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传统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有力保障,并成为高新技术创新重要的应用平台,加速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进程;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
根据OECD的相关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只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3%,即使将汽车等“中等技术行业”也包括进来,这一比重也只达到8.5%。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培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产业集群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需求
虽然很多传统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它们早期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通过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来提高投入产出率和机器性能,以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是传统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面对的市场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或无弹性,因为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属于“必需品”,且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他们已经满足了对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的需求。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需求满足”,迫使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须不断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来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或通过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来创造新的细分市场。因此,高新技术创新成为传统产业弥补老产业成熟所带来的衰退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来看,传统产业比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协作机制,使传统产业集群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天然“栖息地”。一方面,企业的空间集聚使同行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持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促使企业充分挖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和存量资本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这种竞争普遍存在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时刻保持对技术创新的高度警觉性和灵敏性。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产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合作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等等。这种协作机制,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高效的网络化互动与合作,更好地克服企业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行动,顺畅信息流通,加快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节约信息和运输成本。
二、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
正因为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体中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OECD的口径),因此高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充分地实现其技术潜能、实现其经济可行性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在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扩散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中通用技术的导入和利用。传统产业中的某些通用性技术可以从它原来所在的行业中溢出并被其他的传统产业所导入和重新利用,通用性技术这一“侵略”的特性,使其逐步渗透和占领不同的产业,并使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中扩散。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用性技术成为了产业革命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机床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化工、内燃机等;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二是“干中学”经验的获取。在传统产业集群中通常缺乏正式的科学和技术学习,而更多的是通过“干中学”、“用中学”等过程中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吸纳的学习活动,即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和开展各类开发性互动活动来实现经验的积累。同时,这一技术扩散应用又与企业特有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吸收能力的获取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正式的R&D活动,还来自更为广泛的创新活动。三是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的垂直整合和垂直分离特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扩散。在产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只负责生产的某一阶段,由此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一条产业链。其中部分企业获取了某些技术能力,并最终使这些企业剥离出一些部门形成新的企业。这些剥离出来的企业会通过垂直的产业链与其他剥离企业产生互动作用,从而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例如,在工业革命的早期,织布的机械化促进了布匹的生产,这迫使纺纱工人加速纱的生产,并促进了纺纱的机械化;同时,纺纱的机械化又反过来促使织布部门开发更先进的织布机。四是集群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源头,不仅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通过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中介机构将科技信息及时有效的在集群内企业传播,使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的扩散速度远快于非集群企业。
三、传统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
首先,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这一现实,要求高新技术创新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贡献。在不同的时代,重大的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它们有效地更新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的技术构成和组织模式获得了结构性的提升。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自动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与应用革新了冶金业、采矿业、纺织业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大踏步前进,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内燃机、发动机的发明促进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明,使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今日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一个狭义的“计算机工业”所能代表的范畴。其次,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不会自动转化为技术创新,只有高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商业化应用中,并与上下游产业链和消费者产生互动,才能形成足够复杂性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和技术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生物技术突破了原来生物制药范畴而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经验积累,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军事领域而在物流、商业、机械等行业的大量应用和探索,才使这些高新技术从最初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型发展成为复杂应用和专业化的门类并获得成功。
四、传统产业集群能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位于科技前沿的研发活动往往能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而新思想、新概念只有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或服务时才能称为创新,因此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协调保障。这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智力资源、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的物质设备、健全的公共服务,等等。智力保障方面,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投资理财的各类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员,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利用其特有的组织网络优势吸引各类人才,并通过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造就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在产业集群内,人才的频繁流动和学习锻炼,伴随着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外溢,使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此外,集群内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间进行协作创新,使双方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量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为集群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高新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能为广泛的产业部门所应用才能获得足够的回报来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从现状看,集群内企业比群外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集群内企业更加相互了解和信任,加上频繁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企业间更容易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在获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方面也相对较为容易。在物质设备和公共服务方面,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协作关系上的密切,能使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以低成本快速和灵活的整合,为研发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集群内企业可以共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大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总之,产业集群为企业获得创新所需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
参考文献:
[1]尼克冯图兹曼,弗吉尼亚阿查,“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来自《牛津创新手册》,法格博格,莫利,纳尔逊[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林惠虾.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
[3]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
[4]赵海婷,程春清:《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9
[5]范光基.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6]张秀武.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1
第二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⑤张奇.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农村经济,2009(1)
第三篇: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作者:张伟胜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以义乌创意园的全体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整合了多种网络流量技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行为。以MRTG的流量图分析了该群体网络使用的习惯,以OptiView协议分析仪的数据分析了软件使用偏好,通过对tcp80端口的访问记录分析了网站访问取向。
【关键词】创意;网络行为;网络流量
第四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3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有关概念的界定
2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产业集群研究
2.1.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2.1.2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2.2集群竞争力研究
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4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产业网络分析
4.2创新学习分析
4.3公共环境分析
5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温州、东莞、意大利的比较
5.1意大利案例
5.2东莞案例
5.3温州案例
5.4三案例的比较分析
6结论与展望
以上是我的硕士论文框架,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寻找我国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路。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谢谢。
第五篇:产业集群研究的逻辑框架结构
摘 要:准确把握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评述只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对其深入分析,却缺乏从宏观上对产业集群研究框架进行概括性总结。文章尝试从产业集群概念与分类、产业空间集聚动力、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关系、以及产业集群的风险、治理与升级等五个方面,将现有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能够在宏观上掌握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明确产业集群的研究思路与脉络。
关键词:产业集群,逻辑框架
产业集群研究内容随着全球化环境下集群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交叉所带来的研究视角变化等因素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针对产业集群研究内容方面的综述性文献也有不少,但这些文献评论往往仅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而缺乏从宏观上对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进行全面构建,这使得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不甚明朗。尽管目前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众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无非集中在五大方面,即:产业集群是什么、如何度量和识别?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什么?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怎样?产业集群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政府怎样制定相关政策?产业集群如何生长演化、怎样治理和升级?本文正是以这些问题为主线来对产业集群研究内容演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综合分析。
一、产业集群概念、分类及识别
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仍然掩盖不了来自于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对其概念的认识差异,有学者对这些差异进行了集中对比研究。一部分学者从纯粹的地理位置关系出发,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生产一系列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在部门或地理上的集中”、“区域集群是一个地理位置相互接近的产业集群”;另一部分学者则从企业地理邻近所带来的效益角度进行定义,强调企业的地理邻近与相互依赖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认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产业和机构之间的社会关系能够使其更具有竞争力;还有一些学者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基于价值增值的生产链将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结构以及顾客等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网络”,“产业集群是通过商品、服务和知识交换紧密联系、专业化组织的地方网络”。Porter(1998)则强调特定产业领域地理邻近的关联公司的共性与互补性,并从企业竞争与合作、提高区域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重新阐述。由于Porter的定义不仅提炼出了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还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迎合了当今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生存与区域(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同。国内较早关注产业集群的学者王缉慈教授也对相关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并一直在努力矫正对产业集群概念认识的误区,而澄清这些认识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区域管理来说显得极为重要。
尽管产业集群概念一直处于不断的诠释之中,但是产业集群的特征要素(如空间集聚、企业互动、基础设施共享、专业化分工、弹性专精、地方网络、社会文化嵌入、知识溢出等)已得到广泛理解和认同。正是这些集群特征为我们识别、测度和评价产业集群绩效奠定了基础。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从而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分类十分复杂。目前,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有:以Markusen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分类(意大利式、卫星式、轮轴式);基于交易成本观点的产业集群分类(纯集聚体、产业综合体、社会关系网络);根据集群的结构状况分类(市场型、椎型、混合网络型);根据产业关联度、区位优势分类(纵向集群、横向集群、区域指向集群);以及从产业的升级、FDI介入的程度、集群形成的成因、集群的产业性质等各个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研究。有学者认为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是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创新能力直至评价产业集群绩效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了产业集群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此外,最近有学者利用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及其识别标准努力将产业集群概念由制造业延伸到非制造业,如花木产业、农业、旅游业和金融产业等。
二、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
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机制是产业集群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促成并激发产业空间集聚?由于产业集群是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现象,因此不同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也不尽相同。关于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包括:Thtlnen、Weber、Losh的经典区位理论、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Isard的产业综合体、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和分工理论、新产业区理论以及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理论、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等。其中,Marshall的“外部经济”、Krugman的“规模递增”、新产业区的“创新网络”、以及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了当前研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鲰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但是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认为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内生型”和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外生型”共同作用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并且这种以“内生”和“外生”为主的集群动力机制分类方法已普遍被接受。目前,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资源禀赋论,该理论强调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地力特殊的自然资源紧密相关,但却缺乏对社会性资源(如文化、风俗和社会关系等)的关注,因此部分学者开始转向对地力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其次是分工与交易费用论,该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以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_即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利用该理论解释企业空间集聚具有易于理解和直观的优势;第三是FDI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现象”、“比较竞争优势”,从而导致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全球一地方垂直分工生产模式的形成,产业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空间转移成为过去十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现象,这种由外来力量驱动型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也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对象;第四是集体学习与创新效应理论,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其本质上是一束在发展过程中集聚起来的知识集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创新网络”与“知识溢出效应”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通过网络联系发生交互(知识传递与扩散)、共同学习从而获得好处,这是因为地理接近有利于企业了解产业前景与市场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建立共同的信任机制。由于创新活动日趋复杂、“隐性知识”的扩散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因此地理邻近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因而也成为了集体学习和创新区域;第五是产业集聚效应与集群政策效应理论。产业集聚效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产业集聚强化了区域品牌。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区域品牌效应反过来又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外部原因。此外,地方政府具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政策也是“吸引”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
产业集群内部的运行机制怎样、集群主体如何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从而推动集群发展呢?在这里,可以根据产业集群主体之间联系对象将集群内部运行机制分为“企业一企业”互动、“企业-关联机构”互动、以及“企业-政府”互动三大类。对于“企业-企业”、“企业-关联机构”互动,一般是从产业分工专业化角度、知识扩散与共享角度来研究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集
体学习与创新关系。有学者指出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表现为竞争互利关系,而具有竞争关系的集群成员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而具有互利关系的成员间必须保持激烈的竞争,从而比较形象地解释了产业集群企业个体之间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机制。但是必须看到,集群企业之间互动联系的另一个纽带就是“基于合作的信任关系”,这在众多社会学者的文献中都得到体现。魏江等将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归纳为三个层次:核心成员之间互动学习流程、集群辅助网络向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集群外围网络向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其中后两个层次流程正是反映了“企业-关联机构”互动联系。
“企业-政府”互动联系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二是政府营造的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本身构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上,为了解决集群内部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市场垄断、恶性竞争、非合作博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也为了优化集群动力机制并改善集群环境,政府一方面主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另一方面也在被动干预产业集群的非正常发展。国内学者在研究西方国家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同时一直在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企业一政府”互动机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团队(GREMI)强调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集聚发生的作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其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并先后提出“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等概念。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系统,它涉及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主体,而这必须要求政府能够设计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作为“创新网络”结点的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则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总之,正是企业-企业、企业-关联机构和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运作机制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
四、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
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者和产业政策制订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新古典经济学家、传统区位理论和新增长经济理论,要么强调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而忽视企业行为中知识、研发、学习等活动和本质特征,要么是只看到了研发与经济的外部性而不关心组织和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虽然利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解释了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报酬递增,但是却缺乏考虑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任等社会关系。因此,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创新网络,从而推动新产业区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事实上,地理集聚与经济增长及区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而且在我国,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加速器”。细分起来,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角度。由于集群内企业集中且关联程度高、分工细化,从而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充分发挥,这些分工和规模效应促进了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其次,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角度。集群通过增加现有企业生产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激发创新信息扩散三个途径影响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它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提供了新途径。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国外对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集群创新与知识扩散角度,另一方面集中在企业网络的角度,这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内企业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扩散降低了创新成本与风险,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知识积累水平,从而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并形成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三,从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和城市群经济发展角度。由于国际上存在典型的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集群成功案例(如硅谷)和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主的集群成功案例(如意大利新产业区),这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产业集群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我国地方政府将产业集群作为政策工具的重要原因。
五、产业集群风险、治理与升级
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等正面集聚效应受到热切关注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辩证地思考产业集群的负面效应和治理问题。这些负面效应主要反映在集群网络失灵、集群风险和集群生命周期等三个方面。对集群网络失灵的理解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产业网络组织本身的理解,即产业集群作为超越企业的组织形式,由于其网络目标、网络结构和网络主体与企业组织比较起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而会带来网络规模困境、社会关系困境、网络中企业权利不对等、支撑机构功能缺失等网络失灵现象;另一个是基于“全球一地方”视角下的理解,即认为在全球视野下由于本地知识资源不充分,难以保证创新持续,集群过度专业化和地理邻近也将可能导致本地网络失灵。目前国内外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主要有:基于区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结构性风险、外部冲击(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和内部僵化(过度合并、群体思维等)的风险、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风险、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产生冲击的周期性风险,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网络性风险与自稔性风险。此外,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存在的,Swann(1998)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Andersson(2004)认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集聚、集群诞生、集群发展、集群成熟和集群转型五个阶段。此外,“锁定”和“路径依赖”这两个概念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集群负面效应引用较多的术语。其中关于“锁定”的理解主要有:功能锁定、认知锁定、技术锁定、政治锁定、文化锁定和市场锁定,甚至还有非正式制度问题。这些关于产业集群负面效应的研究引发了学者和政策制订者对产业集群治理的思考,这是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地预防和处理这些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同时,必须站在全球性的高度和视角,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方式、治理模式和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由于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它已成为目前产业集群研究者集中关注的焦点内容。然而关于“什么是产业集群治理与升级”一类的问题目前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会议上有学者针对这一模糊概念,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主体、内涵、路径、动力及升级逻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和探讨。目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升级的路径方面。而且是将产业集群升级纳入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展开,即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线是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上攀登。而要理解和研究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必须要掌握与“全球价值链”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即“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生产链”、“生产网络”等,这是因为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是通过地方生产活动和国际贸易活动而展开。因此,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与升级问题就必须分析全球性的生产组织与经营活动。在对Powell(1990)市场、等级制和网络三种经济组织形式研究的基础上,张辉依据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高低,将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等级制五种,同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主要有工业流程、产品、功能和链条升级等四种形式。国内其他许多学者也从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角度进行了大量跟踪性研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目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集群治理与升级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全球价值链角度,从其他方向和角度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可能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和途径,这也是值得学者们深思的问题。
总之,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正在从各个方向和角度大量展开,但从宏观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正是沿袭了本文所归纳总结出的基本框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区域)经济发展过
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繁荣与衰退现象、产业集群的异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释产业集群现象、揭示其内部运行机制,从而找到促进产业集群快速、长期与健康发展的途径显得极其重要。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掌握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演化框架,同时还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由于产业集群并非纯粹的经济现象,它还受到地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与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此纯粹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目前来自于社会学、技术创新学、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逐渐加入到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来,这使得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在经历重要的延伸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