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论文
摘要 为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通过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孤独感量表(UCLA)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的平均分为9.26.孤独感量表的平均每题得分为2.19,性别与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孤独感程度一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孤独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困扰越多,就越孤独。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人际关系
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对于青少年,余苗梓等0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隐瞒和自我暴露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Weiss明确指出人际关系是孤独产生的主要原因。0有人通过因素分析对被试的孤独情境作了描述,目的是探索人际困扰对孤独的作用,其结果表明,最大的因素是情感威胁,因此人际困扰可能是解释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取向去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状况,并考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被试本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天水师范学院选取2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筛选出有效问卷182份,男67人,女ll5人,一年级55人,二年级62人,三年级38人,四年级27人,平均年龄20.4岁。
1.2测量工具
(1)孤独感量表(UCLA)。(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01.3施测方法问卷调查均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在人际关系总分和四个维度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交际与交友和交谈的平均分分别是9.26、1.8O、2.14、2.82、2.50。被试大学生的困扰总分平均分为9.26,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评分规则(大于9分就存在人际困扰)来看,有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在四个维度中,待人接物得分最低,交际与交友的平均分最高。表明,被试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最小,交际与交友上的困扰最大。
2.2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表l中可看出量表的平均每题得分低于量表平均分2.5是2.19分,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不高。
表l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
平均每题得分平均数 标准差 屉大值 最小值孤独感 2.19 43 89 8.25 69.00 21.oo表2表明三年级大学生孤独感平均分最低,二年级最高:男生孤独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
表2 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得分情况表3中,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是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2.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表3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孤撤感的方差分析结果表4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孤独感人际关系 0.370“注:¨ P< O.01,p< 0.05。
3讨论
3.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表l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说明被试大学生人缘一般,与他人相处有一定困扰,朋友之间的关系不稳定。这可能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这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考虑自己前途,于是他们埋头苦读的同时又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渠道。在繁重的课业与就业的压力以及伴随各种矛盾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人际关系困扰也就表现的比较多一些。结果中还显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在4个维度上的倾向不同,即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困扰较少,交际与交友和与人交谈方面困扰较多。这表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训练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他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别,有差异的进行辅导和训练。
3.2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结果中发现,大学生在孤独感每题平均得分低于量表平均分2.5,说明大学生存在一般的孤独感,与黄海的研究结果类似。0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均不显著。这可能因为,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大学生是处在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年轻人专注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的任务是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关系,避免孤独。此时期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学生的人格发展任务都是寻求得到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因此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3_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是当个人感到缺少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自己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有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或感受。本研究结果中显示,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越多,孤独感水平就越高。这一结果与范虹江@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结论可能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预防与干预工作,不足的地方是应该进一步扩大取样,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综上所述,不管是量的考察还是质的分析,都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而提醒我们要减弱和消灭孤独这个消极情绪状态,需要从人际关系层面上寻找根源。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进入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09心理 13号 吴燕灵
【前言】
鉴于我国孤独感研究对象偏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侧重老年人,大学生是我国今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可能取得的成就。因此,探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支持,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大学生 社会支持 孤独感
【主题】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社会支持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陈秀敏[1]认为,大学生社会支持不仅包括大学生面临困境时他人给予的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还包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及在取得成绩时来自他人的尊重、认可和积极的评价。
在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上主要有性别、年级、城乡等方面。在性别上国外Hobfoll[2]认为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于社会支持。国内研究中丁锦红[3]认为女生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比男生得分高。李慧民[4]也认为女生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上优于男生。但李艺敏[5]却认为男生主观支持得分优于女生,男生支持利用度于是低于女生。而陈耕春[6]对全国十城市大学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却表明男生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女生。在年级上唐燕[7]认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上都呈现显著差异,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从支持总分方
面来看,大一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多,其次是大
四、大二,大三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少。但也有人做出不同结论:马伟娜[8]认为二三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大一,二三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在城乡上李艺敏[9]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何心展[9]也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但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大学生位于第六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据调查:我国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产出孤独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可以归结为:
1、错误的自我评价,高估自己,看不起他人。
2、同学之间的差异,每个人有不同的思想,当自己的思想不被人接受时,不受人重视时,孤独感开始产生。
3、与父母的差距,两代人受到的教育文化,价值观不同,相互之间理解出现只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满足于自身需要,当一旦得不到爱和理解,实现不了自己的内心目标,就会感到孤独。
我国学者郑涌将孤独感定义为四个维度: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孤独感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人际信念。其中对自己社交能力评价指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孤独感体验指孤独感情绪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指对自己拥有的人际关系的看法;人际信念指对自己处好人际关系的信念。
国内有一些研究讨论了孤独感的性别、城乡、专业等差异,例如
骆光林[10]发现大学生在孤独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孤独感有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的趋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城市大学生。蒋艳菊[11]等的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孤独总分与其他年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总分比较显著的高于女生这一点。生源对于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影响在总分上并不显著。
三、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Russel以老年人为被试,发现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有显著相关。目前国内关于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和青少年。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降低孤独感。[1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那些守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的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较少受到支持的人所遭遇到的孤独感要少许多。[13]
【小结】
各种研究表明:
1、男女生在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孤独总分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差异不显著。
3、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自己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孤独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4、孤独感个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都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独立,而对女
性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传统上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因此外界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就业、深造和家庭等压力让男性更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这一点看,女性的社会支持和利用度上会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孤独感会高于女性。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问题上,本人认为,处于城镇长大的大学生与身俱来的优越条件和更多的外界接触,使得他们在客观支持上高于农村学生。大一新生身处陌生环境,同学之间互不认识,突如其来的孤独感可能会很强烈。大四学生恋爱比率逐年增多,恋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也会降低孤独感的产生。
大学生既渴望友情又逃避孤独,整个大学时代都存在着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满足感情、物质上的互助需要。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既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也需要外界配合与支持。一方面,对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其次,客观评价自己,锻炼社交能力,最后,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从外界来看,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应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缺乏理性思考这一特点,从思想、行动上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秀敏,李志国.大学生社会支持探听[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6-117
[2] 金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交往焦虑的研究[D].硕士论文.辽宁:辽
宁师范大学,2006
[3] 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4-116
[4] 李慧民.1100名大学生社会支持情况调查[J].中华医掌与健康,2004,4:18-20
[5] 李艺敏,李永鑫,李慧民.河南省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4-35
[6] 陈耕春.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检测指标优化——社会支持程
度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99
[7] 唐燕,史文.重庆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J].职业与健康,2007,9:687-690
[8] 马伟娜,林飞.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641-643
[9] 何心展,尤海燕.某市2004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3:198-200
[10]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112-115
[11]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结构特点的初步研
究[J].心理科学,2005,28:690-701
[12] Russell,D.W.,& Cutrona,C.E(1988).Developmentnd
evolution ofthe CLA oneloness cale.npublished manuscript,Center fo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College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Iowa.[13] 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1998,3:175-176
第四篇: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
论情商在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姓名:xx
学校:xx学校 班级:计科1111班学号:2011684104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存在众多人际关系,变化的环境 和特殊的心理使其易陷入人际漩涡,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学业 和将来的就业中取得良好成果、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关 注的焦点而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简称 IQ)的关系不,相反,人际关系良好与否主要取决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简称 EQ)的高低。而情商是靠后天培养和熏陶而成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情商的培养,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情商人际关系
【正文】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 ,学习工作中的众多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应激的 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对大学生自大身的身心健康、将来工 作状况、事业发展均产生直接影响。学习生活工作中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的关系的处理、协调都应该 引起广泛的重视。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Daniel Go Leman 的研究显示,一个人成功的 因素约 20 %由智商决定,80 %则取决于情商的影响。许多人可能才华不凡,但在社会事物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却屡遭挫折,以致事倍功半,工作、事业 不如意,这就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一种表现。高情商者 能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易于达到目标;高情商 者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情绪、非语言信息感知力高 ,容易理解别人,也容易 被人理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情商是影响和制约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部分以 2004 年的“马加爵校园事件”最为突出。《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 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马加爵正是因为不能正确地对自我情绪进行认 知和调控才会在与同学产生矛盾之后莽撞杀人,造成恶果。可见正确进行自我情 绪调控、维持情绪的稳定性,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 重大影响。从马加爵的角度而言他不能善意的看待同学间的口交纠纷,没有换位认真思 考他的所作所为对被害者及其家人,对自己的亲人,对社会的恶劣影响。从龚博、邵瑞杰两位出口伤人的被害者角度看,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人,专戳别人痛处,从 而激怒对方,让其恼羞成怒,怒不可遏,最终心生杀念。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双方能够换位思考,体会对方感受就不会出现这种不可修复的恶果了。当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而在马加 爵事件中不难看出,马与同学平时的沟通不足造成各自对对方的误解(发现好友 邵瑞杰对自己的为人评价并不如想象中的好,认为龚博是轻视起人品才没有请他 过生日),从而积怨成仇也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处在思想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发挥情商的作用处理好我们与周边人群的人际关系。2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现状
校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以 及将来就业中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合作竞争对手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 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学会驾驭控制情感的能力,不应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天真、纯朴、直露、情绪化,而是会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等诸方面的因素来表达控的特点,有时甚至会强烈压抑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微妙的文饰性的特点这是我们情绪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增强的表现。同时,随着大学生情感的发展,他们高级的社会情感基本形成,也促使他们的情感向着较高的水平、崇高的方向发展,逐渐地与祖国的建设、人民的需要、人类的进步相联系。3人际关系范围在扩大情感在丰富且不稳定的问题
大学时期是人心理与智力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大学生们情感丰富,热情奔放,起伏较大,容易
感情用事,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大加抨击,对自己赞赏的事情热情有加,时而热情激动,慷慨激昂;时而沉郁悲观,怨天尤人,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冲动性。情绪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常常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伪装”起来,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心迹。结果这种积压在内心的郁闷和一些激烈的情绪,如果不能被及时疏导,则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疾病或形成情绪障碍,也会导致极端的发泄、排遣行为。应此,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掌握一些控制排遣不良情绪的技巧,同时,教师和辅导员要和学生交朋友,增进交流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4体会与处理方法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人文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人际关系学 等课程比例。卢苓贝格与爱因斯坦都曾明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不是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专业机器,仅用专业知识进行教育是不够的,在注重专业 素质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 —情商培养,促进大学生情商的发展。如加强各种文化观念、礼仪知识等方面的培育,以讲座、讨论、演讲、角色扮演 等形式,陶冶大学生情操。②增强人际沟通能力、通情能力。大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不 断接触社会,在接触、了解、感受他人与社会过程中,培养人际沟通技巧如倾听、发问,以及与人同情共感的能力,学习与人合作,解决冲突。③养成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正确认知自己的优缺点,保持正面而务实的期待; 认识各种情绪及其表达方式,分析思维、感觉与行为的关系,了解情绪背后真正 的原因,学会疏导、宣泄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培养坚强的个人意志、对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以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促进个人素质等目标才可以得到充分实现,此外,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认识他人,体会挫折,其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建立成长互助型的“伙伴教育”团队,既可以是同年级间的伙伴团体,也可以是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间的“1+X”模式的伙伴团队。团队的建立要注意优势互补,注重团队内成员的异质性。辅导员应对这种“伙伴教育”团队的活动在尊重同学主体性的前提下,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予以科学规划和设计,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
当然,情商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把这项工作交给高校任何单一的部门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统筹各方力量,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才能真正实现情商培育的目标。比方说,专任教师的作用就很重要。教师的敬业精神、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学生的热爱等等,学生能够自发地认同、模仿。所以,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也应参与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培养了大学生的情商之后,也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情商做个评估,以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而为了正确评估情商培养的效果,应该引入测评体系,测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等要求。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见的、显性的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隐性问题。应为每个学生建立测评档案,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也利于辅导员老师了解学生,加强卜.一步工作的针对性,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5小结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 年),经 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 15%,而其余 的 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使人际关系呈经济化、社会 化、多元化发展,如何加强个人情商的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满足社会 人群身心、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促进学业事业成功 ,获得身心发展在市场经济 的年代,对于每个人来说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3000字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摘要: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流动变化快
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情绪波动也较大,而网络世界巨大的空间,选择余地大,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身份隐蔽,人际交流的礼仪和规范约束较少,所以,大学生们常常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选择网站,或者任由鼠标顺着自己情绪的波动而游走、“冲浪”。情绪化的人际交往,使得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形。
2.宣泄性倾向网络空间相对自由、隐秘、虚拟,所以成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宣泄的首选地方,主要表现为“情感宣泄”、“心理矛盾宣泄”和“思想矛盾宣泄”。(1)情感宣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调查显示,18.5%的大学生最愿意结交的网友是“异性”。不少人上网聊天、浏览的潜在动机在于寻找异性。校园网聊天“小包厢”内以女性身份进入聊天室者往往受到男性网民的热情欢迎。在现实中,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因而他们通过网络来宣泄。男生的情感宣泄有性宣泄的倾向,而女生的情感宣泄更倾向于情感倾诉,具有细腻、缠绵和易于钟情的特点,这使她们容易在网上形成固定的交流伙伴,也成为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2)心理矛盾宣泄现实中大学生遇到各种不良刺激,容易出现迷惘、烦恼、失望、忧虑、悲伤、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矛盾通常在现实中不能较好克服,又不愿“抛头露脸”咨询心理医生,往往采取通过网络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倾诉、声讨、甚至攻击等宣泄自己的压抑心理。
(3)思想矛盾宣泄大学生处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常会遇到“人生目的、意义”、“生活理想”、“社会发展与个人前途”之类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思想矛盾。而网络互动性的宣泄,既隐蔽,又可畅所欲言,所以成了大学生解决思想矛盾的“理想”途径。久而久之,这种宣泄伙伴的稳定化即形成一定的网络人际关系。4.社区化形式 社区化形式是大学生网上交流相对稳定化的结果。网上交流受到信息选择限制,而社区的形成,与有限的信息选择相关。通常是由一两个发起人把信息告诉同学和朋友,这些同学和朋友又把信息告诉其他同学和朋友,由此,就初步形成一 个社区。以爱好、情感、利益、事业、理念等为纽带,经历认识、交流、认可、稳定等阶段,不少网友参加进来,一个较大社区就形成了。社区化形式的网络人际交往形成了巨大交往空间,呈现了与现实人际交往的不同。
二、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影响,也产生着消极作用。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更广泛、更快捷的人际交往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网络把大学生带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使其社会接触范围大大拓宽,大学生在和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见闻,也增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不仅对其专业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他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2)增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都只体现为一个网名,现实生活中贫穷或富有的个体,无论处于怎样的社会阶层,在网络人交往中都只能承担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因此,网络人际关系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虚拟”平等给那些自卑的、怯于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同时,它也使那些优越感过强的大学生失去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特权,从而强化他们的平等意识,认识到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3)促进了大学生角色实践和角色重建
大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担当起一定的角色。大学生在网络社区里与他人进行的人际互动中,也在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实践自己的角色行为。这样大学生便可以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学习、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行为,从而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更好地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人际交往中全新理念的交汇、丰富资讯的传递、全球视野等,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知识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都大有益处。大学生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学习手段和途径,可以大大突破名师、教室、图书馆和校园的限制,在一个很宽广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爱好、志向选择学习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2.消极作用(1)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冲击大学生的民族观念网络交流没有国界,(2)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交往中的种种吸引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对网络的依赖。调,沉迷于网上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追求移植到网络世界去,甚至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而神往于“网交”,面对现实产生孤独感和抑郁心理。(3)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交往中难以主导的信息自由,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道德的失范。网络交往中良莠不齐的巨大信息量,常常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少数大学生受其影响,在现实人际交往关系中道德失衡。(4)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方式在网络普及前,大学生十分注重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集体的学习、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今天的校园里,大学生这种传统的交往方式正在慢慢改变,同学之间短话用QQ说,长话发e-mai,l电影各自看,“有什么新鲜事,大家都在网上聊。长时间的如此交往,必然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构建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以道德为约束的良性网络交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网上行为既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统一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健康发 展更需要建立在网民的良好道德基础上,因此,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应提倡并拟订具体的网络人际交往文明行为守则,要在大学生的德育课中增加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网络伦理观念,通过道德手段制约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引导大学生文明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增强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2.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人格水平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交往的即时性、隐蔽性特点,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和多样化心理辅导。3.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网上交往是一种虚拟交往,要善于将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和谐统一起来,网上交往发展的方向和结果都是要回归现实,网上交往只有融于现实社会中才有意义,加强网上交往的自我保护,防止上当受骗等。
4.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1)办好校园网,营造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知识、人才、息密集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2)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3)努力实现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是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更会对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构筑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师生人际交往氛围;其次是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4 建议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
初语1205班 叶焰(9号)
黄婷(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