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论文(5篇材料)

时间:2019-10-20 01:0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论文》。

第一篇: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论文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所得税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有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不属于主体税种。占总体GDP的比重也较小,所以对我国经济而言,个人所得税更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24个年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个税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强。据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1.6%,提升至2012年的5.8%。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对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甚微。按常理,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据统计,2008 年,在我国个人所得税中,中低收入阶层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的65%以上,而高收入者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只有30% 左右。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直接调节效力的政策工具,应进一步加强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二、原因分析

1.从税制本身来看,设计不合理,有失公平。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税制模式。这种税制模式把我国个人所得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分成了11 个类别的税目,对于不同的收入来源采用的税率、费用的扣除标准等也不相同;对于同一个纳税人,其取得的收入类型不同,则其分别根据收入类型纳税。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例如:某纳税人分别取得有工资薪金方面的所得、劳务报酬方面的所得、稿酬方面的所得等,则其就要以三方面的所得分别以独立的方式纳税。根据有关统计,对于收入来源多但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较少,而对于收入来源单一综合收入较少的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反而较多。这样的分类所得税税制模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也不能很好的体现税负公平原则。

2.税率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共有11个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税率,即适用工资、薪金所得的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及适用于上述所得之外的对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这种税率结构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

2.1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不合理。目前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对税制改革的总体趋势是降低级次,减小级距。而我国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 ~ 45%的超额累进税率,其中45% 的最高边际税率定得太高,不利于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到中国工作。虽然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由原来的9 级级距调整到了目前的7 级级距,但是仍然级距过多,计算复杂,在征收实践中,多数项目形同虚设。这与国际上普遍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2.2劳动所得的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的税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税率为45%,劳务报酬所得的最高税率为40%,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最高税率为35%,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最高税率为20%。

税率结构是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核心,直接影响到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与税收制度的公平。不合理的税率结构,降低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实现。

3.费用扣除不公平。目前,个人所得税有两种费用扣除方法: 按月扣除和按次扣除。如工资、薪金所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都是按月扣除;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都是按次扣除。不同的税目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容易产生税负不公平的问题。我们举例来看: 假设境内工作的某一居民甲,每月的劳务报酬收入为1000 元,全年的收入额为12000 元,那么他每月应纳税额40 元[(1000-800)×20%],全年应纳税额为40×12 =480 元;而如果他全年中只有某月有劳务报酬所得12000 元,其他月份均没有所得,则其全年应纳税额为1920 元[12000 ×(1-20%)×20%]。可以明显的看出,虽然一年的收入金额相同,收入来源项目也相同,但应纳税额却相差很大,税负水平远远不等。不同的收入来源,费用扣除规定也不相同,那么就会造成同样的收入水平但收入来源不同的个人,其应纳税额也不相同。如: 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居民甲和乙,甲的收入额为工资、薪金所得,某月收入为5000 元,该月乙的收入额为劳务报酬所得5000 元。则甲该月应纳税额45 元[(5000-3500)×3%],乙该月应纳税额为800 元[5000 ×(1-20%)×20%]。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都是劳动性所得,二者性质相同,但税负却大不相同。由此可见,依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相同收人的纳税人会因为纳税人的身份和收人的来源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款,这与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是相悖的。平收入分配功能的实现,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直接影响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一国财政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很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好体系来保证。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征管信息和资料难以做到准确、及时的跨地区管理和传递,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合措施(如税银联网等),致使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外部信息来源不畅,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因而产生大量的税收漏洞。同时,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依然淡薄。我国的高收入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式为自主申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很难对同一纳税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取得的各项收入统计汇总,监督其纳税,造成对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征收上的税收流失,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被弱化。

三、改革建议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从长远来看,建立综合所得税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但结合我国目前税收征管体系尚需完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在原有的分类税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采用分类综合课税制,然后扩大综合所得范围,过渡到综合课税制。在具体操作中,对经常性的个人收入项目,如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规定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而对资本所得或偶然所得采取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于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种税制,能较好地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也有利于向综合税制过渡。

2.优化税率结构。我国目前实行的累进税率是7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是45%,名义税率是比较高的,但是能达到最高税率的纳税人很少,所以造成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严重不符。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的收入来源,税负差异明显,劳动所得税率整体高于资本所得税率,而我国资本所得高收入者居多,劳动所得低收入者居多,这样更加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因此,应适当降低累进税率的税率水平,同时应减少累进税率的级次。参考其他国家税率水平和国际减税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的收入情况,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可采用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级次可设置为3-4级,最高税率也向下调整,使最高边际税率与企业所得税税率基本保持同等水平。利息、红利、股息等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继续维持原有的20%单一比例税率水平。尽快与世界低税率、宽税基及税制简便的税制改革接轨,更好的体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3.建立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理论上讲,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费用开支不同,费用扣除额也应该不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纳税人或家庭的数量较多,目前征管力量不足,难以按各个纳税人或家庭的实际开支确定费用扣除额,鉴于此,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差异,实行基准费用扣除标准的办法。由国家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考虑到地区收入、消费水平的差距,根据统计数据可计算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基准费用扣除额;而具体执行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实际确定。为防止各地竞相提高费用扣除额,国家以基准费用扣除额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费用扣除额进行监督。调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应重点考虑以下两个个方面的因素:(1)宏观因素。包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变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居民消费水平、物价上涨情况等。(2)微观因素。包括工作支出、赡养人口、劳动者身份、医疗支出、日常消费支出等。

4.建立完善个税征收体系。建立完善个税征收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可以加强对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充分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要建立完善个税征收体系,首先需要确立积极的纳税观念,而确立纳税观念,不能仅仅靠纳税光荣的纳税义务观念,还需要确立纳税人的权利观念,保证纳税人的权利实现。这就涉及到贯彻落实公共财政、涉及到财务公开。同时,很多国家的个税主动申报制度为什么行之有效?这涉及到两点,一个是对偷漏税行为的严厉惩罚,一个是将缴纳个税纳入个人信用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落实所有薪酬乃至绝大部分经济行为的电子化支付,这样,包括税收和财务监管在内,任何相关领域的管理,都可以通过一个系统获得足够信息,而不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都去耗费巨大成本建立各自的监管系统。只有日益完善个税征收体系,才能更好的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第二篇: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作用的分析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职能现状及问题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方面有一定作用,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和代扣代缴为主的制度。以便于征管的角度看,这一设计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因分类课征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实践中必然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的现象;代扣代缴对收入透明度较高的工薪阶层简便有效,而对主要靠隐形收入的高收入阶层却“力不从心”,漏征率很高。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税收便呈现出“逆调节”的特征。譬如2001 年我国征收的660 亿元个人所得税中,43%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而占有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高收入者所缴不足10%,再次,“个税”起征点设计未能体现其基本功能。基于财税一般原理,税收起征点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种税收的功能指向,就“个税”而言,起征点按低标准设计,可使该税种成为“大众税”,按高标准设计,则成为“富人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个税”功能指向理当定位于“富人税”。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调节的问题主要是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过于简单,未区分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必要费用和为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及家庭开支所发生的生计费用,也未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健康状况等所引发的不同开支水平,以及通货膨胀、医疗、教育、住户等不同情况,而是统一按照一个标准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这对于那些收入相同但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多的纳税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例如,根据目前我国的个税制度,工薪所得的费用扣除并未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情况,结果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人工作,养活三口人,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本已不宽裕,但仍要缴个税。而按照家庭来扣除个税就比较公平,即家庭(申报)式个人所得税制度。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式个人所得税制度

笔者认为,所谓家庭式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指以家庭为申报单位,以家庭在某一段时间内取得的总收入,扣除全部家庭成员的免征额或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个人所得税的一种方式。其特点主要有:(1)家庭是指以夫妻双方为主体的家庭结构,包括其子女和父母等直接承担抚养或赡养义务的家庭成员;(2)免征额和扣除标准要考虑分类课征的特点,例如家庭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其免征额是指目前我国个税规定的每人2000元,家庭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其扣除标准是指目前我国个税规定可以扣除的财产原值及转让税费等。三家庭式个人所得税案例分析

案例一:杜先生在广州某事业单位工作,妻子自从3 年前生孩子后就一直没找到工作,而且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4 位老人现在均没有退休金。这样一来,7 口之家就他一个人在工作。按现在的申报方式,他月收入6500 元,要纳税610 元。每次领工资条时,看着被扣除的所得税,杜先生说他心里总不是滋味。“我那些单身同事,他们可以买房、买车,还可以经常旅游,而我的工资几乎不够养家糊口,我们纳税却一样多,你说合理吗?”如果按照“家庭申报”,他申报个税时就要扣除6 位被赡养人、被抚养人和失业人的生活费,至少有几千元,他缴纳的个税将少很多。

案例二:两对夫妇,总收入都是3000 元,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3000 元,如果扣除1600 元的免征额,另外1400元要缴个税;而另一对夫妇各收入1500 元,两人的收入都达不到个税起征点,他们则不需要缴税。

由此可见,目前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存在很大的弊端,案例一体现了家庭负担重的纳税人和家庭负担轻的纳税人,税负却是相同的,即纳税能力不同而税负相同,而案例二则体现了纳税能力相同的纳税人,纳税负担却是不同的,这些都与税法的横向公平原则相抵触,违背了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篇:收入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收入分配论文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在初次分配中

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意义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次分配中应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初次分配不注重公平而寄希望于二次、三次分配,最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的考察,指出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收入差距 初次分配 公平效率

一、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的区间。根据2006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2004年为0.465,2005年逼近0.48,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分配不公平警戒线。据统计,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国民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国民全部收入的50.24%。从我国的三次分配来看,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基础,收入差距过大主要在于初次分配中公平的缺失。

(一)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差距扩大

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城乡差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不公平,城乡居民人均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对城乡人均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也呈不断扩大趋势,近十年来均达到一半以上。

根据《2008国家统计年鉴》统计,可以看出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6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700.6元,收入之比为1:2.4,而到了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2元,收入之比为1:3.23,突破收入之比1:3,据世界银行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1.5左右,超过1:2的极为罕见。可见,城乡差距是目前中国贫富差距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初次分配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显著,在1990年城乡居民所获得的收入比是1.3,1995年扩大到1.63,而到2004年达到2.01。可见初次分配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有学者指出,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这一差距将扩大为6:1。

(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我国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增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加强了对东部

沿海的投资,使东部沿海在国家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50.6%,大大超过了1953年到1980年期间40.6%的水平。

据统计,1997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46:1:1.03,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55:1:0.73。2007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为1.49:1:0.98,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48:1:0.88。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东部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总体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都比较大,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更严重。

(三)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1978年以来,处于最高工资水平的是电力、煤气、供水及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等,处于最低工资水平的行业为社会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按行业大类计算,2005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3.88:1。近年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电力、煤气、供水、铁路、通信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均出现了提速,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与此同时,行业之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这些隐形收入是我国目前难以测量到的数据。

(四)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职工工资水平低

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初次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在与劳动结合的过程中,资本在分配过程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变得更加明显,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例不断缩小。

表: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单位:亿元)

据统计,1997年至2003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8.65%升至11.89%。但是升高的幅度缓慢,而从2004年至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1.63降至9.91,十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不升反降了。我国的人工成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据2004年国家劳动局统计,“2001年中国雇员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中德国的2.52%,瑞典的2.6%,日本的2.89%,法国的3.02%,澳大利亚的3.42%,英国的3.49%,美国的4.08%;相当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中韩国的6.54%,新加坡的4.98%;相当于转轨国家中捷克的14.7%,波兰的18.33%,罗马尼亚的65.87%;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中墨西哥的16.89%,巴西的30.50%,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5%。”

社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劳动者报酬应随着企业和政府利益的增长而增长,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逐年上涨才是合理与正常的现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不升反降的非正常

现象反映出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趋势,实际上是社会不公在财富分配领域的反映,是初次分配不公的结果和反映。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0年至2000年,我国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从15.9%降到11.9%,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265.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在GDP高居中国榜首的广东,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更低,珠江三角州多数民工工资,6年未见提升,一直在600元左右,约为美国平均工资的5.6%。近些年来,有些企业只见利润增加,不见工资提升。尤其是已占城镇就业人数30 %的一亿多农民工,其工资十分微薄。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主要在私营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劳动时间周平均为56.17小时,比规定的劳动时间多出40 %,小时工资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40 %、国企职工工资的30 %。”

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工资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70 %,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的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近30年的时间,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而工资却只有美国的1/ 20、日本的1/ 24。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 20 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 %。

二、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意义

有学者提出“公平与效率之间不存在谁优先、谁兼顾的问题,两者是完全统一的。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也就没有公平。”本文认为,在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两者互

为条件、相互促进。首先,公平是促进经济效率的前提,只有在相对均等、规则相同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市场竞争充分有效;其次,效率有助于公平水平的提高,效率为公平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一)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更大程度地体现公平。邓小平同志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既要加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公平为目的之效率,又要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之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最好诠释。

(二)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

须既要追求经济效率,又要体现社会公平。我国非常重视收入分配和公平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多方面体现了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什么是和谐社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标志着我国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也标志着党和国家在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的转折。

(三)初次分配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必须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初次分配在三次分配中是基础性分配,涉及的范围大、面广,分配的格局在初次分配结束后基本上已经成定局,如果在初次分配阶段已经造成了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想通过再分配的手段来进行调节其力度将不大。因此初次分配阶段应该重视收入差距问题,考虑合理的公平,以实现初次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首先,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是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效率的高低决定公平的实现程度,经济效率的提升是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发展的根基,公平的规模和程度不能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只能随着效率的提高而提高。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由

人的积极性引发的创造力是一切效率的源泉。”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领域的公平体现为工资、财产性收益等的公平分配,最终可以以货币衡量,初次分配的公平应当是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相同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收入,分配越公平,人的积极性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在初次分配中贯彻公平原则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统一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严惩各类非法经营等。

国内流行的观点认为,初次分配可以讲“效率优先”,再分配再讲注重公平。这种观点显然认为调节分配只能靠二次分配,而不是依靠一次分配。在我国,分配不公主要产生于初次分配,例如近年来一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甚至也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对劳动者过度剥削,将工人、农民工的工资压得很低,并且一直维持不变。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流行的分配改革中,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拉大到十余倍甚至更高,电信、电力、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所有这些都属于一次分配的问题,如果初次分配未能解决好公平问题,再分配将很难扭转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坚白.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王振中.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杨强.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共分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陈燕.公平与效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汤玉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关于全面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M].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7]忠东.平等与效率的对话-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出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李志宁.“低工资制”应当引起严重关切[J].企业标准化, 2007(5).[10]赵振华.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第四篇: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论文

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却在不断增大。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收入差距过大制约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很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可以接受的空间,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负面影响日显突出,需要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差距扩大的原因,以及收入差距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差距 两极分化 公平效率 政策建议

2010年7月末,央行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固然可喜,但是我们却不能因盲目乐观而忽视了另外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人均GDP仅为3 678美元,位列全球第99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妥善处理好社会转型期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继续深化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

一、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世界上目前通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标准,我国学术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也采用这种标准。基尼系数又称基尼集中率,是以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的名字命名的综合统计指标,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主要用来度量经济不平等程度,用一定人口所获得的收入比例来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水平。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大小(或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高低)。基尼系数的范围介于0-1之间,最小值O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值l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偏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将会引起社会动荡。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接近0.5。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打破了以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旧的分配体制,收入分配呈现多元化格局,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是多种原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历史上早就存几千年形成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低是我国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根本原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尤为突出,城乡经济存巨大差异,主要有劳动生产率差异、管理体制差异和形态差异。

(二)制度不健全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乏、选择不当和虚设,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税收制度在调节力度及调节效果方面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种设置不合理、不到位。目前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二是财产税制不健全,对居民个人所拥有的动产、不动产缺乏系统的调节手段。三是对偷税漏税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三)垄断是造成行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主因

垄断是分配不公的最大根源。本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对一些特殊行业实行垄断经营是必要的。问题是在行政权力多有渗透的背景下,许多垄断企业,特别是央企、国企垄断企业,凭借“背景”和“来头”,凭借国家的政策轻易地对国家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实施垄断并借市场名誉进行垄断经营,几乎不承担市场风险就能获得丰厚利润,又以“多劳多得”、“合理激励”为由,依照竞争性企业的分配方式来分配主要因垄断而获得的高额利润。于是便出现了高工资、高补贴、高福利,财富便多集中在这些行业和人群中。

(四)现行税制不健全是加大分配不公,加剧贫富悬殊的一个重大原因

以现行税制特别是个税累进制度,存在很大漏洞。造成就相对收入而言,富人纳税比例低,穷人纳税比例高。这样的税制设计有利于富人少纳税,故有人称之为“累退税”。高收入阶层利用政策逃税有法,而大量白领阶层个税一分都逃不了。

三、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上共同富裕。但消除两极分化不等于“平均主义”,适当地拉开个人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个人劳动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但鉴于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已经偏大,应引起重视,尤其是负面影响。

(一)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收入差距偏大制约经济结构的优化,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收入差距偏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收入差距偏大导致消费断层,极大地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收入差距偏大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地区间偏大的收入差距,会减弱落后地区的人才吸引,人才向高收入地区的流动成为必然,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资金和技术的转移,使得各区域经济间难以形成有效互补,市场得不到充分拓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二)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过高的收入差距会引发社会不满和政治不稳定,这会造成一种不确定性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导致投资率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由于各种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政策制定等种种因素会造成地区差距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民众对政府、对改革的信任。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政治问题,地区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则可导致地区冲突,并最终引发国家分裂、民族瓦解。

四、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对策措施

(一)尽快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收入分配制度,并以国家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收入分配制度是国家各种制度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目标实现影响最大的一项制度。一个社会是否能够科学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前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出一个高层次,广视觉,既符合中国当前实际又前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并且立法。

在国家完整收入分配制度出台前应先推行最低工资制度。目前应尽快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工资、低福利、低保障”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这项政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一政策已越来越脱离客观实际,并成了影响经济质量提升,科学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势成必然。制定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要确定政府、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拟设这样的阶 段性目标: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在三者中的占比应从2007年的57.9%提升到2015年的70%左右,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应从2007年的39.7%提升到2015年的50%左右。其次,再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应 从2007年的57.5%提高到2015年的70%左右。再次,第三次分配要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支出中的比例,教育、医疗、社保三项支出应从2009年的29.2%上升到2015年的40%左右,并向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二)建立健全以工资为核心的企业职工利益集体协商共决机制

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天生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中国,更是处于弱势中的弱势,迫使他们接受很低的工资和不太安全的生产条件。这就要求政府出面,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以工资为核心的职工利益集体协商共决机制,并将这一机制作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个机制的设计至少应当包括:集体协商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政府的地位及职责;工会在其中的地位及职责;协商内容(应包括:分配形式、报酬额度、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安全卫生、学习培训等);协商规则;监督主体等内容。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三)要对国企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进行根本性改革

第一,要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国家划分的三类企业上缴比例进行大幅调整,第一类可从目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第二类可提到15%左右;第三类,缓期结束后,应定为5%以上。因为国企及其资本以及所占用的资源,本质上是全民性资产。因此,其利润应部分由社会共享,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公共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二,要严格规范国企和垄断行业高管收入。可按企业层级及其高管级别参照公务员工资收入执行,考虑企业工作的特殊性,可补助其一定比例的企业津贴。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国企高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政府派官员到企业任职和调企业高管到政府部门任职比比皆是。再说,政府派官员到企业任职是代表人民和政府去管理、经营人民资产的,本身具有管理公务公产的性质,与公务员没有本质区别。第三,制定垄断行业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比照管理办法。政府要严格垄断行业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将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与实现的利润基本脱钩,确定垄断行业工资与非垄断行业社会平均工资差距比例。差距不能太大。第四,垄断行业的职工福利应纳入工资管理范围,执行国家相关政策。

(四)改革税制,强化税收调节杠杆功能

从宏观方面看,要通过税收调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东中西部要实行差别税收政策,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从根本上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奠定基础;二是除分地区实行差别税收政策和国家有特殊规定政策外,规模以上企业,应不分内资外资和经济性质,一律实行国民待遇税收政策,这有利于公平税赋、抑制私人资本暴利,缩小贫富差距。从微观方面看,要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同时要增加税种,调整税率。建议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特别消费税,调整房产税,提高土地、矿产资源、石油等资源性税率,同时征收环境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建议以3500元为起征点,设5%、10%、20%三种累进税率,同时提高资本利得、股息、红利的税率。这对“提低、扩中、限高”的分配导向极为有利。要全面推进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垄断行业、重点人物、特殊群体纳税监管跟踪机制,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纳税管理力度。

(五)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应以户籍为重点,破除城乡二元壁垒,科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无差别的居民身份政策。二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包括医疗、养老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取消工资与社保费挂钩制度,所有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一律实行国民待遇政策。三是不再实行低价粮食安全战略,让粮食等农副产品由市场来定价。四是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土地进入市场,取消目前的征地政策,让农民以参股等方式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五是允许农村一切生产因素通过市场参与城市经济循环,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六是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向农村配置各种公共优势资源。七是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八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九是国家资源配置要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十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乡村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都得以交流而实现其价值。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的政治议题。历史的经验表明,当我们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只有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清除发展中的困难和障碍。真正的改革,必然是对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实质性调整。只有这样的调整,才能够化解当前的社会风险,并把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奠基于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之上。只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的社会民众,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我国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4).[2]刘书云,王振宏.企业分配:利润挤占工资[ J].瞭望, 2008,(2).[3]袁春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和谐社会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31).[4]宋桂霞.中国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5]郭立业,梁向东.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价值观[J].求索,2009(10).

第五篇:个人所得税分配方案

个人所得税分配方案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假设在已知个人全年总收入的前提下, 同时为了达到使个人纳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税额, 又满足个人缴纳的税款最少的目标,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 提出了一种优化纳税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求解算法, 通过MATLAB和C语言来实现并且完成了程序设计和实际应用的数据分析计算。然后,根据税后的个人收入情况和个人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定制一个合理房贷方案。最后,给出了赛题中的具体算例的最优路径。

关键词:

MATLAB、C语言实现;

个人所得税;

纳税优化;

贷款方案

一、问题重述:

广受社会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标准,2005年10月27日下午尘埃落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调整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和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两项政策调整:一是提高了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个税起征点:1600元 ,个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二是进一步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和推行扣缴义务人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其具体征税方案如下:

一、每月工资应纳税计算方案:

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薪收入-费用扣除标准(1600)

超额累进税率 级数 月应纳税所得额 不超过500元部分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税率(%)10 15 20 25 30 35 40 45 例如: 如某人月工薪收入为3500元,则月应纳税所得额=3500-1600=1900元,当月应交个人所得税=500×5%+(1900-500)×10%=165元。

二、年终一次性奖金纳税计算方案:

1. 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 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所确定的适用税率计算征税。

例如:某公司某职员年终奖是6000元,按国税发[2005]9号文的规定公式,计算如下:平均月收入=6000/12=500元,则适用税率是5%。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000×5%=300元;而如果职员年终奖是6001元,按国税发[2005]9号文的规定公式,计算如下:平均月收入=6001/12=500.0833元,则适用税率是10%。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000×10%=600元;

注:年终一次性奖金纳税计算与每月收入纳税计算独立进行。

1.请根据以上新的纳税方案,为某公司职员制定其每年收入分配方案使其纳税总额最少(纳税性(((假设其年收入为10万元,公司允许其自行决定每月收入和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分配数额)。

2.请制定一张该公司职员收入最优分配方案表,年收入从3万元以1000元为间隔到15万元。

二、问题分析:(1)问题一纳税方案必须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依法进行。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预期应税所得,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完成筹划工作。这是合理实施纳税方案的前提。纳税总额S 分为2 部分, 一部分为月工资部分的所需上交的税额S1,另外一部分为年终奖部分所需上交的税额S2。要使S 最小的就是保证月工资纳税和年终奖纳税总额最少。通过直观的分析,企业发放年终奖奖金以及员工每月工资的不均衡发放,必然导致个人所得税税负提高,实际到手的收人减少。每月均匀发放工资薪金会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会减少应纳个人所得税金额。企业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时.应抓住税率临界点。本方案即在寻找这个税率的临界点。

(2)问题二是建立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推广。求出年收入从3万元以1000元为间隔到15万元各种情况所对应的最优工资、奖金分配方案使所交税收最少。

三、模型假设

(1)、为便于计算,问题中所涉及的下述方案中不含个人所得实物收人、福利费中列支等应税收人,仅指工资薪金中的应税收人,没考虑可以税前扣除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实际操作时应作为纳税筹划因。个人的年总收入仅分为:每月的月收入和年终奖的收入。

(2)、员工已知其年收入,并且公司允许其自行决定每月收入和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分配数额。

(3)为便于计算,每个月的工资金额按100元为间隔递增来比较相应的税收。

四、符号说明

S S1 S2 Z G N N0 xi +1600

y fxi fy M

为员工一年的总共需要上交的税收 为员工月收入中需上交的税收 员工年终奖收入中需上交的税收

员工年总收入 员工月工资收入 员工年终奖收入 员工年终奖收入分摊到每个月

第i 个月的工资 表示年末奖金的1/12

第i 个月应付个人所得税

表示1/1 2*年终奖金应付个人所得税

年收入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纳税标准,某月所得工资G,工资部分每月所需上交的税收为S1。S1 与G 之间的关系式如下所示。

0 0G1600(G-1600)0.05 1600 < G  2100(G-2100)0.10+25 2100 < G 3600(G-3600)0.15+175 3600 < G  6800(G-6800)0.20+625 6800 < G  21800S1(G-21800)0.25+3625 21800< G  41800(G-41800)0.30+8625 41800< G  61800(G-61800)0.35+14625 61800 < G  81800(G-81800)0.40+21625 81800 < G  101800(G-101800)0.45 101800< G

(2)员工年终奖收入N(年终一次性奖金纳税计算与每月收入纳税计算独立进 行),年终一次性奖金纳税计算方案: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 个月即N0,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然后,将雇员个人当 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所确定的适用税率计算征税。

N00.05 0 N0 500(N0-500)0.10+25 500 < N0 2000(N0-2000)0.15+175 2000 < N0  5000(N0-5000)0.20+625 5000 < N0  20000S2(N0-20000)0.25+3625 20000 < N0  40000

(N0-40000)0.30+8625 40000 < N0  60000(N0-60000)0.35+14625 60000 < N0  80000(N0-80000)0.40+21625 80000 < N0100000(N0-100000)0.45+29625 100000 < N0针对个人的全年纳税, 建立如下模型: S = S1 ×12+ S2×12 其中的约束条件:Z=G×12+N;(G,N>0)在进行模型求解之前,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已被证明的论点,即: 假设没 有年终奖, 在税前年收入为定值Z 元时,这时的Z=G×12; 将Z平均分配到12 个月, 即G。如果每月的工资可按员工意愿,则存在g1,g2,g3……g12。当g1= g2=g3=……=g12 时,所需上交的税额为最小。本模型是基于每个月收入为一 个定值且每月都相等。问题一模型的求解。

由于在该问题中,个人收入的总额不变,且纳税的方式不变。而由于各个月 的地位都相同,即不管先后,如果两个月的收入额相交换不影响总体交纳个人所 得锐额。由多元微积分学中的无条件极值,我们可以容易地证明出,只有当每个 月的收入相等,即任意的gi 为同一值时,纳税最少。因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Minz=12*fx+12*fy xyM/12fxf(x)fyy*g(y)x0,y0]0;x(0,16000.5*x;x(1600,2100]f(x)250.1*(x500);x(2100,3600]1750.15*(x2000);x(3600,6600]);x(6600;21600]6250.2*(x50000.05;y(0,500]0.10;y(500,2000]0.15;y(2000,5000],20000]0.25;y(5000g(y) ,40000]0.30;y(200000.35;y(40000,60000],80000]0.40;y(600000.45;y(80000,)

根据以上的公式可以通过群举法的方法,以年终奖间隔100 元开始从1 递增 到100000,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总税收与年终奖和年终奖金的关系

每月工资与该月工资对应的税收

年终奖与年终奖对应的税收

在年终奖为56800 元左右时,相应的税和最小。然后在通过56700~56900 之间的群举,可以得到以下的最终结果。最佳情况总的税收值 9120.0 元 最佳情况总的月工资额3600.3 元

最佳情况工资部分的月税收值 175.0375 元 最佳情况的年终奖 56797 元

最佳情况年终奖的税收值7019.5 元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本题的模型是建立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列出了年收入从3万元以1000元为间隔到15万元的所有情况。

运用MATLAB程序可以得到不同年收入的基本情况,列表与其相对应的图如下

职员收入最优分配方案表

年收入 最佳月工资 月工资税

2000 540 30000

2083.4 590 31000

2108.4 680 32000

2108.9 780 33000

2108.4 880 34000

2108.7 980 35000

2108.4 1080 36000

2109.2 1180 37000

2109.2 1280 38000

2109.4 1380 39000

2434.2 1480 40000

2109.2 1580 41000

2108.7 1680 42000

年终奖

6000

5999

6699

7693

8699

9696

10699

11690

12690

13687

10790

15690

16696 43000 44000 45000 46000 47000 48000 49000 50000 51000 2434 2108.4 2109.2 2100 2100.7 2234.2 2100 2166.9 2484.2 1780 1880 1980 2080 2180 2280 2380 2480 2580

13792

18699

19690

20800

21792

21190

23800

23997

21190 52000 53000 54000 55000 56000 57000 58000 59000 60000 61000 62000 63000 64000 65000 66000 67000 68000 69000 70000 71000 72000 73000 74000 75000 76000 77000 78000 79000 80000 81000 82000 83000 84000 85000 86000 2333.3 2680

2416.9 2780

2500.2 2880

2583.5 2980

2666.7 3080

2750.2 3180

2833.3 3280

2916.7 3380

3000.2 3480

3083.3 3580

3166.7 3680

3250.2 3780

3333.4 3880

3416.7 3980

3500.2 4080

3583.3 4180

3600 4320

3600 4470

3609.2 4620

3600 4770

3600 4920

3608.4 5070

4125.1 5220

4100.8 5370

3808.4 5520

4375.1 5670

4100.8 5820

4058.4 5970

4100.5 6120

4225.1 6270

4100.3 6420

4100.5 6570

4475.1 6720

4100.1 6870

4100.5 7020

24000 23997 23998 23998 24000 23998 24000 24000 23998 24000 24000 23998 23999 24000 23998 24000 24800 25800 26690 27800 28800 29699 24499 25790 30299 24499 28790 30299 30794 30299 32796 33794 30299 35799 36794

87000 88000 89000 90000 91000 92000 93000 94000 95000 4725.8 3609.2 3600 4975.8 3609.2 3600 3609.2 3737.9 3600.2 7170 7320 7470 7620 7770 7920 8070 8220 8370

30290

44690

45800

30290

47690

48800

49690

49145

51798 96000 97000 98000 99000 100000 101000 102000 103000 104000 105000 106000 107000 108000 109000 110000 111000 112000 113000 114000 115000 116000 117000 118000 119000 120000 121000 122000 123000 124000 125000 126000 127000 128000 129000 130000 3759.2 8520

3987.9 8670

3600.2 8820

4009.2 8970

3600.3 9120

4175.1 9270

4404.6 9420

3600.3 9570

4425.1 9720

4654.6 9870

3834 10020

4675.1 10170

4904.6 10320

4083.5 10470

4925.8 10620

5154.6 10770

4333.5 10920

5175.8 11070

5404.6 11220

4583.5 11370

5425.8 11520

5654.6 11670

4833.5 11820

5675.8 11970

5001 12120

5083.5 12270

5167.3 12420

5251 12570

5333.5 12720

5416.8 12870

5501 13020

5583.5 13170

5666.8 13320

5751 13470

5833.5 13620

50890 49145 54798 50890 56797 50899 49145 59797 50899 49145 59992 50899 49145 59998 50890 59145 59998 50890 49145 59998 50890 49145 59998 50890 59988 59998 59992 59988 59998 59998 59988 59998 59998 59988 59998

131000 132000 133000 134000 135000 136000 137000 138000 139000 140000 141000 142000 143000 144000 145000 146000 147000 148000 149000 150000 5916.8 6000.3 6084 6166.8 6250.3 6334 6416.8 6500.3 6584 6600.1 6600 6600 6700.1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6600 13770 13920 14070 14220 14370 14520 14670 14820 14970 15200 15450 15700 15950 16200 16450 16700 16950 17200 17450 17700

59998

59997

59992

59998

59997

59992

59998

59997

59992

60799

61800

62800

62599

64800

65800

66800

67800

68800

69800

70800

六、模型的评价

优点

(1)线性规划的数学方法年收入分配方案和贷款方案使得个人所得税最少

(2)本文充分考虑了该夫妇符合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不符合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两种情况,并且对等额本金还款和等额本息还款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较合理的还款方式。

缺点:

在问题一中我们只考虑了工资大于1600的情况;对于问题三我们假设较多且较理想;程序的编写比较繁琐。

七、改进及推广

模型的改进

该模型在解决还按揭贷款时,只提供了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解决模型,而没有讨论等额本金还款方式。如果要让模型更具普适性,应该提供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的解决模型。模型的推广

用理财的思路去考虑最为合理的收入使用分配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对于那些工作比较稳定,但收入平平的工薪阶层房贷者而言,过多的还款压力很可能使其不堪重负,沦为“房奴”一族。

在本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该问题,将月供还贷压力降低到最低,同时考虑也考虑了工薪阶层房贷者的生活压力及生活开支。

八、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住房公积金,http://baike.baidu.com/view/5564.htm,2011/9/3。

[2] 百度百科,公积金贷款利率,http://baike.baidu.com/view/3696177.htm#1,2011/9/3。[3] 和讯银行,及时贷款利率查询,http://data.bank.hexun.com/ll/dkll.aspx,2011/9/3。

[4] 张建勋,纪纲,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5]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3-222,2003.8。[6] 周永正,詹棠森,方成鸿,邱望仁,数学建模,同济大学出版社,7-14,205-212,2010.8。

九、附录

具体代码 程序一

%N总收入;G每月的工资;J为年收入的奖金;S为所需上交的税 %N=G*12+J Sz=100000;%税收的初始值 for i=0:100:100000

J(i+1)=i;%年收入的奖金

G(i+1)=(100000-J(i+1))/12;%每月的工资

if(G(i+1)<=1600)

S1(i+1)=0;

G0=0;

else

G0=G(i+1)-1600;%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薪收入-费用扣除标准(1600)

end

if(G0<=500&G0>0)

S1(i+1)=G0*0.05;

else if(G0>500&G0<=2000)

S1(i+1)=(G0-500)*0.1+25;

else if(G0>2000&G0<=5000)

S1(i+1)=(G0-2000)*0.15+25+150;

else if(G0>5000&G0<=20000)

S1(i+1)=(G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J0=J(i+1)/12;%奖金纳税平均月收入

S2(i+1)=0;

S2(i+1)=J0*0.05;

if(J0<=500&J0>=0)

S2(i+1)=J0*0.05;

else if(G0>500&G0<=2000)

S2(i+1)=(J0-500)*0.1+25;

else if(J0>2000&J0<=5000)

S2(i+1)=(J0-2000)*0.15+25+150;

else if(J0>5000&J0<=20000)

S2(i+1)=(J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S2(i+1)=S2(i+1)*12;%该年所上交的奖金税 S(i+1)=S1(i+1)*12+S2(i+1);if(S(i+1)<=Sz)

Sz=S(i+1);

Sg=S1(i+1);

Sj=S2(i+1);

I=i;end end subplot(3,1,1)plot(S,G*12,'b+',S,J,'r+')legend('年总税收与月工资','年税收与年终奖')title('总税收与年工资和年终奖金')subplot(3,1,2)plot(G,S1,'*')title('每月工资与该月工资对应的税收')subplot(3,1,3)plot(J,S2,'*')title('年终奖与年终奖对应的税收')for i=(I-100):(I+100)

J=i;%年收入的奖金

G=(100000-J)/12;%每月的工资

if(G<=1600)

S1(i+1)=0;

G0=0;

else

G0=G-1600;%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薪收入-费用扣除标准(1600)

end

if(G0<=500&G0>0)

S1(i+1)=G0*0.05;

else if(G0>500&G0<=2000)

S1(i+1)=(G0-500)*0.1+25;

else if(G0>2000&G0<=5000)

S1(i+1)=(G0-2000)*0.15+25+150;

else if(G0>5000&G0<=20000)

S1(i+1)=(G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J0=J/12;%奖金纳税平均月收入

S2(i+1)=0;

if(J0<=500&J0>=0)

S2(i+1)=J0*0.05;

else if(J0>500&J0<=2000)

S2(i+1)=(J0-500)*0.1+25;

else if(J0>2000&J0<=5000)

S2(i+1)=(J0-2000)*0.15+25+150;

else if(J0>5000&J0<=20000)

S2(i+1)=(J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S2(i+1)=S2(i+1)*12;

S(i+1)=S1(i+1)*12+S2(i+1);

if(S(i+1)<=Sz)

Sz=S(i+1);

Sg=S1(i+1);

Sj=S2(i+1);

I=i;

end end best_tax=Sz%output('最佳情况总的税收值')month_payment=(100000-I)/12%output('最佳情况总的月工资额')best_payment_tax=Sg%output('最佳情况工资部分的月税收值')reward=I%output('最佳情况的年终奖')best_reward_tax=Sj%output('最佳情况年终奖的税收值')

附录二:

for q=30000:1000:150000 %N 总收入;G 每月的工资;J 为年收入的奖金;S 为所需上交的税

%N=G*12+J Sz=150000;%税收的初始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i=0:100:q

J=i;%年收入的奖金

G=(q-J)/12;%每月的工资

if(G<=1600)

S1(i+1)=0;

G0=0;

else

G0=G-1600;%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薪收入-费用扣除标准(1600)

end

if(G0<=500&G0>0)

S1(i+1)=G0*0.05;

else if(G0>500&G0<=2000)

S1(i+1)=(G0-500)*0.1+25;

else if(G0>2000&G0<=5000)

S1(i+1)=(G0-2000)*0.15+25+150;

else if(G0>5000&G0<=20000)

S1(i+1)=(G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J0=J/12;%奖金纳税平均月收入

S2(i+1)=0;

if(J0<=500&J0>=0)

S2(i+1)=J0*0.05;

else if(J0>500&J0<=2000)

S2(i+1)=(J0-500)*0.1+25;

else if(J0>2000&J0<=5000)

S2(i+1)=(J0-2000)*0.15+25+150;

else if(J0>5000&J0<=20000)

S2(i+1)=(J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S2(i+1)=S2(i+1)*12;%该年所上交的奖金税

S(i+1)=S1(i+1)*12+S2(i+1);

if(S(i+1)<=Sz)

Sz=S(i+1);

Sg=S1(i+1);

Sj=S2(i+1);

I=i;

end end for i=(I-100):(I+100)

J=i;%年收入的奖金

G=(q-J)/12;%每月的工资

if(G<=1600)

S1(i+1)=0;

G0=0;

else

G0=G-1600;%月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薪收入-费用扣除标准(1600)

end

if(G0<=500&G0>0)

S1(i+1)=G0*0.05;

else if(G0>500&G0<=2000)

S1(i+1)=(G0-500)*0.1+25;

else if(G0>2000&G0<=5000)

S1(i+1)=(G0-2000)*0.15+25+150;

else if(G0>5000&G0<=20000)

S1(i+1)=(G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J0=J/12;%奖金纳税平均月收入

S2(i+1)=0;

if(J0<=500&J0>=0)

S2(i+1)=J0*0.05;

else if(J0>500&J0<=2000)

S2(i+1)=(J0-500)*0.1+25;

else if(J0>2000&J0<=5000)

S2(i+1)=(J0-2000)*0.15+25+150;

else if(J0>5000&J0<=20000)

S2(i+1)=(J0-5000)*0.25+25+150+450;

end

end

end

end

S2(i+1)=S2(i+1)*12;

S(i+1)=S1(i+1)*12+S2(i+1);

if(S(i+1)<=Sz)

Sz=S(i+1);

Sg=S1(i+1);

Sj=S2(i+1);

jj=i;

gz=(q-jj)/12;

end end x=q/1000-29;best_tax(x)=Sz;%('最佳情况总的税收值')month_payment(x)=gz;%('最佳情况总的月工资额')best_payment_tax(x)=Sg;%('最佳情况工资部分的税收值')reward(x)=jj;%('最佳情况的年终奖')best_reward_tax(x)=Sj;%('最佳情况年终奖的税收值')end best_tax month_payment reward q=30000:1000:150000 plot(q,best_tax,'r+',q,month_payment,'bo',q,reward)legend('年收入和年总税收','年收入和与月工资','年收入和与年终奖')title('年总收入与最优税收相对的年终奖和月工资')

下载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论文(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论文(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论文(5篇)

    现今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现状研究 [摘 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

    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 热点分析 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学界争论如何改革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 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改革,目前学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把初次分配作为改革重点;另一派认为,着力点应放在二次分配。 厉以宁......

    收入分配问题

     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最敏感) 1. 现状: 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但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初次分配不太合理;二次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第三次分配格局没有形成 六中全会公报明......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关键词】 提高劳动报酬 公平正义 社会和谐 【背景链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今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

    收入分配差距论文 收入分配改革论文[五篇范例]

    收入分配差距论文收入分配改革论文 分配领域中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摘要:针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迅速扩大而导致的不公平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如何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和社......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论文)

    社会主义经济理和实践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论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摘 要: 进入21以来,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准时制生产、绿色采购等新的生产方式和要求......

    个人所得税论文

    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摘要:个人所得税以其聚财和调节个人收入的独特功能备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青睐。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一直成为各界非常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