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他们的理想的论文大全
走进A航空公司的AOC运行控制大厅,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严肃认真的查看电脑,有时清晰地与机组人员进行地空通话;时而在紧张的协调航班保障事宜,时而又在精心制作航班放行与飞行计划。惠志诚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个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男孩对航空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虔诚。
“神秘”的签派员
1986年出生的惠志诚来自江苏连云港,自08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后就一直从事签派工作。20xx年得知A航空招聘签派员,出于对家庭及个人事业的发展考虑,惠志诚毅然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决定加入A航空公司。说到签派员的职业,相信大多数人都很陌生,甚至是一个很新鲜的名词。因此,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在每一次航班从飞机起飞到落地的过程中,签派员都要全程监控航班,随时掌握包括飞行高度、油量等各种信息数据。时刻关注每架飞机起飞、降落的机场、飞行空域及航路上的天气状况,综合分析飞机在起飞和飞行过程中的适航状况,了解飞行航路或航线上的各类导航资料,对飞机准确放行并承担监控和飞机调配的各项责任。”
说起自己的工作,惠志诚很骄傲。但实际工作远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大雾、低云、雷雨……每一次恶劣天气的到来,每架飞机的性能,每个机场的导航、通信设施、飞行程序、空中交通流量情况,都是他们“战斗”的对象。飞行、机务、客运、配餐、空管、机场、燃油……与航班运行保障挂钩的各个单位;电话、甚高频、ACARS、对讲机,都是他们每天忙碌的“伙伴”。虽然在飞机上看不到他们英姿飒爽的身影,也感受不到他们周到体贴的服务,但是他们却始终与我们乘坐的每一次航班密切相连。
他们被称为安全管家
签派员工作的核心是保障航班的安全、正点运行。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会导致很多不正常情况发生,如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备降、返航等。种种非正常情况更能体现签派员的重要性。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地调配运力,准确地把握执行时机,把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不便减到最小……都是签派员的职责。
可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飞行签派员,不但要具备犀利的洞察力,对细微变化的高度敏感力,更要具备如钢琴师般的协调能力。
20xx年初从青岛到长春的航班在将要抵达长春时,受大雪影响,长春机场跑道临时关闭。为保障备降场的地面和空中的服务工作,惠志诚第一时间联系备降机场、了解备降场的天气状况、航行通告;联系地面加油车、摆渡车、地服;沟通其他部门保障旅客及机组人员的航食、住宿问题;汇总各部门信息反馈给机组。诸多问题都需要他一个个电话去协调、联系……直到飞机安全降落沈阳机场,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有时候遇到航班的延误、返航、备降等情况,会有很多旅客不理解,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是妥善安排好地面保障工作,天气好转第一时间放行,尽量让旅客早点到达目的地。”这是惠志诚对于工作的最大心愿。
空中规划师、地面飞行员……对于外界赠予签派员的这些美誉,惠志诚谦虚地说:“我们更像是飞行的保姆和安全管家,所有签派员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保障航班的零失误,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失给航班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只为自己肩上的责任”。
责任与协作的缩影
飞行安全的背后伴随的是惠志诚为签派事业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一有时间,惠志诚便会拿起专业书来充实自己。他说:“尽管工作这么长时间,但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死角,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地积攒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公司服务,更好地守护飞行安全。”
光阴荏苒,如今三十而立的惠志诚已是一名准爸爸。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却很少有时间陪在家人身边。有时遇到雷雨、大雾等特殊天气,通宵达旦也是常事。每每提起家人,惠志诚言谈之中都会流露出对家人的深深歉意。
作为一名签派员,惠志诚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签派事业满含深情和憧憬,“我希望和同事们带着我们的学员一起担负起责任。与公司整个团队一起努力向上,共同提高我们的素质以及工作效率,希望为航空事业的未来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虽然惠志诚只是广大民航一线员工中的一个缩影,却也能从这点点滴滴中折射出签派员们为民航事业、为航班安全运行努力的崇高理想与目标。而正是他们的奉献与责任心,为旅客的出行托起了安全飞行的机翼。CEI
第二篇:他们的理想——《建党伟业》观后感
他们的理想
——《建党伟业》观后感
“共产党人从来不削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的宣布,他们的目的就要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吧!”
在嘉兴南湖上,激昂的声音,澎湃的心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名称,她还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曙光,承载着无数革命志士的救国理想,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变命运的开始,是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希望。
进入19世纪中叶,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根基,而清王朝却扮演起列强瓜分中国的帮凶;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也以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可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了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在这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依旧列强瓜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人民看不到新的希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送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也有了新的理想,那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李大钊、陈独秀这一批共产主义先驱们奋笔疾书、奔走相告、振臂高呼,想要把共产主义传播到每一个角落里。巴黎和会上不公平待遇,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五四运动拉开帷幕,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占中国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由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代表全国50多名共产党员的12名代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党的性质,通过了党的政治纲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革命也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他们不断探索着,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现有悲惨的命运,建立一个怎样的“新”国家······。正是这批年轻人,因为理想,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魁伟壮丽的文明之歌。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盛,气壮山河,声振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我们追本溯源,去寻找和回顾光明源头的故事,让我们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铿锵有力。
第三篇:理想与知足常乐论文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院:应用科技学院专 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班 级:姓 名:刘光明学 号:
评 分:
11级2班
20110907320100
2011年12月
理想与知足常乐
摘要:人生是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而理想就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同时理想作为人生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对人精神境界提高有很大作用,而知足常乐作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理想实现过程中无不发生着重大的作用,二者的相辅相成,推动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键字:
一、理想的定义
(一)定义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的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二)特性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地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地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和人们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同,所处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认识规律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例如希特勒,他家中同父异母所造成不正常德骨肉关系,加之对信仰的有名无实等社会原因,造就希特勒不寻常的经历和后来的作为。而毛泽东却不一样,从小虽然出生贫寒,但却有美满的家庭而且经历了很多平民生活,了解他们的艰辛。才有了借问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言壮志和后来辉煌成绩。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调整、丰富和借问大地谁主沉浮发展自己的理想。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同阶段,其理想也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当时的主要理想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建设理想不断变化,最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被最终确定下来。但具体各阶段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三)理想的来源于其作用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先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下一步实践的方向。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导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未来,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而科学的理想更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想尽管也是人们未来的想象,但它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便是这样一种理想,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在工人中深入考察、研究并不断与前人的思想结合起来的伟大的思想结晶。它是产于当时社会巨大变化中的实践活动中,它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和预见性。而列宁主义更具有这样的科学性。它是“二战中的马克思主义”它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思想。而它又指导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知足常乐
(一)知足常乐的定义和意义
〖出处〗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知足常乐蕴藏了随遇而安的心态,显示了不愿与人争锋的豁达胸襟,并且在有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宽慰,让自己心情舒畅。因为世间万物。你不可能全部战胜,而且终有一天你会变老,长江后浪推前浪,你所创造的辉煌,必定会有人取而代之并且超越。这就是历史,人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生甚至小到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所以:你不必要过分计较那些你得不到的东西,不是属于你的,你就算是再想办法再不服气它终究不是你的。这个就是要求你学会知足常乐,你不能去追求那些飘渺的东西。那些东西只是海市蜃楼只能看到。知足,也许意味着你不能得到更多,但却会让你变地更理智,不会让你与现实脱轨,走向毁灭地深渊。可以让你保持那份静谧的快乐。
贪多不利知足常乐,这句话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在,我们都能找到不可胜数的例子。纵观历代开国功臣,他们的命运好的真的不多,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可否认有帝王害怕地位不稳的缘故,但是如果每个开国功臣都像越国的范蠡,汉代的张良一样,又怎么会闹出自己身死人手的悲惨下场呢?是啊!使他们太过贪心他们不满足于卸甲归田,他们总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结果呢?还不是一个个落个惨死的下场,正所谓贪多不利,就像中国的有名企业三鹿奶粉一样,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可是现在呢?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就只能在某个经济学教授的经济学案例上见到它了。正是由于忘记了知足常乐,正是由于自己的贪心,自己葬送了自己。我们不必为他们而感到惋惜。因为如果要惋惜的话。那需要惋惜的人就太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不要陷入贪心的漩涡里面,学会知足常乐,学会感恩。
而学会知足常乐则是国家乃至社会发展重要力量。汉文帝以知足著称,史载“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他曾经想建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问,需要花费百金,于是停止建造。他还经常穿着粗布衣服,为了节省布料,规定其夫人的衣服长不得拖地,帏帐不得纹饰绣花,即史籍所载“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还规定自己的陵墓当中一律使用瓦器,不得使用金银铜锡,“欲为省,毋烦民”。汉景帝在诏书中也颂扬汉文帝知足节俭,说他“减嗜欲,不受献”。自汉朝建立到汉文帝时期,统治者的知足节俭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即太史公所谓“德至盛矣”。这对汉武帝的大治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理想与知足常乐
理想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破烂和坎坷。所以,在确定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因而人们就需要精神调节剂,那就是:知足常乐的心态。其实,理想和知足常乐二者之间既像易经中阴阳两极又像儒家积极用世道家无为而治。它们两者之间都是表面对立实则统一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
或模糊或清晰,或明了于人或暗藏于心,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它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想象,它是既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能够给我们以极大动力的精神召唤,在这个召唤下,我们看到了:为追求真理而惨死的布鲁诺至死不悔,为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华盛顿带领下的美国人视死如归,为了国家尊严和忠贞节操文天祥英勇就义„„正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但是,这些人无惧生死,从容淡定,并非急于求死,而是他们理想所至,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
那么,我们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作为在实现国家伟大复兴中起中坚力量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理想,又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其是,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读书人为我们学子们订好了人生的目标及理想,毋容置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永远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的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召唤下,我们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这个理想的推动下,我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这个理想的激励下,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一步步为实现天下大治而努力奋斗,并且不止疲倦,永远充满斗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的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一样:“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一切有志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大学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
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成为浪费,懒惰,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明天负责为自己的国家的复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不需要那些没用的豪言壮语,我们需要的是为了理想而发出的具有激情和力量的号召。我们要在大学里真正学到可以受用终生的本领,学到可以对国家进步有帮助的创新,取得可以让爸妈欣慰的成绩,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复兴的关键时刻,正是需要我们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后劲提供动力的时刻,我们不能无所事事,无视这个国家历史给予我们的外大的任务。获得真知,掌握技术,拥有本领,学会沟通交流与领导。这就是我们大学四年活着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为实现理想而做的最基本、却是最必须的事情。
诚然,我们也知道老子曾说:唔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可乎?不错,我们在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很疲惫或者是很紧张。这个时候不是我们的理想不对,而是我们需要有一个调节理想与现实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个东西就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不错,知足常乐的心态中蕴藏着的智慧是无穷的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剂,紧张烦躁的生活经过它的调节将会变得温馨可爱。同时它也为我们梦想的再次起航准备了心理基础,也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休整。结语:理想是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而知足常乐则是人们实现理想,缓解在这一艰难过程的缓冲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2页.[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5版.第21页
第四篇:《理想的风筝》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施
正 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理念。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阅读教学,如何突出“听、说、读、写”扎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一直是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
《理想的风筝》一课,这是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我选用的课文,作为一堂参赛课,无论在自身上备课、课件制作、搜集资料上我都做了相当大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学生的准备、要求都花了一番心血,六年一期接这个班起,便开始训练他们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并不是因为赛课,更重要是的培训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如:预习应做到哪些,对于老师的提问得积极思考,朗读必须要做到感情的投入,语气的把握„„半年多来,对他(他)们的严格要求,孩子们的情况,我了如指掌。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相当熟悉。本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文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品味语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味,给学生及听课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给自己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不禁感慨:“这日积月累的心血,效果还是有的!坚持吧!”但也一直在质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吗?”
一、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兴趣
用电教,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柳枝染上的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草长莺飞”的美景图,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春天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由春天引出诗《村居》,再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吟诵这优美的诗文,纸鸢——风筝,从字形到读音,欣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学生的心也随着那风筝展翅翱翔,从而引出苏叔阳《理想的风筝》。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感悟人物品质,体现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理念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三件事件中
(一)笑谈腿疾。
(二)课堂情景。
(三)放飞风筝。从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在此段教学中,我引讲、精讲刘老师“笑谈腿疾”一事,体会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生活,从中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抓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品质。等等。对于“课堂情景”片段学生做到自读自悟,自由发言进行分析讲说,从学生的发言中感受到他(她)们深刻认识了一个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刘老师。而“放飞风筝”片段采用四人一小给合作探究学习,当时学习气氛浓烈,各小组成员针对一些句子能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刘老师挑战自我、热爱生命„„课堂教学效果极佳,收获颇丰。由此可见,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会收到奇效。不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
三、投入情感教学,指导学生朗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替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投入。如:指导学生朗读《理想的风筝》中“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引导学生抓住“更”,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更进一步加深了,抓住“腾起”“酸涩”体会文中孩子们的笑开始非常热烈,接着情感变化,“酸涩”也许是想起老师的不容易,于是文中孩子们悲伤、难过,变得“酸涩”,但刘老师这样了吗?没,还笑着给我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从中体会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到最后孩子们对刘老师的更加尊敬。班上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越读越来感情,这样以读代讲,感情得到深化,体验感悟教学自然生成,从他们的语气中感受到班上孩子们也非常尊敬文中的刘老师,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刘老师的典型事例中,感悟刘老师的品质所带给我们这样,让作者苏叔阳受益匪浅,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在苏叔阳的心中,依然犹存着对刘老师的思念,生(读),孩子们发出内心地读出作者心底的那份思念。老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苏叔阳思念老师的什么呢?再读,再出示有关刘老师对苏叔阳影响资料,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苏叔阳思念谁?(刘老师)。正是刘老师的顽强、坚强、自信、乐观、幽默支撑苏叔阳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所以当春天来临时,当蓝天翱翔一只又一只风筝时,苏叔阳心中不由自主地又呼喊起来,生(读)。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让我感到很震惊。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它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的确如此。
四、读中悟、悟中说,学生乐于表达
吕淑相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新课程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言材料。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中所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悟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目的,要此基础上再进行说的训练,如鱼得水。我在教《理想的风筝》中,注重给孩子们读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说。如: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指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从而引出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这样一位乐观、顽强、执著追求的老师,怎能不令学生深深地、深深地思念。学生说:“刘老师,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刘老师我将永远怀念您、敬爱您、赞美您!”有了课文的文字的依据,有了感情的朗读,有了心灵的震憾,孩子们倾诉的全是刘老师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尽管有些词句还有待改进,但却表现孩子们已经掌握本课内容,同时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进自明,也迎刃而解,呵呵,偷偷地我乐了!
五、立足文本资料,学生乐于作文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于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体会在心中的形象学习写人的方法很重要。教本课时,我让孩子们自由回顾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如:
(一)采用回忆式开头到景,由景到人。
(二)采用从不同方法的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描写。
(四)过渡自然。
(五)语言深情,感情真挚。孩子们归纳后,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想写的那个人。课后,孩子们一篇篇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摇曳的铃铛》、《风中的松柏》等等,这样方法都收到不错的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写一写,或是写自己的感受,或是写人物评价,或是仿写,等等。这样写,有时在整体感知环节,有时在拓展延伸。
六、分享教材财富,促进学生成长 充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怎样乐观的面对生活,面树困难、挫折。《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教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应怎样面对困难,希望这些种子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这是一笔财富,对苏叔阳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以及于苏叔阳能战胜困境走向成功。也希望刘老师的精神财富能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得到体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经得住考验!
《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教学,这样的一课下来,课堂上的精彩,背后的辛酸。我一直在追寻,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让我们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理想课堂,去普写理想的乐章,去分享实现理想中的快乐!
第五篇:论文结束语 王理想
论文结束语,就是一个总结强调下主题,还有论文中的研究还存在什么欠缺(比如实证的范围较小啊,定量的分析还可以细化啊什么的)还可在论文后,增加你觉得可以进一步可以研究的方向。然后就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要多多列,要与前文呼应。最后一页感谢老师、同学·····
列如范文: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姜老师、张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梁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而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我,我也曾为此烦恼过,最后同学介绍我一个代 写网站,我进入网站,说明了要求,然后他们给我写了一篇论文,感觉写的很好,很符合我的要求,如果你实在写不出不妨到这个网站去看看,相信我一定会让你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