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教学反思
散文,则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题材。它富有深层的情境和形象,形神兼备,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下面给大家分享散文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散文教学反思1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感情淡漠,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的状况。下面是通过最近的磨课,听课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散文的文本特质
散文从定义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式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形式自由的抒情性小品文。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散文首先是写实的,要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情思,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所特有的社会经验。因而散文解读的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
二、确定“这一篇”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辨体”“识人”“断文”“定点”。以《春酒》为例说一下我的理解。
辨体:《春酒》是篇回忆性散文,是写人叙事抒情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情感是过去的我和现在我的情感交织。
识人:作者琦君。琦君的写作特色有哪些:擅长创造儿童文学,语言活泼俏皮。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断文:琦君文章有以上特色,她的《春酒》语言有何特质?《春酒》这篇文章读来特别有趣,原因在于运用了一系列口语化的语言,叠词,语气词。《春酒》想表达的作者的独特情感是什么?琦君的情感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琦君其人后,《春酒》思乡的情感也就显而易见。
定点:《春酒》通过回忆过年的一系列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深深地思念。童年的快乐笼罩全文,童年的快乐情感通过运用一系列叠词,语气词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结合学生的阅读感受:初读好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如果不看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学生体会不到琦君对家乡人的深切思念。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文章用词方面独有的语言形式的探究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的深深地思念。
三、教学设计的思考
散文的特点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春酒》这篇文章学生初读感受就是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抓住文章的核心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所以我认为散文教学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帮学生理清思路或者是整体感知一下。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读文本,琢磨文章的言语形式表达的情感。言语形式是为散文情感服务的,我们分析语言形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贴近作者的情感,言语形式是手段,言语形式和情感是文章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割,教散文一定要品语言,品语言才能把握情感。
明确了教学目标,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要依赖于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好三点:切入点,着力点、落点。
1、切入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孩子的阅读体验这要求了解学情。《春酒》第一次教学设计由“家乡味有什么的味道”切入,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仅仅为了看似“完整”的教学设计而设计,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造成“高冷”的课堂气氛。
2、课堂设计找好着力点才能更好的为落点服务。
3、落点必须清晰。只有清晰的落点才能避免课堂“乱”的感觉,在设计落点的时候注意教学设计的细节设计,自己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总是犯细节设计不到位的错误。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但是自己的课堂上总是会少了点生气,通过磨课和听课让我明白了,第一,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放低自己的姿态,教师能沉入文本多少,就给学生设置了多少教学情境;第二,散文的特质之一就是充满灵动的想象,所以散文教学的课堂上一定不能缺少想象。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散文教学反思2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创新,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擅变的人。课堂教学因为多变才会生机与活力!当然教师同时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散文教学反思3一、散文难教的原因思考
首先,是散文阅读和研究的理论缺乏。笔者在散文教学中也想查阅一些资料,但是具有实际的方法指导意义的文章很少。相对于实用文体和其他文学文体而言,散文方面的知识是最少的。在初期的散文教学中,在教参中获得的帮助是最大的,其他方面的帮助很少。所以语文教师会产生不知道教什么的困惑。例如,冰心《观舞记》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看她忽而双眼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如果是实用性文体,我们是为了获取信息,文学文体我们是为了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一段到底让我们读什么。教参里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卡拉玛姐妹那美妙的旋律,轻盈的舞姿,以及作者巧妙的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对卡拉玛姐妹的屋子进行细致的描绘。但是,学了这些是为了培养学生什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什么能力方面是模糊的。其次,是学生散文学习目标模糊。除了散文之外,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文体都较为容易的实现相同文体学习方面的素养迁移。但是散文文体不同篇章间的学习迁移就显得较为困难。初中课文所选散文与其他文体比较,具有极强的个体特征,每一篇散文与其他散文相比较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也就是说,初中的散文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材料。这就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摸不着头脑,觉得学习了一篇散文的知识怎么在那篇散文的学习中不起作用。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田里的百合花》、《生命,生命》、《安塞腰鼓》这些课文都是独特的文本,都有无可替代的特征,所以这些文章既是学习散文这一文体的范例,同时这些文章本身也是学习的对象,因为它们所表现出的特质是其他媒介载体无法替代的。
二、散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的思考
在散文教学中,本文作者和同事感到最难的地方就是散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经过查找文献与自身的经验总结,笔者归纳了散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的策略。首先,散文教学要依据散文的特征、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生成的师生阅读经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教学内容既包含一篇篇散文为载体的散文阅读方法,也包括一篇篇散文本身。通过散文教学要让学生有独立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同时也要对散文的作者、散文本身的文化特征进行理解和内化。同时散文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制定,因为课本中选的文章太经典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遥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散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建立联系,让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知识的条件下进行散文的阅读学习。另外,除了预设的散文教学内容外,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课堂的展开进行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监控,注意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散文阅读体验。
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文体特征将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朱自清散文的特征共同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太远的情况,笔者将学生身边和自身发生的相关事件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为课文阅读学习扫清障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两年之后才写这篇文章,而不是一分别就写”的问题。我马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并借助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背景知识进行解释,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深入。在散文教学方法方面,笔者总结了一套读写结合走出文本的策略。钱理群先生曾描述过的理想课堂: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地微笑。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走进文本后,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只是个引领者,要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刻地交流,而“读写结合”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如朱自清《春》一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对春景进行描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那么学生只是走进了文本,还应走出文本,模仿名篇进行仿写练习。现摘录如下:春天到了。万物开始从沉睡中苏醒,迎接春的洗礼。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它们的小脑袋,树枝上的小芽苞也不甘示弱,努力地钻出一个又一个,嫩绿嫩绿的。天气渐渐转暖,小鸟也比原来多了不少。偶尔有一群小麻雀从头顶上飞过,忽而飞到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春姑娘说话;忽而飞到树下用哪个嘴啄着什么,可能是觅食吧。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从花树、花穗、花朵多角度描绘,按照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进行描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甚至创新写景角度。现摘录如下:第二天清晨,我一个人在路旁走着,看见那棵被雪花压着的梅树,它露出害羞的脸,在和太阳公公问好。那一朵朵梅花小巧玲珑的在树枝上挂着,一动不动,像是树上的装饰品,一瓣花瓣好像一颗爱心,缀在树上,给人带来无限的温暖。
树干是油棕色的,直直的,没有垂头丧气的样子,这让我有很多感触……散文是生活的积淀,阅读时需要细细品味,真切地感受,深刻地领悟,除了依靠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富的阅读经验外,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就是笔者在散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这些思考可以为同行们进行散文教学方面的交流构建一个平台,以促进散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唯有进行阅读教学持续深刻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第二篇:散文教学反思
散文教学反思
篇一:散文>教学反思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极大差别。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其次,学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但是学生始终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喜怒不形于色,又何谈情感共鸣?
再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特别是多媒体的滥用,更让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无所适从。
针对散文教学出现的这些弊端,我认为,我们应当这样做才能力挽狂澜。
一、重视文本。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代表着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应把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同“弃儿”一般另眼相看,这样既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歪曲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反复读,反复体会,反复引导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情感。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视技巧。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
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虽然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并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重视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时也会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改进学法,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及其关注的问题。
篇二:散文教学反思
我在散文教学方面认真做了反思并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此与同仁共飨。
一、我们过去的散文教学存在误区
1、教学模式的误区。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王荣生的报告《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王教授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往往将散文这一特定文本的特性忽视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话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
2、散文解读方式的误区。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这是散文教学中极大的误区――“学生散乱的找东西,老师额外的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老师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诙谐的说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乱耕别人的田!”
3、对散文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征的认识问题。袁振国先生认为,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问题。“小中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二、我的散文教学的探索实践
既然我们过去的模式、散文解读方式、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散文教学上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在教学模式上加大“阅读”的分量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需要通过阅读增加我们未曾经历的言说对象,需要通过阅读体悟自己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解决了以上问题,学生就能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就文本讲深学透,尊重学生的体验
王荣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这一现象,目前老师讲授散文的现状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这违背了散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节课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同时也能培养出一个好人”是我们每个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三:散文教学反思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创新,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擅变的人。课堂教学因为多变才会生机与活力!当然教师同时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
第三篇:散文教学反思
初中散文教学反思
勐满镇中学赵春梅 纵观近年语文中考课外阅读趋势,散文阅读无疑是重点,由此可见散文教学的重要。但一方面由于散文这种文体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不易把握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钳制,束缚了师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极大差别。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其次,学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但是学生始终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喜怒不形于色,又何谈情感共鸣?
再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特别是多媒体的滥用,更让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无所适从。
针对散文教学出现的这些弊端,我认为,我们应当这样做:
一、重视文本。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代表着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应把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同“弃儿”一般另眼相看,这样既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歪曲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反复读,反复体会,反复引导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情感。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视技巧。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虽然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并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重视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时也会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
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改进学法,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及其关注的问题。文学欣赏就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欣赏离不开个体的文化素养,经验积累;个体的情趣爱好,情感活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水平。何况,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同时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片宽松、自由的新天地。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一个充满个性风采的社会才是一个生命力蓬勃旺盛的社会。在新课程散文教学的天地中,让我们师生的心灵随着作品自由地漫步,让我们在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散文艺术和教学艺术的新创造。篇二:散文教学反思
散文教学反思
篇一:散文>教学反思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极大差别。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其次,学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但是学生始终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喜怒不形于色,又何谈情感共鸣?
再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特别是多媒体的滥用,更让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无所适从。
针对散文教学出现的这些弊端,我认为,我们应当这样做才能力挽狂澜。
一、重视文本。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代表着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应把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同“弃儿”一般另眼相看,这样既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歪曲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反复读,反复体会,反复引导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情感。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视技巧。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
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虽然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并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重视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时也会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改进学法,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及其关注的问题。篇二:散文教学反思
我在散文教学方面认真做了反思并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此与同仁共飨。
一、我们过去的散文教学存在误区
1、教学模式的误区。一般来说,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的。
2、散文解读方式的误区。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语文课没了语文味儿,文学课没了文学味儿。往往把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等同于外在的言说的对象,这是散文教学中极大的误区――“学生散乱的找东西,老师额外的讲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老师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诙谐的说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乱耕别人的田!”
3、对散文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征的认识问题。袁振国先生认为,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抑或说是不确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问题。“小中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小”和“大”,有时很难界定,因生活琐事或微小现象触发的人生感悟,不同于过去所说的宏大主题,倒是更像古典文论中的“起兴”。再如《背影》、《荷塘月色》这类散文,也很难说什么“以小见大”。
二、我的散文教学的探索实践
既然我们过去的模式、散文解读方式、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散文教学上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在教学模式上加大“阅读”的分量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言语知识,需要通过阅读增加我们未曾经历的言说对象,需要通过阅读体悟自己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解决了以上问题,学生就能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就文本讲深学透,尊重学生的体验
王荣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这一现象,目前老师讲授散文的现状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这违背了散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建立和文本的链接。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自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节课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同时也能培养出一个好人”是我们每个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三:散文教学反思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
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创新,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擅变的人。课堂教学因为多变才会生机与活力!当然教师同时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篇三:散文教学反思
散文教学反思
五人班中学 邰喜艳
提到散文,我们自然就会联想起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灵动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以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摄人心魄而独占一隅,散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们师生走向美的艺术殿堂。我们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高尚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散文教学的效果和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最起码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极大差别。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教师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其次,学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但是学生始终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喜怒不形于色,又何谈情感共鸣?
再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的方法等等。特别是多媒体的滥用,更让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无所适从。针对散文教学出现的这些弊端,我认为,我们应当这样做才能力挽狂澜。
一、重视文本。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材引起足够的重视,被选入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也代表着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应把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同“弃儿”一般另眼相看,这样既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歪曲的学习风气。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反复读,反复体会,反复引导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情感。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和我们师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们学习散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散文的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整个身心融入到作品当中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传导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视技巧。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
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虽然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并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贴近
学生生活的作业或引导学生感悟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使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重视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反复地朗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时也会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改进学法,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及其关注的问题。篇四:散文教学中的感悟
散文教学中的感悟
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 胡老师
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我以为,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写景散文为最。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该如何欣赏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四,语言美妙动我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 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当然,阅读散文,我们必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因为优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如果我们单*理性的思索,而不投注足够的感情,那又怎么能够领悟其妙境和真谛? 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也就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自觉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必有所获,也会对散文的写作训练有所帮助篇五:唐宋散文教学反思
一、教什么
《唐宋散文选读》应该教什么?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只把它当作文言文来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文言知识的学习上。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这门课程的开设宗旨是什么?教材编写“前言”明确指出:“在思考与练习方面,本课程将思想性、艺术性与语言训练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与设计,将古文学习的特点落到实处。”“在必修课初步了解古代散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感悟揣摩,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从而提升阅读兴趣,拓展文化视野,达到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我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成就是我们古代文化的骄傲。唐宋散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时代与社会生活的记录和折光,也是作者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的写照。它是唐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唐宋散文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章、文化。文言层面上,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读懂文章及意蕴;文章层面上,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注重能力培养;文化层面上,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提升思想高度。
二、怎样教
自主诵读课。自主诵读课是精讲课、探究课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学好文化经典的入门之举。而且,我们都知道,学习古文最为朴素的方法就是诵读法。这也符合本册“坚持贯彻阅读的三个层级,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杠杆”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把阅读分成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级,强化阅读,加大阅读量,适应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本册教科书,所选20篇唐宋散文,有10篇基本阅读、10篇扩展阅读,另有《唐代散文选读》和《宋代散文选读》的推荐阅读。篇目多,容量大。因此,在阅读中,必须强调自主的阅读态度,让学生灵活运用朗读、品读、熟读、悟读、欣赏性和探索性阅读等方法。无论是文体阅读部分,还是表达交流活动,在对作品的解读中都应该强调自我的理解,自我的发现;对某些要朗诵、熟读、默记、背诵的文言文,都要反复阅读,熟读成诵,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感,并使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潜入学生心底。自主诵读的时间可分两段来进行:一是在这门课准备开设之前,让学生利用早读反复诵读;二是在精讲探究之后,安排诵读课,这是在对选文有了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再诵读,再体悟,让诵读升华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甚至达到背出选文的句、段、章篇的目的。
教师精讲课。《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有一大难题,那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是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
(一)精讲学生没有掌握的文言知识。《唐宋散文选读》是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好教材。教师的精讲不应逐字逐句解析,而是要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整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将裹在文章表层的坚硬的语言外壳剥去,让学生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这包括精讲文本中学生对照注释读不懂的实词的古今异义、使动和意动等现象以及虚词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等。
(二)精讲学生难以把握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唐宋散文选读》入选的作品各有风采,但学生很难在自主阅读中真正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综合比较、整理归纳,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韩愈的《原毁》论述了士人的自我与节操,王安石的《兴贤》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进行阐述,欧阳修的《与尹师鲁第一书》則与友人以气节相互激励鼓舞,张九龄的《荔枝赋》通过描写岭南风物以彰显士人的自我意识,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冷峻的笔调回顾自己的一生,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撷取自娱的乐趣表明自己的心态,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白居易的《与微之书》則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寻找心灵的调适和纾放。讲清了这些文章内涵,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讲在阅读中常见的文体特征。本册选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的游记、传记、书信、辞赋、议论等五种文体的文章,这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教师应精讲,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探究交流课。指导学生学习专题研究,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交流展示。研究专题可以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为主。探究交流课是在自主诵读、教师精讲之后,或由教师给定研究课题,或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研究课题,在合作探究中拓展,凸显学生的求思与理解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课文,而不是盲目地将别人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照单全搬。
三、教得怎样
《唐宋散文选读》的教学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对此,我分三步构建起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三“度”空间。
读懂文本,体悟深度。这是学习文本的最难处,不仅要读懂文言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字词背后的思想与文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文本中的思想深度。例如,苏轼的《后赤壁赋》描写在历史景观中思想的突围和和灵魂的升华;而在韩愈的《原毁》、苏洵的《心术》、柳宗元的《鞭贾》、王安石的《兴贤》中,我们则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思想深度的追寻等等。融入自我,获取高度。引导学生读唐宋名人作品,不只是让他们体认我们的文化传统,更要让他们传承与弘扬。所以,当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们对话后,还得与自我对话。如,作家们的忧国忧民、刚正直言以及人格魅力与道德风范,我们有吗?我们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追问之后,再到文本中去寻找,最后从先贤那里获得自我成长的智慧,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这才是学习《唐宋散文选读》的最高追求。
第四篇:九年级散文阅读方法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二轮复习课,我今天讲的是散文阅读方法技巧类考题破解,广义上的表达技巧包括很多,在这节课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指导,一是结构技巧来,二是表达技巧来。在本节课中,我在学情调研中,发现学生在结构类技巧中错得较少主要是知识点存在问题,所以整理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上存在问题较多,1、答题规范性不够(方法点);
2、不能多角度考虑问题(能力点);
3、缺乏对文句(段)的整体理解(能力点);概括能力不够(能力点)。
在我校20+20高效课堂中,我本节课是点拨课。第一节课是学情调研课,发现问题;第二节课是针对问题,精当点拨;第三是延伸训练课。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一是出示学习目标;二是经典回顾,让学生总结反思09、10关于表达技巧类题目的做法,形成自己的思考。三是错因分析,我把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表达技巧类的第13题,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教师找出共性问题。
四、学情调研,通过学生实战演练,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在本节课力争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做此类题目上的知识点、方法点、以及能力点上的问题。我通过批改,发现学生在表达特色上有一定的问题,在结构上做得比较好,所以,我就少讲了。五是教师与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教师点拨中共同解决问题,生成能力。
六、小结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相互研讨、自我思考中得到收获,形成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标准。
七、延伸训练,检测效果,再次发现问题。
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我根据我校20+20高效课堂模式:情景导入—问题引领—范例演示—练习尝试—变式练习—小结反思这几个环节,我抓住:问题引领—范例演示—练习尝试—小结反思这几个环节去做的。
第二、在知识点教学中,在鉴赏表达特色的教学环节中,根据我校知识点教学程序:呈现—思考—点拨—尝试—拓展等环节,我主要抓住了前四个程序。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个人独学、对学、小组群学贯穿在教学当中,运用了思考、讨论、归纳、练习等方法来力争使得课堂有效率。
第四、在学情调研、教师点拨中,为了使鉴赏句子的特色与鉴赏段落特色讲解不单调,故使用的教学策略不一样,第一题,主要让学生独学,思考、学生阐述、教师简单点拨;第三题鉴赏段落特色,我让小组讨论交流并打分,在打分中反思问题,总结答题策略,提升能力,同时教师也较细致点拨。
第四、根据第二轮复习,我在宏观的方法上指导比较粗略,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微观性的细节指导。宋明境主任讲得非常好,在具体题目上,要想提升学生能力,必须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在这个上,我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回忆做题思路、讨论答案要点、做题目筛选主次、错题与正确的题目对照等等,在具体细节性的指导当中,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做题方法、提升做题能力。
第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在这节课的主要想法。在高三复习当中,因为第一轮已经复习了基本的知识,教师讲解的比较多,第二轮,只需要简单的提示,回顾,找到学生的薄弱点,充分的利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的讲解相对比较少,主要让学生去讨论、思考、回忆、感悟、练习等等。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才会有课堂的效率。我一直以为。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的问题,课堂掌握能力不好,对考点指导还不够深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细节性指导,多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断地通过各种教学途径,使学生获得做题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
第五篇:教学反思——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
教学反思
(庄晓宁)
本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古代记叙散文,教学反思——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这个单元,一方面侧重于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文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古代记叙散文的学习》。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但这些文言基础知识是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敲门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这些知识的学习,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这些文言基础知识相比,文章的鉴赏要相对容易得多,也有趣得多。本单元所选篇目侧重于记事,正像一则则历史小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古人的魅力,并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改编话剧等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