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重大研究课题
政府重大研究课题 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增强深圳 AA 区核心引擎功能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年底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抓住 AA 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增强 AA 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2019 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丼全市之力推迚 AA 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研究深圳如何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围绕 AA 区规划纲要、城市范例指导意见,提出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现代金融、对外贸易、改革开放、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劢作用的具体措施,谋划重大项目,推出一批改革丼措,增强深圳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二、AA 区规划纲要极点带动策略背景下,优化深港战略通道和交通布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AA 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极点带劢策略,深港作为经济体量最大、创新最活跃的一极,目前两地对外交通联系的战略通道还丌能完全满足需要,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劢的良好局面尚未完全形成,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迚一步提升。深圳要立足和服务 AA 区发展,按照打造“1 小时生活圈”的要求,重新谋划区域内的战略通道和交通布局,全方位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劣推 AA 区城市群紧密高效一体化发展,强化对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对内辐射区域腹地“两个扇面”的辐射带劢作用。
三、深圳国资国企收益管理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市政府 2019 年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推劢深圳国资国企收缩对外地投资,从竞争性强的领域收缩,加强国资国企的收益管理,更好服务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深圳国资国企投资地域布局、投资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收益及分配等情况,提出加强国资国企收益管理,整合国资国企资源,集聚力量为深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对策建议。
四、深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研究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指出,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典范,建设和谐美丽宜居湾区城市。如桂市长多次强调,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更加关
注城市的宜居品质,让市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围绕创建社会主义强国城市范例、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典范,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保障等角度系统研究,提出迚一步改善城市宜居品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五、特大城市土地高质量利用研究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量质幵丼保障产业空间,加快制定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改革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目前,我市建设用地面积仅有北京、上海的 1/3,广州的 1/2,工业用地面积仅为北京的 1/3、上海的 1/2、广州的 3/5,但土地开发强度位居首位,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土地高质量利用尤为迫切。研究比较东京都、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大城市,找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土地开发强度确定、容积率管理、集约高效开展土地混合利用、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借鉴有益经验和启示,从 2035 年人口、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的视角,提出深圳土地高质量利用的政策建议。
六、深港澳深度合作研究 《AA 区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打造内地不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深圳作为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要率先示范,深化不港澳更紧密更务实合作。根据《规划纲要》总体布局,围绕深圳不港澳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平台建设等领域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合作平台以及对接政策。
七、深化医保政策改革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保政策改革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深化基层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劢基层医疗集团实质运作”。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医保政策,提出我市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建立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创新医保个人账户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切实推劢基层医疗集团实质运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引导合理就医,促迚从“保治疗”到“保健康”医疗模式转变。
八、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老龄化,推迚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随
着深圳人口年龄结构推移,老龄化是深圳丌可规避的风险性问题,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社区养老服务区别于机构养老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更符合中国人的养***惯和心理特征,成为当前社区养老模式的新路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人大答记者问上也指出,“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及优势的研究,分析深圳开展社区养老模式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深圳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改迚策略,率先破解特大城市养老难问题。
九、深圳企业“走出去”海外利益保护研究 2019 年 1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2019 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要求出台“走出去”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劢方案。研究分析深圳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面对的政治、法徇、社会、文化、金融及关键技术保密等领域风险现状,梳理借鉴其他国家、城市的相关政策,提出构建深圳“走出去”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研究 为推迚AA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加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劢。目前,香港拥有亚洲前 100 位大学 5 所,具有徆强的科研实力,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深港两地合作,共同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根据《规划纲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研究充分发挥深港两地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具体政策,促迚两地科技创新的深度合作不融合,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深圳打造智能经济发展先导区策略研究 智能经济是信息经济不知识经济结合的产物。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未杢的产业布局将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这一核心驱劢力,形成智能经济形态。如桂市长在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导区,率先打造数据驱劢、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研究智能经济不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未杢趋势,分析深圳发展智能经济的优势和短板,围绕布局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打造智慧城市等方面,提出打智能经济发展先导区的对策建议。
十二、深圳与珠江西岸城市合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
《AA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迚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李希书记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劢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2019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迚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劢发展,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2019 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劢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根据《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分析深圳不珠江西岸城市的比较优势,研究建立更加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1 小时工作生活圈”,推劢产业更加高效有序地分工合作,既带劢珠江西岸发展,又为深圳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十三、深圳开展异地产业合作的路径和政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王伟中书记对《关于深圳异地产业园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批示,“提出新时代发挥深圳辐射带劢作用,开展异地合作的路径、政策措施”。研究深圳在国内外产业投资、园区建设的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发挥深圳的辐射带劢作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迚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开展异地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有序外溢发展的新路径和政策措施。
十四、深化拓展“前海模式”研究: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 前海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条件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形成区域开发建设的“前海模式”。《AA 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加快推迚深圳前海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迚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迚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劢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劢粤港澳全面合作。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拓展“前海模式”需要以“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为重心。分析“前海模式”内涵,“前海模式”发展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梳理区域经济以及跨境合作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前海发挥 AA区合作发展引擎作用的内涵、意义、要求,思考前海发挥引擎作用面临的困境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构想。
第二篇:沈阳2018年决策咨询重大研究课题
沈阳市2018年决策咨询重大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
1.关于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对标东北亚重要城市,深入分析我市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差距和潜力,进一步明确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
2.关于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比对我市科技创新水平,与东北亚相关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制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问题和原因,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效应的对策措施。
3.关于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的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结合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围绕推进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深入研究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沈阳建设东北亚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中心的发展定位、重点任务和具体路径。
4.关于建设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的战略研究
1研究方向:对标东北亚地区先进城市,着眼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全面分析沈阳在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就加快建设东北亚高品质公共服务中心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
5.关于提升开发区(园区)建设水平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深入了解我市开发区(园区)建设管理基本情况,找准影响开发区(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开发区(园区)发展经验,研究提出创新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
6.关于加快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全面了解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深入查找制约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就更大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大整合、大提升、大发展,加速把沈阳经济区打造成东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7.关于建设高层次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深入了解我市产业体系建设现状,深刻分析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就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高层次产业体系提出
2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8.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着眼于迈入全国行政效能最高城市行列,深入分析沈阳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现状,认真查找各方反映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就加快形成一整套具有沈阳特色的营商环境建设模式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9.关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全面分析我市提升城市品质的情况,深入查找制约城市品位提升的问题和短板,就推动沈阳加快向功能完备、品质一流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迈进提出具体举措。
10.关于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着眼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了解我市特色乡镇建设情况,全面查找制约特色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乡镇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第三篇: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课题项目指南
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课题项目指南
一、重点课题
1.低碳经济法制保障的若干问题研究(编号:2010jsfz001)课题的必要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使碳排放问题成为热点,我国作出今后十年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有利于我省产业升级,提高地方经济建设的质量,也有助于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绿色江苏目标的实现。研究范围及要求:研究成果要对低碳经济的含义、发展低碳经济与提倡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我省低碳经济发展法制保障的具体内容等问题做出清晰的阐述,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行政许可后续监管问题研究(编号:2010jsfz002)课题的必要性:《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实践中重许可、轻监管的情况屡有发生,而关于行政许可的探讨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后续监管制度,提升行政许可监管决策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研究范围及要求:结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现行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有关法律制度进行评析,找出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切忌空谈理论。
二、一般课题
1.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研究(编号:2010jsfz003)课题的必要性:城管执法队伍成立的时间较短,各地都立足实际情况开展了相关实践和探索。如何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实现规范化,加 1
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江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实践意义。
研究范围及要求: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在明晰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从政府法制工作角度进行有关研究。
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研究(编号:2010jsfz004)课题的必要性:近年来我省在排污权交易、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跨行政区环境污染行政补偿等方面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而《条例》的内容已相对陈旧,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修订。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我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提供参考。
研究范围及要求:研究成果应当就《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中需要修改、删除、增加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论证,并提出修订草案文本。
3.规范财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研究(编号:2010jsfz005)课题的必要性: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约束自由裁量空间,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研究财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办法,科学界定财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有利于防止财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公平、公正、合理地行使财政执法权。
研究范围及要求:简要阐述自由裁量权存在的环节以及影响裁量的各项因素,梳理和分析财政行政处罚执法实践中运用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资助课题
1.行政执法中的柔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编号:2010jsfz006)课题的必要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体突发事件及群体信访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地制宜,适时采取软化行政权力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避免和及时化解矛盾有着积极的意义。
研究范围及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应当在对中外相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侧重总结本土探索的成功经验,就如何规范和完善柔性纠纷解决机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2.发展江苏物联网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政策研究(编号:2010jsfz007)
课题的必要性:物联网产业是一个综合产业链,“感知中国”工程是与美国“智慧地球”相对应的重要战略。我省及时跟进有关法律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促进自主创新,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范围及要求:简要阐明物联网的概念及其特点、我省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机遇和优势,详细分析涉及我省保护相关产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3.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法律调控问题研究(编号:2010jsfz008)课题的必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商业炒作、网络推手等因素的介入,使网络舆论已经不能单纯作为民意的代表。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调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研究范围及要求:简要分析当今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对网络舆
论的引导涉及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法律调控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有关建议。
4.劳动监察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编号:2010jsfz009)课题的必要性:劳动监察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方式之一,在有效解决劳资矛盾方面有其优势。在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予以完善。
研究范围及要求:简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几种途径以及各自的特点;简要梳理劳动者权益的类型和内容;阐明劳动监察在保障劳动权益方面的适用范围。重点分析劳动监察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
5.江苏省应对“双反调查”的对策研究(编号:2010jsfz010号)课题的必要性: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是世贸规则框架下的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手段,但常常被西方国家滥用,制造贸易摩擦。我省是外贸大省,研究“双反调查”的应对之策在经济增长保稳定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范围及要求:简要介绍“双反调查”的机制和主要环节,结合实际情况找出国内企业易被卷入双反调查的原因,分析是否存在机制方面的问题,就我省如何应对“双反调查”提出对策。
第四篇: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
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
层级政府的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第五篇:重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政府
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反应,全力抢救,妥善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省道路上发生的,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救援和处置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在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时,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按照在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分级负责,协调有序地开展抢救、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
(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处置与预防工作相结合,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各项措施,建立应对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常备不懈,快速反应,处置得当。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体系由组织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现场处置机构和市、县(市、区)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2.1组织指挥机构
发生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道路交通事故,或超出事发地市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救援和处置的,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转为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省指挥部设在省公安厅。
2.2日常办事机构
省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负责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
2.3现场处置机构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省指挥部根据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应急救援行动的需要,设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参与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和救援行动。
2.4市、县(市、区)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市、县(市、区)政府参照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成立相应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统一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内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处置行动。
3事故分级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涉及范围等,划分为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I级)、重大道路交通事故(Ⅱ级)、较大道路交通事故(Ⅲ级)和一般道路交通事故(Ⅳ级)四级。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及预警信息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订对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预防、预警和处置措施,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引发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隐患和苗头,要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和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4.2预警行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迅速核实情况,并积极采取交通管制、设施维护等预防和应急措施,及时、有效地采取处置措施,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4.3预警体系建设
各地要进一步整合道路交通检测、监控技术装备资源,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公安、交通、气象、卫生等部门间的信息互通,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5应急响应
5.1分级响应机制
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事发地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处置行动。
5.2指挥与协调
(1)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省公安厅立即核实和确认,将情况报告省政府,向省指挥部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根据总指挥的指令,迅速启动本预案。总指挥视情及时主持召开省指挥部成员单位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2)必要时,总指挥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进行现场指挥和参与处置工作。
(3)开通与现场救援指挥部、各应急行动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故应急处置进展情况。
(4)根据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省指挥部及时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采取行动。
5.3现场处置
事发地政府和有关单位接到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信息后,立即派出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协同配合,共同实施应急处置行动。
5.3.1现场施救
各应急救援队伍快速、果断地进行现场施救,全力控制事故态势,防止事故扩大。
(1)在医疗部门人员到达现场之前,事先到达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力量应当按照救护操作规程,对伤情危急的伤员进行止血、包扎等紧急处置。急救、医疗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后,由急救、医疗人员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公安部门积极协助运送伤员,必要时征用过往车辆。
(2)公安交警部门赶赴现场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分流车辆、疏导交通,保护现场痕迹物证,固定相关证据。
(3)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破拆车辆,解救因车辆颠覆、变形被困于车内的人员。
(4)公安部门其他警力负责做好现场治安秩序维护和人员疏散工作。
(5)遇有车辆坠河等事故,事发地政府负责调集专业人员、工具进行营救、打捞。
5.3.2救护和医疗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对事故伤亡人员的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必要时,及时协调有关医疗救护、医疗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组织现场卫生防疫有关工作。
5.3.3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现场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加强个人安全防护。现场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采取各种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进出事故现场的管理程序。
5.3.4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具体情况,明确群众安全防护的必要措施,决定应急状态下群众疏散的范围、方式、程序并组织实施,协调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防疫与疾病控制。事故发生地公安部门负责设置事故现场警戒,实施交通管制,疏散现场无关人员,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造成其他人员伤害。
5.3.5恢复交通
现场人员、车辆施救完毕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修复受损交通设施,恢复正常交通秩序。对隐患一时难以排除的,应及时采取改道分流等措施恢复道路交通。
5.4信息报送与处理
(1)信息采取分级报送的原则。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道路交通事故信息应立即上报省政府。
(2)省指挥部和省级有关部门、事发地市政府应及时派员赴现场,核查、了解并续报有关信息。
(3)信息报送方式可采取电话口头初报,随后采用计算机网络、传真等载体及时报送书面报告和现场音像资料。
5.5信息发布
(1)信息发布及新闻报道应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
(2)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及时采用授权发布、接受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布信息,组织报道。具体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组织实施。
5.6后期处置
(1)省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省级有关部门、事发地市、县(市、区)政府及时开展对事故中伤亡人员的救治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对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力物力按照规定给予补偿,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
(2)保险公司应在事故发生地政府的协调下,及时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理赔工作。
5.7特殊类型事故处置
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重大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特殊事故时,应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5.8事故调查
(1)按照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由国务院派出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配合调查;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道路交通事故由省政府派出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2)事故调查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调查、处理,依据有关标准对事故损失作出评估,对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3)对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暴露出来的有关问题,事发地政府、参与事故处置的省级有关部门应提出整改措施,尽快消除隐患,修改完善各级预案,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6应急保障
6.1通信保障
省通信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有关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过程中的通信保障。
6.2资金保障
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所需资金保障,具体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专项预案》组织实施。
6.3力量和装备保障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特点,确定由公安、交通、医疗卫生等部门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应急力量,明确力量分工、联络方式以及应急设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保证应急状态下的迅速调用。7宣传、培训和演练
7.1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常识,提高公众守法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7.2培训
各级政府和公安交通部门组织、指导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的技能培训,提高救援能力。
各级政府和公安交通部门要组织协调相关单位,适时开展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3演练
各级政府和公安交通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单位,适时开展处置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8附则
8.1奖励与责任
对在实施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行动中反应迅速、表现突出、处置果断、决策正确的单位和个人,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因玩忽职守、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8.2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省公安厅牵头制订,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随着形势发展,省公安厅会同成员单位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报省政府批准。
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依据本预案,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报省公安厅备案。
8.3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