按标准赔偿,执行有困难,职工不理解,团场拆迁费用大。,

下载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郊区旅游计划书(合集)

    写在前面: 我是个非常喜爱旅游的人!祖国的各种名山大川也去过了很多。自从2012年“十一”黄金周和家长自驾去了济南以后。我就非常想成为一个走到哪儿玩到哪儿的旅游达人。我......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城镇......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姓名) 学院学号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17期) 刘梦岩 马长海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人数逐步增加,失地农民的社会......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推荐)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装………………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摘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正确......

    近期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讨论更加深入,在破解城镇化发展这一难题上,学者们分别从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城镇化公共政策建议入......

    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和成因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

    城镇化与农民问题a

    1、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农民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5%左右,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