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
阳西县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2019-2022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彻底打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通道,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我县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广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2018-2022 年)>的通知》(粤商务建字〔2019〕2号)和县委、县政府对乡村振兴计划的工作部署,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
我县农村物流 发展 基础
1.农村物流产业基础发展良好。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例较大。近年来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致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8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88.97 亿元,增长 2.5%。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全县粮食播种面积 34.57 万亩,总产量 12.81 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 30.98 万亩,总产 11.92 万吨;薯类种植面积1.29 万亩,总产 1.3 万吨;大豆种植面积 0.77 万亩,总产
0.17 万吨;玉米种植面积 1.53 万亩,总产 0.46 万吨。全年落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2.46 万亩。其中,蔬菜 15.63 万亩,总产 18.87 万吨;西瓜 3.08 万亩,总产 4.68 万吨;花生 3.41万亩,总产 0.5 万吨;甘蔗 0.34 万亩,总产 0.93 万吨。上洋西瓜、织贡蒲牌尖椒、溪头五彩番薯、东水山茶、上洋玉荷苞荔枝、儒洞妃子笑荔枝种植基地成绩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县肉猪存栏 19.96 万头,出栏肉猪 44.48 万头,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33%、4.77%;牛存栏 2.42 万头,出栏肉用牛1.65 万头,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72%、4.45%;家禽年末存栏 208.62 万只,出栏家禽 753.36 万只,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51%、4.58%;累计肉类总产量 4.7 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 4.43%。全年渔业总产量达 48.50 万吨,同比增长 0.76%,占全市渔业总产量 41%(全市 2018 年渔业总产量 119.16 万吨),总产值 47.66 亿元,同比增长 0.26%。我县农产品大部分以供应本地市场为主,特别是粮油产品基本在本地销售,外销量较大的农产品有水果、蔬菜、苗木、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其中水果、蔬菜、苗木、畜牧产品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农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2018 年我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5 万元,增长 9.7%。全县丰富的农产品产量、47.4 万常住人口的农副产品需求、宽广的供应外销市场渠道、持续提升的农村消费能力为农村物流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地方公路通
车总里程达到 1760.28 公里(其中县交通运输局 1631.88 公里,公路局 128.40 公里)。其中国道 1 条 50.6 公里(公路局);省道 2 条共 77.84 公里(公路局);县道 11 条共 184.78公里;乡道及以下公路 1397 条共 1447.10 公里。截至 2018年底,阳西客运站共 11 个,其中一级客运站 1 个,程村、塘口、儒洞、沙扒、上洋镇各 1 个,新圩 3 个、溪头 2 个。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农村客货运网络。江湛铁路顺利建成通车,阳西阔步迈入“高快速铁路时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宽带光网城市”建设,4G 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3.农村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8 年,全县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 8.4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3%。全县拥有冷冻企业11 家,冷链仓储 7.39 万平方米,冷库容量 6.55 万吨,冷链水车 180 辆。在县城设有网点的物流公司有顺丰快递、圆通、申通、邮政、中通、韵达、德邦以及农村客运班车,在我县部分镇或少量村设有物流网点的仅有邮政的邮乐购和阿里巴巴的天猫优品服务站。农村地区传统的邮政物流、商贸物流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共同构建了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体系。
4.农产品物流集散地条件较好。我县共有大小农贸市场27 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年交易额超过 1 亿元有 2 个。交易品种主要有水产品、家禽、蔬菜、日杂、肉制品等,交易方式以现货贸易为主,商品主要来源本土。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达 5.64 万平方米,有档口 2880 个,提供了近
-4-万个就业岗位,发挥着物流集散的重要作用。
5.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蓬勃发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增多,市场流通新业态发展迅速。从销售渠道看,除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销售网点外,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迅速。2018 年,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形成从农产品种植与采摘、分拣和加工、仓储至配送的科学、高效生产流程,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用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实现了“产销直达”,全县设立农村淘宝店达 20 多家、邮乐购 45 家。2018年 12 月 26 日我县获得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授予“兴农扶贫阳西县品牌站”的称号,是全省获取授予该称号 10 个品牌站之一,也是阳江市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县。
6.农村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大大提升了农村物流发展质量和水平。目前获评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 13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20 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3 家,市级示范社 7 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10 家,红心鸭蛋、吊桩养蚝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集成生产模式,集合分散的农户产能,开展标准化生产,统一包销并进行规模化运输,农民创收保收取得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物流成本过高和网络渠道不畅问题。
7.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了物流效率。信息技术逐步运用于农村物流。2018 年,冷链企业 9 间,冷链物流信息化助推
全程冷链不断发展,不仅满足了农产品的保鲜需求,还降低了损耗率。通过运用物联网及卫星定位技术,实现了农资流通的在线监控,实现物流车辆即时定位、补货配货电子化等。全县标准化托盘逐步推广,车货匹配平台等智慧物流技术加速运用,活鲜运输技术扩展应用,预包装冷却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产品损腐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二)发 展瓶颈。
1.部分地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不少农村地区无法满足大型物流车辆通车要求,山区网络及移动手机信号不稳定,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础设施与自身需求不相匹配,快速及物流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共用型农村仓储设施缺乏,共享共用物流体系非常薄弱;单个农村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没有财力建设仓储设备,造成大量农产品在上市时“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缺乏集合快递、邮政、商超、便利店、物业管理等一体的商贸驿站,造成车辆载货率不高。
2.农村物流成本较高。我县农村多丘陵,农业种植分散和农村人口低密度分布,导致农产品运输和物资配送成本上升;农产品保鲜期短、运输要求高、价值低、重量大的特性,加大了运输困难,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严重制约农村物流发展。
3.农村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由于缺乏物流信息平台、车货匹配平台等信息手段支持,农村物流企业多数以
线下揽货方式为主,物流供需无法有效对接;规模小而散,托盘、笼车等专业物流设施应用不足,包装、装卸、分拣等作业流程尚未标准化,削弱了物流运行效率;普遍仅限于提供简单的运输服务,不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跟踪调配、物流信息查询、智能化配送等,经营模式低端粗放,无法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一些大型农产品流通中心交易模式仍较传统,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产品集散能力不强,市场辐射范围较窄。农村小规模生产模式下品种选育、施肥施药、采摘分拣、包装标识等缺乏标准,难以达到农产品标准化流通要求。
4.多头管理缺乏整合。长期以来,我县物流业存在“多头参与、条块分割”的情况。发改、交通运输、商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供销、邮政等部门职能与农村物流业务均相关,部门间既存在职责交叉又存在信息壁垒,每个部门均有涉农资金和政策,但资源分散,存在整合不够、效率不高的问题。现有农村物流节点由各快递、物流企业根据业务需要自发布局,都往经济繁荣人口密度高的镇村设点,偏远村庄物流网点则几乎空白,影响了农村物流统筹规划和科学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 2022 年,初步建成与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相匹配,布局合理、高效畅通、特色突出、管理现代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推动构建完备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依托各镇特色农产品,盘活、新建一批农村物流重要节点。谋划新建设项目,吸收国际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国内外农副产品展示展销、冷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延伸上下游产业,推进“三个集中”(集中生产、集中物流、集中采购),促进“三化联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每个镇至少建设 1 个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每个村统一建成标准化的“商贸驿站”物流服务点。
——推动农村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提高。大力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将农产品预冷保鲜比例提升至 30%,农产品物流费用占 GDP 的比重下降 10%左右,推动农产品损耗率下降。
——推动农村物流经营主体运营规模化。推动各类物流主体上下游拓展经营能力提升,初步形成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好、竞争力强的农村物流企业。
——推动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支持农村物流信息化平台发展,推动实现车货有效匹配。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构建以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为支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布局。县城内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或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建设或升级改造县级农村物流中心,整合县级商贸流通市场、干线物流、快递物流、农资配送等资源,强化县域农村
物资下行配送和农副产品上行的物流服务能力。乡镇以商超、邮政、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客运站点、快递集聚点等为依托,设立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整合乡镇快递收发、农村电子商务、农资代购、农产品代销等资源,打造上接县、下联村的中间物流节点,支撑农村各类物资的中转仓储和分拨配送。行政村以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邮政及供销服务点、便利店、客运站点等为依托,建设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推动行政村实现各类物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同步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应急物流体系。开展农村物流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专栏 1
农村物流网络布局 县级农村物流中心:县域与外部区域之间物流交换的枢纽节点,作为县域范围内物资集聚和物流组织的中心。
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上接县、下联村的中间节点,承担区域内物流组织与管理,支撑农村物流各类物资的中转仓储和分拨配送。
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中的基层网点,处于节点体系的末端,实现农村末端物流的集聚与配送。
(二)
加强农产品重要流通节点建设。依托全县农业发 展布局和主要干道、航线等,改造或新建一批布局合理、业态丰富、梯次优化、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物流园区(集散中心),形成枢纽型与区域性物流园区梯度分布的格局。
专栏 2
农产品重要流通节点布局
1.加快推进粤西农海港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完善物流体系和相关配套设施。
2.依托物流园区、农批、农贸市场等配送需求集中场所,整合零担长途干线运输“落地配”与城市配送资源,发展面向机关单位、工商企业、学校医院等消费团体的集中配送。
3.扩大零售终端网络,发展面向连锁超市、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门店的统一配送。加强商贸、快递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协作。
(三)提升冷链物流发展质量。优化全县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改善冷链运输车辆装备配置,推广具有多温区功能的冷链运输车辆以及移动式冷柜、便携式冷藏箱等末端冷链设备,发展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推动农产品保鲜技术与蓄冷装备的推广普及,鼓励建设低耗节能型冷库,提高农产品预冷、保鲜加工与包装技术水平。扶持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对冷链运力明显不足的农产品主产区扶持。
(四)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创新。鼓励探索农商互联模式,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通过土地流转、需求引导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公司+合作社+农
户”“公司+基地”等模式发展,开展标准化精准化生产;探索产销对接模式,推动随机松散的买卖关系转变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整合村级各类服务站点,推动物流服务和农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益农服务站等功能融合,保障物流末端的可持续经营。探索定时定点定线配送模式,鼓励大型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企业与本地中小商贸流通、物流企业进行商业合作,整合线路网点,实现定时、定点、定线统一配送。
(五)
支持农村物流信息化应用推广。鼓励农村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推广使用。依托导航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农村零散物流需求和各路运力资源的快速匹配;完善平台功能,解决产销和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问题。鼓励物流公司改造升级,采用信息手段进行智慧管理,利用射频技术、GPS 等实现货物跟踪调配、车辆定位调度、物流信息汇总查询等;逐步推动机器人、无人机等实现智能化操作;设置产品二维码,推动主要农产品的溯源。
(六)
强化农村物流标准化工作。加强物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覆盖农产品种养加工、检测分级、包装运输等各环节。推动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以托盘标准化及规范化运营为基础,推动运输车辆、叉车、货架、月台、车厢等设施设备标准化;推动物流作业标准化,涵盖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作业、仓储等环节;推动物流信息标准化,推广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商品条码体系,推动商品条码、箱码、托盘条码、物流单元编码、物流节点编码关联衔
接。推动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标准研发建设,统一技术接口标准,鼓励平台间开展联盟合作,实现可公开信息的共享互联互通。制订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规范,推动网点建设和运营标准化。
(七)推进农村物流与 电子商务 扶贫联动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镇、村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发挥电子商务聚单能力,整合碎片化产品需求和物流需求,加强与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及专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开辟阳西特色馆、县域特色馆和一镇一品特色馆。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工作。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柜和扶贫频道,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开拓直接对接渠道。探索对贫困村农村物流的合理扶持模式。
(八)打造一批农村物流品牌。推进品牌强农,提升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打造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突出、企业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安全优质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开展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及产销对接。支持物流企业集约发展、做大做强,成为网络化、规模化的品牌公司。
(九)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延长保鲜期、改变运输状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物流骨干企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流通、研发、-12-
示范、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村物流产业基地。鼓励具有冷冻及加工条件的公司出租设备,发展社会化加工及冷储服务,支持农产品就地深加工。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合理部署“中央大厨房”,支撑农产品产后规模化分级、加工、包装、营销等。
(十)推广农超对接模式。鼓励连锁超市发展地方采购,将本地农特产通过地采系统进入全国销售网络;在县内主要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商贸集聚地设置农产品展示交易场所,开展宣传推介,为农产品进城提供实体流通渠道。
四、重点工程 (一)
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粤西农海港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完善物流体系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集农产品交易、加工仓储、分拣包装、物流配送、价格信息发布、认证检测、电子结算、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仓储配送中心、价格指数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园区,强化本区加工仓储、冷藏冷冻、分拨配送等服务功能。
(二)
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优化冷链物流空间布局,结合农产品优势产区,依托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重点打造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依托本地的水产品加工养殖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冷藏设施和装备,完善水产品超低温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建立从生产运输、分割包装到市场消费全过程冷链物流网络;围绕农贸市场,改善升级冷链冷
藏设施,建设一批冷链储运中心。探索冷链基础设施政企“共建”模式。鼓励跨区域共建农产品流通节点,提供公共冷链设施。在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建设公共性初加工和包装设施,连接第三方物流,完善产地收储加工-冷链运输-销区冷储配送-冷藏销售冷链流通渠道。
(三)农村 电 子商务 建设工程。加强与知名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积极推动本地特色产品成为“网红品”。探索农商互联新模式,推动贫困地区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设立扶贫频道,推动特色产品丰富县域设立特色馆。加强拳头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举办“西瓜节”、“荔枝节”、“番薯节”、“美食节”等活动,集中宣传和销售农产品。加强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开展人才培训、创业孵化、品牌建设、网络推广、金融支持,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集聚。
(四)乡村“ 商贸 驿站”建设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市场运作、多业融合”发展原则,探索建设村级“幸福驿站”。整合乡村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助农服务中心、村邮政、便利店等,实行“多站合一、多点合一”,融合快递收发、代销代购、水电费代收、信息服务等多重便民服务功能,建立村级快递物流收发服务点和综合便民服务点,统一加挂“商贸驿站”标牌,实现“三规范”“四统一”,即建设规范、服务规范、管理规范,装修式样统一、设施设备统一、服务范围
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依托本地较成熟的物流体系,探索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车”服务,直抵终端“幸福驿站”,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五)
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建设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农村物流供需信息发布、撮合物流交易、物流资源调配、物流跟踪、信用评价、数据分析、宣传推广等功能。推动整合邮政车辆、客货班车、农资配送、农超商贸配送、电子商务配送、快递物流以及社会零散车辆运力资源,与农村各种零散物流需求快速撮合,实现规模化运输,提升物流效率。推动平台技术接口标准、操作流程及服务规范进一步统一,实现可公开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农村物流信息资源的汇总。
(六)
农村物流标准化工程。制订农村物流配送服务规范,明确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实现“五个标准化”建设运作,即网络节点建设标准化、运输设施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包装标准化、品牌标准化。村级物流服务点重点打造统一标识的乡村“商贸驿站”。选择有条件的镇进行农村物流标准化示范建设,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由点到面、全面推进”方式逐步开展。
(七)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管理现代化、服务水平高、示范作用强的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制订县级农村物流龙头企业评定标准。支持农村
物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农村物流行业标准。支持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环保技术和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
五、保障措施(一)强化农村物流工作协调管理。加强各部门物流职能的统筹整合,理顺农村物流发展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建立由商务、发改、交通运输、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供销、邮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物流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农村物流相关规划制定、物流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运用等方面工作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大物流”概念。
(二)加强 农村物流发展政策 保障。将农村物流建设发展纳入县域、村庄建设规划。支持符合规划要求的产地预冷库、农产品物流园区及基地等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工业旧厂房、仓库等土地用于农村物流服务;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强农村“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至村、组的客货车通车条件;加强重点农产品主产区公路改扩建,在物流综合服务点规划充电桩,便利小型电动货车行驶。继续提升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建设水平。落实农村物流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规范道路、水路运输收费项目,合理减少抽检次数;放宽农产品配送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研究制定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梯度优惠措施,推动田头冷库用电与农业生产用电同价。
(三)加强资金引导 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改造、组织模式创新、试点示范等,以补贴、贴息、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引导和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
(四)
推进 农村物流统计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调查制度,明确统计口径,科学设计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农村商贸物流指标体系,做好定期发布。支持社会化平台和企业建立农村物流大数据中心,推动建立阳西农村物流数据共享机制,加强监测,为全省农村物流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五)加强农村物流人才保障 。将农村物流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纳入“实施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根据相应条件享受“上岗退费”和高级职称专才财政奖励等待遇。鼓励企业与本科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职业培训场所等联合培养物流人才,基本实现农村物流从业人员全员培训。推动开设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联合研究机构、高校、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打造农村物流省级智库,开展农村物流专题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农村物流企业提供培训和业务指导。
(六)加强组织实施。由县工信局牵头负责本发展规划的组织落实,各镇政府、各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推进实施。县工信局要加强对本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
分析、指导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本发展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有关落实情况及时报告县政府。
第二篇:物流专业发展规划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系长期以来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及专业方向,并于2005年获得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从2005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熟悉国内外生产、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能在国家省市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外贸公司、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和相关的运输、仓储、物流管理等工作,或在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人;教师中30岁以上4人,其余年龄都在30岁以下。主讲教师90%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上课率100%,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有: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物流案例等。教材均选用国内外最新权威教科书,注重紧跟国际物流管理发展前沿。
2、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
面对我国物流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着众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形成了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物流业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既要培养企业物流人才,如满足生产企业物流、零售行业物流的采购、管理和作业人才;又要培养物流企业人才,如适应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等业务的管理人才。
从企业用人的信息反馈中,也暴露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浓重的传统物流特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缺乏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现代物流所需要的专业性、技能性人才。同样,物流教育的师资、教材、案例、实验设施的缺乏,也是制约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2)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我校申报并获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2005年,唯有“先谋而后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把握中,寻求动态的最佳匹配和专业的持续竞争力。
3、物流管理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专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来发展迅速,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影响力逐步扩大;但与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定位缺乏特色和创新性
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原有的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和普通,与其他高校定位雷同化,缺少专业服务市场区域和影响力定位。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
(2)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师资力量不强,在全国和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不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尚未形成。
(3)学术水平较低,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承担和参与的各级课题较少,年人均发表专业论文数不到1篇,且分布不均匀。物流管理专业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
(4)课程和教材建设才刚刚起步
虽有数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本专业、全院乃至全校讲授,反响较好;但本专业还没有优秀课程,而且还有部分专业新开课程的效果有待未来两年教学实践的检验。课程讲授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尚需进一步提高。教改课题还未获得立项。还没有出版自编或自译的专业教材。
(5)实践教学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要求
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专门的实验课程外,还有许多专业课程离开了实验和实习就无法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效果。但我校综合物流实验室建设仍处在论证、申请和等待审批阶段。固定的实习基地尚未建立。
以上问题在专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认真考虑和应对。
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1、市场影响力定位
立足广东创先进;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面向全国,大力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2、特色定位
整合协调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贸易经济等专业的优势资源,突出本专业的交叉性和复合性;专业特色发展方向为轻工业物流与合作物流、中等城市及县域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行业分析及战略规划等。
三、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达到重点专业的水平
(1)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引进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专家作为本专业兼职教授,定期举行学术讲座。
(2)大力支持教师的进修和深造。未来本专业力争每位教师进修、实践、访问研究半年到一年。
到2013,力争本专业在教师数量、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达到重点专业的水平。教师总数达到14人左右,师生比例合适;教授、副教授5~6人;具有硕士学位比例≥80%,院级以上重点培养教师2~3人。
2、大力改善教学条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实验室,建立固定校外实习基地5~10个。基本满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的需要;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开出率达80%,综合性实验开出数占总实验数的比率≥20%,实验
室对学生的开放率≥20%。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使教学集视、听等众多知觉于一体,努力探索活泼、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到目前,本专业90%的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
3、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授课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的同时,稳定教师与课程的长期战略定位,实行老教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着力培养和保持名优课程。到2013年力争拥有校级精品课程或优秀课程1~2门;编著或译著公开出版教材3部;专业必修课程选用省部级或面向21世纪教材比例≥70%。
4、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教研与科研成果产出率大幅提高 培养和形成稳定的科研学术团队,凝练出本专业的特色学术研究方向,初步设定为轻工业产品物流与合作物流、中等城市及县域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行业分析及战略规划等。积极探索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政府部门从事实践调研,形成产、学有机结合的机制。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和影响力为目标,积极承揽和参与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和咨询项目。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每年至少请1名校外本专业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合作,每年至少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5、完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使专业发展逐步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制定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倡教学研究资源和成果共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物流管理专业档案库、图书资料库、数据库;到2013年,专业藏书将达到500册以上,建成网上运行的多媒体资源库(软件库、素材库、案例库、课件库等)。
以上内容为近期(2—3年)规划,在学院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
管理系
二011年九月十五
第三篇:农村发展规划
农村发展规划考试重点
一、重点概念
1、农村
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由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组成,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实体,是社会的基层部分。主要是县以下的乡(镇)、村两个层次。
2、城镇
指人口比较集中、工商业比较发达、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包括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设镇建制的镇。
3、中心村
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的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
4、农村发展战略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道路选择和目标设定,即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农村的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5、农村经济结构
指农村各个经济部门、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农村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6、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7、村镇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乡镇政府的管辖范围)内,以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乡(镇)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对区域内的集镇、村庄和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安排。
8、村镇建设规划
是指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一个村庄或集镇内部的 各项建设及其用地进行合理布局的具体安排。也可以称为村镇居民点内部规划。
9、区域环境规划
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0、农村发展规划
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11、旅游规划
是针对一定区域的实际而制定的未来旅游发展优化方案和实施要求。
12、旅游地域系统
指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要素综合体——目的地、客源地、中间环节各要素及围绕着旅游者行为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
13、农村产业结构
指一定时期的区域内农村各项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构成状况和相互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14、环境容量
指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阈限,通常以区域环境目标值为衡量标准。该值是国家按环境功能区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15、村镇性质
指村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组织生产、生活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6、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现在或将来)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项目。
17、村镇经济联系半径
是村镇在组织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地区范围。
18、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19、污染源
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
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2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可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3、村镇体系
指乡(镇)域范围内,以集镇为中心,由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居民点按一定的层次、功能、空间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24、风玫瑰
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 ,故名“风玫瑰”。
25、村镇建设规划区
指村庄、集镇建成区和因村庄、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一般应是一条封闭曲线所包围的区域。
26、楔形绿地
指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于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提高生态质量。
27、联排式
指多户住宅以山墙横向连接(最少四户以上)即为联排式。每户住宅前、后二面开敞。
28、道路红线宽度
通常是指道路横断面中各组成部分用地宽度的总和。包括车行道宽度,行道树宽度,道路边沟宽度,人行道宽度。
二、重要知识要点
1、农村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答:含义:
(1)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2)有一定的行政归属关系;
(3)有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主要特征:
(1)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为基础;
(2)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3)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
2、什么是农村发展战略重点?如何选择农村发展战略重点?
答:战略重点指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或目前发展还比较薄弱而需要加强的部门、行业、环节。
选择依据:(1)根据地区优势 :包括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条件,地区优势可划分为主要优势和次要优势;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区位优势和非区位优势;组合优势和非组合优势。(2)根据不利条件;(3)综合评价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简述农村发展规划中综合平衡工作涉及的内容及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
答:综合平衡工作涉及的内容:(1)正确安排农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2)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
工作步骤:(1)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2)预测发展需求;(3)综合平衡.4、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5、简述公共建筑的基本项目?
行政管理类 教育机构类 文体科技类 医疗保健类 商业金融类 集贸设施类
6、简述村庄建设类型的划分?
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
(1)改造扩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
(2)保护型村庄
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3)新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或者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新建村庄从选址上要立足于提高避灾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7、简述村镇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的研究对象?
答:(1)村镇总体规划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村庄或城镇,而是把一个更大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村庄和集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通盘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村镇规划,是基于乡镇行政管辖范围而言的(乡域或镇域)。
(2)村镇建设规划是以具体的集镇与村庄为研究对象,也可以称为村镇居民点内部的规划。
8、简述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答:战略、规划、计划是一种内在密切相关的延伸关系,是一种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战略是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指导方针,规划和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中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安排,是战略的延伸。
从战略、规划和计划研究的思维过程的分析来看:战略的研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规划、计划都是在发展战略约束下进行的,不论规划和计划如何概略,其抽象程度必然低于战略,其研究的思维过程是在战略指导下,从抽象向具体返回。
从决策层面来说:战略的制定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最高层次的决策,规划和计划则是遵从这一决策的低一层次的决策;若将三者构成一个等级层次,则战略处于最高层次,规划处于亚级层次,计划则在最低层次。9.农村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哪些手段?
答:(1)经济手段。采用有差别的财政、金融、价格、工资等政策,借以改变某些农村地域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扶植或限制某些产业或企业集团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发展,贯彻农村发展规划,从而影响未来农村的发展;(2)法律手段。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干预和确保农村发展规划的贯彻和实施;(3)行政干预。通过直接投资、强制性管制等,直接影响各农村地区及农业部门内企业的发展,推动原有布局的分化与新规划布局的形成等。
10、简述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适宜的农业生产结构;②增加和保护区域内物种; ③促进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④做好乡镇工业与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地农作物的污染;⑤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健全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
11、简述旅游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答:第一,旅游开发是将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并为消费提供条件的过程;第二,旅游发展是指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系统内外的变化与演进,包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消费的扩大及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化,良性、恶性,可持续、不可持续。第三,开发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为了推动旅游发展,因此开发必须重视消费;旅游产品开发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支持,因此开发必须重视旅游发展背景和发展条件。
12、简述中国农村发展的内涵。
答: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
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
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
13、简述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一个发展目标 • • 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2)进行两个基本分析 • • • 1)旅游市场分析
外层内容:对客源市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分析与预测。
内层内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使潜在的客源市场变成真实的客源市场。
• • • 2)旅游资源分析
外层内容:各类旅游资源现状的调查、评价。
内层内容: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进行综合功能配套,构建空间网络,布局重点开发地段。• • •(3)做好三个发展板块的规划设计
1)前位板块:指旅游吸引物,即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
2)中间板块:指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设施和服务。• • • 3)后位板块:指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4)构建一个支撑体系
上述三个板块的规划方案能否有效的实施,有赖于规划的管理和支持保障措施的落实,需要提供相应政策保障的支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力资源;投资金融;社区支持;科技保障等。
14、简述村镇绿化系统的网状布局形式?
答:指沿村镇中的河、溪,不同功能分区的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组成线型带状绿地,在村镇中均匀分布呈网状,构成连续的网状绿化系统,使村镇中形成较完整的步行系统。
15、如何对农村产业不同层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答:(1)在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上,要在农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并注意解决其内部结构问题;(2)在大农业内部结构层次上,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3)在种植业结构层次上,要按照市场需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4)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与乡镇建设同步进行;(5)加强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16、如何确定村镇的规模?
答:村镇规模包括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首先:人口规模的确定,包括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和人口规模分级。其次:用地规模的确定,包括村镇用地的分类;根据影响村镇用地的影响因素来确定;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村镇用地规模的估算和用地平衡分析。
17、简述村镇用地分类?
答:村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9大类,28小类。
18、简述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2)、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3)、环境功能区划;(4)、污染控制规划;(5)、生态规划;
(6)、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19、简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1)规定用地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宜建设、不适宜建设、有条件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要求;(4)支路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工程管线走向、管径、用地界限;
20、简述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与土地用途分区的区别与联系。
答:(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保持县、乡、村的行政界限的完整性,将土地进行的分区;是高层次的土地规划,其作用是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从宏观上控制区域的土地利用。(2)土地用途分区是依据土地的基本(主导)用途和土地保护、利用、开发与整治措施的不同所作的分区。在一个用地区内,一般以土地的主导用途为主,允许有少量零星的其他非主导用途的用地类型出现。
2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供给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2、简述如何利用人口递推法预测总人口?
答:递推法的核心是将农村区域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有关的参数,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现状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23、简述旅游与游憩的概念差异?
答:旅游与游憩的概念有交差,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游憩在闲暇时间,旅游不一定在闲暇时间;
(2)游憩可以有消费,也可以不消费,但旅游是消费活动;(3)游憩可以不离开居住地,但旅游一定是在异地。
24、简述旅游的“三体说”与“六要素说”?
答:(1)三体说: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媒体--旅游中介要素。(2)六要素说:吃、住、行、游、娱、购。
25、简述村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进一步定位村镇的性质;
(2)具体分析和确立村镇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范围;
(3)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功能组织。确定村镇中居民点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道路及绿化用地等项技术经济指标;
(4)对村镇内部道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和村镇对外交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5)规划各项管线工程设施,并对村镇用地进行竖向规划设计;(6)安排建设顺序及其规模等的建设计划,做出投资概算;(7)制定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建设措施;
26、简述村镇用地布局的核心问题?
答:(1)村镇用地布局的核心是村镇用地的功能组织,即按村镇内部各项用地使用功能的要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把村镇内部各项用地有机组合在一起,使村镇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2)村镇用地布局考虑居民的生活、居住、游憩与交通等四方面活动要求,并考虑其相互关系而加以组织村镇用地布局。
27、村镇用地布局方案比较?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的比较;
规划年限
用地布局结构的比较; 占地、迁民情况的比较; 近期造价和总投资。
28、请结合某一具体农业园区,谈谈如何进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答:建设农业园区,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抓好关键环节,编制配套的规划方案。关键环节包括:规划设计、技术实施和经营管理。
规划方案包括:控制性规划方案与图件、详细规划方案与图件、工程施工方案与图件(1)控制性规划是对园区的功能设置、项目构成与布局、主次干道分布、管线布置、绿化体系的总体设计。(2)现代农业园区的详细规划是对控制性规划的详细表达,也是一个再创意和局部调整、优化的过程。同时还包括竖向规划、景观分析和绘制效果图,并相应地进行经济分析和规划说明。
(3)现代农业园区的分区规划。包括提供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提供体验农业生态环境的场所、提供农产品生产,交易的场所。
29、以一个村镇为例,试述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内容、形式和步骤。答:(1)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内容
① 根据乡(镇)经济水平、村镇分布现状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确定合理的村镇体系层次结构。
② 确定乡(镇)域村镇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形式。③ 确定主要居民点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④ 村镇各类用地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及选择。(2)采用合适的村镇体系布局形式。
村镇体系的布局形式包括:
① 卫星式:以一个比较大型的中心居民点为居住中心,周围带几个卫星小居民点。是一种分级布置的形式,可按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布置。
② 带状式:将村镇沿主要交通干线、较大河流布置,其特点是村镇交通方便,村镇间联系密切,有利于组织生产和生活。
③ 集中式:是在自然条件允许,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将村镇的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布置,以节约用地。该形式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综合型村镇布局。
④ 自由式:由于自然地形复杂,或因河流,公路分布等因素,常使集镇与居民点布局呈不规则的“满天星”状。该形式的居民点规模一般较小,用地布局分散和杂乱无章。
(3)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一般步骤① 原始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② 分析主要居民点的经济联系半径及村庄的耕作半径;
③ 对村镇居民点布局的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定村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居民点的空间位置;
④ 选择适合村镇建设的规划用地,确定村镇用地的发展方向; ⑤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总体布局方案;
⑥ 对各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选择相对经济合理的初步方案。
30、假如你是某规划设计公司的一名规划设计人员,现有一私人老板请你对他的一块面积为50亩位于城郊的土地进行生态农庄规划,请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知识回答如何进行该规划?
答:(1)在当地建立生态农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调查、资源分析、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满足与否分析;
(2)生态农庄的具体方案设计:通过不同的目的确定农庄的性质,从农庄是以生产农产品为目的还是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来说明,进一步提出农庄的发展规划、农庄各项子规划的具体指标。
(3)农庄内农田的综合设施配套:结合农田地形进行道路、沟渠、防护林、耕作田块等进行配套设计。
(4)实现生态农庄规划方案的保障措施。
三、综合分析
1、假如某县畜牧业特别发达,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请你用产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来分析该县的产业结构合理性,并回答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答:首先,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该县产业结构现状,具体可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动态协调分析等方法来分析该县的畜牧业是否对农业总产值起作用,以及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并结合该县具体的牧草资源分析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其次,根据该县农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综合平衡法调整农林牧渔结构比例,尤其是用地比例,达到各业产需的基本平衡。
最后,利用线性规划等方法进一步对该县的畜牧业进行优化,达到畜牧业内部的优化发展及整体平衡,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
2、案例分析某个城镇建设规划用地布局方案与外部交通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某个城镇规划方案的优缺点。
4、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在环境、交通及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案例分析城镇路网结构规划方案及某个公共建筑的选址方案。
第四篇:广西 来宾市物流发展规划
广西来宾市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来宾市的目前各方面的优势
来宾市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地区,是桂中地区的新兴城市,是处于我国东西部经济与产业交汇的轴线地带。总面积1.34万多平方公里,辖4县1市1区,人口245万人。处于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9+2经济区域、泛北部湾合作区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多个经济合作的叠加区域。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穿越市区,北距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60公里,南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56公里,是大西南出海通道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又是广西重点开发的红水河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3条国道4条省道贯通四邻,红水河越城而过,500--800吨船舶可直航广州、香港、澳门,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来宾市物产种类多样。盛产大米、蔗糖等农副产品,来宾市矿藏能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种矿藏20多种,有“广西煤都”之称;境内火电、水电资源十分丰富,除来宾电厂外,尚拥有中国第一个BOT外资项目来宾火电B厂,合山电厂是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全市水电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为广西最大的能源基地之
一、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排头兵。工业初具规模。全市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电力、制糖、冶炼已成支柱产业;造纸、建材、制药、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有一定规模;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相继涌现。八一铁合金厂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锰铁合金生产基地,来宾冶炼厂铟冶项目每年铟产量占全世界铟产量的1/4;新规划的工业园区,以“高、新、强”为目标,按照功能齐全、科技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园区要求设计,目前已全面启动。投资环境良好。建市几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建设进展突飞猛进,全市正在形成交通综合配套、水电供应充足、通信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新格局,一大批国外、区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来宾市。
发展物流产业的意义。作为一座高标准建设、发展潜力巨大的成长型新城市,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的规划和建立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大管理节点。在现代产业规划的过程中,将物流服务业的同步规划提升到支持新兴城市所有产业效能发挥的重要支撑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物流产业的布局和园区的合理规划,对处于成长期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交通运输组织、信息组织、产业整合、资源整合调整、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配送、金融配套服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对于促进和优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经济功能、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协调作用。而完整的物流产业布局和服务,还有助于更大规模、更具效率的投资企业的加入,将使来宾市成为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热土,在我国中西南地区产业发展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来宾市目前产业规划中物流布局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被称作“第三利润源”,是现代企业调节生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而来宾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和资源城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高达55%。来宾市的建设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是振兴来宾的关键所在。世界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的崭新趋势证明:物流业的发展早已超越单一行业的意义,成为整个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同时,物流需求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正在逐步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也为物流业提供新的多样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从来宾市目前的物流产业布局来看,并没有对物流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交通区位、工业传统、资源禀赋、产业分工等科学因素进行整体规划。来宾市四大工业园区内,物流规划几乎是空白,目前有意向的投资企业着眼点以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汽车运输和仓储两个环节,不仅没有引入现代物流的整体布局理念,针对城市工业、贸易等各优势产业的物流结构服务性配套拿出方案,而且整个思路和定位散乱,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整体服务能力非常疲弱,离“十大优先发展产业”的核心目标和产业发展要求相距甚远。正因为如此,全市内的物流产业不仅不能对区域经济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势必造成布局混乱、各企业各自为政、重复投入、成本无价值增高、物流效能低下的局面,如此后果,必然造成物流产业成为延滞整个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短腿,拖延和制约来宾市各项产业战略目标的完成。
政府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工作的目标在于创造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环境的营造依托于各管理部门的相互协调,这种协调将以对于物流业重要性及发展战略的共识为前提。为此,来宾市现代物流产业的整体规划及各园区物流规划布局必须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来宾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为全面提升来宾市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加快把来宾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促进来宾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发展来宾市商贸物流业提出如下原则和意见:
1、立足国际先进水平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以往“空、虚 洋、高、大”思维,或某一单位独立担纲的“单极思维”缺陷,由目前广西本土专业的第四方物流公司牵头,组织广西公路、航务和铁路交通、物流、城市规划、经济专家高端团队,同时负责邀请国内相关行业最尖端的物流专家、院校和设计单位,以群英荟萃、博采众长的方式,进行详尽的SWOT分析,集萃各地成功经验,打造出最具升值品牌和最具实操价值的物流整体规划。
2、服务区域,辐射国际 从“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三大服务层面出发,实行纵横规划,不仅能够为新区工业、商贸流通产业带提供高端完善的服务,而且能够为服务广西、覆盖中西南和珠三角地区、辐射东盟乃至亚洲地区规划出最便捷通畅的物流服务通道;
3、明晰产业、板块划分、突出功能、合理布局
坚定不移地实现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来宾市的发展布局,树立“产业聚集、互动多赢、规模发展、良性运作”的全局目标,不断优化产业功能。1)在工业供应链的打造上,贯彻大企业战略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核心工业进行物流主体定位和合理布局,依托物流信息网络,确保各个结点实现零距离对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形成 “产尽其丰、物畅其流”的工业物流供应链效果。
2)在商业流通物流体系中,找准通道定位,充分利用城市新区及周边企业产业密布、高新技术不断引进,公路纵横阡陌,红水河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和湘桂铁路改造新布局的立体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力争将来宾市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设计成为国内园区经济发展的典范。
3)对土地资源按照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避免闲置浪费。在规划上,必须坚决杜绝“各自为政、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低效运作”的局面在新型园区内出现。
四、来宾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物流系统规划需要进行如下的工作:
1、全程物流中心城市系统概念设计;
2、城市核心产业物流需求分析;
3、区域交通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规划;
4、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5、现代物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研究;
6、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研究。
这一规划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在于确定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而且希望通过系统概念设计达成关于未来发展目标模式的共识;通过基础信息平台规划明确政府和企业共同构筑综合物流信息系统过程中的各自职责及相互协调;通过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研究明确行业管理的目标,通过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研究确定硬、软两个环境的发展方向和整个城市未来经济的产业走向。推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建设城市市场和开拓农村市场相结合,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物流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物流企业相结合;促进市场繁荣与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性聚集辐射能力,统筹内、外贸,着力推动商贸流通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加速推进全市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抓好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至2015年全力推进三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1.三个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即象州银海物流配送中心、韦丰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武宣比尔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2.十大物流园区建设,即:来宾永和物流园、瑞通良江物流园、瑞通迁江物流园、临港码头物流园、城南工业物流园、忻城红渡物流园、合山马安物流园、象州石龙物流园、象州县城物流园、武宣草鱼塘物流园;3.十大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即来宾市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来宾市桂中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来宾市粤粮农业资料交易市场、桂中建材五金家居商贸物流城、来宾市煤炭交易市场、来宾市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来宾市铝制品交易市场、来宾市汽车交易市场、来宾市农机交易市场、来宾市家具专业市场;4.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在华侨区建设会展场馆,建成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齐全,相互有机连接的会展场馆体系,适应现代会展业互动发展的需要。
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统一配送,形成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农家店建设。健全农村连锁经营网络,扩大农村连锁经营网络覆盖面;加强对农家店的建设及后续管理,增强农家店自我发展能力,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的功能,推进农村超市发展“一网多用”、“一店多能”,建设集商业、服务、邮政、通信、医药、金融、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商品统一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建设配送中心,重点对来宾韦丰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象州银海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武宣县比尔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三家龙头企业的扶持和监管,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在忻城县、合山市各建有一家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
积极培育商贸流通重点企业。重点培育日用品配送公司和商贸公司,使之成为我市商贸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协助企业抓好裕达中央城大型商场的招商工作。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做好县城所在地的商业网点布局和物流发展规划,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加快完善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商贸功能,为当地商贸物流业发展打好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商贸物流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商贸物流指挥部的作用,研究协调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和政策,定期检查督促,按月召开会议汇报总结,组织力量深入企业和项目单位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商贸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按职责分工,组织专人抓项目的前期工作,抽出的人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工作上,及时与有关部门和企业抓好协调工作。对已明确的项目,要将责任分别落实到个人,一抓到底,定期检查,及时在内部通报项目进度。
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行业的主力军,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增加税收的重要来源,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品牌、吸纳就业人员多的商贸流通企业,引导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推进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加快发展和完善中小流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业务,为中小流通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积极运行典当、融资租赁、信托等金融工具为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推进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来宾市现有的或正在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的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重点打造一批区域性大型物流基地。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现代物流主体,加快推进与商贸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做强做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积极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引导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提高社会化物流服务水平,培育业务辐射西南地区和泛珠三角的物流企业。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聚集优势,发展沿江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大商贸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物流企业进入我市打造大物流。目前制约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招商引资是突破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依托来宾市交通区位优势,把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主攻方向,主动出击,全面对接。大力引进新型制造业项目、科技型和生产服务型项目,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外贸出口。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品牌企业,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实现商贸物流业的做大做强做优。努力承办和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招商活动,积极参与周边协作,增强招商针对性,搞好专项招商。
加强商贸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建立企业与院校合作培训办学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提升商贸物流管理(工程)的专业水平,加快培养各层次商贸物流人才。加强商贸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商贸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重视高端和复合型现代商贸物流人才的引进,以人才促进我市商贸物流企业发展。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围绕品牌、资本运作,通过直营、特许加盟等方式,推动连锁经营向流通领域的更宽范围、更多行业延伸,形成涵盖批发业、零售业、餐饮娱乐业、居民生活服务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等行业的连锁经营网络,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流通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到城市社区、农村建立营销网络。鼓励和扶持优势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拓展回收网络,促进旧货流通。
抓好现有商贸物流规划的实施,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支持城市大型流通企业,整合基层供销社网点资源,加快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鼓励各类批发企业与农村零售企业合作,开展商品配送,发展农村自愿连锁经营。加强农资品牌建设,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创建让农民“放心、称心、省心”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增加对商贸物流业的投入。按自治区规定,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商贸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商贸物流发展带有全局性的示范工程、商贸重大项目和关键工程给予优先扶持。加强对符合国家资金投向的物流项目和商贸物流企业的引导和帮助,做好前期工作。
第五篇: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均衡, 农村教育总体上薄弱, 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选择农村人力资源发展道路并由此带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 发现国内学者大都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从宏观上论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对策, 理论研究比较贫乏, 描述性研究居多, 定量和实证研究少, 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等专题研究也很少。也有文章谈及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可匙续发展内涵,简要提出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提及了农村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但均未展开论述。为此,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引入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新概念, 着重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在传统开发的基础上如何可持续发展, 并对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概念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 或称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是指以农村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为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措施,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 适度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公平、永续地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的发展, 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和培训, 发展的内容包括农村人口的医疗与保健、教育与培训、劳动力的流动与配置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而且更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公平、公正和永续利用。因此,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是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 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它丰富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并拓展了其外延, 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化、合理化和成熟化。
二、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把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重心, 优先发展和保证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福利改善的发展内容, 努力克服农村发展以自然资源开发和物质资本投资为中心, 重视“硬件投资”,忽视“软件投资”的思想倾向, 并通过追求农村综合发展而非单纯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手段, 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2.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PRED 协调, 即人口(P)、资源(R)、环境(E)与发展(D)的协调。当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配置与流动等符合PRED 协调的要求时, 人力资源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反之则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如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恰好达到地区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需求, 人力资源的质量刚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正好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相吻合, 那么, 农村人力资源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具有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 就是要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将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逐渐向适应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
3.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和公正是可持续发展永恒的追求。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客观要求缩小农村不同人群之间的人力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公平, 人人公平地享受教育权利和社会福利待遇。农村居民应与城市居民一样, 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也应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一样, 人人均等化地享受基础教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权利是不应取决于其支付能力的。
三、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必要性
1.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劳动年龄, 这是20 世纪60 年代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所造成的必然后果。然而, 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 特别是大量素质偏低的劳动适龄农村人口, 已经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造成了巨大压力。只有通过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农村人力资源发展途径来提高农村人口的质量, 将众多的劳动适龄人口由沉重的包袱变成宝贵的财富, 才能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反之, 人的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的增加,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的增加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在研究中发现, 国民收入增长大于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质量提高, 即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他指出, 美国从20 世纪初到50 年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土地、人口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 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 他认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 其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舒尔茨还采用收益率法具体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年~1957 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 舒尔茨对1900 年~1957 年间美国资本收益和人力资本收益情况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 1957 年, 美国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了4.5 倍, 物质资本收益增加了3.5 倍;同期, 人力资本投资额增加了3.5 倍, 但是收益却惊人地增加了17.5 倍。由此,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除了教育投资和劳动力再培训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强大的推动力以外, 保健性投资也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 是一国经济发展与增长有无后劲的关键性因素。
3.农村人力资源发展是协调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的重要措施。由于农村人口增长过快, 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在不断下降, 自然资源危机日益加重, 这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之一。而合理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解决自然资源危机, 协调农村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的重要措施。这是因为, 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源可以减少消耗自然资源, 缓解自然资源的短缺, 可以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 开发出更好的新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此外,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可改变旧的资源观, 树立新的资源观。原因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能使自身正确和深入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树立自然资源有限、有价的新的自然资源观, 从而为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打下思想基础。
四、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1.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概念和类型。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是指根据一定时期某个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趋势, 制定指导和调节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计划, 使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配置等都能与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一致。它包括农村区域人力资源的预测、教育培训、合理配置、社会保障、使用调控、人地协调等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诸环节的内容。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规划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看, 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规划所涉及的时间长短看, 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可分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一般来说,近期规划实际上就是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 中期规划一般是五年规划, 长期规划是十年及其以上的规划。从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农村区域人力资源教育培养规划、农村区域人力资源配置使用规划、农村区域人力资源结构调整规划、农村区域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等。从规划所涉及的目的和性质看, 可分为农村区域人力资源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门性规划, 前者是为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持续发展总体要求服务的, 后者主要是总体发展规划的进一步细化。
2.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意义。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意义可概括为3 方面: 一是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是落实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二是制定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是实现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三是制定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是实现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整体效益的需要。
3.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方法和程序。(1)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
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除了要明确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外, 还应结合规划所具体服务的农村区域以及具体服务的对象特点、要求, 有针对性地确立具体的指导思想, 以保证规划工作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使制定出来的规划能够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在确定指导思想时, 一定要分清主次, 掌握好轻重缓急。要提出十分明确而又简洁明了的总的指导思想, 并以此作为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规划的思想路线。规划中每个章节可确定相对具体的指导思想, 但必须与总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2)确定规划的目标。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 由总目标和子目标构成。子目标包括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规模性目标、层次性目标、结构性目标、配置布局性目标等。各目标的提出均建立在前期科学的农村区域人力资源预测结果基础之上, 并结合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可能达到的程度, 分别确定出相应的近期、中期或长期目标。在确定目标时, 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以使日后进行必要的调整;要对于社会的常规速度发展和可能出现的加速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的、前瞻性的考虑和衡量, 并在目标中考虑必要的超前量, 以使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目标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分析基本现状。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农村区域人力资源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配置、社会保障等)进行分类统计、描述;二是通过对农村区域人力资源现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述两方面在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中要做到工作深入扎实, “把脉”准确。这是提出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目标及其对策措施的基础。(4)提出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措施。由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有效指导今后的工作, 因此, 在确定规划的总体框架时, 这一部分是农村区域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 是实现规划目标的行动措施。要把规划的重点放在加强对今后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措施方面: 一方面要针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近期目标的对策措施;另一方面是要就规划的中远期目标提出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未来发展的超前的战略和措施。规划的对策措施应包括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组织体制、经费投资等, 这些均应全面体现在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全过程的诸环节中。
4.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编制的步骤。编制规划的主要步骤可分为: 第一, 深入调查本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第二, 以本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及发展的现状为基础, 借助各种分析支持手段, 对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未来状态作出估计、推测和判断, 即农村人力资源预测;第三, 在农村人力资源预测的基础之上, 确定规划的目标;第四, 在做好前三项工作的基础之上, 拟定出规划方案, 并要求评估规划方案;第五, 在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实施后及时检查反馈与修订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