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彩超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作用的论文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0例,将其临床资料设为彩超组,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5.8±2.1)岁。同时选取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10岁。80例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主要部位在右下腹及脐周围,这些患者存在各种程度的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发热以及腹泻等症状,并且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些患儿都存在一定的腹痛史。且由于查体不存在固定痛点,因此排除了阑尾炎的可能性,其白细胞数目也比较正常。检查方法:使用飞利浦IE22和探头频率7~10MHz的彩超诊断仪对患儿进行诊断,首先确保患儿保持平卧位,先做腹部常规超声检查,排除肝胆胰脾肾疾病后,改用高频探头扫描整个腹部,观察淋巴结肿大位置、大小、数目以及血流量及形态,详细记录,测量淋巴结的纵横大小比值[2]。于此同时还要观察患儿的阑尾形态是否有异常、腹腔积液以及肠梗阻、肠套叠等情况。诊断标准: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直径2~5mm,无血流信号,并且腹部胃腔及肠管充盈条件也不尽相同,50%左右的正常淋巴结没有显示。诊断标准:彩超上多普勒血流图提示的血流信号存在增加的趋势;横径>5mm,长径>10mm,L/T>2的;同一片肠系膜区域内存在>3个淋巴结;淋巴结以串珠样或簇状排列。
2结果
彩超组80例患儿中,淋巴结肿大78例(97.5%),无单发,全为多发。且以右侧腹为主要位置,有58例(74.35),左侧腹次之,15例(19.24%),脐周围5例(6.41%)。淋巴结体积大小7.4mm×2.4mm×5mm~24mm×12mm×13mm,并且长径短径比例>2。多普勒血流图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在Ⅱ级之上,淋巴结的髓质变宽,皮质回声减弱,髓质回声增强。对照组儿童的淋巴结均在诊断标准以下,无血流信号显示。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
3讨论
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其免疫系统较为活跃,免疫功能相对也很旺盛,此外,儿童的机体发育也不尽完善,各种细菌、毒素都有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表现中,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与肠系膜淋巴结炎并发,其主要原因是累计末端回肠当中的一组淋巴结,因此,肠系淋巴结炎都是在远端回肠的肠系膜中发生。早期对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或临床表现,但是受到淋巴结位置的影响,其很难触及到,从而使得诊断比较困难。而彩超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直观显示出肿大的淋巴结所在的位置、形态大小、数量以及血液供应、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还以观察到患者的腹腔是否存在积液以及积液量,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典型性,通常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等相似,所以使用彩超可以更好地排除恶性淋巴瘤的干扰。在操作上,由于彩超简便、痛苦小,易被广泛接受;不同于CT、MER等,由于具有放射性核素检查,容易造成心理负担。彩超检查不会给患者的器官造成放射性及创伤性的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会造成影响;并且诊断率较高,很好地降低了误诊率。总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便捷诊断方法是彩超,优点为快捷、准确。良好的诊断效果确定了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第二篇: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学院 艺术教育(音乐)2007级 刘静
指导老师 程娟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音乐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音乐教育对健全学生的素质,促进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将学生的音乐形象与道德渗透有机相结合在一起,净化其心灵,升华其品德。音乐能“丰富想象力、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音乐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美的感染。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列宁也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重要作用;
Abstract:Quality education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s the basis of the goal of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students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apability.In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backdrop, ask every student's quality get free harmonious healthy development.To achieve this goal, strengthen the music education is urgent.Music educ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huge role.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ethical quality has great effect, will the music image and moral students organic combination together infiltration, purify the mind, sublimates its character.Music can “rich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edify sentiment, enlightened wisdom” can cultivate students' memory, creativity, music by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to one senuous quality, beautiful infection.Many studies show that music on people's healthy development has very big effect.Such as Confucius said: “prospering in poetry, in ritual, into in joy.” Lenin also think: “music is people to education of emollient tool.” Music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Music education;Important role;
引 言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音乐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秀的音乐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的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则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中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教育促进人向完美发展,提高人的审美价值。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素质”一词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话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它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影响下,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指导原则。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及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开发受教育者身心中所潜在的各种能力,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实质。素质教育对于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素质教育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人工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的发展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全面性。在素质教育中,素质的社会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能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将个体的发展与深灰的发展相统一起来。即应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方面实施。
第二、内在性。素质的内在性决定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是内化机制。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内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知识和教育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要求其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主体性。素质的主体性决定素质教育中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视为在教育影响下发展自身素质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第四、稳定性。素质的稳定性决定了素质教育评价的可能性。素质的稳定性是识别、评估素质教育质量,预测行为倾向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建立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前提。
第五、广泛性。素质发展中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广泛性。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只有使每个公民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个体只有在良好的群体中才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二)音乐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事实是美誉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它的对象和范围是很广泛的,既包括社会音乐教育,也包括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又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它们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广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即社会音乐教育。它主要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点,培养个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可以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狭义的音乐教育一般是指学校音乐教育,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以规定教学内容和时间的课堂教学或其他教学形式,通过专业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的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和培养其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音乐教育。它主要包括音乐课堂和课外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基础性。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观。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和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
第二、民主性。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音乐能力。
第三、开放性。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成果,将其先进的教学理论与之进行研究并吸其精华去其糟柏。做到加强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总结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第四、科学性。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将更多的艺术形式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
第五、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学生在“快乐式”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的更高的层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过程,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对素质教的作用
第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而在素质教育中也强调着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培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荫昌在《中国音乐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走向新世纪》一文中说:“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音乐艺术教育,是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是美好的事物,它是人们感情的表达,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唱歌曲,还要从乐曲的背景、歌词、节奏、旋律中感受并理解到歌曲的含义,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中的审美具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和很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作品描写的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的工农尤其是工人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这首作品的写作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它聚集了我们中国人民为挽救祖国危亡而战,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又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它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敢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通过学习这两首音乐作品可以对学生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学生受到鼓舞获得音乐的美感,由此而产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以此来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想象到优雅宁静温馨的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这些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明快完整的节奏,真挚朴实的情感,验证洗练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多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与此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音乐素质。有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爱好音乐、经常参加一些音乐活动的学生,他们大多感情丰富,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思维方式很敏捷独特,语言表达能力强。在性格上比较乐观、活泼、积极向上,交际也大方。而这些所体现的正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正值青春年华的当代中学生,他们都有着追求完美的强烈愿望,感情丰富。这时期如果用一些很好的典型来感染和教育他们,那么他们的道德也一定会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第二,音乐教育能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发展和完善人的形象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的源泉。”他还曾把童年时代的音乐看成是其一生事业成熟的基础。音乐教育本身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歌曲《沂蒙山小调》里的歌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来的歌词改编为自己喜欢的歌词,可以以赞美任何地方为主题填词,这样一来,创造力被激发了。在课堂上,学生也乐意以这种方式上音乐课,这样,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好音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都很重要。当学生可以自己创作并演唱歌曲时,那一定会是一件令他们感到自豪的事。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编成小故事。又例如,欣赏小学课本上的一首《美丽的夏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完作品,然后发挥想象,自己编一个小故事。同学们会想到在夏天的晚上,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的时候,小动物和小昆虫们纷纷出来鸣叫的欢乐情景,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少儿合唱歌曲,充满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而同学们聆听着优美的乐曲,仿佛身临其境。这些不仅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并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使他们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音乐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同样应该遵循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总之,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动能,探索音乐教育中方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获取主动发展,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现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愉悦学生身心,启迪学生智慧,运用多种形式优化音乐教育,即一方面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包括有审美艺术教育,共同承担教育任务;一方面艺术教育本身应有目的的把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素质表现是人的综合,整体的生命质量,艺术教育应该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实现他在人的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视,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各类方法、训练亦时有所见,它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所形成的、多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才能创新知识,改正不足。音乐教育的师范性是当前音乐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教育者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学习和了解音乐作品,并将其通过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转达给受教育者。使其受教育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同时也为音乐的创造或再创造提供条件、打好基础。
受人文科学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民族、时代、民风、习俗会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因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要广泛的学习地理、历史、语言学、民俗等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用它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例如我们在学习云南歌曲《放马山歌》时,老师会结合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的地理坏境等来进行教学,在学唱歌曲中进行朗读歌词、普通话的训练。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等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只注重演唱、演奏技巧而不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主题。这主要是因为缺少了人文科学知识,这样的演唱和演奏就缺乏生机,没有灵魂,不能传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来促进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缺少文化科学素质将阻碍学生音乐学习的进步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会使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尤其重要的是教师的文化素质,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便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整的传达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甚至会误导学生。从表面上看,科学素质与音乐艺术相差甚远,但它与音乐学习和教师职业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唱这首歌,理解歌曲歌词的含义、背景,而且还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音乐技能低、音准感和节奏感就会唱不准、跑调。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心理、歌歌唱生理;乐理教学中的泛音、音的属性等都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与其密不可分。
当前有部分人因道德素质低下,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低俗、恶心的歌曲,而在部分歌曲在网络中的广泛流传对青少年甚至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影响。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我们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使这美好的音乐保持其纯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高雅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了音乐教育必然会导致人才的缺陷,影响了精神文化明建设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而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音乐素养将日益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将直接影响青年一代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利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和谐而密切的关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构造一个充满音乐和欢乐的氛围,净化、感染人们的心灵,持久的将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我们国家应该普及音乐教育,使在校学生都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普及性。《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某实验小学打预备铃听到的不是铃声,而是《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歌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曲,每天五首,用歌曲代替铃声,这就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充满音乐文化的氛围。因此,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开展多种音乐课外活动等。又比如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全校参加的“合唱比赛”,还可以举办类似的音乐知识小竞赛等。通过普及性的活动,最终达到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增加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从而将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完美的和谐的融合统一在一起。
三、总结: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感染受教育者,发展他们的美感和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发展。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溶炉”。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唱一首歌,而是利用这些高尚优美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表现音乐。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美的感染。音乐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进人向完美发展,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只有在”科技兴国“的指引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迅速果断地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才能努力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前进步伐。然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冯冰宇.浅谈音乐与素质教育[EB/OL].中国知网,2008,3 [4]吴跃跃.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理论与策略研究[A].北京,人民出版社 [5]刘大巍.高师音乐专业亟待加强素质教育[A],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www.xiexiebang.com)[7]素质教育论坛(www.xiexiebang.com)
[8]陈伟民;重视素质教育与培养跨世纪人才[J];青年探索;1998年 [9]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2004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
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力量要弱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其间,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重要政治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个重要政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通电发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
事实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维护,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是以游击战争为主。依据主要是两个。其一,是中国的国情。其二,红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游击战争“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要把游击战争坚持到底。八年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各部队破坏敌人“以战养战”政策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到了1943年,日军在占领地域仍然不得不为一些重要军需物资的开发担忧。日军的战斗详报不得不承认,中共武装力量“对破坏重要的战争资源地区及设施的策动渐趋激化,其手段也更加巧妙、恶毒”,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四篇:论文——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论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
曹 再 贤
【摘要】反腐倡廉看似是共产党员及其职能部门的事,但不是仅靠所有党员及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做好的。而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从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做到反腐倡廉。人民群众人数多,视觉广,分布在各个岗位、各个领域。他们取得的信息来源广,也更具实际性,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和证据。
广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就应该受人民监督,反腐败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只有人民群众的监督才是最有效的监督。因此,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人民监督权力,让群众监督官员,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彻底的胜利。
【关键词】 人民群众 反腐倡廉
监督 腐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转变,各种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各阶层、各领域都出现并潜藏着为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或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一些人就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牟取暴利,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反腐倡廉便成了现在及将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就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来说,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较量将会更加激烈、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由此,党和国家应采取治标也治本的方法,结合实际,制定可靠方法来惩治和预防腐败。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由此,可看出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反腐倡廉建设的最高评价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此,人民 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地位
当今社会腐败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有权力运行的地方,就有产生腐败的可能。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对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廉洁与否,一言一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他们对腐败看得最清,对腐败最痛恨,反腐决心最大,反腐态度最明确,反腐立场最坚定;他们能从细微之处最准确地判断是非,能够直接感受到腐败现象对党、对国家和自己切身利益的侵害,所以,他们要求党和政府反腐败的愿望最强烈。这些年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来信来访,电话举报等形式,揭发举报违纪违法问题,积极参与党的反腐败斗争,并出现了署名举报多,举报领导干部多,举报重点部门多,举报重大问题多的特点,为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挥了重要保证作用。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全部活动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反腐败斗争历史,就是一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是一部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把人民拥护不拥 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最高评价标准。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上指出:“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腐败是党政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结果,与党的性质宗旨相悖,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伤害党和人民的感情,关系国家的兴衰,可谓腐败不除,天怨人怒,政局不稳,百姓难 富。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依靠人民反腐败力量,实现党对人民的承诺,纯洁党的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国家才能兴旺,人民才能安康。从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看,反腐败斗争充满艰巨性、复杂性,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仅靠个别职能部门的作用和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取得成效,取得成功。
(一)、人民群众是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取得执政地位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理应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不竭的力量源泉。当今社会腐败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有权力运行的地方,就有产生腐败的可能。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对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廉洁与否,一言一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他们对腐败看得最清,对腐败最痛恨,反腐决心最大,反腐态度最明确,反腐立场最坚定;他们能从细微之处最准确地判断是非,能够直接感受到腐败现象对党、对国家和自己切身利益的侵害,所以,他们要求党和政府反腐败的愿望最强烈。
这些年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来信来访,电话举报等形式,揭发举报违纪违法问题,积极参与党的反腐败斗争,并出现了署名举报多,举报领导干部多,举报重点部门多,举报重大问题多的特点,为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挥了重要保证作用。一方面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正确意见为我们党制订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反腐败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保证了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落实。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是我们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群众无处不在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基层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干部腐不腐,群众最清楚。人民群众人数多,分布广,视觉宽,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岗位、不同领域。这些特点使人民群众的监督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即无论是哪级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还是权钱交易的伎俩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各级各部门不易发现、纪检机关也难于掌握的情况,通过人民群众的反映、通过人民群众的举报,更有利于获得信息和证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是腐败的见证者,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对腐败分子恨之入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依靠群众进行监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群众监督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公正性的特点,是最好的监督、最有效的监督,也是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我们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依靠群众,让群众这只“千里眼”真正发挥作用。只有这样,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才会无所遁形,各种不正之风才会得到彻底纠正。紧紧依靠人民参与支持,使群众监督无处不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民意所致、民心所向。我们的工作必须为了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反腐败就很难取得成效。要释放群众监督正能量,让腐败无处藏身,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三)人民群众反腐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在一切发展活动中,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将一事无成。因而,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也是最广泛、最主要的力量。反腐败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依靠力量,而且那个还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最终评判者。实践证明,坚持群众标准,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出发点和归宿,反腐倡腐败导致不胜任、不称职的干部上台,影响了政府的行政能力,降低了政府服务民众的水平。而要消除这一腐败现象,需要人民群众发挥好“评判员”作用,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二、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就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应切实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把依靠群众和相信群众落到实处,做群众信赖和拥护的引路人,同时从根本上实实在在地促进行政机关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要增强查办案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顶风作案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绝不姑息。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也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坚决予以纠正。对损害群众利益导致的恶性事件要严肃查处,对措施不得力、不良风气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要追究领导责任。坚持纠建并举、寓纠于建,把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一套能用管用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这些客观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效果,进而又影响和制约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发展。
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中,一些地方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些 同志口头上讲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积极发挥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不讨论、不研究,不出实招,不下真工夫,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缺少深入有效的宣传发动
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中,一些地方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些同志口头上讲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对群众缺少深入有效的宣传发动工作,使不少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作用。反腐败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状态,远没有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主动局面。有不少群众认为反腐败斗争是党和政府的事情,自己力量小,不可能在反腐败斗争中起多大的作用,因而在行动上不积极、不主动,持观望状态。目前,多数群众除了对消极腐败现象表示不满和愤怒外,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反腐措施,缺乏实际斗争的主动性。
(二)没有坚持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执政90余年来,进行的各种活动表明,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和谐的社会而共同努力;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建设清澈明镜社会的成果;必须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对广大党员干部监督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廉洁、清明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事实上,从实施反腐倡廉思想方针以来,反腐败方针实施确定反腐败斗争的对策措施,并没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不研究群众的经验,不反思群众给出的信息及要求,结果一些地方的反腐败斗争思路不清,工作不得要领,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反腐倡廉建设就像空喊的口号,除了响起的那时有点回应外,并没有为社会带来和谐景象,没有解决实际问(三)渠道不够宽畅
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并没有形成全民的反腐意识,而更多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自己内部单一地腐败并反腐败,群众的反腐意识淡薄,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渠道不够宽畅。一些地方群众参与斗争的手段单一,渠道狭窄,方法途径上缺乏创新和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简捷、便利、高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同时在目前有限的群众参与渠道中,还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如群众举报,有的同志对群众举报很不重视,并表现出可听可不听,可办可不办的态度,全凭自己个人的主观兴趣;更有甚者,有的人还把群众的检举信息泄露给被检举人,使举报者遭到打击报复。这使得本就狭隘的群众参与渠道变得更让人望而去步,把最真实、最广阔的反腐群众道路堵得更加狭窄。
(四)惩处不够力度
在一些地方,处理一些腐败问题上,没有按照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贯彻“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突出,特别是涉及领导干部的案子,有罪不判,或者重罪轻判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对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是极为不利的。一方面,它会严重伤害群众的反腐败积极性,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反腐败斗争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它会严重妨碍反腐败斗争的健康发展。反腐败斗争艰巨复杂、任务繁重、需要时间较长,既关系社会长治久安,又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赢得这场严重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地位,既为我们党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发挥群众作用的举措
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凝聚力、监督力、影响力、舆论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保廉”与预防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努力实现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坚持培育与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廉政文化氛围。坚持创新与规范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坚持民情和民意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充分考虑民意在干部任免升迁以及重大决策出台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舆论力,充分发挥网络在反映诉求中的重要作用。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目的不是让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相互仇视和敌对,而是要通过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达到社会和谐,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和谐氛围和社会风气。但良好风气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廉洁风气的形成,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廉政文化氛围,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廉政文化能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培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通过良好的社会风气密切了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取得全社会人民的共同进步。
(一)、加强宣传及教育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要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自己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地位及能起到的作用,就要进一步加强宣传 引导和教育培训。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意识和本领,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认识到一切腐败行为都是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去窃取、侵吞、截留、强占本属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转化为个人私利,损公肥私。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监督,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环境,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明确自身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让人民群众明确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增强反腐倡廉的坚定性。广泛开展典型教育,让群众看到党委政府对腐败分子“绝不姑息,绝不手软”的坚定态度,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我们党的反腐决心,从而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浓厚氛围。
(二)、培育与建设相结合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要坚持培育与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廉政文化氛围。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体系,廉政文化能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在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培养。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些年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中,有些领导干部开始也是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但抵不住亲朋好友的诱惑、进攻和包围,不由自主地受腐朽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走向腐败的深渊。可见,没有健康向上的社会廉政文化环境,就难以避免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应当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积极开展群众易于参与、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注重发展面向社会大众的廉政文化,普遍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净化社会环境。营造人人崇尚廉洁、人人鄙视腐败的舆论氛围。
(三)、创新与规范相结合
在宣传教育及文化氛围建设的基础上,应坚持创新与规范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群众有机会参与监督党政官员,是防治腐败的前提,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为此建议:应尽快制定《公共信息公开法》。我国目前虽有《公共信息公开条例》,但只是国务院行政法规层面的制度,缺乏违反条例时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新的《公共信息公开法》必须确立一条基本原则,即确 保除了涉及国家安全以外的一切国家权力运行的信息全部公开。同时,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制定《公职人员回避法》,以防范官员借亲属之手滥权经商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官员无钱,亲属暴富”这种腐败现象为社会切齿痛恨。我国目前虽然有禁止党政干部经商的规定,但效果一直不佳。这就需要有公职人员回避制度。即通过《公职人员回避法》,每年公示官员近亲属的从业情况。规定在官员权力管辖范围内,其近亲属不得经商,也不得在企业担任高管。并对违反者进行严厉处罚。
(四)、民情和民意相结合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应坚持民情和民意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充分考虑民意在干部任免升迁以及重大决策出台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群众参与并一定程度决定干部的任免和升迁。官员选拔升迁时,民意过低的可以考虑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使得官员在对上负责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顾及群众利益和群众感受。目前,已经有地方政府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同时要改进民意收集方式,坚持以平时考核为主,提拔前后考核为辅。在以制度规定涉及民生等重大政策的出台时,必须先行公布草案,经过民众的充分讨论之后,再做最终决定。为了避免出台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防止决策失误,应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规定,任何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出台时,必须先行公布草案,经过民众的充分讨论之后,才做最终决定。
(五)、拓宽渠道,强化监督
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就既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热情,又要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便于群众提供线索、献计献策、加强监督。一方面通过疏通群众来信来访渠道、建立群众评议干部制度、群众点评干部述廉等多种措施强化群众监督,保证党员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赋予群众相应的检举、揭发、上访和协助调查等权利,切实做好社会各界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等多种群众监督,尤其要合理利用网络监督的优点,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舆论力,充分发挥网络在反映诉求中的重要作用,网络快捷、便利、隐蔽等传统言论平台不具有的众多优点,可以让广大群众快速、便捷地把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迅速曝光。网络言论已成为反腐倡廉的利器。网上言论尽管实情与谣言并存,但只要我们的党委政府坚持相关信息公开,相关部门及时辟谣,谣言自然不攻自破。因此,保障以网络诉求为新的表达形式的民众言论自由,成为以群众路线促进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借助各种渠道,人民群众能够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监督,积极参与反腐倡廉建设。保证使各种社会管理事务中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漏洞和偏差,在党内监督和权力监督缺位或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凭借群众的力量,及时准确地得到觉察、补救、处置,权力受到有效的约束,使腐败分子的阴谋难以得逞。
总之,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响应,努力为落实人民群众参与找方法,寻渠道。积极主动地向群众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利弊及他们参与的重要性,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腐败的危害,也认识到自己既有权力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反腐倡廉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最终取得反腐倡廉建设的伟大胜利。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教育培训,让群众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多渠道、多方位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廉政文化氛围,建立党风廉政、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实现清正廉明的和谐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要始终相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地位,既为我们党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参考文献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2008年5月.【2】 标本兼治树清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综述,人民日报[N].2008年12月31日.【3】 李贵成.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做事”[J].党政干部论坛,2008,(6):34-35.【4】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9月14日,来源:党建研究.【5】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是治本之策,2007年8月21日,来源:新华网.
第五篇:论文-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在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要赢得国际商务工作的优胜地位,除了拥有物美价廉的产品之外,国际商务谈判时决定企业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而礼仪也在商务谈判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礼仪和商务谈判的过程入手,依次介绍了礼仪和商务谈判的各个细节和技巧,以及礼仪在商务谈判中各个过程的安排与实施,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阐述了礼仪对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关键词: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作用
谈判并非人与人之间的一般性交谈,而是有备而至,方针即定,目标明确,志在必得,技巧性和策略性极强。虽然谈判讲究的是理智、利益、技巧和策略,但并不意味着它绝对排斥人的思想、情感中所起的作用。在任何谈判中,礼仪实际上都颇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谈判中礼仪待人,不但体现了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更重要的是,它会给谈判对手留下深刻的影响。国际商务礼仪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塑造良好形象、扩大国际交往,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商务礼仪的概述
国际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应该遵循的礼仪原则和方法,是公司或企业的商务人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为了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规范或程序。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与体现,包括待客、商务洽谈、推销、商业仪式、外事、文书、会议、谈判、迎送、公关礼仪等等。与一般礼仪相一致,国际商务礼仪也同样包括商务礼节和仪式两方面内容。商务礼节就是人们在国际商务交往活动中为表示尊重而对对方采取的人们共同约定并形成习惯的规范形式。仪式即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形式。
二、国际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隐私的原则
隐私就是不愿告知于人或不愿公诸于众的个人情况,在国际交往中,尊重隐私是十分重要的,在许多国家,隐私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收入支出、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等均属于隐私。
(二)真诚平等原则平等既是人的尊严的平等,也是礼仪规则的相对应表现,无论对方的身份、民族及所代表的企业等有何种的不同和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有一个平等的态度。要尽可能保证双方处在平等的人格、国格水平,不论国家大小、肤色、种族有何差异,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礼遇。
(三)尊重各国风俗习惯的原则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等种种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无条件地予以理解和尊重。国际交往中注重客人的风俗习惯,有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四)自律宽容的原则
自律是指遇事能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时时处处用礼仪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良好的礼仪规则转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对对方宽容,就是遇事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而不能责备、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五)遵义守时的原则
遵守时间,不能失约,是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礼仪。每一个懂得尊重自己,懂得尊重别人的人,都不可能轻易浪费别人的时间,否则不仅会造成失礼,还会为此而失信于人。在约会中一般不许早退,发生临时情况而迟到或不能赴约时必须有礼貌地尽早向对方通报、解释、致歉,争取对方谅解,不可显得若无其事。
(六)女士优先原则
尊重妇女是一种美德,在社交活动中遵守女士优先原则,是男士个人教养的基本体现,还可以显示绅士风度。比如,上下电梯、进入大门、入座离席、介绍引见等,女士都可以获得优先的原则。
(七)规范适度的原则
礼仪虽然有种种的规则程序,有严格的规范性,但也并不是刻板僵硬的,礼仪应该适度,要把握分寸,认真得体,注意做到恰到好处。礼仪应该从容、不失态、不失格,既要文质彬彬,热情大方,又要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形象。把握好各种情况下的社交距离及彼此建的感情尺度。
三、商务谈判礼仪
促使商务谈判的技巧有很多,但商务礼仪在谈判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谈判中以礼待人,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与素质,而且还会对谈判对手的思想、情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商务谈判过程包括谈判前准备、谈判之初、谈判之中、谈后签约四部分内容,商务礼仪在这些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谈判准备阶段的礼仪
谈判之前首先要确定谈判人员,与对方谈判代表的身份、职务相当。谈判代表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谈判前应整理好自己的仪表,穿着要整洁、庄重。男士应该刮净胡须,穿西服必须打领带。女士穿着不宜太性感,不宜穿细高跟鞋,应化淡妆。其次,还要好谈判会场,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的谈判桌,门右手座位还会对面座位为尊,应让给客方,最后谈判前应谈判主题、内容、议程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好计划、目标及谈判策略。
(二)谈判之初的礼仪 在谈判刚开始,谈判双方接触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言谈举止要尽可能创造出友好、轻松良好的谈判气氛。作自我介绍时,不可露出傲慢之意,被介绍到的人应该起立一下,微笑示意,可以礼貌的说:“幸会” “请多关照”,之类的话语。询问对方时要客气礼貌,如“请教尊姓大名”等,如有名片,要双手递接。介绍完毕,可选择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稍作寒暄,以沟通感情,创造温和气氛。谈判之初的姿态动作也对把握谈判气氛起着重大作用,目光应注视对方,目光应停留对方双眼至前额的三角区域正方。手势冲上比冲下好,手势自然,不宜乱打手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切忌双臂在胸前交叉,那样就显得十分傲慢无礼。
(三)谈判之中的礼仪
这个阶段是指双方就交易条件进行反复磋商,并是交易最后明确的阶段,它关系到谈判的成败和目标的达成,是最重要的阶段,它包括报价、查询、磋商、解决矛盾和吃力冷场。
报价-事先要准备好有关问题,选择在气氛温和时提出来,切忌在气氛比较冷淡或紧张时查询,言辞不可过激或追问不止,以免引起对方的恼怒,但对原则性问题应当力争不让。对方回答问题时不要随意打断,答完时要向解答者致谢。
磋商-就是讨价还价,事关双方利益,容易应情急而失礼,因此要注意保持风度,应心平气和,求大同,容许存小异,发言措辞应文明礼貌。
解决矛盾-要就事论事,保持耐心,冷静,不可因发生矛盾而怒气冲冲,甚至进行人生攻击或侮辱对方。
处理冷场-此时主方要灵活处理,可以暂时转移话题,稍作松弛。如果确实无话可说,则应当机立断,暂时终止谈判,稍作休息后再重新谈判。
(四)谈后签约阶段的礼仪
签约仪式上,双方参加谈判的人员都要出席,共同进入会场,相互致意握手,一起入座。双方都应设有助签人员,分立在各自一方代表签约人外侧,其余人排列站立在各自一方代表身后。签字完毕后,双方应同时起立,交换文本,并相互握手,祝贺合作成功,其他随行人员则应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喜悦和祝贺。
四、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有利于树立协作关系
在礼仪攸关的状况下,说话人不能够会表达剧烈的思想感情,从而破坏双方贸易协作关系,这时人们要尽量防止观念不同所招致的误解。礼仪言语可以协助谈判双方在意见相左时,防止矛盾发生,有助于树立协作关系。
(二)有利于战略变通
在表达方式上和运用上,语言交际时多变的。关于语言战略来说,有多少种情形就有多少种谋略。比如模糊语言是一种“消极礼貌”战略,但在商务谈判中它还可以是一种谈判战略,促进谈判的顺利停止。在被问及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时,一种有效的战略就是用趋同的模糊言语往返回答。模糊回答可以增加对对方面子的要挟,又给自己留出余地。
(三)创造良好气氛,拉近双方距离
一个企业,假设可以热情周到、小气得体的接待客户,想对方之所想,协助对方处置困难,处置疑问,尊重对方,就会使客户感到你是有诚意的,乐意同你打交道。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谈判,就会自然地缩短双方的距离,轻易的找到一个双方均能接受、彼此都可受益的结合点。
(四)塑造良好形象,推进买卖成功
有这样一种罕见的现象:在商务活动中,一方往往经过对方的仪容仪表、举止言谈来判别对方,并经过对方来剖析他所代表的企业的可信水平,进而影响与其交往的水平。由此可见,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人员高尚的品德情操,文质彬彬的言谈举止,渊博的知识,得体的礼遇,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企业产生好感,推进买卖成功。
(五)加深了解,促进友谊
在商务谈判中,双方都要维护各自的利益、形象,但总会遇到一些矛盾、抵触,如果我们礼仪有加,真诚的对待他人,宽容大方,双方也会沟通感情,树立友谊,日后会寻觅其他的协作途径。商务谈判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谈判的进程又是一个团体交往的过程。
(六)有利于提高商务人员的素质
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对商务人员看来说,就是商务人员的素质修养和团体素质表现的竞争,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商务人员的笼统很重要,由于商务人员的团体笼统代表的是企业笼统、产品笼统、效劳笼统。在跨文明交往中还代表民族笼统、中央笼统和国度笼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礼仪在谈判中的确起到了一个奠定基础的作用,并且贯穿了整个谈判的过程。当谈判进行顺利时,一个不当的细节可能会直接导致整个谈判的失败。而当谈判进入僵局时,一个合适的动作,一句合适的话,也可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作用。当然,企业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商务礼仪在谈判中起到的是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就会导致进入另一个误区,使企业员工过多的做作,而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在培养员工素质的同时也应注意员工自身能力提高以及员工自我增值的培养。总之,商务礼仪在谈判中时起到一个奠定基础以及贯穿过程的作用,要想取得谈判的最终成功,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及谈判人员的临场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广宇,现代礼仪[M],地震出版社,2007(4)
[2]李平辉,商务谈判规范与技巧[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3]吕维霞,现代礼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4]张国斌,外交官说礼仪[M],华文出版社,2009(8)[5]钟筑,商务秘书实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