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子参林下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等,是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又有“人参之子”的称号。太子参对于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可以益气生津、补益脾胃,多用于脾虚体虚、食欲不振、自汗口渴以及肺燥干咳等症状,同时是健胃消食片等的主要原料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太子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近年来,太子参种植倍受人们关注。基于此,对有关太子参林下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1太子参概况
1.1植物特征
太子参为多年生草本,其株高7~20cm,块根呈现出长纺锤形,茎细弱,下部多呈现紫色,接近方形,上部为圆形、绿色。叶对生,下部叶为匙形或者是倒披针形,上部叶为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其茎端的叶常4枚相集,呈现出“十”字形排列方式。花腋生,萼片四,白色。蒴果接近球形,成熟时自行裂开,种子呈扁圆形。
1.2生长习性
太子参喜温和、湿润以及相对凉爽的气候,忌高温天气和强光暴晒。同时,怕干旱和积水,耐寒冷,在气温低于15℃时可以发芽生根,当气温大于30℃时,则会停滞生长。适合比较疏松而且富含腐质的砂质土壤生长,2-3月出苗,4-5月植株生长比较旺盛,地下茎逐节发根、伸长以及膨大,5-6月为果期,6月种子成熟,6月下旬后地上的茎叶逐渐枯萎,叶片开始脱落,大暑时,太子参植株开始枯萎,参种腐烂,新参在土中分散开来,进入越夏休眠期。
2太子参林下栽培技术程序
太子参的生长习性使其在林下种植成为可能,因此中龄以下的速生林隙间或者高秆的其他植物中间作套种,可以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太子参的生长需要,实现林茂药丰的目的,促进林下经济效益的提升。一般而言,太子参林下栽培技术程序为:林下地块选择-整地-繁殖方法选择-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排灌、施肥、半野生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加工。
3太子参林下无公害栽培技术
3.1地块选择
太子参林下种植尽可能选择地势高、干燥、不积水的地块,山地尽可能选择低山,东、西、北的阴坡或者是半阳坡;丘陵地块地势坡度不要太陡,陡度要小于20°;平地尽可能配备畅通的排水设施,并作高畦种植,附近设排水沟,保证大雨之后地块不积水。土壤方面必须是沙壤土或者壤土,并且具备一定的排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纯沙土、重黏土以及涝洼积水、重盐碱地等均不可进行太子参的栽培。有关太子参栽套种需要的光照条件,保证栽培地隐蔽度大约为50%,既不能过于隐蔽,也不可没有光照。
3.2整地
种植地需要深耕20cm,畦宽为0.8m~1.4m,高度为25cm,畦面呈龟背形,沟宽度为30cm。太子参整地要精耕细作,确保土层疏松。种植前15h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喷到畦面上,然后把表土翻入土层,避免产生地下害虫。由于参根细小、分叉多而且畸形,因此产量不多。太子参忌重茬,之前作物最好是甘薯或蔬菜。待前作收获之后,以每667m2施入腐熟厩肥2500~3000kg,施过磷酸钙或者草木灰20kg作为基肥,然后深翻25~30cm,确保整细耙匀。
3.3繁殖方法
太子参繁种方法主要有块根繁殖、种子繁殖以及扦插繁殖等,太子参套种生产一般使用块根繁殖的方法。块根繁殖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上旬一直到地面封冻之前均可进行栽种,在选好的树林内施肥、耕细耙匀后确保两边离树墩的距离为50cm左右,树木行中做高15~20cm,宽度为130cm的弓背形畦,畦间距为33cm为宜,行距为15cm,在畦上开深度为7cm~10cm的沟,开沟后撒入基肥,稍微覆盖些土,按照株距为6cm把种参平放进去,种参头尾相接。然后依此类推,耧平后稍填压,每667m2地约需种参50kg。此外,需要注意种参的选择,在留种地内边起收边选择,尽量选择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齐无伤以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当作种参。如果块根断缺芽头则无法使用,且太子参的产量和栽种深度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栽种太深和太浅都不太合适。
3.4田间管理
3.4.1中耕除草太子参的幼苗生长比较缓慢,可以使用小锄进行浅锄1~2次,如果有草就立即拔除,确保田间无杂草。5月上旬植株己封行,可以停止除草。
3.4.2排灌由于太子参的生长习性(怕涝、怕旱、怕高温),生长过程中要保持在湿润、畦面不积水,块根膨大期间必须勤浇水,以促进块根可以快速生长发育。
3.4.3施肥太子参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与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苗壮、土层肥沃以及基肥比较充足的地块不必追肥,防止出现枝叶徒长的情况;如果太子参幼苗瘦弱,可以在4月上旬使用稀释的人畜粪约6t/hm2加磷酸二铵75kg/hm2进行混合浇灌。
3.4.4半野生管理在林间、林下栽培的太子参,也可以让其自然生长,注意水肥管理,视长势的具体情况而定。
3.5病虫草害防治
太子参病害包括病毒病、叶斑病以及根腐病等,虫害方面主要是针对白蚁、蝼蛄以及地老虎等,虫害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好选择生物农药。化学防治要尽可能避免使用高效、低毒以及低残留的农药,在太子参采收之前的30d内切忌使用农药。病毒病防治办法:要减少病毒传染,保证种苗无毒。一旦发现病毒病,则可以使用病毒必克进行防治。叶斑病的防治办法:首先,对病株残叶进行清除,在其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宝丽安1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在中后期可以使用70%的代森锰锌800倍液进行防治。根腐病的防治办法:太子参收获之后彻底清除其枯枝残体,集中堆积进行烧毁;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对病株进行浇灌。
3.6采收加工
待每年6月太子参的地上部分逐渐枯萎,即可采挖。收获过程中要确保参体完整。采挖的鲜参使用清水将其洗净,在充足的日光下进行暴晒,大2~3d后及时翻动,扬去须根后即成生晒参,可以当作药材商品进行出售,太子参是以身干、无须根、大小均匀以及色微黄者为入药良材。太子参也可以放置在室内通风比较干燥的地方进行摊晾1~2d,确保根部完全失去水分变软,然后使用清水将其洗净,再放入沸腾的开水锅中进行浸烫2~3min,取出摊晒至干脆后将其装入箩筐,轻缓振摇撞去参须后可得烫参。
3.7留种
起参时,尽量选择参体肥壮、芽头饱满以及没有病虫害的块根当作种参,将其放置在室内较阴凉处沙藏,确保湿润,15d左右翻动1次。栽种时,可以将其取出后再次挑选。太子参与果树改造地套种,可能早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套种太子参可以达到以耕代扶、以短养长的作用。一般而言,太子参生长周期比较短,而且见效非常快,生长8~10个月即可收获,平均产量达100kg/667m2,收入约3万元/667m2。
4结语
结合太子参套种助农增收实际情况,对太子参林下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提升太子参的栽培技术水平。
第二篇: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一、园地选择
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和肥力是茶树立地之本,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础。无公害茶的园地最好是选择远离城镇、远离工厂、远离污染源的丘陵地带或半山区,以利于防止灰尘、废水、废气以及人类农事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园四周有树林环抱的更好,有利于提高茶叶自然品质。茶园土壤要深厚(80厘米以上)、肥沃、养分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碱度(PH值)为4.5-5.5,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土壤中砷、汞、镉、铬、铜等有害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无公害茶生产加工技术规定的标准。茶园集中成片,要有一定的规模。应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建立茶园最为理想。
二、园地规划
茶园规划要坚持“远景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体现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规划内容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梯田标准化、良种化的要求,能达到无公害、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并能有效保持水土。
茶园的设置。开辟新茶园时,要规划好茶园和茶厂建设用地,茶厂一般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水源良好、有发展余地的地段。
茶园道路的设置。根据茶园面积的大小,茶园道路应以茶厂为中心,要与茶园的区划相一致,合理设置主干道、支道、步道和便于机械耕作的地头道,做到路路相连,畅通无阻。
水利系统的建立。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因子。茶树既需较多的水,但又怕渍水。因此,要做好保水、供水、排水三个方面规划,修建供水排水设施,在比较高的山上种茶,要建立蓄水池,将雨水集中起来备用,方便抗旱、打药用水。总之,茶园水利系统,要做到能蓄能排,路路相连,沟渠相通,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茶园生态建设。在茶园四周或不适合种茶的空地上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带,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茶园相对湿度,调节气候,减低风速,减少风害。同时,要建立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用药、用肥情况。
三、茶园开垦
新茶园基地选择和规划设计就绪后,就可以进行土地开垦。开垦建园要按照茶园的总体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坡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使用土地,在这前提下,建立不同类型的茶园。一般10度以下的平地,建立直行茶园;10度-20度的缓坡地,建立等高条植或宽幅梯层茶园;20度-25度的陡坡地,建立窄幅梯田茶园,但不小于 1.6米,梯田外高内低。
1、平地及缓坡茶园开垦。在开垦前,要清理地面杂草、石头等障碍物。杂草矮小可直接翻埋土中,以提高土壤肥力。缓坡或平地茶园可用机械深耕松土,然后划分地块,开挖种植沟,重施有机肥,打好茶园土壤基础。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与一年生作物不同,茶树一旦定植,就意味着较长时间地在同一地点上生长,如果栽植地点不合适,则不良影响将会逐年累加,给茶园管理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甚至无法挽回损失,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打好土壤基础是获取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所以在新建茶园时,要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开垦,合理规划布局,开挖种植沟深宽的规格为 50厘米× 70厘米,有利于移栽操作和茶树根系生长。开沟时表土心土分别堆放,特别是坡地茶园,在开梯地时做好表土全部回沟。然后亩施饼肥(桐子饼、菜子饼、豆饼)1000公斤(或施猪、牛粪、鸡粪 3000公斤),磷肥 300公斤,复合肥 200公斤与表土拌匀施入种植沟,下足基肥,同时,要广辟肥源,在茶园周围荒地、地边、园边种豆科绿肥,收获时连同杂草嫩枝铺入行间,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这是解决茶园肥源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也是为达到无公害、优质高产稳产茶园打好土壤基础,创造一个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生态环境,以供给茶树长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养分,促进根深叶茂,旺盛生长。
2、坡地茶园的开垦。在开挖梯田过程中,同时完成种植沟的开挖和表土回填工作,称为“茶沟筑梯一次完成法”。其具体操作是从山顶向下逐层开垦。第一步先“清基”,沿着等高线铲成平宽 40厘米的基础,将基上的表土向下或向上堆放;第二步将心土挖放基上,逐层夯结实,将梯田挖宽至 1米后(注意保留表土),沿着梯田内侧开挖茶沟,深宽为 50厘米× 60厘米;第三步将表土及有机肥全部回填沟中;第四步将梯田开挖到1.6- 2.0米宽,全部心土向梯外堆放筑梯坎,形成外高内低的梯面。同时,在梯面内侧开挖一条深水沟,起到蓄水保土作用。梯田开垦结束后,梯田土壤经一段时间熟化后即可种植茶树。
茶树种植
一、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为建立无公害及优质高产高效茶园,除了打好土壤的基础、加强土壤管理外,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以替代原有的群体品种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特性、系统发育以及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生育类型的育芽特性,划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以及芽密型和芽疏型。优良品种茶树,其种性是形成高产和优良品质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在种植茶树时,要选用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适制性及主要病虫抗性强的茶树品种。病虫害少,少用药,达到无污染或少污染。近几年来,主要推广的良种有:安吉白茶、黑茶、水仙等良种。这些茶树良种为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创名优品牌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要注意品种搭配,不宜单一品种大面积发展。由于品种单一,生产高峰期集中,容易造成劳动力紧张,采摘不及时,造成浪费损失。因此,品种搭配好处多,有利品质提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调节劳动力,减少浪费等。可见,选用良种对达到无公害食品的作用何等重要,其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在选定种植品种的基础上,合理密植尤为重要。目前,受到茶农广泛接受的种植规格有两种:一种是大行距为 1.5米×小行距 0.33米×株距 0.33米,双行双株种植方式;第二种大行距为 1.2米×小行距 0.33米×株距 0.15米的双行单株种植方式,每亩用苗量均为5350株左右。采用这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茶园比高密度茶园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茶树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能迅速形成广阔的树幅,覆盖度大,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缩短非生产期,降低成本,是快速成园早出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
二、茶树种植方法
注意移栽质量,是保证全苗的有效措施。茶苗移栽最佳季节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三月份。在雨水分布均匀,又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在10月-12月上旬移栽,茶苗经一个多月护理后即可萌发新根,次年三月初就可以萌发新梢,比三月份移栽的茶苗要多发一轮新梢。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开沟或开穴种植法,开穴深宽一般为 12厘米× 20厘米,穴大适于根系伸展,有利根系发育。移栽时,先用黄泥浆蘸茶苗根部(带土移的不用蘸根),然后分级把茶苗分放在穴中,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 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 10厘米以上,一边分发一边种植;种植时要把茶根系舒展开,盖上细土,用手或用脚将土压紧,使茶苗根系和湿土接触良好。检查种植质量的办法是用一定的气力才能将茶苗拔出来而且有少量土带出地面,则茶苗就算种好了。如果不用气力能轻轻将茶苗拔出来,则没有种好,应重新压紧。种植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内均要加强淋水,确保全苗壮苗。
茶园管理
在完成茶苗移栽之后,以高水平高标准管理茶园相当重要,其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合理施肥、树冠培养、茶叶采摘、病虫防治、土壤管理、抗旱等农事活动,都要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去规范,具体的做法是:
一、幼龄茶园补苗
新种植茶园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现象,要及时补植齐苗,补植后淋1-2次定根水,做到补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赶上早植茶树。
二、合理采养与茶树修剪,加速形成丰产型树冠
茶树栽培除了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外,还需要通过剪、采来培养育芽能力特强的树型。如光有良种,没有培育理想的树型,一方面不能发挥良种高产性状,另一方面也影响良种品质性状。对幼龄茶树来说,务必从定植时开始抓起,根据品种分枝性进行定型修剪。即茶苗移栽后,应立即进行定型修剪,留下3-4片真叶,离地面 15厘米- 20厘米处剪去顶芽,当腋芽萌发长到一芽四五片叶,枝条基本成熟时,留二至三片大叶采一芽二叶,夏秋季以同样的方法留叶分次连续采养,用“以采代剪”的技术培养树冠骨架。在此基础上,次年春夏秋茶继续采用“以采代剪”的方法培养树冠,冬季进行一次平剪,保留高度 30厘米,为下年正式投产培养广阔密集的采摘面,以后待茶树高度达到 50厘米- 60厘米时,在茶苗 40厘米- 45厘米处下剪,继续培养树冠和采摘面。对于投产茶树来说,也需要每年进行轻修剪或深修剪,一方面有效控制树冠高度,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生产枝,提高树冠面育芽能力。同时,运用合理采摘技术,适当留养,合理控制树冠高幅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茶树树冠始终保持旺盛的育芽能力,以后树高控制在70- 80厘米左右即可。
三、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茶树生产得好坏,茶叶产量品质的高低与施肥种类、数量密切相关。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宜多施质优、营养成分完全的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这样茶树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好。因此,应坚持合理的科学的施肥方法,以重施腐熟有机肥料(符合NY5020用肥标准)为主,合理配施N、P、K肥。冬施重肥每亩用菜子饼(或花生饼)500公斤,或施猪粪、鸡粪 2000公斤、有机复合肥 100公斤、磷肥 100公斤,混合拌匀后在树冠垂直下方开深沟施下盖土,施肥时间在秋茶刚结束的10-11月份前下肥最好。早施的肥料在雨水的作用下分解加快,春茶萌发前即可吸收利用,有利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而施晚了春茶用不上,到夏茶才能利用,不利春茶品质的提高。追肥也一样,一定要掌握施肥时期,围绕春、夏、秋三季茶芽萌发前15-30天施下,春茶追肥提早到2月上中旬,亩用量为全年的40%,成龄茶园每亩每次用尿素 15公斤(幼龄茶园亩用量为 10公斤),开沟深 10厘米,将肥施下盖土。产量较高的茶园在夏茶期间加施一次速效氮肥或茶树专用肥,可增加产量。
不论是冬肥或追肥,适当早施比晚施作用大。施好肥,增加用量,特别是宜多施有机质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以提高产量,对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香气、滋味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出无公害茶优良品质的特点。
四、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是茶树栽培中最后一项技术措施,也是茶叶加工第一车间,茶叶采摘的目的,是为了从茶树上采摘其幼嫩芽叶以供付制,从而获得较好的商品价值。因此,茶叶采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年的产量和质量,又关系到茶树常年生长发育,鲜叶的量与质又是制茶原料的基础和品质的关键。所以,鲜叶采摘这一关很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决不能放松,要针对产地条件、茶树品种、种植方式、树冠培养、管理水平及茶类结构等因子,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如下采摘原则:
1、坚持采养结合原则:幼龄茶园在采摘技术方面,必须注意留养,坚持以养为主,采摘为辅,保证年生长期内有一批新叶子留养在树冠上,树冠高幅度明显增加。
2、坚持“五采五养、量质兼顾”的原则:成龄茶园采取以采为主,以采摘面为标准线,在采摘面上集中采,采摘面下集中养的采养技术。即“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采摘技术,这种技术由于采摘界限分明,既能保持树冠上有一定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为面上集中采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多发芽和增加分枝数,扩大树冠采摘面,从而达到产量、质量、养树三兼顾的目的。因此,在采摘方法上,手工采茶要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篓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送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采摘时要求提手采,不宜抓采,要采匀、采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春茶宜早采、嫩采多采高中档茶,以留鱼叶采为主,夏茶留一叶采,秋茶适当留叶采原则。同时,要注意及时采下对夹叶,因为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而留在树上,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也给茶树生长发育带来较多弊端:⑴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来,会抵制和推迟下轮新梢的萌发,减少采茶批数;⑵对夹叶所上空间位置,叶片老化较快、生理功能下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也增加养分的消耗;⑶对夹叶是形成开花结果的主要部位,生殖性能力很强,又要消耗大量养分;⑷对夹叶在茶树上形成短小细弱的冗枝,冗枝的营养生长能力很低,不能形成翌年有效生产枝,影响正常芽叶生长和比例下降。从上述存在问题来看,不采或少采对夹叶,不能代替留养,也不能起到留养茶树的作用。因此,在采摘上必须强调及时采下对夹叶,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机采,但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和土壤。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茶叶是一种商品,竞争性强,不但需要数量多,而且需要更好质量的无公害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投放市场,让消费者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茶”,市场信誉高,销路广,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鲜叶采摘要跟着市场走,按照加工产品结构所需的原料等级标准进行采摘,以多采高中档茶原料,生产名优茶其效益最好。
五、综合防治病虫
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以保证生产的茶叶食品符合国家茶叶卫生质量指标。
1、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方式,亩植5350株左右。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茶园深翻除草,既能使有些害虫的蛹和幼虫暴露于地表而死亡,又能减少病虫的寄生场所。分批多次采摘,此法可抵制茶小绿叶蝉、茶蚜的发生,也可减少部分螨类害虫。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3、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4、限制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根据县病虫测报站对茶园病虫监测预报的情况,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六、茶园土壤管理
土壤不仅是茶树生长的场所,也是茶树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科学管理茶园土壤,不断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茶园护理工作,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要真正做到深耕细作,经常清除杂草,不得使用除草剂,一般一年在茶树行间进行浅耕除草3-4次,浅耕深度为 10厘米左右,在秋茶结束后与深施基肥相结合进行行间深耕深度为 15厘米以上,经过多次耕作培土,保持土壤疏松、透水透气。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率高,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雨后要及时排水松土,夏秋伏旱季节,要及时灌溉抗旱、铺草、保持土壤湿润,还能起到抑制杂草生长、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冬季铺草起保暖防冻作用,能促进茶树正常生长,也是保障无公害茶园早产高效的有效农艺技术措施。
七、茶园间作豆科绿肥
茶园间作绿肥是就地解决肥源的主要方法。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除重视施用农家有机肥外,还宜间作豆科绿肥,也是无公害茶叶生产重要措施之一。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熟化土壤,提高肥力。在茶园中间作绿肥,通过翻埋可大量补充土壤有机质。另外,许多茶园绿肥都属豆科作物,可固定大气中的氮素,转变成茶树可吸收利用的氮,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此外,茶园绿肥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能把土壤中原不可利用的矿质元素转化成可利用态,提高有效成分,促进土壤熟化。
2、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梯坎。广大茶区雨水充沛,暴雨率高,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坡地茶园更是如此。茶园间作绿肥,可减少土表水的径流,尤其是幼龄茶园,由于茶树覆盖度小,间作绿肥后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量。
3、改善茶园生态条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夏天烈日高温,幼龄茶树极易灼伤,冬天严寒,茶树又容易冻坏,幼龄茶园间作夏绿肥,可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据测定,幼龄茶园合理间作柽麻,在7-9月份可使茶园最高地温下降10- 15℃。幼龄茶园间作冬季绿肥,可提高气温和地温0.6- 6℃,以减少幼龄茶树的冻害程度。因此,幼龄茶园只要合理间作冬、夏绿肥,茶树生长条件明显改善,成园后产量和品质都有提高。
第三篇: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论文.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安全保护是一个过程,近年来,以Internet为标志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标准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但Internet恰似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犯罪提供了土壤,针对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无论是其自身的设计缺陷,还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产生的各种安全漏洞,都可能被一些另有图谋的黑客所利用并发起攻击,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就更为迫切。若要保证网络安全、可靠,则必须熟知黑客网络攻击的一般过程。只有这样方可在黒客攻击前做好必要的防备,从而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和可靠。
本文从网络安全、面临威胁、病毒程序、病毒防治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联合实例进行安全技术浅析。并从几方面讲了具体的防范措施,让读者有全面的网络认识,在对待网络威胁时有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网络安全面临威胁病毒程序病毒防治
一、网络安全
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地融为一体,而整个国家犹如一部巨大的网络机器。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命脉。计算机网络在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迅速普及,整个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众多的企业、组织、政府部门与机构都在组建和发展自己的网络,并连接到Internet上,以充分共享、利用网络的信息和资源。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了解网络面临的各种威胁,防范和消除这些威胁,实现真正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了网络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
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国内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系统受病毒感染和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电脑黑客活动已形成重要威胁;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网络安全的挑战;信息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网络政治颠覆活动频繁。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效率大为提高,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但必须看到,紧随信息化发展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渐凸出,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二、面临威胁 1.黑客的攻击
黑客对于大家来说,不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物,黑客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万个黑客网站,这些站点都介绍一些攻击方法和攻击软件的使用以及系统的一些漏洞,因而系统、站点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尤其是现在还缺乏针对网络犯罪卓有成效的反击和跟踪手段,使得黑客攻击的隐蔽性好,“杀伤力”强,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2.管理的欠缺
网络系统的严格管理是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很多企业、机构及用户的网站或系统都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据IT界企业团体ITAA 的调查显示,美国90%的IT企业对黑客攻击准备不足。目前,美国75%-85%的网站都抵挡不住黑客的攻击,约有75%的企业网上信息失窃,其中25%的企业损失在25万美元以上。
3.网络的缺陷
因特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簇,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而且因特网最初的设计考虑是该网不会因局部故障而影响信息的传输,基本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它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4.软件的漏洞或“后门”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各类服务器、浏览器、一些桌面软件等等都被发现过存在安全隐患。大家熟悉的尼母达,中国黑客等病毒都是利用微软系统的漏洞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可以说任何一个软件系统都可能会因为程序员的一个疏忽、设计中的一个缺陷等原因而存在漏洞,这也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5.企业网络内部
网络内部用户的误操作,资源滥用和恶意行为防不胜防,再完善的防火墙也无法抵御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也无法对网络内部的滥用做出反应。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网络安全威胁的客观存在。我国日益开放并融入世界,但加强安全监管和建立保护屏障不可或缺。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都把网络监管提到新的高度,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信息安全工作能跟随信息化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三、计算机病毒程序及其防治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尤其是当前的电子商务行业 中,网络已经成为其存贮商业机密的常用工具。经济学家曾就“网络与经济”这一话题展开研究,70%的企业都在采取网络化交易模式,当网络信息数据丢失后带来的经济损失无可估量。
1、病毒查杀。这是当前广大网络用户们采取的最普遍策略,其主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的防毒、杀毒软件定期查杀,及时清扫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考虑到病毒危害大、传播快、感染多等特点,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攻击危害严重,做好软件升级、更新则是不可缺少的日常防范措施。
2、数据加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数据加技术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当前主要的加密措施有线路加密、端与端加密等,各种加密形式都具备自己独特的运用功能,用户们只需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加密措施,则能够发挥出预期的防范效果。
3、分段处理。“分段”的本质含义则是“分层次、分时间、分种类”而采取的安全防御策略,其最大的优势则是从安全隐患源头开始对网络风险实施防范,中心交换机具备优越的访问控制功能及三层交换功能,这是当前分段技术使用的最大优势,可有效除去带有病毒文件的传播。
例如熊猫烧香病毒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它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变种,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对计算机程序、系统破坏严重。熊猫烧香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但原病毒只会对EXE图标进行替换,并不会对系统本身进行破坏。而大多数是中的病毒变种,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终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除了通过网站带毒感染用户之外,此病毒还会在局域网中传播,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感染几千台计算机,严重时可以导致网络瘫痪。中毒电脑上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中毒电脑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病毒危害病毒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使用户无法使用ghost软件恢复操作系统。“熊猫烧香”感染系统的.exe.com.f.src.html.asp文件,添加病毒网址,导致用户一打开这些网页文件,IE就会自动连接到指定的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在硬盘各个分区下生成文件autorun.inf和setup.exe,可以通过U盘和移动硬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来运行,搜索硬盘中的.exe可执行文件并感染,感染后的文件图标变成“熊猫烧香”图案。“熊猫烧
香”还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该病毒会在中毒电脑中所有的网页文件尾部添加病毒代码。一些网站编辑人员的电脑如果被该病毒感染,上传网页到网站后,就会导致用户浏览这些网站时也被病毒感染。
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总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新知识,引入先进的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确保网络的高效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施威铭工作室.网络概论.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 高传善, 曹袖.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 郭秋萍.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4] 蔡开裕.计算机网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食用菌栽培论文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摘要:在全面调查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4大特点,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提出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商洛
商洛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全市现有林地102.6万hm,木材蓄积量2 154万m,森林覆盖率达54%,为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地理条件⋯。长期以来,商洛市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产量占陕西全省的23%,已成为促进商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和突出亮点。为进一步促进商洛食用菌产业发展,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作者对商洛市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现状与特点 1.1 现状
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段木栽培、袋料栽培2个阶段,主要栽培种类为香菇、木耳、平菇,零星栽培双孢菇、灰树花、金针菇等。据调查,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突破1亿袋,预计鲜菇产量14万t,产值8.4亿元,纯收入5亿元,已成为陕西省食用菌生产第1大市。全市从事菌类生产经营的农户达到5万多户,从业农民达到l0万人,经纪人队伍1 100多人。全市有食用菌专业镇66个,专业村383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1个;菌种场66个,年产菌种130万kg;食用菌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认证无公害食用菌产地13个,产品15个,柞水木耳已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洛市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1.2 特点
1.2.1 经济效益显著
据调查结果,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3以上,户栽5 000袋(18 cm×60 cm),以鲜菇销售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在5万元、3.5万元左右,以干菇销售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在4万元、2万元左右。商州区陈塬办事处蟒龙峪村菇农常年栽培平菇,单 袋产鲜菇2 kg以上,产值12元,纯收入8元,是大棚蔬菜效益的4倍以上,是大田作物效益的30倍以上,与养殖业相比,栽培1袋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饲养1只肉鸡的纯收入,栽培200袋香菇纯收入相当于饲养1头肉猪的纯收入,效益显著。1.2.2 科技水平提升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以及农业等部门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主产区菇农基本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新品种推广快。908、9608、839、937等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 以上,808、武香1号等反季节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100% ;木耳代料品种杂交
19、高产1号、888等,平菇品种1900、生源1号、伏夏2000等,白灵菇品种天山2号、北农1号和高温718等,草菇品种
~238、"q34、V32等,已成为主栽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普遍。专用菇料、微量元素、生物制剂拌料等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特别是香菇免割袋栽培技
术推广普及率达到70%,单袋较常规降低生产成本0.20元,减少了出菇期的用工,商品率提高了77.2%。科技成果普及应用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商洛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先后获得省、市食用菌科技成果奖5项。1.2.3 生产设施改善 专业化立体、层架式钢架大棚成为主体栽培模式,传统单一的顺季栽培方式被打破,顺季、反季、周年栽培多种方式并存。如商州区牧护关镇、黑龙口镇、柞水县下梁镇、洛南县石门镇等地规模化反季节香菇生产,商州区陈塬办事处蟒龙峪村夏季栽培平菇等,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传统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半自动化、合作社化方向转变。1.2.4 循环发展路径探索前进
商洛各地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再利用试验示范,加快了食用菌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转变。商州区牧护关镇开发利用苹果枝条栽培反季节香菇,年发展规模在200万袋以上;洛南县利用桑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柞水县海林菌业有限公司利用栗苞栽培香菇;下梁镇菇农利用麦草发展双孢菇;商州区九鼎菌业公司利用中药渣栽培香菇等。上述可贵的探索代表了商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前景
2.1 发展前景好
据权威专家预计,我国食用菌年消费量以7%的速度持续增长,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拉动产业发展作用显著。预计到“十二五” 末商洛市食用菌生产将发展到1.5亿袋,总产量(鲜品)达到20万t,产值15亿元以上,实现纯收入l0亿元,产值、收入均较“十一五” 翻一番。届时食用菌将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马铃薯的第2大产业,陕西全省菇类第1大市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十三五”将重点加快食用菌加工业发展,若能实现30% 的加工率,则全市食用菌年产值达到20亿~25亿元将成为现实。
2.2 符合人类追求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营养。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被誉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在国外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1O大健康食品之一。2.3 自然条件优越
商洛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林木资源和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适宜大多数食用菌栽培,良好的生态优势更适宜生产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2.4 产业基础良好
商洛市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省23%,是陕西第1菌类栽培大市,产品畅销省内。在四大产业发展时期,市、县区培养了一支长期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队伍,尤其是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食用菌菌种培育、扩繁及通用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5 群众基础深厚
食用菌产业在商洛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批数量可观的职业菇农,比较熟练掌握了多种食用菌尤其是香菇的栽培技术。同时,与南方相比,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竞争力较强。3 建议
3.1 转变思想认识。明确产业定位现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
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食用菌已经成为农业朝阳产业。商洛市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而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特点,是商洛市发展农业产业的最佳选择。陕西省农业厅、财政厅已于2011年起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陕南地区特色产业 予以支持。因此,应该确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导 地位。
3.2 坚持循环理念,明晰发展思路初步估算,商洛市年产各类农林牧废弃物 172万t(麦草、玉米芯、玉米秆、豆杆、花生壳、烤烟杆60万t,板栗、桑修剪枝条和栗苞12万t,药渣1万t,木材加工边料和锯末9万t,可利用畜禽粪便90万t),如果利用10%,至少可以生产1亿袋食用菌,产干品12 500 t。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多生产食用菌干品1 250 t。只要政策引导,科学栽培,食用菌生产完全可以创立“种养业副产品一食用菌-有机肥、饲料一种养业” 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使“作物生产+动物生产” 二维传统农业经济加快向“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 的三维现代农业经济转变。3.3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的原则,商洛市应稳定发展香菇,加快发展木耳、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品种,积极发展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灰树花姬菇、大球盖菇等珍稀菌类。稳步发展木腐菌类,加快发展草腐菌类;稳步发展干菇,加快发展鲜食菇;稳步发展顺季生产,加快发展反季和周年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兼顾发展药用菌,使全市食用菌生产品种结构更趋合理。3.4 创新生产模式。转变生产方式
食用菌生产要向工厂化发展,要大力推广“百万袋”生产模式。即以行政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 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带动 100个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0 000袋,实现年产值1 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万~6万元。
3.5 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食用菌盐渍加工技术简便成熟,应加快发展。由于食用菌独特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开发其功能性食品也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商洛市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开发生产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辅助疗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以及下脚料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汤包(料),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条件成熟时,可建立食用菌工业园区,聚集生产要素,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搭建食用菌生产资料、设备、产品交易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品牌,提升商洛食用菌在本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3.6 加快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智力。尝试在商洛学院生物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食用菌课程,争取建设专业学科,为商洛市培养高素质食用菌专业人才。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在县区职教中心举办学制灵活的各类食用菌技术培训班,重点培养职业菇农和有志于食用菌发展的农村青年。重视引导食用菌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发挥民间团体在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培
养和技术研发推广作用。
第五篇:树木栽培论文
树洞处理技术
班级:08级园林一班
姓名:孙靖
学号:20081301
5树洞处理技术
大树作为城市绿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生长时间较长,树体因病虫害或机械损伤等原因,每株树或多或少都存在伤口,继而出现树洞。有的伤口保护不周,愈合不良,有的因严重冻伤引起木质部腐烂,形成树洞,严重时还会破坏输导组织,使水分养分不能运转,危及林木的生命。这时为防止大树出现树体损坏加剧或折断、倒伏等情况,确保安全,需要对树洞进行修补。
随着技术的发展树洞填补技术也有新的发展更加完善合理,利于树木的生长发育。
1洞内清腐
1.1清腐,先用锋利的小刀将树洞中腐烂、疏松的部分刮得干干净净,注意不要刮得太深,刮到新鲜树干即可,刮愈合状洞口,不宜多作刮削以免伤及健康的木质部。
1.2除虫、消毒
除虫药剂用灭蛀磷原液,用针筒或毛笔涂擦。用除虫药后一天,待树洞内干燥时,用安全无毒的季氨铜溶液或铬砷铜溶液进行全面的消毒。比例为1:30-50倍,用小型瓶式喷雾器即可。也可使用高锰酸钾消毒。
2材料选择
树洞填充的关键是填充材料的选择。所选的填充材料除了绿色环保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点:一是PH值最好为中性,二是材料不能用易生虫收缩性与木材的大致相同,三是与木质部的亲和力要强。因此,现常用的填充材料要用木炭或同类树种的木屑,玻璃纤维、聚胺酯发泡剂或尿醛树脂发泡剂以及铁丝网和无纺布,封口材料为玻璃钢(玻璃纤维和酚醛树脂),仿真材料为地板黄、色料。
3树洞修补
树洞填充时在树洞内立一木桩或水泥柱作支撑物,其周围固定填充物,填充物从底部开始,每20~25cm为一层,用油毡隔开,略向外倾斜,以利于排水;与洞壁之间距离为5cm为宜,树洞灌入聚胺脂,使填充物与洞壁连成一体,再用聚硫密封剂封闭,最后粘贴树皮。填充物最好是水泥和小石砾的混合物。如无水泥,也可就地取材。
然而,在具体处理不同形状的树洞时还得按照各自特点,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1)朝天洞的修补面必须低于周边树皮,中间略高,注意修补面不能积水;
(2)通干洞一般只做防腐处理,尽可能做得彻底,树洞内有不定根时,应切实保护好不定根,并及时设置排水管;
(3)侧洞一般只做防腐处理,对有腐烂的侧洞要清腐处理;
(4)夹缝洞通常会出现引流不畅,必须得修补;
(5)落地铜的修补要根据实际情况,落地洞分为对穿与非对穿两种形式,通常非对穿形式的落地洞要补,对穿的一般不修补,只做防腐处理;对于落地洞的修补以不伤根系为原则。
4树洞外表修饰及仿真处理
为提高树木的观赏价值,按照随坡就势,因树木做形的原则,可采用粘树皮或局部造型等方法,对修补完的树洞进行修饰处理,恢复原有风貌。首先进行洞口表面处理,将凸出树洞口的填充物切掉,然后将表面刮平。然后进行勾缝,如
果刮平的洞口表面存在一些缝隙,还需再次对缝隙进行填充勾缝,使表面光滑平整,避免树皮与填充物表面粘和不结实而出现滑落现象。制作仿真树皮的材料各种各样,其可观性、耐用性也不相同,因此选择的树皮是否长久、耐用也非常关键,其次选择的黏合剂也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较强的粘和性,(2)有较大的弹性,(3)黏性持久且环保。
5其他修复方法
树洞修复一般都采用填充法,但还有其他的方法可采用,如封闭法和开放法。
3.1.开放法树洞不深或树洞过大都可以采用此法。
将洞内腐烂木质部彻底清除,刮去洞口边缘的死组织,直至露出新的组织为止,用药剂消毒并涂防护剂。同时改变洞形,以利排水,也可以在树洞最下端插入排水口。防护剂每半年左右重涂一次。
3.2.封闭法树洞处理后,在洞口表面钉上板条,用安装玻璃用的油灰封闭,再涂以白灰乳胶,用颜料粉面以增加美观。或在上面压上树皮花纹,或钉上一层真树皮。
总之,在对树洞处理前,要分析树洞产生的原因,是病虫害危害造成的,还是外力碰伤所致, 在调查研究取得真实的资料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腐和补洞技术方案。及时处理,以防扩大危害,导致树势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