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电大《行政领导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最新电大《行政领导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1 名词解释1、领导 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 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 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 实现既定目标 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 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合监督等职责的人员 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 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 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 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和方法。
5、行政领导 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 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 如何选取相应得领导方式 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 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 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既表明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 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 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 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 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 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 从而把组织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1、领导权力 就是领导者 权力所有人 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 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 对被领导者 权力相对人 做出一定性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 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 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 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 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客观条件。
3、充分授权 也叫一般授权 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 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 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可分为三种 一是柔性授权 二是模糊授权 三是惰性授权。
4、不充分授权 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 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 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 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5、制约授权 又叫复合授权 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 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 以免出现疏漏。
6、弹性授权 又称动态授权 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7、权力腐败 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 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 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8、权力制约 从一般意义讲 就是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说 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 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1、领导体制 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 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2、领导层次 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 有多少等级层次 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3、领导幅度 亦称“领导控制跨度 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4、直线式 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 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 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5、职能式 是指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足寒么性结构。
6、矩阵式 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按照数学上的矩阵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 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7、一长制 又称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 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 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8、委员会制 又成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 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 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9、自然集体领导 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 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 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 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1、领导环境 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职位权力 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得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3、领导环境的发展 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 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4、文化生态学 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 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5、领导文化 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 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 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 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者 指在社会生活中 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1、领导素质 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 发挥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2、道德素质 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 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3、领导群体结构 在一个系统内 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4、领导素质的测评 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 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
1、领导关系 指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 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得总和。
2、群体 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 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非正式群 2 国改革开放的结果。沟通方式 即是对沟通通道 媒介 的选择。领导魅力结构包括 魅力链与魅力面 这些都具有可观察性 因而也是实证的。领导体制是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则的支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些原则不包括 运转协调的原则。下列因素不属于费德勒权变理论的是 下属成熟度。横向沟通 是指同一层级的工作人员、工作群体及其领导者之间的沟通。追随者的对抗权主要来自 领导者必须依赖追随者。下列 处理问题能力 不属于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的领导者必备技能之一。技术技能 专业业务能力 人际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概念技能 分析和决策能力 领导者在工作中的下列表现 恰当的是 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性。经常对某一下级说“这件事我只对你一个人讲”领导者在发展过程中采用许多方法 其中不包括 比较学习法。不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是 照章纳税。守望环境 是指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观察监测公共环境的变动 及时、灵敏地做出分析和判断。下列对公权力的描述不当的是 权力相对集中 注重权力运行中的统一性和高效率语言 是人际沟通的根本特点。对于领导者来说 政治索质)是第一位的。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类有 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 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自然性影响力)。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5.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协调艺术
6.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 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C.权力过分集中)。在领导生态系统中 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 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的是 集权式领导)。领导体制的核心是 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1.在现代社会中 一个人大约有(D.90%)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
2.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B.梅奥 )。
3.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 属于(A.信道障碍)
4.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 19 世纪 它首先发生在(D.军事领域)。
5.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B.社会属性)。
6.文化本质上是(D.社会活动的产物 )。
7.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 决策可分为(A.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8.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 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自然性影响力)。
9.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A.领导者个人特质 )的研究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0.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A.虚拟政府 )。
1、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 、模拟决策法
2、、权力 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3、冲突属于 、对抗性行为
5、在现代社会中 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6、在 、传统社会 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建信权力等曾相互结合。
7、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 、阶级 紧密相连的。
9、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 、激励人的内在潜力
10、要建设成功的团队首先要 、了解团队的作用
多选题
社会分工主要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 他们是 横向分工 纵向分工决策与执行的纵向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此而产生的 领导与管理 决策专门化与执行专门化 的分离 对领导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领导学的学科特点包括 综合性 社会性 应用性 交叉性。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 信民 富民 教民。领导” 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 分别是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环境和领导手段 领导目标。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 领导的特点主要有 系统性与互动性 战略性与前瞻性 强制性与权威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它们是 管理体系 技术体系 知识与技能 价值观念与组织文化。根据内隐领导理论 领导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分别是 人际能力 个人品质 目标有效性 才能多面性。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领导权力的主体 领导权力的客体 领导权力的目标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 阶级关系 利益关系。
下列属于权力载体的承担者的是 政党 B 知识 血缘 年龄 地位。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 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 口头授权书面授权。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 全局性 根本性 稳定性 系统性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 直线式 职能式 混合式 矩阵式个人家长式领导主要表现为 君主专制 世袭制 中央集权制
下列不属于领导环境发展原则的选项是 创新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
领导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 客观实在性与部分可塑性的统一 多
样性与类别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连锁性与定向性的统一 常规性与突发性的统一。
影响机构性领导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 机构功能及其变化 机构数
量及其变化 机构性领导环境的结合模式。
集体主义的典型的价值观包括 完整 B 安全 D 遵从 服从。下面列举了有关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几种说法 其中正确的是
领导者按照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
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指定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
领导活动达成组织目标。
气质 D.秉性 E.智力 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了领导者素质的先天性特征。2.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智能结构 B.年龄结
C.心理素质结构 D.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主要包括 学习能力 C.思维能力 D.组织能力 E.研究能
力。
4.人的气质的主要特点有 可变性 C.稳定性 E.先天性。
5.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一般科学知识 B.宽广的知识面 C.实
践知识 D.专业知识 E.现代管理知识。
6.人的性格与气质的相互关系是 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D.通过性格的锻炼与修养 可以优化自己的气质。
7.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一些功能 群体感应功能 B.群体互
补功能 C.群体效率放大功能 D.群体自调节与自组 3 出 形象维护。
权力体系是领导体制中一个基础性的结构体系 包括 权力 B 责任
权责关系。
对语言的驾驭和运用能力反映着一个领导者的 思想水平认识水
平思维能力 逻辑表达能力 社交能力。
在领导绩效考评的准备阶段 关键的两个环节是 建立考评组织 培
训考评人员。
沟通方向包括 横向沟通 纵向沟通 单向沟通 双向沟通。
1、按照权力控制程序划分的领导行为方式有 、集权式 C、分权式 D、均
权式
2、人力资源的主要特性有 、增值性 B、开发性 C、时效性 D、消耗性 E、能动性
3、领导协调的种类有 、纵向协调 B、横向协调
4、对领导效能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提高对其 、科学性 D、操作性 的研
究。
5、电子政务对外体现为 、信息公开化 C、便民服务
6、领导者的自然影响力包括 、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D、知识因素 E、情感因素
7、战略的主要特征有 、后继性 B、前提性 C、稀有性 E、层次性
8、沟通的主要功能有 、控制 B、激励 C、情绪表达 D、信息
9、个人家庭式领导主要表现为 、专制 B、世袭 C、中央集权
10、领导权力本质上是 、社会关系 C、阶级关系 D、和差关系
简答题
一、社会分工对领导学产生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社
会分工是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社会分工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 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横向分工
二是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工 包括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
与咨询的分工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横向分工通过推动生产的发展
和文明的进步 扩展了领导活动的领域和内容 为领导学的产生构建了更为
广阔的实践性平台 纵向分工 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直接导致了领导与
管理的分离 成为领导学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领导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方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领
导学的研究借鉴了很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实
践的发展 不断地得到补充、更新和完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辩证研究
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
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
三、领导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与研究领导学
并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 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这主要表现
在、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与
研究领导学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四、什么是领导 它包括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
展开的 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
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
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 制动和致变领导客体 实现既定目标 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领导这一定义包括的要素主要有五
种 即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领导目标与领导环境。这五个基本
要素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就是领导活动 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每个要素的客
观特征 并在其相互结合中寻求规律 才能发现领导的本质并提高领导的绩
效。
五、什么是领导主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的构成要素之一。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 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 包括领导个
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它是
领导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
六、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就领导活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而言 决策与执行的分离、领导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是领导科学发展
进程中的重要变革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同样证明了领导是从管理中
分化而来的 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 还是在社会
科学的理论方面 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
要有 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
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 强
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
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 管理重
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 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 主要
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 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七、领导的属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他们的关系如何 领导活动是人
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 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
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一般标志 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
它是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权力是领导的重要标
志 权力和服从是领导关系的永恒属性。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 更
具有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
之中 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 即领导的社会属性。3、领导的双重属性是
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单一属性的领导。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 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 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 使其发生
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八、认识和理解行政领导双重属性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
领导的双重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它是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单一属性的领导。只要认真分析 才能把握特定社会的领
导关系。一方面 如果看不到领导的自然属性 就无法考察领导活动的一般
特点与规律 就会否认一切领导关系的共同之处 导致忽视或者拒绝吸收以
往社会中积累下来的优秀领导经验。另一方面 如果看不到领导的社会属性
则容易将各种性质不同的领导活动混为一谈 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区别
从而很难立足实际来发展自己的特色。
九、领导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领导是人类社会中最早产生和最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活动 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 领导具有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系统性和互动性、强制性与权威性、战略性与前瞻性。
十、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 领导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以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标准划分 可以划分出五种领导类型、自然式领导、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专家式领导 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专家集团式领导。
十一、按照领导的工作性质和对象为标准 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
型 以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对象为标准 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类型、政
治领导、行政领导、业务领导、学术领导。4 十八、领导权力制约的本质要求
体现在哪些方面 权力制约的本质
要求主要体现在、权力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 即制约主体依法独立
行使制约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权力制约对
象活动的公开性 即依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将国家机关的政治事务和施政活动
公布于众 使之广泛置于人民的关注之下、权力制约关系的对等性
即对权力的赋予应对应对等、权力制约手段的强制性 即制约主体的制约活动具有权与法的强制力量作保证、权力制约机构的协调性 即
各类制约主体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从而形成制约系
统的良性循环。
十九、简述领导权力制约的功能。 领导权力制约的基本功能是对权
力正常运行的肯定和保护 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矫正 是对权力的补
充与完善。它具体表现为、权力制约的导向功能 即引导权力始终按
照人民的意志运行、权力制约的保障功能 即保证社会公仆忠实地为
人民服务、权力制约的防范功能 即预防和阻止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
发展、权力制约的矫正功能 即对偏离正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
正和补救、权力制约的惩戒功能 即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予
以必要的制裁、权力制约的调整功能 即使权力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
之间的矛盾得到及时调解。
二十、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
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 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而要对领导权力进
行有效的制约 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权
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设、权力制约机制 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
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 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
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
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 二是平行
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
主社会 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 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2、道德制约机制 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
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
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的权力观 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
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 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
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 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 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与
“以权力制约权力” 的机制相比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
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 以使已
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3、权利制约机制 以权利制约权力 此种制约机
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涵义是 在正确理解权利与
权力关系的基础上 恰当地配置权利 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
之滥用的作用。这里包含着两重意思 承认公民的权利 政府权力不能
逾越它的界限而侵入公民的权利领域。这样 公民的权利对于政府滥用权力
起着一种阻碍与消极的制约作用。一些公民权利不仅具有这种消极的制
约作用 而且具有一种积极的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 当政府逾越权力的法定
界限、滥用权力或有不当行为时 这些权利可以保证公民做出一些积极的反
抗 迫使政府收回它的权力触角或改变不当行为。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
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
制约权力 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
意在使公共权力内部的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的能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
机制所要建立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
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在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
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
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要达到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 上述三种制约机制应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共同作用。
二十一、领导权力只能用权力进行制约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领导权力进行制约 单靠某一种制约方式 都可
能给权力拥有者留下滥用权力的空间 从而以权谋私 产生权力腐败。对于
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 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而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除了以
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外 还应有以道德制约权力的道德制约机制
以及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权利制约机制。而且这三种制约机制应相互配合 相
互支持 共同作用 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
一、什么是领导体制 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
部与领导活动中 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
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2、领导体制的载体是各级各类领导机构的设置 、领导体制的内
容包括领导者的领导层次与幅度、领导体制的内容体现为领导者的管
理制度 即狭义上的人事制度。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监督、轮换、培训、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规范。
二、认识领导体制的双重属性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体
制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正确、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领导体制的双重属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到领导体制具有社会属性 我们就可以根据生
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改变与上层建筑的完善 不断变革并发展领导体制
以使其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突破原有的僵化与教条的观念、认识到领
导体制具有自然属性 我们就可以在变革、发展与完善行政领导体制的过程
中 正确地对待历史上与国外的领导体制 既不能盲目照搬 也不能一概排
斥 而应在立足自身现实条件的基础上 采取客观、科学的态度 去粗取精
取长补短 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为我所用 以加快我国
领导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进程。
三、领导体制具有哪些特征 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
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 还具有以下特征、系统性、根本性、全
局性、稳定性。
四、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领
导体制作为社会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内容 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
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与作用。具体地说 领导体制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协调
各级各类领导机构、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领导者、有助于建
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 增强领
导活动的效 5 论、政治知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政治理想与
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五、什么是道德素质 领导道德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道德素
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
神内涵 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领导道德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心和使命感、进取心、胸怀宽阔、公正
5、自身廉洁。
六、领导知识素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领导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1、宽广的知识面 、熟悉现代管理知识、一般的科学知识
4、本职专业知识 、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七、领导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领导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包
括、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 3、广泛的兴趣、开朗的性格。
八、领导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素质作为领导主体重要的内在条件 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的成败得失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
体现在、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领导素质是一种重
要的领导力、领导素质是形成优化高效领导班子的基础。
九、什么是领导群体结构 一个优化的领导群体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内
容 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 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
例及其组合方式。一个优化的领导群体结构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年龄结构。领导群体年龄结构 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年龄成员的比例构
成及其相互关系。年龄结构是群体结构中的重要子结构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
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一个科学而合理的领导群体的年龄结构 应该是呈梯
队构成的结构。2、知识结构。领导群体的知识结构 是指在一个领导群
体中 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现代化领导班子的成员 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在整个社会知识结构中 他们应该是属于
高知识水平范围的。3、智能结构。领导群体智能结构 是指一个领导群
体中 不同智能优势的人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4、心理素质结构。 领导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 主要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
不同气质、性格的成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十、领导智能结构与领导的知识结构没有区别。 你认为正确吗 这
种看法是错误的 二者是有区别的。领导群体的知识结构 是指在一个领导
群体中 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领导班子的成员
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在整个社会知识结构中 他们应该是属于高知识
水平范围的。随着教育的普及 现代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越来越高 现
代化领导班子的成员 不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就很难有效地领导具有高知
识水平的部属。在领导集体中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知识有
限 集体的知识就可以全面广泛得多。领导群体的智能结构 是指一个
领导群体中 不同智能优势的人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领导的知
识化及其效能与他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关 即领导不但要有知识 而且还要会
运用知识 这就是智能的问题。智能 是知识、技能、能力诸方面的综合体
反映了人类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能力。智能主要包括 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领导班子应包括不同智能型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最优的智能效能。
十一、领导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 这种看
法正确吗 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反映了一个领导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结
构的重要性。任何一个领导群体 都是由若干人组成的系统 把不同心理素
质类型的领导者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班子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群体心理素质
结构的问题。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如何 将对“班子” 的整体效应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而合理的群体心理素质结构 能够弥补领导者个体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 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反之 如果群体心理素质结构不合理 即
使每个领导者个体都是优秀人才 有良好的能力素质 却也未必收到好的效
果 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人才能量相互抵消的“内耗” 情况。
十二、领导者性格对领导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者
性格对领导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领导者的性格与政治品德的形成有
直接联系、领导者良好的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改造不良的气
质 使之服从领导工作的需要、领导者的性格对能力素质的形成具有
促进或阻碍作用、领导者的性格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十三、领导群体具备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哪些 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
结构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群体感应功能、群体互补
功能、群体功率放大功能、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十四、领导群体中的成员 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使职责与权力相称。这
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符合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职权分明
标准。在领导群体内部 要明确划分和规定各人的职责范围 做到人各有职
职有专司。每个领导成员对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情 要独立负责 创造性
地完成。不能事不分大小都要集体讨论或请示上级 这样会造成该办的事办
不成 亟待解决的事解决不了 出现久拖不决的局面。所以分工不清 职责
不明 往往要贻误工作。领导成员要有职有权 按责定权。有责无权 或有
权无责的职位 是不应该设置的。有责无权 完成所负责任无保障 有权无
责 一种可能是权力发挥不了作用 空有其权而无所作为 另一种可能就是
滥用权力 以权谋私 以权欺人 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来。在领
导群体内部 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要干涉其他成员职权范围内的事 要各守
其职。对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 如有意见 有看法 可以沟通情况 或者
反映给上一级领导 通过领导集体研究解决。但个人不能任意干预 否则将
可能造成内部磨擦 影响领导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十五、什么是领导素质的测评 测评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
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
技术。领导的测评方法可以分为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绩效的测评两个方
面。1、领导个体素质的测评方法 因素评鉴法 心理测验
法 情景模拟测评法。2、领导群体绩效的测评方法 双层
测评法 群体行为测评表 人际关系的测评法 角色知觉
测验法。
十六、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哪些 领导个体素质提
高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质提高途径
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质都要依靠教育。2、实践锻炼。
领导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 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3、修持。
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 6 二十一、什么是危机 它具
有哪些特点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
价值或根本利益的 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
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危机通常具有六个特点、危机的突
发性、危机的高度不确定性、核心价值受到威胁、危机的颠覆性
5、危机的独特性、无序性 、决策的时效性。
二十二、什么是危机决策 危机决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危
机决策是指一种决策情势 在这个情势中 组织决策者所认定的基本利益和
核心价值面临着严重威胁或挑战 突发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高度的紧张
与压力 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 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限
度内 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对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应对措施。
危机决策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危机预警阶段、危机识别阶段、危机控制阶段、危机消除阶段。
二十三、决策就是“拍板” 。这种看法正确吗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广义的决策除了“拍板”的环节之外 还包括决策问题的发现、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方案实施以及实施后管理、控制、反馈的全部过程。因此 把
决策等同于“拍板” 有失偏颇。
二十四、危机就是突发事故。 这种看法正确吗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一说到危机 人们很容易就把它与突发事故或紧急事故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
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危机事件。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都只能称之为问题 只
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力的意外事故 才算得上真正的危
机。而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疏忽而酿成的悲剧。危机是威胁决
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 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
确定情况下 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二十五、危机就是机会。 这种看法正确吗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
是一种比较绝对的观点 但任何事务的发展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就危
机而言 危机并不是绝对的坏事 危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在汉语中 危
机” 是“危” 与“机” 这两个不同词义的组合 危” 具有困难、危险的含义 泛指
事件来得突然 事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阈值 给人以很大压
力。“机” 具有机会、时机、契机的含义 指事情变化的枢纽与重要关系的环
节。危机具有双重性 只有抓住时机 危机才是机会。
二十六、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
值或根本利益的 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
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所谓契机 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
种转折变化的机缘 即 “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 它有破坏的一面
也有积极的一面。危机对组织来讲是一个契机 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 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 危机可以
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 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 管理者可以通过解决危机
使组织获得进步。对于组织来讲 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 对改善组织结构
树立危机意识 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对领导者来说 也是一种契机 领导者要善于抓住契机 有效处理危机 不
失时机地推行自己的改革理念 使那些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能
得到解决。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单纯从自然资源、资本
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 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全部
原因、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 其成长过程需要消耗各种稀缺的资
源 也就是说 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投资的结果是将货币资本或
财富转换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形态 使人力与其他商品一样 具有了价值和使
用价值、人力投资的目的是要获得投资收益。
二、什么是人力资源 它内含有哪些特征 从广义上说 人力资源”
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
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从狭义的角度讲 人力资源” 也就是一个经济
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源的特征主要
有、能动性、增殖性、开发性、时效性、消耗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
统人事管理将人只视为是一种成本或生产、技术要素 是对组织资本资源的消耗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本身看作资源 而且与其他物质资源的一次性
开发、使用不同的是 人力资源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使用。它本身就
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2、传统人事管理一般将组织的工作人员看成是被动的工具 他们的存在无非是要满足组织工作性质的需
要 与组织工作相比 人的地位是附属性的。因此 在人事行政管理过程中
组织比较强调管制、监控等方面的功能 而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中的人作为
组织发展的主体 注重的是塑造组织人才成长的环境 尊重员工主体地位的态度和发展激励、保障、服务、培训等引导性、开发性的管理功能。3、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 主要从事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等管理活
动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则大大地丰富了 不仅包含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基
本内容 而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 重视和增强了一些
新的管理内容 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传统
人事管理强调的是组织成员的现状 它比较注重现有人员的使用 而不重视
其素质的进一步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并重 一
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智慧才能 同时 还要充分挖掘人员的潜能 使
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弹性 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方位拓潜”的功能。
四、领导者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新观念 、确立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
3、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 、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五、在领导选才的过程中 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在领导选才的过程中 应遵循的原则是、因事择人、因事择人、竞争择优。
六、领导选才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领导选才的方法主要有、竞
争考试法、竞争上岗法、绩效考核法、荐举法、群众评议法
6、领导亲自考察法 、信息网络法。
七、什么是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领导用人是指
领导者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中的人才资源 以做到人事相宜 相得益彰。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用得准确 即用当其位 使其担负的职责与其才
干正好相匹配 二是用得及时 即用当其时 使其能在年富力强 能够发挥
最佳作用时 担负起本职工作。领导用人的特点主要有、关键性、覆盖性、破格性、争议性、动态性、准确性。
八、领导用人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领导在用人的过程中
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峰区年龄原则、扬长避短原则、量才任职
职能 45 7 作环境进行测评。第三种观点 目标论。认为领导效能是领导个人在预
定期限内实际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因而主张用计划目标水平(任务标准)去
测量领导个人的工作效能。
二、什么是领导效能 它主要包括哪几个要素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 实现领导活动
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
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领导效能主要包括的要素有、领导能力 2、领导目标、领导效
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领导效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综
合性、社会性、历史继承性、主观与客观统一性、动态变化性
6、形式多样性。
三、领导效能是一个单一指标体系。 这种看法正确吗 这种看法是
错误的。领导效能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体系 这其中既包括定性的因素 也包括定量的因素。在对领导效能的研究中 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其定
量因素进行分解式的量化分析 以提高对其的科学性与操作性研究 同时又
要兼顾对其定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以强化对领导效能的历史性与社
会性研究。也就是说 领导效能是领导能力、领导目标、领导效率、领导效
果和领导效益等各种因素的综合 要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在取得领导效能中的作用 才能准确地反映领导效能的高低。
四、什么是宏观领导效能与微观领导效能 它们各自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领导效能是指领导活动在社会整体中所达成的效能 它主要包括四种效
能、政治效能、经济效能、文化效能、社会效能。微观领
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的具体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效能 它主要包括
五种效能、决策效能、用人效能、办事效能、时间效能、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
五、什么是领导效能测评 领导效能测评即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
定的标准 遵循一定的原则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一定的方法 对领导者
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在这里 测评
主体即指设计与主持整个领导效能测评活动的人员或机构 测评客体是领导
者 测评对象则是测评客体即领导者的某些属性特征。
六、领导效能测评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领导效能进
行测评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
点与归宿、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领导效
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领导效能测评是对
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七、领导效能测评的内容包括哪些 领导效能测评的内容必然也是
广泛的、丰富的。在这里 我们将其归纳为领导者的德、能、勤、绩四个方
面。1、对领导者之德的测评 即对领导者的道德、品质、作风、修养等
方面的测评、对领导者之能的测评 即对领导者的文化程度、业务水
平、工作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评。3、对领导者之勤的测评 即对领导者的事业心与工作态度的测评、对领导者之绩的测
评 即对领导者的工作实效的测评。对领导者之绩的测评 在宏观方面主要
考评经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等的内容 在微观方面主
要考评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个方面的内容。
八、准确评价领导效能必须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的评价和衡量 而
不是一次测评就能完成的。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符合领导效能测评的动态变化性特点。一方面领导群体或个体的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 人的主观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因而 领导者在不同的时间其工作效能是有差异的。
要准确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效能 必须对他在一段时间内的效能进行多次的评
价和衡量 并且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改变效能评价的次数。
九、领导活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 因此领导效能既包含正效能又
包括负效能。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根据领导效能的性
质不同 可将领导效能分为正效能与负效能。无论是宏观领导效能还是微观
领导效能 都有正负之分。领导活动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 就有领导正
效能和领导负效能之分 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是指领导正效能 而
将领导负效能称为领导无能。
十、领导效能测评的总原则与总要求是什么 领导效能测评的总原
则和总要求 就是“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 实事求是 即反映与
被反映的东西相一致。实事求是地测评领导效能首先必须要客观公正 即反
映领导效能的情况 必须全面、真实、避免片面性 测评要严格按规定的标
准进行 不应受测评者个人的爱好及人事关系上远近亲疏的影响。其次 测
评必须是在民主公开的气氛中进行 即通过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和上级领导
及组织部门代表参加的测评方式 公开地对被测评者进行评议。
十一、领导效能测评应坚持哪些原则 在“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和民
主公开” 的总原则和总要求指导下 领导效能测评还要根据具体情况 在测评
工作中坚持五个原则、主观与客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静态
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定
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十二、领导效能测评要从静态理解动态 而不是从动态理解静态。这种
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领导效能测评应遵循静态与动态相结
合的原则。从测评的静态属性 我们才可以把握住效能的特定形态 才可以
比较出某某人的成绩大 某某人的成绩小。效能的动态属性则相应地要求我们的测评工作要有动态眼光 必须要有动态的考察 才能使我们理解静态效
能的真正意义。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 即从静态把握动态 从
动态理解静态。
十三、领导效能测评的程序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领导效能测评的程
序主要包括的环节有、舆论宣传与组织准备、内容确定与方法设计
3、自我总结与群众评议 、综合分析并做出结论、结论反馈与复核修
正、结果公布与资料存档。
十四、领导效能测评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领导效能测评的方法主要
有、调查研究法、民意测验法、目标测评法、比较测评法、模拟测评法。
十五、什么是民意测验法 民意测验法是现代民主社会日益广泛使
用的一种测评方法 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测评的领导
者进行评议 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
十六、什么是模拟测评法 模拟测评法的具体方式包括哪些 模拟
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 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入一
个模拟的工作环境 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 同时运用多种方
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 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每个要素的客观特征 并在其相互结合中寻求规律 才
能发现领导的本质并提高领导的绩效。
五、什么是领导主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的构成要素之一。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
挥、` 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 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
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它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
六、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就领导活动自身发展的历史而言 决策与
执行的分离、领导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是领导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革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同样证明了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 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
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有
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 强调
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 强调下
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 管
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
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 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 使
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 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
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
臵 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七、领导的属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他们的关系如何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
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 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
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一般标志 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
它是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权力是领导的重要标
志 权力和服从是领导关系的永恒属性。
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 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
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 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 即领导的社
会属性。
3、领导的双重属性是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单一属
性的领导。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 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 决定甚至改变
自然属性 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八、认识和理解行政领导双重属性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领导的双重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它是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
方面 世界上不存在只有单一属性的领导。只要认真分析 才能把握特定社
会的领导关系。一方面 如果看不到领导的自然属性 就无法考察领导活动的一般特点与规律 就会否认一切领导关系的共同之处 导致忽视或者拒绝
吸收以往社会中积累下来的优秀领导经验。另一方面 如果看不到领导的社
会属性 则容易将各种性质不同的领导活动混为一谈 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和区别 从而很难立足实际来发展自己的特色。
九、领导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领导是人类社会中最早产生和最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活动 与其他社会活动
相比 领导具有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系统性和互动性、强制性与权
威性、战略性与前瞻性。
十、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 领导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以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标准划分 可以划分出五种领导类型、自然式领
导、专制式领导、民主式领导、专家式领导 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
5、专家集团式领导。
十一、按照领导的工作性质和对象为标准 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以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对象为标准 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类型、政治领导
2、行政领导 、业务领导、学术领导。
十二、以领导关系为标准 领导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以领导关系为标准 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的领导类型、层次式领导、单线式领导、星式领导、轮式领导、网络式领导。
一、领导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领导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他们分别是
1、引导功能。 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 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
2、组织功能。 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臵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
3、指挥功能。 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 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
指挥功能有两种主要的实现形式 命令 合理授权。
4、控制功能。 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只有授权而没有控
制 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
过程进行宏观把握 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防止组织的失控或
瓦解。
5、协调功能。 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
题所做的调整过程。领导协调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包括 领导系统与环境的协调 领导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 领导系统内外人际关系的协调、领导活动中不同功能、目标、利益的协调 等等。
6、激励功能。 所谓激励 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
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 其内容主要包括
提高被领导者接受并执行组织目标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通过物质
环境和心理气氛的营造 提高被领导者的行为效率。
7、教育功能。 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
求 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二、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主要有
1、儒家。 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 主张以“德治” 和“仁政” 维护政治统
治。
2、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主张“齐物论” 和“道法自然 认
为从“道” 的观点来看 万物一体 无是无非。
3、法家。 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以力服人 依靠严刑峻
法。
4、兵家。 兵家以谋略著称。
三、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
1、民本思想 即以民为邦本 正确看待民众的地位与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
执政者与民众、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儒家的“君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论”
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民本思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信民。要求执政
者信任民众 更要取信于民 富民。民众既然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使
民众富裕起来就是执政者的主要职责 教民。儒家认为 有无教化是区
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 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
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希望通过良好的教化改善执政者与民
众的关系 并赢得民心。
2、谋断分离的思想。 我国古代有关谋的思想与实践 及谋、断分离的意识是
对管理思想和领导思想的一大贡献。其主要内容包括 重视谋的作用
重视纳谏 提倡民 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臵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与心理倾向等。民族传统文化对行政领导权
力的划分与配臵起着长久的、潜在的、无形的与不可估量的影响。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臵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臵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
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臵。
在组织系统内部 所有的领导与管理活动 都是围绕着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
与配臵以及运用展开的。而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臵又与组织系统内部的组织职能与组织人员等要素密切相关。
组织职能的配臵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臵的基础。
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臵的载体。
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臵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
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 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 才
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臵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试述沟通机制的组成。
答 沟通机制是指沟通的途径、程序及自觉进行的沟通系统的设计和沟通方
式的选择。主要包括沟通过程、沟通方向、沟通网络和沟通方式等。
沟通过程也称流程 是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源 与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七个部分 沟通信息源 信息的发送者 编码 信息
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生成信息 信息 经过信息编码的物理产品
通道 传送信息的媒介物 解码 转化为可以理解的信息 接受者 信息
指向的客体 反馈 信息被解码后又返回信息源。
沟通方向包括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横向沟通即
水平沟通 是指同一层级的工作人员、工作群体及其领导者之间的沟通。它
对于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与合作 联络感情、增进理解十分必要。它可以是
减少冲突的渠道 也可以是推委责任、争权夺利的渠道。纵向沟通即垂直沟
通 是指按组织的上下隶属关系和等级序列进行的上下沟通。它又包括自上
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单向沟通是指信息传导方向只有一个 没有
或下级不需要反馈的沟通 如下命令、作指示、播出消息等。有速度快、权
威性强的特点。双向沟通是指信息交流的双方相互传递信息 直至双方共同
理解为止的沟通 如座谈会、对话等。对于活动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且
难于驾驭的部门或任务 双向沟通十分重要。
沟通网络指信息流通的途径。它又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沟通
网络也称正式沟通 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 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非正式沟通网络亦即非正式沟通 也就是小道消息的传播
是指通过正式途径以外的信息交流。
沟通方式即对沟通渠道 媒介 的选择。
2、试述公共行政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答 公共行政部门与新闻媒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 公共部门与新
闻媒体既相互合作 又相互制约。在西方 新闻媒体被称为“政府的第四个部
门 又称为”另一个政府“。从相互合作的角度看 新闻媒体是公共行政部门
特别是政府的”臂膀“和
”喉舌 从相互制约的角度 公共行政部门对社会公
共事务的管理 包括对新闻媒体的管理 同时 它自身又必须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新闻媒体是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工具与手段。公共行政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 新闻媒体是公共行政领导者进行公共管理的工
具与手段。就具体功能而言 新闻媒体具有守望环境、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教育引导、危机处理、协调整合等功能。公共行政部门及其领导者要管理社
会公共事务 与社会公众打交道 因而必须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这些功能。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对新闻媒体进行管理 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新闻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 必须有很大的发行量、收听收视
率和大量的广告。有些新闻媒体竭力加强能吸引人的内容 而不大注意社会
公众的真正需要 忽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公共行政领导者对此要加以
引导和加强管理 提倡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并出台相应的管理
措施。
第二 有些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常常是枯燥乏味的。
第三 注意消除新闻媒体的某些消极负面影响。
第四 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部门及公众的实际情况 确定公共
部门的“议事日程 而不是由新闻传播来随意影响议事日程 从而打断或扰
乱正常的管理程序。
第五 公共行政领导者应注意保守国家和公共部门的秘密 不该泄露的绝不
能泄露出去。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公共行政部门必须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这是当代公共行政越来越显著的一个重要特性。新闻媒体要勇于负起监督公共行政部门的责任。因为公共
行政部门也会出现偏离公共利益 追求本部门利益的行为 出现官僚主义及
至腐败现象 同时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及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原因 也会
有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等现象发生 必须加强新闻媒体对公共行政部门的监
督和批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新闻媒体被称为”另一个政府“、”第一圈决策
者“。公共部门的领导者自觉接受新闻媒介监督 并对新闻媒体的质问、批评
和有关报道等及时作出负责任的答复。
3、试阐述费德勒的权变理论。
答 弗莱德•费德勒 是第一个提出领导权变理论的研究者。费
德勒的权变模型 指出 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
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 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 与下属相互作
用的领导风格 所以 首先 要先”确定情境“和
”确认领导风格 然后进行
二者的匹配 最后提出改进绩效的方式。
首先 菲德勒根据他的研究阐明了领导情境的三个关键性方面 它们有助于
决定采取何种领导作风最为有效 职位权力。这指的是与领导人职位相关
联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的取得的支持程度。
任务结构。它是任务明确程度和人们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分为高和低
两种程度。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菲德勒认为从领导者的角度看这个方
面是最重要的 因为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大多可以置于组织的控制之下 而
且上下级关系不易控制 可能影响下级对领导者的信任和爱戴 是否乐于追
随他共同工作。
根据这三个权变因素可以评估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费德勒指出 领导者
与下属关系越好 任务结构化程序越高 职位权力越大 领导者拥有的控制
和影响力也越高 环境对领导者越有力 反之 环境对领导者则不利。
第二步工作是确认领导风格。1953 年 菲德勒进行了一次领导项目研究 试
图从“最不受欢迎的同事-调查表的得分来衡量领
导的个性 从而确定领导风格。
第三步工作是进行领导与情境的匹配。费德勒得出结论 任务取向的领导者
在非常有利的4、文化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 强调物
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5、领导文化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
传递得到发展的 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
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 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
或积淀 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者指在社会生活中 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 能
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1、领导素质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 发挥特定影响和
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
素的总和。
2、道德素质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
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
个精神内涵 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3、领导群体结构在一个系统内 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
合方式。
4、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
价的总称 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
理论与应用技术。
1、领导关系指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
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 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
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得总和。
2、群体
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 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 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1、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其目
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 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3、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 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
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4、鱼缸法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 运用
这个方法时 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 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 故得名。
5、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美国赫伯特。 西蒙创建。他认为每一项决策的制定 都
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此经常
处于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中途特征。西蒙人为 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而只能在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 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
西蒙人为 以往的决策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 而忽视决策过
程本身。
6、渐进决策模型美国查尔斯。 林德布洛姆教授 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
陷的基础上 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其主要特点 一是渐进
主义 二是积小变大 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 渐进决策步伐虽小
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 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剧烈的变革会危及
社会的稳定 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7、危机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 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
态发展不确定情况下 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1、人力资源广义上 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
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狭义上 就是一个经济
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2、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 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
分发挥和维持 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于第一印象 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
定势。
4、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 而不考虑它全部历史和
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5、戴维现象美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 并将其精
心培育成才 使法拉第名声大振。但此后戴维却开始贬低法拉第 伯乐由识
别和培养千里马 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 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
一现象叫戴维现象。
6、马太效应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那些尚未出
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 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1、思维方式 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
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 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2、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
或办法 也就是思维过程忠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3、思维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4、思维创新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 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 对知
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 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5、自然影响力也称非权力影响力 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 通过潜移默化的自
然过程 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
6、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影响力 为领导者所独有 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
予的 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
1、领导协调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中途进行调整、控制
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 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
异 所以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
种状态。
3、领导方式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 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
4、领导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和社会方式 是领
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5、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6、重人式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 临高这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
展人际间的关系 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1、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 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
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
环境与组织关系得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2、领导效能测评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 遵循一定的原则 按照一
定的程序 通过一定的方法 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3、民意测验法现代民主社会 经济领域
领导学的产生是 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
从长远来看 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P9
领导力
领导活动的归宿是。领导目标
领导具有双重属性 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社会
属性
在专家式领导中 软专家” 是指。P15 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孔子提出“人存政举 人亡政息” 的名言 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
人本思想
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
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是由以史蒂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具有 的领导理论。权变理论色彩
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世纪 80 年代
在伯恩斯编制的测量超越型领导的问卷 MLQ(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中 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 分别是领导魅力、个性化
关怀和。智能激发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 除了 外 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神权说
在 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P39 传
统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现代社会
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 紧密相连的。社会发展阶段
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
分
一般情况下 领导幅度应以 为宜。二八律
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 组织结构。P82
A 直线式
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矩阵
式
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可
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 可以将领导体
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
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
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 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P84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权利过分集
中
第四章 领导环境与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 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P118
呈正相关关系 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科
学性原则
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文化本质上是。P130 C
社会活动的产物
文化的 主要用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及其历史性成果。P130-131
非自然的指向
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物质文化
在领导生态系统中 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
领
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1.对于领导者来说 是第一位的。P151 C.政治素质
2.在现代社会中 一个人大约有 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
得的。
3.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 。P160 B.气质
4.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P161
A.性格
5.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 会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走向
。C.正负两种方向
第六章 领导关系与角色
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 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属性
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权力
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人
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梅奥
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第七章 领导战略与决策
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P222 B.系统管理学
战略环境分析有。P225 A.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战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P222 A.预测
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P224 C.长期效应原则
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 决策可分为。P228 A.程序性决
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 决策可分为。P228 A.经验决策
和科学决策
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类 决策可分为。P229 A.单目标决策
与多目标决策
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专门咨询服务的是。智囊系统
不属于领导决策要素的是。决策前景
不属于渐进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满意原则
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
事物的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问题
为缩小应有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总体设想是。P235
决策目标
检测决策方案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目标是否相一致的方法是。P236
决策追踪
不属于发挥专家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决策方法是。P239
模拟决策法
风险决策法有。决策树法
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模拟决策
法
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的方法是。P245-危机预
警
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 的是(A)。舒尔茨
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D)。能动
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C)。P276 激励人的内在潜力
提出期望理论的是(D)。弗洛姆
提出公平理论的是(A)。亚当斯
第九章 领导思维与创新
思维的物质性根源于。思维器官的物质性
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思维方法
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实质的部分是。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存在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思维方式的相
对稳定性
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首先提出“创新” 概念的学者 他在《经济
发展的理论》 一书中以 为核心对“创新” 进行了论述。技
术创新
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是。要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
。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
在团队建设中 让每个成员都能做到各尽其才的方法是。
合理建构
形成团队文化 需要。设立共同的目标
领导者把自己的意图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收讯者是。P342
领导沟通
下列属于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造成传送障碍的原因是。非语言障碍
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 属于。信
道障碍
组织的公共沟通首先必须。分析相关利益者
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
于。协调艺术
通过指挥渠道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属于。纵向协调
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 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是。集权式领导受 X 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是。重事式领导理论在领导方式上的表现是。人事并重式在《新管理模式》 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作者是。利克特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又称为。俄亥俄模式
第十一章 领导效能与发
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
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P378 领导效能
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 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领导目标
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的研究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A)。P375
领导者个人特质
结构理论认为 领导效能取决于(B)。组织特性
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 就是()的关系(A)。P380
反映与被反映
1、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 。虚拟政府
2、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 年对 62 个国家 个发展中国家 个发达国家 进行的调查 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电子政务。P403
第二篇:电大领导学基础小抄
领导学基础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自然集体领导---------自然
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于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2.领导文化-------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
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3.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
4.领导协调------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D)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
A.5 0 % C.6 0% B.70% D.90%
2.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B)。
A.马斯洛B.梅奥
C.弗洛伊德D.赫茨伯格
3.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属于(A)
A.信道障碍 B传送障碍 C.接受障碍 D非语言障碍
4.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 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D)。
A.经济领域 B.政治领域
C.工厂 D.军事领域
5.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B)。
A.双重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人文属性
6.文化本质上是(D)。
A.历史的产物 B.环境的产物
C.人类精神力量的产物 D.社会活动的产物
7.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决策可分为(A)。
A.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B.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C.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D.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
8.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强制性影响力 B.权力性影响力
C.自然性影响力 D.个人魅力
9.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A)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A.领导者个人特质 B.领导者
C.领导组织 D.领导效益
10.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A)。
A.虚拟政府 B.高效政府
C.便民政府 D.精简政府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与领导关系最为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类型有(A C D E
A.纵向寄生型 B.矛盾冲突型
C.横向进取型 D.横向防守型
E.纵向共栖型
2.领导者的自然性影响力包括(.A BDE)。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职位因素 D.知识因素
E.情感因素
3.领导效果与领导效益的关系是(A CD)。
A.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反映领导效能的高低 B.领导效能是两者的直接数量相加
C.效果显著,效益不一定好D.没有效果,效益就失去载体E.两者并没有区别
4.在领导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A BE)。
A.协调组织中的群体 B.协调群体中的个人
C.协调组织内部关系 D.协调不同的国家
E.协调不同的组织
5.电子政务对内体现为(B D E)。
A。行政信息公开化 B.行政业务网络化
C,行政程序透明化 D.行政业务电子化
E.行政业务程序化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答 1)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
(2)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以力服人,依靠严刑峻法。
(4)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
2.领导群体中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使职责与权力相称。
答: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符合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职权分明标准。在领导群体内部,要明确划分和规定各人的职责范围,做到人各有职,职有专司。每个领导成员对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情,要独立负责,创造性地完成。所以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往往要贻误工作。领导成员要有职有权,按责定权。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的职位,是不应该设置的。有责无权,完成所负责任无保障;有权无责,一种可能是权力发挥不了作用,空有其权而无所作为,另一种可能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权欺人,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来。在领导群体内部,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要干涉其他成员职权范围内的事,要各守其职。对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如有意见,有看法,可以沟通情况,或者反映给上一级领导,通过领导集体研究解决。但个人不能任意干预,否则将可能造成内部磨擦,影响领导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
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答:1.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①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
②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
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④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在组织系统内部,所有的领导与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以及运用展开的。而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又与组织系统内部的组织职能与组织人员等要素密切相关。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2..列举领导的五条用人原则并详细分析。
答:(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
(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第三篇:电大行政领导学单选
A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概括了九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他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手段的便利)
A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类,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A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
A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决策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A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的是(集权式领导)
B(健壮的身体)不属于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领导者素质的最基本结构之一
B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舒尔茨)
B不属于发挥专家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决策方法是(模拟决策法)
B不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是(照章纳税)
B不属于渐进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B不属于领导决策要素的是(决策前景)
C曹冲称象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横向思维)
C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C从不同的学科分析,领导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政治的本质和领导的基本职能出发,领导者是(利益的分配者)
C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领导力)
C促使领导从管理中分化,超越出来,并且具有独立意义的原因不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
D(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D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D邓小平认为领导的本质是(领导就是服务)
D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
D对领导者素质理论(又称特质理论)不正确的说法是(它是管理科学自19世纪产生以来始终研讨的问题)
D对于领导者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
F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领导者个人特质)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F风险决策法有(决策树法)
G各种演说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工作演说)要求观点鲜明或新颖,分析深入,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
G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与委员会制)G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G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
G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G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们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G公共管理领域的危机主要是(信任危机)
G关于家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在家内有时可以实行民主制作风)
G国内公共行政当前有两点最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扩大)
G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对6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电子政务。
H华伦•本尼斯认为一个不败的领导人,必须依靠三条腿来支撑,这说明了领导素质具有(综合性)
J(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J(沟通方式)即是对沟通通道(媒介)的选择
J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是(目标)
J坚持对领导效能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分析时间因素)
J检测决策方案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目标是否相一致的方法是(决策追踪)
J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
J结构理论认为,领导效能取决于(组织特性)
J决定和体现着领导的本质的是(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
K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
K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人本思想)L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L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是由以史蒂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具有(权变理论色彩)的领导理论
L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L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L领导活动的归宿是(领导目标)
L领导具有双重属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属性)
L领导魅力的心理根源,在于(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态度)
L领导魅力结构包括(魅力链与魅力面),这些都具有可观察性,因而也是实证的 L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的L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阶级)紧密相连的L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L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L领导体制是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则的支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些原则不包括(运转协调的原则)
L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L领导行为模式的本质特征是(领导行为与目标联系的间接性)
L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又称为(俄亥俄模式)
L领导学的产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L领导艺术美的内核是(品德)
L领导艺术美的体现方式是(领导技巧)
L领导者把自己的意图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收讯者是(领导沟通)
L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协调艺术)L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正负两种方向)L领导者在发展过程中采用许多方法,其中不包括(比较学习法)
L领导者在工作中的下列表现,恰当的是(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性)
M美国权力主义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从心理动力方面将政治人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实干家)不属于这个范畴
M美国学者库塞基和波斯纳的领导特质理论着重论述了排在前四位的特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诚实)
M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创新”进行了论述
P培养团队选手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不包括(辞退)
Q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R人类的领导活动发端于(原始社会)
R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励人的内在潜力)
R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能动性)
R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S(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S(横向沟通)是指同一层级的工作人员、工作群体及其领导者之间的沟通
S(守望环境)是指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观察监测公共环境的变动,及时、灵敏地做出分析和判断
S(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
S(领导目标)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
S(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S(马太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在1973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S(人)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
S(语言)是人际沟通的根本特点
S生动活泼的领导艺术形象,一般都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
S事物的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问题)
S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梅奥)
S受X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是(重事式领导)
S思维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创新意识)
S思维的物质性根源于(思维器官的物质性)
S思维方法存在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思维方式的相对稳定性)
S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实质的部分是(思维方法)
T提出公平理论的是(亚当斯)
T提出期望理论的是(弗洛姆)
T通过指挥渠道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属于(纵向协调)
W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专门咨询服务的是(智囊系统)
W为缩小应有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总体设想是(决策目标)
W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W文化的(非自然的指向)主要用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及其历史性成果。W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物质文化)
W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权利过分集中)
W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
X下列(处理问题能力)不属于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的领导者必备技能之一
X下列(协议性)不属于公权力的特性
X下列(组织民主气氛不浓,领导专制倾向严重)不是实际工作中发生领导替代的三个主要条件之一
X下列对公权力的描述不当的是(权力相对集中,注重权力运行中的统一性和高效率 X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X下列因素不属于费德勒权变理论的是(下属成熟度)
X下列因素不属于早期特质理论中的个性特质的是(记忆力)
X下列属于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X下列属于领导艺术的创造性的有(有效性)
X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X信息流动的途径是指(沟通网络)
X形成团队文化,需要(设立共同的目标)
Y要建设成功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团队的作用)
Y要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
Y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和善于自处,应(乐于自省,解剖自己)
Y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二八律)为宜
Y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气质)
Y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性格)
Y以下属于领导艺术审美特征的是(适度性)
Y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满意原则)
Y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的方法是(危机预警)
Y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模拟决策法)
Z(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ZZ理论在领导方式上的表现是(人事并重式)
Z在(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Z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作者是(利克特)
Z在伯恩斯编制的测量超越型领导的问卷MLQ中,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分别是领导魅力、个性化关怀和(智能激发)
Z在领导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Z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性影响力)Z在团队建设中,让每个成员都能做到各尽其才的方法是(合理建构)
Z在我国,按照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序列,公共行政领导者可分为(10个)职务等次。Z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90%)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Z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Z在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协调群体中的个人)
Z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
Z在组织文化中,最基本、最具有持久性因素是(核心价值)
Z造成传送障碍的原因是(非语言障碍)
Z战略环境分析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Z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管理学)
Z战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预测)
Z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长期效应原则)
Z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
Z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爱民)
Z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Z追随者的对抗权主要来自(领导者必须依赖追随者)
Z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对偶然事件的敏感程度)
Z组织的公共沟通首先必须(分析相关利益者)
Z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属于(信道障碍)
Z作为领导者在工作中对下属可以(批评下属时,可以强调其工作的重要性)
第四篇:电大行政领导学第二次作业
理论联系实际探讨领导决策和用人等相关内容
领导者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各种心理因素保持清醒头脑,并且明确自己的领导责任。
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心理因素
1.从众心理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参与者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感到孤立,而当参与者的态度和见解与其他成员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或者是参与者对讨论的问题不了解,吃不准,心中无数,缺乏主见,因而在有人发言之后,不认真考虑也跟着附和;或者是参与者看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是担心讲出来不为大家接受,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干脆随大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在于:一方面,当多数人的不正确认识误导集体决策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如果有预谋的少数人抢先发言或拿出方案,会使不明真相的大多数人轻易赞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集体决策
2.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一般起源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每个群体成员不得不顺从群体的行为。集体决策的顺利进行需要正式的群体规范如议事规则等约束参与者的言行,而由习惯、先例等构成的非正式群体规范也要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并且,非正式群体规范产生的群体压力常常更大。例如,一些集体讨论的发言顺序总是会按照职务等级要么自高而低,要么由下而上,这不是明文规定的要求,而是习惯造成的结果,谁不按惯例打乱顺序发言,马上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迫使其回归原位。虽然群体压力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难以违抗。这就使集体决策的参与者在与多数人发生意见分歧时,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容易选择沉默不语或放弃己见。在一边倒的情况下做出的集体决策,其正确性和可行性都将大打折扣。
3.个人控制
如果决策集体被一个有才干的人所掌握,他可能是主要领导者,德高望重,可能是个性坚强者,很有个人魅力,可能是敢于说话者,能言善辩,总之,他可以左右整个决策集体,对其他人产生个人控制。这样一来,集体决策就会出现如下现象: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敢抢先说谁说了算,谁霸道谁说了算。虽然个人控制者的特征没有一个是作出集体决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些外在因素与集体决策质量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却容易制人。而且,个人控制在集体决策中的负效应非常突出,会起到抑制集体讨论、降低其他成员的创造力和妨碍其他成员作出贡献的消极作用。
4.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意识是指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一旦集体决策被小团体意识所支配,集体决策参与者们就会片面地不遗余力地追求一致而忽视集体决策的质量。他们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为了达成形式上的团结统一,有不同意见不愿说,怕伤害彼此和气,有问题不愿争论,怕影响彼此感情,强调大家抱团,什么都要一致,甚至在表面一致赞同的假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集体决策方案。小团体意识最大的弊端是排斥不利于自己意见的信息,按照固定模式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听不进群众和智囊团的不同意见,因而导致阻断决策信息、压抑创造精神和破坏集体决策功能的后果。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对领导者的要求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集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集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集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集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
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集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集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集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集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虽然个别人声音微弱,但有价值的思想是很有生命力的。任何高质量的集体决策都会充满每一个参与者的闪光思想,都要充分吸纳每一个参与者有价值的见解。因此,领导者能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捕捉住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并将其融入最终的决策方案,对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要求领导者时刻注意接受好思想,一发现某人有好的想法,就应让他详细陈述意见,然后再交大家讨论,集中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吸收、扩展、完善好的思想的过程
4.开发利用不同观点
集体决策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交锋是正常现象,是优势所在,是大好事情。如果没有任何不同意见就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一定是好决策,过早一致达成的决策常常隐藏着重大灾难。高质量的集体决策离不开反向思维,欢迎不同意见的争论。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许多重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反复讨论的结果,要是没有不同意见,领导者要自己站在反面提意见讨论,要是提不出意见,先放一下,让大家再考虑,看能不能提出不同意见,经过反复考虑才最终拍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组织对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意见,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观点,不能把不同观点视为麻烦,而是应该看成财富,要鼓励、启发人们提出更多的不同观点,以利于打开决策思路,扩展决策视野,防止决策疏漏,提高决策质量。
5.善于提炼归纳总结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提炼、归纳、总结。如果有十个决策方案提交领导者选择,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会选定其中之一,而是提炼十个方案的精华,将每个方案的独到之处归纳起来,加以整合,再造一个高于原有十个方案的更为理想的决策方案。这样做既能够吸纳所有的好思想、好观点,使选定的决策方案真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能够避免制订方案者因为落选而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让他们看到最后方案有自己的贡献而感到自己也是赢家。当然,这有利于集体决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利于集体决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产生效益、成就未来、决定命运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因此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就成了每一位学习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学习的本质有一个重新的解读,以推动教学和学习的高效能。
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全面地理解。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的活动。广义的学习不仅有人类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人类的学习。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活动,而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
第二,学习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使其行为发生变化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第三,学习所引发的变化既包括行为的变化,又包括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所引发的结果不仅有外显的行为变化,而且还有内隐的变化。所谓内隐的变化,指的是那些不一定在人们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变化。
二、新课程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教育不但关注人的文化素养,而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考虑到了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格。由此反映出新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性,完善人。
2.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经验。新课程要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即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知识,不再将科学世界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唯一来源,而要将生活经验也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重要背景和来源,充分体现学生课程内容与经验相联系的要求。
3.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育评价不仅要发挥其选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选拔适应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
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中的这些理念与我们所理解的学习的实质是相符的,可见,我们所说的重新解读,不是要改变学习的本质,而是对学习本质的一个回归。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地让学习的实质得以回归,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注重人性化教育。既然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不同,新课程又提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那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要注重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主体性不强和教学质量低下应该说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差异性教育,从而扭转这种教育方向上的不平衡状态。
(2)师生关系应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任教师灌输,师生关系也被比喻成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猫和老鼠的关系,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和谐。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如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注重生活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观下,课程就是教科书,我们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科书”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
(1)改变课程内容。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来看,教材内容学术性、工具性强,生活性、现实性差,科学性强、人文性差,造成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师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实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任何课程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入课堂。
(2)优化课堂设计。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设计,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的要义在于其“发展的观点”,发展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体现了高度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发展性教育的理念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精加工、深加工和再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价值,这就需要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增长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以“爆炸”的速度增长,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类时代更换的速度,人们已经无法用“多学”、“快学”取得发展上的优势,人们必须用“创新”求得发展。
(2)让学生接受终身学习。科学知识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再也无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可供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人生被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个年代,我们有学不完的知识,我们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不能将自己仍然作为一个单一的传授知识者了,你没有那么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你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无法跟的上时代,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为关注的应该是今天的学习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最新电大婚姻法考试答案小抄
婚姻法复习题 小抄
1、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用协议的方式,对夫妻在婚前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清偿等作出约定,从而全部或部分排除法定夫妻财产制适用的制度。
2、亲权的消灭:基于法定事由的出现,致使亲权无须履行或不可能再行使,从而终止亲权。
3、无效收养行为:是欠缺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收养行为。
4、探望权:是指离异的配偶中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按照法院的裁定或双方的约定,定期或不定期探望、会见子女的权利。
5、包办婚姻:是指对婚姻当事人具有一定支配能力的第三人不顾当事者本人的意愿,强制代为决定其婚姻关系的行为。
6.亚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指若干数目的姐妹与若干数目的兄弟共同结婚。但兄弟和姐妹间没有血缘关系。最大的电大资料交流
7.直系姻亲,指直系晚辈亲属的配偶和配偶的直系长辈亲属。
8.共诺婚,是指以男女双方之合意为成婚的必要条件的婚姻。
8.寄养,是父母由于工作、生活条件特殊或其他原因,把子女寄托在别人家中,由父母出资,请他人抚养的一种形式。
9.群婚制,就是团体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10诸法合体,即把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法律统一于一个法律之中,如我国唐朝的唐律。
11.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制或干涉。12,有偿婚,是指男子支付女子或其父母某种代价为成婚条件的婚姻。
13.离婚,是夫妻双方依照法律的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14.联合财产制,指婚姻关系成立后,夫妻双方的财产仍归各自所有,但是该财产被合并在一起,由丈夫统一管理,丈夫对妻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处分。
15.对偶婚制,指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16.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
17.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除买卖婚姻以外的其他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
18.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员之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
19.婚姻家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表现,它由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构成。
20.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低级形态。在这种制度下,直系血亲之间的两性关系已经被排除。在原始群体内部,婚姻集团是由辈份相同的男女成员组成的。21.亚血缘群婚制:(普那路亚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形态。在这种制度下,婚姻仍然是同行辈男女成员的集团婚,但兄弟和姊妹之间的两性关系已经被排出。
22.封建四权:指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说的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23.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关系的法律,我国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婚姻家庭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4.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本义是指通过生育机制有计划的调节人口增长速度。包括提高和降低人口增长率,其内容不以节制生育为限。25.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对家庭成员歧视、折磨、摧残,使其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损害的违法行为。
26.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抚养、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违法行为。
27.宗亲:是指源于同一祖先的男系血亲,包括在室女和因娶入而归于本宗的妇女。
28.自然血亲:是指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自然血亲是以出生的事实作为发生原因的,是被血缘纽带联结在一起的。
29.拟制血亲:又称为准亲属。是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所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条件,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同等权利义务的亲属。
30.直系血亲:彼此之间具有直接的血缘联系,包括己身所从出的直系长辈血亲和从己身所出的直系晚辈血亲,即生育自己的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
31.旁系血亲:彼此之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除直系血亲外,其他一切在血缘上同出一源的亲属均为旁系血亲。
32.服制:中国古代的礼法以不同的服制表示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其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宗法家族制度。33.婚姻的成立:又称结婚,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结合为夫妻的法律行为,也是夫妻权利和义务借以发生的法律依据。
34.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婚约当事人俗称未婚夫妻。
35.法定婚龄:也称适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即在此年龄以上始得结婚,在此年龄以下不许结婚。
36.禁婚亲:是指禁止结婚的亲属。从广义上说,不仅包括一定范围的血亲,有的国家还包括法律规定的姻亲。
37.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其为夫妻关系的男女结合。
38.夫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依法结合的伴侣。双方具有特定的身份,与其他两性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39.夫妻一体主义:亦称夫妻同体主义,指男女结婚后合为一体,夫妻的人格互相吸收,而实际上是妻的人格为夫所吸收。
40.夫妻别体主义:亦称夫妻异体主义,指男女婚后各保有独立的人格,相互间有权利义务关系,各有财产上的权利和行为能力,表现为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
41.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基于子女出生的事实而发生,因血缘联系而形成固定的身份。42.赡养:是指子女对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弟妹对兄姊的供养,即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43.非婚生子女:旧称私生子,这种子女的生父和生母不具有夫妻身份,是在婚姻关系之外受胎而出生的。这种性行为是被道德和法律所否定的。44.非婚生子女的认领:是指认领人确认非婚生子女为己身所出。认领有两种形式,即自愿认领和强制认领。
45.继父母继子女:继父母继子女关系是因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再婚而形成的。子女对母或父的后婚配偶,称继父或继母。夫对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或妻对滴滴前妻所生的子女,均称继子女。继父母继子女是因婚姻而派生出的一种亲属,其性质属于姻亲的范围。
46.立嗣: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与宗祧制度相适应的一种收养方式,指无子的人许立同宗同姓且辈分相当的他人之子为嗣子。
47.出妻:亦称休妻,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休妻方式。出妻的理由称为“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
48.和离:是我国古代一种通过协议允许夫妻离异的法律制度。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愿不愿离婚取决于夫,所谓和离,其实只不过是协议休妻或放妻,成为“七出”的一块遮羞布。
49.义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强制离异制度。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之间、双方的一定亲属之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事件,经官司处断后,便认为夫妇之义当绝,双方必须离异。50.婚姻终止:是指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消灭。终止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婚姻当事人一方死亡,包括宣告死亡;二是婚姻当事人离婚。
51.协议离婚:又称为自愿离婚,是指双方当事人都有离婚的意愿,在达成离婚协议后的依法解除婚姻关系。
52.不完全收养:是收养的一种形式,指收养成立后,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亲属之间仍保留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39.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负的债务。婚姻法规定,离婚时,这种债务应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时,可通过双方协议或人民法院判决确定清偿责任。40.男女平等:作为一般的法律原则,指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作为我国婚姻法的原则之一,专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平等。
41.有夫权的婚姻:是指按照罗马市民法的规定而成立的婚姻,亦称正式婚。夫权因履行市民法上的结婚方式而取得,妻子在人身和财产方面均受夫权支配。42.三从四德:是中国封建时代妇道的核心内容。三从是指妇女要:“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德、言、容、工”。要求妇女在思想、谈吐、仪表和操持家务等方面都恪守妇道,安于充当家庭奴隶的命运。
43.判决离婚:又称裁判离婚,是指夫妻一方基于法定理由,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方式。
44.婚姻障碍:又称结婚的禁止条件或消极要件。是指法律明定不允许结婚的情况,如近亲不得结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禁止结婚等。
46.家庭职能:亦称婚姻家庭的职能,是指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所具有的各项社会职能,包括实现人口再生产,组织经济生活和教育的职能。家庭通过实现这些职能,能动的作用与社会生活。
47.契约婚:即自由婚或共诺婚,认为婚姻是夫妻双方以互相占有、共同生活为目的而自愿订立的契约。以契约论为基础,强调男女双方的合意。
55.亲系指(亲属间)的血缘联系,或称亲属的系统。56.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单位。57.收养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58.一夫一妻制: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要求,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任何人在同一时间内不得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配偶
59.婚姻家庭法: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0.买卖婚姻:是第三者(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行为借婚姻索取财物 61.亲属:是人与人之间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发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62.结婚:又称婚姻的成立,或婚姻的缔结,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63.结婚程序:是法定的婚姻合法有效的形式,也就是指结婚应该办理的法律手续。
65.无效婚姻: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了法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结合。
53.可撤消婚姻:已成立的婚姻关系,因欠缺婚姻合意,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可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申请撤消的违法结合。
54.婚姻效力:男女因结婚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共同财产制是婚姻关系成立后,将夫妻双方财产及所得,合并为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56.诉讼离婚:夫妻双方对待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调解或判决的一种离婚制度。
57.亲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上具有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58.婚生子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者出生的子女。
59.涉外婚姻: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中国公司和外国人(包括常驻我国和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定居我国的侨民)婚烟。
60.涉外结婚中国公民与外国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在我国境内结婚或者复婚的法律行为
61.涉外离婚:中国公民与外国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在我国境内按照我国法律办理离婚的法律行为。62别居:是指通过司法裁判或当事人协议的方式解除夫妻间的同居义务,因婚姻所生的其他夫妻权利义务已有所变更,但7婚姻关系仍然存在续的法律制度除婚姻关系。所以别居期间双方都不得再婚。63.家庭功能:亦称婚姻家庭的功能,是指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所具有的各项社会职能,包括实现人口再生产,组织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家庭通过实现这些职能,能动的作用于社会生活。
64.结婚的禁止条件:亦称婚姻障碍或消极要件。是指当事人只有不具备这些情形始得结婚,如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禁止结婚等。
65.婚生子女的推定:指妻子在婚姻关系存续间受胎或所生子女推定为夫的婚生子女的制度。
65.婚生子女的否认:是指当事人享有否认婚生子女为自己亲生子女的诉讼请求权的制度。
66.登记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并就离婚的法律后果达成协议,经过婚姻登记机关认可即可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离婚方式。
67.分别财产制:它是指夫妻婚前婚后所得的财产均归各自所有,各自独立行使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不排斥一方以契约形式将其个人财产的管理权交付另一方行使,也不排斥双方拥有一部分共同财产.68.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它既指肉体上的伤害,也指精神上的折磨.69.夫妻特有财产:又称夫妻保留财产,是指夫妻婚后在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同时,夫妻各自保留的一定范围的个人所有财产.70.收养的拟制效力:是指收养依法创设新的亲属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的效力。
71.亲权的丧失:是指亲权人因法定的事由而失去行使亲权的资格。
72.统一财产制是将妻子原有的财产固定价额,移交其所有权给丈夫,妻子仍保留对此项财产返还的请求权,当婚烟关系终止时,丈夫应当将这笔财产返还给妻子或返不定期原物的价额.73.离婚损害赔偿指因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无过错他方在离婚时请求损害赔偿.填空
1、广义的监护包括亲权的内容,是指对一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
2、离婚合意的性质决定了它以真实性、自为性、包容性内涵层次性为主要特征。
3聘娶婚是中国古代通行的结婚制度,它以“婚礼”为形式,是一种注重形式要件的有偿婚。
4、血缘群婚制的特点是原则上排除了不同辈份间男女的结合;血缘群婚制的特点是进一步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群婚关系。
5、夫妻个人特有财产也称夫妻保留财产,分为法定个人特有财产和约定个人特有财产两种。
6、根据收养法的规定,下列公民和社会组织可以作为送养人:1)孤儿的监护人;2)社会福利机构;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7、涉外婚姻概念中所讲的外国人是指一切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及无国籍人。
8、婚姻法律关系主体一般称作“婚姻当事人”,包括结婚当事人和离婚当事人。
9.群婚制可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两种。2.婚姻法的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任意性规范三类。
10.婚姻法的特点是普遍性、伦理性、强制性。11.婚姻家庭关系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自然性。12.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行结婚的行为。13.旧中国将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妻亲三种。14.现代各国的立法一般将亲属分为血亲、姻亲和配偶三种。
15.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法律来看,结婚程序可分为仪式制、登记制和仪式与登记结合制 三种主要类型。
16.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17.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18.父母不履行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19.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扶养义务。20.我国婚姻法规定了两种离婚程序,即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
2114.婚姻法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22.离婚后,哺乳期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原则。
23.婚姻法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24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25家庭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26.婚姻法规定,我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27.直系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两种.28.结婚制度的沿革,从制度分可分为(形式婚)和(事实婚).29,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30外国法中对于缺乏形式要件的事实婚姻采取不同的原则,概括起来有(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限制承认主义)三种.9.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10.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1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12.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1.小王妻子的外祖父是小王的(配偶的血亲、直系姻亲).2.按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方法,我和伯父的女儿是(四亲等)·
3.按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方法,我和姨妈的儿子是(二亲等)·
4结婚登记时,一方隐瞒其未达到法定婚龄的事实,应依法由婚姻登记机关宣布该项婚姻无效
5.下列哪些人员(公安人员、正在接受劳动教养的人、现役军人)不得同外国人结婚6.小杨与外祖父母是(直系血亲).8.因(婚姻、血缘、收养)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叫亲属.9.实施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14.按罗马法亲等计算法,小王与舅舅的儿子为
(四)亲等的旁系血亲。
15.张某于20岁时入伍,25岁时退伍,获得国家发给的一次性复员费20万元,现与之结婚有10年之久的配偶王某离婚,王某就此复员费可获得(10)万元。
17.血亲有(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之分。18.男发双方自愿结婚的,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20.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烟家庭关系
18.姻亲可分为(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三种。
19.根据罗马法亲等计算法,我与舅舅的女儿为
(四)亲等的(旁)系血亲。
20.根据寺院法亲等计算法,我与舅舅的女儿为
(二)亲等的(旁)系血亲。免费
21.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22.我国婚姻法的调整对象包含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我国古代历史上所称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25.根据婚姻法第七条规定,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㈠(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㈡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26.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
27.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31.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32.我国古代丧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等。
33.亲属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者(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3.婚姻自由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4.我国第一部婚姻法是(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于同年(5)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5.1950 年婚姻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6.1980年婚姻法 1950 年婚姻法规定得更加(全面和具体).7.1980年婚姻法是我国婚姻立法的新发展,它是婚姻史上的(第三个重要阶段).8,婚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10.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在(结婚),(离婚)问题上,权利是(完全平等)的.11.保护妇女的原则和男女平等原则的精神是一致的的.(男女平等)是基础,是一般原则;(保护妇女)是补充,是特殊原则,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12.亲属作为一种社会关系,都有固定的(身份)和(称
谓).13.婚姻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而婚姻制度又包括(结婚制度和离婚制度).15.我国实行婚姻登记制度是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复婚登记).16.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部门进行(结婚登记),是一种重要的(法律行为),是结婚必经的(法定程序).17.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起,我国就不承认(婚约制度).18.在夫妻关系中,包括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夫妻的人身关系 和 财产关系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的.19.我国不主张夫妻(一体主义),也不主张夫妻(别体主义),而是主张(夫妻平等).20.我国的夫妻财产制是以(共同财产制)为主体,以(约定财产制)为补充的.21.夫妻间的继承权,与(父母),(子女)的继承权是(同一顺序)的.收养一经成立,就使原来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之间,产生了(依法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23.收养制度是我国家庭制度的(必要补充).24.收养必须履行(法定程序),这是成立收养的(形式要件).25.协议解除收养亦称(两愿终止收养).收养养孙亦称(隔代收养),即收养他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孙子女,这是收养的一种(特殊形式).27婚姻关系的终止有两个原因:一是(配偶一方死亡)或宣告死亡;二是因(双方的离婚行为).29.一方要求离婚,叫(单意离婚);双方离婚,叫(协议离婚).30.婚姻法的时间效力:(1981 年 1 月 1 日)生效.31,对婚姻家庭产生深刻影响的多方面,深层次的联系有(社会伦理 ,道德,法律 ,经济关系)
32,以经济基础的类型作为划分依据,我们可将婚姻家庭制度分为(奴隶制的婚姻家庭制度,封建制的婚姻家庭制度,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33,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婚姻家庭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古代婚姻家庭法阶段,近现代资产阶级婚姻家庭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阶段).34,1980年婚姻法在夫妻财产制度,家庭成员间相互(扶养;抚养;赡养)等方面较原法有了更加明确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从法律意义上看待婚姻家庭时,我们可以把婚姻家庭关系区分为(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两类.3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婚姻自由在某些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实现的因素有(旧思想影响,旧传统残余影响,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的制约).37(抱童养媳,订小亲,换亲,转亲)也是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38,男女平等的主要内容有:(在婚姻方面男女平等,在家庭关系上男女平等,在不同性别的其他家庭成员间男女平等)中都有所体现.39,我国对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婚姻法,民法,劳动法,刑事诉讼,)中都有所体现.40,根据各国婚姻立法,结婚要件可分为:(实质要件,形式要件,必备条件,禁止条件)
41,关于结婚行为的法律性质,因所站角度和倾向不同,不同的学说有:(契约说,制度说,状态说,伦理共同体说)
42,根据支付代价形式的不同,缔结婚姻可分为:(买卖婚,互易婚,劳役婚)
43,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男女双方具有结婚合意,均达法定婚龄,符合一夫一妻制)
44,结婚合意有效的条件是:(结婚合意必须由具有婚姻行为能力的当事人作出,同意结婚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结婚合意必须符合法定方式)
45,无配偶有三种情况,即:(未婚,丧偶,离婚)46,直系血亲包括(父母子女间,祖父母与孙子女间,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间,曾祖父母与曾孙子女间,外曾祖父母与外曾孙子女间)
47,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患者结婚,禁止结婚的疾病主要有:(精神病,白痴,麻风病,性病)
48,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的第八,九,三十八条对“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作了明确的规定.禁止结婚的疾病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严重的遗传性疾病,传染期内的指定的传染病,正处于发病期的有关精神病)
49,《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是:(办理婚姻登记,依据婚姻登记档案出具婚姻关系证明,依法处理违法的婚姻行为,宣传婚姻法律,倡导文明婚俗)
50,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婚姻无效的原因有:(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达法定婚龄)51,根据亲属间血缘联系的状况和特点,亲属系统可分为(男系亲和女系亲,父系亲和母系亲,直系亲和旁系亲,长辈亲,晚辈亲,平辈亲)
5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阶级压迫的消灭,使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53,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上,应坚决摒弃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有:(重男轻女,认为只有男子能传宗接代的旧观念,认为计划生育的承担都是女方,借此推卸男方责任的错误观念,虐待,歧视,遗弃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孩的妇女的不法行为)
54,配偶权是对夫妻之间权利义务的概括,内容广泛,并派生出诸多身份权利,如:(夫妻姓名权,住所决定权,同居义务 ,贞操忠实义务,日常事务代理权)55,夫妻财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夫妻财产制,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夫妻财产继承权)
56,我国《婚姻法》对夫妻人身关系的规定,包括以下几项:(夫妻的姓名权,夫妻的人身自由权,夫妻的计划生育义务,夫妻的相互忠实义务)
57,在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属于共同财产.58,根据《婚姻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法定的个人财产主要包括:(一方的婚前财产,以健康为代价获得的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认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59,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抚养是具有条件的.对已满18周岁而父母又有负担能力的子女,只有在下列(子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虽未完全丧失劳动 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子女因为疾病等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情形下,父母才有义务负担其必要的生活费用.60,古代中国离婚制度有:(“七出”制度 ,义绝,和离 ,呈诉离婚)
61,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法定继承中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抱养子女,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62,弟,妹对兄,姐法定抚养义务的履行条件分别是:(弟,妹是由兄姐扶养长大的,兄姐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弟,妹有负担能力)
63,收养行为包括三方当事人:(收养人 ,被收养人 ,送养人)
64,我国《收养法》第四条规定,下列(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65,我国收养法规定,可以作送养人的有(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 ,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66,收养行为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有合格的当事人,有真实的关于收养的合义,收养行为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收养行为须符合法定形式)67,所谓有抚养教育被 收养人的能力,应视为收养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道德品质,健康状况,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多种条件综合起来认定.68,我国法律规定的收养行为无效的原因大致有:(当事人不合格,当事人关于收养的合意意思表示不真实,收养行为违背了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收养行为违背了法定的收养程序)
69,收养关系解除的条件:(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行为的,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
70,当事人自愿离婚,应包括以下三层含义:(当事人有为离婚意思表示的能力,当事人为离婚的意思表示是出于自愿,当事人达成一致的离婚协议是真实的)71,办理离婚登记必须经过以下程序:(申请 ,审查 ,登记)
72,离婚案件经人民法院调解后,会出现以下(双方达成和好的协议,不再要求离婚 ,双方达成离婚的协议,协议不成,调解无效,进入判决阶段.)三种不同的结果.73,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评判因素有:(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婚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
74,2001年婚姻法修改性时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一些内容,并总结多年审判实践,列举了(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5种情形,经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75,离婚解除了夫妻间的身份关系后,基于夫妻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下列(同居关系,抚养义务,日常家务代理权,继承权,姻亲关系)权利义务,亦随之消灭 76,因离婚而带来了财产方面的法律后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清偿,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
77,根据《婚姻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在处理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问题时,贯彻的原则如下:(坚持男女平等原则,照顾女方和子女利益,照顾无过错一方,有利于当事人生产和生活,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权益)
78,我国《婚烟法》规定,有下列(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79,在涉外婚姻中,依照我国现行有关规定,不准与外国人结婚的中国公民有:(现役军人,外交人员,公安人员,机要人员和其他掌握重大机密的人员,正在接受劳动教养和服刑的人)
选择:
1.小李和妻子的哥哥是(B)。A.直系姻亲 B.旁系姻亲 C.旁系血亲
2.按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法,我和叔叔是(B)。A.二亲等B.三亲等 C.四亲等
3.按寺院法的计算法,小张和叔叔的女儿是(A)。A.二亲等B.三亲等 C.四亲等
4.视为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况包括下列中的(AC)。A.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B.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三年,确无和好可能的C.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5.我国有关政策法规规定不得同外国人结婚的中国公民有(AC)。
A.外交人员B.预备役军官C.服刑人员 5.小王和他的哥哥的妻子是(BC)。
A.直系姻亲 B.旁系姻亲 C.血亲的配偶 D.配偶的血亲
2,按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法,我和叔叔的女儿是(C)。A.二亲等 B.三亲等C.四亲等 D,五亲等
3。按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法,我和姑姑的孙子是(B)。A.二亲等 B.三亲等 C.四亲等 D.五亲等4.我国有关政策法规规定不得同外国人结婚的中国公民有(ABC)
A.现役军人 B.公安人员C.机要人员 D.预备役人员 5.我国婚姻法禁止结婚的血亲关系包括(AC).A.直系血亲 B.直系姻亲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D.三代以内旁系姻亲
8.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AB)弟、妹,有抚养的义务。
A.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 B.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C.父母已经死亡的、生活困难的 D.不能独立生活的9.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的情形有(ABCD).A.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B.实施家庭暴力或遗弃家庭成员的C.有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D,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10.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B)申请离婚。
A.各自工作单位 B.婚姻登记机关.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简答:
1、简述离婚的概念及离婚与可撤销婚姻的区别。离婚是指在配偶双方生存期间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离婚和婚姻撤销的区别:1)、性质不同:离婚是对合法婚姻的解除,婚姻撤销是对有瑕疵的婚姻的纠正和制裁。2)、请求权人不同:离婚只能由婚姻当事人提出;婚姻撤销的请求权仅仅限于受胁迫的一方。3)、提出的时间不同:离婚的提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都可行使;婚姻撤销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当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
2、简述婚姻家庭法律关系的特点。a)主体的单一性和身份性 b)人身关系的主导性 c)鲜明的伦理性 d)权利义务的相对性和可转换性 e)客体的特定性
3试评价当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两性关系在法律上渐趋平等。
2、人们婚姻主体独立意识的强化及法律对婚姻自由权利的肯定。
3、当事人财产权利独立的趋势明显强化。
4、婚姻家庭制度对一系列新的关系进行着必要的调整。
5、离婚限制的松弛和破裂主义的确定。
4.收养成立的条件是什么?(1)必须是有扶养能力的成年人(2)被收养人一般应是未成年人(3)人的年龄必须有一定的间隔(4)收养必须经有关当事人的同意 5.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实行婚姻自由,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2)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3)实行男女平等,反对一切歧视妇女的旧传统。(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成员间的遗弃和虐待。(5)实行计划生育、反对封建主义生育观。
6.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的人身关系有哪几方面内容?(1)夫妻各有独立的姓名权;(2)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自由;(3)夫妻双方都有抚养和教育自己子女的权利和义务;(4)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7.割夫妻共同财产的原则。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原则包括:(1)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2)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原则;(3)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4)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原则。
论述:
1.试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的条件。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的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1.结婚的必备条件有:(1)必须男女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以鼓励(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2.结婚的禁止条件有:(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2)患一定疫病的,禁止结婚。婚姻法规定,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
2.试述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根据婚姻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2.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原则;3.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4.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原则。3.婚姻家庭的概念及其含义?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⑴ 婚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①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同性结合不成其为婚姻;② 婚姻是双方具有夫妻身份的结合,姘居、通奸等两性结合不成其为婚姻;③ 婚姻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认可,否则即使双方长期共同生活也不成其为婚姻⑵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① 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同一家庭的成员是被婚姻血缘纽带联结在一起的;② 家庭须有共同经济;③ 家庭成员一般均为亲属,而亲属未必是家庭成员。
4.资产阶级婚姻自由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婚姻制度仍然无法摆脱私有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和不彻底性。⑴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从本质上来看反映了商品交换的自由,大多数婚姻关系仍然渗透着财产关系的影响;⑵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是用形式上的自由掩盖实质上的不自由,甚至某些方面在形式上也是不彻底的,这在其早期的亲属立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⑶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往往导致对婚姻自由的滥用。5.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⑴ 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职能。人口和人口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为其自然条件的婚姻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形式。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再生产,在微观上是通过婚姻家庭的生育行为实现的。⑵ 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是组织生产和组织消费的一个经济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经济单位的状况,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⑶ 教育职能。家庭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单位,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联系,感情联系,生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作用是其它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
6.婚姻家庭制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⑴ 婚姻家庭制度产生并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⑵ 婚姻家庭制度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⑶ 婚姻家庭制度对经济基础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7.婚姻家庭制度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⑴政治集中地反映了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对婚姻家庭的要求;⑵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手段;⑶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和教育等力量去评断善恶是非,从而影响人们的婚姻家庭观,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⑷宗教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是通过人们的信仰而起作用的。8.当代资产阶级国家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趋势?⑴亲属制度中的封建残余进一步被废除;⑵夫妻的法律地位即人身和财产关系方面的权利义务在形式上渐趋平等;⑶在离婚问题上,有从限制离婚主义向自由离婚主义发展的趋势。
9.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社会根源?⑴经济根源,即地主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广泛存在的小生产经济;⑵政治根源,即封建国家所实行的宗法统治;⑶思想根源,即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这种婚姻家庭制度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上,受着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联合支配。
10.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特点?⑴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⑵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⑶男尊女卑和夫权统治;⑷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⑸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专权离婚。
11.婚姻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有何特点?⑴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不能脱离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而独立存在。它的发生和终止,是以人身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为前提的。⑵婚姻法领域的财产关系,反映了家庭经济职能的要求,其参与人是相互之间具有特定身份关系的亲属,这种财产关系不具有等价、有偿的性质。
12.从调整对象上看,婚姻法有何特点?⑴婚姻法是适用范围极广的法律。婚姻家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现实和未来的婚姻家庭主体;⑵婚姻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在婚姻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⑶婚姻法中规定的大部分是强行性规范。当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时,便引起了相应的法律后果。婚姻法上的身份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和期限的。
13.论述社会主义婚姻自由。⑴婚姻自由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排除任何人的强制与干涉。⑵婚姻自由在内容上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结婚自由是指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低离婚自由是指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结婚是普遍行为,是婚姻自由的主要方面,离婚自由则是婚姻自由的重要补充,两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⑶实行婚姻自由是为了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⑷社会主义婚姻自由不是绝对的、毫无限制的。人们行使婚姻自由权利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滥用这种权利而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保障婚姻自由的同时,又必须反对轻率对待婚姻问题的不负责任的行为。⑸今后,不仅要依法保障婚姻自由,而且要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为婚姻自由的普遍实现创造更为充分的社会条件。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教育,促进婚姻自由在更高层次上的实现。
14.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⑴ 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如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类固有的性的本能以及通过自身蕃衍而形成的血缘联系等。这种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如果没有上述种种自然因素,人类社会根本不可能出现婚姻家庭。因此,对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某些自然规律对婚姻家庭所起的作用,正是以这种自然属性为根据的。⑵ 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指社会制度赋与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婚姻家庭是一定的物质社会关系和一定的思想社会关系的结合。作为社会关系的特定形式,婚姻家庭与社会诸关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婚姻家庭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社会制度及其发展变化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⑶ 我们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决不能夸大自然属性对婚姻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将二者等量齐观,而要分清主次。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研究婚姻家庭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15.论述男女平等原则⑴男女平等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区别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与私有制婚姻家庭制度的标志。这一原则要求男女两性在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禁止对女性任何形式的歧视、虐待和压迫。⑵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首先取
决于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历史证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制度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只要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继续存在,真正的男女平等就不可能完全实现。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妇女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广大妇女同男子一样,平等地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主人。⑷就婚姻法而言,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其表现为:在结婚和离婚方面,男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在家庭关系中,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⑸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男女法律上的平等到实际生活中的完全平等的过程,就是妇女走向彻底解放的过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是男女平等进一步实现的必要条件。⑹目前,要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贯彻婚姻法中有关男女平等的规定,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以利于妇女解放和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男女平等原则在夫妻关系方面的体现)⑴夫妻人身关系方面:①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③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⑵夫妻财产关系方面:①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③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17.干涉婚姻自由的主要形式及其异同?⑴包办婚姻。即第三者违反婚姻自由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违法行为。⑵买卖婚姻。即第三者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违法行为。两者都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对婚事实行包办强迫。但买卖婚姻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婚姻则无此特征。可见,包办婚姻不一定都是买卖婚姻,而买卖婚姻则必定是包办婚姻。
18.重婚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违法行为,是对一夫一妻原则的严重破坏。已经成立合法婚姻的男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不得再行结婚,否则便构成重婚,须受法律制裁。它有两种形式,第一是法律上的重婚,而是事实上的重婚。⑴重婚是结婚的禁止条件;⑵查明为重婚的,其婚姻无效;⑶构成重婚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19.亲属关系按发生原因可分为几类?亲属是指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⑴配偶。即夫妻,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为配偶。配偶是血亲和姻亲赖以发生的基础,因而是最重要的亲属关系。⑵血亲。是因血缘联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血亲关系也可因法律拟制而发生,所以血亲又分为自然血亲与拟制血亲。⑶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但不包括配偶本身。姻亲可以分为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以及配偶的血亲的配偶。20.亲等的概念及罗马法计算亲等的方法?亲等,即亲属的等级,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单位。⑴直系血亲,从己身分别向上或向下属,以一世为一亲等。如父母子女为一亲等,祖父母与孙子女为二亲等。⑵旁系血亲,首先从己身向上数至双方共同的直系长辈血亲,然后再从共同的直系长辈血亲向下数至与己身计算亲等的对方,世代相加数即为亲等数。因此,旁系血亲无一亲等,只能从二亲等起算。如兄弟姐妹为二亲等,叔伯甥侄等为三亲等。
21.亲属关系终止的原因?⑴配偶关系的终止。配偶关系因婚姻关系的终止而终止。引起婚姻关系终止的原因有一方死亡(自然死亡或宣告死亡)和双方离婚。⑵血亲关系的终止。自然血亲之间的血缘联系不能通过法律和其他手段人为的加以解除,因此,只有自然死亡或宣告死亡才能引起自然血亲关系的终止。拟制血亲的可变性,决定了它既可因一方死亡而终止,也可因现存的亲属关系依法解除而终止。⑶姻亲关系的终止。姻亲关系一般因离婚而终止。但世界各国对此有不同的立法例,我国婚姻法对此无规定,实践中一般由当事人自行处理。
22.亲属关系在我国婚姻法上的效力?⑴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⑵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双方享有平等的所有权;⑶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⑷父母与子女间的有抚养教育和赡养扶助的义务;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在一定条件下有抚养和赡养的义务;兄弟姊妹在一定条件下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23.亲属关系在其他民事法律上的效力?⑴父母是未
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和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得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和法定代理人;⑵近亲属可依法对失踪的亲属向人民法院提出宣告失踪和撤销失踪宣告、宣告死亡和撤销死亡宣告的申请;⑶配偶、子女和父母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上述亲属均可作为遗嘱继承人。24.聘娶婚的内容及实质?⑴聘娶婚通行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是指以男家向女家交付一定数量的聘金、聘礼为要件的婚姻,在婚姻关系的形成上,聘娶婚要求严格履行礼制要求的程序。⑵早在西周时期就创制了“六礼”。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所谓六礼,即:纳采,男家委托媒人求亲;问名,男家遣媒问明女子的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纳征(纳币),男家送交聘礼达成婚约;请期,男家择定婚期;亲迎,迎娶新娘。此后,再经“庙见”,女子便成为男方宗族的正式成员。⑶聘娶婚以纳征为中心,聘财多寡依双方的身份、地位而定,其实质是变相的买卖婚姻。
25.婚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⑴早期型婚约。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婚约,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较强的效力。①订立婚约是结婚的必经程序,无婚约的婚姻往往被视为无效;②婚约一经订立,便产生法律效力,无故违约要受到法律制裁;③婚约往往是包办买卖婚姻的产物,大多由当事人的父母或其他尊长代为订立。⑵晚期型婚约,即近、现代婚约。与早期型婚约相比,其性质、内容、作用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①订立婚约不是结婚的必经程序,是否订立婚约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②婚约的订立须有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完全否定了父母或其他亲属代为定约的权力,一般均为非要式行为;③婚约无人身约束力,不因订婚立而发生必须结婚的义务,法院不受理婚约履行之诉;④婚约可凭双方或一方的意愿而随时解除。有些国家对一方过错而解约造成他方“精神损害”的情况,在法律上赋予受害的无过错方请求赔偿的权力。
26.我国对待婚约的态度和有关处理原则?⑴订婚不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手续和条件,法律既不提倡、也不禁止;⑵婚约没有法律约束力,双方或一方解除婚约无须征得对方同意,也无需经过法律程序;⑶对因解除婚约而引起的财物纠纷,应区别情况、妥善解决。27.我国婚姻法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⑴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⑵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28.结婚成立的实质要件?⑴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⑵到达法定婚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⑶须符合一夫一妻制;⑷须无禁止结婚的血亲关系;“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⑸须无禁止结婚的疾病。“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者,禁止结婚。” 29.如何理解婚姻法第4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的规定。⑴这一规定的核心是:在符合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是否结婚、与谁结婚的决定权属于当事人本人。⑵强调结婚不应附加任何条件,应摆脱金钱和其他社会权力的控制与影响,男女双方的结合应以真挚的爱情为基础。法律为这种婚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⑶是当事人双方自愿,而不是一厢情愿;是当事人本人自愿,而不是出于第三者的意愿;是当事人双方完全自愿,而不是勉强同意。⑷当事人必须具有结婚的行为能力并无婚姻障碍,其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并符合法定方式。⑸应当划清第三者的善意帮助和非法干涉的界限。结婚必须双方自愿,并不意味着不许第三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不许当事人向父母、亲友等征询意见。
30.结婚登记的意义?⑴进行登记是结婚必经的法定程序;⑵进行登记是结婚唯一的法定程序;⑶实行结婚登记制度是严格执行婚姻法,保护婚姻关系的需要;⑷实行结婚登记制度可以提高当事人的法制观念,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减少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⑸实行结婚登记制度符合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根本利益。
31.事实婚姻的处理原则?⑴一切事实婚姻,不论是仅欠缺形式要件,还是既欠缺形式要件又欠缺实质要件,应一律确认为违法婚姻;⑵对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的事实婚姻,不承认其婚姻的法律效力,按无效婚姻处理;⑶结婚登记是强制性规范,而不是任意性规范。因此,事实婚姻不具有合法地位,只有补行登记
后才能取得法律承认和保护。⑷由于事实婚姻的形成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并涉及到一系列亲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对有关纠纷应区别情况、妥善处理。32.如何理解“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法律内涵。⑴夫妻家庭地位平等是男女平等原则在夫妻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夫妻关系的总原则。贯彻执行这一规定对破除夫权、家长制的残余影响,建立新型的夫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⑵夫妻家庭地位平等主要是指夫妻间权利义务的平等,包括夫妻在人身方面和财产方面权利义务一律平等,不允许出现一方只享有权利或只尽义务的不合理现象。⑶夫妻家庭地位平等是确定服其权利义务的基础,便是处理家庭纠纷的基本依据。
33.夫妻约定财产制应注意的问题?⑴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说明约定财产制是对我国的法定夫妻财产制即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必要补充。⑵当事人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部分归夫妻共同所有,部分归一方个人所有,也可以通过约定采用分别财产制或其他形式的财产制。约定制和法定制在夫妻财产关系中是可以同时并用的。⑶对婚前一方所有的财产,也可以约定为双方共有或规另一方所有,这实际上是一种赠与行为。⑷约定必须自愿、合法,不得利用约定规避法律和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⑸约定应以书面形式为原则,应承认双方认可的口头约定的效力。
34.父母子女的权利和义务?⑴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和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⑵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⑶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⑷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35.收养的法律特征?收养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法律行为。具有以下特征:⑴收养是一种法律行为;⑵收养是身份法上的行为;⑶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⑷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之间;⑸收养关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⑹收养与寄养和国家的收容养育不同。36.收养的法律效力?⑴拟制效力,收养所产生的亲属关系为拟制血亲,也称“法亲”。可以依法产生,也可以依法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⑵解消效力,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成立而消除。
37.离婚与婚姻的无效、婚姻的撤销的区别?⑴离婚是配偶生存期间解除其合法婚姻关系的法律手段;而婚姻的无效则是对缺乏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婚姻的制裁措施。⑵离婚的原因发生于结婚之后,自确定之日起解除婚姻关系,没有溯及力;婚姻的无效原因存在于结婚之时,不具有溯及力即自始无效。⑶离婚之诉仅限于当事人提出;而婚姻无效之诉不受此限制。⑷婚姻的撤销也是对违法婚姻的制裁。婚姻撤销的原因一般也发生在结婚之时,从撤销之日起,婚姻始告消灭,一般亦无溯及力。除当事人外,利害关系人、检察官等亦可依法提出撤销婚姻之诉。⑸除法庭判决离婚外,还可依当事人的协议离婚;婚姻的无效和撤销则仅限于法院判决。38.处理离婚问题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既要保障离婚自由,又要防止轻率离婚)
⑴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是我国离婚立法的指导思想,也是处理离婚纠纷时应当掌握的重要原则。领会其精神实质,对理解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掌握准予或不准离婚的原则界限,具有重要意义。⑵保障离婚自由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下婚姻关系的本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婚姻是男女双方基于爱情的结合,夫妻间的感情是婚姻关系赖以维系和巩固的基本要素。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的婚姻关系是健康的、稳定的,但也由与之相反的情况。如果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又无恢复的可能,婚姻关系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条件。勉强维持这种已经崩溃、已经死亡的婚姻,对当事人及其子女,对家庭和社会均属不利。实行离婚自由,可以满足当事人的正当要求,通过法定途径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并使当事人有可能重建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⑶从微观上来看,离婚确实导致某些婚姻终止、家庭离散。但从宏观上来看,整个社会的婚姻关系却得到了改善和巩固。因此,必须反对离婚问题上的传统偏见,正确认识保障离婚
自由的积极意义。⑷防止轻率离婚同保障离婚自由并不矛盾,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保障离婚自由决不意味着人们在离婚问题上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只有在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和好无望时,才允许采用离婚这一法律手段。在尚无离婚的必要时轻率离婚,有悖于保障离婚自由的根本目的。⑸反对轻率离婚,是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需要,也是抵制婚姻问题上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离婚自由的权利必须正当行使,不允许滥用这种权力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
39.双方自愿离婚(协议离婚)的条件?⑴双方当事人须有离婚的合意。离婚确系出于当事人双方自愿,关于离婚的协议应当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完全自愿的,而不是受对方或第三者欺诈、胁迫或因重大误解而造成的。⑵双方当事人须有婚姻行为能力。一方或双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离婚,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只能通过诉讼程序处理。⑶双方须对离婚后子女和财产等问题作出适当处理。
40.一方要求离婚的法律程序?婚姻法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⑴有关部门调解,主要是指当事人所在单位、群众团体、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①双方和好,继续保持婚姻关系;②双方达成同意离婚的协议;③调解无效。⑵当事人亦可直接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①双方达成同意和好的协议;②双方达成同意离婚的协议;③调解无效,法院根据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出准予或不准予离婚的判决。
41.在一定期间内限制男方离婚请求权应注意的问题?⑴这一规定只是推迟了男方提出离婚的时间,并没有从实质上否定男方的离婚要求。期间届满后,男方仍可依法行使其离婚请求权。⑵女方在此期间提出离婚的,不受本条限制。这是因为,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妇女、儿童的利益。女方在此期间提出离婚,往往是出于紧迫的原因,而且本人已有思想准备,不及时受理,可能更加不利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的保护。⑶在此期间,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也应准许。⑷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也不受本条规定限制。⑸这一规定只是限制男方离婚请求权的程序性规定,并不涉及准予或不准予离婚的实质性问题。
42.离婚后父母子女关系的性质?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不同于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男女两性结合,可以依法解除,但父母子女是一种血亲关系,不能通过法律程序,人为的解除。⑵“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父母不能借口离婚而不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也不能借口父母离婚而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⑶父母子女间的其他权利义务,如遗产继承权等,同样也不受父母离婚的影响。
43.离婚后,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的性质和条件?婚姻法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⑴这种离婚时的经济帮助,其性质完全不同于夫妻共同生活期间的扶养义务。离婚后,夫妻间的扶养义务已随着配偶身份关系的解除而终止,经济帮助只是从原来的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责任,而不是夫妻抚养义务的延续。⑵这种离婚时的经济帮助,也不同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前者是一方对另一方所作的有条件的帮助,后者则是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依法享有的权利。
条件:⑴要求帮助的一方生活确有困难,本人无力解决;⑵另一方有给予帮助的经济负担能力;⑶这种帮助是用来解决一方离婚时的生活困难,因而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确定数额时要考虑必要和可能两个方面。
44.准予或不准离婚的原则界限?(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准予或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为原则界限。这是我国离婚制度中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也是人民法院处理离婚纠纷的基本原则。⑴以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理由,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离婚问题的观点,也是我国法院处理离婚案件的审判实践经验总结。马克思说:“法院判决的离婚只能是婚姻内部崩溃的记录。”我们既不能用法律手段强制地解除感情尚未破裂的婚姻关系,也不能用法律手段强制地维持感情确已破裂的婚姻关系。⑵在认定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时,应以事实为根据,决不能仅凭当事人单方面的主张,而应经过全面的调查研究作出符
合事实真相的结论。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认定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一般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①婚姻基础。双方结婚时的感情状况、婚姻关系形成的背景以及当事人的动机,对婚后感情和离婚纠纷的产生原因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②婚后感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既看到过去,更立足于现实,对婚后感情作出符合实际的估量。③离婚原因。应查明产生离婚纠纷的真正的、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正确估计离婚原因与夫妻感情破裂之间的内在联系。④有无和好可能。既要看夫妻感情的实际状况,又要看双方态度,并注意子女等其他因素。对有和好可能的应多做工作;对感情确已破裂的应依法准予离婚,不要拖延不决。
此外,高院列举的14种具体情况,也是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重要标准。
⑶加强调解工作,发挥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夫妻感情是婚姻关系的基本要素,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就应当依法予以解除;如果感情尚未破裂,婚姻关系仍有继续存在的条件,就应当依法予以维持。准予或不准离婚,只能以夫妻的感情状况为客观依据。
⑷在掌握这一原则界限处理具体问题时,必定要分清当事人的是非、责任,以便更好地发挥审判工作的教育职能。加强调解工作,发挥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45.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的人身关系有哪几方面内容?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的人身关系有如下几方面;(1)夫妻各有独立的姓名权;(2)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自由;(3)夫妻双方都有抚养和教育自己子女的权利和义务;(4)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46.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在婚姻家庭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依据婚姻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需要,也是正确调整民族自治地方婚姻家庭关系的实际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⑴关于法定婚龄;⑵关于计划生育;⑶关于民族通婚;⑷关于婚姻家庭习俗的改革。
47.对外国人与我国公民在中国境内要求离婚的规定?⑴不论是双方自愿离婚还是一方要求离婚,一律按诉讼程序办理;⑵按此规定,当事人可依我国民事诉讼法向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请求;⑶双方当事人中必须至少有一方在我国境内,并且在我国有户籍,或者在华有居所并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⑷根据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的原则,由我国人民法院处理的涉外离婚诉讼,一律适用我国婚姻法和其他有关规定。
48.我国收养法的立法原则?⑴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扶养、成长的原则;⑵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⑶平等自愿的原则;⑷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的原则;⑸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的原则。
49.简述收养的特征。①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②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③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晚辈之间;④收养形成一种拟制血亲关系,可以依法设立或解除。50.我国封建社会早婚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⑴从经济关系看,封建社会的农村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中的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迫切需要不断补充劳动力;⑵从政治制度看,实行早婚是巩固、发展封建家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断补充兵源、役丁、征收赋税;⑶从统治思想看,儒家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甚大,成为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观;⑷由于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压迫,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死亡率高,实行早婚可以提高人口生产率。51.不能办理离婚登记的情形有哪些?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1)未达成离婚协议的;(2)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3)其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
52.收养的条件有哪些?收养成立的条件是:(1)收养人必须是有抚养能力的成年人;(2)被收养人一般应是未成年人;(3)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必须有一定的间隔;(4)收养必须经有关当事人同意.53.试述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根据婚姻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
则;2.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原则;3.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4.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原则.54.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特有财产有哪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①一方所有婚前财产;②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病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③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
55.简述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的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①重婚的;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③实施家庭暴力的;④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56.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有权向人民法院就己输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简述利害关系人的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①重婚的;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
57.论结婚的条件①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结婚必须法定婚龄。③符合一夫一妻制。
58.简述罗马法亲等计算法。①直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从己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代为一亲等,世代数之和即直系血亲的亲等数。②旁系血亲的亲等计算法:首先,从己身上数至同源,最近的长辈直系血亲,再从该同源人下数至要计算的旁系血亲,其世代数相加之和,即己身与该旁系血亲的亲等数。
59.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有哪些?①应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②应是丧失父母的孤儿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或是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③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60.论亲属在婚姻法、民法上的效力。㈠亲属在婚姻法上的效力:①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互相扶养的义务;②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③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具有法定的共同财产;④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禁止结婚;⑤特定的亲属代为承担民事责任。㈡亲属在民法上的效力:①亲属可以作特定法律主体的监护或法定代理人,享有监护权、代理权;②一定范围内的近亲属,可以向法院申请精神病人为无完全行事行为能力人;③根据一定的亲属关系,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④特定的监护人代被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⑤亲属享有对失踪人的财产代管权。
61.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婚姻法》关于婚姻自由原则的含义?我国婚姻中的婚姻自由原则,既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根本否定,又同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婚姻自由的内容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结婚自由是指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即当事人有权依法决定自由与谁结婚,任何第三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干涉,离婚自由是指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在夫妻关系确己破裂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有权提出离婚,他人不得阻碍,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是互相结合,缺一不可的。
62.简述亲属在国籍法上的效力。⑴中国国籍的自然取得,依据一定的亲属关系。⑵与中国人有一定亲属关系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可以申请加入中国籍;⑶与外国人有一定亲属关系的中国人,可以申请退出中国国籍。:
63.简述宣告婚姻无效的法定事由?⑴重婚的;即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同居生活的违法行为。⑵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即指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能结婚。⑶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⑷未到法定婚龄的;即男方未达到22周岁,女方未达到20周岁。64.简述我国《继承法》关于遗产继承顺序的规定。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65、结婚的禁止条件有二:一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禁婚亲,是指法律规定的禁止结婚的亲属。我国《婚姻法》第7条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二禁止结婚的疾病。三禁止重婚。66、结婚登记的程序。结婚登记程序分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环节。1申请,男女双方当事人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结婚登记。2审查,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对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以便查明当事人是否符合结婚条件。3登记。67、关于夫妻地位立法主义的变迁:两大类型一是夫
妻一体主义,又称夫妻同体主义,即夫妻因婚姻成立而合为一体,双方的人格互相吸收。二是夫妻别体主义,或称夫妻异体主义。此使夫妻双方的法律地位在形式上逐渐趋于平等。
68、我国现行《婚姻法》上的配偶身份权的内容有以下方面:一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二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三夫妻双方有平等的婚姻住所决定权;四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五夫妻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六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权利和义务。69、夫妻财产制的分类:1按夫妻财产制的发生根据,可分法定夫妻财产制与约定夫妻财产制;2按夫妻财产制的适用情况,可分为普通财产制与非常财产制(它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出现法定事由时,依据法律之规定或经夫妻一方(或夫妻之债权人)的申请由法院宣告,撤销原依法定或约定设立的共同财产制,改设为分别财产制)。3按夫妻财产制的内容,可分为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剩余共同财产制、管理共同制(即联合财产制)和统一财产制等。(1)共同财产制。(2)分别财产制。英美法系的多数国家及大陆法系的某些国家如日本等,以此制为法定财产制。(3)剩余共同财产制。大陆法系的德国以剩余共同财产制作为法定财产制,法国则以此为约定财产制之一。(4)统一财产制。此制多为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所采用。故现代国家已少有采用。(5)联合财产制。4兼采分别财产制与共同财产制的合理因素,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夫妻财产制的改革方向。
70、祖孙间的扶养条件: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孙子女和外孙子女:⑴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负担能力;⑵孙子女和外孙子女的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⑶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尚未成年。孙子女和外孙子女赡养祖父母,外祖父母:⑴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有负担能力;⑵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
71、以列举与概括、明确与模糊的例示性规范技术形式,确立婚后所得有限共同财产制作为法定财产制。依《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此外,第19条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不明确的,应为共同财产。与有限共同财产制相对应,明确界定了个人所有财产。《婚姻法》第1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与法定财产制相对应,基本建立了约定财产制,规范了财产约定的表意形式、财产制的选择范围、约定的内外法律效力,配设了约定采用分别财产制时的补偿制度。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72、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上具有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亲权的法律特征:1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依法律规定而当然发生的。2亲权以保护教养未成年子女为目的,以对于未成年子女的人身照护和财产招呼为内容,因而亲权行使以监护子女必要范围且符合子女的利益为限。3亲权具有权力义务双重性。4亲权作为民事权利,是一种利他的民事权利。5亲权具有绝对性、支配性和专署性质。
73、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是指因生父母结婚或司法宣告使得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法律制度。准正制度始于罗马法。准正的要件:1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间须有其身份赖以确定的血缘关系;2生父母须有结婚的事实或司法宣告;3准正的依据是法律事件而非法律行为,这里所说的事件,是指生育行为或子女出生的客观事实。准正的形式是:1因生父母结婚而准正。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父母结婚为准正要件,不另设其他条件。二是以结婚和认领为准正要件,只结婚而不办理认领手续的,不发生准正的效力。2因法院宣告而准正。
74、亲权丧失的原因有:1亲权因剥夺而丧失。亲权被剥夺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对未成子女有重大的犯罪行为,严重伤害了未成子女利益;或者滥用亲权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或财产利益造成损害的。2亲权因中止而丧失。亲权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中止其亲权:A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亲权人。B离婚后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除部分亲权仍在行使外,其他处于中止状态。C因长期外出、重病等存在亲权障碍的亲权人。3亲权因转移而丧失。亲权转移是指亲权因协议或法院的宣告,由亲权人转移给他人或社会救济机构行使。亲权转移后,原亲权人丧失亲权,由受移转人取得亲权或监护权。
75、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条件。
1、兄、姐对弟、妹承担抚养义务:⑴兄、妹有负担能力;⑵父母已经死亡或无力抚养;⑶弟、妹尚未成年。
2、弟、妹对兄、姐承担抚养义务:⑴弟、妹兄、姐抚养长大;⑵弟妹有负担能力;⑶兄、姐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76、我国《收养法》规定,普通收养关系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方面条件:1被收养人应当为得不到生父母抚养的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2送养人须为法律所认可的特定公民或社会福利机构;3收养人必须具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条件。《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年满30周岁。”《收养法》第9条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77.收养关系成立的拟制效力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养子女的姓名权;2养父母对养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3养父母对未成年养子女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养子女对养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5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遗产继承权;6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发生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收养的解销效力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的关系。收养关系成立之后,被收养人与生父母之间彼此已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父母与子女,他们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如抚养教育、保护教育、赡养扶助、相互继承等等一律终止。但,收养关系的成立并不能改变被收养人与生父母之间的自然血亲关系,故婚姻法中关于直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限制性规定,仍然适用于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2被收养人与生父母的其他亲属的关系。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的其他近亲属之间仍受婚姻法中关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限制。
79、我国收养法的立法原则?⑴ 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扶养、成长的原则;⑵ 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⑶平等自愿的原则;⑷ 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的原则;⑸ 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的原则。
80、离婚的特点:第一离婚的主体,只能是具有合法夫妻身份关系的男女双方本人所为的法律行为。第二离婚的时间,只能在夫妻双方生存期间办理离婚。第三离婚的前提,只有男女双方存在合法的婚姻关系,才能办理离婚。第四离婚的条件,只能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办理离婚。第五离婚的后果,是导致婚姻关系解除,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所以离婚不仅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利益及社会利益。
81、离婚与无效婚的区别:1两者的性质和原因不同,婚姻无效与撤销是对违法婚姻关系的处理和制裁,婚姻无效与撤销的原因多在结婚之前或之时就存在,离婚是对合法婚姻的解除,离婚的的原因一般都发生在结婚之后。2两者的请求权主体不同,离婚的请求权只能由当事人本人行使,其他任何第三人无权代理。而无销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请求权除由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本人行使以外,还可以由利害关系人和有关机关行使。3请求权行使的时间不同,离婚请求权只能在双方当事生存期间行使,当事人一方死亡以后,再不得进行离婚。而婚姻无效或撤销的请求权既可在双方当事人生存期间行使,也可在双方或一方死亡后行使。4两者的程序不同,离婚与婚姻的无效和撤销两者均可依诉讼程序进行,离婚和某些“受胁迫情况属实且不涉及子女和财产问题”的婚姻的撤销也可依行政程序进行5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在我国,婚姻的无效与撤销是对违法婚姻的解除,不产生离婚的法律后果。如不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制分割财产而是作共有财产处理,违法婚姻所生子女应为非婚生子女,在“婚姻关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82、离婚制度的历史沿革。1禁止离婚主义,渊源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法规。2许可离婚主义。专权离婚主义是指男子享有圈套的离婚权,妇女或者没有离婚权或者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七出”。限制离婚主义,当事人主观上并无过错,这种立法主义衩称为“目的主义”,在离婚立法史上开“无责离婚主义”的先河。自由离婚主义,是彻底的“无责离婚主义”。
83、中国古代离婚可概括为四种方式:七出、和离、义绝、及基于特定事由的呈诉离婚。
“七出”又称“七弃”,指礼法规定的丈夫“出妻”、夫家“出妇”的七条理由。具体内容是:逆德、绝世,不孝、淫、妒、恶疾、口多言、盗窃。它是男子休妻的合法理由。“三不去”对“七出”进行限制,即“与更三年丧不去”(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有所受而无所归不去”(妇女无娘家可回的不去);“贱娶贵不去”(娶妻时夫家贫贱,后来富贵的不去)。“和离”即协议弃妻,在现代称两愿离婚,类似于协议离婚。“义绝”是一种强制离婚方式。呈诉离婚又称官府判离。即夫妻一方基于法定的理由,向官府提出离婚之诉,由官府判离的离婚方式。
84、根据法律规范的表达形式,可归类为具体列举主义、概括主义与例示主义。根据判决离婚标准所隐含的离婚的功能作用,可归类为惩罚主义、救济主义和惩罚与救济兼采主义。根据判决离婚标准的法律效力,可以归类为绝对离婚理由主义和相对离婚理由主义。《婚姻法》第32条“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都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修正后的《婚姻法》的破裂原则在离婚功能上,是奉行补救主义,而不带有任何惩罚主义色彩。
85、离婚的法律后果。一离婚在当事人人身关系方面的后果:1共同生活的权利义务解除。2相互抚养的权利义务终止;3法定继承人的资格丧失;4双方有再婚的自由。二离婚在当事人财产关系方面的后果。三离婚在父母子女关系方面的后果。父母双方对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子女的意见。父母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子女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18周岁为止。四离婚时公房使用、承租问题的处理。夫妻婚前由一方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婚姻关系存续5年以上的。
86、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1配偶一方有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2离婚是上述违法行为导致的,两者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3离婚出于有上述违法行为一方的过错。4无过错方因离婚而蒙受损害。
87、探望子女裁判的强制执行问题。特点:1执行标的为行为;2执行的长期性;3是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的亲权的实现法律保障。执行时要做好的工作:1重视探视权案件裁判的可操作性;2慎重使用强制措施。
88、涉外结婚的条件。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结婚。中国公民与外国人要求在中国境内结婚,根据“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的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对结婚主体的限制。根据《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结婚登记的几项规定》第4条之规定,以下两类中国公民不准同外国人结婚:第一类是某些担任特定公职的人员。其范围是:1现役军人,是指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服现役,具有军籍的人员。2外交人员。3公安人员。4机要人员和其他掌握重大机密的人员。第二类是正在接受劳动教养和服刑的人。
89、我国封建社会早婚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⑴从经济关系看,封建社会的农村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中的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迫切需要不断补充劳动力;⑵从政治制度看,实行早婚是巩固、发展封建家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断补充兵源、役丁、征收赋税;⑶从统治思想看,儒家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甚大,成为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观;⑷由于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压迫,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死亡率高,实行早婚可以提高人口生产率 90、一方要求离婚的法律程序?婚姻法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⑴有关部门调解,主要是指当事人所在单位、群众团体、居民或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的调解。①调解和好,消除纠纷,继续保持婚姻关系;②通过调解,双方达成同意离婚的协议,并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办理离婚登记,解除婚姻关系;③调解无效:一方坚持离婚,另一方坚持不离或双方同意离婚但是在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上存在争议,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判决。⑵当事人亦可直接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①双方达成同意和好的协议;②双方达成同意离婚的协议;③调解无效,法院根据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出准予或不准予离婚的判决。
91、登记离婚的实质要件:1双方当事人必须对离婚和离婚后的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2双方当事人必须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并且本人亲自到现场办理登记离婚。3双方当事人的结婚登记必须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
92、诉讼离婚的特别程序。一是对现役军人配偶离婚诉权的限制。《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现役军人的范围是指正在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部队服役、具有军籍的人员,不包括退役军人、复员军人、转业军人和军事单位中不具有军籍的职工。现役军人的配偶是指现役军人的非军人配偶,双方都是现役军人的不使用这一规定。二是在特定期间对于男方离婚诉权的限制。《婚姻法》第34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第42条“女方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中止妊娠的,在手术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案例:
1、秦某的妻子去世时留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已工作,儿子上初中。两年后秦某与苏某认识,交往半年后结婚,婚后共同将儿子抚养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01年11月秦某因病去世,苏某因生活困难便要求秦某的女儿和儿子每月分别负担其赡养费300元,遭到拒绝后,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法院应如何处理?法律依据是什么?
女儿没有赡养义务,儿子应负担赡养费。
2、王某与张某于1990的结婚,1993年五某因病从部队转业,带回转业费2000元,医疗费5000元,1994年8月张某父亲去世,分得遗产5000元,1994年12月王某与张某离婚.1.转业费2000元是夫妻共同财产,归双方共
同所有;2.医疗费5000元是王某个人的财产;3.张某5000元遗产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有,是夫妻共有财产;4夫妻共有财产共计7000元,平均分配,医疗费5000元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归王某个人所有.3、林#(男)25岁,一九六二年刚满1岁时,因父亲去世,母亲与外乡的林平#结婚,他便随母亲与继父一起生活,改名林#.二十多年来与老家的亲友断绝往来.一九七九年,林#考入县高中,与同班女同学陈#关系较好,高中毕业后,二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双方父母也积极支持.一九八五年,陈同其父母到林家作客,聊起家常,方知林的母亲与陈的祖母是同胞姐妹,林与陈的父亲是姨表兄弟,林与陈是表叔与表侄关系,二人能否结婚,双方家长都认为不同辈份不能结婚.1.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是批同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无论辈份是否相同;计算旁系血亲代数是从两个旁系亲属分别往上数至双方同源血亲,其本身为一代,如果两边数目相等,则任何一边的数目即为他们的代数,如果两边不相等,则以大的数目为其代数.案中林#陈#,从林#往上数至双方同源的血亲即林#的外祖父母,为三代,从陈#往上数到双方同源血亲即陈#的外曾祖父母,为四代,所以林#与陈#是同源四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林#与陈#不属于婚姻法所规定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因而可以结婚.3.辈份不 并不影响林#与陈#结婚,只要不是法律所禁止的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那么法律就不干预辈份不同的人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