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论文[合集5篇]

时间:2019-11-24 15:4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论文》。

第一篇: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论文

论文摘要:时于刚毕业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手”来说,如何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二要掌握好两方面的知识;三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作者定义为“教师角色转换的123。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伦理关系

对于刚刚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或“准教师”来说,如何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有切身的体会。认为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要经历一个“学习一提高一再学习一再提高……”的过程。但是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准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

这个明确的“意识”就是“教师意识”。有教师意识,就是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有自豪感,又要有责任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每当自己出现某种想法或要采取某种行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否符合教师的道德规范,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等在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史上,尽管社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各个阶级都要求教师要“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外国教育史上,同样强调师表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柯瓦列夫在《教育学概论》中写道:“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而如果真正的做到成为学生的“模范”、“榜样”,首先必须要有这种教师意识,而且还要经常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一般来说,教师意识越强,就越能严格地遵守教师纪律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就能够既做到“言传”又做到“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不仅仅反映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等心灵深处内在品质上,也可能显露在言谈举止、衣着修饰、仪容仪表等外部表现上。但是,如果教师意识淡漠,就可能会纪律松弛,责任心差,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言行表里不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做到,甚至违反纪律或法规而受到惩罚,在学生中、教师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强化教师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教师意识是成为合格教师的第一步。

2要掌握好两方面的知识

这两方面的知识包括了职业道德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更要给人以做人之道。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一个教师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培养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能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的人,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呢。其次,应当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谈到教师道德修养时说:“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由于这一点,在一生中的自我教育的任务就具有更加崇高的意义。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作为教师,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后,还要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向教师提出:“应使教科书成为你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因为,教师只有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深厚扎实,教学时才能居高临下,才能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的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生动,讲起课来才更有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游忍有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来讲,例如对于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除了应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临床技能。因为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注重实践和功效。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特别强调临床技能的训练。治病过程,从问病史、查体征到作出诊断、遣方用药甚至手术治疗,没有反复的实践锻炼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临床实践不但能使学生提高技能,还能令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其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既高分,又高能”的医学生来。

3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这三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这三种关系也是教育劳动中比较常见、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教育劳动的必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众多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一个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处理和调节好这些方面的关系。3.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于它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教育“效应”。所以,处理好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师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负有不同的职责。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因此,由于这种位置和职责的差异,从而使师生之间可能产生隔阂或情绪上的对立。所以,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正视这种可能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消除这种矛盾的措施或防止这种矛盾产生的方法。对于刚“出道”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你不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而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则是必须中之首要。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先进生与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不理不睬,这样可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另外,在平等的基础上,还应该尊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同时不要忘记去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只有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2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在学校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重要的关系。能否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劳动的成效。因为不必要的“内耗”会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进行。而对于那些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来说,因为以前的“良师”也许已变成了自己的“同事”。这种关系的转变,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太适应,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种转变,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这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前他们是自己的教师,将来也永远是自己的教师,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尊重,应抱着谦恭好学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从体力上、精力上关心和照顾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对于同自己资历、年龄相仿的教师,也应该尊重他们,向他们虚心学习,尤其要向他们学习怎样使自己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尽快融人到教师这个新的集体当中来。另外,在和其他教师相处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始终把教师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当关心和维护教师集体的利益,关心集体的命运和发展,多考虑我为集体做了些什么,少张嘴和伸手向集体索取不应有的待遇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与集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依靠集体的力量推动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3.3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既是上下级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建立两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维系学校群体的整体性,形成学校的内聚力,提高学校共同活动的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中,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他们关于自己任职、任课的安排,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高、“墨水多”,有着新思想、新观念,掌握着新技术,就认为自己是人才,对领导不尊重,从而造成与领导的关系紧张,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其次,还应正确对待各种监督和检查以及考评,不要把这些措施当成负担,当成领导整人的法宝,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激励自己的手段,作为自己进取向上的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修养。第三,要善于对领导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帮助领导改进工作。对领导者工作中的缺点和不正确行为,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以适当的方法,诚恳地提出批评,直抒己见,帮助领导者改正,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既反对教师对领导者的工作采取冷漠无关的态度,也反对对领导者阿谈奉承、拍马讨好的虚伪态度。

总之,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朝夕间就能达到的,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二篇:浅谈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

浅谈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

作者:王培源 许建胜 王士贞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伦理关系

论文摘要:时于刚毕业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手”来说,如何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二要掌握好两方面的知识;三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作者定义为“教师角色转换的123。

对于刚刚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或“准教师”来说,如何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顺利完成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有切身的体会。认为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要经历一个“学习一提高一再学习一再提高……”的过程。但是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准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

这个明确的“意识”就是“教师意识”。有教师意识,就是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有自豪感,又要有责任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每当自己出现某种想法或要采取某种行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是否符合教师的道德规范,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谈等在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史上,尽管社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各个阶级都要求教师要“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外国教育史上,同样强调师表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柯瓦列夫在《教育学概论》中写道:“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而如果真正的做到成为学生的“模范”、“榜样”,首先必须要有这种教师意识,而且还要经常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一般来说,教师意识越强,就越能严格地遵守教师纪律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就能够既做到“言传”又做到“身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不仅仅反映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等心灵深处内在品质上,也可能显露在言谈举止、衣着修饰、仪容仪表等外部表现上。但是,如果教师意识淡漠,就可能会纪律松弛,责任心差,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言行表里不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做到,甚至违反纪律或法规而受到惩罚,在学生中、教师中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强化教师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教师意识是成为合格教师的第一步。2要掌握好两方面的知识

这两方面的知识包括了职业道德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更要给人以做人之道。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首先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一个教师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培养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能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的人,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呢。其次,应当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谈到教师道德修养时说:“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由于这一点,在一生中的自我教育的任务就

具有更加崇高的意义。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作为教师,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后,还要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向教师提出:“应使教科书成为你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因为,教师只有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深厚扎实,教学时才能居高临下,才能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的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生动,讲起课来才更有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游忍有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来讲,例如对于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除了应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临床技能。因为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注重实践和功效。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特别强调临床技能的训练。治病过程,从问病史、查体征到作出诊断、遣方用药甚至手术治疗,没有反复的实践锻炼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临床实践不但能使学生提高技能,还能令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其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才能培养出“既高分,又高能”的医学生来。

3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这三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这三种关系也是教育劳动中比较常见、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教育劳动的必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众多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一个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正确处理和调节好这些方面的关系。

3.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于它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教育“效应”。所以,处理好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师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负有不同的职责。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因此,由于这种位置和职责的差异,从而使师生之间可能产生隔阂或情绪上的对立。所以,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正视这种可能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消除这种矛盾的措施或防止这种矛盾产生的方法。对于刚“出道”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你不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而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则是必须中之首要。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先进生与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不理不睬,这样可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另外,在平等的基础上,还应该尊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同时不要忘记去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只有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2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在学校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重要的关系。能否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劳动的成效。因为不必要的“内耗”会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进行。而对于那些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来说,因为以前的“良师”也许已变成了自己的“同事”。这种关系的转变,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太适应,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种转变,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这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前他们是自己的教师,将来也永远是自己的教师,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尊重,应抱着谦恭好学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从体力上、精力上关心和照顾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对于同自己资历、年龄相仿的教师,也应该尊重他们,向他们虚心学习,尤其要向他们学习怎样使自己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一名

合格的教师,并尽快融人到教师这个新的集体当中来。另外,在和其他教师相处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始终把教师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当关心和维护教师集体的利益,关心集体的命运和发展,多考虑我为集体做了些什么,少张嘴和伸手向集体索取不应有的待遇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与集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依靠集体的力量推动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3.3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既是上下级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建立两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维系学校群体的整体性,形成学校的内聚力,提高学校共同活动的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中,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他们关于自己任职、任课的安排,尽心尽力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高、“墨水多”,有着新思想、新观念,掌握着新技术,就认为自己是人才,对领导不尊重,从而造成与领导的关系紧张,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其次,还应正确对待各种监督和检查以及考评,不要把这些措施当成负担,当成领导整人的法宝,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激励自己的手段,作为自己进取向上的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修养。第三,要善于对领导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帮助领导改进工作。对领导者工作中的缺点和不正确行为,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以适当的方法,诚恳地提出批评,直抒己见,帮助领导者改正,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既反对教师对领导者的工作采取冷漠无关的态度,也反对对领导者阿谈奉承、拍马讨好的虚伪态度。总之,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朝夕间就能达到的,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三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第四篇:班主任角色转换(论文)

班级管理中的角色转换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许多性格迥异的孩子,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有“班妈妈”的雅称,孩子们也总喜欢把老师描述成“母亲”一般的人,尤其是对女老师们。那么是不是当好一个称职的“母亲”就够了呢?当然不是,班主任还应有“父亲”的影子。

那么在一个班级中,面对那么多不同背景、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的孩子,怎样才能同时担当好“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角色呢?

一、“严父”般树立威信,“慈母”要杜绝过度威严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像“严父”一般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树立威信。只有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才会形成好的班风,但需注意严而不凶,爱而不溺,严爱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俗语说:“响鼓敲重锤,笨鸟促先飞”,针对不同性格、性别、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胆大脸厚”的可当众批评教育,自尊心强的则要个别谈心,属学生隐私的还要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有许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征服、打动不了学生时,往往把握不住尺度,容易形成专制主义,通过高压手段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自己。就此,班主任也就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论任何场合都扳出一副严酷面孔。过度威严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的地位。班上的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从不征求班干部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厉斥责、无情责难,不容许争辩,执着于“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信念,大搞家长式的“管、卡、压”并以此强化自身威信让学生敬畏。这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常常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切断了师生交往的纽带。学生只好对班主任关闭心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无从谈起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做到“一分严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因此,班主任既应通过正确渠道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要把握好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

二、“慈母”般充满信心,“严父”般认清现状因材施教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的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仅对教育事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像“慈母”般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培养不好的儿童,没有哪个儿童天生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老师,没有不能教的学生。”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极大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犯过错误学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转变。

但是,对学生充满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过高期望,作为班主任不能被“慈母”的感性思想占据上风,还应像“严父”般保持理性,看清班级现实。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易出现强求学生得高分,争第一,考名校,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势头。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确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铁不成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强求学生接受老师过高的期望,则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误入歧途,出现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只有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努力,若目标太高,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又不能对学生有过高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人才的重任。

三、“严父”般教之依法,拒绝“慈母”般过细指导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勤动脑思考,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班主任要勤于了解学生情况,勤动脑想班级的事情,更要勤动脑寻找比较好的教育契机和方法措施来教育管理学生。其次,要勤于疏导。要求班主任有一张”婆婆嘴"。要经常表扬先进,指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还要经常

找学生谈话,个别疏导。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双方都受益匪浅。

再次,勤于调查。班主任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只是几十个孩子的“孩子王”,这就决定了当班主任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只有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接触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因此,班主任要勤下班级看看,无论是自习、间操还是其它活动。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与各科老师联系要勤,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互相配合、共同提高的桥梁。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勤交流,勤鼓励,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但又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时,每天起早贪黑,严格盯班,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严密组织,毫发不爽。集会时,亲自整列排队;劳动时,指手画脚,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文体竞赛活动也都是亲自拟计划、订措施,作部署,唯恐不周。就是这样,班级多少获得一些奖牌,但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久而久之,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创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老师面前一样表现,老师背后又一样表现。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老师绝对不干。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班级的事情有人管理,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此,班主任既要以班为家,以教育好每个学生为已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又不能对学生加以过细指导,使学生形成依附人格。

四、“严父”般培植爱心,拒绝“慈母”的过分关心

中小学时期儿童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的效果。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班级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并质问我“您为什么总跟我过不去?”他的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从此我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每周表扬他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安排他管理班级纪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识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 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问题。

但是,有些班主任对“爱心”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在学生生病期间或生活有困难的特殊情况下偶尔一显“师恩”,我认为那不是爱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过分的关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严重误区,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操心。例如:天冷了,叮嘱学生多穿衣服;生病了,亲自送水送药;受了挫折,立即安慰;学生有困难,马上解囊相助。总之,洒向学生都是爱,这种过份的关心和爱护,更加强了学生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滋长了学生贪图安逸,不敢吃苦。我认为,班主任不能温情地剥夺学生接受生活考验的机会。相反,要利用各种契机,让学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独立照顾自己,不断磨炼经受风雨袭击后的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是艰辛的,既要像“慈母”般关心、爱护学生,同时还要像“严父”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但同时班主任又是幸福快乐的,当看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看到班级逐渐生成的凝聚力,作为班主任我深感欣慰。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在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的同时,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爱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只有适当、适中、适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大学生怎样才能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怎样才能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又要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准备。但是据我们的了解与调查,很多同学,特别是刚上大一的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大学的生活都存在着不适应等等因素,给心理上带来了压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如何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期间的健康成长和今后事业的起步腾飞打下良好基础,是每一个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学生要尽快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是一个陶冶人文气质、引领精神文明、促进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园地。“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蕴藏着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专门书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大楼”,而且因为这里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大师”。同学们不仅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系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接受他们人格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大学学习,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1.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

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基础知识的储备为主,在内容上主要依赖教材,在形式上多是小班上课,学习的进度相对固定,学习的环境相对确定。而大学阶段的学习则不同:

第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加。除了公共科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必修之外,学校都开设有很多的选修课,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

第三,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凸显出来,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与掌握信息,成了同学们必备的学习技能。

2.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

进入大学,同学们需要独立生活,有的同学还可能远离家乡,离开父母,需要独立处理好日常的衣食住行学等问题。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这种生活,应对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则可能计划失当,顾此失彼。因此,在大学里,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在集体中学会独立生活,同学们需要尽快适应这种新生活。

3.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

中学时期,交往对象主要是学校的老师、同学,大家都处于同一地域,沟通较为容易;而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沟通的难度增加。中学生由于亲人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对交往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求大学生独立、主动地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交往的需要明显增强。

4.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在高考的压力下,同学们忙于应付高考,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课余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正式组织,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同学们的集体活动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二)大学生要尽快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面对新的 生活环境随时都会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去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来解决。同学们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重立的生活方式。2.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尤其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采取平等的态度。比如说,有的同学恃才傲物不屑与其地同学交流。而有的同学觉得自己能力较差而不敢交流,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我们失去很多机会。请相信,没有人会因为我们比他们知道的少而瞧不起我们。3.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在新的环境里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或者说潜力,树立自信心。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位置”下降,这是环境因素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能更好地利用时间,更好地扬长避短,更好地锻炼发展。即使在能力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也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追赶的过程。

4.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要学会在承认与别人有差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信心,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事事都超过别人。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优势,认真虚心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能心胸狭隘,耿耿于怀。大学之于高中的最大差别就是要跳出“胜者为王”的狭隘观念,将攀比、嫉妒、排挤的恶习改掉。高中的时候,这种习惯也许能激发你的斗志,但在大学,它的唯一作用就是限制你的视野,束缚你的发展。如果把大学几年形容成一场“比赛”,那么只有那些懂得欣赏“对手”的选手才能笑到最后。要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水平,在平等的交往中达到互补。

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一批高三的学子经过高考的博击进入了象牙塔——大学。这是他们十几年的梦想,这是几代人的希冀!这些大一新生应该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使自己在大学里创造出更大的辉煌,成为国家、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虚度四年的宝贵光阴呢?现在我们来提提我们的见解与建议,希望能够给我们每位刚到大学的新生有多少帮助。

首先要:端正认识 走出误区

在高中的时候,大多数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激情,提高学生对大学的憧憬与期待,把大学描绘得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美好。其实,这是一个“白色”的谎言,大学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美好。大学同样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里面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大学生再大也是学生,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而不是像某些高中老师说得那样:大学学习不是很重要,大学生可以爱学不学。

有些人认为大学的学习课程好简单、好容易,随便应付就可以。不要像高中那样拼命的学习,把学习看成生活的全部。其实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大学学的课程、知识比高中的更深、更广、难度更大。这就意味着要把大学的课程学好要付出更多,花更多的心思。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是不可能把大学的课程学好的,是不会学到知识的。所以进了大学还是要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虚度四年的光阴,四年下来你才能会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知识,否则,就会出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惨景。

其次要:志存高远 树立目标

“空虚啊,郁闷啊!”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总觉得大学没事做,大学好无聊。他们除了上课以外,就是睡觉、上网;甚至有些人连课也不去上。过着犹如“猪”一般的生活,他们之所以会沉沦、坠落成到这种地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了目标,失去了方向。他们以为考上了大学就功德圆满,就不用再努力、奋斗了;把进入大学看成是人生的终点,从而阻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

在大学里面树立一个目标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大学不像高中那样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也正因为有高考才使自己不停的努力,不断的学习。进入了大学没有了高考,如果这时没有目标、方向的话,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就会感到空虚郁闷,无事可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高三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能挺过来,但到了大学却会选择结束生命的原因了。

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和方向,她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所以,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忙碌、充实的话就树立一个目标吧,比如说拿奖学金、过英语四级、考研、出国等,这样你就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停的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的进取。

最后要:积极表现 展现自我

“大学”也就是大量的学,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说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等。如果你能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

大学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大学里有许多的社团、协会,还有学生会等各种各样的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会举行多种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大学里面又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如果你有一技之长(比如说写作、唱歌、跳舞等)的话就积极表现,通过各种活动、比赛展现出来,你会得到别人赞称和喝彩,你会收获鲜花和掌声,你也会收获自信。

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也不要紧。你可以加入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凭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去服务同学,从事学生工作,你可以从中提高自己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你还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当然你也可以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一些非常优秀的同学接触。这些对你以后的就业和人生都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气贯如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你会倍懂珍惜,挫折会让你更加坚强。当你有了目标,有了信念,而且没有退路时,你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动力,你的潜能就会发挥到极致,只要你有一颗坚强的心,永不服输的精神,永不言弃的追求,你就一定大有作为!只要我们永不止步,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成长、一定能够成才。祝愿大一的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面创造出更大的辉煌。希望以上几点对你们有所帮助

下载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论文[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123论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论文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关键词:创新教......

    教师转换角色,切身体验心得体会

    浅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教师角色转换在2012年的8月30日,我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艰......

    新教师培训心得-教师角色转换

    浅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教师角色转换在2012年的8月30日,我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艰......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

    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浅探 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李心忠 摘 要:叶老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文的光辉;叶老的教育思想,映照着人性的......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栗继鹏 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自主探索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论文《角色转换带来的意外收获》

    角色转换带来的意外收获 今天早操下后,我正准备到办公室取课本,班级所有的女性班干部成员将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的向我诉苦:老师,我们都不想担任班干部了,老师不在的时候,班上的男......

    浅谈英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

    英语交际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英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会言语交际和社会交际。但是,在日常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人们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