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_重庆市人民(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1-02-11 07: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_重庆市人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_重庆市人民》。

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_重庆市人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

渝府办发〔2017〕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分享经济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分散化闲置资源,连接、配置最优供需资源的信息经济新形态。为顺应全球分享经济发展趋势,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生产、创新、生活领域分享经济,充分发挥分享经济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按照“开放包容、改革创新、供需协同、集约高效、安全有序”的原则,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海量、分散、闲置的各类资源通过网络整合、流动和利用。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促进供需有效匹配,做优存量,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分享经济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分享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支撑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重庆成为全国领先的分享经济高地。

――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建成10个以上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分享经济平台,培育20个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分享经济企业,形成8个以上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分享经济产业基地。

――生产、创新、生活领域闲置资源有效利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5%,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接入分享经济平台并对社会开放,实现1000名以上紧缺人才与企业合作。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全社会对分享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入,分享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二、重点领域

(三)大力推进生产能力分享。一是加快推进生产能力分享工程。以制造产能、科技仪器、信息基础设施、社会物流等“生产能力分享”示范工程为突破口,实现生产制造、检测试验、维修维护、工业设计等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产业链协作与本地配套,搭建符合重庆产业特色的生产能力分享服务体系,打造以重庆为核心面向全国的生产能力整合分享生态圈,助推制造企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二是引进发展生产能力分享关键平台。以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平台为目标,与国家“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专项联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制造资源、服务资源、关键设备、科学仪器、物流服务分享平台,实现个性化定制,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三是鼓励发展生产能力分享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现代制造集成系统等新技术支撑的企业间业务协作、外协外包、众包生产、按时计费、柔性定制等生产能力分享新型服务业务。鼓励研发、设计、生产、采购、监测、物流、销售等供应链全流程的创新整合,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生产服务体系和生态圈,形成融合创新的新业态。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围绕生产能力分享的服务业态。(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科委等)

(四)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分享。一是全力推进创新资源分享工程。进一步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紧缺人才等创新资源分享工程。围绕科研仪器、高层次人才等稀缺要素,面向世界整合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共享成果的创新资源汇聚高地。二是不断完善创新资源分享运营服务体系。围绕创新资源分享的内容需求,鼓励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建立创新资源开放清单,打造政府支持、企业帮扶、个人互助的创新资源众扶生态体系;

以实现创新资源无缝对接为目标,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完善创新资源分享法律法规、柔性人才政策等。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创新资源分享示范基地。构建以大众创新创业为载体、“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资源为主体的分享经济示范基地,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解决区域创新资源分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服务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等)

(五)积极促进生活服务分享。一是稳步推进生活服务分享工程。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以商务流通、教育等领域为重点稳步推进生活服务分享经济的发展,促进民生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二是鼓励行业应用软件和平台开发应用。支持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企业研究、开发面向商务流通、教育等领域的新型应用软件和平台,鼓励发展可穿戴设备、触摸式服务终端、虚拟现实装备等融合性智慧终端的普及和应用,推进行业应用的平台化、智能化、高端化。三是着力完善生活服务分享监管机制。针对商务流通、教育等重点生活服务领域,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业态创新,促进政府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释放市场潜力和活力;

规范创新企业行为,防范生活服务分享带来的个人隐私泄露、公共数据安全等偶然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商务委、市网信办等)

三、推进实施重点分享工程

(六)产能设备分享工程。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优势,加快推进第三方、自建等互联网产能设备分享平台建设,创新推进工业企业优化产能行动。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建设国内领先的一体化产能分享平台,支持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以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生产力租赁等多种金融和经营手段,积极分享优势生产设备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以机械加工、电子制造、非金属制造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对企业(B2B)、消费者对企业(C2B)等针对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生产制造网络分享平台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面向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检测、试验、维修、仿真、认证等专业服务搜索、供需对接和外包服务的线下执行,以线上到线下(O2O)模式实现工业服务的分享,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支持智能样机创新中心等市内智能制造公共生产能力分享平台面向全国提供智能硬件和物联网资源的技术咨询与支持、工程研发、专项资源对接等分享服务。(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科委等)

(七)科研仪器分享工程。建设统一开放的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已有科技资源,建立集科技仪器共享、科研人才与服务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项目等内容服务共享为一体的新型科技仪器分享新模式。拓展、深化与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关系,建设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体系。以市场化方式,鼓励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模式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开放分享大型科技仪器、实验室环境、检验检测能力等软硬件资源。(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等)

(八)紧缺人才分享工程。加快“虚拟人才”模式的互联网紧缺人才分享平台建设,依托柔性人才政策,整合国内外高端人才,打造跨区域、跨部门、远近结合的人才分享体系。支持新型兼职、人才众包等分享模式发展,重点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业、能源工业等领域,整合各行业人才资源,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环节推进紧缺人才共享。鼓励科研院所、重点院校加强对口合作,依托人才分享平台在线发布、双向匹配紧缺人才供需信息,推动高校科研力量和专业紧缺人才的分享。(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配合单位: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委、市教委等)

(九)知识技能分享工程。支持企业加快打造国际国内领先的知识技能服务众包平台。支持知识技能分享应用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的同时,拓展知识产权、财税、工程、印刷等线下配套服务。支持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孵化平台,采用“重庆注册、异地办公”的O2O模式,实现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商和人才高度聚集。积极引进知名第三方专业技能分享平台,鼓励家政、厨师、房屋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知识技能的线上、线下分享。构建“大平台+小企业”的未来市场组织新形态。鼓励中小微企业、个人承接多品类众包任务,促进知识技能资源的末端整合。(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

配合单位:市商务委、市文化委等)

(十)教育分享工程。引进知名高等教育分享平台,整合高等院校、企业专家、知名教育机构等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在线共享。大力支持高校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立集在线培训、职业教育、知识分享、就业辅导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共享平台。大力支持教育分享平台、在线教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孵化基地及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开展合作,打造多层次、多品类的教育资源分享生态圈。(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委等)

四、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务实推进,确保组织有序、指导有方、协调有力。市级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影响分享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和制约因素,以开放宽容态度抓紧制定可操作、能落实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及时做好总结评估。组织开展全市分享经济项目、产业基地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分享经济重点项目滚动库。挖掘并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分享服务平台,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将分享经济纳入互联网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分享经济统计工作。(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

配合单位:市统计局、各区县人民政府等)

(十二)优化发展环境。制定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分享经济的发展推广创造有利条件,适时出台《重庆市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打造包容开放的分享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分享经济平台业务有序、分批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探索建立分享经济负面清单,制定并动态调整分享经济禁止类、限制类负面清单目录,放宽市场准入。推行约谈制度,打造分享经济柔性监管环境。大力宣传分享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培育分享文化。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先行先试。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措施降低中小企业推行分享经济平台的门槛。落实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结合重庆需求建立分享经济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政府法制办、市国税局等)

(十三)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分享经济企业组建信用自律组织,开展分享平台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平台与行业信用管理平台的互动,促进双方信用信息共享。研究制定向分享经济平台开放电子化犯罪记录等相关信用信息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政策措施。推动将分享经济交易中的诚信记录和欺诈记录纳入信用体系建设目录,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支持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公司在条件成熟的分享经济领域构建用户信用评级系统。(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人行重庆营管部;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公安局等)

(十四)创新技术支撑手段。着力推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分享经济平台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大数据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重点行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带动分享经济快速渗透到各领域。推动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发展改革、人力社保、工商、卫生计生、消防等部门民生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开放利用,为分享经济运营过程中的资质审核、经营许可、劳动保障等环节提供便利化支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

配合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工商局、市政府电子政务办等)

(十五)完善投融资体系。支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私募基金(PE)等投资机构加大对我市分享经济项目投资力度,满足分享经济不同类别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分享经济平台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企业圈融资等创新实践,引导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开展分享经济平台企业并购贷款业务。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适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适度降低小微分享经济企业贷款准入门槛。(牵头单位:市金融办;

配合单位:市中小企业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监局)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本文转载于重庆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

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

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6

1.1编制目的……………………………………………………6

1.2编制依据……………………………………………………6

1.3适用范围……………………………………………………6

1.4工作原则……………………………………………………6 2组织机构与职责…………………………………………………6

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6

2.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职责………………………………7

2.3区县职责……………………………………………………7

2.4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8 3预防、预测和预警………………………………………………10

3.1信息监测与报告……………………………………………10

3.2预警…………………………………………………………11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11

3.4预警级别及发布……………………………………………12 4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12

4.1应急响应……………………………………………………12

4.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处置措施………………………16

4.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措施…………………17

4.4指挥与协调…………………………………………………20

4.5新闻报道……………………………………………………21

4.6应急结束……………………………………………………21 5后期处置…………………………………………………………21

5.1善后处置……………………………………………………21

5.2社会救助……………………………………………………22

5.3保险…………………………………………………………22

5.4调查和总结…………………………………………………22 6保障措施…………………………………………………………22

6.1组织保障……………………………………………………22

6.2物资保障……………………………………………………23

6.3资金保障……………………………………………………23

6.4技术保障……………………………………………………23

6.5技术储备与保障……………………………………………24

6.6应急队伍保障………………………………………………24

6.7工作督导……………………………………………………24 7宣传、培训………………………………………………………24

7.1宣传教育……………………………………………………24

7.2培训…………………………………………………………25 8附则………………………………………………………………25

8.1名词术语、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25

8.2预案管理……………………………………………………25

前 言

本预案对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处置、后期处置等方面的内容。本预案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附则8个方面。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群众的利益。1.2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急管理和处置。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1.4.2分级管理,分级负责。1.4.3立足现有,整合资源。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和重庆市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见《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市农办、市农业局、重庆检验检疫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市工商局、市科委、市粮食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交委、市民政局、市政府救灾办、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市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日常工作,由市农业局有关处室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应急管理和处置的职责。市农业局是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和处置的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2.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职责

在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负责收集、分析农业植物灾情和疫情动态及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趋势及发展态势,及时向农业部和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灾情信息;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开展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承担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2.3区县职责 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制订本行政区域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在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组织制订乡镇(街道)政府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方案。

2.4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2.4.1市农业部门职责

(1)组织植物保护和检疫部门制订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方案,负责病虫鼠害情调查监测,发布病虫鼠害趋势预报,提出相应的病虫鼠害防治处置措施。

(2)制订疫情发生区、保护区扑灭技术方案,负责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流行学调查、疫情传播途径调查和应急封锁、扑灭、控制工作,组织力量销毁染疫农作物和农产品,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措施,对保护区实行喷药保护。

(3)做好市级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库房建设及对区县物资储备、库房建设监督管理。重点储备应急处置所需农药、药械、杀虫灯、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物资。

(4)建立应急处置专家组和专业技术服务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和基层专业服务队开展防治工作,抓好督促检查,促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5)提出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建议。

(6)及时通报和上报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

2.4.2市政府救灾办职责

承担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2.4.3市农办职责

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

2.4.4市财政部门职责

负责筹集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专项资金,落实物资储备库建设、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2.4.5市气象部门职责

及时免费提供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域的天气实况及趋势预报信息。

2.4.6市工商部门职责

负责农用物资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农药(械)及违法经营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植物产品及其他商品,依法查处违法经营。

2.4.7市科学技术部门职责

组织对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并做好技术开发及转化工作。

2.4.8市粮食部门职责

负责灭鼠活动中毒饵所需饵料的筹集和供应。2.4.9市卫生部门职责

负责调查鼠传疾病病源,隔离相关人员、医学观察和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及农药中毒人员的急救处理。

2.4.10重庆检验检疫局职责

与农业植物检疫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及时通报口岸及周边省(市)疫情截获情况。

2.4.11市公安部门职责

协助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灾情、疫情发生后社会治安维护。2.4.12市交通部门职责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部门负责配合禁止无任何检疫手续或带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进入我市或在本行政区域内流动。

2.4.13市民政部门职责

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灾区、疫区受灾群众的救济救助。3预防、预测和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在市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构架下,各级农业植物保护、检疫部门应构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监测系统,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并按照国家、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测报规范开展监测预报工作。

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预警信息报告内容包括:可能发生或发生的时间、区域、病虫种类、危害程度、已采取措施和下一步措施等。市农业灾害办公室接到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后,应在6小时内向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和农业部报告。同时,市政府应急办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灾害信息,特殊情况下,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可直接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并同时抄报市政府救灾办。

灾害信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局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对于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直接向市接警中心报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情况,统一接警电话为12345,并与市社会联动报警电话110实行联动报警。3.2预警

各级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机构根据田间监测信息,结合农业有害生物历年发生情况、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施肥水平及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布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告预警信息。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中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农业植物检疫网络化管理工作平台、重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支持系统。依托政府办公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立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警支持系统。3.4预警级别及发布

3.4.1预警级别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分为Ⅳ、Ⅲ、Ⅱ、Ⅰ级,即一般灾害为Ⅳ

(四)级,较大灾害为Ⅲ

(三)级,重大灾害为Ⅱ

(二)级,特别重大灾害为Ⅰ

(一)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予以标识。

3.4.2预警发布

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展趋势由农业植保部门组织植保和农业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后,由农业植保部门分析灾害发展趋势。重大、特别重大预警信息经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同意后,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发布;一般、较大预警信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区县(自治县)农业部门组织发布,并报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备案;预警信息一般通过内部文件、信息专刊和网络发布,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

4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 4.1应急响应

4.1.1分级响应(1)一般(Ⅳ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由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并在预案启动后24小时内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报市政府救灾办备案。

(2)较大(Ⅲ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由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并在预案启动后24小时内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同时抄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必要时市农业部门给予帮助支持。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报市政府救灾办备案。

(3)重大(Ⅱ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农业部门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向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灾情信息。经报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启动本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和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报告灾害信息。

(4)特别重大(Ⅰ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农业部门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向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灾情信息。经报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应急委批准,启动本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协调有关区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和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报告灾害信息,积极争取农业部的帮助和支持。

4.1.2信息共享和处理

(1)常规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报送

①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作物病虫鼠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等异常情况及突发性、传播蔓延快、危害程度大的可疑农业有害生物,应及时通过农技110或其他途径向当地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部门报告。区县(自治县)农业植保部门一旦发现农业有害生物灾情征兆、灾情或疫情,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

②预计发生或发生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在24小时内分别通过自然灾害信息专网或农业部门信息专网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

③预计发生或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通过自然灾害信息专网、市农业部门信息专网在6小时内分别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同时抄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应急办、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农业部上报灾害信息。

④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上报实行实名制。报告内容包括:有害生物种类、发生时间、区域、级别、损失情况、已采取的对策措施及请求支持事项等内容。

(2)现场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采集

事发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专家赶赴现场后,要及时收集现场情况,包括灾情、疫情的基本情况和抗灾救灾措施,并通过突发自然灾害信息专网或其他方式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及时报告现场新情况、新问题、新进展。

(3)灾情信息分析与共享

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收集、分析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并从中心数据库中调阅全市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和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急预案等相关情况。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要及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向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并通报各成员单位。经核定的灾情信息除按规定上报外,要登录到突发自然灾害信息专网,并及时更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1.3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经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或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批准,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启动本预案。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启动预案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救灾办、市民政局等部门及时赶赴灾情、疫情现场,协助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负责对灾情进一步调查核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开展损失评估、灾后恢复等工作,并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和农业部报告灾情。

4.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处置措施

4.2.1分析灾情发生原因

根据农作物苗情、病虫鼠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鼠害发生规律、流行学、地理环境、农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灾情发生的原因。对病虫鼠害源、传播及流行的媒介和途径等进行跟踪调查。有鼠传疫病的地区,卫生部门要做好有关接触人员的医学观察。

4.2.2确定灾情发生区域

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重点和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包括以灾区为主的大发生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包括以发生灾害的重大病虫鼠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病虫鼠害将要大发生的区域。

4.2.3制定控制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提高治理工作成效。针对不同病虫鼠害采取相应的应急防治措施:在重点防治区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4.2.4灾区控制措施实施(1)重点防治区采取的措施

在病虫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处置措施,控制病虫鼠害。

对菌虫源区和流行蔓延区田块全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对大面积重大病虫鼠害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组建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伍,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防治时间”。

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重耕改种。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

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他应急处置措施。(2)一般防治区采取的措施

在病虫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治措施,控制病虫鼠危害。化学防治上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对病虫鼠害常发区、易感病虫作物品种分布区实施重点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施磷钾微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作物自身抗性。

防治技术专家组确定的其他控制措施。4.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措施 4.3.1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疫区是指某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市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政府应急委批准,报农业部备案,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保护区是指某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较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此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由市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政府应急委批准,报农业部备案,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4.3.2疫情发生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疫区。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由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组织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疫情发生区、受威胁区采取封锁、扑灭和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要做好疫情发生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安排,立即采取隔离预防、封闭消毒、在出入疫情发生区交通路口进行检查检疫等措施封锁疫情发生区,严防疫情传播扩散。加强对来自疫情发生区运输工具的检疫和防疫消毒,禁止邮寄或旅客携带来自疫情发生区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农业植物要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铺垫物、田地、水源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情发生区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同种作物和来自疫情发生区的人、畜和运载工具等实行消毒处理。

4.3.3保护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构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信息处理系统。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植物检疫机构要确定一名防疫监测员,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

严格疫情报告和发布制度。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设立24小时值班及疫情监控联系电话。各区县(自治县)应急管理部门及时收集疫情信息,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或特殊情况随时上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将疫情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随时与农业部植物检疫机构保持联系。

加强具有出口优势农产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期监测和种子、苗木的检疫、检验。依据“疫情干净”原则,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务必进行铲除。开展对“非疫生产区”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普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识别与控制技术常识。实行植物检疫登记制度,建立疫情档案制度,对疑似检疫有害生物要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加强检疫,严禁到疫情发生区调运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农产品。

4.3.4解除封锁

疫情发生区内所有染疫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农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彻底消毒。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考察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由当地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政府应急委提出解除封锁请示并经批准后,由市政府应急办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解除令。疫情发生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5灾情、疫情评估

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灾情、疫情评估,主要包括:

(1)调查确认疫情发生区内农业植物种类、品种名称、来源、染疫面积。

(2)调查确认染疫农业植物危害率和危害程度。(3)确定要销毁的染疫农业植物面积、农产品数量。(4)核实销毁染疫农业植物所需物资、人工数量,计算所需费用。

(5)调查确认受威胁区内农业植物的面积,制订保护计划。(6)对染疫农业植物的销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4.4指挥与协调

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以事发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和地区协调配合。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坚决、迅速实施先期应急处置,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果断处置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干净彻底消灭灾情、疫情。4.5新闻报道

广播电视、电台、报纸、农业信息网络对全市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植保植检部门所发布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发展趋势、防治技术、防治动态进行及时报道,电视台、广播台应安排在广大农民收视(听)集中时段播放。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关信息,未经许可,各媒体不得发布。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新闻发布按照《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4.6应急结束

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经市政府应急委或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宣布应急结束,受灾区县转入常态管理。一般、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结束由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宣布。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做好灾民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对参与灾害扑灭有功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做好评先、评优、晋级等工作。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要认真制订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做好现场清理与处理、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5.2社会救助

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下拨抗灾救灾资金。由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统筹协调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扶贫办等部门,研究提出帮助支持灾区的措施。市政府救灾办要及时汇总市政府有关部门下拨灾区的救灾资金情况,报市政府应急委领导审批后实施。5.3保险

倡导保险企业增设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保险险种,并积极动员灾害多发地区的农民参与灾害保险。5.4调查和总结

5.4.1适时召开应急处置工作总结会议,认真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5.4.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原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5.4.3发生重大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调查和总结,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机构,由农业、农办、财政、救灾、出入境检验检疫、科委、粮食、公安、交通、气象、卫生、工商、民政、广播电视等部门组成。办事机构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6.2物资保障

建立区县(自治县)级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应急所需物资。储备库应建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地方。市级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机构负责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及区县(自治县)应急物资储备监督管理工作。6.3资金保障

设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项资金和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及区县(自治县)财政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一经启动,各级财政要调拨应急专项资金,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6.4技术保障

成立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家组,承担农业有害生物鉴定诊断、疫情认定、病虫鼠害预警分析、抗性监测和对区县(自治县)的应急指导及培训工作。

区县(自治县)级植保植检站,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检验检测及初步诊断、病虫鼠害预警、疫情监测、抗性监测等工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实植保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导工作。6.5技术储备与保障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基础科研和转化工作。依托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及有关专家,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控害对策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加快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和新农药(械)、新设备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6.6应急队伍保障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动喷雾器,建立应急防治专业队伍(植保专业队)。要强化对植保专业队的管理,定期对植保专业队队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6.7工作督导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开展对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督促指导工作。重点检查控制灾情、疫情的各种措施落实情况,包括指挥机构、应急预案、人员技术、资金物资到位情况和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以及控制效果,督促各地抓好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7宣传、培训 7.1宣传教育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植保植检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植物检疫、农药管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等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7.2培训

各级植保植检机构定期对区县(自治县)、乡镇农技干部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新农药(械)等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8附则

8.1名词术语、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

8.1.1农业有害生物:指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8.1.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是指在较大的地理区域内能够暴发流行,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农作物病虫鼠害。目前确定为小麦条锈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农田鼠害以及其他突发性病虫害。

8.1.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32种全国植物检疫对象、8种重庆市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危险性病虫以及国家明令禁止入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8.2预案管理

8.2.1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预案制订和完善应急管理措施,组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8.2.2本预案在应急管理和处置中不断修订完善,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

8.2.3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组织编制并负责解释,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并报农业部备案。本预案原则上3年修订一次。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庆市

【发布单位】83102

【发布文号】渝办发[1998]136号 【发布日期】1998-10-06 【生效日期】1998-10-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庆市

对外招商工作联系制度的通知

(渝办发〔1998〕136号 1998年10月6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招商办),是负责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行统筹、协调、督促、跟踪服务的办事机构。按照其职责和任务要求,结合我市当前及今后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沟通信息,搞好服务,当好参谋,加强对全市推引资工作的统筹管理和督促检查,提高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成效,特制定本工作联系制度。

一、一、各区县(自治县、市)、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抓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并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对外招商引资的办事机构,切实抓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

二、二、各区县(自治县、市)、收政府有关部门都必须建立本地区、本部门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子库,并在报送市招商引资项目总库的同时,于每月底前将该月项目库的情况报市招商办。目前还未正式建立项目子库的,尽快将现有的招商引资资料及有关宣传材料送市招商办。

三、三、凡有外商投资的区县(自治县、市)或市政府有关部门,均应建立外商投资项目情况跟踪反馈制度,并通过各自招商引资部门随时将有关情况通过简报或其它方式报送市招商办。

四、四、各区县(自治县、市)、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所有涉及推引资工作的资料、动态信息、统计数据,以及联络和客商、外商来渝考察的人员、项目和签约等情况均应建立档案,并将有关数据、材料在不改变原报送渠道的情况下,于每月5日前报送市招商办。

五、五、各区县(自治县、市)、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市里确定的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应实行专人负责、督促检查、跟踪反馈制度,并将执行情况报市招商办,以便根据不同情况及日提供服务。

六、六、各区县(自治县、市)、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对外招商活动,事前要报市招商办备案,以便帮助协调有关问题。在境外举办的招商活动和洽谈事项,其项目考察报告、洽谈情况汇报、活动小结等,也要报送市招商办。

七、七、市招商办收集汇总的各种对外招商信息、简报等资料,均应及时送市领导和各区县(自治县、市)、各部门招商引资机构。其中重大事项,要实行专门通报制度。

八、八、市招商办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市)召开招商引资工作协调会,就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九、九、市招商办联系电话

主任室 63626430

综合处 63626384(传真)

63625704

项目处 63625652(传真)

督查处 63626194

调研处 63626424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区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

渝办发„2010‟27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区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渝府发„2009‟4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区县(自治县)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知识产权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据此,我国于2008年公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各省(区、市)纷纷出台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我市将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行动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抓手。区县(自治县)是我市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外开放的实施主体,加强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工作,就是要借助知识产权制度赋予创新成果等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权属性,激励发明创造,营造安商助商、招商引资的法制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知识驱动型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区域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县(自治县)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站在“抓知识产权工作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战略高度,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力度。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区县(自治县)要加紧制定与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自治县)要加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布局,通过专利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服务业基础较好的区县(自治县)要充分运用商标、版权、外观设计专利等知识产权打造服务品牌,促进和保障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县(自治县)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资源,通过加强与农产品有关的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带动特色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科学指导,大力推动各区县(自治县)全面开展区域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工作,降低因项目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和知识产权流失风险。市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要对区县(自治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的挖掘、运用、管理和保护给予指导和支持。

三、抓好企业知识产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区县(自治县)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企业专利等知识产权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核心专利、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培育力度。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驰名商标或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专利技术实施主体予以表彰或奖励;政府资助的各类项目要在项目申报、合同签订、评估验收等环节中明确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指标要求。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委等部门要通过高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新产品等计划,择优资助与扶持一批专利等知识产权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与产业化,科学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促进区县(自治县)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协调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到区县(自治县)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试点,探索与完善专利等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拓宽知识产权融资渠道;帮助区县(自治县)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进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其中纳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予以优先采购;鼓励开展知识产权交易,加强交易监管。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各区县(自治县)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根据工作需要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执法队伍和执法装备,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可成立专门行政执法机构,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建立重大知识产权案件协调处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纠纷的协调处理力度;建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行业维权工作;实行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典型案件报告制度与当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公布制度,配合做好各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要适时指导、支持区县(自治县)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各区县(自治县)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信息分平台建设,及时建立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开展有关产业集群专利等知识产权状况分析,为确立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要支持区县(自治县)引进和培育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到区县(自治县)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知识产权维权等服务。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园区创建国家级、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对园区的试点工作给予必要的保障条件。鼓励区县(自治县)各类工业园区设立精干、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特色优势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开展维权活动,探索联盟内知识产权共享和维权机制。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各区县(自治县)要以“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等重大活动为切入点,创新宣传教育与培训方式,丰富宣传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各区县(自治县)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与培训实施计划,行政学院要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内容;鼓励中小学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激励中小学生参与发明创造活动。各区县(自治县)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外部条件,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市知识产权局要会同市工商局、市版权局、市教委等部门统筹全市知识产权宣传教育资源,为区县(自治县)宣传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教材和必备的教学设施。

七、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保障措施。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在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知识产权工作,解决区域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切实做到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区县(自治县)要加大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财政预算要适当安排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用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要建立与直辖市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配备与知识产权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将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督查。

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第五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

渝办发〔2012〕247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职业培训统筹管理

(一)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市、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部门设立职业培训统筹办公室(以下简称统筹办),负责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经济信息、教育、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民政、国土房管、移民、工商、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的原则,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避免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统筹管理。市统筹办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类政府补贴职业培训项目统一制定职业培训规划、统一培训机构备案、统一培训标准、统一培训质量考核。建立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和绩效评估机制,实行培训补贴资金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对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评选表彰。

(三)建立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依托“金保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广使用职业培训实名制管理系统,对职业培训进行动态管理。信息管理平台要具备培训机构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学员信息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培训过程监督等功能,涵盖职业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享受政府培训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培训资源数据库,为政府 —1—

加强培训监管和购买培训成果提供技术支持。

二、加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一)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其中60%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内部培训机构,着力提升企业内部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企业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岗位练兵活动,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并为职业技术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学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对组织职工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并使职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按规定予以相应的培训费补贴;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职工,按规定予以一定的培训补贴,补贴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政府负担的部分从就业专项经费中列支。

(二)强化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功能。职业院校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结合社会需求开展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举办与自身优势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应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技能培训能力。依托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备先进、培训质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三)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和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要依法加强对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收费、培训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健全准入、管理、评估、退出机制。重点培育管理规范、培训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示范性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推动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多方共建的原则,依托企业、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一

批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专家工作室,发挥其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机构在预测及发布就业信息、开发新兴职业标准、开展教研教改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

三、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一)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由市统筹办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将培训质量好、社会满意度高的培训机构纳入定点培训机构。加强培训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以学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就业效果为依据,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直补个人、企业和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依托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行政府补贴培训实名制管理,探索建立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的政府补贴方式。将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与培训成本、培训工种紧缺程度、技能等级和就业效果挂钩,由市、区县(自治县)统筹办会同财政、项目主管部门实行动态调整。引导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与职业培训配套的鉴定补贴办法。将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人群扩大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士官),职业(工种)扩大到国家已颁布职业标准的所有职业(工种),由财政部门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予以补贴。

四、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一)努力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就业需要和国家职业标准,大力推行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人力社保部门要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内容。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要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意愿的库区移

民、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农民、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应结合产业发展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定向培训,提升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职工,要结合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带徒、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退役士兵(士官)和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

(二)强化职业培训的能力建设。整合各类职业培训资源,重点建设一批职业培训和鉴定示范机构,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能力。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培养一体化教师,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

(三)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监管。有关部门要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切实履行职业培训机构管理职责。人力社保部门要严格规范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审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适时调整职业培训机构准入门槛。对新申请举办职业培训的机构,应组织专家对其办学资金、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大纲、师资状况等进行论证和实地考察。要严格规范职业培训机构招生宣传和收费行为,督促职业培训机构严格执行招生广告备案和收费公示规定,按照相关部门审核备案后的招生简章和收费标准如实进行招生宣传和收费公示。要强化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设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保证金制度、办学水平考评制度和定期检查评估制度,促进职业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要把参训人员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作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重要评价依据,作为享受政府补贴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提升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社会化评价制度,改革企业技能

人才评价模式,推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统一鉴定模式,积极推进农民工专项能力考核。针对培训项目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鉴定需求,有效确保职业培训质量。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8月24日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_重庆市人民(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发展分享经济的意见_重庆市人民(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