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患关系紧张的解决思路论文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国家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全民医保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目前的医保体系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组成。有研究表明[4]:新医改实施一年之后,中国居民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12亿。12亿人中,包括4.01亿的城镇人口和8.33亿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其中,城镇参保人数比上一年增加8325万人,新农合的参与率则达到94.2%。医保补助标准达到人均80元并且从今年开始增加到120元。另外,政府安排200亿专项资金,用于986个县级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8128个村卫生室。到目前,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有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5]。与医疗机构的快速增长相对应,卫生管理部门培训了98万名基层专业医务人员。目前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经免费向居民提供。30%以上的地区实现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门诊报销。全国50%以上的地区实现了就医费用及时结算。这些成效,有目共睹。研究表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居民的健康状况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5]。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医疗卫生机构竞争市场的能力[6]。
医改带来的问题
市场机制单方面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效率,但公平性和宏观效率的降低,导致了消极的社会与经济后果,它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的稳定以及公众对改革的支持程度[7]。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改革的目标是“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围绕此目标,国家制定了医疗机构不论原隶属关系,不分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原则上采取“补需方“为主的投入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与调整医疗资源,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具有竞争活力的医疗产业结构[8]。有研究[8]总结了医改的“几个不满意”,即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不满意突出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医院的正常秩序受到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2011年卫生部部长陈竺谈医改也有三个不满意地方,其中一条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路线图还不是很清晰”,表明了公众有不满,需要改革,如何改革,尚不清晰。
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于医疗卫生市场机制。医院必须有经济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获取经济效益超过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医疗机构出现逐利倾向,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并引起广泛不满[9,10]。但还有研究认为:医疗行业不存在市场失灵,存在的是市场扭曲。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竞争不足而不是竞争过度造成的;是因为市场化还未真正建立,医疗仍属于垄断行业[11,12]。因此,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市场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医患双方对医院职能认知不清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院的职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间接卫生筹资变为直接卫生筹资。公众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的医院职能转变认知错位[13]。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原来的职能是救死扶伤、护佑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后这个职能并没有改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职能就是直接卫生筹资、发展医院、发展员工,应对入世以后外资医疗资源的冲击。医生给自身定位仍然是白衣天使。而患者心目中,医院变成了具有盈利性质的企业,患者是以消费者的心态来就医,视自己是上帝。同样是患者,往日是靠天使护佑的羔羊今天变成了上帝,医生们无论从心理活动还是从行为习惯都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医患双方对医院职能定位出现了错位。
2错位突显了管理理念和管理队伍落后
一方面,我国多数医院院长及其管理队伍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与知识培训,对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知之甚少,只靠经验管理和粗放经营,导致不少医院管理效能低下,经营管理不善,运行成本较高,服务形象不佳,不能保证医院服务宗旨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受人员编制和用人格局的限制,在综合性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专家教授、科室主任,技术骨干等专业人才担当管理者,时常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所纠缠,使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之中,既不能发挥专业人才的特长,又影响医院整体管理效率。不能把医院形象塑造、就医流程重组、全过程质量管理、服务流程规范化、医患沟通标准化、消费者满意状况研究、工作效率和效益统一等卫生管理专业化的工作做到位。简言之,医院管理队伍的非职业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医院改革、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9],已成为综合性医院持续性发展的障碍[14]。
3医患矛盾的根源是卫生人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些医院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观念。主要问题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医院仍然沿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不同专业、层次的人员都在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贡献。这种考核制度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有失公允的薪酬分配制度很难起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11,13]。另一方面,部分医院为提高经济效益,对医护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但对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发展,对医院的公益性和赢利性不能准确把握,对市场规律认识不足。第三方面,卫生管理者的战略目标不清晰,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路线,缺乏可资借鉴的标杆医院,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无从下手,造成明显的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的整体效应未能有效地发挥[15]。4.4激励措施重物质轻精神,忽略了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医院将物质当作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唯一手段或者最重要的手段,金钱往往成为医院激励员工的砝码,加薪成为解决人的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单一的物质激励改变了个人生理、心理状况,迫使工作者身心偏离正常运作状态,产生焦虑、沮丧耗竭与工作倦怠等。这些医院往往忽略了整体的环境建设、医院文化建设,人才对医院的认同感不足导致离职率居高不下[16]。
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公众,要尊重历史和现状,合理引导,提高认识。针对医院要立足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发展卫生人力资源,循序渐进,谋求发展。
1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医院职能和自身定位正确。社会要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医院发展的历史和过程,正确认识当前医院的职能[1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入WTO是全体国人共同的选择。公众必须明白疾病的诊疗过程是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和疾病斗争的过程,是面对疾病求医问药的过程,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普通商品消费过程,不能把自己摆在上帝的位置上。
2卫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主动地转变思想,重新定位,虽然患者不是上帝,但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医院应该大力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就医流程重组、服务流程规范化、医患沟通标准化、消费者满意状况研究等卫生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14,15],持续不断地改进,适应社会的需求。
3从加强医院的形象和文化建设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要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其次,深入研究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愿望,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行业规范、医疗安全质量保障体系[16,17]。最后,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尊重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维护其合理利益,使医护人员得到发展,最终满足社会的需求[18,19],缺少文化、制度、法律约束和保障的医院如同在医疗卫生市场的高速公路上裸奔。
总之,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医改政策下,必须合理引导公众舆论,发展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院形象和文化建设,发挥整体效应和优势,才能突破当前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急需的是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卫生人力资源发展中急需的是职业化的卫生管理队伍建设。
第二篇:医患关系紧张原因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传统医患关系中,医生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工作地位。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一声。
近年来,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日渐激化趋势。说到“看病难、看病贵”,每个患者都有许多话要说,“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也在群众中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据中国医师协会2004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将近3/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达60%之多。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起以上,打伤医师5人;北京医师协会对北京市71家二级以上医院的统计表明:近3年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致伤、致残90人。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医护人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转行的逐年增多。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
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是和医疗事故并不成比例。这反映医疗方面的技术问题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由深刻的社会根源,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因素
社会发展建设和国家基本保障建设包括环保、医疗、教育、养老鸡退休保障、社会救济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注重以GDP(国民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的忽略了以医疗卫生建设为代表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基本保障建设。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5%至7%。,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虽然增长比例惊人,但是却仅占47.16万亿GDP总额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甚至低于都难以列入发展中国家之列。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讲,2010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4804.18亿元,比2009年增长20.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3%。
我国成为的医疗卫生系统得到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政府为促进和改善人民卫生条件所做的工作的还不是很够。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新药品、新医疗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使得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国家还不具备非常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虽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仍然会造成许多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而这样的事实和矛盾直接转化成了医患冲突,大多数情况下,医院就成为了冲突发生点。
二、媒体因素
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各个传媒为了维持自身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已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发展相对之后,我国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而医疗问题由于涉及的受众最广,炒作医疗问题所产生的政治风险最小因而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对
象。
医生和患者本是应该站在同一战线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8月底,某患儿出生才两天因为肚子有点肿胀,被送到深圳儿童医院就诊。之后,医院作出诊断,孩子得的是先天性巨结肠,要求第二天就做造瘘手术。患儿父亲当时对医院的诊断结果和手术建议很怀疑,拒绝费用10万元的手术,而患儿在另一家医院凭借8毛钱的石蜡油缓解了病情;9月,家长向医院讨说法,发酵成“八毛门”;10月,患儿病情复发,在武汉的医院做手术,证明最初诊断无误;10月底,陈刚向深圳儿童医院公开道歉。
虽然,在这一事件的爆发过程中,患方的父亲处于一种不理性的状态,他不知晓医学,因而可能在认知上有错误,而对医方产生误解。但是我们的媒体方在报导这件事情的时候,又故意制造医方错误诊断并开出天价手术的舆论。诸多媒体方在新闻中链接众多医患紧张关系的新闻去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众多民众对于医者敌意更加,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三、患方因素
消费者维权意识高涨——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连续4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地对近6000名居民的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在增强。在遇到权益受损时,有94%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采取各种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顾客是上帝”这句商业活动中的口号,被有些患者简单地套用过来,认为医疗活动中也应“患者是上帝”。健康意识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由此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预期更高。实际上就医疗工作而言,仍有许多疾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每一个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个体差异,也必然影响每次治疗的效果。
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加强——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病人自主及参与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潮流,知情同意也是患者的重要权利,是患者得到尊重的重要体现。按照知情同意原则,病人或家属必须知晓治疗真实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可能引发的风险,取得病人或家属的自主同意。
“就医感受”对医疗满意度的影响——以前的患者只要治好疾病或减轻痛楚就满意了,现在的患者更注重就医感受,希望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境下治疗并痊愈,这除了要满足技术性医疗服务需求之外,还对人文性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生要给予人文关怀,秉着同情心和同理心给予病人足够的精神支持,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一部分经济能力较好的患者还对就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病人的社会需求。以在医院生孩子为例,常规顺产数千元就够了,而大城市费用高达上万元的高级产科病房需要提前半年预约。
医疗服务的直接和间接客户——患者是医院的直接客户,但不是医院的惟一顾客;病人家属是医院的间接顾客,对医院的服务可能有比患者更深切的体会。不了解这一点,有时可能会埋下医疗纠纷的隐患。例如成都某大医院发生的一起病人死亡后,其妻子拿刀砍医生的事件,和医院忽略了病人家属的心理和情感不无关系;另外,相对患病的婴儿,他们的家长是医院的重要间接顾客,医院除了对患儿进行治疗外,还需对患儿的家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护理、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对于癌症晚期病人和家属,除了对临终病人做好关怀外,照顾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安抚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
四、医方因素
医护人员收入偏低——众所周知,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在去年非典疫情中,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来。但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的强度和风险并不相称。一个医科硕士毕业生,本科读了5年,加上硕士一共读7~8年,在上海这个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最初的3个月只有每月1000元不到的收入。而普通本科只读4年的大学生,在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联通公司工作,月收入近5000元。在我国各行业收入排名中,医生的收入在10名以后;而在美国,各行业收入排行榜上排名前8位都是医生(不同专业)。医生收入长期低迷,无法体现工作价值,这也是现在一部分医生收红包回扣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医生在大众心目中唯利是图的偏见。
医生工作量大——并不是所有医院的医生都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合理,相当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条件比较好的大医院,而社区医院、中小医院条件比较差;而且在大医院(三甲)看病和小医院的收费档次没有拉开,看同样的病种价格相差无几,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导致医院级别越高,医生工作负荷越大。据艾力彼公司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平均是县医院的2~3倍。以广州某综合三甲医院门诊为例,一位医生一个上午要诊治30~40位病人,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五、六分钟。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医生往往疲于应付,无暇回答患者方面提出的疑问和必要说明,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潜在矛盾。
第三篇: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吴依明 电话:***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政县政东平中心卫生院 邮编353602
近年来,医患关系空前紧张,很多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甚至采取提防、戒备心理,其原因复杂,纵观分析后可在四个方面作出归纳: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在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金钱观念突出。传统美德、社会伦理底线被践踏,社会公众缺乏对疾病客观、本质认识,错把就医当作一宗商品进行交易。
2、医疗商业化导致政府责任意识弱化,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责任不到位;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比例相对不足,规范与监督医疗卫生服务的法规建设滞后;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落后。医生工资、医院发展及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所需费用短缺,短缺部分需从医生日常诊疗过程中弥补,使医疗公益性带有浓厚商业特点,成为看病贵的一个原因。
3、社会舆论缺乏正确引导,个别媒体对医疗事件过程不全了解的情况下,偏重或过度报道一方言词,使社会舆论出现偏差,甚至成为某些别有意图的患者用来向院方施加压力的工具,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医院的不信任、不理解和不满意。引起事态升级,加重医患关系紧张。
3、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纠纷处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催生了“医闹”,使纠纷复杂化、扩大化、商业化、非法化,引发暴力事件,严重扰乱正常诊疗秩序。
二、患者因素
1、病人把就医视作简单的商品交易,只要付费医院就理应提供令人满意的就医环境、服务措施、治疗技术,造成心态失常。
2、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期望值过高,忽视医学是一种高风险行业。疾病发展虽有一定规律可寻,但其发展过程复杂多变。病人及家属面对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无法理解,甚者情绪激动、暴躁,与医务人员发生过激行为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3、某些病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规范,以恶意敲诈医方获取不正当利益;有的患者及者家属对医护人员小题大做、无理取闹;有的无视法律,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甚至残害医务人员等。
三、医源性因素
1、一些医院存在管理缺陷,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等执行不力,行为不太规范,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
2、人口数量与医生配比失衡,中国医疗资源占世界20%,但医师人数却不到2%,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现全国平均每万名居民只拥有2-3名全科医生,基层卫生机构矛盾更加突出。医生长期从事高风险的繁重工作,承受着精神上和躯体上双重巨大压力,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医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部分医生跨越道德底线,收受红包回扣,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白衣战士形象在患者的心目中逐渐退化,甚至丑化,医患关系空前紧张,缺乏相互信任。
3、医生出于自我保护,患者则对医生缺乏信任,二者促使医生对每个疾病实施全面检查和排查,宁可过度使用医疗资源、增加医疗费用,也不留有后患。如此恶性循规,医患之间就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四、非医疗因素
随着社会法治进程不断深入,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住院患者在医院内发生意外伤害后,依据国家的法律,医院负有监管责任,一旦出现问题,院方很难“全身而退”,由此引起的紧张关系因引起足够重视。
2012-02-15
第四篇:医患关系紧张之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医患关系紧张之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几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一方面经常有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多有抱怨。为处理病人投诉和医疗纠纷,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利益,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一项严峻的课题。笔者就医患关系紧张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粗浅地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1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医学、媒体、患方及医方等方面的因素。
1.1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医院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政府对医院的补助越来越低,只有医院收入的10%,这种水平的财政补助只能冲抵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来换取收入。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成产品出售给患者,而患者付出钱,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目前正在进行和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医疗改革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价格低廉,质量实惠”的服务。但由于改革是一个彻底变革旧观念的过程,难免产生阵痛,医院进入市场后为了维持运转一般不会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许多人对自己要花钱看病感到不适应,觉得难以承受。同时对医疗期望值却增高,稍有不满意就投诉、大闹,这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1.2医患关系紧张的医学原因。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不少医学难题迎刃而解。但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新的病毒不断出现,病种增多,即便医学再发达,医生再努力,一些“抢救无效”的不幸事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促进医院和医生不断探索医学科学的动力。现在国内外一致认为医疗确诊率只有70%左右,急重症抢救率在70-80%左右。由于个体差异大,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可能向复杂性转变,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是医学的无奈。很多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当心中不满意或在亲属死亡时行为冲动,辱骂侵犯医务人员,这是不理性的极端看法,更是对医师基本人格的不尊重。社会、医院、医生、病人和家属都应当尊重医学科学,回归理性,不然对谁都无益。
1.3医患关系紧张的媒体原因。现在医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媒体更是愿意对医疗纠纷和事故进行报道,并且明显地带有感情色彩,倾向于患者这个弱势群体,往往对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媒体为弱热群体鼓与呼,确实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打击红包、回扣,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却又使患者不信任医院和医生,未进院就戒备,进院后稍不满意就投诉,假若真正发生纠纷,则集结人员大闹医院,哪怕官司上了法庭,法官最后判决也本着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致使医院方的合法与正常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珍重,不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4医患关系紧张的患方原因。很多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维权意识却又异常强烈。一方面,以为医学万能,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生命健康有绝对保障。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要治好病,一旦病情不见好转或者恶化时,就认为是医疗事故,就觉得医院和医生不可原谅,进而大闹医院,甚至打骂医务人员,完全忘记了之前医生护士付出的大量劳动。
1.5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原因。长期以来,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大,责任大,风险高,收入低,以前医生们都无怨无悔地日夜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有金钱第一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心理产生不平衡,此时药品制造商适时地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收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越来越少,医院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医患双方由于经济利益“冲突”而关系紧张。
2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败。正确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维护医疗服务市场正常的秩序和医患双方的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1强化政府职能。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保体制,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合理分散医疗保险,减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的实际负担;加强对医药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监管,理顺医疗收费价格,改“以药养医”为“以医养医”,使医院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诊断、救治、护理、服务等环节。
2.2患者要尊重医学。由于生命的奥妙,个体的差异,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不管医学如何进步发达,医生如何敬业努力,总是存在一些遗憾。医患双方都要遵循医学科学的客观规律。医务人员要依法执业,规范执业行为,以科学的方法来检查、诊断和治疗疾病;患者对医生不要持怀疑态度,因为世界上绝没有一个医生想故意“医死或医坏”患者,那对他自己名誉也无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是由于不可预料的或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属于意外情况,患者应接受事实,不要动辄闹到医院或责难医生,这样使得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费用。
2.3医院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遇到纠纷时,医院对媒体如果一味采取回避的态度,会被认为有难以启齿的原因,引起猜疑,而应把为什么发生问题的原因给媒体一个合理的解释。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2.4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医患之间相互依存,医生因患者而生存,医学因疾病而发展,患者生病也要医生救治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医患之间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医疗机制改革后,打破了过去公费医疗制度,患者对自己掏钱看病要逐渐适应,对受目前医学水平和医生技术水平所限治疗不满意的病例,要予以充分理解。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
第五篇:白岩松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白岩松论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状况以及“以药养医”的体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不满,一直以来,这些问题的矛头都指向了医生,而实际上,是医生在替医疗改革的不彻底背黑锅。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分享了一个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我爸一直在咳嗽,偶尔吐血,但是一直没治,后来去天津出差,我妈就嘱咐他一定要去看看病,结果医生一看病知道坏了,是癌症,但是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父亲,而是告诉他你必须住院,我爸就急了,把火车票掏出来给他看,那医生说,不行,你等一下我去找我们的领导,就在医生找领导的时候,我爸给跑了,结果晚上我爸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发现门口停着一辆救护车,下午给他看病的医生看到他,急匆匆地跑过来说,赶紧上车。对医生最高的评价,不是你治得好,而是在治得好的更高层面,还有医德。”
白岩松父亲的经历从侧面上展现了在医疗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中国医生还是很有责任心的。医患关系矛盾的根源在于医患思维的差异性。白岩松自己也就我国医患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注意,现在我们的医生,在面对冲突,面对误解,相当大的层面是在替改革推进太慢,改革不彻底背黑锅。”
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敲诈、辱骂、殴打甚至恶性伤害医生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性质极其恶劣。“以药养医”的制度与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状反逼着医改需要进行的更快更彻底。
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患者和社会却将医疗体制性的问题强加转嫁到医疗人员身上,尤其是最为辛苦的一线工作者,甚至对其进行恶性伤害,这些则更加剧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的紧张影响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心理压力。
医患关系是社会问题,是目前医改不可避免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患者要尊重医学,尊重医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看待医疗和医护人员,用爱与沟通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