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领导学考试多选题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分工主要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他们是()。
A.横向分工
B.纵向分工
C.结构分工
D.功能分工
E.专业分工
2.决策与执行的纵向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而产生的()的分离,对领导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A.领导与决策
B.决策与管理
C.领导与管理
D.领导与执行
E.决策专门化与执行专门化
3.领导学的学科特点包括()。
A.综合性
B.社会性
C.应用性
D.交叉性
E.理论性
4.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
A.信民
B.富民
C.爱民
D.教民
E.治民
5.“领导”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环境和()。
A.领导手段和领导文化
B.领导手段
C.领导文化和领导目标
D.领导目标
E.领导方法和领导目标
6.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领导的特点主要有()。
A.系统性与互动性
B.战略性与前瞻性
C.实践性
D.强制性与权威性
E.社会性与历史性
7.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A.管理体系
B.融资能力
C.技术体系
D.知识与技能
E.价值观念与组织文化
8.根据内隐领导理论,领导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分别是()。
A.职业经验
B.人际能力
C.个人品质
D.目标有效性
E.才能多面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A.领导权力的主体
B.领导权力的客体
C.领导权力的目标
D.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E.领导权力的性质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
A.社会关系
B.人际关系
C.阶级关系
D.利益关系
E.服从关系
3.下列属于权力载体的承担者的是()。
A.政党
B.知识
C.血缘
D.年龄
E.地位
4.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
A.正式授权
B.口头授权
C.非正式授权
D.书面授权
E.弹性授权 【第二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E
4.BD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
A.全局性
B.根本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E.长期性
2.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
A.直线式
B.职能式
C.混合式
D.矩阵式
E.事业部式
3.个人家长式领导主要表现为()
A.君主专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独裁制
E.荫庇制
【第三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A
5.D
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领导环境发展原则的选项是(A.科学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创新性原则
D.超前性原则
E.多样性原则
2.领导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
A.客观实在性与部分可塑性的统一
B.多样性与类别性的统一
C.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D.连锁性与定向性的统一
E.常规性与突发性的统一
7.C
8.B。9.D
10.D)
3.影响机构性领导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
A.机构功能及其变化
B.机构性质及其变化
C.机构数量及其变化
D.机构性领导环境的结合模式
E.机构功能和机构数量
4.集体主义的典型的价值观包括()。
A.完整
B.安全
C.荣誉
D.遵从
E.服从
5.下面列举了有关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领导者按照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
B.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指定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领导活动达成组织目标。
C.正式领导者可以运用合法的权力来影响下级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不可以采用权力的消极形式强制下级服从。
D.非正式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中,由组织内成员自发推选的领导者。他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E.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集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于一身。【第四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A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
1.CE
2.ABCDE
3.ACD
4.ABDE
5.ABE
二、多项选择题
1.()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了领导者素质的先天性特征。
A.气质
B.性格
C.道德
D.秉性
E.智力
2.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A.智能结构
B.年龄结构
C.心理素质结构
D.知识结构
E.体质结构
3.智能结构主要包括()。
A.学习能力
B.运动能力
C.思维能力
D.组织能力
E.研究能力
4.人的气质的主要特点有()。
A.后天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固定性
E.先天性
5.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A.一般科学知识
B.宽广的知识面
C.实践知识
D.专业知识
E.现代管理知识
6.人的性格与气质的相互关系是()。
A.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B.性格体现了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
C.气质更多地受环境的影响
D.通过性格的锻炼与修养,可以优化自己的气质
E.性格是不可改变的
7.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一些功能()。
A.群体感应功能
B.群体互补功能
C.群体效率放大功能
D.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E.结构耗散功能
8.传统测评方法的主要弊端有()。
A.重定量,轻定性
B.重经验与印象,轻客观测量
C.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
D.重群体分析
E.重定性,轻定量
【第五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A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ABCD
3.ACDE
4.BCE 8.BCE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体的主要特征包括()。
A.有一定数量的人
B.是一种社会组织
C.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
D.心理上有归属感
E.具有独立的意义
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有()。
A.利益之间的矛盾
B.价值观的一致
C.个体互补
D.个性差异大
E.利益的一致
3.与领导关系最为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类型有(A.纵向寄生型
B.纵向共栖型
C.横向进取型
D.横向防守型
E.矛盾冲突型
4.下列关于冲突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冲突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
B.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情况下发生的C.冲突是一种静态的相互作用
D.单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不构成冲突
5.ABCDE)。6.AD
7.ABCD
E.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一致情况下发生的
5.从冲突的表现形式来看,冲突的主要类型有()。
A.目标冲突
B.认识冲突
C.情感冲突
D.行为冲突
E.自我冲突
6.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
A.角色外冲突
B.角色内冲突
C.角色间冲突
D.个体之间的冲突
E.目标冲突
7.按照老子原则处理冲突的主要方法有()。
A.主动出击
B.理顺法
C.避开法
D.不干涉法
E.预防法
8.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
A.控制
B.激励
C.情绪表达
D.信息
E.引起冲突 【第六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A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E
3. ABCD
4.BD
5.ABCD
6.ABC
二、多项选择题
1.战略的主要特征有()。
A.后继性
B.前提性
C.稀有性
D.规律性
E.层次性
2.科学预测的特征有()。
A.历史感
B.现实感
C.可验证性
D.超前性
E.目标感
3.决策的特征主要包括()。
A.预见性
B.目标性
C.实施性
D.单一性
E.选择性
4.按决策本身所依据的条件分类,决策可分成()。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
D.非程序性决策
E.宏观决策
5.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认为之所以要推行渐进决策是因为(A.技术上有困难
B.现实政治是渐进的 C.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
7.CDE 8.ABCD。)
D.现行政策的巨额成本
E.历史进程是不可阻挡的
6.追踪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
A.方案错误
B.目标错误
C.评估错误
D.环境变量
E.成本过高
7.德尔斐法具有的特点有()。
A.匿名性
B.多轮反馈沟通
C.预测结果的统计特征
D.无批评原则
E.会上畅所欲言
8.有效避免危机的办法有()。
A.动态预测
B.消除危机
C.树立危机意识
D.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E.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第七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D
5.D
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
3.ABCE
4.ABC 8.ACD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的主要特性有()。
A.增殖性
B.开发性
C.时效性
D.消耗性
E.能动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主要包括()。
A.人力是一种资本
B.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C.人才产品化观念
D.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性
E.人才商品化观念
3.领导选才的方法主要有()。
A.上级领导指定法
B.竞争考试法
C.竞争上岗法
D.领导亲自考察法
E.绩效考核法
4.领导用人的原则主要有()。
A.诚信不疑
B.只用不养
C.独断专权
D.环境原则
E.数量原则
5.领导用人方法主要包括()。
A.试用法
B.晋升淘汰法
C.委任法
D.聘任法
E.选举法
6.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主要包括()。7.C
8.C
9.D 5.ABD
6.ABD 7.ABC
A.职务
B.监督
C.工作的富有成就
D.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E.工资
7.挫折与失败的区别主要有()。
A.挫折是一种客观事实
B.失败是一种客观事实
C.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
D.失败是一种主观感受
E.挫折一定产生失败
8.人受到挫折后心理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有()。
A.愈挫愈奋
B.愤怒
C.焦虑
D.无所谓
E.沮丧 【第八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DE
3.BCDE
4.ADE
5.ABCDE
6.CD
7.BC 8.BCDE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思维广阔性的因素包括()。
A.思维者意识域的大小
B.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C.知识水平
D.坚强的意志
E.经验是否丰富
2.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它的主要表现包括()。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善于排除自身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
C.勇于打破传统、挑战权威
D.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转换思路、更新观念
E.敢于怀疑、积极探索
3.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形式包括()。
A.心境
B.应激
C.刺激
D.激情
E.灵感
4.下面是有关直觉思维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直觉的创造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直观判断、猜测和预感上。
B.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
C.疱丁解牛,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因,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
D.直觉思维是由陈述记忆产生的。
E.直觉思维的结果不可能完全正确,直觉思维的能力和准确性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
5.下列有关影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自然性影响力的强度往往受强制性影响力的制约
B.增强领导者影响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强自然性影响力 C.自然性影响力的基础,主要来自专长和品质
D.一般来说,领导者的影响力强于被领导者的影响力
E.强制性影响力是为领导者所独有的6.领导者的自然性影响力包括()。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职位因素
D.知识因素
E.情感因素
7.发散思维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A.横向思维
B.反向思维
C.侧向思维
D.辩证思维
E.系统思维
【第九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A
5.C
6.A
7.C
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ABD
4.ABC
5.BCDE
6.ABDE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形象有()。
A.教育形象
B.人格形象
C.视听形象
D.认识形象
E.个体形象
2.良好的领导形象通常具有()。
A.教育功能
B.认识功能
C.审美功能
D.感染效应功能
E.宣传功能
3.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沟通情况
B.沟通客体
C.沟通主体
D.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E.沟通渠道
4.在沟通过程中,造成接受障碍的根本原因是()。
A.接收者的个性差异
B.知识结构水平的差异
C.选择性接受
D.价值判断差异
E.意图误解
5.在领导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
A.协调群体中的个人
B.协调组织中的群体
C.协调组织内部关系
D.协调不同的组织
E.协调不同的国家
6.领导协调的种类有()。
A.纵向协调
B.横向协调
C.关系协调
D.人际协调 E.组织协调
7.ABC
7.处理不同冲突的方法有()。
A.回避
B.建立联络小组
C.采取强制办法
D.树立更高目标
E.解决问题
8.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划分的领导行为方式有()。
A.集权式
B.民主式
C.分权式
D.均权式
E.重权式
9.以权力行使作为基本变量的领导行为方式有()。
A.专断式
B.民主式
C.均权式
D.放任式
E.重人式
10.利克特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
A.剥夺式集权领导
B.仁慈式集权领导
C.协商式民主领导
D.参与式民主领导
E.人事并重式领导 【第十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A
5.A
6.B
7.B
8.B
9.A
10.D
11.C 12.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
3.BCD
4.ABCD 5.ABD 6.AB 7.ABCDE 8.ACD 9.ABD 10.ABCD
二、多项选择题
1.对领导效能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提高对其()的研究。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科学性
D.操作性
E.政治性
2.领导效果与领导效益的关系是()。
A.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反映领导效能的高低
B.领导效能是两者的直接数量相加
C.效果显著,效益不一定好
D.没有效果,效益就失去载体
E.两者并没有区别
3.领导微观效能主要包括()。
A.决策效能
B.用人效能
C.办事效能
D.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
E.时间效能
4.对领导者成绩的考评主要包括()。
A.精神文明建设
B.物质文明建设
C.工作效率
D.工作数量与质量
E.社会稳定方面
5.坚持对领导效能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
A.考察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
B.分析时间因素
C.分析空间因素
D.分析人际关系因素
E.分析客观因素
6.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的关系是()。
A.定量测评是定性测评的基础
B.定性测评是定量测评的基础
C.定量测评是定性测评的深化和精确化
D.定性测评是定量测评的深化和精确化
E.两者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7.模拟测评的主要形式有()。
A.公文处理
B.即兴发言
C.模拟会议
D.情境模拟
E.民意测验
8.西方国家在培训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包括()。
A.方法固定
B.坚持择优
C.强调书本
D.实行重用
E.课堂灌输
【第十一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CD
3.ABCDE
4.ABCDE
5.BCD
二、多项选择题
1、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A.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
B.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
C.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
D.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电子政务
E.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
2、电子政务对内体现为()。
A.行政业务电子化
B.行政业务网络化
C.行政业务程序化
D.行政信息公开化
E.行政程序透明化
3、电子政务对外体现为()。
A.行政业务网络化
B.信息公开
C.便民服务
D.行政业务程序化
E.公民监督 【第十二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6.BC
7.ABCD 8.B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BC
第二篇:行政领导学
《行政领导学》
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领导素质: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领导艺术: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得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电子政务: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柔性领导: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地行动的领导行为。
不充分授权:也称特定授权过刚性授权,使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矩阵式: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他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和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
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决策树:“决策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它的分析步骤是:①绘制决策树图;(4)计算收益期待值。计算各状态结点的收益值,将各分枝的收益值(或损失值)分别乘以各概率枝上的概率,最后将这些值相加,求出状态结点的期待收益值。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署和领导的部分对象。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委员会制:又成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驶的领导体质。
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篇:行政领导学
导论:
1、领导:指挥、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努力的过程。
2、行政领导:是领导活动的一种,指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由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
单位的行政领导通过行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的决策、指挥、组织、控制和协调行政活动的过程
3、行政领导学的研究领域:他探讨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规
律、特点和艺术,一边应用这些知识来开发领导能力,改善领导的有效性;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强有力的公共行政部门领导者。
第一章:
1、领导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领导者、追随者、领导环境。
2、领导艺术: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有效性。
3、领导而后管理的差异:(1)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不同。管理是计划、预算、组织和控制某些活动的过程,而领导通常是指为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2)功用不同。管理是维持秩序,领导是带来变革。(3)素质要求不同。领导者是人格化的领袖,而管理者偏重于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职务。(4)成长的途径不同。管理者和领导者可以培养,但是领导者更需要在实践中竞争。(5)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不同。领导者比管理者更复杂。
第二章:
1、领导者:上下左右开展“内政外交”活动,组织起高强的人力资源系统---广泛的追随队伍,齐心合力,团体奋斗,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2、追随者:是指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共同的利益和信仰,追求共同组织目标的人。
3、领导环境:是指领导者的工作环境的各种因素、条件的综合及其发展态势。狭义的指领导者所在的组织。
4、现代管理科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其后面有追随者”
5、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1)人格上是平等的,体现的事一种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社会关系。(2)身份上是相对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追随者可能在不同时间地点变成领导者。
(3)存在相互追随的关系,班尼斯认为“好的领导者应该也是好的追随者”。(4)权力上是相互制约的,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于组织的法定权利,更是来自于追随者的认可。追随者也要服从自己认可的领导权威的指挥。
6、领导环境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组织所管辖和治理的地理空间,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2)政治环境,是指公
共行政组织所面对的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国家领导体制,政治环境是决定公共部门领导合法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经济环境,是指作用于公共行政组织的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领导者和公共部门都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4)文化环境,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信息传播、宗教文明、伦理道德、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等。公共行政部门存在于一定的某一文化之中。(5)社会环境,人口民族社区等构成公共行政组织的社会环境。公共行政领导者应该注意社会各阶级、集团、民族和社区的利益和偏好。
第三章:
1、领导角色:领导角色是指符合领导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
2、领导大师:华伦班尼斯。三种领导角色:设计师,老师,拉拉队长。
3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五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系统思考。
4、学习型组织领导者应该扮演的角色:教师,设计师,培养者(学习者,研究者,朋友者)
第四章:
1、领导体制:各种组织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的体系。
2、领导集体:一般也称为公共行政领导班子,是由若干负有特定职责的领导者组成的领导集体。
3、一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缺点:一长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缺点,过分依赖于领导者才能和智慧,容易导致独断主义。委员会制优点,易于使领导活动集思广益,在决策上考虑周详,充分发挥民主制度。缺点,行动迟缓,效率较低,权力分散,责任不明。
4、公共行政领导集体结构的科学化:是指要求公共行政行动领导班子中各种不同素质、经验、年龄和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的人才的比例要达到一个合理的结构。
(1)特点:A,集合性,B,相关性C,目的性D整体性E自我适应性F动态平衡型
(2)内容:A,互补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是指由职责、任务决定,公共行政领导班子中各类专业人员的组成状况。B,优化的智能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知识属于关联形态,只有和人的能力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缺乏知识的能力是低层次的能力,缺乏能力的知识是僵死的能力。C,梯形的年龄结构,领导班子中的年龄组合状况。D,性格气质结构,领导班子成员的性格、气质应该是协调的。E,工作组织结构,是由公共行政领导集体按职责进行分工的领导者组成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五章:
1、领导特质理论,是指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有的品质理论,也称素质理论。美国学者詹姆士。M。库赛基和贝瑞。波斯纳调查前四位的特质是:诚实,有远见,懂得鼓舞人心,能力卓越。德克兰认为基本的特质可以分为:个性,想象力,行为,信心。
2、行为理论,或领导风格理论,主要研究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不同的领导行为对部属的影响,以要求最佳的领导行为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
3、权变理论:权变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合理搭配,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盒影响程度,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风格。从而阐述领导情境的三个关键方面,他们有助于决定采取何种领导风格最为有效。(权变理论管理之父费德勒)
权变理论具体化,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职位权力是指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或者说领导的法定权、惩罚权、奖励权的大小。权力越大,群体成员遵从指导的程度越高,领导的环境也就越好;反之,则越差。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如果这些任务越明确,而且部下责任心越强,则领导环境越好;反之,则越差。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如果下级对上级越尊重,并且乐于追随,则上下级关系越好,领导环境也好;反之,则越差。
5、超级领导:是领导者带领下属领导他们自己。适用于那些有责任领导他人的管理者。(程
序:示范,引进下属参与,逐渐发展自我领导)
6、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
第六章:
1、领导者素质:领导者在一定的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时间锻炼和学习所形成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职要素。
2、领导者素质特点:(1)时代性,不同时期和不同任务对领导者素质有不同的要求。(2)综合性,在领导活动总是综合而非孤立的存在,由其领导工作的综合性决定。(3)层次性,处于不同层级肩负不同责任的领导者,其素质要求也不同。运用
3、IQ(智商)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AQ(逆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CQ(情商)它主要是指
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第七章:
1、领导形象:下属和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质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综合评价。
2、领导魅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非凡品质,在领导活动中表现为对追随者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因此而形成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3、领导形象的特点:(1)客观性,领导者的形象似乎是虚无的,看不到,摸不着,但是他确实客观存在。(2)综合性,是公众意见的综合和归纳,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领导者所做的总的评价。(3)稳定性,心理学研究的“首音效因”领导者应该在第一次公开露面时,抓住机会,转世自己的风格。
4、领导形象的影响因素:(1)领导者角色的规定,即价值准则和法律法规。(2)领导者自身素质规定着领导者的形象,领导形象必须建立在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利用和开发的基础之上。实质上,形象是素质的外化或表现形式(3)领导环境规定者领导形象,要赢得下属与公众的认可,就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导情境,选择恰当的公共形象。
5、领导形象的建设(1)领导者的形象定位,形象设计(2)形象塑造过程就是领导者行为过程(3)领导者形象的推出(4)维护
6、领导魅力培植原则(1)情感原则,领导魅力作为一种影响下属的感召力吸引力,是通过与下属感情传递发生的。(2)智慧原则,对人性的把握,知识丰富(3)形象原则,下属总是从观察领导者形象开始了解领导者。(4)影响原则,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良好地榜样 运用
7、如何发挥个人影响力(个人权力)提升个人魅力(修身、德、业务、领导知识、行为、共同愿景、优秀的业绩等方面)
第八章
1、两条用人路线: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
2、曹操用人特点: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计门第、不分亲疏、不计前嫌)
3、刘备用人特点:攻心为主(礼贤下士、以情动人、充分信任)
4、孙权用人特点:提携新人 材料
5、用人原则:(1)德才兼备(2)因事择人(3)竞争择优(4)充分适用(5)充分信任
第十章
1、领导沟通:指借助一定的手段,把可以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
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沟通障碍:(1)语言障碍,语言差异造成隔阂,语气不明造成的歧义,语言结构不当。
(2)观念障碍,封闭观念排斥沟通,极端观念破坏沟通等(3)角色障碍,年龄不同的代沟,地位不同的位沟(4)时空和习俗障碍(5)心理障碍,个性情感态度等(6)政治因素,不民主、压制的政治环境会抑制信息沟通的自由流动。运用
3、领导=建立关系=沟通(人际沟通中应如何进行领导?)
第十一章
1、语言的基本功能:(1)信息功能(2)激励功能(3)塑造形象功能
2、领导演说的特征/方法:(1)清晰,顺畅明白(2)简洁,干净利索、准确精炼(3)生动,富有魅力和生气勃勃(4)自然,神态举止节奏语调都要自然。
3、领导者塑造媒体形象的原则:
第十二章
1、领导发展: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变革的需要,对自己和下属进行教育和培训,对组织
实行干预,以提高领导绩效,获得发展。
第十三章
1、读书的益处:(1)明理,探求真理,接受真理(2)开阔视野,增长见识(3)启迪思维
(4)指导工作。总之读书改变人的命运,确立人生目标,攀登事业的阶梯,丰富生活的情趣,进入高尚的境界。
2、自控的内容:(1)危机时保持冷静,危机可以锻炼人也可以毁灭人。(2)不为内耗所干
扰,指系统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抑制和冲突,从而使有用力量减损和抵消的现象。
(3)尽快摆脱坏环境。(4)发怒得当,善于制怒。
第四篇:行政领导学名词
《领导学基础》名词解释
1、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是领导括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5、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自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9、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10、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11、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柔性授权;其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情性授权。
12、不充分授权,也称之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13、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14、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15、“腐败”概念一般被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16、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17、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18、领导层次是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19、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20、直线式组织结构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搭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21、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22、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23、一长制,又称之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24、委员会制,又称之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25、自然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26、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7、职位权力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28、领导环境的发展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29、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格、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30、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31、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32、领导素质是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33、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34、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35、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
36、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37、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8、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39、战略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40、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41、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末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42、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鱼缸法”。
43、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美国赫伯特·西蒙创建的。他认为,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冲突特征。
西蒙认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西蒙还认为,以往的决策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忽视决策过程本身。
44、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他认为,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45、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46、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说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47、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8、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于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
49、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50、戴维现象美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并将其精心培育成才,使法拉第名声大振。但此后戴维却开始贬低法拉第。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51、马太效应是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52、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53、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54、思维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55、思维创新是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56、自然佳影响力,也称非权力性影响力,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
57、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性影响力,为领导者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
58、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59、领导效能测评即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60、民意测验法是现代民主社会日益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测评的领导者进行评议,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
61、模拟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62、领导发展是指领导者对自身领导力的发展,即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要,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
63、领导协调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64、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异,所以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65、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
66、领导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是领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67、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68、重人式领导方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69、电子政务就是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70、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第五篇:行政领导学论述题
《领导学基础》论述题
1、试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①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②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2、列举领导的三种功能,并做简要分析
(1)引导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6)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3、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①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②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④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①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②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③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4、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设,(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己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3)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
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意在便公共权力内部的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的能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
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但是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5、试述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以及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主要弊端具体表现为:(1)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从领导体制的内外部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横向结构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党委领导机关内部,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尤其是第一书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自主权甚小。就领导体制的角度而论,权力过分集中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在政治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委包揽行政领导事务;二是在经济上政企不分,各级政府作为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相当一部分的权力;(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这主要表现为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问题,组织中的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之间的关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幅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反之,较小的幅度则意味着较多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层次越多,信息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幅度越宽,协调越困难,以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3)领导法规的缺失。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备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二是缺少完善的行政领导管理法规。
改革的原则:(1)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原则。
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6、结合WTO的要求,试述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背景
(1)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2)建立与WTO规则对接的政府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3)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4)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5)改进公共服务方式;(6)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改进行政审批制度;(7)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
7、试论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质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质都要依靠教育。(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是在自我要求、自我推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进行的品格锻炼、精神锤炼和才干提高的综合性过程。这是一种内向和内省的方法,完全依靠人的自觉性,依靠原来就具有的一定程度的领导素质,而后才有可能进行并有所提高。
8、试论WTO对领导素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WTO市场化的观念及以公平公正,互惠为主的游戏规则对我国领导素质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1)领导观念。立足中国实际,应对WTO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领导者应强化的观念有:①战略思维②创新观念③法治观念④市场观念⑤竞争观念⑥开放观念⑦效率观念。(2)领导知识。①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②要优化知识结构。(3)领导能力。①要提高决策能力②要加强谈判能力。
9、试论竞争与合作的矛盾统一性
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是由竞争与合作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活跃和富于变化是竞争的特点,它具有使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性质和功能,既可能使系统发生积极变化,也可能使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在领导关系中,竞争的破坏性往往造成系统的动荡和裂变,导致内耗现象的发生。
与竞争相对应的是合作。以内容为标准,合作可以分为目标合作、权力合作、信息合作、心理合作、利益合作等。无论哪种合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克服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各种内耗,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最优化地实现组织目标。
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1)竞争与合作都能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2)竞争与合作都能推动系统的有序化;(3)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于领导关系中,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领导关系运动的基本规律,合理的竞争并不纯粹是一种对立,它同时也也含着一定的合作和互助。
10、结合实际论述非正式组织在领导关系中的作用
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许多组织目标和组织职能的实现都是直接通过或借助于非正式群体来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和必然性以及在领导活动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诸多群体类型中与领导关系关联最为密切、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沟通和指挥协调通到问题时,非正式群体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关键因囊。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取向与正式群体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往往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融洽的领导关系。主要体现在,(1)协调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缓和或改善领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情绪,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组织内和谐的领导关系;(3)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领导效能。当非正式群体不配合正式群体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发生严重冲突时,非正式群体就会发挥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良好领导关系,或者激化矛盾,使得已经出现问题的领导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11、如何认识战略制定的原则?战备管理有哪些步骤
原则:(1)充分掌握影响与制约领导战略的环境因素;(2)追求长期效应;(3)必须选择好战略重点。步骤:(1)环境分析(2)战略形成;(3)实施战略;(4)评估和控制。
12、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科学的领导决策体制应该如何设置?1
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所组成:(1)决策中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体制的核心部门,由拥有决策权并负有责任的决策者及其所设立的决策机构组成;(2)智囊系统。智囊系统是专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研究咨询系统,由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与学者组成;(3)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专门为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决策服务性机构(4)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指将各项决策指令付诸实施的系统;(5)监督系统。监督系统是对执行系统贯彻执行决策系统的指令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系统。
13、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危机对组织来讲是一个契机,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危机可以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管理者可以通过解决危机使组织获得进步。对于组织来讲,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对改善
组织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于领导者来说,危机也是契机,领导者妥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处理危机,得到更高的权威,不失时机地推行自己的改革理念,使那些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14、试论领导的用人原则
(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15、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
(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8)马太效应;(9)戴维现象。
16、结合实际论述激励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2)及时适度原则;(3)适人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公平公正原则;(6)讲求效应原则;(7)注重法纪原则。
17、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领导者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以创新为核心对组织行为进行适当地规范(2)创建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3)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18、论述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的方法
(1)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2)设立共同的目标;(3)团队设计;(4)合理建构;(5)明确阶段目标;(6)共同奋斗。219、论述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1)建立正式、公开的沟通渠道;(2)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3)领导者要善于聆听。
20、论述领导处理冲突的方法
(1)回避;(2)建立联络小组;(3)树立更高目标;(4)采取强制办法;(5)解决问题。
21、试论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1)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2)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3)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4)领导效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5)领导效能测评是对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2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效能测评的原则
(1)主观与客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3)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5)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23、论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的现状
(1)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2)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3)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5)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
24、试述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应用类型
电子政务是建立在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对外服务的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对内体现行政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序化,对外则体现为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充。总体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并即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并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应用类型。
(1)网络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是政府部门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实现单个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成政府内部的信息流程。在此过程中,政府在网站上发布和提供的信息逐步增多,并且更加及时和全面。但在此阶段,公民获得的电子服务,仍然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即政府与公民之间单向互动。
(2)政府与公民互动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单向和双向互动。但此阶段公民仍然需要在网络上访问多个部门网站,由原本跑多个衙门转变为访问多个网站,原先己经存在的职能交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3)垂直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内部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是以部为单
位,并结合机构改革的契机,遵照公民的需求,运用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考察机构内部存在的层级矛盾和体制不顺等问题,进行合理地改革。
(4)水平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整合。即充分运用中央的权威
与机构改革的契机,来清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5)虚拟政府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以上四个阶段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得
以为公民提供以公民为中心,“一站式”和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对于公民而言,政府在此阶段才真正由原来的物理实体转变为网络站点,由原来的分散结构转变为一体化的网络门户,由原来的管理主体转变为服务中心。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5、试述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对领导思维模式的挑战;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政府-公民互动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同,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和平等。这就要求掌握着信息优势的政府彻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真正做到与公民的平等对话,政府应无保留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认真听取来自公民的意见;(2)电子政务对领导体制的挑战。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二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跨越时空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必然加速分权化的趋势。电子政务旨在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互联网便利了大众的表达,因而参与日益增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的开展将对传统官僚体制产生颠覆性影响,有学者就曾预言信息时代需求的政制形式是”共同参与制";(3)电子政务对领导方式的挑战。电子政务的开展可以消除人为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封锁,进而对传统的领导工作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电子政务的开展打破了信息壁垒,公民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和更强的参政意识,随着政治偏好的多元化,过去简单一致的领导方式难以实现;②电子政务的开展,将极大地增加领导决策的透明度,简化领导和决策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虚假和冗余的信息对领导的干扰,改变了传统决策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模式,起到了透明行政和公开行政的作用,有助于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现代领导应对电子政务挑战的策略:(1)转变思维模式。这主要表现为:①由封闭型的自我思维转向创新型的开拓思维;②由本位思维转向整体思维;③由单一的静态思维转向多维的动态思维;(2)改革领导体制。这主要是指减少领导和管理的中间层级,使组织结构由层级制向扁平型发展;(3)优化领导方式。这主要表现为:①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变;②实现以人为本的领导;③重视政府文化建设;④注重创新领导;(4)解决现实问题。①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招标和采购制度;③网络建设、维护经费要在本级政府或部门预算(结算)中单独列支;④创造电子政务的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