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五篇材料]

时间:2020-10-31 11: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

第一篇: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

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

深入观察基层政府内部的运行过程,可以发现,虽然整个政府系统在政治语言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实际的政府运行充满了矛盾。在许多情况下,基层领导干部不仅不太认同上级政府的政策措施,也不太认同上级领导的能力品行;基层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权力纷争在增加,行政系统自身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在增多。所有这些冲突,都严重损害了政府权威和治理的效率,直接造成乡村治理的低质。进一步说,是政府本身的体制性冲突造成了乡村治理不善。不论经济增长,还是公共服务增加,都不能自动解决这种冲突。治理危机既困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困扰基层官员和基层民众。

基层治理状况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或者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程度,要通过基层治理的绩效反映出来。

显然,当下的基层治理存在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政府层面。从社会层面看,乡村社会冲突加剧,乡村民众针对基层政府的抗争活动增加,包括冲突的种类增加、介入冲突的社会群体增加、冲突的总体规模也在扩展;从政府层面看,不同层级政府之

间的关系趋于紧张,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彼此间信任下降,互动中的不合作增加。这种政府体系内部的信任下降和摩擦增加,不仅表现在行政机构之间,也表现在党组织和行政组织之间,还表现在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层面的冲突与政府体制自身的冲突有着内在联系,政府体制的自身冲突直接孕育催生了大量社会冲突。

现在基层乡村陷入了“强发展”与“弱治理”的困局

如果把“发展”与“治理”作为观察中国乡村的两个视角,可以说,现在基层乡村陷入了“强发展”与“弱治理”的困局。进入新世纪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形势良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公共物品供给快速增加,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从治理的角度看,快速的发展并没有带来良好的治理,或者说,治理的质量并没有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提升,相反,诸多方面治理的质量还在下降。这种“强发展和弱治理”的现象,不仅成为人们理解中国发展的困惑,而且也在加剧社会的紧张和不安,并引发人们对于未来中国走向的疑虑。

如果历史地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发展与治理的不平衡并非始于近十年。

1980 年代中后期,农村中的冲突现象开始显现,政策语言的表述是“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加”,大量冲突围绕农民税费负担而展开。当时,中央政府规定了农民税费

负担的标准,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管。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强调:解决农民负担过重,根本上是加快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是硬道理”被提到更高程度。在整个 1990 年代,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但是,农民税费负担引起的社会冲突迅速增加,如地方政府强制农民集资修路、建学校、发干部工资等生出各种抵抗,冲突规模不断扩大,冲突程度不断激化。可见,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并没有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引发的乡村冲突,治理危机仍在加深。

从 2000 年开始,中央政府决定开展税费改革,并在 2003年决定全面取消农业税。同时,决策层认识到:农村冲突增加的基本原因,是政府过度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投入。由此,农村政策的基调确定为“少取,多予,放活”。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农业生产补贴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这些惠农政策受到了农民的高度评价和积极拥护。但是,在公共服务和农民生活显著提升的条件下,农民与政府的关系并没有根本改善,冲突和抵抗仍然广泛发生。近几年,对于基层政府来说,“维稳”任务日益沉重,成为政府工作中最头疼的事情。由此看来,不论是快速的经济增长,还是重大的公共物品投入,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治理。

政府本身的体制性冲突造成了乡村治理不善

探索中国社会冲突加剧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应该着眼于政府体制本身。

考察发现,当前的政府治理体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为改善治理而推进的体制性措施,演化为两种方向相反的体制性力量,在政府系统内部同时并存、相互纠缠、持续冲突,消解政府治理效果,导致社会冲突加剧。这种体制性冲突,既扭曲了中央与地方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也扭曲了同一层级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还在整体上损害了政府体制本身的合法性,成为地方治理危机的关键性成因。

政府运行的体制性冲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预算管理的体制性冲突。最近几年间,中央政府已意识到 1990 年代中期以来不断集权带来的问题,开始探索扩大基层政府权力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扩权强县”,核心内容是预算财政关系的调整,实行“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减少市级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对于县级政府的控制,同时,将一些市级行政管理权也下放到县级政府。但是,在具体预算安排和财政管理上,上级政府却对基层政府提出越来越具体严格的要求。上级政府(包括中央、省、市)经常直接提出基层财政收入的多少比例必须用于某种开支,直接规定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使用何种办公设备。不仅如此,中央有关部门还直接规定村级官员的工资水平。作出规定之后,上级政

府还会安排检查督促,并利用上级政府对基层的人事控制权来保证这种预算控制的落实。由此,基层政府的预算权被严重侵蚀,这造成基层政府工作的大量矛盾冲突,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对上级政府的抱怨。

官员管理的体制性冲突。加强垂直管理是近十年来再度中央集权化的重要特点,但这种举措受到了基层政府的抵制,本身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今,机构编制的垂直化管理趋势已经式微,但是,对于官员本身的垂直管理仍在加强。甚至有些部门虽整体上不属于垂直管理,但其主要负责官员也被收归上级直接任命(如国土资源部门)。基层政府的部门设置和人员规模,历来是上级政府直接控制,最近几年的控制趋于更加严格,以至中央和省级政府直接控制了乡镇政府的编制规模。这使得基层政府无法根据本地情况来确定政府部门的设置。从基层领导干部的任命看,上级政府也加强了控制。县级主要领导的任免过去是由市级党委直接决定,现已收归到省级党委;乡镇主要领导的任免过去由县级党委直接决定,现在需要市级党委批准。由上级党委直接从上级机构安排到下级政府担任领导的情况有增无减。这种“官员空降”不仅因挤占了基层官员的升迁机会而受到基层抵制,而且由于“空降官员”不熟悉基层事务,处理复杂问题不得力,往往导致一些小问题成为大事变。在官员的选拔机制方面,公开性和参与性都有明显提升,选举范围有所扩大,选

举的程序有所严格。但是,与此同时,上级对于选举结果的控制也在强化。即上级政府对于基层政府的官员选拔,一方面强调要扩大民主选举,另一方面也采取措施要求选举结果保证“组织意图的落实”。这种自相矛盾的体制运行,严重损害了体制的效率和权威。

政府问责的体制性冲突。自上而下的考核检查不断强化,加剧了体制的内在紧张。近十年政府问责体系演变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的问责参与能力和要求在提升,基层政府被上级政府要求更好地对民众负责;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考核规制不断增加和全面强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自上级政府的问责考核,主要发生在计划生育、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等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往的考核依然强劲,新的考核项目更加突出,如土地利用的考核、专项财政资金的考核、社会治安的考核,其中最重要的是信访和“维稳”的考核。这些考核和规制行为本身正在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如信访考核,上级政府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以上访人数和上访方式作为考核或处罚基层政府官员的标准,而不论基层政府是否有处理问题的具体责任和权力。这种“维稳”考核体系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基层政府对于上级政府的信任,而且也造成一些人利用这种不合理考核体制而给政府制造更多麻烦。

基层政府与基层自治的体制性冲突。自 1980 年代末以

来,中央政府开始推进村民自治。现在,村民自治的具体制度规范,特别是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都有了巨大提升。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权力纷争、村级组织与基层政府的权力纷争,上级政府出台了一些新的制度规范,更加强调强化党组织对村民组织的控制,强化基层政府对于村级组织的直接控制。基层政府越来越把村级组织作为政府官僚体系的一个部分来管理。在村民政治自主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村庄和村民对于基层政府直接控制的抵抗也在不断激化。于是,在政府控制加强的表象下,政府对于村庄组织的实际控制明显弱化,基层政府与村庄社会日益脱节。

如果深入观察基层政府内部的运行过程,可以发现,虽然整个政府系统在政治语言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实际的政府运行充满了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显然比前些年更多了。在许多情况下,基层领导干部不仅不太认同上级政府的政策措施,也不太认同上级领导的能力品行;基层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权力纷争在增加,行政系统自身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在增多。所有这些冲突,都严重损害了政府权威和治理的效率,直接造成乡村治理的低质。

中国乡村要实现良好治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治理体制自身的冲突

现在,乡村治理正深陷内在的自我矛盾之中。这种治理

危机既困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困扰基层官员和基层民众。中国乡村要实现良好治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治理体制自身的冲突。

目前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特别是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研究,虽然成果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缺陷,这就是缺乏“党”的研究视角。不论是实际的改革过程,还是学术研究,在总结政府透明度和问责性的过程中,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政府机构本身,而对于党委的组织有所忽略。在中国,研究政府的透明与问责,不能不特别关注党组织的透明与问责。

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现行党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级政府是由同级党委直接领导的,政府的重大决策实际上都出自党委;在许多情况下党委的工作和政府工作是一体的,或者说是党委部门取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但是,党组织的透明过程不同于政府机构,党组织的问责机制也不同于政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政府透明度和问责问题,也需要同时关注党组织的透明度和问责问题。所以说,政府的绩效与问责问题,实质上是党组织的绩效与问责。

在基层,在提升党和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性方面,近些年来已经出现很多创新经验。这些创新经验发生的基本背景是:其一,近些年来,党中央也在积极提倡和要求党务公开,强调党的工作部门要有绩效评价和问责;其二,基层党政组

织在面临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处理社会经济问题过程中,来自公民的要求和压力,推动了党政组织的透明度和问责性建设;其三,在基层领导中产生了一些有改革要求和政治勇气的人,他们大胆改革传统的党和政府工作方式,在增强党组织透明度和问责性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可以说,党组织在透明和问责方面的实践创新,是走在研究界前面的,反而研究者的观察和总结很不够。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党政体制,为了更好地总结党国体制的实际运行,开展关于党组织的治理与创新的经验研究很有必要。

笔者认为,研究基层党的治理,重点内容应该是:以县市党组织的运行为观察面,全面考察和总结基层党组织在增强透明度和提升问责性方面的创新经验,为基层党组织的深入改革提供研究支持。在中国,以党领政的体制是一个严密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内部是有层级的,也有板块的。任何研究都没有办法关观这个体制的全部,都需要选取一个特定的层级或者部门。县(市)是中国政权体系的基本单位,县市政权直接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管理,而且管理功能相当完备。县市以下政权,管理功能虽然直接但是不完备;县市以上政权,管理功能虽然完备但是并不直接,只是一种间接的管理。所以,县市党政体制最能体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质。以县市为基本观察面,向上可以仰视关注省市政权,向下可以俯瞰观察乡村政府。所以,研究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应该特别重视县(市)层面。

如果改革不能在政治层面上有重大突破,治理危机的全面爆发将只是时间问题

如前所述,新世纪以来,县乡政府在政府体系中的位势发生重要变化,其核心特征是:重新集权化过程全面挤压了县乡政府,既造成县乡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关系紧张,也造成了县乡政府与基层民众的关系紧张。检索这种重新集权化的起源,应该说始于 1990 年代中期。分税制在造成基层财政逐步吃紧的基础上,基层行政权力也被上级政府不断蚕食,与此同时,上级政府施加给县乡政府的多种考核问责,则进一步恶化了县乡政府的运行环境。大致从 2010 年开始,中央政府意识到这种重新集权化的积弊,开始采取某些调整措施,行政性分权有所推进;在政府运行体制上,中央在政府决策与领导权产生方面有系列改革举措。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现预期效果,更无法破解既定困局。不仅如此,有些举措反而加剧了基层政府的内在紧张与外部冲突。

整体地看,现在基层政府已经陷入两难的治理困局。显然,这种危机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治理”层面。从国际经验看,治理通常指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能力,一般不涉及具体的政治过程。由于中国政府过程中政治与行政性的浑然一体特征,基层政府的这种治理危机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或者说,直接就是一种政治危机。中共十八大以来,重

启改革议程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接下来的改革设计中,不仅需要行政体制或者管理技术的改进,而且需要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政治改革。如果改革不能在政治层面上有重大突破,治理危机的全面爆发将只是时间问题。

中共十八大前后,国内外舆论对于中国改革都有很多议论和期待。一年多来,我们看到,新领导层有一些新举措和新表示。从政府改革来说,中央政府已经在下放权力方面有了一些具体动作,行政性分权步伐明显加快,主要是取消和下放了一些行政审批权限,并且表示将会在这个方向上深入推进。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只是,这种改革基本上还在行政改革范围之内。在政治层面,尚未看到新的重大举措出台。相反,不论在中央、地方还是基层,传统政治控制没有明显松动和改变的迹象。即便从行政改革本身来看,在基层政府层面(县市和乡镇),至今也没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也许从现在开始,政府改革进入一个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分道”推进的阶段

也许从现在开始,政府改革进入一个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分道”推进的阶段。或者说,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的分野或许将会越来越清晰。比较西方国家,中国的政府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政治过程与行政过程的一体化。回顾以往三十年的改革,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彼此交融,共进共退、一损俱损。现在则不然,行政改革在加快推进,政治改革在举步不前。

从基层政府的角度看,不论是政治层面的改革,还是行政层面的改革,我们都难以清晰地判断出近期是否有重大转机。就近些年的基层政府改革而言,目前还没有整体、清晰的规划设计,原因在于:一方面,上层缺乏意愿或者勇气去启动那些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改革,甚至对于基层的主动探索采取某种程度的打压策略,如多年前就曾否定乡镇的直接选举;另一方面,上层缺乏意愿或者能力去推动那些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改革。过往经验显示,中央曾经向基层政府提出若干行政改革的要求,如县级或者乡镇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这些要求很难得到有效执行,甚至也不被基层领导们认同。许多基层党政领导认为,上层没有必要提出那些政府运行层面的要求。

总体来说,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基层政府运行的影响力急剧衰落,中央即便对于县乡政府改革作出具体设计和部署,其实也很难得到执行,且不说这种设计是否合理或可行。在大一统的政府控制思路下,中央也不可能设计出真正合理可行的基层政府改革方略。面对幅员广阔、社会经济状况千差万别的基层实际,上面这些设计规划往往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虚妄的。

笔者认为,基层政府的行政性制度安排,如县乡政府有多少个机构、多少人员岗位,行政权力如何在部门之间配置等,不应当成为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中央也无法安排好。中央应该在地方政治改革进程中承担较多责任,积极规划设计政治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路线,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如启动县乡党政主要领导的直接选举。如果政治性的制度安排做出有力调整,基层自然会把这些行政性制度安排解决好。或者说,如果基层民意力量真正能够制约政府,那些行政性问题根本不成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基层党政领导甚至比高层更有政治改革的要求和冲动,最近十年来不断有基层自主启动重大政治改革举措,因为基层党政领导更能直接感受来自社会和公众的改革压力。但是,这种要求和冲动,过去未能得到积极呼应和引导。这也是上级政府的政治权威在基层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

最近十多年,虽然基层政府发生了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但也面临更多困难和麻烦。或者说,基层政府正在陷入深刻的治理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已经相当深重,主要来自三个领域:其一是制度化滞后带来的危机,作为官僚机器的政府,其形态和机制都尚不成熟,上级政府还习惯于用“政治口号”“政治运动”来解决政府运行中的问题,这种“运动化”的运行逻辑带来大量矛盾;其二是民主化滞后带来的危机,其核心是民众意志对政府过程的参与性不够,政府行为

难以向民众负责,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不合作,甚至发生大量抵抗;其三是法治化滞后带来的危机,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协调空前复杂的利益关系,法律法规供应不足加剧了矛盾的激化,甚至酿成广泛的社会冲突。大量利益纷争的处理无法律通道可循,许多本来可以司法过程解决的问题被扩展到政治过程中,而政治解决过程渠道不畅,大量问题在上访、抗议等非良性过程中展开,直接后果是:普通社会问题被政治化,个体问题被群体化,分散问题被集中化,局部问题被全局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改革难度空前加大。基层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两大挑战:与上级的矛盾在加深,与民众的矛盾在加深。如果改革推进力度不够,或者改革操作失误,则会出现这种局面:政府治理的危机与社会治理的危机比肩而至,政治性危机与行政性危机相辅相成。那么,渐进的改革过程将被迫中断,政府转型将在剧烈的社会政治动荡中艰难推进。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张潇爽 美编/李祥峰

第二篇:谈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谈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08020149 2008级会计1班 朱颖

【摘要】: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置合格的公关人员,加强沟通以及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 公共危机; 危机治理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诠释

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共关系网络之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保持国家稳定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国际威望的提升。所以,一个有效的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具体来说,政府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权威性;二是有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的职能,有政策导向性和传播垄断性;三是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有全民参与性;四是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现代政府作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职能在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则是发挥其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以公共危机治理就是通过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力量,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监测、预控、决策和处理,避免和减少危机,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和公民关系和谐,维护政府形象的过程。

二、政府公共关系对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

政府要顺利搞好公共危机的治理工作,满足广大民众的意愿和要求,减少公共危机造成的危害,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必须进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

首先,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职能,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危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当今世界,大多数政府虽然在推行政令时,可以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却更重视建立在没有强制力和自愿基础之上的双向沟通,来确保政令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满意。政府公共关系是来掌握、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和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其次,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获取职能,是公共危机中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曾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all”(提供全部情况)。作为现代民主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的政府公共关系,其重要一方面就是获取信息,为政府及时有效的进行决策服务。

第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缓和矛盾,顺利处理危机。“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不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1] 第四,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从SARS危机到现在禽流感的肆虐,充分说明了公共危机的全球性和扩散性,在此情况下,单靠一国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帮助,共同来控制和消除危机。

三、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在支持公共危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对于建立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公众民主参与危机的治理能力,塑造政府在国内的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公共关系在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相应的公关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较少,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在提升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专门政府危机公关机构的缺失。自从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以来,许多省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增进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机构都承担着政府的公共关系职能。如果在危机情况下,各个部门由于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势必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更大的难题。

二是政府危机公关理念淡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危机顺利解决的软手段,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功能。但是,我国有的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则在危机时刻一方面不注重对媒体进行良好的公关.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危机情境中不能对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三是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低下。

四是政府国际公关能力的不足。随着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各个国家政府都努力在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中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国际公共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四、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策略选择

针对政府公共关系对危机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和尝试,以提高危机治理的效果。

首先,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与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对内可以通过信息,充当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由于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和部门众多,所以在为公众和媒体提供信息时,难免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危机,我国也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统一设置各级政府公共危机公关机构。

其次,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公共关系意识代表着一种开明的经营管理观念,是顺利地、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公共关系自觉化的动力。“公众是否理解政府作出的政策选择,进而作为具体的载体去完成这些选择,都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理解程度”。[2]所以提高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公关意识,是获取公民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第四,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 最后,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当一个人确认人类能力无限、权力无限时,他是愚昧的,当他真切认识到人类能力有限、权力有限时,他开始聪明了”。【3】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软环境”,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管理职能,我们必须利用有利的条件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以期更快、更好的治理危机。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1.[2]徐伟新主编.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谢遐龄.全球化与人的有限性[A].载,SARS、全球化于中国[C].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第三篇:浅谈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浅谈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09020737 会计7班 刘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 公共危机; 危机治理

论文摘要: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置合格的公关人员,加强沟通以及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诠释

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共关系网络之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保持国家稳定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国际威望的提升。所以,一个有效的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正如美国公共关系学者哈洛所言:“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组织建立并维持与群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它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它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作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它强调组织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警报器;它使用有效、正当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的工具”。[1]依据这个公共关系的权威性定义,可以得出公共关系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或职能。由此,政府公共关系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和谐的公众关系,顺利完成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双向沟通与互动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政府公共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2]一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权威性;二是有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的职能,有政策导向性和传播垄断性;三是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有全民参与性;四是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现代政府作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其主要职能在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则是发挥其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在支持公共危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对于建立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公众民主参与危机的治理能力,塑造政府在国内的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公共关系在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相应的公关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较少,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在提升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专门政府危机公关机构的缺失。自从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以来,许多省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增进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机构都承担着政府的公共关系职能:(1)办公厅(室)。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它同时也肩负着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2)政府部门的调研机构。作为政府收集情报,提供咨询的专项职能部门,它也负责向政府决策层提供公共危机中的公众意见和建议。(3)信访机构。作为接待处理人民群众申诉或解决问题的部门,在危机情境下,也负责把人们对公共危机处理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意见,提供给相关部门来使问题得以及时的处理。(4)举报中心。在危机情况下,举报中心也成为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5)外事机构。它是政府处理境外事务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国际往来以及港、澳、台事务。(6)政府应急处理中心。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机构,同时也是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来展现政府的良好形象。但是由于在机构设置上过于分散,缺乏专门进行公共危机公关的机构,这样使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工作分散在办公厅(室)、调研宣传、对外联络、交际接待、信访对外联络、新闻发布、外事等职能部门中,即使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已设置了公共关系岗位或公共关系秘书,也难以承担起统筹规划公共关系的任务。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责任不清,影响公共关系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政府工作的效率。

二是政府危机公关理念淡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危机顺利解决的软手段,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功能。具有公共关系意识和理念的人,会在工作、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形象。但是,我国有的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则在危机时刻一方面不注重对媒体进行良好的公关,面对媒体是,要么是一种不耐烦甚至厌恶之情,要么是由于公关技巧的缺乏,不能正确有效的口头表达自己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策略、方式或方法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危机情境中不能对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由于公众对存在的危机状况和问题不明白、不理解,在谣言四起的情况下,不仅加深危机的影响和扩散,更容易使公众对政府及其公务员产生不信任。所以,必须把政府公共关系理念渗透到政府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中,用意识指导行动,才能取得危机治理的胜利。

三是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低下。“治国之道,首在治人”,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展开,主要取决于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只有在一个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完全良好的公共关系团队领导之下,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才能顺利的展开。而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并不十分理想。首先,政府危机公关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真正具有政府公共关系知识的并不多,对有关危机问题了解的就更加不足,绝大多数都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人员及某些管理科学知识为政府公共关系的知识框架,以致于在从事中国公共关系活动中往往只能局限于搞思想教育等原则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开展具体化危机事件处理。其次,从能力方面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不强,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结构偏高、偏老,使得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手段、形式、方法等都趋于老成保守。总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轻的少;不懂专业知识的多,懂业务知识的少;性格内向的多,外向的少,等等。

三、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策略选择

针对政府公共关系对危机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和尝试,以提高危机治理的效果。

首先,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与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对内可以通过信息,充当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由于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和部门众多,所以在为公众和媒体提供信息时,难免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危机,我国也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统一设置各级政府公共危机公关机构。在设立公关机构之前,对现有的公关职能,公关工作的发布作充分的调查。然后,再根据政府部门的层次,将公共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在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关机构,并配置公关专家;省级政府可在办公厅内设独立的公关机构;市县级政府可在办公室(秘书处)设立专门机构或配置专职公关人员(秘书);而在乡镇一级只需设立公关岗位即可。

第二,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我国政府公关人员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同志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因为他们不但精力充沛,沟通能力强,而且女同志感情更为细腻,在危机中与公众能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公关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可以借助于当地的大学来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或自我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四,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开展任何公关活动,都要研究公众,掌握充分的、明确的、相应的事实做基础……对每一信息都要完成传播——反馈两个环节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者是任何一项信息的沟通过程不完善,就会造成整个信息链的中断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14]所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借助于双向流通渠道,来展开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媒体而言,它既是公众情绪的催化剂、引导者,又是公众情绪的路标。政府危机公关中,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如何发挥媒体的独特功能,正确引导舆论,使媒体能够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并达到合理互动,共同促进危机的治理,这些都需要双方借助于公关中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结构要准确及时的向媒体公布危机有关的信息,媒体间争抢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争抢的信息不是由政府发布的,而是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获得信息,这样对政府与媒体及公众的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利。如果政府公共机构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给媒体作详细的说明,媒体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既起到对政策的合理诠释作用,又引导了公众的日常行为,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上届美国大选之前,恐怖大亨拉登突然在电视上献身,企图影响选举结果,一时间美国选民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喘喘不安。面对这一事件,政府与媒体的双向互动对危机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竞选总部都在第一时间内发表谈话,希望事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共和党发言人称,这说明恐怖分子仍企图向美国发起进攻,可见布什总统发动反恐战争非常正确,非常必要;而民主党则说,布什内阁劳民伤财,损兵折将,仍没有抓到拉登,因此必须改变战略,换调白宫主人。不论双方如何攻击对方,但可以说双方对这一危机事件的应对都比较得当,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大力呼吁公众尽可能出来正常投票,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作出的应有回应的一部分。一些报纸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15]所以及时公布信息,搞好媒体公关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廖为建所言:“平时和媒体搞好关系,危机时能够动员的资源就会更多”。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作为公共危机治理的“软环境”,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管理职能,我们必须利用有利的条件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以期更快、更好的治理危机。

第四篇:公关策划程序与政府危机公关

公关策划程序与政府危机公关-----我对政府危机公关策划程序的解析

公关策划即“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谋划并设计公关战略、专题活动和具体公关活动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公关策划程序分为以下八个步骤:分析现实、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公关、设计主题、确定时机、选择媒体、预算经费、审定方案。

政府公关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传播管理,旨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表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沟通、坦诚合作、和平共处。政府在平时运行中经常遇到各种危机,其中一些危机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如果处理不好对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致命打击,这就要求政府要有危机公关的能力。政府危机公关要遵循公关策划的一般程序,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绩效。下面以“邓玉娇事件”来具体说明政府危机公关策划程序。

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涉嫌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主动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水果刀刺向两人,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经抢救无效死亡。一时间网络舆论爆发,公众的质疑无法得到清晰的解释,此案严重影响了巴东政府在

第五篇:政府管理与危机管理专题试题库

1.【单选题】“在垂直层面,在上级看来,下级的执行、下级的决策就是执行”,这句话出自(D)。【2 分】

A.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B.约翰·希克斯

C.罗伯特·福格尔

D.西蒙

2.【单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的政府改革是以(C)为重点内容的改革。【2 分】

A.选举制度

B.行政审批制度

C.政府管理体制

D.多党制

3.【单选题】编制应急计划时,应依据(B)应急预案情况、权利和掌握的资源。【2 分】

A.上级

B.本级

C.下级

D.任务区

4.【单选题】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特点的是(D)。【2 分】

A.针对性

B.全面性

C.规范性

D.准确性

5.【单选题】(A)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将提高政府执行力纳入党和政府的文献。【2 分】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6.【单选题】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A)这样说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2 分】

A.《求是》

B.《人民日报》

C.《扬子晚报》

D.《信息时报》

7.【单选题】“我深刻的感到出个主意是非常容易的,定个政策也不是很难,但是要落实就难得很”,这句话出自(D)。【2 分】

A.邓小平

B.胡锦涛

C.温家宝

D.朱镕基

8.【单选题】本课程提到,(C)年,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2 分】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9.【判断题】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不足,导致了上级部门利用行政命令和文件等形式干预地方的机构编制管理。A【2 分】

A.对

B.错

10.【判断题】本课程认为,优化战略流程的目的是制定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A【2 分】

A.对

B.错

11.【判断题】本课程认为,政府权力的集中程度和政府规模的大小是衡量政府好坏的主要标准。B 【2 分】

A.对

B.错

12.【判断题】突发事件是风险源及其影响因素不断产生、增加、积累和相互作用,达到一定阈值后产生的结果。B【2 分】

A.对

B.错

13.【判断题】本课程认为,一种完整的管理行为或管理活动应包括组织和管理两个方面。A【2 分】

A.对

B.错

14.【多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全)。【3 分】

A.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B.医疗保障制度

C.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

D.以消防队伍为主力的应急管理体系

E.以信息公开为核心的政府网站建设

15.【多选题】本课程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基本围绕哪两个方面?(AC)【3 分】

A.打造公共平台,实现民主治理

B.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C.做好政府回应性,改善政府绩效

D.进行环境治理,改善城市形象

E.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内涵

16.【多选题】本课程认为,中国政府面临多重压力,主要包括(全)。【3 分】

A.民主化的要求和压力

B.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压力

C.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压力

D.国际趋势的要求和压力

E.舆论的要求和压力

17.【多选题】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分类结构包括(全)。【3 分】

A.整体预案

B.专项预案

C.部门预案

D.单位预案

E.综合预案

18.【多选题】本课程提到,管理流程优化的基本方式有(BC)。【3 分】

A.循环优化

B.水平优化

C.垂直优化

D.线型优化

E.网状优化

19.【多选题】本课程提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ACD)。【3 分】

A.管理驱动

B.舆论驱动

C.政绩驱动

D.财政驱动

E.法律驱动

20.【多选题】应急预案是应急计划的雏形,应急预案的作用包括哪些(BE)。【3 分】

A.降低应急成本

B.以最快的速度从常态转入应急状态

C.提高应急人员基本素质

D.避免上级追究责任

E.为应急训练提供基本依据

21.【多选题】本课程认为,改善运营流程的原则有(ACD)。【3 分】

A.以客户为中心

B.以职能部门为中心

C.组织结构扁平化

D.掌控工作执行情况的手段自动化

E.执行手段强硬化

1.【单选题】根据本课程,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政府治理的特点?(A)【2 分】

A.集中管理

B.倒计时管理

C.运动式管理

D.开放式管理

2.【单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B)主导。【2 分】

A.社会

B.政府

C.企业

D.个人

3.【单选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句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话出自(C)。【2 分】

A.胡锦涛

B.江泽明

C.温家宝

D.贾庆林

4.【单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的政府改革是以(C)为重点内容的改革。【2 分】

A.选举制度

B.行政审批制度

C.政府管理体制

D.多党制

5.【单选题】政府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政府管理的层级是(C)【2 分】

A.三级政府

B.四级政府

C.五级政府

D.六级政府

6.【单选题】国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大多采取按(A)确定配备人员比例的做法。【2 分】

A.服务对象多少

B.地域划分

C.部门划分

D.居民多少

7.【单选题】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社会管理模式的追求是(C)。【2 分】

A.统治模式

B.管理模式

C.治理模式

D.包干模式

8.【单选题】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A)这样说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2 分】

A.《求是》

B.《人民日报》

C.《扬子晚报》

D.《信息时报》

9.【判断题】根据本课程,未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变全能主义政府的定位。A 【2 分】

A.对

B.错

10.【判断题】本课程认为,优化战略流程的目的是制定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A【2 分】

A.对

B.错

11.【判断题】 1982年公布施行了《国务院组织法》,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从根本上奠定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B【2 分】

A.对

B.错

12.【判断题】本课程认为,政府权力的集中程度和政府规模的大小是衡量政府好坏的主要标准。B【2 分】

A.对

B.错

13.【判断题】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上层多头管理。A 【2 分】

A.对

B.错

14.【多选题】根据本课程,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从哪些方面实现根本的转变?(ABCD)【3 分】

A.管理理念

B.管理职能

C.管理制度

D.管理手段

E.管理对象

15.【多选题】机构改革是政府对自身的改革,保持和维护机构改革成果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机构改革的(ABD)进程。【3 分】

A.科学化

B.法制化

C.法治化

D.规范化

E.市场化

16.【多选题】根据本课程,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哪些(BDE)。【3 分】

A.风险监测

B.风险识别

C.风险分类

D.风险评估

E.风险应对

17.【多选题】本课程认为,制度变革和制度供给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全)。【3 分】

A.在政党建设上,以党内民主重新塑造党的领导力

B.在经济建设上,转变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

C.在社会建设上,推进社会保护体系建设,培育社会自治

D.在法制建设上,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独立

E.在政府建设上,实现政府转制,打造服务型政府

18.【多选题】本课程认为,高度重视政府执行力建设有利于(ABC)。【3 分】

A.继续保持社会主义国家最大优越性

B.保持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C.使决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D.提高政府威信

E.人民群众满意政府工作

19.【多选题】根据本课程,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的体现包括(ABC)【3 分】

A.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理顺

B.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然没有得到很清楚的划分

C.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D.政府直接干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现象依然存在 E.以上都是正确的20.【多选题】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ABDE)【3 分】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资源分配

D.社会管理

E.公共服务

21.【多选题】根据本课程,深圳市的大部制改革的带来的好处包括(全)【3 分】

A.市场监管执法统一,大大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B.市场准入和窗口服务统一,大大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C.商品质量监管统一,构筑全过程质量防线

D.食品安全监管统一,大大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E.技术、专利、标准、商标工作统一,建立国际水平的服务经济发展的平台 判断题:

1、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错)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对)

3、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对)

4、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补偿。(错)

5、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错)

6、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对)

7、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对)

8、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错)

9、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对)

10、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对)

1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错)

1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性。(对)

13、目前,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体系,体制不顺,管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法制建设滞后。这些问题急需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来加以解决。(对)

14、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是规章制度和现场管理松弛,监管不到位;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所造成。(错)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进行预警。(错)

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

2小时内向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接报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对)

17、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就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影响十分严重。(错)

18、突发事件的善后重建,不仅要注意恢复事件中受损的物质与环境,更要注意恢复和重建事件中参与人的精神和心理。(对)

19、迅速从紧急情况转到正常情况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

20、虽然国际恐怖主义时有发生,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不用担心国际恐怖分子会流入我国进行恐怖活动。((错)

21、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

22、危机预案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

2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只能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节点和网络,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收集的可靠性,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度。(错)

2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应当利用主流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导,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对)

25、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对)

26、《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对)

27、公共危机管理中,利用权威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时,存在一个相对具有客观性的信号引导体系。(对)

28、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是保证耕地、水资源等食物资源总量不减少。(错)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D)

A、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超常性

D、不可转化性

2、发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C)

A、一般危机事件

B、较大危机事件

C、重大危机事件

D、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3、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4、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B)A、《紧急状态法》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D、《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5、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D)

A、上级政府管理为主

B、县以上政府管理为主

C、基层政府管理为主

D、属地管理为主

6、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 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 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 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

7、在公共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建设中应避免出现的情况是(A)A、保持沉默,少说为佳

B、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C、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D、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8、下列关于危机发言人应具备的相应技能中,不应有的是(C)

A、质疑不准确的信息

B、解释有些问题不能回答的原因 C、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D、压力下保持冷静

9、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

B、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

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记者采访、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

10、当强烈地震发生时,民众在自救中不应有的行为是(C)。

A、躲进卫生间

B、就近找个枕头、坐垫、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 C、赶快乘坐电梯下楼

D、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公共危机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B、我国大量已有的突发事件显示,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危机应对技能训练。

C、在危机的经验中,民众相信传闻而不相信政府是没有任何道理的。D、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是以(B)为基本行政单元实施灾情管理。A、乡镇级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13、一级响应只需要满足下面选项中哪一条就可以?(A)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少于90万 C、倒塌(严重损坏房屋)5万间以上,少于15万间 D、死亡人口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14、重大、较大、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30日。(A)A、15

B、18

C、10

D、20

15、下列哪个不是“四不放过”原则?(C)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C、检查验收未通过不放过

D、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6、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的是(D)。

A、成因的多样性

B、传播的广泛性

C、分布的差异性

D、治理的单一性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遵循(B)的原则。A、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置

B、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

C、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D、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

18、能否处理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原则是(B)。

A、以人为本原则

B、尽早化解原则

C、依法处理原则

D、当地领导负责原则

19、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B)。

A、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

B、迅速控制事态

C、主导舆论导向

D、动用武装力量

20、当前,国际反恐的主导是(D)。

A、八国集团

B、欧安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联合国

21、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B)。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22、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D)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3、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A)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24、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公共危机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B)。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25、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D)。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6、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C)。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27、制定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B)。

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2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公共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D)。

A、监测系统

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

D、咨询系统

29、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B)。

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30、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B)。

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多项选择题:

1、下面哪些不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AC)

A、信息的充分性

B、突发性

C、高度确定性

D、紧迫性

2、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其中“三制”是(ACD)? A、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

B、应急预案

C、运行机制

D、法制 3、2008年以来,浙江有两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CD)A、口蹄疫

B、乙肝

C、麻疹

D、手口足病

4、科学技术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依靠,这就要求(ABCD)

A、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B、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救灾知识水平

C、需要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智力支持 D、必须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工具

5、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不足有(ABCD)

A、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明确 B、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没有形成

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 D、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充分、不得力

6、《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制度,包括(ABCD)A、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B、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应急议案体系

C、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报告制度 D、建立了社会大众学习安全知识,并参加应急演练的制度

7、最小代价原则的要求包括(ABCD)

A、前提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优先权 B、要把对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C、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 D、要把对正常的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D)

A、综合协调包括政府的协调和办事机构的协调

B、分类管理是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相应的管理 C、分级负责是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 D、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要坚持属地管理为主

9、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包括(ABCD)

A、建立应急报告制度

B、建立举报制度

C、建立信息分析制度

D、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10、制订重建工作计划的基础是建立信息库,具体包括(ABCD)A、历史上有关灾情的报告、文字记载、相关资料

B、灾后的评估报告、为灾区所收集的资料、信息的储存、数据参考 C、在救援阶段的资料、信息、报告

D、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报告

11、制订重建计划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计划,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ABCD)

A、教育卫生系统

B、社会服务体系

C、社区建设与服务

D、旅游产业

12、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哪些观念?(ABC)A、以人为本

B、安全是最大效益

C、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13、下面哪些选项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环节?(ABCD)

A、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B、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14、事故现场救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CD)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B、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影响范围继续扩大,并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1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ABC)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毒

16、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哪些方面的结合?(ABD)A、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 B、直接任务与间接任务结合 C、职能机构和协理机构结合 D、国内与国际结合

17、下列哪些属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案三制”中的三制?(ACD)A、应急法制

B、应急预案

C、应急体制

D、应急机制

18、从微观层面上要减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做好下面哪些工作?(ABCD)A、加强对重点人的预防

B、加强对重点时空的预防

C、加强情报信息,掌握闹事苗头

D、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19、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

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 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

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 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 20、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有哪些情况要采取强行处置措施?(ABC)A、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B、卧轨拦车、阻断交通 C、骚乱、打砸抢烧

D、游行示威

21、政府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次级职能有(A, B, C)。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

D、应急预测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 B, C, D)。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23、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A,B,C,D)。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24、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A, B, C)。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25、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 B, C)。

A、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26、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B,C,D)。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27、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B,C,D)

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28、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B,C)来分级。A、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29、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包括(A,B,C)。

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30、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B,C,D)组成。A、能源生产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11、制订重建计划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计划,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ABCD)A、教育卫生系统 B、社会服务体系 C、社区建设与服务 D、旅游产业

12、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哪些观念?(ABC)

A、以人为本

B、安全是最大效益 C、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13、下面哪些选项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环节?(ABCD)

A、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

B、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D、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14、事故现场救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CD)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B、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影响范围继续扩大,并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1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ABC)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毒

16、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哪些方面的结合?(ABD)

A、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B、直接任务与间接任务结合C、职能机构和协理机构结合D、国内与国际结合

17、下列哪些属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案三制”中的三制?(ACD)

A、应急法制

B、应急预案

C、应急体制

D、应急机制

18、从微观层面上要减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做好下面哪些工作?(ABCD)

A、加强对重点人的预防B、加强对重点时空的预防 C、加强情报信息,掌握闹事苗头

D、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19、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

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

20、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有哪些情况要采取强行处置措施?(ABC)

A、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B、卧轨拦车、阻断交通

C、骚乱、打砸抢烧

D、游行示威

21、政府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次级职能有(A, B, C)。

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

D、应急预测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 B, C, D)。

E、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23、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A,B,C,D)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F、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G、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H、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24、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A, B, C)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25、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 B, C)。

B、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26、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B,C,D)。E、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F、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G、一般法律法规 H、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27、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B,C,D)

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28、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B,C)来分级。B、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29、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包括(A,B,C)。

B、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30、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B,C,D)组成。

下载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政府体制性冲突与治理危机[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车治理与政府责任

    论校车治理与政府责任 摘要:从校车的定义入手,阐述校车的作用,陈述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校车事故,分析校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阐述政府责任在校车事故中重要影响。按照政府责任性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政府治理研究

    公共行政研究前沿结课论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姓名:崔彤彤学号:1001070403班级:行政管理10-0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

    公共危机与政府财政支出关系分析

    公共危机与政府财政支出关系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很难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能力去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所以当公共危机发生后其快速蔓延和严重的破坏,决定......

    政府危机管理——泥石流

    甘肃舟曲泥石流 摘要: 关键字:提纲: 一、背景 二、现象 三、真相; 四、原因; 五、对策 正文: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mm,持续超过四十分钟......

    浅谈政府危机公关

    浅谈政府危机公关摘要 本文以政府危机公关为话题,通过分析当前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原因,列举典型危机公关案例,探讨政府危机公关的对策,文章旨在提高政府危机公关一是,......

    浅谈政府危机公关

    浅谈政府危机公关 广东药学院510006 李桂蓉 摘要:本文以政府危机公关为话题,通过分析当前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原因,列举典型危机公关案例,探讨政府危机公关的对策。文......

    政府危机公关(推荐)

    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名称:公共关系 姓名:邱孟影 学号: 09006218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 【摘要】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

    基层政府高负债与金融相关性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省乡村债务为实证,研究农村基层政府高负债与高金融相关性特征及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对财政政策效率和基层财政运行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金融资源配置失灵,针对政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