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美课堂听课交流9
老师们,下午好!放假了,终于能够静下心来,静心听名师们的课堂实例和讲座.听了几位名师的课和讲座,给我很大的收获.古诗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在每个学期都要接触到的课型,而小说是我们进入高段后的常见体裁,因此,我将就蒋军晶老师的讲的《游子吟》和《又记得又晓得——小学古诗群文阅读》这个讲座以及薛法根老师讲的<少年闰土>这一课,下和大家聊聊我听后的收获.一、目标清晰,层次合理
蒋老师将古诗学习的目标设定为三个:1.清楚读音及字的表意.于是在一进入课堂就设定了各种读的形式,因为这首诗的诗体稍微有些特别,因此,蒋老师又让学生说说诗的特别之处,强调了诗题的重要性,同时渗透了这类诗的特点,没有像绝句和律诗一样有格式方面的固定要求.第2个目标:表达的情感和意思.薛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字分成 2 部分,怎么分?为什么?孩子们经过自己思考和交流,得出了依据写事和抒情把整首诗分成两层的结论.第3个目标:诗在艺术表达上好在哪里?这就学习了本堂课孩子们的一个写法------有时,一个场景胜过抒情.蒋老师的目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近,第 3 个目标的设定更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孩子把习得的方法当堂加以实践,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的目标 二、方法巧妙,学有所得 这点我举一个例子来说,那就是小练笔环节,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真正落下来还需要写,那么方法从哪里来,就是从我们每节扎扎实实的课堂中来,而薛老师的这节课,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场景来表达情感”,在抛出这个观点”有时,一个场景胜过抒情”这个观点后,开始了群诗阅读,同时我认为也是比较阅读,一首<母亲的爱>,一首<梦中>,首先让孩子们读后思考,更喜欢哪首,为什么?这就是一个赏析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消化的过程,孩子们在读中思考,读中吸收,然后又回到本诗,这首诗有两个场景,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描写场景的作用,为下面的练笔环节提供方法.对于练笔的要求,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如果你选一个场景,表达妈妈对你的爱,你选什么场景?接下来全班交流,首先不要老套的看病,一句话就拒绝了选材的雷同和老套,接着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又点拨写自己的锁定了写作范围,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抒自己的真情,写自己的感受,老
师对内容进行了引导,接着对形式进行了要求:写成小诗,不长篇大论,这样指导后的练笔,孩子们呈现出的就是一篇篇内容丰富,场景各不相同的精美的小诗,不得不出老师的方法指导巧妙,让学生学有所得,这也是我们在平日不管是古诗学习还是各种题材的课文学习时需要用的地方,我们要针对课文的内容,选取训练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一课一得,足以.三、拓展学习,提高兴趣 薛老师在讲座中也说了,为什么学生不太喜欢学习古诗,因为古诗难读,因为古诗难以引起共鸣等, 他为我们讲的学习古诗的步骤,1 疏通字词 2 了解背景,3 将心比心,4 最后联系,这真的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好好去研究,去实践,就像他说的,如果说单单为了考个好分数,那么字词,默写,意思,感情,无非就是这些,可是我们的眼光真的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个上,还是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小说教学,主线清晰 《少年闰土》是选自鲁迅《故乡》里的短篇小说。而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去年余主任在六年级做一个单元的教学示范,相信我们都有很深的印象,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的重要性的显而易见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学习小说我们要关注的还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寻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呢?薛老师的设计很巧妙,他以“我与闰土的关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带着这样的问题:他俩原来是什么关系,经过相处后是什么关系,最后又是什么关系?在关键处做标记.当然在引出这条线索前教师是有铺垫的——作为一篇与学生有年代距离感的小说,组织教学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怎么拉近,首先是作者的导入,关于鲁迅笔名的两个来历,文中部分文言词汇的理解;其次是用年纪相仿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与文中的主人公是同龄人。在这样亲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在这个大的问题下自然而然地引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新鲜在哪,概括新鲜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新鲜事,抓住了重点”瓜下刺猹”,然后由“我”听这四件事中发出最多的议论四个“不知道”,点出写法----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四个不知道,让学生读中体会到鲁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外界广阔天地的向往等主旨,这期间插入鲁迅童年生活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回到第一
自然段,抓关键词,充分朗读,让体会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拓展了解成年后的闰土形象,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五、步步为营 由点到面
除了收获,上面两课又引发我的一些小思考:如果《少年闰土 》之后让我们来设定一个小练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其实在课本 113 页,设有一个练笔,但我想如果从其它地方练,可以练什么?是想象”雪地捕鸟”,还是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写”海边拾贝”?还是给本文重新设定开头,以其它镜头记录”少年闰土”? 一节节课就是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的,把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加以运用,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而这个单元结束后的习作就是”有你,真好”,细读要求------“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 那事 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眼前.这就又和前面蒋军晶老师的”有时,一个场景胜过一个抒情”的观点不谋而合.课堂为写作提供方法,我们每位老师需要的就是提炼不同的训练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步步为营,由点到面,学生定会有所收获.王建鑫
第二篇:和美课堂听课心得
“和美”课堂听课心得
上周六,我有幸去长沙湘府英才小学参加了第九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4位名师向我们展示了4节高水平的示范课,课型丰富多彩,正如“和美”课堂的理念: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这短短一天的学习观摩中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全国特级教师魏星在指导《詹天佑》一文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去提出问题,感悟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他打破了传统教法,采用的训练言语活动的三步法:即问的本领,答的本领,写的本领。整个课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詹天佑》背后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早就听说过李玉贵老师的名字,并且对她仰慕已久。今天有幸听到了李贵玉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蝙蝠和雷达》,让我们听到了别具风味的课堂。李老师如此说,她已经退休几年了。可是谁能将退休这个词,和眼前的这个人联系起来?她一开口,台湾女生的那种温软却不甜糯,温和而满是坚定的感觉,让我感到温暖。在这堂课中,李老师通过“沙漏”、“小天使”等小组角色分配让课堂分组合作真正的发生,每个孩子都在认真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卷入进课堂,这种卷入并非慑于教师的威权,而是知识本身的魅力,课堂自身的魅力。正如李玉贵老师自己所说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安心的生存,安然自主的学习。让小孩成为“同学”,组织学生“互学”。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孙庆博执教的《尊严》,发现教材的独特特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引来大家反复琢磨、咀嚼、消化。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为哈默写“感恩卡”,为杰克逊写回信让全文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才能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孙庆博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让我敬佩不已。
最后虞大明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有为教师的语用修炼功底。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男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在4位执教的名师中,每位老师都有他们独特的魅力。他们博学、优雅、机智、幽默。他们为课堂而生。他们以生为本,紧扣孩子们的生命体验。他们更是我前进的风向标。
第三篇:德州数学和美课堂听课体会
万变不离其宗——“心中有儿童”
前不久去德州参加‚和美课堂‛听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中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名师上了展示课,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势。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那节《小数的除法》课。上课伊始,吴老师先用‚看到数字5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入学生对整数、小数的认识,接着她展示问题:李老师买了4本《格林童话》,交给收银员100元,找回3元。每本书多少钱?学生们很快列出了算式,但算不出得数,吴老师先让他们说出自己计算中遇到的困难(97除以4余1元,余下的1元除以4除不了了)然后再讨论怎样解决。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很不靠谱,但吴老师并不急于给孩子们讲解,而是激励孩子们继续思考,直到找到正确答案。
在我们的课堂上,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想让学生说出想法时,学生往往不会表达,说不出为什么,或者说不到点上,我们很着急,该怎么办?是让学生继续说继续想,还是老师直接说出答案呢?吴老师的课堂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是继续让孩子们探索,最终孩子们找到了答案,当然这其中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没有顾忌积极大胆发言并且乐在其中。在吴老师的引导下,课堂上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听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想象的愉悦。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吴老师的课并没有像我们很多公开课那样,课件花哨,一板一眼的按照程序来上,她甚至没来得及练习,但孩子们学得扎实,从本质上掌握了知识,把练习留到下一节课又何妨呢?
总结吴老师的上课过程就是:简单导入、引发思考、激励探索、得出结论、巩固练习加深印象。她从儿童的思维出发,抓住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对话,在追问中激发学生热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地调整、提升自己的思维。
她的课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巧妙的比喻;有‘你们又活了’、‘谁是爷爷谁是孙孙‘的幽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教学过程中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为师生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种愉悦和谐的课堂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也正是这些东西深深的吸引了我。还记得吴老师的那句话:万变不离其宗——‚心中有儿童‛。让我茅塞顿开,有了自己的方向……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吴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我一定是最喜欢数学课的。吴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更像是在讲故事、拉家常,这种轻松、愉悦正是我要追求的课堂气氛。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活跃,他们专注的眼神,就是高效课堂的标志。那么吴老师是怎样做到的呢?
在讲授《估算》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吴老师先让学生充分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诸如什么是估算?如何估算?估算的用途?估算的发明人是谁(估算的起源)?≈是什么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
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
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将自己估算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给这些估算方法命名。通过取名字这一过程,我们作为旁观者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那种积极踊跃,那种参与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些估算方法取了很多既好听、好玩又很恰当的名字,比如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凑调估、五上四下估等。这个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很自然的,是很精彩的。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当然更应该学习吴老师的成长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得益于他们执着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我们应紧随其后,加大课改力度,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踏着名师的脚印不断前行。
第四篇:和美课堂
“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张亚琴
2017年10月14、15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两语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上海的吴忠豪教授、北京的窦桂梅老师、福建的何婕老师等11位老师的观摩课以及专题讲座。一系列教学活动,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林莘老师所说,各家之言,各成一派,各有各的风采,需要我们从中学会整合,学为所用。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语文教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精彩、生动,无论是课文教学,绘本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下面我就几位教师的课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进入课堂
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轻松的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学生自然就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内容的学习。如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的是:“你认为你们班为什么是一班?”“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你来自哪个年级哪个学校?”等等。通过这种谈话的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南北方教学理念的碰撞。
本次研讨会的11位专家我大致把他们分为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北方专家与以福建广州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北方专家是以窦桂梅、薛法根、吴忠豪为代表,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石,倡导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融入课堂学习,进而有所收获。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陈琴老师的吟诵,见字如歌,只要是古诗文就可以吟诵,倡导弱而能言、胸藏万卷、化识成智、母语情怀、下笔成文。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夫大人者。南方专家是以林莘、何婕为代表,在小班教学模式,座位都是对面而坐,或者马蹄形,以便更加融入学生。林莘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共同体。简言之,每一个人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协同学习,相互学习,从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林老师的课堂是静悄悄的,在一堂课上只需要提
一、两个问题,其他的时间教给学生轻声的讨论,老师只是一个观察员的角色。林老师说这次教学的转变是学习日本和台湾的教学理念,因为现在的学生面对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一种学习的能力或者说学习的策略。概而言之,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
三、重视学情,习得方法。
本次研讨会,吴勇老师和何婕老师都在讲解作文的教法,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作文的维度。吴勇老师主张一课一教,一课一得,从整篇着眼落实回归全篇。抓精准知识强调教什么、练什么、评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学生的生产力,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精准知识在产生“语力”。诚如古语所言“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河。”如果说吴老师强调作文的点的话,那么何婕老师就是强调面的问题,何老师直接提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目标的区别,课堂上需要完成写作目标的教学而非写作内容。例如课堂上教学《写喜爱的动物》,通过学写喜爱的动物来学习怎么写喜欢?何老师倡导建构模板、教在上位、教在构思。针对教材作文,强调用教材教,范文引入、例文支架。通过观察学情,用上位理念放入,同伴习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完习作。何老师的经典之处在于,成就感优于掌握句式与修辞,框架介绍清楚优于文从字顺,语言模型转化优于精致表达。两位老师的共同之处在于课堂氛围及其活跃,诙谐、幽默、风趣,主持人统计过一个多小时的课程我们竟笑了80多次,可见两位老师的功力深厚。也让我们知道只有活跃轻松的课堂的氛围,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此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让我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和美课堂
“和美课堂”教学观摩心得
10月14、15日在徐州观摩了多位名师的课堂,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特色鲜明,和而不同。
窦桂梅老师、薛发根老师、何捷老师,管建刚老师、孙庆博老师等七位老师进行授课并阐述自己的教学思想,我觉得每节课都各有特色,带给我不同的感受。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大师的课堂风采,精彩的预设与生成,精当的点拨与启发,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剖析,让我触摸到现在语文教学的脉搏,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不同理念。而何捷老师和管建刚老师的课堂及教学理念让我心有戚戚焉。但各位专家教学思想的阐述内容少,有蜻蜓点水之感。
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表达的阅读课,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产生共鸣。回想自己曾在赛课中设计的《一个这样的老师》不是也有这样的影子吗。管建刚老师说:“会阅读不一定会写作,读者读着读着不会成为作者,一个读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最终变成了老读者。”在网上,我看到这种思想引起争鸣。但我对管老师的这种理念深表赞同。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我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文章的结构,表达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仿作,不是很好的践行吗?以前懵懂前行,今后计划再买一本管老师《管老师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仔细研读,进一步学习,进一步践行课堂。
窦桂梅老师讲的《戴嵩画牛》是一篇文言文,为北宋苏轼写的一篇题跋。窦教授跳出惯有教文言文的思维,真实还原古文本来面貌,与学生对话。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围绕读,解,拓展故事,质疑牛尾,思辨题跋,创作题跋来进行,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后学生课上生成效果非常好,让台下老师啧啧称赞!
我觉得窦桂梅老师前半截课如风平浪静的河流,自然流淌,平淡无奇。但后面拓展故事,质疑牛尾,思辨题跋,创作题跋这样的课堂设计则如于无声处起惊雷,课堂设计有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堂容量增大,课堂思维加深、拓宽。长期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不可估量。
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应跳出教案书固化的设计,在语文教师备课时就应该从深层次解读文本,从多个角度挖掘文本,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注意言语训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每堂课都应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努力。
听薛法根老师教《珍珠鸟》,感觉到他以真诚、淳朴打动、走进学生,我感觉到他的可爱。他能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薛老师评价言语亲切,很好的鼓励学生。他重视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
听了他的课,我对板块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他整合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对应教学目标,有几个目标设计几个板块。教学目标的达成用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更能践行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效。
何捷老师的《慈母情深》授课将“怎样表达深情”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展开,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在用“阅读教学”。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深情,真实地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而跟目标无关的点,他一概忍痛割爱。他没有面面俱到,但我从内心觉得他的课无论在课堂效果上,还是学生收益方面,何老师的课当属最佳。我喜欢和解老师的教学设计,喜欢他充满灵动的课堂。
本节课再次让我懂得一课一得,课课有得的重要与实效。教学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更能有明确的指向,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不忘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这何尝不是简约课堂的形式之一呢?
二、教师语言激活课堂,升华课堂。
薛发根老师真情参与课堂,与学生共舞,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何捷老师语言幽默,让听课师生如沐春风。管建刚老师冷幽默是课堂优质润滑剂。三位老师的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奠定了基础。三位老师语言简洁,有指向、有目标,在关键处巧妙点拨,疑惑处巧妙化解,平淡处巧妙激活,让听课师生陶醉在其中,深入心灵深处。
此次学习我再次深深感受到语言的美丽,我也下决心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课堂的教态,继续锤炼自己课堂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有温度,有内涵、有魅力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课堂教学思维的重建。
此次观摩课堂,我深深感到几位老师的课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精品课堂深刻、琐碎的的分析,而是注重根据课堂实际进行课堂构思,板块教学设计明朗,更加注重感悟,注重语用的训练,思维的延伸。他们的共同点是有选择性地讲授,有所取舍。不像我们平时的常态课,从头到尾,一段都不落下。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明确提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想以前的精品课堂远离我们的课堂是必然趋势,通过教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方法,找到阅读策略,培养阅读能力,从教教材走向教阅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次学习,收获之多不是本文所能叙完的,更重要的,它带给我内心深处的震撼,它让我感到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今后,我将进一步细化学习,特别是和解老师和管建刚的教学思想更让我怦然心动。
有句话说:只改变思维模式而不改变行为模式,永远不可能改变事实和结果。接下来从行为模式开启是我为之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