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10-27 13: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论文》。

第一篇:动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论文

一、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皮亚杰心理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皮亚杰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①任何静态的数学概念都隐含着认知主体的内在动作,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②这些观念为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纳,目前小学数学普遍采取动手操作(或以直观方式演示有关操作)的方法。

然而,对于这些在教学实践领域中早已被采用的观念与方法,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我们知道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但它除了是一种动作之外,还存在哪些区别于一般动作的规定性?同样我们也知道“动作操作”会增进儿童的数学知识与智慧;但能否认为任意的动手操作都有益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儿童动手操作?

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并期望对进一步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二、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

1.反身性数学运算“甚至在其较高的表现中,也是正在采取行动与协调行动,不过是以一种内在的与反省的形式进行的罢了……”③这里“反省”与反身、反思是同义的。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活动划归为两类。一类是对客体的认识;另一类是对主体自身动作所进行的反思。前者带来关于客体的知识;后者带来数理逻辑知识。

[实例]一个儿童摆弄10个石子,他可以掂一掂以了解其重量;可以摸一摸以了解其表面的光滑度。“重量”与“光滑度”是关于对象(石子)本身的知识。此外,儿童还有另一类动作,他将10个石子排列成不同的形状,沿着不同的方向点数它们,其总数“10”总是不变的。这里,儿童将手指一一地(不重复也不遗漏)点向10个石子,是具体动作;从这种具体动作中认识到总数“10”总是不变,则是一种反思,是反过来对自身的具体动作进行思考。具体动作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从不同的石子开始,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但总数的“10”却是恒定的。只有通过反思,体会到这种“恒定”,儿童才真正学会了计数。

这里我们看到儿童进行数学操作与运算离不开具体动作,但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本身更为重要。儿童能一一地点数石子,我们也能训练一只小鸡——地啄石子,但小鸡不会了解“10”这个数,因为它没有反思。

数学运算因其反身性,还呈现出一种层次性与相对性。高一级的运算是对低一级的运算所进行的反思、协调与转换。乘法是对加法的“运算”;乘方又是对乘法的“运算”。

2.可逆性“运算是一种可以逆行的行动,即它能向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④我们可以把1和2相加得到3;反过来,也可以用3减2而还原为1。任何一种运算,总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逆运算。

学生用减法验算加法(或反过来用加法验算减法),用除法验算乘法(或反过来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因为这些运算是可以“逆行”的。对于“合”(加或乘)的结果,我们可以用“分”的动作(减或除)使其还原到初始状态。

可逆性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演可逆(1+2=3,反过来3-2=1);一类是互反可逆(6比2多4,反过来2比6少4)。前者表现为相反的操作;后者表现为次序的逆向转换。

3.结合性运算“是可以绕道迂回的,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⑤这就是所谓结合性。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体现在运算定律方面:3+4=4+3(加法的交换律);3×(4+5)=3×4+3×5(乘法的分配律)。这里,每个等式两边是不同途径的运算,但其运算结果却是恒等的;其二,体现在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方面。

问题:男生和女生共植树450棵,已知每个同学植树5棵,有男生46人。问:女生多少人?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女生植树多少棵,再除以5,得出女生人数:(450-5×46)÷5=44(人);也可以先求两个班共有多少人,再减去男生46人,得出女生的人数:450÷5-46=44(人)。两种解法,具体途径不同,但结果一样。

至此,我们将可逆性与结合性综合起来考察,则会发现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反演可逆是以相反的运算(如:以减法来验算加法)使其还原为初始不变的状态。互反可逆是一种相互转换,6比2多4,2比6少4,这里差集“4”是不变的。在运算规则里,运算途径改变了,但运算结果不变。在问题解决中,具体解法可以各异,但答案是唯一(不变)的。

我们说,数学运算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改变,总是隐含着某种不变的因素。正是“不变因素”的存在,才使转换成为可能。

4.结构性结构性运算,就其现实的存在方式而言,“包括复杂的运算体系,而不是被看作先于这些体系成分的那些孤立的运算。”⑥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整体的方式而存在。首先,每一种数学运算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的动作。加法包括“合”的动作,也包括计其总数据的动作(这在学龄前儿童的实物操作中,可观察到;小学一年级儿童,因熟练而逐渐简约化);其次,各种运算联合起来,又构成一个大的结构,加是“合”的动作,减是“分”的动作;乘是加(或合)的简便运算,除是减(或分)的简便运算;加减互为逆运算,乘除互为逆运算。这许多关系,使四则运算联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三、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了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之后,我们将依照这些规定性,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儿童动手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引起反省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数学运算是一种反思,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更为重要。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动作操作时,不应停留在为操作而操作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对其操作进行思索。以分数概念的教学为例,通常的教法是将分数的具体“操作”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如:将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1/2。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一样地模仿,而不能调动学生内部的思考过程。

一般而言,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大的扩展。此前,儿童能用加减法层面的“差集”(6比2多4)或乘除法层面的“倍数”(6是2的3倍)来表示二数比较关系。在倍数中,比较量一般大于(或等于)标准量;分数的引进是要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当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时,如何表示二数关系。

关于分数概念,这里设计了一种与通常的教法不同的方案,其宗旨在于引起学生思考。

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

准备: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好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无刻度),线段长度分别是木棒的3倍、1倍、1/3。

木棒────

白线:───────────────────白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3倍

红线:────────红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1倍

绿线:─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

教师[演示]:用木棒分别量白线与红线,并板述;然后量绿线,提问。

教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

学生:……没有一棒长。

教师:没有“一棒”长,怎么表示?

学生:(有的提出)拿刻度尺把木棒和绿线都量一量。

教师:(量得绿线长20厘米,木棒长60厘米)那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

60厘米

学生:木棒是绿线的3倍。

教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现在,我们反过来说:以木棒为标准,绿线是木棒的多少?

[演示]比着绿线将木棒3等分(用粉笔在木棒上画刻度)

[继续提问]现在想一想,怎样表示“绿线是木棒的多少?”)

……

导出:将木棒3等份,绿线是3份中的1份。

进而导出:绿线是木棒的1/3。

并将“倍数”与“分数”统一起来:都可表示两个数的比较。

这种方案较之于“和般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过程。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思考,儿童才能真正明确分析所蕴含的内部操作。

将有关“操作”和盘托出,不注重激起学生“反思”的教法,与两种不恰当的观念有关。其一是把数学运算等同于具体动作;其二是认为内在运算是对外在动作的简单模仿。其实,数学运算应该包括三个呈递进关系的成分:(1)具体操作;(2)对具体操作的反省与反思;(3)在反思过程中进行某种转换或重组。

转换是对具体动作的转换,重组是对原有的、已习得的操作的重组。儿童在接触到分数之前,已学会了“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据的几倍)与“等分”(除法)。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在上述方案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重组原有“比较”与“等分”等内部操作而构成分类操作的过程(分数的内部操作包括:比较二数;等分标准量等)。

2.体会“必然”在上一小节中,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作操作的同时,应引导他们对具体动作进行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进行转换与重组。但数学运算还具备可逆性与结合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转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发生改变,而总隐含着某种不变的因素。由于某些不变因素的存在,数学运算显示出一种必然性。1+2一定等于3;3×5一定等于15;π=3.1415…是圆周与直径的比率,不是人为规定的;在两个班共同植树的实例中,解法不同而得数是不变的。

对数学运算的必然性的认识,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之感”。这种必然之感的获得,是儿童形成数学运算的标志。

指导学生认识数学运算的必然性,可利用日常的实例。数学运算往往都有其现实原型,而且有些原型能明晰地表征相应运算的涵义。如:教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数一数一面窗子的格数。如果竖着有4行,每行5格,那么就是5×4=20格。四五二十的口诀就存在于我们对这扇窗子的计数活动之中。它不是人为的任意编出的口诀,而是“必然”的。

3.融会贯通数学运算是以结构的方式而存在的。结构化不是将不同的运算(或操作)简单地拼凑成一个整体,而是要消除各种运算(或操作)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相互协调。

“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将分数概念放在数概念的扩展(从倍数到分数的扩展)之中,具体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此前,在“倍数”中,比较量总是大于或等于一个标准量),如何表示二数关系。学生面对这一“矛盾”、积极思考。消解矛盾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操作(倍数与分数)协调、统一而融会贯通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可以明确:(一)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运算既包括具体的动手操作,也包括对动手操作的思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二)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不变的因素”,具体体现在逆向运算、逆向转换(6比2多4,那么2比6少4)、运算规则以及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等方面。(三)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方式而存在。

在于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本文提出(一)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演示有关操作)时,应引起“反省”。小学儿童离不开具体动作的支持,但对具体动作的思索更为重要。(二)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必然”之感,必然之感的获得,是数学运算形成的标志。(三)在动作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思考,将各种运算联成整体,融会贯通。

①②⑤⑥皮亚杰:《智慧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第18—19页。第36页;第42页。

③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④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第91页。

第二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_数学论文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一、引言近半个世纪以来,皮亚杰心理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皮亚杰指出:“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①任何静态的数学概念都隐含着认知主体的内在动作,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② 这些观念为数学课堂教学所采纳,目前小学数学普遍采取动手操作(或以直观方式演示有关操作)的方法。然而,对于这些在教学实践领域中早已被采用的观念与方法,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许多问题都停留在知其 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我们知道数学运算是一种广义的动作;但它除了是一种动作之外,还存在哪些区别 于一般动作的规定性?同样我们也知道“动作操作”会增进儿童的数学知识与智慧;但能否认为任意的动手操 作都有益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儿童动手操作? 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并期望对进一步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二、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 1.反身性 数学运算“甚至在其较高的表现中,也是正在采取行动与协调行动,不过是以一种内在的与反 省的形式进行的罢了„„”③这里“反省”与反身、反思是同义的。皮亚杰将个体认知活动划归为两类。一类是对客体的认识;另一类是对主体自身动作所进行的反思。前者 带来关于客体的知识;后者带来数理逻辑知识。[实例]一个儿童摆弄10个石子,他可以掂一掂以了解其重量;可以摸一摸以了解其表面的光滑度。“重 量”与“光滑度”是关于对象(石子)本身的知识。此外,儿童还有另一类动作,他将10个石子排列成不同的 形状,沿着不同的方向点数它们,其总数“10”总是不变的。这里,儿童将手指一一地(不重复也不遗漏)点 向10个石子,是具体动作;从这种具体动作中认识到总数“10”总是不变,则是一种反思,是反过来对自身的 具体动作进行思考。具体动作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从不同的石子开始,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但总数的 “10”却是恒定的。只有通过反思,体会到这种“恒定”,儿童才真正学会了计数。这里我们看到儿童进行数学操作与运算离不开具体动作,但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本身更为重要。儿童能一一地点数石子,我们也能训练一只小鸡——地啄石子,但小鸡不会了解“10”这个数,因为它没有 反思。数学运算因其反身性,还呈现出一种层次性与相对性。高一级的运算是对低一级的运算所进行的反思、协 调与转换。乘法是对加法的“运算”;乘方又是对乘法的“运算”。2.可逆性 “运算是一种可以逆行的行动,即它能向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④我们可 以把1和2相加得到3;反过来,也可以用3减2而还原为1。任何一种运算,总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逆运算。学生用减法验算加法(或反过来用加法验算减法),用除法验算乘法(或反过来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 因为这些运算是可以“逆行”的。对于“合”(加或乘)的结果,我们可以用“分”的动作(减或除)使其还 原到初始状态。可逆性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演可逆(1+2=3,反过来3 -2=1);一类是互反可逆(6比2多4,反 过来2比6少4)。前者表现为相反的操作;后者表现为次序的逆向转换。3.结合性 运算“是可以绕道迂回的,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⑤这就是所谓结合性。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体现在运算定律方面:3+4=4+3(加法的交换律);3 ×(4+5)=3×4+3×5(乘法的分配律)。这里,每个等式两边是不同途径的运算,但其运算结果却是恒等的;其二,体现在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方 面。问题:男生和女生共植树450棵,已知每个同学植树5棵,有男生46人。问:女生多少人?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女生植树多少棵,再除以5,得出女生人数:(450-5×46)÷5=44(人);也 可以先求两个班共有多少人,再减去男生46人,得出女生的人数:450÷5-46=44(人)。两种解法,具体途 径不同,但结果一样。至此,我们将可逆性与结合性综合起来考察,则会发现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反演可 逆是以相反的运算(如:以减法来验算加法)使其还原为初始不变的状态。互反可逆是一种相互转换,6比2多 4,2比6少4,这里差集“4”是不变的。在运算规则里,运算途径改变了,但运算结果不变。在问题解决中,具体解法可以各异,但答案是唯一(不变)的。我们说,数学运算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改变,总是隐含着某种不变 的因素。正是“不变因素”的存在,才使转换成为可能。4.结构性 结构性运算,就其现实的存在方式而言,“包括复杂的运算体系,而不是被看作先于这些体系 成分的那些孤立的运算。”⑥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整体的方式而存在。首先,每一种数学运算本身就是一 个结构化的动作。加法包括“合”的动作,也包括计其总数据的动作(这在学龄前儿童的实物操作中,可观察 到;小学一年级儿童,因熟练而逐渐简约化);其次,各种运算联合起来,又构成一个大的结构,加是“合” 的动作,减是“分”的动作;乘是加(或合)的简便运算,除是减(或分)的简便运算;加减互为逆运算,乘 除互为逆运算。这许多关系,使四则运算联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三、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了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之后,我们将依照这些规定性,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儿童动手操作应注 意的问题。1.引起反省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数学运算是一种反思,具体动作之后的反思比具体动作更为重要。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动作操作时,不应停留在为操作而操作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对其操作 进行思索。以分数概念的教学为例,通常的教法是将分数的具体“操作”和盘托出、呈现给学生。如:将一个 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它的1/2。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一样地模仿,而不能调动学生内部的思 考过程。一般而言,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大的扩展。此前,儿童能用加减法层面的“差集”(6比2多4)或乘 除法层面的“倍数”(6是2的3倍)来表示二数比较关系。在倍数中,比较量一般大于(或等于)标准量;分数 的引进是要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当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时,如何表示二数关系。关于分数概念,这里设计了一种与通常的教法不同的方案,其宗旨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 准备: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好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准备一根60厘米长的木棒(无刻度),线段 长度分别是木棒的3倍、1倍、1/3。木棒──── 白线:─────────── ────────白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3倍 红线:──────── 红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1倍 绿线:─ 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 教师[演示]:用木棒分别量白线与红线,并板述;然后量绿线,提问。教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 学生:„„没有一棒长。教师:没有“一棒”长,怎么表示? 学生:(有的提出)拿刻度尺把木棒和绿线都量一量。教师:(量得绿线长20厘米,木棒长60厘米)那么,绿线长度是木棒长度的多少? 60厘米 学生:木棒是绿线的3倍。教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现在,我们反过来说:以木棒为标准,绿线是木棒的多少? [演示]比着绿线将木棒3等分(用粉笔在木棒上画刻度)[继续提问]现在想一想,怎样表示“绿线是木棒的多少?”)„„ 导出:将木棒3等份,绿线是3份中的1份。进而导出:绿线是木棒的1/3。并将“倍数”与“分数”统一起来:都可表示两个数的比较。这种方案较之于“和般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过程。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思 考,儿童才能真正明确分析所蕴含的内部操作。将有关“操作”和盘托出,不注重激起学生“反思”的教法,与两种不恰当的观念有关。其一是把数学运 算等同于具体动作;其二是认为内在运算是对外在动作的简单模仿。其实,数学运算应该包括三个呈递进关系 的成分:(1)具体操作;(2)对具体操作的反省与反思;(3)在反思过程中进行某种转换或重组。转换是对具体动作的转换,重组是对原有的、已习得的操作的重组。儿童在接触到分数之前,已学会了“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据的几倍)与“等分”(除法)。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在 上述方案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重组原有“比较”与“等分”等内部操作而构成 分类操作的过程(分数的内部操作包括:比较二数;等分标准量等)。2.体会“必然” 在上一小节中,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作操作的同时,应引导他们对具体动作进行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进行转换与重组。但数学运算还具备可逆性与结合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转换过程中,并非所有 的因素都发生改变,而总隐含着某种不变的因素。由于某些不变因素的存在,数学运算显示出一种必然性。1+ 2一定等于3;3×5 一定等于15;π=3.1415„是圆周与直径的比率,不是人为规定的;在两个班共同植树的实 例中,解法不同而得数是不变的。对数学运算的必然性的认识,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之感”。这种必然之感的获得,是儿童形成数学 运算的标志。指导学生认识数学运算的必然性,可利用日常的实例。数学运算往往都有其现实原型,而且有些原型能明 晰地表征相应运算的涵义。如:教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数一数一面窗子的格数。如果竖着有4行,每行5格,那么就是5×4=20格。四五二十的口诀就存在于我们对这扇窗子的计数活动之中。它不是人为的任意编出的口 诀,而是“必然”的。3.融会贯通 数学运算是以结构的方式而存在的。结构化不是将不同的运算(或操作)简单地拼凑成一个 整体,而是要消除各种运算(或操作)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相互协调。“关于‘分数概念’的课堂设计”将分数概念放在数概念的扩展(从倍数到分数的扩展)之中,具体设计 了一个问题情境:比较量不足一个标准量(此前,在“倍数”中,比较量总是大于或等于一个标准量),如何 表示二数关系。学生面对这一“矛盾”、积极思考。消解矛盾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操作(倍数与分数)协调、统一而融会贯通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可以明确:

(一)对小学生而言,数学运算既包括具体的动手操作,也包括对动手操作的思索。后 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二)数学运算总是隐含着“不变的因素”,具体体现在逆向运算、逆向转换(6比2多4,那么2比6少4)、运算规则以及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等方面。

(三)数学运算总是以结构化的方式而存在。在于数学运算的内在规定性,本文提出

(一)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演示有关操作)时,应引起“反省”。小学儿童离不开具体动作的支持,但对具体动作的思索更为重要。

(二)在指导学生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必然”之感,必然之感的获得,是数学运算形成的标志。

(三)在动作操作过程 中,指导学生通过思考,将各种运算联成整体,融会贯通。①②⑤⑥皮亚杰:《智慧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第18—19页。第36页;第42 页。③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④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第91页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

第三篇: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铅球,作为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比起其他项目动作复杂,技术性要求更高。它不仅看起来“不够文雅”,而且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危险性较大,因而在教学实施中难度很大。对此,积极变革铅球教学,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对铅球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调整铅球课堂动作教学的顺序入手,以逆向教学法和双侧性迁移教学法来创新铅球教学。

关键词: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教学法;创新

传统的铅球教学往往偏重于技术动作,教学方式以反复讲解,不断训练为主,略显刻板,稍欠变通。教学中教师也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模仿,练习枯燥的讲解,单调的训练致使学生身心俱疲,逐渐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铅球课的兴趣便消磨殆尽。对此,我们需要对铅球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

1.铅球课堂动作教学新方法概念探析

1.1 逆向教学法。

逆向教学法就是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先后顺序,将整个技术分解为几个前后有序的动作,从后面的动作开始,由后往前依次逆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双侧性迁移教学法。

1.2.1 双侧性迁移。心理学家Ammos(1958)将双侧性迁移定义为:个体利用一侧肢体(优势侧肢体)学习某一特定运动技能之后,其对侧肢体(弱势侧肢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或执行同一特定运动技能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身体一侧学会了做某个动作,另一侧由于动作技能的迁移,同样的动作也就很容易学会。

1.2.2 双侧性迁移教学。双侧性迁移教学就是指在体育动作和技能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为重点,使其在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对技能进行身体左右两侧的相互迁移,以巩固所学技能,提高运动成绩。

2.铅球教学的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

2.1 逆向教学法与顺序教学法的比较。“逆向教学法”的应用广泛,不仅体现在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分解动作的某几个动作教学之中。从反向学习的程序上看,“逆向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从心理上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消除恐惧,利于提升学生技术动作练习中支配身体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需求,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重点技术的重复出现,保证了课堂动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学中既重整体,又重个体:整个技术教学特别注重各个分解动作的有机衔接,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完整掌握,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评价和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序教学法”从学习滑步开始,过度重视“低重心、大幅度”而忽视了蹬转技术的有机结合,容易导致“掉肘”或“臀部后坐”等错误的产生。因而往往造成学生无法完成练习和提高技术质量。尽管如此,顺序教学法也有其特定的价值。利用顺序教学法,学生能对所学动作的先后顺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遗忘或动作顺序错乱。

2.2 双侧迁移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传统的体育课堂呈现三重三轻的情况。教师重学生身体锻炼,轻思维能力培养,多注重学生成绩,忽略学生情感,依赖“标准动作”的模仿,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学生学习方法死板,没有创造力。为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控制课堂教学,致使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缺乏。双侧迁移教学法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在学生进行铅球运动前,必须保证先充分理解该运动,之后再将动作技术身体两侧相互迁移化。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运动技术,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做好指引者的工作,在一旁进行适时指导,保证学生技术动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尤其在学生遇到瓶颈时给予适当引导,给学生充分自由学习创造的机会。

3.铅球课堂动作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实践

3.1 铅球课堂动作的逆向教学。

铅球投掷过程中技术动作连接紧密,身体各部位协调性要求高。通过“逆向教学法”进行铅球投掷技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步骤一:最后用力和身体平衡教学。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主要环节。当滑步结束,左脚积极着地的一刹那,右膝和右脚向投掷方向蹬转,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这时被扭紧和拉长的腰、背、髋部的大肌肉群收缩,使上体迅速向投掷方向抬起。左臂由胸前向左上方牵引,使肩带肌肉拉长,身体左侧对着投掷方向,上体向右侧倾斜,左肩高于右肩,铅球处于较低部位,形成推球前的最佳姿势。在两腿继续用力蹬地时,右肩前送,右臂迅速用力将球推出。此时两腿的蹬直、右臂的推球和抬头后仰是同时进行的。铅球快离手时,手腕手指向外拨球。铅球离手后,两腿弯曲或交换,降低重心,维持身体平衡。步骤二:滑步技术教学。滑步是使铅球获得一定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滑步前先做一两次预摆。预摆时,左腿自然弯曲,大腿用力向后上方摆起,右腿伸直,脚跟提起,前脚掌或全脚掌支撑体重,同时上体前屈,左臂微屈前伸,略微低头,两眼看前下方。左腿摆到一定高度,上体达到最大前屈时,回收左腿,同时右腿逐渐弯曲。当左腿回收靠近右腿时,臀部后移,左腿大腿向投掷方向摆出,右腿用力蹬伸。由于左腿的摆动和右腿的蹬地,产生身体向投掷方向移动的合力。右脚蹬离地面后,迅速拉收小腿,并向内转动,用前脚掌着地,落在圆圈中心附近,与投掷方向约成130度角。同时左脚积极下落,以前脚掌内侧落于左侧抵趾板处,两脚落地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滑步时,左臂保持内扣,不使左肩转向投掷方向,头部保持向右后方的姿势。滑步技术动作练习方法:斜坡练习法。如利用上坡学习纠正由于蹬伸腿蹬地不充分而出现的臀部后坐;利用下坡练习和纠正因摆动腿落地不积极而导致滑步结束后的动作停顿。结合原地持球练习,反复体验蹬转技术结合;采用“发现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重要性,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动作示范,使之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橡皮筋牵引练习。将橡皮筋两端固定在地面上,橡皮筋的中部挂在练习者的踝关节处,练习者站在投掷圈后沿,借用橡皮筋助力作用,可增加学生蹬地滑步的距离,缩短滑步结束时两脚间距离;)或将橡皮筋一端套在练习者的手腕上,另一端由帮助者牵拉控制,可阻止练习者上体过早抬起和转体,致使铅球在出手前,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步骤三:完整技术动作教学。在完整技术练习中,可按学生运动能力进行同质分组或合作型分组教学,采用分组练习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各组练习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实心球代替铅球,逐渐过渡到铅球,铅球的重量应逐渐增加,以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最后采用教学比赛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趣味。

3.2铅球课堂动作的双侧迁移教学。

双侧迁移教学法可以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学习运动技能的初级阶段使用。比较常见的背向滑步铅球技术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动作比较复杂且差异性大,就适合使用双侧迁移教学法。从技术动作练习的角度,可将双侧迁移教学过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右侧身体练习为主,当学生大致掌握了动作技术后就进行下一步;第二步以身体左侧练习为主,将右侧动作技术迁移至左侧,重复练习直至左侧动作技能操作习惯并达到熟练掌握;第三步再恢复到以右侧练习为主。这时身体右侧的练习相对于第一步来说有质的飞跃。从技术动作掌握的角度,以背向滑步技术教学为例,教学过程可分为学习过程、掌握过程以及提高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可以初步的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一技术的理念,建立起完整的理念体系;掌握过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大概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这项技术,但是在训练方面要采用上述教学过程的三步,实现左右两侧动作技能的相互迁移;最后的提高阶段,初步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不足,向指导教师请教,完善个人技术,进而提升运动成绩。

4.总结

鉴于铅球教学的实施难度以及学生的态度,对铅球课堂动作的教学法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分析,剖析新教学法的优势,并积极应用于铅球教学的课堂实践,有助于铅球教学效果的提升及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扬安,李成癑.“逆向教学法”在中学田径投掷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田径,2015(3).

[2]赖焕春.论双侧性迁移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傅美仙.普通高校铅球教学过程中使用动作技能双侧迁移教法的效果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4]车继成.青少年铅球技术教学法探讨[J].民营科技,2014(4).

[5]朱飞.“逆向教学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对比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6]姜智豪.逆向教学法—在高校田径铅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第四篇:高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Web3.0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智慧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的变化,高职新型教学模式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智慧课堂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变革以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类教育的高度重视,构建智慧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智慧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高职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打造成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智能化、可视化、高效化等,最终实现学生的智慧生成。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高职课堂教学转变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虚拟现实技术场景,实现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课堂环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2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在信息化环境下长大的95后高职学生,他们的认知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喜欢从多个源头接收信息,多任务同时处理信息,多种形式呈现信息,随时进入超链接资源,实现趣味的学习。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实现学习者智慧增长需要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智慧化的教学变革,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智慧增长服务。在智能化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高职课堂进行变革,构建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信息化所需要的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技术技能型的创新人才。

(2)解决课堂与手机的矛盾,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满意度。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课堂环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智慧课堂学习模式是利用智慧服务,借助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化、适配化的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变学习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智慧学习为重点,利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突破课堂时空界限,拓宽学习渠道,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3)将智慧理念充分融入高职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跟踪,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智慧课堂以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基于动态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分析,精准地掌握学情,基于数据进行决策,方便教师安排调整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更加生动灵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方式多元化,同时智能化地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料,满足学习者富有个性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固强补弱,提高学习效果。传统课堂中,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差;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利用智能终端及相关软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学习的乐趣,高效的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智慧课堂环境的支持下,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知识的传递方式,监控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使课程互动更加立体化。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3.1课前,探究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数据实时呈现

智慧课堂教学中,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征,进行预习内容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预习材料,拓展学习资源,通过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移动端选取感兴趣内容进行预习,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中,课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为录制微课、精选优质慕课与富媒体资源,制作预习检测题。通过这些资源的推送,为学生提供了新型学习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前探究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端以数据的形式掌握学生有没有预习、预习的情况和答题情况,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即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预习数据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做好教学记录。探究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推送的教学资源,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高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兴趣点,为课中的智慧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3.2课中,互动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师生立体互动

智慧课堂教学核心是立体化的互动过程。在高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立体的、持续的、高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通过教师移动设备、学生移动设备,多角度、可视化呈现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降低学习认知难度。智慧教室中,小组成员使用移动设备讨论问题、绘制思维导图,同学之间交流互动。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可以结成学习伙伴,便于课上分享资源,课下相互讨论学习。多元交互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互动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迁移和运用新知识。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师生提供有效互动的课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高效的学习知识。该教学模式既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合理地组织知识的传递方式和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时刻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智慧课堂环境的支持下,教师能更好地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更广泛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更多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教师引导,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能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3.3课后,差异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个性辅导

课后,通过智慧学习的平台,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推送个性化的复习资源,发布针对性课后习题。学生在一定期限完成课后作业后提交给老师,教师端平台就会收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于客观题,智慧学习的平台能够自动批改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还可以对主观题进行批改点评,然后把批改情况通过录制微课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这种个性化辅导的方式更加的高效、直观、快捷,学生能够及时查看作业情况,在线与老师交流,更正作业,进行总结反思。智慧课堂帮助教师依托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数据,例如,学生自主学习个性特征数据,成绩数据、交流讨论形成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诊断。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特征数据,诊断高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教学。

4结语

高职智慧课堂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推送、互动交流、数据分析,构建良好智慧环境,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相融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专业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进一步培养高职专业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岩,马晛.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新校园,2015(6).[2]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3]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4]夏仕武.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

第五篇:优秀党建研究论文

优秀党建研究论文之一

---新形势下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对基层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领导的有效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笔者认为,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路径,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四种意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

坚持以“德才兼备、专兼结合”为原则,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途经。一是要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沟通,营造充分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氛围,形成大事面前讲原则,小事面前讲风格的良好局面。二要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中层干部和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制度,端正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学习作风、思想作风,这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得力措施。三是要坚持民主集中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与整体功能。各抒己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决议后,就坚决落实,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程序处理一切事情。努力营造有民主有集中,有自由有纪律,有统一意志也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氛围,做到决策正确和正确决策的有效实施。四要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进程,改善党员结构,必须重视在生产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基层的领导

核心与战斗堡垒。五是要选配好支部书记。对支部书记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威信高、群众基础好、党性强、懂管理,尽快锻炼造就一支整体素质过硬的党支部书记队伍。

二、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

基层党组织成员要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一是要以服务于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为中心,创造性地搞好党建,以主动服务的姿态掌握重大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动权。二要坚持把党建融汇到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管理中,把党建延伸到发展改革的具体工作中去,这样,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发展生产力就融为一体。要联系单位的工作实际,用正确价值观给广大党员以无穷的精神动力,教育党员要无私奉献,勇挑重担,团结员工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生产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安全生产贡献热情和力量。这是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三、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路径

基层党组织要特别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的大局为重,帮助职工调整制,形成好个人和单位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关心职工生活,倾听职工呼声,理解职工疾苦,尤其要为特困职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要不断开展新机制、新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创性地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大讨论活动,促进理念的创新和管理的深化,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结合生产工作实际,围绕安全生产“党员身边无违章、无违纪、无检修不良活动”、“党在我心中”和“凝聚力

工程”等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在庆祝“七•一”时,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使广大党员明确入党目的和动机,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改革活力。组织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目标,以安全生产为突破口,将新的工作思路和理念不断渗透到各生产、管理过程中。?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大事统一决策,分头抓落实,让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班组,责任到个人。发挥党员在各个岗位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引导和影响全体职工的行为;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推动整体工作的健康发展,有效促进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号召广大党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迎接挑战,提高素质、提升企业形象,在平凡的工作中,用真、善、美来弘扬企业文化精神,为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四种意识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摆正自己位置,经常与职工谈心交心做朋友,帮助职工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不搞特殊化,带头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全体党员做出表率,强化表率意识;坚持学习不放松,进一步明确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真正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挤时间学习,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我安全意识,重视安全工作,经常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把安全理念转化为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强化安全意识。

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对广大党员要感情上要

融洽,生活上去关心,思想上要引导。密切注视党员的思想动态,树立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党员队伍要形成感情融通,团结协作,思想一致的融洽氛围,激发党员为改革发展无私奉献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的内部环境。严格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教育党员永葆先进性,成为工作的先进者、学习的模范者和职工的贴心人。

总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对基层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领导的有效方式。基层党组织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强化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路径,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四种意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下载动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论文

    摘要:社区的建设管理对于社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高质量的社区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当中必须不断探索高质量以及创新型的社区建设与管理方法。......

    马智慧 论文

    扬州大学医学院毕业论文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专班业:[ 护理学 ] 级:[ 2012级护理学 ] 学生姓名:[ 马智慧 ] 指导教师:[ 刘宝梅 ] 完成时间: 2015年6月8日 静脉留......

    分享智慧论文

    分享智慧,共促成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有个明确的要求。即 “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论文教学课堂智慧

    家 校 无 缝 链 接 与 自 主 学蒲 城 县 第 三 高 级 中 学 刘 宇 清 二 零 一 二 年 四 月 十 六 日 习题记: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承载着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希望......

    智慧城市发展论文

    中小型智慧城市建设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

    姜智慧勤工俭学论文

    勤工俭学的思考与探索 单位:姓名: 姜智慧 东团堡中心小学 勤工俭学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勤工俭学 教育 思考 [摘 要] 勤工俭学也是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经......

    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摘要: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学前教育的发展列入了近十年来国家发展主要任务的行列。提出......

    动作作文[优秀范文5篇]

    【精选】动作作文汇编8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