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篇1】
就业乃民生之本,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疫情产生以来,我中心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情况,多渠道增进就业,保障在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
1、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3月26日,**高校毕业生系统数据库中我区毕业生590名,其中192人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系统进行了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状态。对有求职意愿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指点、岗位信息、档案托管和调档咨询;
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对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对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帮助其积累经验等。截至2020年3月26日,我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报到,目前我区高校毕业生590名就业率99.47%。
2、主要做法
(1)加大力度跟踪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实名登记工作。
主要是采取“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就业指点回访,即qq+电话+村(社区)。网络为主,电话为辅,访问入户兜底。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q群共590人,其中192人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系统进行了实名登记,对已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其实际就业状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完成报到,就业率99.47%及时搜集并发布就业创业信息和相干政策,让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能第1时间了解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干政策文件。同时及时发布公务员、大学生村官、“3支1扶”大学生、农村特岗教师、事业单位公然招聘工作人员等与高校毕业生相干的招考(聘)信息,帮助、指点毕业生报名参加公然招考(聘),进1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微信及q群上咨询的问题,逐一耐心作答,并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做到精准帮扶。
(2)优化服务平台,提高对接实效。为进1步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环境,我区专门为高校毕业生建立了网上咨询方式,方便、高效、及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点、就业状态跟进、就业岗位推荐、人事档案托管等就业基础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就业支援月”和“春盛行动”等招聘会,做好宣扬与咨询工作,发放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扬材料,为大众及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搭建桥梁、提供贴心服务。
(3)突出政策宣扬,鼓励就业。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优势,全方位宣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招聘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政策知晓率,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就业创业、为故乡“代言”。同时,为进1步增进大学生就业掌握相干技能,我区积极宣扬就业技能培训政策。
(4)强化资金扶持,夯实创业支持。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我区以“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后续跟踪服务”模式为标准,把创业培训及贷款打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加油站”,对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在北海市创办小微企业并正常经营12个月以上的,给予5000元的1次性创业扶持补贴,为高校毕业生扫除资金不足这个“拦路虎”,目前我区已对1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就业补贴5000元;
同时,根据创业实际,定时进行后续创业指点跟踪服务,推动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再迈新台阶。
(5)落实见习基地,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造条
目前根据企业申报、区人社局认定并挂牌成立北海市金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已吸纳4人在见习基地见习就业。引导和鼓励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参加就业见习,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努力推动我区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主要存在问题
(1)疫情期间,虽然我区高校毕业生共590名就业率到达99.47%。但是我们去年以来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基地见习就业积极性不高。
(1)受疫情影响政策宣扬力度不够广泛,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技能培训意识不强。
4、工作建议
多方合作开辟创新就业渠道,引导企业及时加强组织网上就业招聘活动。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为了避免大范围的人员聚集,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已被暂停。在此情况下,应大力推动网上就业活动的展开,要有计划地引导更多企业单位组织更多的网上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获得岗位信息,享受网上就业服务。
【篇2】
核心观点: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就业季按下暂停键、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线上应聘模式待完善、用人单位面临人材流失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
多管齐下,拓宽毕业生前途;
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
强化政策力度,鼓励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
保就业作为“6保”之首,是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大学生就业1直是我省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给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较大影响:现场招聘活动被暂停,就业节奏被打乱;
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用工需求明显降落。为增进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央和我省份别出台《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措施》。省内高校和企业正常运行秩序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恢复,在当前就业情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下,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1、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就业季按下暂停键
春招素有“金3银4”说法,每一年3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依照目前情势,我省2020年春招工作没法如期顺利展开已成定局。近日省内高校均发布通知,疫情结束前不接受任何单位线下招聘申请,不举行任何类型现场双选会和宣讲会,2020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势更加严峻。
疫情期间,线下实习活动暂停,用人单位将部份毕业生实习安排在线上,毕业生从实习到正式签约的周期被延长。虽然部份高校第1时间推出网上签约等优化措施,但因签约、鉴证等触及各方流转,1定程度上延缓了就业签约进程。
(2)毕业生就业需求难满足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主力军,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更大。1是企业不能不通过减少外部招聘、裁员、降薪等方式减轻本身压力,面向应届大学生的新增岗位大幅缩水。2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部份岗位工资下降,未能到达毕业生预期薪酬。
(3)线上应聘模式待完善
人社部和教育部2月5日联合发文,要求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线下招聘受限,促使企业将面试改成电话或视频面试等方式。由于线上面试经验少,部份毕业生短时间内难以应对。另外,相比线下招聘,线上招聘增加了企业“挑选本钱”和毕业生“辨别本钱”,也加大了各高校“精准就业”难度,没法快速实现“精准推送、精准对接、精准匹配”。
(4)用人单位面临人材流失风险
最近几年来,我省通过实行“3大计划”、“我选湖北”计划等人材战略,省内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比例不断提高,**年省内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已超60%。目前,受疫情影响,省内用人单位仍未完全复工复产,招聘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展开,面对外省“抢人大战”,如何留住高校毕业生成为重要问题。
2、增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在现阶段如此严峻就业情势下,为引导省内高校毕业生按时毕业、顺利就业,建议从以下方面精准施策:
(1)精准帮扶,减负稳企扩就业
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首先需帮助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稳企业才能保就业。1是下降企业税收、用能、融资、用工等本钱负担,支持中小微企业尽快复工复产。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以预支款情势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下降上下游企业现金流压力和融资本钱,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进行融资。2是出台配套财政政策,从社保费用阶段性减免、就业补贴等方面进1步扩大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吸纳范围。将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生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范围扩大至我省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取消初次就业要求。
(2)多管齐下,拓宽毕业生前途
1.增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继续推动实行“西部计划”、“3支1扶”、大学生村官、新农村义务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扩大相应岗位招聘范围,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我省高校毕业生,在原有补贴基础提供额外补助,鼓励引导更多人材到基层立业。加大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力度,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用于专项招聘我省高校毕业生,努力创造更多面先应届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策划定期展开面向我省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活动。
2.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宣扬,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借力“资智回汉”项目,1是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设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引导基金,扶持范围扩大到带动大学生创业的青年创业者;
2是简化政策经办手续、优化申领工作流程,推动享受政策便利化;
3是提高贷款扶持精准性和有效性,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根据创业范围提供不同贷款额度,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困难问题;
4是全面推动税费减免,在原有补贴标准基础上,给予创业大学生更多房租、水电费等补贴。
(3)依托互联网平台,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
1是搭建我省高校毕业生“互联网+就业”特点智慧平台:开通录用、入职、在职、离职、外延5大板块;
联合企业和高校,通过网上登记建立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信息库和毕业生职业能力信息库,将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信息进行有效匹配、精准推送;
推行电子合同利用,优化线上签约流程;
建立岗位评价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反馈。
2是开放、同享线上就业精品课程和就业讲座视频,展开网络面试技能培训活动,如网上摹拟面试、线上就业指点讲座等,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买通部、省、校3级就业网络体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网络招聘活动。
(4)强化政策力度,鼓励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
1是推延毕业生应届生身份,鼓励我省企业将2020届毕业生纳入下半年秋招范围。2是提供人材安居保障,在落户、租房补贴等方面加大力度。下降高校毕业生落户门坎,解决毕业生住房困难,为在我省就业的省内高校毕业生提供住房补贴,多渠道、大力度推动人材公寓建设。
【篇3】
我的故乡**,既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又是弥漫着青春气味的“年轻”城市。而适逢春节,这座热烈繁忙的城市才会歇歇脚,褪去洪流裹挟的喧嚣,享受传统文化的静谧与滋养。
往年此时的**年味儿正浓,亲朋好友提着年货在寒冬中送去最灼热的新春祝愿,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而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使全国笼罩在阴霾下,各家各户取消了群聚活动,出入来往皆以口罩示人。**的年味儿好像没那末浓了,但**人的心却更凝聚了,齐赴千里以外的武汉,关注着白衣天使的医疗物质,耽忧着武汉人民的生存现状,时时心系着前线疫情的进展。
2020年遭受着疫情的磨难,但也完成了“中美第1阶段协议”的突破性进展,终将中国经济牢牢控制在既定轨道上安稳运行。而就业情势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窝在家里用微信与朋友同学联系感情中,提及今年就业情势更加严峻的字眼,担心“疫情下的家里蹲”现象将成为应届生就业常态。美团ceo王兴曾言,**年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1年,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1年。这不但诉说着经济下行趋势,也道出了寸步难行的就业现状。斗志昂扬的少年人在历经秋招洗礼后,哀叹找工作之不容易,从千挑万选心仪岗位,到只要公司接收就满足的心态剧变,充分显现日趋严峻的就业情势。这1现象引人沉思,能否让高校毕业生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软着陆”,最大化地满足“月亮与6便士”的两重寻求......在增进就业的大环境下,毕业生们虽然受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庇护,但他们实际的就业痛点仍待被发觉,仍需被认知。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的“6稳”要求中将“稳就业”放在首位。**年9月16日至18日,____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提到,要出台更多鼓励就业创业的措施,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为深入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在**就业的学生为例,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1次微信线上调研。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1)缺少对本身能力及职业需求的两重认知
在与**届和2020届同学的交换进程中,不难发现,就业早期的“海投”是普遍现象。“海投”显现出毕业生对本身能力和就业需求匹配上的模糊化,也流露出毕业生择业进程中的“随大流”。毕业生模糊化本身的能力与需求,乃至照搬其他同学的就业目标,进而造成他人得到面试机会,自己惨遭淘汰的焦虑心理。此时,毕业生已疏忽本身的内在需求,心态也从从众心理向攀比心理进发,阶段性恐慌与迷茫伴随产生。这是就业上的战略性怠惰,即在未认清本身就业目标下,1窝蜂式涌入秋招大军,终究造成自我否定的结果。在交换进程中,笔者发现部份同学在秋招进程中投出300余份简历,涵盖国企、外企、民企等多个公司,而终究面试通过数仅为个位数。有人会说,面试过不同的公司,了解过不同的岗位,才能做出最优的选择。但这无疑是1种内耗。每次投递几近都伴随着1次网申,每次网申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如此累加计算,花费时长达数百小时。此时,反观通过率,便发现秋招进程中存在着大量无用功,其中包括为本就不想从事的工作耗费的时间。另外,还有的同学手握多份offer,但不知如何选择,“担心做出毛病决定”,这一样没有关注本身的核心需求,也没有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联系起来。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交换进程中,朋友们遇到的普遍困惑。因此,盲目加入校招队伍,更让人担心。
(2)企业岗位需求大幅减少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交换进程中,笔者的朋友普遍认为今年就业情势比去年更加严峻。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对学校的要求上,企业更偏爱录用“211、985”和“top100”的高校毕业生。在岗位需求上,各类企业继续缩减招聘数量,可供毕业生的选择愈来愈少。而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范围再创新高,**年达834万。另外一方面,企业岗位要求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例如,有同学看过公司的岗位要求后,还是不能明确公司对人材能力的需求,不了解工作内容和分工,也不了解该岗位的发展前景和职业计划,在参加双选会,且询问过相干人力职员后,仍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另外,有些同学在终究面试进程中,仍不能取得提升空间、提升渠道、薪资待遇等核心问题的明确回答。这都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和应聘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继而从外在层面加大了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难度。对留学生而言,其承受着不了解国内就业情势和就业岗位不明晰的两重困惑,而且海外留学也致使缺少国内企业实习经历。对需要实习经历的岗位,更加大了就业难度。还有个别企业以实习后考察录用的名义,延迟对应届毕业生的录用......种种问题不1而足。
(3)高校及其他相干单位的帮助收效甚微
高校通过定期举行双选会的情势,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便利。但据笔者向同学的了解中得知,部份学校组织的双学会企业与毕业生的期望其实不契合,相当1部份学校可能“好心做了无用功”。学校通过官网发布双选会企业约请函,感兴趣的企业提交材料申请,通过学校审核后便可在约定时间参加双选会。事实上,这是“名义上的双选会”。学校仅充分斟酌到招聘企业的意愿,未了解本校学生对目标公司的喜好,因此致使部份双选会其实不受学生欢迎,而效果也可见1斑。进京落户同学向人社局打电话询问,“与前公司签订两方关系是不是影响在现单位落户”,未得到相干工作人员的明确回答,只得到回应“到时候审查不合格会通知你,但现在没法解答这个问题”。而人社局的“到时候”则是次年的5-**份。这对以应届生身份取得留京资历的毕业生来讲极具风险,极可能工作至“到时候”后,因审查不通过,致该生未能取得留京户口。
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1)面向择业的需求分析
毕业生对择业目标的迷茫,归根结柢还在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途径过于单1,内容太过片面。高校应定期组织就业指点讲座或开设就业指点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指点其对未来进行职业计划。在校招前夕,约请专业人士对毕业生进行人材测评,以科学的手段让毕业生认识到本身的潜力。还可请回往届学长学姐或工作年限更长的校友,介绍典型公司岗位特点和行业发展前景等,让象牙塔的学生们更有“择业主见”。
(2)立足岗位的信息对称
在举行大型双选会前,发布双选会参会单位名单,列出单位网址,需求岗位及其他细节信息,允许应聘学生提早询问相干信息。若有大量类似问题,hr可集中1并回答。另外,针对岗位要求和职业前景等问题,公司可在官网招聘信息中添加新板块,以流程图等多种方式直观表达,增强求职者意愿与公司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下降沟通本钱。
(3)明确痛点的精准服务
高校可在组织双选会之前,向应届毕业生发布问卷,明确毕业生的求职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向目标公司发出约请,实现精准服务。政府可在已有的信息化平台上,集约整合就业信息,增设更多分类标准,提供精细就业信息,增强企业招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精准”跟踪市场需求,让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信息与招生培养工作联动起来,构成长效的就业联动和预警机制。
【篇4】
1、全面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
(1)组织网上就业招聘会。全市教育系统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减缓之前,暂停举行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市教委将联合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部份区政府展开网上招聘,高校要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24小时365天招聘活动)作用,不断拓展网上就业岗位。
(2)凝聚就业信息服务协力。高校要及时发布毕业生学科专业及生源信息,鼓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供需对接,多渠道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充分发挥学术资源、校友资源作用,调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等,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招聘单位及岗位信息真实准确。
(3)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互联网+就业”理念,加快建设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版,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推动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各高校要积极使用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展开就业服务,已有就业平台的学校要逐渐实现与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版的互联对接。加强网上就业信息归集,各学校发布的就业招聘信息,要积极发布在天津市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要探索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招聘网站的链接与信息同享,研究利用网络为留学回国毕业生提供便捷的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做好相干就业信息服务。
(4)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点。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国家、省(市)和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同享1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和就业创业讲座视频,方便毕业生点播观看。市教委将集中择优推荐1批优秀就业指点课程,教育部将汇总发布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及就业创业网站信息,方便毕业生查阅使用。
2、拓宽毕业生就业进修渠道
(5)增进毕业生基层就业。高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3支1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有关笔试面试时间调剂等信息要及时通知学生。高校要聚力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要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6)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在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加能人才供需对接。要深入发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同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市教委要会同人社局等部门研究支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举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7)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从军参军。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____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参军大学生回信精神,配合兵役机关落实好国务院、x关于今年征军工作部署,针对毕业生群体展开精准宣扬动员和重点征集。
(8)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实际需求,积极争取本区编制、财政部门的支持,在**年公然招聘计划数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招聘的编制和岗位,广泛招聘2020届高校大学毕业生。要做好我市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保证应届毕业生有编有岗。
(9)延续推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高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时搜集发布国际组织招聘信息,组织展开专家讲座、训练营、国际交换等活动,进1步拓宽实习任职渠道。
(10)增加毕业生升学进修机会。高校要努力发掘资源潜力,综合斟酌学校学科、专业、师资、住宿等办学条件,积极申报增加硕士研究生和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为更多学生提供升学进修机会,并依照教育部和市教委要求做好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工作。
3、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101)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当前就业情势和疫情影响,高校要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引导工作。市教委已开通市级心理咨询热线,高校也要开通校级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减缓就业心理压力。
(102)强化湖北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高校要重视湖北特别是武汉生源学生就业工作,研究针对性帮扶政策,以“1对1”方式为每位湖北籍毕业生提供专门就业指点,推荐工作岗位,并调和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延体检时间、推延签约录取。同时,高校要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实行分类帮扶,逐1安排就业指点教师,以“1对1”方式推荐就业岗位,实行“1人1策”动态管理,帮助学生尽快就业。
4、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103)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情势的就业轻视,在教育系统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谢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严禁设置性别、民族等轻视性条件和院校、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5部门关于进1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关心关怀,为他们提供同等就业机会,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质量。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周密防范招聘圈套、就业讹诈、“培训贷”等不法行动,并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
(104)改革完善就业统计制度。高校要依照教育部最新的就业统计要求,做好就业统计和报送工作。高校要严格遵照就业签约工作“4不准”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逼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教育部将拜托第3方对就业信息进行核对,市教委将研究建立市级就业状态核对机制,对发现的弄虚作假情况,依法依规对相干责任人员严肃问责。
(105)健全就业状态反馈机制。高校要广泛展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线上跟踪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材培养管理部门,结合就业实际推动专业结构调剂和人材培养模式改革。
(106)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高校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就业签约时间,及时为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全市延长毕业生报到证手续办理时间至2020年9月1日。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用人单位推延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延报到、落户等时限。高校要根据市教委工作部署,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并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延续提供就业服务。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存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5、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107)强化兼顾部署。市教委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立大中专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和就业工作推动。各级教育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把增进毕业生就业摆上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推动就业创业的重大举措。要加强与人力社保、发展改革、卫生健康、公安、财政等部门的工作调和和信息沟通,共同研究制定稳定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协力增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108)强化高校责任。高校要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1项紧急的政治任务,认真落实“1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身部署,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院系领导要落实责任,进1步健全校内相干机构分工负责、协同推动、院系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要主动作为,制定增进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细化本校就业工作安排,精心组织就业活动,加强工作部署和推动。要及时掌握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确保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
【篇5】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群体。增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持。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两重叠加影响,就业情势会更加复杂和严峻。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第1,市场招聘需求降落。受疫情影响,1些中小企业效益下滑,特别是旅游服务、餐饮文娱、销售贸易等行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又终年是“招人用人大户”。由于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本钱占比较高,致使很多企业不能不减少招聘。
第2,线下招聘渠道还没有恢复正常运作。许多线下招聘渠道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运作状态,许多人力资源市场还没有开放,线下招聘会也没有如期召开。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多以线上招聘为主,求职效果不如以往。
第3,出国留学暂缓学生和留学回国毕业生加重就业总量压力。上半年,1些国家的领事馆暂停普通签证业务的受理,同时1些国家相继开始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就使得1些本来准备出国进修的高校毕业生,有可能不能顺利拿到签证,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致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加。
国家及地方出台政策措施的特点
第1,提高思想意识水平,明确重点定位。高校毕业生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之1,疫情产生以后,作为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1,政府及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位置,进行精准帮扶。
第2,内容触及面广,服务方式精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行意见》,其中第3章是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指明了方向。另外,政策在优先投资有益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政策内容触及面广且精细、精准。
第3,多部门兼顾调和,展开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发起多项行动。近期,教育部、人社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行“百日冲刺”行动,从5月份到**中旬,重点组织展开10大专项行动。
后疫情时期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情势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毕业生离校日期的到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对下1步的工作,笔者有以下思考与建议:
第1,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加强政策催促落实。时至年中,抗疫已半年,增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出台很多。后疫情时期,加强政策的催促落实是关键。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条件下,抓实抓细,对政策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另外,优惠政策的落地离不开资金保障,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就业工作表扬鼓励机制,对落实政策到位的地方给予表扬鼓励。多手段多方式提高相干政策措施的实行效力。
第2,切实加强困难帮扶,提高就业帮扶率。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中有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群体,如贫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对此,要重点落实“1对1”帮扶举措。另外,针对部份就业压力大的普通本专科院校,和“3区3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建议建立服务联系对接机制,定向投放岗位信息、职业指点等服务资源。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要做好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对接工作,展开实名服务,组织参加见习培训,提高就业帮扶率。
第3,严格审核线上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拓宽就业渠道是妥善做好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而线上招聘则成为主要渠道之1。在信息爆炸确当下,对用人单位和招聘岗位可信度的鉴别,成为线上求职毕业生的关心。建议人社、教育、工商、工信等多部门联合,严格审核线上用人单位及招聘岗位的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可信有效,坚决避免虚假招聘、传销团伙对毕业生的欺骗与危害,避免高校毕业生掉入求职圈套。
第4,据实情提早谋划,线上线下共发力。虽然疫情期间鼓励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方式进行招聘和应聘,1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线上招聘的周期较长,招聘效果还有待视察。近期,全国多个地区疫情防控趋势延续向好,各部门要提早谋划,根据各地疫情风险程度,分区域分步骤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线下招聘活动的恢复。1旦疫情消除,要迅速组织动员全国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服务机构,密集推出行业化、特点化的现场招聘活动,线上线下齐动员,共同增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对就业难原因进行探析,提出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毕
业生应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国家、学校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历来为政府和公众所瞩目。从政府的角度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是教育资源最佳的利用,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学校的角度讲,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个人而言,这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从1993年开始试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制度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并轨.毕业生分配制度也随之由原来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逐步被“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继而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概念已成为历史名词。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把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程
从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指导在共同发展中经历了从一致性到有所区别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普通成员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安置”是同义词。到60年代初,人们已认识到:学校的职业指导不能只限于择业期的安置。以金兹伯格和萨帕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创立了“帕森斯的理论”.他们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才有的一个临时性的事件,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的职业指导于60年代初期就正式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其它国家的就业指导受美国影响较大,但借鉴中也有创新。例如,195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的训令指出,学校的职业指导统一使用“出路指导”或“出路教育”:前苏联从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活动开始,就创造性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用“职业定向教育”来表达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指示,把职业定向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我国港台地区一般称为生涯指导,同时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辅导活动。[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及现状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根本不需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6年起高校开始试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学生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全部由高校派回生源所在地,由当地政府安排就业,此时,高校也没有感到就业的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
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迅速,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凡此种种举措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舆论宣传、政策法规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准备。从1999年起,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毕业生就业率定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公诸于众,要求各高等院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来调整学校的招生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就业方法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果大批量不能就业.学校就无法取信于社会,优秀的高中生也就不愿报考,生源质量不高又必将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直接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2002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人数还不到150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75万人。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对记者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也就是有30%(167.7万)的大学毕业生没
有找到工作,加上2009年全国高校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那么2009年要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778.7万大关。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
(二)社会吸纳毕业生能力减弱
从总体上来讲,就业的难易直接与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多少有关系,而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又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城镇人口增长迅猛,城镇失业率逐年递增,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工作,从而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冲击;其次,以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和吸纳者。由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较多。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下岗的人数增加,安排企业内部富余人员的任务繁忙,进而影响了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再则,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压缩了公务员数量,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减员增效”。所以,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持续减少。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
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 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 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4_。从理论上讲,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才50%左右,而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矛盾
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4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5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据调查,“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
(四)用人单位准入门坎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在接收毕业生时.已从过去的“数量型”转化为现在的“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化为“挑肥拣瘦”。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
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五)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大
1.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官本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只有到了国家党政机关.当名国家公职人员吃皇粮才算不辜负自己和家
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相当多的毕
业生是希望留在大、中型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才匮缺.各
级政府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内地、沿海招聘人才,但都很少有人主动问津。更有甚者,一些
西部地区生源也不愿意回去工作。他们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乡建设。
3.一些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种是依靠学
校,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进了大学就等于有了生活保障”,缺乏学习
动力和参加实践的自觉性,等待学校分配工作:另外一种是过分依赖父母及社会关系,缺乏进取精
神和责任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毕业,只等父母找好工作单位去上班。
4.一些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一是基础知识
掌握不扎实,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能联系实际;二是思想素质差。“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既希望事业有成,又贪求安逸,缺乏诚信,没有脚踏实地的品质。这些都是当前用人单位不愿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容易影响社会和谐。[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国家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有的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也刚刚起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市场机制调节就业的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与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等待国家和社会先解决上述问题,或者放任学生,任其自行解决,因为毕业生作为学校的终结产品,其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教学、发展等许多问题[s-。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1.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导和宏观调控的力度。教育部每年都要公布一项指导性的就业计划,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与法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擅自毁约、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和经济制裁。
2.加强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切实扩大用人单位的人事自主权。
3.建立全国统一的一流的就业信息网,定期公布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既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进行选择。
4.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
平、公开、公正竞争,通过法律手段避免不正当择业行为的出现.尽可能地为高校女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扫除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12I号。f-~-)m人单位应采取相应对策
1.用人单位要主动向毕业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
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使学生增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要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造成人才浪费。
3.为学生提供参加见习、实习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又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而弥补的机会。
(三)高等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
1.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2.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树立既有专业性,又能通用的人才观。
3.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开展就业指导与实训,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信息量多而广.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余地较大,签约率相应也较高。
(四)大学毕业生应持的就业态度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从一而终”的陈旧观念。
3.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毕业生能否掌握主动权.关键还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科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学号:
姓名:郝文静
院系全称:法学院
专业名称:法学
上课时间:周一
上课地点:
交稿日期:20124175858—10节 E105 2014年6月4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确很严峻。此外,导致当代高校毕业生这般就业现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社会及国家政府五个方面。毕业生自身因素十分突出。
关键词: 就业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现状因素自主创业 校企合作学校专业职业教育 国家政策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已十分严峻。“房奴”,“蚁族”等此类新名词已经成为了一脚刚踏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的形象代名词。
2010年数据显示,各高校自身就业率存在差异,综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又有多少人是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用人单位及各高校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现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此外,导致当代高校毕业生这般就业现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社会及国家政府五个方面,其中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尤为突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方面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门槛要求也尤为突出,然而大学生自身在校表现并未全面综合自身发展要求去适应相关能力锻炼的环境,因为大学生除了对主修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
之外,课外素质能力拓展也属于其精通的一方面。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据2007届xx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某毕业生表示,他至今仍未找到一份工作的原因是其当初高考志愿录取时被调剂到了这个他不乐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全属表面应付,一直只以大学取得毕业证为在大学四年的期待,对于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求职心理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薪”“高职”的就业思想在大部分求职者心中已根生蒂固。但没有基层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就想直奔高阶管理层,这完全违背了职场中的常规运行秩序。如此这般的行事作风更是对职场人员工作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学校专业职业教育方面
对于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诸类专业教育课程,校方的教育教学工作配合的不到位也或多或少地对高校毕业生在今后职场中的发挥有所负面影响。据xx农业大学2009届动物医学专业某同学表示,在生理解剖实验课上,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以致不能让每位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实践,所谓“熟能生巧”。然而,这种以实验为中心的科学教程缺乏了其特有的内在教学方法,传统的说教式讲学并不会真正让学生亲身体味到学生所修专业与今后职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毕竟,理论不能完全覆盖实践,更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
(三)国家政策方面
国家政策方面对大学毕业生有着密切关系,就当前律师行业的“律师京籍调整实施方案”,教师职业待遇的稳步提高及2009年全国兽医职业资格认证等国家规定,该类制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着大学毕业生这一批求职者尽早踏上职业道路,并协调各行业的发展模式,优化国家大学生就业结构。
二、调查解决措施
(一)树立学生就业全局观念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学好基本专业知识,针对专业与自身兴趣多参与与此有关的课外活动,深入挖掘自我潜能,以至适应各企业的高门槛需要;不求做到专业对口就业,但须以自我选择的责任为主,与兴趣对口,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角色;脚踏实地,夯实基础,落实基层工作,从社会的基层工作中汲取职业经验,坚持正确的从职理念,以工作责任为第一就业要义。
(二)建立学校多元教学模式
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三赢”发展模式来强化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面发展。大力投入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力发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积极配合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教学介绍工作,采用“多模式”“多角度”的教育教学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制定国家就业鼓励政策
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协调求职者与公司各方面的关系,并以“优民、惠民”的职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者予以定义,鼓励
大学生自主创业,健康就业,例如适当提高某职业领域的工作待遇等。通过详细数据的参考及分析,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确很严峻,这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当前的时代竞争激烈,想要将“房奴”“蚁族”等成为历史,靠的始终是我们大学生自己,不仅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具有承诺性的责任,让自己踏上职场,分享在工作中付出与收获的喜悦。
总而言之,无论在大学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今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在求职路上遇到了多大的麻烦,只要有所付出,你总会有所收获的,更何况,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难题始终是要靠自己解决的,因为同时也意寓着一种责任。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社会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近几年一直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的介绍,就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应届毕业生占80%,往届毕业生为20%,其中男生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35%,女生所占比例为65%。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根据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往年大学生需求量下降了22%,供应量则上升了22%。具体表现为:2010年大学生的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将由去年的214.1万个岗位下降至166.5万个,降幅达到了22%。同时,今年整个中国内地共有48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22%。由此可见,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 2009年更为严峻。另根据2010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举办的针对6000多名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
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从中似乎预示着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上述统计和调研的数据可能只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就业层面的预估,因为各个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形势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将此作为标准而只能是对现存状况分析的参考,并且作为重要统计数据的一次就业率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因此“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虽然耸人听闻,但是从一定层面上客观地反映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艰巨性。
要解决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综合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种种现象和凸显的问题,并针对此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和合理、辨正的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期望薪资偏高
收入水平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今年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的月工资综合指导价位,最高档5727元,中间档1872元,最低档1145元,即大部分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月均工资不足2000元。而调查中八成以上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
(二)大部分人钟情机关外企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3.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1.1%。有高达六成多的被调查者即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
(三)大学生求职过度依赖大城市
大城市,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有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完备的硬件环境,集中了许多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因此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相对的生活成本高昂,竞争异常激烈,有限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同不断增长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大城市依旧情有独衷,容易在求职过程中患上“大城市依赖症”,出现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二线城市用人岗位。
四、采取的建议与意见
(一)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搭建课程的大类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
(二)政府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因该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并切实地落实,建立合理的大学生低保体制,各职业介绍所要为待业大学生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另外,整个社会要积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企业单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就业竞争中的“裙带关系”、“人情纽带”、“学府偏好”和性别歧视,以公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应
聘者。与此同时,社会媒体的报道要负责和理性,大众认识要清醒全面。如此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三)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涉世不深、历练不够,自主创业易受挫折。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参与高校毕业生定向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采取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用人单位应善于成为伯乐,科学用人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规范招聘流程。
(五)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能力,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培养自
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总结
以上是我本人在暑假中通过调查研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肤浅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在完成这个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充分的锻炼了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其次,也是最令我难忘的是我深刻得认识到了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正确地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同时,针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地处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0年8月5日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次调查的主要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改变做系统的调查,以便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为以后就业工作好准备,在暑假期间,我们通过就大学生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作了相关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1年7月-8月
三、调查对象:
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
五、调查总结:
(一)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女生就业难度大于男生: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在岗人数与待业人数的比例高于女生,可见女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
2.理工类签约情况好于文科类:
根据调查结果,理工类毕业生以工作人数比例为35%,在岗实习的比例为38%,而文科类学生的工作及实习分别只有24%、12%,都明显低于理工类学生。
3.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个工作: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在岗工作人员当前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的为22%,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为34%,没有任何关联的为42%。
4.实践经历、“干部”经历可以增加就业几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期间参加过实践实习的毕业生工作率为40%,无实践、实习经历的学生工作仅有12%;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工作率为36%,未当过干部的学生工作率只有24%。
5.多数学生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肯放下身段去从事底薪职业,高强度工作的人数为22%,是工作情况而定的为64%,不肯从事底薪职业的大学生为14%。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在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
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
2.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经验与阅历都有所欠缺,导致一些高新工作岗位无法胜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存在着用人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只要那些有打工经历的待业大学生。(某开公司的亲戚说的)
4.扎堆现象: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热计算机,土木工程等,而且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可是,当大多数的人都报考这些专业的时候,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5.地区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地区扎堆现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人们认为既然是发达地区,就业岗位自然就多,因此纷纷到这些地方就业。但是人一多,可供企业选择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6.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如性别,就调查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就业率低6、4%;还有城乡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题目,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进步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很多部分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重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
2.全面进步个人素质,进步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进步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进步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进步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十分为重要,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往、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业观。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认
真看待自己的能力,正确面对就业形势。
六、结束语:
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需要历练,也需要挫折,目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让大学生的头脑清醒,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变只是提供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将就业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强专项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