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19-11-28 07: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

第一篇: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

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共同体衰落的因素变得日渐复杂,个体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公共空间萎缩的重要原因所在。对西方学者关于共同体和社会的研究传统进行了分析,以探索现代公共生活衰落的根源,试图发现重建社区共同体的道路。

关键词:共同体;社会;个体化

近年来在政治学、社会学领域中有关“社区共同体衰落”的讨论变得非常频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出了“就地点所能嵌入的亲密关系而言,社区的确被大大毁坏了”的论断[1];费雷德·霍斯认为,是消费社会的市场关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导致了共同体生活在当前的削弱;保罗·霍普则指出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相应地减少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构成了对共同体生活的挑战[2]。总之,随着“不确定的时代”的到来,过去那种共同体的亲密关系和固定的身份已逐渐消失,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公共生活的衰落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内外的社会学者、政治学者都热衷于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探讨社会改革之路。

一、关于“共同体”和“社会”的研究传统。

在社会学发展的初期,有关“共同体”和“社会”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滕尼斯早在1935年就以“共同体”与“社会”两个概念来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并对二者作了详细的比较。他认为,在“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而在“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和彼此分离的基础之上;“共同体”的主要形式表现为亲属、邻里和友谊,它们以血缘、感情和有机团结为纽带;而“社会”的表现形式则是大公司、大城市乃至工业社会,它们是基于规范的制度、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联系起来的。此外,滕尼斯还从意志类型、意志取向、行动方式、互动表现等方面对“共同体”和“社会”作了区分。

从滕尼斯对“共同体”与“社会”的分析,不难看出他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时刻都流露出对“共同体”的执着偏爱。而涂尔干则客观中立地指出劳动的分工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和传统观念的解体。在他看来,“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开始分化,个体的差异增加,人们能看到这样一个时期的到来:在同一个人类群体中的所有成员之间不存在任何共同之处,他们仅仅都是人。在这种情况下,集体的情感竭尽全力依附于这种个体留下的唯一东西,并由此给予个体一种无与伦比的价值”[3]。同时涂尔干认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不再有一种足以认识现实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没有相当牢固和相当亲近的联系,这一切使人们感到无所依附,漂浮在空虚之中,成为不真实和无形态的半肉体。

由于支配人们行动的传统习俗和规范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所以试图把机械团结社会中所形成的古老集体意识建立在分化社会中的新道德基础上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齐美尔也在《货币哲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正是在由货币所集中体现的现代文化矛盾的影响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双重的关系,即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它脱离,但同时又与社会相对立。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分化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专门化和理性化的发展,由小群体发展到大群体,形成由封闭单一到开放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而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造成个人对社会的疏远和异化[4]。

现代化的力量瓦解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在马克思·韦伯看来,理性化具有破坏传统的内在动能,“所有的固体都将被熔化为气体”[5]。理性化提高了现代化的生产效率,但也大大损害了那些曾经为人们带来生活意义和目标的传统价值,因此,在韦伯看来,理性化对传统性的破坏是“我们时代的必然命运”。

乌尔利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等人则进一步指出共同体和传统受到了“内省的现代化”的进一步削弱。所谓“内省的现代化”是基于这样一种主张: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来越摆脱了传统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不再受习俗和传统权威的影响与引导,个体拥有了极大的自由,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思考被延伸到个体的社会生活之中,“权威”发生了转向,从“外部”世界转向了自我的“内部”世界。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其基础是理性的扩展和迷信的退缩。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城市和世俗的世界。这个社会是围绕各种形式的市场和交换而组织起来的。在这个社会中,最明显的事实是缺乏新的传统,没有稳定的世俗习惯,成员间的密切联系被打破。由于这一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伴随着共同体衰落所产生的焦虑感以及安全感的缺乏。

二、共同体衰落的根源。

1、全球化的影响。

资本的全球流动所引发的全球化不仅仅只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集体认同、文化生产、日常生活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其中最令人焦虑的问题是全球资本的这种流动使人们的安全失去了保障,使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认同和公共空间都变得不确定和短暂。托尼·布莱尔认为,当前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不安的时期,“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就是不得安宁,人们体验到或正在经受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缺乏的经济安全感”[6]。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全球化进程不但给人们的就业预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且还使人们面对更多的风险和不安全性。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常及其本质上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储蓄和资产转眼间大量缩水。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也令人们不得不担心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有可能使新技术和知识迅速变得落伍。总之,全球化引发了风险社会的到来,也导致了国家将越来越难以承担其作为公民保护神的角色,因此,每一个社会个体必须要更多地依靠自己来决定未来的生活计划,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风险”,不安全感的个体感受加深了当代的个人主义倾向。这必然对地方共同体的衰落和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产生影响。当个体感觉到不可能寄希望于国家提供足够的福利保障,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愿意为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一旦人们变得越来越独立,他们就不需要参与公民的共同体活动。这就是鲍曼所言的“当前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全球化时代与过去民族国家时代的差异及其给个体化社会所带来的系列‘意外后果’。由于资本的流动溶解了现代国家所建构的稳固秩序,使现代生产方式所确定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转变”[7]。

在全球化的境况中,流动的现代性强调短暂而不是持续、瞬间而不是长久、实用而不是崇高价值的特征,它中断了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使所有人都成为用自己的方式追求保障的单个体。因此,全球化、流动的现代性是呈现个体化社会的条件。但绝大多数已经被个体化的人都无力成为真正的个体,却不得不面对个体化过程所带来的后果,因为这些私人化的矛盾和冲突无法转化为公共事务并通过公共空间来解决。所以,正如贝克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利己主义的,和比我们想象的更道德的风险时代中。个人实现自我和成就的伦理是现代西方社会最强劲的潮流,选择、决定,成为个人所渴望的自己生活的主宰和自己‘身份’的创造者的个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8]。

全球化不仅导致了“风险社会”的产生和个人主义的盛行,也引发了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这必然威胁着地方文化和传统的延续。吉登斯指出:“从不同的文化组合中进行重新选择,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反思或摒弃本国特定文化传统强加于人的某些偏见和桎梏。不过,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的选择,才促进了传统性的衰落。[9]”经历了全球贸易覆盖和工业化洗礼的现代社会,所有的城镇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银行、快餐店、商场,展示出相同的广告,广告上的商品遍布于全球各地。总之,全球性的商业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和习俗要求的行为准则,这必然造成包括社区共同体在内的传统性的进一步衰落。

2、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

鲍曼在考察西方社会转型的时候指出,消费主义主要体现在对象征性物质的生产、分配、欲求、获得与使用上,消费,不仅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或精神需要的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处于各种目的和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作的行为。因此,可以这么说,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建构自身以及建构与他人的关系等目的;在社会层面上,消费是为了支撑体制、团体、机构等的存在与继续运作;在制度层面上,消费是为了保障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当今的社会是围绕着消费而不是生产来整合,自我认同和个人欲望的满足都是通过消费市场来实现的。

鲍曼同时还指出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缓慢过渡后,消费市场在人们的生活模式、价值选择、道德审美和文化认同中逐渐地占据了主动地位,尽管人们在消费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消费社会的膨胀不仅吞噬了文化的独立性,而且还削弱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意愿。

费雷得·霍斯也认为,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引起了社会生活或共同体生活在当前时期的削弱。为了维持现有的消费水平,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这必然导致人们能与家人和亲友在一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更谈不上有时间参与共同体活动了。

西方不少学者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个体化社会出现结构性危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国家、民族、种族、家庭和社区共同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从而导致传统的集体认同流向自我认同。人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也因广告的刺激,而体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

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消费主义文化对社会共同体生活的影响,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消费的角色只是其中一种,但是在人类步入消费社会后,我们的所有日常需求都要通过“消费”来满足,而且当人们失去了传统信仰,将一切快乐的满足和希望的实现都寄望于消费过程中时,我们就不能不说,消费主义文化正在消解传统的社区共同体文化。

3、新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是共同体生活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它对工作与休闲方式的影响。

电视、电话、网络等新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休闲娱乐方式,突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减少了人们参与地方共同体生活的直接需求。

乌尔利希·贝克认为:“电视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减少了人们的社会参与性。它改变了人们交流、体验与生活的传统环境。每个人都处于孤立的状态,即使在家庭中也是如此,甚至当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无言以对。我们将要变成一群孤独的遁世者。[10]”此外,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也相应地减少了社会互动的机会。私人轿车变得越来越多,必然会减少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机会,而且,新技术带来越来越多的“自助服务”,网上订购、电话订购都大大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总之,当今的技术发展,不仅能够让人们居家工作与购物,还可以让人们在家里体验自娱自乐。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休闲娱乐越来越个人化。当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建立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跨越国界与地区的网友、网恋都建立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甚至有调查数据表明,人们更乐于在网络空间中交往。而网络在建立虚拟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们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由于缺乏共同体生活的体验,人际之间的交往和诚信关系则必然会处于较低的水平。

而且在社会资源不断衰减的状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个人间以及个体与社会间都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这种相互疏离的状态既使个体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身处危险世界的外来者,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使个体在内心筑起了心墙,加强了对于他者的防范意识,并为此承付更多的防范成本。

三、关于共同体主义的幻像。

鲍曼认为,现代西方学者习惯于把共同体与温馨、舒适的场所密切联系起来,这是由于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一直遵循“丛林法则”的残酷无情,使得拥有自由的人们丧失了“礼仪社会”中亲密无间的信任关系,所以有部分人开始仇视现实社会,而夸大传统共同体的温馨、美好。于是在学术界就产生了“共同体主义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的分野。

共同体主义学派以麦金太尔、桑德尔、泰乐、沃尔泽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共同体的整体价值,认为个体对共同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是外在工具性的,而是内在实质性的,同时,在一定共同体内,个人的好生活高于正当的自由生活。但是共同体主义学派的观点遭到了鲍曼的猛烈抨击,他认为,我们怀念共同体是因为我们怀念安全感,但是我们栖息的这个世界,又无法给我们提供安全感,甚至不愿作出承诺。

于是我们继续梦想安全感,继续努力,但不断失败。不安全感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取消控制、灵活多变、充满竞争和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的流动的、不可预料的世界。

在这个灵活多变的世界中,个体自由获得充分的解放,传统共同体必然遭到质疑和摒弃,现代的个体化进程是以提升个体的自由来换取确定性保障的。共同体共享的规范与自我主张、自我建构的个体自由之间存在着冲突,要获得某种价值就必须舍去正在使用的价值。另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充分享受消费自由与技术发展带来舒适生活的同时,深受不确定性和风险煎熬的个体逐渐开始向往温馨稳定的共同体,人们试图寄希望于共同体,以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规避自由所产生的“意外后果”。鲍曼指出,这就是共同体主义的幻像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的原因。而鲍曼认为共同体主义只不过是人们在拥有完全的消费自由之后陷入孤独和不稳定状态中的一种幻象,是自由与安全失衡后的一种心理反应。

因此,共同体主义者试图强调地方共同体的重要性,通过反对自由主义来消除个体化社会化中的个体困境。不管共同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哪一方的论据更充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传统的结构、体制和规范的消退。这种消退一方面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个人主义的盛行而造成了公共生活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割裂状态。团结的消亡、价值的贬损、权利取向的享乐主义等等现代性特征正在暗中削弱着传统共同体的力量,人们正面临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个体间社会联系的持续弱化和社会纽带的逐渐松弛,社会信任的缺失和传统道德体系的崩溃等等问题。总之,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个人生活,这就必然要以公共生活的丧失为代价,共同体必将处于长期的危机状态中,而关于共同体的各种主张在面对现代性挑战之时却也无力自救,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人类愿景。

四、“脱域”共同体的兴起。

社区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弱化,对此,涂尔干指出,与地域群体、地方观念衰落同时产生的是一种作为“替代物”的次级群体。这种次级群体的形成伴随着现代社会制度发展中的“脱域”机制的建立以及“脱域”共同体的兴起。所谓“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脱域”机制已经逐步地将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它们所处的特殊的地域“情境”中提取了出来。阿尔布劳指出,今天的社会科学家与其将注意力放在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地域性的所谓社区(互不相关的邻里),还不如来关注虽可能延伸到全球却依然与具体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个人切身的社会环境[12]。

各种超越地域范围的社会组织或者社会团体的形成都标志着现代社会“脱域共同体”(disembededcommunity)的兴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推动“共同体”的复兴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地方治理状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高效的全球治理网络来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穷、失业、社会失范、环境恶化等公共问题。世界银行通过每年的研究报告向全世界发布该机构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判断。经合组织也先后启动了“民主治理”、“治理网络组织体系与地方发展”等计划。

总之,这些“脱域共同体”的形成,一方面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或者说“市民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可以向个体提供帮助以及个体可以依靠的专家系统。正是通过“脱域共同体”,个体形成了对于“个人切身社会环境”的判断。

崔卫平教授曾以《我们不愿做“原子化的个人”》为题表达自己对于复兴传统和社会共同体的愿望,她说:“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与他人‘团结一致’的感觉了。我们都是阿伦特所说的‘原子化的个人’,因为离开共同体而从‘根’上开始枯萎。”[13]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社会只意味着个体与所属的群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再需要群体或不再存在群体。保罗·霍普说:“共同体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所构成的自足系统可以满足人类的合群寻求,并让人类能获得一种归属感。[14]”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次级群体作为一种社会联结形式,与地域的关联性虽不如前现代社会那么明显,但“脱域共同体”的出现不但反映了在个体与社会这一张力之下寻求新的生长点的可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共同体的消解所带给人们的不安全感、孤立感。

五、结语。

总之,在日渐个体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已无法回到传统社会,但是在肯定现代社会个体化发展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在确认个体与社会之张力基础上展开对共同体的重新思考,并重新建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伦理规范和关于共同体的价值表述。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101—102

[2]保罗·霍普著,沈毅译。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2—63[

3]达尼洛·马尔图切利著,姜志辉译。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M]。译林出版社,2007:30—31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7—69

[5]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5—97

[6]保罗·霍普著,沈毅译。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2—48

[7]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70—171

[8]乌尔里希·贝克著,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13

[9]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4—27

[10]保罗·霍普著,沈毅译。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65—68

[11]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23—25

[12]马丁·阿尔布劳著,冯玲等译。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2001:252—255

[13]崔卫平。我们不想做“原子化的个人”[J]。新闻周刊,2004(10):65—67

[14]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1—170

第二篇:班主任共同体论文

班主任共同体的五大效用与五大不对等

今天,班主任共同体已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各级的培训附带的产物之一就是“官办”班主任共同体以及民间自发形成的班主任共同体,他们依托qq群与论坛平台,跨越了学校和地域限制,已发展成在各自省市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师学习团体。顾名思义,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是班主任基于共同的目

标和兴趣而自发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班主任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骨干班主任等共同构成的,他们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班主任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团体组织,它具有五大效用。

首先,丰富学习资源。促进班主任群体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电子资源与文本资源,达到共享与共同进步的效果。尽管许多有时效的资源还未真正达到共享。

其次,改善教育实践。促进班主任之间分享专业的知识与经验,尤其是新的班主任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更有助于提高。老班主任的治理体会与弯路,会使这种实践性成为无法替代的珍品。

第三,促进班主任反思。班主任共同体为班主任的交流提供对话的平台,让班主任之间分享彼此的教学活动,找出不足。特别是一些有经验教师和专家名师和具体的教育案例,使班主任能够明确建构自己的专业角色,迅速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习得实用的专业技能。

第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共同体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都为了解决班级管理中一定的问题,他们在含有真实任务的环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协商,不断学习,通过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第五,和谐人际关系。因为有着相同的目标、有着相似的任务、有着相通的实践,让他们更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触,有助于他们通过实践、交互、协商、合作等活动共同探讨问题,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们在参与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时,尽管收效不少,但难免感觉有几个不对等:

时间上的不对等。班主任共同体参与频率最高的网络社区依次是 QQ 空间、SNS 社区、微博、各种贴吧及论坛等非专业性社区,这种媒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即时性,需要同时互动与交流。由于班主任工作时间上的限制,它会造成“你在我不在,我来你已走”的尴尬局面。

深度上的不对等。班主任共同体这个团体中,它是由学习者即班主任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骨干班主任等共同构成的,他们在班主任工作钻研与理解的深度不对等,造成了他们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上的障碍,研究深的感觉没学习到东西甚至浪费时间交流没热情,研究浅的也不知所以然。

地域上的不对等。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学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班主任,有中学的,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有大城市的,也有乡村的。这些地域上的不对等虽然可以使班主任了解到不同地域上的上的学情与处理方式,但对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与借鉴。

互动的不对等。班主任共同体互动一般有三种层次,浅度互动、中度互动、深度互动。浅度互动指学员在班主任共同体中只是单纯浏览信息、简单回应或摘录别人观点、简单评价某个话题;中度互动指学员经常将个人看法与话题观点做简单比较、分享感受、交流心得体会、经常评论自己的观点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深度互动指学员经常反思、批判地看待话题或他人评论,根据个人经验提出自己详细的观点、认识或建议,经常因某些话题受到启发。由于这三种互动是同时与交叉存在的,而层次上的差别又阻碍了互动的深层次发展,造成了互动的不对等。

班主任共同体,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具有松散性与自由性的特点。我们既然清楚的效用与局限性,就要结合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的效用。

第三篇:复兴中华论文

读《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有感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新少年,我们应该学会乐观向上,怀有一颗爱国、善良的心,前两天学校主张推动重视思想教育,学校顿时掀起了一阵文明之风,班主任任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本名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读本,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还令我深感祖**亲的伟大,振兴中华的重担和使命就在我们小学生肩上,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为国争光,为完成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主要以革命家或在各界取得成就的工作者为例,讲述他们成功背后的感人故事,书中共有十五个课时,介绍了祖国的文化与成就,突出了我国同胞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同时,书中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国工作者那颗为国奉献、誓死不屈的伟大精神,激发了我复兴中华的决心。书中每课还搭配着一些关于祖国和生活的小知识,使我读来津津有味,并不枯燥,同时书中还间接地灌输了中华少年应该勇于创新、培养兴趣、树立榜样、热爱生活、阳光向上、保护自然、关爱生物、举止文明、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读完它,我不不得不赞叹这本书的精巧设计和深厚底蕴。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要数第一课伟大的祖国了,在这课中,编者以江泽民主席的名言:到2050年,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创业,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将以更强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牵线,讲述了中华共产党为振兴中华经历的重重艰辛与困苦,最终创下了中国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成绩,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其中,还阐述了我国灿烂的古代科技和我国丰富的海洋国土,书中朱光亚和苏步青两位华侨同胞为我国原子弹领域和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其中“中华之光”朱光亚的事迹最令我感动。1945年8月为了造原子弹,蒋介石曾派遣朱光亚和李政道等五人赴美考察。没想到美国根本不向任何人开放原子弹技术,朱光亚只好自己找出路,他在老师的帮助下进入美国深造,在核物理这门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他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核物理博士学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光亚呼吁大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64年10月16日,经过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后来,他又成功研制了氢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终于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朱光亚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以朱光亚为榜样,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让祖国的天更蓝,水更绿,让祖国更快地实现全方位迅速发展。

自从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热爱读书了,从这本书中,我还悟出了一些道理:振兴中华,人人有责,要想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奋斗变成现实,做一个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四好小公民。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却令我深有感触。

书中的许多人物都令我敬佩万分,如:“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他用自己辛辛苦苦卖羊肉串攒下来的钱,资助了上百名山区里的贫困学生;“最美老师张丽莉”,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却在危机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抵挡住了突如其来的车祸,唱响了黑夜上空一首动人的歌曲;还有跟我们一般大的邱小二,她在8岁那年,便开始背自己的同学赵梦雅——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每天上学放学。整整5年啊,邱小二风雨无阻,年复一年的背着赵梦雅上下学,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情怀啊„„

“复兴中华,人人有责。”可是光天天在那里嘴上说说,有用吗?当然没有用!而“复兴中华”也不是只有什么名人和领导干部可以做的,只要你有这个决心,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那么便是人人都可以“复兴中华”了!其实,这所谓的“复兴中华”可以很简单,我们要记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在社会上,我们应铭记并传承中国的文化,热爱祖国,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爱国的好市民;在家里,我们要关心家人,爱护家人,对长辈有礼貌,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在学校里,我们要热爱读书,团结同学,积极向上,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从我做起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当指尖轻轻地滑过这本《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书页,读着一位又一位对中国贡献的伟人,一个又一个孝顺,朴实的人的故事,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多少的中国人啊,不论为了什么,至少他们我看到了应该属于中国人的品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爱的自然是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位伟大,慈祥的母亲,哺育了我们如花般的孩子。她有着海一般的胸怀,山一样的臂弯,白云寄托着她柔柔的情意,硕星闪烁着她坚强的意志。这就是我爱的祖国,我们神圣的母亲!为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未来,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天,我们时刻准备着,努力学习知识。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有意义的,真实故事。

其中第四课“为国争光,建设祖国”这一课,让刘洋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深深的刻在我的脑子里,两年来她每天辛勤的训练,刻苦的学习,从没有怠慢过自己,都只是为了2012年

2六月首飞,为中国争光,但她最后依然可以感到自己的幸福,让我钦佩不已。她让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只有认真,勤奋的拼搏,才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再没有其它的捷径。静静的看完这本书,心里酸酸的,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现在我想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2012年,无数普通人的名字感动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最美教师’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最美司机’吴斌用76秒的坚守诠释责任;‘最美路人’周冲托举失足女童义举感动网

友„„这些故事,久久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同时,这些故事也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正确的引领。看完这本书,我渐渐意识到,我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我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学校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做个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家里要做个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上要做个爱护公务,遵守秩序的“小标兵”,要做一个心胸开阔,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一首首歌唱祖国的歌曲,我们的心中将是多么的激情澎湃,心中腾涌起爱国的情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当我读完那本书,我看到了世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的辉煌业绩,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让我心潮澎湃。下面让我给大家例举一些伟人的辉煌成绩吧:“中华之光”朱光亚,在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造出原子弹,派朱光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国考察,但美国人并不想向任何人公布原子能技术,吃了闭门羹,这个团队只能各奔东西,朱光亚在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朱光亚进入了研究院后,在核物理这门学科里,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朱光亚和邓稼先等科学家提出“两年规划”,争取在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创造出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全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光亚把自己的一生和心血献给了祖国的土地上,他用自己的血汗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了灿烂的花朵,他用自己的成绩,使民族不再是被人侮辱的民族。在这本书中,我看了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同时还有一位伟人让我十分佩服,他就是苏步青,他在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课后,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着苏步青,最终,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的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绩,正当一个日本大学想聘他去就任副教授,那里有着优厚的待遇,而苏步青却选择回到祖国,放弃了雍容华贵的生活,过着艰苦的日子,到了祖国后,苏步青在浙江大学任教授,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苏步青的精神让我非常值得学习,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要担负国家民族的责任,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我是中国未来的一分子,我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后在社会中做一个有着伟大成就的人,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祖国在迫切的等待着我们长大,我要好好学习,争取为祖国再增添一份光鲜亮丽的色彩,复兴中华,等着我这一代的成功吧!

【任老师点评】习作一开始从歌声引入,这点做的很好!第二自然段摘录此书的内容描述的稍微多了一些,读后感读后感侧重点在“感”上下功夫,就不失为一篇理想的作品了!你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任老师看好你!相信你的能力和潜能!期待读到你更多更好的作品!

读《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有感

复兴中华,人人有责。还记得那充满鲜血与耻辱的历史吗?还记得那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让伟大祖国渐渐衰弱的时期吗?还记得外国人在我们领土上的所作所为吗„„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里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刘翔、郎朗、景海鹏、刘洋、刘旺等。他们是运动员,一次次刷新纪录,一次次夺得冠军;他们是音乐家,是“中国的莫扎特”,一次又一次的获得音乐上的成就;他们是航天员,是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上天名额的宇航员;他们是„„许多年来,中国的科技不断进步,一次次的喝彩,一次次的掌声,一次又一次的夺奖,一次又一次的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这些都证明着中国的进步,渐渐把那段耻辱尘封,展开新的篇章。我们中华的儿女自然要为中国,这渐渐强大的中国出一份力。

书中写到一个从小患有脑性麻痹症的女子——黄美廉。医生判定她活不过六岁,可她却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有一个学生向她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怨恨过吗?”黄美廉十分坦然的在黑板上写下了几行字:

1、我好可爱;

2、我的腿很长很美;

3、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4、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5、我有一只可爱的猫„„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你下功夫就可以有巨大的成就!

只有五十六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有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与风险,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让我们以复兴中华为目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四篇:复兴之路 论文

观看政论片《复兴之路》有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片中翔实的史料、文物实物和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加上这段时间对胡锦涛主席“七一讲话”精神的学习,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各种曲折。

一切似乎要从我们的“闭关锁国” 说起。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时;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他们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当时还很强盛的大清朝,请求与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却以‘天朝物产丰盈’为由一口拒绝了。于是,中国与世界给鱼的第一次机会失之交臂。

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的国门终于被打开,民族的灾难降临了„„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是,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开了今天这平淡而幸福的世界。

这一百年间,有太多的名字让我们难以忘怀。而最令我们难以忘怀的那个名字,它叫“中国共产党'。

正当人们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曾以史诗般的语言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亿万人民引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转眼九十年过去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也正确的分析了当前民族复兴之路的方向,作出了正确的方针路线。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新时期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发展先进文化。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导,先进思想文化也需要通过先进的社会力量来实现。这种结合告诉我们,有了先进社会力量的选择,先进思想文化才能有效发挥其先进作用;有了先进思想文化的武装,先进社会力量才成为真正的先进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结合,实现民族复兴才展现出“梦想成真”的前景,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同样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全方位的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培养。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致力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化氛围的创建。从自身做起,在生产,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模范先锋作用,为文化体制改革尽知识分子应尽的一份力量,尽青年人应尽的一份力量。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什么是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以为一是目标的自觉,自觉地服务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二是途径的自觉,自觉地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创造并让人民大众共享创造成果。什么是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以为一是自信于我们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自信于我们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个“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认为是一种“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第五篇: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刚刚粗略地看完《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于其中的很多观点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本书所提出的许多概念还是能让我从枯燥深晦的文字里感受到着一位伟大社会学家的智慧光芒。

斐迪南.滕尼斯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这本书是他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造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神共同体)。因为天然或原始的原因人们会有着共同的意志上的互相结合。书中指出这种结合最强有力结合通过三种关系表现为直接的相互的肯定,分别为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和兄弟姐妹。

母子的关系从肉体过渡到精神,因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牢固的确定性。母亲照顾孩子,可以说是出自不言而喻的本能。而在孩子的成长中也会相互给与欢乐的记忆,并对母亲产生感激,抵消母子分开的可能性。这种相互的关系便使得母子关系能够稳定。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主要依靠相互习惯,从而才能形成长久稳定的关系。这很自然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由于夫妻之间处处争锋相对,无法互相适应,互相磨合,形成稳定合理的家庭结构才会导致家庭的破裂。除此之外共同的财富,包括孩子都是巩固夫妻关系的条件。而兄弟姐妹的关系在书中被描述为是完全建立在血缘亲戚之上的关系,记忆在这

对关系中发挥着最强烈的作用。

在这些关系中,存在着享受和劳动的不同和分配,在这些关系中力量不一定是均衡的,并且存在着一种优越的力量——威严,但是总是能够在两个界限中互相关系,因此归根结底,这些关系都是稳定并且牢固的。总之在共同体中,不管人们在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它是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从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后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由许多人组成,其中大多数人彼此素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的关系,而且时常是基于人们彼此间在功能上的需要而不是基于任何感情上的义务;人们注重个人的目标,而不是群体的目标,并且不一定持有同样的价值标准,传统和风俗对个人行为已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亲属关系也不再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基础。在这里,滕尼斯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要晚于共同体的类型。”

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是二元分析的代表,他在本书中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对后世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载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共同体的衰落与复兴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明的衰落与文化的创新(合集5篇)

    文明的衰落与文化的创新 文明,是指人类或一个族群的生产能力,生产关系,文化思想的全面总和。 一国一族的文明,从发展到辉煌,又至衰落消亡,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规律......

    校长研修共同体的构建教育论文

    [摘要]校长研修共同体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校长培训新模式。鸡西市教育学院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谋划教育研修内涵发展路径,构建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校长研修共同体,其形......

    毛概论文_《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后感 班级:采矿111班学号:08010111117姓名:洪训明指导老师:刘翼慈 【摘要】 中国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毛概论文-复兴之路观后感

    上周去了国家博物馆看了《复兴之路》之路后,令我感触颇深。《复兴之路》主要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相关概念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物质遗存,还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国崛起与复兴之路

    附大国崛起与复兴之路 大国崛起与复兴之路 历史的意义——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未来。 第 一 集 海洋时代(葡萄牙 西班牙)——15-16世纪 地理大发现 第 二 集 小国大业(荷兰)—......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传承与复兴》读后感[五篇范例]

    《传承与复兴》读后感 《传承与复兴》这本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了中......