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推荐)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装
…
……
…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摘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环境保护 问题对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
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订……
……
…此…处…不能
书写线………
…
……
…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
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此处不能书写…………
…
…
此…
处…
不…能…书…写 ………
二、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
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装
…
……
…
……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 %。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
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此处不能书写
此
处不能书…
写…
…………………订……
三、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
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其中80 %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 ………
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处…不…能
书…
写……………………………………装……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
四、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
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此处不能书…写………………订……………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 ………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装
…
……
…
……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5)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6)与绿色创建相结合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举措。
(7)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订……………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
书写…………
…
…
此…
处…
不…能…书… ………
五、总结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农村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建立和谐可持
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装………………参考文献[1] 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2] 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3] 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4] 任太增、李 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5] 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写……………………订……………此…处…不能书写线…………………此处不能书写………………此…处…不…能…书… ………
第二篇: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今天我们组的报告是讨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土地城镇化过快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值,这个比值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预值范围,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适应,一般来说城镇用地的增长弹性系数来衡量,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在1:1.12之间。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情况来看,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从20年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建成区的快速增长,而同时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造成了城镇的过度扩张,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
分两个时段来看,第一个时段1990年到2000年,这个时候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如果再看到2000年到2010年10年,这个趋势更快了。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83%,但是城镇人口仅仅增加了45%。我们的发展现状是土地城镇化一直保持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的情况。
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我国城镇用地增长的弹性系数大大超过了合理预值,从2000年到2010年,土地城镇化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1.85倍。如果再考虑人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不能充分享用城镇用地的情况,实际上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还应该更快一些。其实在2010年的城镇化速度,应该达到的城镇化率应该是59%,也就是说现在在城市里的人口数量,如果跟土地相比,整整大概慢了10个百分点。
为了解决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的状况,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加快人口集聚,第二是控制城镇用地规模的过快扩张。
第一个是增加城镇人口,特别是定居的人口,充分释放城镇集聚人口的功能,首先是加快各类人口进城定居,把享受城市保障和福利的资格,与户口脱钩,使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人群成为城镇人口。其次逐步解除户口的限制条件,消除外来人落户的限制,切实增加落户人口。第一条,要把这些能享受的条件逐项逐项享受,比如说原来没有城市人口不能念书,现在逐步变成没有城市户口念书还是可以的,只是在选择学区上有所差别,这样逐项来解除跟户口挂的太紧的各项政策,这样一步步使城市的进城人员落实下来。第二步才是开放户籍。
第二个是加强对城市土地扩张过快的管控。这方面主要有几项措施,在土地规划中,国土的政策中也做到了相应的一些工作。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用地的极限。通过这样的规划来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目前的城镇用地水平,比我们原来设想的要粗放。根据最新的土地调查结果,目前城市的用地已经超出建设部和国土部制定的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因此,目前的情况就是,局部是节约的,但是总体上城市用地是浪费的。可以通过设立城市的发展边界和有条件的建设区,来优化城市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设定城镇发展的边界,确定容许建设区,防止特大城市、大城市面积的过度扩张。同时还要划定出限制建设区,这是农业专用的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就是生态专用的区域等等,使得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
还可以通过约束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来开展增减挂钩,防止人地进一步的分离。这个就是把城市的用地和农村用地统筹考虑。建立人口土地联动的机制,以土地的联动带动人口的流动,在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条件下,增加城镇的建设用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城市集聚,防止城市扩大,人口不增加。
只有解决了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的进程才会健康发展。给大家说这些,谢谢大家。
第三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17期)
刘梦岩 马长海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人数逐步增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在对保定市大马坊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保定市大马坊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城镇化 社会保障 实证研究
案例:保定市大马坊乡征地补偿政策及保障措施
大马坊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郊,距市中心4公里,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境内交通便利,北外环路东西贯通,保二环路和向阳路北段穿过辖区。全市三年大变样的重点工程之一—电谷立交桥坐落于本乡。大马坊乡总人口17000人,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94亩。保定市xx区按照“大储备、大开发”的原则,进行土地整体征用、补偿安置等工作,为中国电谷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及三年大变样重点工程、新民居建设等工程用地提供保障。
土地征用补偿政策。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区片地价,即每亩80866元。地面附着物的赔偿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地上青苗、树木等附着物平均按每亩1.6万元进行赔付;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地上附着物,参照实际评估价值和有关赔付标准赔付。
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措施。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充分考虑了村民的生活保障、养老、工作、新民居建设等实际,制定出台了整体预征、留用安置地、养老保障和就业培训等一整套征地综合补偿安置政策。主要包括:按征地总亩数的10%,给村集体预留自主开发用地,鼓励村集体组织开发建设,所得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0.5%的比例提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整体被征地村民,按照每人每年2400元的标准由区财政给予养老补助,并随着保定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而做相应幅度的调整。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存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是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造成农民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由乡、村、组三级组织所有。但乡、村、组三者如何所有以及如何分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集体所有权”界定上的不清,使乡、村干部成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际掌控者,失地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成为补偿收益的被动接受者。对于土地征用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规定,对什么是“公共利益”却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致使在许多情况下的征地“公私不分”,产生了许多“假公济私”,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混乱状况,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征地过程中集体参与程度有限,更不用说征求农民意见了。正因为现行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更容易使得那些假借“公共利益”征地的集团与乡、村干部串通在一起,层层截留补偿资金,甚至地方政府也参与其中,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最终导致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情况下,使得自身未来工作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二是由于保障资金匮乏,致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层次低,保障能力弱。当前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甚至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采取了极低的征地费用。因此可以看出,按照土地的原用途补偿,低于市场价值,是一种“不完全补偿”,补偿标准偏低,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地方政府为给广大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承担了较大的财政支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并不乐观,无力再拿出更多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即使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多数也不愿意将更多财政资金投放于社会保障建设,而是更热衷于交通整治、城区建设等有利于美化政绩的形象工程,使得失地农民在获得补偿费不完全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低的双重作用下,在失去土地保障的前提下,没有获得应有的保障。
三是失地农民缺乏技能,而且培训效率低,失地农民往往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长期以来,农民耕种自己的土地,进行年复一年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劳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为简单,加上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掌握更多的也是有限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一旦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往往无所适从。因为通常被征土地在城镇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在该地思想比较活跃的农民早已不再从事农业或附带从事农业,已经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征不征土地对他们的生活保障不会产生多大影响;而对于在该地一直从事农业、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由于这些农民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在征地补偿政策中有“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0.5%的比例提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的规定,但在各级政府组织农民就业培训时,由于财政投入资金不足,培训范围及形式有限,难免效率低下,使得失地农民无法短期获得可谋取工作的相应技能,常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不得不处于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生活异常艰难。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议 一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使失地农民真正获得相应保障。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反映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界定不清,所有权主体虚置,土地所有权最重要的权能—土地处分权还掌控在政府名下,加上集体所有权行使程序的缺失,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土地及土地交易中应得的利益。可以探索将农村土地国有制或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建立,但依然难以避免基层政府违背国家意志损害农民利益。农村土地私有制可以排除公权干预和侵蚀,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实行较大比例的土地征用留用地政策和征地土地补偿费入股政策,使失地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和土地开发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较大比例的土地征用留用地由于土地开发发生增值,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的失地农民可以分享收益。在尊重失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全部或部分征地补偿费入股用地单位,作为股东享受经营分红,持续分红收入成为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二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改变当前按照土地的原用途补偿的办法,实行考虑未来土地增值收益和持续收益的以评估的市场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实现“完全补偿”取代“不完全补偿”,维护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广大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保障的同时,换取其他形式保障的必须资金。并且加强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失地农民能够及时、足额获得补偿资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增加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构建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在内的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失去土地后没有后顾之忧,这不仅维护了广大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会对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征用产生示范效应,更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构建政府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首先,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就业培训机制。政府牵头、多部门并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旨在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强化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就业能力的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和结构变化,组织技能培训,保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构建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培训机制。政府对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备创业条件的失地农民进行小企业创办的知识能力培训,通过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从而造就一批自主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形成培训、创业与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再次,构建城镇社区就业促进机制。根据城镇社区需要,在城镇社区和绿化、环保、卫生、交通等多个便民服务部门开发就业岗位,使部分失地农民从事非固定、临时性、季节性工作,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最后,建立就业服务机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免费就业信息,并能够使其得到免费的信息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服务。
【作者分别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河北省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和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201190,201102122】
第四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要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农民失地,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而是一系列的权利和利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当前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逐步建立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适当提高补偿标准,适度调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费管理;二是从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全面推行市场化就业,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近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就业,积极拓展劳务输出。长远目标来说,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其框架内容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和培训、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
一、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
(三)国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据
二、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状况
(二)城镇化进程中佛山三水某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状况
三、西方社会保障经验的借鉴
(一)例:德国美国英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二)对西方社会保障经验的借鉴
1、建立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2、建立个人收入调查制度。
3、建立多样的、灵活的社会福利援助项目体系
4、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5、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文化重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自近现代工业诞生后也开始了现代城镇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网被放大,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等;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等。关键词:城镇化 就业 土地 农业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和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政策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农民利益受损、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难以实现。倘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因技能的缺失而无法从事其他行业,造成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将时有发生,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有可能导致农用耕地的减少,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城镇化问题,强硬的征收土地,从而导农民生活无保障,农业发展无后盾。
2、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
农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依据法定程序,强制性地取得私人或集体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伴随着我国各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土地征用力度不断增强,必然导致原来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可靠保障,劳动场所的改变和收入来源的无处可寻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失地农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长远问题需要细细考虑,如失地后的经济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不只是农村土地变为城市土地,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转变后,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人生活水平是否能有显著变化。由于征地范围过宽,补偿严重不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没有着落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就业问题成了失地农民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需要从长计议。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
城镇化固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现实中这一过程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统一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导致我国农业压力剧增。我国人口众多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者达到8亿之多,但是城镇化发展不但减少了耕地的使用面积,还是大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失去了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率低,导致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对对农业部门产生持久而又有力的市场拉动。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各个方面而言,都必须依赖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城镇化建设滞后,使城镇市场需求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拉动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三,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能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更能促使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学会新的工作技能。但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缺乏合理布局和长远规划,致使乡镇企业如春后竹笋般发展起来,小规模重复建设不断出现,更为不利的是污染严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河流和农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但不能成为否定城镇化建设的依据。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1、农村城镇化应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耕地的使用率不高,不仅挤占了耕地,而且使大面积的耕地分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便是耕地资源的流失。要协调好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首先,应强调政府规划作用,政府应确定哪些土地土质较好应作为耕地使用,哪些土地属于城市建设使用,严格保护耕地,绝不乱批准乱规划。其次,应坚持节约用地,在节约农村宅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好每一寸多出来的土地,能形成规模的就扩大规模,能向空间发展的就向空间发展,少用地,用好每一块地。
2、农村城镇化应为农民生存找出路
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该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因技能缺失不可能直接离开农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失去土地的同时适应其他的工作方式;当地政府更应该鼓励有头脑有远见的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逐步创业,积累经验、知识和资本,创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乡镇企业,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服务;对于长久以来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应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养老保障的支持,不少农民年岁以高,无法从事其他产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的发展,为农民的生活、生存着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建设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和整体城镇居民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
3、农村城镇化应调整产业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村城镇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突出优势,培育优势产业。目前,许多城镇的产业布局与大城市发展雷同,重复产业生产,十分浪费环境资源,并且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经济应立足于当地农业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化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还可产生示范效应,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吸收外来投资,对原有技术、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三、结论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纵观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波动大,东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城镇化发展接近尾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加入,而农村城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推动城市、乡村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应当关注的着力点。目前,虽然农业、农村与农民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难题,但是不能因为有问题存在就否定城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面对问题的同时积极想出路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土地问题、农民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上应有所应对,使农村城镇化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且有正面影响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北林业大学,2004,6.[2]李红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3]韩学山,郝光前,徐峰,王康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4]鲁金萍,蒲春玲.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7).[5]寇莎.农村城镇化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5).[6]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7]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4).[8]徐永春.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9]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05,(11).[10]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5).[11]赵爱玲.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2] 张晓燕,白晓梅.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3] 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14).[14]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5]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