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汲取前行的力量(精选五篇)

时间:2021-02-18 11: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梁家河》有感:汲取前行的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梁家河》有感:汲取前行的力量》。

第一篇:读《梁家河》有感:汲取前行的力量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7年的地方。近日,反复研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每看一遍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青春岁月,记录了他从初到梁家河的迷茫到坚定为人民做实事的心路历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可从书中不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由于家庭父母的原因被迫上山下乡,最初是以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来到了梁家河,因为留在北京的后果可能更差。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插队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没有亲人的陪伴,连饭都吃不饱,常人很难想象这其中的心理落差。但是,他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一是过了“跳蚤关”,无论跳蚤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

二是过了“饮食关”,粗粝的杂粮咽得下、吃得香;

三是过了“劳动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四是过了“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融入到乡亲们之中。身处逆境中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殊为不易。联系到自身,大多数我们青年干警的成长经历都相对顺利,遇到挫折相对较少,这尤其需要我们努力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勇于正视未来人生可能遇到的低谷和困难,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有为才会有位。实干是青年干部的“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实干、苦干、巧干,才能不成为“庸碌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经历就是对青年人努力前行最好的指引,青年人理应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讲任何理由和借口,充分发挥青年人实干精神,实实在在的苦练服务本领。要牢固树立“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把握机遇,找准定位,顺势而为。做到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对定下来的工作、承诺的事项,盯紧抓牢、一抓到底,真正做到说到和做到相统一,不让工作年复一年的“涛声依旧”。青年人更要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严要求,好中求好,优中求优,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成果。

习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梁家河曾是一片贫瘠却淳朴的黄土地,一方艰苦却磨砺的红色热土,可正是小小的梁家河,却蕴藏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始发站”,随着阅历的增加,职位的变化,我们在人生的“列车”上不断前行,会经历“有的人下车、有的人上车”,亦会经历形形色色的人群,可唯一不变的是那些砥砺奋进做实事的岁月和经历,我们要守护好梦开始的地方。无论日后走向什么的岗位,经历过多么辉煌的过往,都要牢牢记住那些培育过我们、鼓励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地方和人。

《梁家河》这本书完整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15至22岁的人生经历,只能感叹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梁家河精神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应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不忘本,砥砺奋进做实事。(吴堡县示范幼儿园 慕艳红)

第二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空河》有感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读完《梁家河》后,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习总书记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持学习。

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二是不忘初心。

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保持朝气。

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目前的体制机制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是温水煮得了青蛙,却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第三篇:读《梁家河》有感

黄土地的儿子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既是对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人生道路的最佳诠释。

作人民公仆、为群众办事。翻开书最醒目的位置就写着总书记说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通过阅读习总书记的实干经历,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不饱、穿不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

不忘学习、修身养性。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被撕裂的年代,整个社会停滞不前,人人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当时的习近平选择了“逃离”北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生活环境、从未经历过的农村劳动、刚到梁家河感受到的不信任并没有让习近平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吃的是糠窝头,但始终未曾放弃读书和思考,吃饭时读,放羊时读,他不像其他知青读书用来打发枯燥、单调的生活,而是通读深学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国外、文学军事、期刊杂志都是他渴求知识的源泉,并且留下“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生动故事。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爱读书、勤思考的求知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新设备新模式更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赶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炼化工人。

勇于实践、强化创新。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干成了别人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他敢为人先,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在政策范围内大力创新、搞活经济,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的建成,极大改善了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一种创新奋斗的勇气和精神风范,也是自己应当认真学习和汲取的。建设成功企业,打造新沧炼是我们企业的初心和使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新沧炼”的工作要求,践行“勇争第一、勇扛红旗、勇创一流”的工作理念。要敢于借鉴新思想、新机制、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拓思路、提高效率、优化生产,不断提高效益。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体现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学习,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实践。

第四篇: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一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读完,感触颇深。从书中深刻领会和感受到了习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和懂得感恩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肃然起敬,作为一名教师,更值得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勤学习,要做一块积极进取的海绵。《梁家河》里的青年习近平白天拼命地干活,晚上看书学习,用积极奋进的态度正视困难,想方设法地为村子改变面貌奉献力量。为解决烧柴难的问题,远赴四川学习沼气建设,艰苦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群众广为受益,。干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能变得更好。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当然更应该做学习的楷模。向书本学习,向业界精英学习,向学界大牛学习。学习做人之道,提升综合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习管理班级,营造育人氛围。

二是知恩图报,常怀感恩之心。“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本书开篇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就讲述了习总书记离开四十年后再回到梁家河的所见所闻,体现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与群众建立的深厚朴情谊。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人民当年的恩情,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伙伴,93年和15年曾先后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通过他的这些行动,我们能够感受到习总书记是位重情义的人,是梁家河人民心中的“好后生”。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懂得感恩,用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来回报学校给予我们的平台和机会。

三是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的。习书记去梁家河当知青的时候,随行带了两箱书。在梁家河村民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也手不释卷。常常看书至深夜,煤油灯烟大,为了凑近那点光亮看书,连脸都被熏黑了。青年习近平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如同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让读书照亮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如此,大量的阅读让习近平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但我们不得不反省下自身,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日常观察,大家都不难发现我们的阅读时间正被淘宝购物、追剧、家务活所挤压和吞噬,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虽然也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信息量,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且海量化,常让我们成为信息的奴隶。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有计划地阅读仿佛本身就成了一件难事。但很难想象,这个时代如果连教师都不读书了,我们又要怎么培养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并爱上阅读,不仅要多读还要乐读、善读。

四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俗语说,教育是一份良心活。但由于现今,可能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有些人便会怀有投机的心理,渐渐了忘记当老师的初衷与坚守。当我看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修淤堤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时,深深地觉得这不正是“不忘初心”么?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自己的初心——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少走弯路。

这就是我读《梁家河》以后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与诸位同事共勉。

第五篇:读《梁家河》有感

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有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

一是为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应多踩泥巴、身子下沉,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干群才更和谐,党和政府才能得民心。

二是实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党员干部要善谋事、会干事,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

三是公平才能得到群众点赞。“一碗水端平”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手段。总书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深受梁家河人的爱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保持一颗公心,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最近有本《梁家河》的书,争相被延安市广大党员干部拜读,我亦有幸成为其一,读后非常感慨,略有个人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分享。书的封面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段话“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书中描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经历和感悟。从其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战斗岁月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成长都需要一番所谓的“痛苦”经历。年少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总是有过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们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值,其实主要原因不在社会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抬头看月亮看星星,却缺少双脚坚实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有后来的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他在梁家河这几年,紧贴黄土地,紧贴老百姓,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要问老百姓做点事,要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为此苦思求学,带领群众们打淤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种在困苦中奋起的精神,为百姓谋福祉的豪迈。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就消磨意志,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习近平同志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仍能坚持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升华自我,我们现在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读书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当时的条件,确把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游戏世界,怎么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所以习主席倡导年轻人应该多读书,少熬夜,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国,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轻人有大理想,大追求,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时候的奋斗精神。

阅读一遍《梁家河》,青年习近平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再读再梳理,习近平身上的四个特点便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

一、酷爱读书

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二、不怕吃苦

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

三、奋力担当

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当时延安地区的人民锅里没粮,口袋没钱,生活穷困。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开始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打消老乡顾虑,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动干重活儿。打成大坝,修造了一块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解决照明、烧火做饭的问题,他决定建沼气池。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技术,请来技术人员,帮梁家河人民办实事。为方便群众,他办了村里的铁业社,为铁匠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接着他又先后在这里办了缝纫社、磨房和菜园。他用自己在延川县得来的奖品(一辆三轮摩托车)换了钢磨和手扶拖拉机,给村里带来了实惠。他带领村民打水井,抢着下井干活,井挖好前从没穿过干净衣服。他还教大家识字扫盲,学习文化。后来,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临行时,大家都来送行。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别忘了我们啊……”当担当成为习惯,曾经牵挂的人永远都不会忘。

四、仁者爱人

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就是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他给夫人彭丽媛介绍大家,给她讲梁家河的故事。动情处,彭丽媛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因为仁爱,所以真切;因为真挚,所以弥久。他与梁家河人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这份真情,源于仁者大爱。与人相处,犹若照镜。纯粹的心灵一定会映出天真的笑容。对于你喜欢的、热爱的人,你只管去喜欢、去热爱!

习近平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青年习近平的自画像。也是我们心目中亲切、稳重、厚道的习近平。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篇二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淳化的桃渠塬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桃渠塬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桃渠塬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篇三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下载读《梁家河》有感:汲取前行的力量(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梁家河》有感:汲取前行的力量(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一个15岁的城市少年,背着行囊,来到了陕北的黄土地上,看到的是与城市不一样的梁梁峁峁,还有那坐落在黄土地腹地的小山村,也许有那么一丁点的好奇,但一个15岁的少......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读完《梁家河》,我心中是不平静的。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浓厚的一心为民的情怀,这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学习。情怀是源于内心对......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于习主席所经历的的知青岁月其实是知之甚少的,或许从长辈口中听过一二,但却未曾深入了解过,或许总觉得那不过是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或许觉得......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五月初出版发行,为了一睹为快,接到该书后,加班“一口气”就读完。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详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预备党员读《梁家河》有感

    预备党员读《梁家河》有感初读《梁家河》,觉得这仅仅是写___对梁家河这个地方的怀恋,曾经七年的青春在这里,曾经的幻想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___在梁家河的成长对他以后的影响......

    医师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在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之后,我院掀起了一股学习《梁家河》的读书热潮,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梁家河》一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我们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

    读梁家河有感5篇

    学习《梁家河》一书心得体会近期我公司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及中层学习了《梁家河》一书,经过集中宣读学习,让我对习总书记、对梁家河地区有了新的认识和崇敬之心。习近平总书记......

    读《梁家河》有感5篇范文

    读《梁家河》有感 (鲁班巷支部胡齐林) 《梁家河》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夕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普通百姓一直只能暗中回忆,不敢言表的。我国在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间,在人们生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